•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7

最爱黄冕
首页 > 职称论文 > 小学数学关键课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超级好奇诶

已采纳

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讨论式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实验课题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开端。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相比,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柱体的体积”复习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媒体、实物手段,出示一个“小博士”图象,并说明复习的方法,即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逐个出示图形和长方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还可以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创设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可设计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奖品,制定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说说旅游中的感想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合理选择旅游路线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知识。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比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又比如教学“梯形”一课,可设计了下面的小组学习题: (1)什么叫梯形?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2)什么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 (3)什么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 (4)什么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几条高? (5)在预先发的一个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 一些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它则如让学生跨上高一级台阶。这类题,优生就象弹跳力好的学生原地就可一跃而上;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可退后数步,再借助跑力量腾越而上;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利用小组学习题为其设置阶梯,降低坡度。经过小组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习。 小组间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教学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先出示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找到的特征最完整,并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中的探讨合作,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顶点的各种特征。学习效果很好。使学生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后来逐步注意要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了用词的准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验写出了一篇学习小论文。在班上展示后大大增强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心得,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则营造适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让合作小组准确开展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许多表现的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则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还可运用小组自评。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为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成绩而有了压力,这样就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不要忽略质疑提问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是研究-讨论式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4. 客观次序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人们更需要的是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等。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重视数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较好地满足社会的数学需求。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 、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感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树叶、蜻蜓、门窗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形成轴对称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解脱出来,而且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记得牢。 二、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材中,已经注意了渗透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新大纲》要求要加强渗透的力度,有些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让学生较早地体会或初步了解,使小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积累科学思想、方法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而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叠在一起,然后以它们重合的一个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三角形旋转180度,再沿着一条边平移,直到与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且还使 学生直观地了解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含义,以及对图形位置变化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的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了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应用题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所以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是导致学生分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其内容而言,有的部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其能力训练的价值来看,侧重的是解习题的技能,而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视仍显不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跳绳和毽子,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跳绳可以买50根,如果全部买毽子可以买60只,现在先买了30根跳绳,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只毽子?”这道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课程改革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练习题,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

123 评论

大懒猪001

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讨论式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实验课题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开端。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相比,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柱体的体积”复习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媒体、实物手段,出示一个“小博士”图象,并说明复习的方法,即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逐个出示图形和长方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还可以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创设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可设计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奖品,制定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说说旅游中的感想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合理选择旅游路线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知识。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比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又比如教学“梯形”一课,可设计了下面的小组学习题: (1)什么叫梯形?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2)什么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 (3)什么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 (4)什么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几条高? (5)在预先发的一个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 一些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它则如让学生跨上高一级台阶。这类题,优生就象弹跳力好的学生原地就可一跃而上;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可退后数步,再借助跑力量腾越而上;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利用小组学习题为其设置阶梯,降低坡度。经过小组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习。 小组间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教学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先出示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找到的特征最完整,并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中的探讨合作,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顶点的各种特征。学习效果很好。使学生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后来逐步注意要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了用词的准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验写出了一篇学习小论文。在班上展示后大大增强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心得,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则营造适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让合作小组准确开展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许多表现的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则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还可运用小组自评。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为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成绩而有了压力,这样就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不要忽略质疑提问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是研究-讨论式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4. 客观次序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路过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个玩具.于是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了.于是对爸爸说.妈妈不好.爸爸好.爸爸给我买玩具. 这就是逻辑最基本的公式列.逻辑是一种融合了矛盾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逻辑.还是不完美的逻辑.在时间面前永远站不住脚. 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人们更需要的是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等。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重视数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较好地满足社会的数学需求。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 、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感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树叶、蜻蜓、门窗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形成轴对称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解脱出来,而且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记得牢。 二、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材中,已经注意了渗透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新大纲》要求要加强渗透的力度,有些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让学生较早地体会或初步了解,使小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积累科学思想、方法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而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叠在一起,然后以它们重合的一个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三角形旋转180度,再沿着一条边平移,直到与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且还使 学生直观地了解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含义,以及对图形位置变化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的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了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应用题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所以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是导致学生分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其内容而言,有的部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其能力训练的价值来看,侧重的是解习题的技能,而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视仍显不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跳绳和毽子,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跳绳可以买50根,如果全部买毽子可以买60只,现在先买了30根跳绳,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只毽子?”这道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课程改革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练习题,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我觉得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知识,我们要正视他,让孩子对它产生兴趣,而不是像语文,英语那样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是首要任务.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200 评论

yiyi1169681829

数学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核心,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下面是有小学数学 教育 案例,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 范文 1 《下课啦》教学设计 张晓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 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薄厚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长短、薄厚是相对的。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 方法 。 教具学具:几根长短不一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要和##同学比一比高矮,请小朋友们当裁判。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矮。 师:老师请个坐得最好的同学上来与##比高矮。 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说##矮,现在怎么又说##高了呢? 生:比的人不一样。 师: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他高,他就永远高,要看跟谁比。也不是说他矮,他就矮,还是要看跟谁比。 板书:相对的,跟谁比 二、实践操作 1、高矮 ppt:操场上,能不能找到比高矮的? 能不能说完整?()比()高,()比()矮。 生观察男孩、女孩比身高。(或:师:男孩认为他和女孩一样高,你们同意吗?) 生:脚垫起来了,不对。 师:怎么办呢?男孩改过来了,这次呢? 生:女孩高,男孩矮。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比较高矮要在同一个起点,同一个平面上,也就是要对齐。 板书:对齐 2、长短 这两个小朋友去玩跳绳了,我们看看他们的跳绳,谁的高?谁的矮? 生笑:是长短。 板书:长短。 师:怎么比?想想办法。 生:先对齐一端,拉直了再比。 师:真聪明!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拉直了才能比。 板书:拉直。 师:我们请最守纪律的孩子来做比较。 拿出两根跳绳,请同学上台比较。 引导孩子说清楚比较的过程:是怎么比的? 说一说:()比()长,()比()短。 3、厚薄 小朋友的凳子坏了,一个叔叔来修凳子,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颗钉子,你能帮忙选一个吗? 生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 板书:厚薄 三、巩固提高 师:我们班的孩子们学得很棒哦,能自己发现比高矮、长短要对齐了,拉直了,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是看跟谁比。现在请孩子们趴下休息休息吧。(音乐) 警车声响起,同学们好奇地抬头,坐好。 1、ppt,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2、小兔子比高矮。 ppt出示: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3、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方法,在进行比较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比较出高矮和长短。 教学板书: 下课啦 相对的 高矮 对齐 跟谁比 长短 拉直 厚薄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范文2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格物体。 2、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探究意识 1、师:小朋友们,有谁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六一 儿童 节)是呀,明天就是“六一国际 儿童节 ”。我们学校准备举行一场联欢会,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可高兴了,都行动起来了,看课件演示:彩旗、灯笼和彩花。 同学们有的剪了漂亮的彩旗,有的做了美丽的灯笼,有的折了各种颜色的花儿,想把会场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你们觉得这些东西这样摆放好吗?(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不整齐) 是啊,他们摆放得不整齐,如果能够按照一定得规律进行摆放,一定会更美丽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够找出这幅图里藏着的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联欢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红旗的规律:黄红黄红黄红黄红…… 彩灯的规律:黄紫黄紫黄紫黄紫…… 花朵的规律:红绿蓝红绿蓝红绿蓝红绿蓝…… 小朋友队伍的规律: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并说明找规律的方法,用虚线分一分,分成相同的几组。 3、教师小结,明确“一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像灯笼这样一黄一紫、彩旗的一黄一红、小花的一红一绿,和小朋友队伍里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两朵黄花,一朵红花,我们都把他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一组) 当我们找到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如果是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地排列。 3、教学例2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能够又对又快地找出图里的规律,有几只小动物们听说;了,都来了,他们想和你们交朋友,但是他们也带来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并要求谁能够帮他们回答这些数学问题,他们就和哪个小朋友做朋友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想)那就一起看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小白兔和书本第88页的例2。 (1)学生尝试画一画。 (2)全班交流。 4、教学例3。 课件出示小猴子和例3。 (1)学生尝试图一图。 (2)全班汇报交流。 (3)完成课本89页上面的“做一做”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画一画规律: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小松鼠觉得小朋友太聪明了,于是他带来几道更难得题目,有信心完成吗?(有)请把你的小手拿出来,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图出美丽的规律吗?请你打开书本89页和水彩笔,完成下方“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你喜欢的规律,先想一想你想画怎样的规律,想好的小朋友可以开始画了。 ①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②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或者其他同学找规律,并 说说 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 四、游戏激趣,冲向另一个高潮 师:同学们觉得找规律好玩吗?(好玩)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来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呢,想玩吗?(想) 课件演示前两组图片,学生根据规律猜出下一张图片是什么。 五、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知道吗?规律不仅很有趣,而且还很漂亮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 师:谁也能像这样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呢? 五、 总结 延伸,拓展新知。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板书:找)小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做出有创意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小朋友们课后能够多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美丽的事物,下课。 教后 反思 : 本节课是比较有趣,联系生活比较紧密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规律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由于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所以教学时,我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会场布置引入新知教学,既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紧扣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学中我也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创设情景,以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尽量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情景,如:找联欢会会场中的规律、画一画、图一图、找规律游戏、欣赏规律中的美等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班级的学生中有聪明灵活的优秀生,也有较迟钝缓慢的学困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的需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帮助学困生,以达到全面发展。当然我也经常请一些学困生尝试回答问题,并给以鼓励支持,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紧密联系生活,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都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展开教学的,比如今天是5月31日,明天就是学生最高兴地“六一儿童节”,每年的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庆祝孩子们的节日,所以我就紧扣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展开了教学,学生不仅学得开心,也觉得意义深刻。在比如“欣赏规律中的美”这一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事物,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来我想让学生有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哟规律的事物却不能在课堂中完成,所以只好留着让学生当成课外的作业去完成,当然我也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的。 四、给与学习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探索规律,然后在集体的反馈中矫正,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但是由于投影仪显示不够清晰等原因,课堂中也出现了各种不足的地方,如有些学生看不清图片的颜色,给教学带来一定得麻烦;在比如由于学具的不足,我只能把“摆一摆”的环节改成“画一画”,虽然学习目的同样达到了,但总感觉有些欠缺;另外由于我的一点紧张的情绪,把学生在操作时放点轻松的音乐让他们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的这一环节也给漏掉了,只有操作,没有音乐等等。这一系列的不足之处,都是由于本人的教学 经验 有限而引起的,这有待于以后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范文3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长度,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长度。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物体长短的直接比较(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其长短) 教学重点 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彩色小棒、长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自主观察、思考,初步探究比较的方法。 1.板书课题:长度比较 今天我们学习长度比较,你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问:什么是长度比较?比较什么的长度?怎么比较长度?……) 你觉得"长度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请你想一想。 2.教师手握"两根小棒" (老师手握两根不同颜色的小棒)问:哪根小棒长?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导生生之间质疑追问) 能确定哪根小棒长吗?为什么? 怎么样才可以确定究竟哪根小棒长? 4.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能比出两根小棒的长短? 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再上前演示操作。 为什么这么放就能一下子比出来了呢? 【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发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比较长度?".接着创设情境,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一端看不清时,只看一端是比不出长短的,感受到答案的不确定性,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得出将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比较物体的长短,初步感受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二、进一步观察比较,完善认知。 1.信封下面有两根绳子,一根是红绳子,另一根是蓝绳子。 你能确定哪根绳子长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说说是怎么想的。 3.课件演示去除信封的左端部分,出现绳子的另一端的情况。 现在能不能确定哪根绳子长? 不同意见交流,产生冲突。 4.课件出示绳子完整的情况(一根绳子中间有弯曲)。 怎么比较这两根绳子的长度?(拉直,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5.从这两根绳子的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感受到比较时要完整地观察才能比出结果,并在解决问题过程对之前初步得出的比较方法进行修正,对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三、实践领悟长度比较的多种方法。 1.出示纸片 你能提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哪条边长?) 2.给你这样一张长方形纸片,你有办法能比出红边与蓝边的长短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想想准备用什么办法比;再把课桌内信封中的纸片拿出来动手试一试;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讨论。 3.交流不同比较方法。 4.梳理归纳共性:这些办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让学生运用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并且想出了各种办法,但其本质都是把两个物体一端对齐后再看另一端进行比较的,学生对此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同时提高了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现新问题,自主解决。 1.出示学习用品图 这么多物品比长度,你能提什么问题来考住大家? 学生提问。 解决问题:哪个最短? 不同意见交流,出现争议。 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就看明白到底谁最短? 课件出示方格纸。 现在能很快比出来吗?你怎么比? 【你能提什么问题考住大家?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个最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前面的办法已经不适用了,迫使学生继续思考,该如何解决,产生需求要借助工具帮忙,当方格纸一出现,瞬时有豁然贯通的感觉,运用数单位长度的办法比出了结果。这也是由定性比较向定量比较过渡的一个环节,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为后续的测量长度学习打下基础。】 五、全课小结。 1.结合课一开始的学生提问回顾梳理解决过程。 2.对于长度比较,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继续研究的? 看过小学数学教育案例的人还看了: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 数学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范文 3.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4.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 5. 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的例稿

295 评论

晶莹剔透0702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218 评论

送我个时光机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4. 客观次序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

    WeiXin呵呵呵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 是目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

    人大菲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数学教师论文答辩案例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

    今天天很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小学英语教学课例研究论文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 小学英语教师发表的论文对于教学进行了哪些分析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英语教师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直击课堂“:教学机智”现状分析 在《教

    soldierwil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小时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从事小学数学 教育 工作多年了,你是否也有一些教学工作 经验 要分享的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一只自由鱼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