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9

就在水的一方
首页 > 职称论文 > 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陆陆1234

已采纳

分配问题非常复杂,其评判标准介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同时,分配问题属于长期性问题,不是政府发一个文件短期内能解决的,它需要时间。分配格局的变化隐含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之中,只有改变了经济循环,才能改变分配格局。同时,分配格局的公平性隐含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之中,只有改变了社会结构,分配才能趋向公平。在前一层意义上,分配问题隐含在转变发展方式之中,就分配论分配,孤立地谈论分配找不到出路;在后一层意义上,分配问题隐含在社会发展之中,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分配差距,无助于社会公平。一、分配问题的两个观察视角:一是居民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对分配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入,现行分配理论的分析是不清晰不透彻的。现在研究分配的很多论文、著作,主要是沿着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路径,即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研究得多。这是一个微观的视角,注重于社会个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按照要素分配理论,居民拥有不同的要素,各种要素依据其贡献各得其所,主要是一个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问题,即劳动力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地租。假如市场是完全而且有效,那么收入分配就是合理的,公平的。若是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认为不公平,政府可以进行第二次分配。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这种分析框架中,政府是外生变量,不在经济循环体系之内。而且是把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放在一个平台上看待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也是视为同样性质,都是要素收入。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对此批判为庸俗的原因之一,在西方经济的逻辑中,抹掉了劳动被资本雇佣,人被异化为机器设备的一部分的事实。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和资本事实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劳动附属于资本,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天平自然是向后者倾斜的。寄希望于工会、集体谈判、罢工等手段来矫正已经倾斜的初次分配天平,不能说没有作用,但相当有限。在这样不平等的基础上来讨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显然是有问题的。而目前国内从三者(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少,但关注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企业和政府收入比重上升的言论很多,认为企业、政府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偏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谈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文章很多,当时是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后来慢慢地变过来了,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是向企业、向政府倾斜了,整个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当时也没有预料到,这是为什么呢?内在的机理是什么?如果这个说不清楚,对收入分配的政策制定也就无从谈起。仅仅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恐怕是不够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不反映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框架,以指导我们政策的制定,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三者分配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其中包含了政府也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在经济循环体系之中这样的逻辑假设。三者都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以不同方式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内含了一种三者之间相生的经济关系和相克的政治关系。三者相生的经济关系是:居民个人滋生企业、企业滋生政府、政府滋生居民。也就是说,企业是居民个人组织化的结果,都是居民创业和提供劳动力而形成的;政府是企业创造了更先进生产力的结果,没有现代生产力,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的政府;最终回馈给居民,现代政府给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供居民公共消费。三者相克的政治关系是:居民制约政府(以各种社会压力),政府制约企业(以公共权力制定律法),而企业制约居民(市场雇佣)。无论是相生的经济关系,还是相克的政治关系,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都是一种循环关系。从历史角度看,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之所以能得到一些控制,就是居民对政府的制衡越来越强,迫使政府不得不去制衡企业,劳动者的地位才能不断改善。马克思的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分配格局发生逆转,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完全坐在一条板凳上,劳动者权益被严重忽视了。由此不难理解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为什么会下降。二、衡量贫富差距的三个基准:收入、财产和消费只从收入流量的角度很难说得清楚分配是否公平。现有的所谓基尼系数,对差距的反映是不全面的。因为流行的基尼系数说的是收入,收入的差距只是一个方面。而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可能又是另一个结果。世行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的基尼系数比收入的基尼系数还大,说明消费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还要大。在城乡分治的情况下,政府实际上是在扩大差距,是在帮倒忙。例如社会保障的强化,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城市保障的标准比农村远远要高,而且一开始就是城市起步的。这样一来,越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城乡公共消费差距就越大,这是个悖论。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却出现了,市场在拉大收入差距,而政府在拉大消费差距。公共服务主要供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居民的公共消费很低。这些年有些变化,但公共消费的城乡绝对差距并未缩小,因为城市的公共消费增长比农村更快。收入是个流量的概念,财产是存量的概念,从存量的角度去衡量差距又是另一个样子了,其结果可能相反。财富存量是积累的结果,与过去相关联;而收入流量是当前的结果,只是与现在相关联。A、B两户人家,A的财产是100万元,年收入是5万元;而B的财产是50万元,年收入是10万元。从存量看,A更富有;从流量看,B更富有。所以,衡量贫富差距仅仅看收入流量是不够的。国家之间也是如此。从GDP来看,我国比俄国富有,但从财富来看,俄国比我国富有。经济增长的时间越长,用收入去衡量和用财产去衡量所得到的结果就越是不一样。当只是以收入流量去衡量贫富差距的时候,就会出现有住着豪宅吃低保的现象。有车、有房子,但是他失业了,收入流量断了,但是他有财产。所以,分配问题,或者说贫富差距问题,仅仅从收入的角度是说不清楚的。只有从三个方面:财产、收入、消费,也就是从这三个角度去衡量,这样来判断社会公平的程度才可能更接近于社会的感觉和心理。研究分配问题,有多个角度,应当把几个方面兼顾起来。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不应仅仅是说收入分配。贫富差距,有财产意义上的,有收入意义上的,还包括消费意义上的。“贫富差距”这个概念比“收入差距”这个概念的包容性更好,不单纯是一个收入的概念,具有综合性。

228 评论

碎碎瓶安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 论文报告 ● 作品简介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全球电话总数的74%;...

83 评论

辛燃arzu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市场的理念已不单只存在于城市的各种企业以及其它的服务业,而且已经逐步进入到了农村,指导着农民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增加,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所以在农村,农民关于市场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由于市场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市场的良性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国农村在经济的发展上不但是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距,就是一个地方,农民由于受到的教育水平不同,所以对市场的认识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农村,有一些有就‘很会种地’,他们可以根据市场的形势来安排农业生产,生产市场上所需求的产品。但是大多的农民是不明白这一点的,所以在市场化浪潮的今天,很多农民的收入难以提高。当然农村的人大多数不知市场为何物,但是他们又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的遵循了市场的规律,所以他们在这时可以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收成,但是一旦在无意识中跳出了市场规律的要求,他们就有可能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损失。 那么怎样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些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学原理,对于农民如何科学地安排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将大有益处。 我国的自然经济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瓦解,但是这种经济现在也可以在农村找到它的影子,只过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的大浪中将逐渐被取代。我国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农村中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一直存在着,农业生产中的商品率还是很低的。记得那时我家中就是这样的,我们家中有十五亩地,其中只有不到一半是种植玉米、葵花用于销售的,其它的地则以种植小麦和蔬菜为主,而这些小麦和蔬菜也是主要为自已生活所用,几乎不会用于销售的。到了九十年代末时,这一情况已基本改变了,现在我们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是生产蔬菜和玉米,而这些也主要是为了销售而种植的。每一年的夏天那炎日之下收割小麦的场面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热火朝天的蔬菜收购市场。而在农村里,农民的大多数生活必需品已不再是自己去种植生产了,而主要是购买。很多的农民都说,现在只想着去挣钱,有了钱什么也可以买回来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民旧观念的转变和市场理念的认识加深还是很大的,虽然他们并不一定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 农产品商品化大大的提高,农民开始大量种植并出售自己的农产品,但是在一开始,对市场认识的不足,盲目生产,赔本的情况也会随时发生。例如,在我的家乡(山西应县下马峪乡),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大2004年的时候有一种叫做西葫芦的蔬菜在市场上比其它的菜少,那么当时的价格是每斤只有元,虽然不多,但是有一些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很好的收入,因为这种菜的产量是很大的。在2005年的时候,这种菜的种植进一步扩大,但是相对还是较少的,所以当年的市场价是每斤元左右,一些农民光从这一项上的收入就有五千多,一些偿到甜头农民于是在2006年的时候大大的扩大了这种菜的种植,其他的很多的农民也开始种这种菜,有很多的人种植的面积有十亩之多。但是到了7月份蔬菜开始收购的进时候,这种菜的最高市场价仅有不到元,最后连收购的菜商也没有了,很多农民最后不得不早早就把地里的西葫芦苗全拨了。农民们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那么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理论认为大多数的商品价格是由其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但是在上述的蔬菜市场中却不是这样的,各种蔬菜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是非常大的,现在举上几种蔬菜的市场价格波动范围:西葫芦:元——元,绿豆角:元——元,青椒:元——元,萝卜:元——元,土豆:元——元。(以上是从本人家庭销售蔬菜中所得的数据) 那么这些蔬菜的市场价格为何有如此之大的波动呢?其波动已远远超出了其实际的价值,在高价出售时可以获得高的收入,但是一旦在低价出售,就会面临着很大的损失。我想最关健的原因在于蔬菜的保鲜期限是很短的,在市场的销售也是有季节性的,但在特定的供应季节中,同类的蔬菜就会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所以因为供大于求,所以价格会大大的下跌;当蔬菜的旺季过去以后,蔬菜的市场价格就会大大的上升。其它的一些农产品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如玉米,这几年其价格在数年之内总是会稳定在元到元之间,就是在一年之内,其波动也不会超过元。因为此类商品可以在常年得到供应,其供求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 当前我国政府支持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靠生产农产品来增收是其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单靠农产品增收有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一个就是增加产量,另一个就是市场价格的提高。而且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从目前来看,市场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最大,那么怎么样去判断市场的运行动态,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把握了市场的运行动态之后,就可以按市场所预期的需求来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那么到底应如何来把握市场呢?就要提到一个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其主要研究需求与供给,以及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又反过来如何影响需求与供给,还有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 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先来举一个例子: 一个市场上,一共有50把雨伞供应,但是却有500个人对其有需求,那么雨伞价格会怎么样呢? 一个市场上,一共有50把雨伞供应,但是却有5个人对其有需求,那么雨伞价格会怎么样呢? 一个市场上,一共有50把雨伞供应,但是也有50个人对其有需求,那么雨伞价格会怎么样呢? 均衡价格指的就是第三种情况,即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情况。这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是相等的。 对均衡价格的研究也就是对需求与供给之间关系之间的研究。需求量与供给量二者之间的牵制关系引出了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也就是当前市场上一种商品的价格,所以市场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利润空间,还有购买者当前的购买力。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市场价格的高低是关系农民是否能够增收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若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那么市场价格较低,若需求量大于供给量那么市场价格就高。在实际中,买卖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卖者只有在市场价格高时才会增加商品的供应量,但买者只有当市场价格低时才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而对于农产品来说,第一,由于农作物本身的属性,其生产的周期相对较长,很难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灵活的调整,只能对市场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做早期的预测来安排农业的生产;第二,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弹性较小,当市场上同类农产品的供给量增大时,价格会下降,但其需求量的增加却相对较小。导致相应农产品的销售困难,农民收入下降。正所谓“谷贱伤农”,所以说农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很难促使农民增收,甚至会导致农民的收入下降。这样均衡价格也就有了其现实意义。市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供给量=需求量,只有这时,市场的运行才是最有效的,对社会的资源也利用也是最的效的。 那么供求的变动如何影响到均衡价格的变动呢?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关于均衡价格有三种情况: 一、在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不会变的。 二、如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下降,需求量上升,这样市场价格逐渐降低,直到达到均衡点。 三、市场价格小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上升,需求量下降,这样市场价格逐渐上升,直到达到均衡点。 从以上的动态变化来看,市场价格因供求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最终趋向于均衡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均衡价格或均衡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情况如下: 一、当需求增加,供给不变,均衡价格会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二、当需求减少,供给不变,均衡价格会下降,均衡数量下降。 三、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均衡价格会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四、当供给减少,需求不变,均衡价格会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以上供求规律称作“供求定理”,从这个规律也可以看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并影响价格变动,而价格也反作用于市场,影响着市场的供求变化。正因为价格对调控市场有如此大的作用,因而价格被誉为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所以各种生产活动包括农业生产,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握价格变化的趋势,这样才能有效地安排生产,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想判断市场需求动向,最好的参考对象就是价格。那么如果不能正确判断价格情形,也就无法判断某一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预期需求量,如果盲目扩大或缩减生产的话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来可以增加的收入却未能增加,本业可以避免的损失却未能避免。 再举两个例子:一、1999年,我家第一次种植一种叫葱头的蔬菜,当年市场收购价为元,当时我家仅此一项就收入近两千元;在2000年时,我家又继续种植葱头,但因种植农户太多,价格大跌,二亩地成本是近五百元,只收回不到二百元。由于这次打击,在我们那一地区在2001只有很少的人种植了这种菜,我家也却没有再种植,当年的葱头价格为每斤一元以上,那一年,因种植葱头而收入上万的农户也有好几家,而大多数农户包括我们家都失去了这样的收入。这就是未能正确把握市场的价格变动,使收入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二、人总是吃一堑长一智,2005年,很多农户因为种植西葫芦而收入颇丰的情形下,在2006年很多人都种植了这种菜,而且有的还扩大的面积。年初我母亲想要种植西葫芦,但是我父亲却不同意,没在种植。当七月蔬菜开始收购的时候,西葫芦却跌价跌到没有人收购的地步,很多人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是我们家却成功的避免了这样的损失。 所以说农民应当清楚的分析价格的变化所以引起的具体具体的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十分重要的,优其是要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具体应如何去做呢?我想到主要有以下的两种情况:一、在蛛网模型中,由于第一年某种农产品价格较高,而导致农民在第二年盲目地扩大该种产品的种植导致价格的下跌,基于此,在第三年又缩减了这种农产品的种植,但是却因为造成市场供给太少而导致价格的上涨,农民又因此失去了一个能带来较好收入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那么,从这个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农民在第一年这种产品价格较高时,第二年适当的减少这种产口的种植,而在第二年价格较低的情形下,在第三年适当扩大种植面积,便可得到较好的效益。而经过数年的这样的供求关系相互的作用之下,市场价格将逐步靠近均衡价格,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二、一种蔬菜的产出也有其特定的季节,那么避开季节高峰也可以在价格上举得优势。在我的家乡,豆角的种植时间是最长的了,也有了相当的规模,生产、销售也基本成熟,基本上摆脱了年与年之间价格的大起大落。但是豆角在每年的七月初和九月中旬时,价格相对较高,而在七月中旬到九月的时候,价格最低,部分地方还有较大的波动。所以这种蔬菜在我们那里每一年同期中,其价格的变化也不是很大,是相对的稳定,这已成为一个规律。这时,农民在种植时完全可以避开高峰,减少高峰时价格太低所造成的损失。具体的可以分成两块地去种植豆角,一块是早种的,一块是晚种的。这样在七月初价格较高时有豆角就可以出售,而在九月中旬的时候,其他人的豆角其本生长结束之后,自己仍然有豆角可以出售,从中便可以获得较他人较好的收益。 以上是从农民的角度谈了一下供给的情况,还有一个需求的问题。在农村,这种需求大多数情况是直接通过收菜的菜贩子的购买情况来决定的。菜商对菜的需求是由外部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这个问题便不是人能决定的,这是市场自己调节的问题,那么人可以做的是什么呢?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生产出更多的质量较好蔬菜来满足市场的要求;对于政府来说,创造出一个很好的收购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再举出一个实例来:2006年时,应县的县委县政府决定统一各乡的蔬菜收购市场,因此在每一个乡里划定了一个蔬菜的收购市场,要求取消马路滩点。我们下马峪乡也是一个大的地方,方圆近二十里,很多的农民只靠着自己畜力车是很难到那么远的地方去销售自己的菜。所以各种马路滩点却因方便了卖菜而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很少有菜商敢这样去做,因为会受到罚款。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菜商敢违背政府禁令而非法设置马路滩点,但因为去固定的收购市场去也很难收到菜,因为大多数农民很少有能力去那么远的地方去,卖菜的也只是周围几个村的农民,菜源不是很充足,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的菜商都离开了,这个事直接导致了我们应县2006年蔬菜市场平均收购价格低于上一年。有一个数据,2005年,豆角的最高收购价格是元,最低为元;但是在2006年时最高时为元,最低时为元。所以政府不合理的市场管理同样会对市场的价格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也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应县蔬菜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没有得到政府太多的管理,经过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成就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2006年政府第一次大动静的开始“管理”市场的时候,却造成了菜价的下跌,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政府和农户按市场的规律来组织农业的生间的,就会给农业带来发展,反之却会因此盲目而受到一定的损失。所以我认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优其是针对经济作物种植方面,政府应尽量不要直接参与,由市场自己去调节生产上的供给,政府唯一要做好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指导农民进行市场分析,教导农民确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其它的事就应当由市场去自动调节。只有这样,市场价格才会逐步趋向于均衡价格,让均衡价格来决定市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良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的快速发展。 利润最大化的实际应用 摘要: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当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这种产量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时,利润最大化的标准不一样。在实际的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注重于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企业人才、降低成本及企业运营费用、激励员工士气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利润最大化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 垄断 企业经营管理 我们经常讲,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什么是利润最大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利润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就没有意义了。在现实中,无限利润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利润最大化的标准,说明在什么时候,企业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总收益减去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收益是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收入,既包括成本也包括利润。它等于产品的价格乘以出售产品量的积。总收益是出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是出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也就等于产品价格。边际收益是每多卖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同样的道理,边际成本是指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经济学家给出的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当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这种产量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这是根据企业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规律。假设一个企业每多卖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为10元,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8元,则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多赚2元。这时,企业会增加生产。因为原来的产量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没有把可以赚的钱赚到。相反,如果边际收益为8元,边际成本为10元。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赔了2元。这时,企业要减少生产。它减少生产就表明原来的产量也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赔了。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比如都为9元)时,企业既不增加产量,也不减少产量,说明它对这种产量,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企业总要使自己的产量保持在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最低时,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并不影响价格,平均收益也等于边际收益。由此可以得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这时企业不就是没有利润了吗?的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就是如此。竞争的结果是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为零。但经济利润为零,会计利润不为零。在完全竞争时,企业所赚到的是补偿机会成本的会计利润。 事实上,市场并不都是完全竞争的。如果有的企业规模相当大,它的产量变动足以引起价格变动;或者有的企业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专利权、特许经营权)而具有了垄断地位;或者有的企业创造出了某种有特色的产品,价格就会高于完全竞争时。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就可以获得经济利润。在现实中,完全竞争是少的,普遍的情况是竞争与垄断的不同程度结合,但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企业总具有不同的垄断势力,即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因此,这就可以引起企业通过产量控制或创新来使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利济利润。 其实,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原则。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运用这个原理时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率最大化,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量最大化,有的企业更偏重短期利润最大化,有的企业会为了长期利润最大化而改变短期的好处。这些不同的目标既取决于企业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企业决策者的偏好,也取决于它所处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企业必须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消费者多种多样的爱好和需求而生产相适应的产品,实行产品差别化和市场细分化政策,使自身产品与其他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与各种市场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实质上使产品与消费者的需要相适应,这样才可以赢得信誉并保持价格的优势。所以,销售途径的决定,以及不断探讨的必要性也应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事项,如产品构造及制造工艺简单化;日常事务机械化,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以提高效率;事务手续的简便化;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开拓市场;强调人的因素,千方百计把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等等。还有其他需要改进的事项,都要因地制宜地解决。 现代的企业竞争力虽然在于信用和信誉等,但也在于资金和人才。而且,由于资金也是由人才积累和创造出来的,所以说,人才是超越一切的企业之宝。能干的人与人才是有区别的,人才容易受到人们的敬爱,所以,才具有真正的统帅力。不是有力气,会说话和掌握权力,而是具备令人信服的力量。对企业来说,这样的人才是非常难得的。培养人才,对企业来说也是一项重大责任。 精简人员或者节约人事费,对所有经营者来说都是头等紧迫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不是仅指精简人员和停止招工,而是指通过提高销售额和建立起一支少而精的职工队伍,使全体职工敬业乐业,达到销售额提高,人事费比例降低。销售额越提高,所有人员都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会获得同精简人员一样的结果而必然建立起一支精干的职工队伍。在收入分配上也必然会多得。 降低成本,增大利润,落实制度措施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的降低成本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内外部经营管理,切实从源头上控制开支,降低成本。要落实责任,加大监督力度,杜绝责任不明,管理不到位、有章不循的现象。 降低成本,增大利润,关键在于对管理经营的优化,要把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作为经营管理的重点。要正确处理“节支”与“开源”的关系,转变“节约、节省”就是降低成本的传统管理模式,善于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来分析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做到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树立成本动因理念,转变传统成本管理中只重视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有形成本动因,而忽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企业规模、员工素质、人际关系等无形成本动因对产品成本影响的观念,善于从有形动因和无形动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来分析成本的发生与构成,确保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客观、准确。要全面加强经营预算管理,强化资金调控功能,减少预算外和超预算额的支出;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提升资本运营效率,降低消耗,避免成本无序增加的现象。 成本经营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因此,要在企业上下形成共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各单位对企业建设每一个环节的资金使用都要精打细算,严格控制,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效益,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更大的收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应本着“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原则,始终站在协调的立场上去谋求维持和发展,才是经营的正确方向。

260 评论

聪明糊涂心yy

意义1、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2、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促进共同富裕。3、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4、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必须反对平均主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而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距和分配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制约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公平与平均是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最大的不公平。 实行收入分配公平,必须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必然会有所差别。我国现阶段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同时,由于每个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收入差距的悬殊,又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稳定。

355 评论

秋月羽羽

浅谈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西方经济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学好这门课程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亲身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思考

一、西方经济学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财经类、管理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接触的最早的专业基础课,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跟高中课程比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大转折点,其理论性强,专业程度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经济理论和大量的经济模型的大学新生,学生们普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都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广大教师的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就给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假定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应用数学分析工具来经济学论题是很常用的方法。西方经济学在消费者行为、生产理论、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高中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自我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探索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二、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特点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且担任过四年班主任,经过与学生接触,发现我院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普遍有以下特点:

1.数学基础薄弱。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院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该课程一般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其他专业是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而学生大一的时候仅仅学了高等数学,概率和统计还没接触,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普遍不愿进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关的数学知识,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

2.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院学生对老师授课课程中关于经济学家的逸闻趣事很感兴趣,而一旦讲到图形、表格、函数公式推导等内容时则表现得较迷茫。经济学分析中的实证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数学思想,理性成分相对较多。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会提出学习三步骤的要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习题。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学习上非常被动,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大多都听不懂,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其理论连贯性很强,最终会产生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都听不懂;有些即使暂时听懂,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过后不久就会忘记;有些看着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题,不去琢磨,就会出现“眼高手底”的现象。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针对以上我院学生特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定位要清晰,目标要明确。进入课程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西方经济学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要求有什么知识结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理论体系把握清楚,重点掌握,西方经济学成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学生学完后能达到考硕士研究生没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跟老师思路走,课后复习思考三步骤。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节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讲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微观经济学,该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们通过第一次课后,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学好这么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足够的功夫,有信心学好西方经济学。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笔者多年来讲授西方经济学,与学生接触较多,学生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图表模型多,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授课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重点内容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消化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多结合身边新颖的、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经济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力。如“蛛网模型”可以利用农民生产的实例加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PPT展示以外,还要给学生进行视频教学,给学生介绍主流经济学网站,多了解掌握经济热点问题,让他们主动进行浏览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兴趣。我院学生与经济学大师正面接触的机会不多,除了学校邀请专家讲学作报告以外,要利用网络自己主动接触获取相关信息,就要在上课的时候由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书上的内容。

再次,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知识点具有相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于我校是二本,学生的基础比国内某些一流院校学生要稍微差些,尤其是数学基础。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时候反应稍微慢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点耐心,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尤其是某些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为什么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且都是凸向原点,收入预算线与等成本线等,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多做习题,巩固学习效果。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强,各知识点衔接紧密,且有较多的图表,需要一定地数学基础,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部分要多复习,能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利用到经济学上来,用数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如一阶倒数与边际分析方法。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除了课堂认真听讲外,在课后要多做习题,教师每讲完一章要多布置习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另外考试方式的转变也很重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笔者教学实践来看,我院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平时上课不重视,专等老师期末划重点,然后把老师的重点一抄一背,保准能通过,这也成了学生们的考试法宝。因此要打破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首先教师在上课第一节课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期末绝不会划重点,重点就在平时上课内容中;其次考试题目多样化,除了常规习题外,还要有开放式的论述分析题,让学生利用经济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督促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法。

四、总结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学科,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端正态度,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2).

[2] 陆辉.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三点体会[J].科教文汇,2008,(1).

[3] 王彬,郑兴无.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1,(3).

[4] 张岩.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一、经济学案例的选编

1.经济学案例要贴近生活。

许多教材在讲替代关系时常以茶叶和咖啡为例,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没错,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习性差异较大,有些地方,如广东,喝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根本无法代替,尤其是那些喜喝功夫茶的人更是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炮和黄油。该案例虽能反映稀缺资源配置的原理,但黄油离中国学生似乎有点远,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二者既非替代也不互补。这就说明,经济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从生活实际出发。

2.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说到底,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因此,选编的案例必须反映经济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经济学原理的有关特征。

3.经济学案例来源要多样化。

经济学案例来源首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经济现实生活,尤其是热点经问题。因为这类案例能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生活,极大地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用鲜活的经济生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关注经济生活,甚至让他们养成了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观察,并且关心国家的经济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老师的主导下,利用鲜活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案例教学中,教师或在课堂当堂呈现案例,或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则由前台转向幕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则应选择适当时机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除了应该把握讨论节奏,控制教学进度外,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断启发、诱导学生开动脑筋,尤其应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和提高。

2.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展示这些理论,案例教学则是要通过生动可感的实例来图解,或补充说明这些理论。很明显,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是主次关系,案例教学应服务于理论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学具有独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理论教学中严格的理论推导过程是训练学生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就是在这一系列看似枯燥的训练过程中,学会了对经济现象的数学描述和严格的逻辑推演,掌握了一系列经济范式并试图用这些范式去认识纷繁复杂的经济世界,形成了对现实经济世界独特的分析、判断、归纳和预测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概念、公式、定理、公理,是案例分析的基础。显而易见,没有概念和理论的讲解,仅仅从案例中得到结论,难以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理论结构,学生获得的必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点。因此,充分地讲解基本理论是学生学好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学不能像MBA教学那样可以以案例为主。相反,在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的。

3.案例要服务课堂教学的需要。

尽管借助生动的案例,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不能因此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对案例的运用要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成为哗众取宠的工具。在课堂中,对案例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度。为此,教师一定要做到:首先,要明确案例在课堂讲授中作用。案例在课堂理论讲授中可以是对理论的注解和延伸,可以是对理论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是为了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只有当教师明了案例的作用,对案例的运用才能恰到好处。其次,引用案例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社会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案例,最好要向学生交代案例的背景,同时案例的引用要尽量完整精简,既不能根据个人好恶随意取舍,更不能断章取义。最后,为使案例较好地发挥作用,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房产税改革方案的提出以及沪渝两市的试点情况,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工商管理对规范房地产经济发展,平衡行业内部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工商管理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针对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剖析,探究了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房地产经济;内在联系;促进作用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好坏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关联,其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体现,也是市场环境的外在表征。工商管理是对各行各业的监督约束,通过明文规定对行业内的各种行为进行检查和规范。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通过工商管理加强其行业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对维持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和保证市场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特点分析

工商管理从其性质上看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但是,其和常规的职能部门又存在一定差别。工商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各行各业进行监督管理,以此确保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通过工商管理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只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不具备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的框架,市场经济只有在工商管理的范围内才能确保良性健康的发展,一旦超出工商管理的范围,就可能导致一些违背市场规律、法律法规的行为出现,最终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从实际工作看,工商管理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对于不同经济体或是不同的行业,工商管理可以采取不同措施手段展开相关工作。但是,在这高度的灵活性当中,又有一部分维护不变的核心内容,比如我国经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只有以我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不变的核心,以此构建灵活多用的工商管理工作模式,才能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工商管理从范围上看是很大的,其不仅涵盖了各行各业,在管理形式上也可以分为有形监管和无形监管两种。有形监管就是工商部门通过既定的准则、确定的流程等展开相关工作。而无形的监管主要是凭借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等对各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管,以此实现市场经济平稳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房地产经济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

在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下,房地产经济也表现出了强力的增长。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之后,普通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直接刺激我国房地产行业大幅进步。但是,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也表现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房地产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对应的监管制度和措施缺少,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工商管理工作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

(二)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可以实现互补互助

房地产经济想要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监管约束。同理,工商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也离不开房地产经济的支撑。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其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通过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基本预测。而工商管理是保证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即工商管理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就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进步发展,而房地产经济发展进步又可以反向推动工商管理进步。所以说,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具有互补互助的作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工商管理为房地产经济发展助力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有许多关联因素,比如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关联行业发展以及工商管理等。在这些众多因素中,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等都属于房地产经济的直接关联因素,而工商管理属于外部刺激因素,这两类因素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工商管理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无法全面地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起到监管作用,但是,其仍然可以通过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发挥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美国发生房地产泡沫之后,我国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的监管作用,以便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助力。

三、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合理

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少不合理的行业现象,给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限制。基于此,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可以有效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比如,拿地是房地产企业规划布局的重要环节,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某些地方,房地产企业拿地存在一些暗箱操作,或是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股不正之风,扰乱了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因此,通过工商管理的强力作用,依据各项规章制度对房地产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对其中存在的不合理操作进行严厉打击,以此逐步规范完善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

(二)维持房地产经济发展秩序

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打破原本有序的经济发展局面。加之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冲击,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发展有序局面被打破的问题,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出现混乱。出现混乱会导致不正当竞争加剧、消费者利益受损、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以及关联行业发展前景走弱等问题。因此,基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工商管理确保这些政策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得以落实,对恢复并维持房地产经济发展秩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工商管理的强力规范作用,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些风险因素,确保房地产经济可以实现有序发展。

(三)有效的风险防控

风险防控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中所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全面完善风险防控,却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而言,风险防控的对象因素众多,各种规章制度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影响。风险防控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工商管理的重点工作,因为保证企业安全、良性的发展是工商管理的职责所在。于工商管理而言,其风险防控相关工作主要是从监督管理的层面入手,发现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因子,并及时提出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或是责令企业对存在风险因素的方面进行整改。

(四)保证消费者利益

工商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护行业的经济发展,其还需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保证。就房地产经济发展而言,消费者利益受损的事件出现频率颇高,各类新闻中均报道过相关新闻。在房地产行业中,消费者遭遇最多的问题就是房屋质量问题。相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其在利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因此,通过工商管理打击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侵犯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可以较大程度保证消费者利益。

(五)指引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

工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制度的反映,其可以体现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动向。不仅如此,工商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具体手段,可以从外部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通过工商管理指引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房地产经济的进步具有积极效用。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工商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在房地产经济中加强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可以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秩序、风险防控以及消费者利益等方面都发挥出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童伶,明伟菊。探究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14(09)。

[2]李国瑞。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4(08)。

[3]曾美英。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

[4]陶连辉,苗博凯。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9)。

333 评论

北方小渔

提供一篇西方经济学论文,供参考。对边际生产力论文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边际生产力理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厂商的生产函数是Y=F(x[,1],x[,2],x[,3],x[,4]……),Y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出,x[,1],x[,2]……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F是生产函数。一般情况下,生产函数满足下面假设: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满足一阶偏导数大于零,二阶偏导数小于零,即附图。一阶偏导数大于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带来实物产出的增加,即边际产品大于零,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公理,厂商没有必要在产量减少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二阶偏导数小于零也就是生产函数的凸性假设,表明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递减的,这是一个比一阶导数大于零较强的假定,这就是经济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页。)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报酬超过了在少使用这种要素时损失的产值时,那么就会少使用一单位该种生产要素,并且如果这种不平衡没有消除,就会继续减少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直到相等为止,即:附图,(注:实际上应该要素的报酬应该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duct),而不是边际产值(value ofmarginal product),由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P为产品的价格。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从给定生产函数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出。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这样边际生产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对于一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L,K),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附图,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利润(息)率附图。二、总额相符问题(Adding-up Problem)边际生产力在直觉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每个要素的每一单位都按照相应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报酬,那么厂商的产量是否等于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论分配法则的协调》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这些分配份额加起来等于每个厂商的净产量。”(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07-409页。)这个结论的详细描述是:在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性时,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其投入量的总和正好等于其产值,这就是总额相符,也就是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从而使边际生产力在理论上更加完美。如果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总和正好等于总产值。(注:在欧拉定理Y=MP[,L]×L+MR[,K]×K两边同时乘以产品的价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厂商的(超额)利润等于厂商的收入(总产值)减去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总成本),即总额相符,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函数必须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通常用生产函数的齐次性来表示规模报酬。齐次性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明一个函数F(x,y)如果满足条件:P(ax,ay)=a[n]F(x,y),这个函数就是n次齐次性。如果n=1时,就是一次齐次性,也称为线性齐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个生产函数是n次齐次生产函数,那么当n>1时,该生产函数就是规模报酬递增,n<1时,是规模报酬递减,n=1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就意味着总额相符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才能成立。同样可以容易证明出: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不足”;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过剩”。那么,谁来弥补“不足”和得到“过剩”呢?很明显,这两种情况下,边际生产力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为它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相矛盾,除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着这两种情况。在经济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就可以把大企业分割成小企业来生产,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一般认为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三、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性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是逐渐集中,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分工,采用先进设备,聘请高级专家,节省管理费用,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足以表明现代化的生产肯定是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规模报酬呈递增。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1926年12月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规律》,指出“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只要产量增加伴之有内部经济,厂商便不会处于完全均衡状态”,“递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协调的”。从此也就揭开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序幕。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但是“根据复制的观点,不变规模报酬是最自然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递增的规模报酬通常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适用。”用复制来说明不变规模报酬的存在是有疑问的,这种复制是远离现实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厂商扩大产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规模上扩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厂复制原来的工厂,范里安这种认为不变规模报酬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不管怎么很难否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四、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既然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115 评论

相关问答

  • 收入分配论文文献

    《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卫兴华, 张宇 - 2008《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李欣欣 - 经济研究参考, 2008

    红色芍药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

    提供一篇西方经济学论文,供参考。对边际生产力论文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

    Cathyshenzhe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西方经济学论文总结

    经济学本科论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下面是经济学本科论文,请

    我大旗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论文

    分配问题非常复杂,其评判标准介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同时,分配问题属于长期性问题,不是政府发一个文件短期内能解决的,它需要时间。分配格局的变化隐含在经济循环的过

    就在水的一方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论文

    关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建立规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意,而且,越是改革日益向纵深拓展,就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夏至迎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