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暖通
我国有很多传统文化,下面是我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欢迎阅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的这一诗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实写照,温暖的阳关不再照耀大地,接替它的反而是阴雨连绵。小小的雨滴落在地上,敲打在窗边,勾起人们对已故亲人那断断续续充满悲伤与哀愁的怀念。
我家也在为清明节的筹备当中,只是意外层出不穷。奶奶把饭菜的做好了让我去叫爸妈,可是爸妈却不见了。于是我给他们打了电话,刚开始还不接,于是我又打了几次,最后终于接了,我便知道他们原来去了外婆家里,我舅舅已去世3年,但亲人们的怀恋和惋惜依旧。妈妈在电话里的声音是凄凉的,我还听到了哭声,妈妈说让我们等会儿,说他们马上就回,可我们等了半天,还是没有回,过了一会儿,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她说他们快到了让我们把饭菜热一下等着他们。于是我便去和奶奶说,然后发现奶奶也不见了,于是我便去奶奶家找,可是家里门锁着,然后我就去别的地方找,最后在一家小卖部找到了奶奶,她在那里看别人打麻将。奶奶看到我来了,就问我是不是爸妈回来了,我说他们快了,说让您把饭菜热着等他们回来,然后奶奶便回到家准备热饭。可是却发现家里的煤气完了,奶奶就把饭菜装起来,拿到自己家里热。随后爸妈便回来了,然后我们家开始烧纸钱,放鞭炮。完了以后就去上坟,上坟烧纸时,天空中下了小雨,一滴一滴的落下来。落在我的脸颊上,也落在了爸爸那历经风霜的脸庞上。
我不喜欢淋雨和烧纸钱,还有放鞭炮。所以我做了一个愚蠢的事,我说爸妈,我不想烧了,没意义,我先回去了,妈妈先是反对,最后还是无奈的让我回去了,在回去的最后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忧愁。我的心突然有一种酸酸的感觉,但我还是回到了家,回到家之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爸妈送伞过去,可是想了想,他们并不像我这样讨厌下雨,可能他们还愿意在这个传统的节日的淋下雨呢,于是我便向奶奶家走去,帮奶奶撑着伞,奶奶手里端着的就是放满了饭菜的东西。我说奶奶重不重啊,要不要您来撑伞吧,我来帮您拿,她说,不重,我拿着就好了。我想几盘菜可能也不是很重,于是我便没有再多说,继续帮奶奶撑着伞,到了家门口的时候,正好爸妈回来了,可能他们看到了我为奶奶撑伞便原谅了我,后来也没有在那件事上说什么,这件事可能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吧。
最后,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着清明节的这顿饭。饭菜很好吃,可是气氛却不是很好。最后是爷爷打破了沉寂,随后便在桌上都聊了起来,这种气氛多好,大家开开心心的吃完了饭,于是便都离开了,爸爸去了武汉,妈妈出去了,爷爷奶奶也都回家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独自在家里体验着清明节的孤独与寂寞。
让我们从这个春天,这个清明开始,珍惜时间生命,毕竟,生命也像春天一样灿烂!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腊八节,在民间这一天有着许多的习俗。
祭祀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雅婷0302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chensilong81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灵魂。身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应具备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杜甫很忙”曾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关于他的涂鸦在微愽上疯传与评论。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骑着扫帚化身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骑着白马“冒充”唐僧,更离谱的是被画成手扛机枪准备随时作战的士兵,一夜之间,网络上形成“两派”——支持方与反对方。关于此现象,正方认为恶意丑化杜甫形象是低俗、浅薄的行为。然而,反方反驳说:“杜甫涂鸦是孩子们开发想像力所创造出来的搞笑图片,而且借此机会可以扩大杜甫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迹,因此不必太严肃。”
也许众多人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所以出现了杜甫门事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与亵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定有保留下来的原因与意义。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的简体字,从古典的汉字到如今的衬衫,从颠簸的马车替换成宽敞舒适的私家车,中国人的衣、吃、住、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过节的传统却一直延续着,这是因为这些特定的节日只有中国才有,它们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史,是历史遗留下的珍贵的产物。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们不应过度推崇外国的节日与活动,譬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彩蛋等等,这些节日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的碎片,倘若我们将这碎片捡起放在我们的躯体上遮住了自身的灵魂,那么我们既体会不到外来文化真正带来的快乐,本国文化也会被遗忘。如此下去,我们的“灵魂”变像一个破旧不堪的娃娃,全身上下都是补丁与线头。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虽然他在仕途上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依然怀有自己的鸿鹄之志,时刻关心国家,做到真正的忧国忧民。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除俞伯牙和钟子期外最被推崇的了。只可惜两人相识太晚,作别亦是匆忙,当李白写完送别诗之后,李杜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而多情的杜甫此后一直处于思念友人的状态中。可以看出,杜甫既是一位忠于国家又是一名重情义的诗人。虽然我没有机会亲自去参观他当年居住的草堂,但,我想,那儿一定是神圣、庄严的地方,它残留着杜甫当年的思念与忧愁的气息吧!如此伟大的人应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佩,而不是因纯属娱乐让杜甫“很忙。”
尊重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屹立在世界的正中央散发饱含五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中华民族之光!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
化工是一个多行业、 多品种、 历史悠久的工业部门。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化工 安全生产 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技术探讨 摘要:化学工业是运用化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
需要鼓励自己的时候,不妨看一下励志的 文章 吧。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励志文章 精选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励志文章精选1000字一:什么样的人有未
我国有很多传统文化,下面是我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欢迎阅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的这一诗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实写照,温暖的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