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8

飛天彩绘
首页 > 职称论文 > 学习动机最新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谁来终结广场舞

已采纳

当下的 教育 更加倡导人性关怀,尊重个体生命,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受到了普遍认可,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更是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充分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激励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透视惩罚教育激励教育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惩罚教育的弊端,并从理论、心理、现实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应大力提倡激励教育。

1998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人快速发展轨道。目前,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所数,都已占居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成为我国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强劲生力军。但与之而来的是其生源质量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落差:录取分数较低,个体心理复杂,前进航向迷离,就业压力频添。因此有人称之为“孤独的一代”、“失落的一代”和“满负压力的一代”。高职学生中确有些自卑自负,甚至自暴自弃;而高职教育工作者中也确有些抱怨责难情绪,甚而施以惩罚教育。面对这一现实,高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先育心的理念,积极施行激励教育。

一、不堪重负的心灵

了解和剖析一下高职学生的心态,有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1.高考留下的阴影

我们的高职学生也曾在千军万马拥过“独木桥”的行程中,熬过春秋,用过心思,流过汗水。但奋斗的结果又是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不大愿意接受的。从踏进高职院校的那一天,他们有的就似乎笼罩在一层阴影里:觉得低人一等,不情愿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甚至走路也不敢抬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体验的是徘徊,进退维谷,自卑自负。

2.情感朦胧的困惑

对爱情对性的渴望好奇是高职生的生理已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高职学生摆脱不了两个困惑: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们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突不出传统的制肘,其行为受双重价值的导向:师长、父辈以“学业为重”的教诲和享有爱情愉悦的诱惑;“白头偕老”的信誓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享有”的牵惹。他们夹在传统与现代裂缝中,处于对青春、爱情、性的欲说还羞、左右为难的处境。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校园 顺口溜 中的“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就是注脚。其实唐代诗人张先的诗就描述了这种差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世事多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的时代虽没有“棒打鸳鸯”,然而面对地域、就业的现实,“劳燕分飞”也屡见不鲜。处在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夹缝中,高职生的困惑情有可原。

3.思想教育的冷漠

大学阶段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主流 文化 建构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品质。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快节奏、价值观的多元化,高职生们思想、行为更加活跃。但价值观的冲突,价值标准的边界模糊,使公共权威丧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选择对象上,看不到社会的主流文化及文化的应然趋势,对思想教育课,不少高职生以逃课、睡觉、读英语来示反感,面对无根的仿徨和脱离现实的说教,高职生们体验的是价值真空、行为无序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疲惫和精神焦虑。

4.社会公正的失望

对社会公正的渴求是各阶层的共同愿望,而高职生群体表现更为强烈。教师苦口婆心说,理想的社会里,老幼无欺,人人平等,但在现实的社会里,有尔虞我诈,贪污腐化。弱势群体失语的困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着同样的“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装得下“应然”的理想社会,而装不下“实然”的现实社会。当他们矢志于以个人为本位去辐射社会,以强烈的情绪指导自己实践,以某种好恶左右自己的判断时,社会的公正矛盾便成为他们无法释怀的一个结,因而失望,进而悲哀。

5.就业艰难的苦闷

承受着难以扬眉的压抑,高职学生在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中经过几年的学习,渴望走出校门干出一番业绩。当他人的成功咄咄逼人呈现在面前时,其成功动机被迅速催化。在强调自我能力,强调拥有金钱,强调拥有地位的社会,他们甚至比他们的父辈有更为强烈的成功欲望。然而他们的就业又遇上“三峰叠加”时期,现实社会为他们准备的不仅有斑斓的花环,还有严寒的霜雪。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使之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就业与择业难让他们提前体验了为生计担忧的滋味。

二、惩罚教育的痛失

面对高职学生心理的郁闷、行为的不范、素质的参差,我们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是去理解他们,不是去贴近他们,更说不上去帮助他们脱困解惑,而是用老祖宗的药方—惩罚教育去医治他们,这无异于淫医治痛。

惩罚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创立私学开始,它便与学生共存亡。其显著特征就是直接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方式,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仍有一些市场。如学生德育不合格,就以劳动来处罚;学生违犯校纪校规,则采取经济处罚。如此种种,并没有如教育者想象的那样能取得如意的效果,相反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来说是雪上加霜。

1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灵

台湾著名作家柏扬在西安市实验小学说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人问:“柏杨先生,你是否还记得你上小学时候的老师?”柏杨思考须臾道,“总的说来,印象比较模糊,但有一位姓侯的数学老师令我终生难忘。因为他的数学教得非常好,而我的数学老是学不好,所以他总是打我。以致那时便在幼小的心灵里结下了仇恨的种子,就是到了今天,我也不会原谅他。”柏杨现在是否应原谅那位老师我们姑且不论,但那位老师的体罚确实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这是沉痛的教训。

2.污辱了学生的人格

笔者曾跟遭过老师谩骂的几位学生交谈过,他们直言不讳地说:“皮肉之苦我们可以吃,精神上的折磨我们受不了,我们高职生也是人,我们也有自己的人格。”

3.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份调查问卷的答卷上,一个学生写下了这么几句话:罚款只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做,没指出应该怎么做,搞得我们无所适从,由感到一无是处,到产生“失败者”的压抑心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采取惩罚教育,不管教育者心多么诚,从眼前看,学生可能被惩罚得老实了,但从长远看,惩罚教育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难驱散的“阴影”。 4.塑造扭曲的灵魂

老师用不文明的体罚手段去教育学生,学生就可能用不文明的手段去对待别人,促使了学生报复心理的形成。

三、激励教育应弘扬

当前,教育界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与和谐教育,其实激励教育与之一脉相承。激励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人格基础上的教育,它主要采用激励、表扬、诱导等手段去实现目的。

1.激励教育的理论之根

激励教育产生的基础是近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严密地考察所有人类的激励理论,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尝(物质的、精神的)的事情。激励理论有下述三种类型。

需要理论:认为人们都有身心上的需要,而且他们总要尽力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激励因素是一种推动力,它产生于一个人想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愿望。反之,一种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因素。

强化理论:也称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论。这种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学习原理一后果定律。该理论认为: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没有得到奖励的行为则倾向于不重复出现。

期望理论:如果说强化理论强调的中心是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客观关系,那么期望理论则强调其主客联系—一个人期望得到什么?那些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出色的工作绩效并预计他们的成就可以获得重大奖励的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奖励与他们的期望吻合以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性。

以上三种激励理论是根于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不是“经济人”,不是“工具人”,而是“亲善人”。人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平等,人具有微妙性,人与人具有亲善性,说到底也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把激励移植到对学生上,则成激励教育。

2.激励教育的心理之基

激励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心理学做了极好的回答:人们有这样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激励中枢能并愿意接受产生快乐效果的刺激,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赏。而且接受外界积极愉快的刺激越多,就越能释放出更多的“热能”。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功的氛围里偷快地学习和成长,学习的劲头当然会更大,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成长也会更为顺利。中国也有句古语,“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正在苦学、苦闷的高职生,特别是裹着“差生”外衣的学生,尤其应让他们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

3.激励教育的现实之果

激励教育产生的效应比较明显,成功的例子很多。青年作家黄蓓佳在一篇 文章 中说:“我上高中二年级时,写了一篇 作文 ,语文老师在上面圈了98个红圈圈,贴到学校宣传橱窗里。那红圈圈的数目,是一天中午没人注意时我偷偷站在那里数的,一共数了三遍……数完了,又站远一点点看看,看见作文纸上红艳艳一片。当时我心里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觉得我的人生道路也许会从作文开始。"98个“红圈圈”,扬起了黄蓓佳人生的风帆,一直激励着他步入作家之例。

棋圣聂卫平在他的《我的黑白世界》一文中写了这么一件事:“陈伯伯(陈毅元帅)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情,和我下棋时曾留情让我赢了。这盘棋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起点。你们看冠军弟弟没能赢陈伯伯,我却赢了!我还是行的呀?”陈毅元帅的“手下留情”,竟使聂卫平一路自信走来,成长为中日 围棋 擂台赛的“抗日英雄”。我们不能不为陈老总的育人“绝招”拍手叫好。

综上所述,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一次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激发他们无休止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特别是对于高职生中的“后进生”,更应该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和“成功点”,诱导他们驱散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之路。

诚然,表扬奖励学生也不宜过勤过滥。过勤,会使学生平淡无味,从而失去激励的作用;过滥,会使学生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荣誉,而不从长远出发去端正思想,开显德性,从而失去激励的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关于激励教育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当代专家型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能够关注到激励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对于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教育做进一步的思考。

激励教育一直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把激励与教育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教师的激励是为了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人行为的内部状态,动机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显得更加重要,而动机又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成分,所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①很多研究致力于把心理学领域关于动机的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强烈学习动机能够使他们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容的内化和吸收,进而有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激励的方式和 方法 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然学习动机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分析 总结 发现在教师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激励的方式

激励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常用手段,常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往往只关注显性的结果,而不关注隐性的学生心理的变化。也就是说,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不仅能够通过激励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对学科的积极的兴趣和态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依然只是关注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过分或者变向的激励方式往往会使得学生身心疲惫。这些激励方式的目标指向明显偏向了教学目标和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生本位”的概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方式的指向性的偏差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只见物不见人的结果,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意义的存在,违背了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培养动机的价值取向

心理学上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学生处于上面的何种动机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动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规定着动机的性质、强弱和方向。但是并不能说明外在动机比内在动机更好,因为后现代的社会所体现复杂的多元文化表现出来也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我们要提出的观点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也许在小学、学前阶段大多数的孩子更适合的是外在动机,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所具备的这种价值取向,这也是一种尊重学生和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表现,教师不能强制的要求学生去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其次,教师可以在维持他们自身动机取向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向内在动机的方向发展,可能他们开始不会接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验 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自觉的向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学生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取向,最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以功利性为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主要的发展的主动性都是决定于他们自身。就培养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来说,教师的引导方向应该是与社会利益整体相一致,与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相一致,以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去乐于去学习和会学习。②

3 调节动机的强弱水平

对于动机的强弱水平是否能够影响到个体行为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过研究。正如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种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教师的教学不断的强化学习动机能让学生过分的紧张,但是完全忽视了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可能让学生过分的放松,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③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动机适中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好。这是因为学习动机适中的学生不会更多的去关注失败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有关的有价值信息。他们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强、思维较为灵活、理智反应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机水平,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持调节学生的动机水平在一个适中的状态。

4 注重学生的积极的成就动机

正如自20 世纪50 年代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 Mcclel land & Atkinson) 把成就动机当作研究的主题以来, 这一领域已经吸引了大批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引发了众多研究。成就动机是驱动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特定领域追求更高目标, 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力量。研究普遍认为, 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未来成就密切相关, 是其学业与事业成功的关键。④我国研究者从上世纪80 年代末开始, 也陆续展开了对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得出的主要结果是:首先,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使动机能,可促使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程度,正是由这一机能决定的。其次,成就动机具有积极定向和导向机能,可使学生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学习等必要的活动上而疏离 其它 无关事物,并能有效抵制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成就动机具有内隐性特点,它不能决定学生采用何种智力活动方法构建他的知识体系,而只是通过集中注意、准备力量、降低知觉阈值、提高敏感性来促进学习。最后,成就动机的激发能够对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培养,教师常用的 教学方法 和策略有: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中等程度的障碍,及时反馈学习成绩信息,组织学习上的竞争活动,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等等。

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许多学者已经发现教师的职能已经不应仅仅传授有限的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自主获取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教师能够更多的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并施以适当的的激励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才能够真正的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

注释

①[美]Robert , wendy 著.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②丁观夫.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A].山东教育科研,.

③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75 评论

甜田心ttx

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非智力性因素的影响论文

摘要: 基于非智力性因素视角下对学校体育培养学习主体的研究,探究体育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在学习主体上外显与影响。旨在促进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发展的深入探讨,以期实现学校体育对促进人全面发展和塑造完美品质的特有功能。

关键词: 学校体育;非智力性因素;学习主体

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表明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的人是具备自我认知与自控能力的主体,具体表现在感觉、认知、情感、意志、需求等方面。健全的社会人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这一观点早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构建完善人格的左膀右臂。智力因素也称认知因素,主要体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面,主要包含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它是人类实现认知活动的重要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也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含面较为广泛,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它是实现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动力系统。正是人类内在的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的相互配合,才产生人类外在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然而,由于当前升学、就业的压力使社会、学校更注重智力因素,而弱化了非智力因素的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由传统的教学目标向“三维”教学目标转变,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而,单纯发展学生智力因素或轻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教学是在实践的检验下让人们认识到错误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开展确立了方向和明确了目标,因为学校体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完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人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余锻炼,其实践表明“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①

1讨论与分析

非智力因素结构在学校体育中的表达

学校体育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特点,包含着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具体体现,即教育功能。②课余锻炼则是更好地发挥了学校体育的'健身与娱乐功能。与其他学校课程相比,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运动技术学习为载体、运动负荷为控制的一门教育实践性课程,其独特性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在学校体育中更显突出。

体育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对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力,它维持着人们向着学习目标前进的坚持程度。③就体育学习动机的机理而言,体育学习主体是在其主观需求与客观事物自身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结合体育学习主体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的引发下产生的。体育游戏的热爱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特性之一,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总能让广大学生乐此不疲。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人类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的独有功能。空旷的运动场所提供的自由空间感是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奔跑嬉戏的内在需求。正是体育运动独有的娱乐性、健身性以及教学环境所拥有的空间感成为广大学生喜爱运动、学习体育的内部动力。

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主体通过主观努力实现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或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或追求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优先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标志,对体育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④学习主体在学习某种体育运动所产生的情绪高涨、行为主动、不怕困难、肯苦练、肯钻研等外部表现,都是行为主体内部兴趣心理活动驱使。而且,在学习兴趣驱使下即便学习过程辛苦和艰难,行为主体依然能够全身心投入并感到愉悦。例如,男生普遍对球类运动兴趣盎然,运动行为就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女生则对舞蹈、形体等运动更有倾向性。

体育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学习主体在实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客观学习对象所产生的情绪态度体验。学习主体对体育学习情感地表达体现着学习主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性。“当学生在体育行为过程中能够得到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时,才可能更加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稳定的行为意向,而稳定的行为意向才会促使体育行为的持续。”⑤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同样也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就心理体验而言,心情愉悦、无压力负担,学习主体在接受知识、技能学习时才会得到尚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体育课上往往态度端正、性格开朗、学习积极的学生更易表现出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学习主体在既定目标驱使下,有意识、有计划自觉调控自我行为方式并努力去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与状态。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其运动技能并不都是简单易学的,而且运动技能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娴熟精湛的技能离不开课堂外的勤学苦练,坚定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外在任务的内在动力。学习意志表现出的独立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具有良好自我审视能力,果断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展现出更好的决策能力,坚韧性则是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勇气和毅力的最好体现。

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的塑造

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设置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逻辑认知与身体认知兼备,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共存的实践性课程。⑥该课程与其他认知性学科相比,其显著差异性呈现出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塑造的优势特点。

体育动机的培育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难度适中性都说明了学校体育注重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关注着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主体是否认可和需要体育运动源自主体对运动行为价值的评判。因此,运动技能的价值便是学习主体投入精力并付诸行动的原动力。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与自然质功能是强身健体,而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时时刻刻地诠释运动的价值内涵,加强学习主体对体育内在价值的认知是培养体育动机的先决因素。体育结构质功能告诉我们需要对运动原始材料加工后,方能实现体育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因此,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原理传授是端正学习主体体育动机的前提。

体育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本质是行为主体从事行为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感觉越持久行为活动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体育课程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引导着学习主体释放着运动的天性。体育游戏的丰富性、教学内容趣味性、体育评价多元性是学校体育激发学习主体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让学习主体积极投入学习实践的有效途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是让学习主体从本质把握运动原理,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是让学习主体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清晰明了的思路和准确流畅的动作是培养学习主体体育兴趣的重中之重,也是形成个人运动特点的核心所在。

体育情感的丰富

体育情感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体验感受—理解与感悟—领悟意义—情感深化”这一过程。⑦体育动机的培育、体育兴趣的激发让学习主体有了运动的初级体验和感受,体育运动过程中主体所产生的喜悦、激情、感动等点点滴滴情感,积蓄了运动主体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素不相识的人在同一运动规则下能共同谋划进攻策略、安排后防布置,一起承担胜利的快乐和失败的难过。体育情感的生成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障。就智力学习产生的情感而言,体育运动带给学习主体更多的是游戏活动中营造的欢乐气氛、比赛过程中的集体拼搏和荣誉感等。同时,体育情感的生成也是意志品质形成的动力所在。体育意志的培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展现与运动主体的情感表达关系密切。运动技能原理的认知并不能实现对情感的控制,复杂的运动技能以及持续的比赛时间都离不开运动主体意志品质的内在控制与支撑。一个人在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坚持努力靠什么,最显像的就是靠自我的激励(即便是有他人的激励,也必须得到自己的认可),自我激励也就是自我暗示,就是“自己对自己说的一句话”。⑧意志品质正是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的生理痛苦(寒冷、闷热、手磨破)、对危险恐惧(怕摔倒、怕受伤)、对失败的惧怕、对枯燥的厌倦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2小结

无论是人类行为的操作系统还是动力系统的发展均不可偏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同等重要,忽视任何一项的培训必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承担着对学生非智力性因素塑造的重任,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实质就是学习主体个人内在心理的不断外显与其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训练的互动过程。因而,这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全面的人”塑造的关键阶段。

注释:

①吕坤.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8).

②周登松.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③谢亚雄.对南京体育学院优秀运动员本科学习动机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6(15).

④柴娇.近20年国内外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6).

⑤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

⑥刘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术科”课程[J].体育学刊,(8).

⑦徐京朝,高亮.大学生体育情感的生成与发展研究[J].搏击,(11).

⑧毛振明,蔺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意志品质[J].体育教学,2011(9).

182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习动机最新研究论文

    当下的 教育 更加倡导人性关怀,尊重个体生命,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受到了普遍认可,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更是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充分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下

    飛天彩绘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最新论文学术动态

    不可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是用来查阅各类科技文献,包括学术期刊、技术标准、会议论文、专著、工具书、数据库及政策文件等。不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适合想对问题获

    爱心小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模式研究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

    海上花的故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青少年学习动力研究论文

    树理想、找目标 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动力,奋勇当先,永不畏缩。我们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

    journeyjasm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论文

    可以的啊,这个我会的 亲。 对于我来说很简单

    小猴子@219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