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5

玉皇小帝
首页 > 职称论文 > 内部控制毕业论文研究目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芯是酸的

已采纳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一目标与管理层履行财务报告编制责任密切相关;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即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企业的目标; (3)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从事经营活动。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及程式。 内部控制目标的要义是: 1、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按管理当局一般的或特殊的授权进行业务活动; 3、保障资产的安全与资讯的完整性; 4、防止和发现舞弊与错误; 5、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资讯。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 D: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资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 CPA通常利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中所获取的资料来评价内部控制风险。 (一)适当的职责分离 (二)正确的授权审批 1.关键内部控制。对于授权审批问题,主要关注以下三个关键点上的审批程式: 第一,在销货发生之前,赊销已经正确审批。 第二,非经正当审批,不得发出货物。 注意:前两项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因向虚构的或者无力支付货款的顾客发货而蒙受损失。 第三,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和折扣等必须经过审批。价格审批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销售交易按照企业定价政策规定的价格开票收款。 第四,审批人应当根据销售与收款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许可权。 2.控制测试方法:检查法。通过检查凭证在上述的四个关键控制点,可以很容易地测试出授权审批方 面的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1.关键内部控制。只有具备充分的记录手续,才有可能实现其他各项控制目标。例如,有的企业在收到顾客订单后,就立即编制一份预先编号的一式多联销售发票,分别用于批准赊销、审批发货、记录发货数量以及向顾客开具账单等。在这种制度下,只要定期清点销售发票,漏开账单的情形就几乎不会发生。相反的情况是,有的企业只在发货以后才编制销售发票,如果没有其他补偿性控制,这种制度下漏开账单的情况就很可能会发生。 2.控制测试方法:检查法。 (四)凭证的预先编号 (五)按月寄出对账单 (六)内部核查程式 针对销售交易的实质性程式 有些交易实质性程式与环境条件关系不大,适用于各种审计专案,有些则不然,要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和控制测试的结果。这里必须指出:(1)这些测试程式中并未包含销货交易全部的对交易、账户余额实施实质性程式。(2)其中有些测试程式可以实现多项控制目标,而非仅能实现一项控制目标。 (一)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是真实的(发生、真实性) 1。未曾发货却已将销售交易登记入账。针对这类错误发生的可能性,CPA可以从营业收入明细账中抽取几笔分录,追查有无发运凭证及其他佐证凭证,藉以查明有无事实上没有发货却已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 如果CPA对发运凭证等的真实性也有怀疑,就可能有必要再进一步追查存货的永续盘存记录,测试存货余额有无减少。 2.重复人账。针对销售交易重复人账这类错误的可能性,CPA可通过复核企业为防止重复编号而设定的有序号的销货交易记录清单加以确定。 3.虚假入账。这通常是企业的一种舞弊行为,CPA一般很难察觉这种虚构的发货。审查营业收入明细账中与销货分录相应的销货单,检查其是否经过赊销批准手续和发货审批手续,:是测试是否向虚构的顾客发货的办法之一。 4.检查上述三类多报销货错误的可能性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追查应收账款明细账中贷方发生额的记录。如果应收账款最终得以收回货款或者收到退货,则记录入账的销售交易一开始通常是真实的;如果贷方发生额是登出坏账,或者直到审计时所欠货款仍未收回,就必须详细追查相应的发运凭证和顾客订单等,因为这些迹象都说明可能存在虚构的销售交易。 (二)已发生的销售交易均已登记入账(完整性测试) 顺查法(“完整性”目标):又称正查法,就是按照记账程式的顺序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顺查法是顺着会计核算的程式,从检查会计凭证开始,用会计凭证核对会计账簿,再用会计账簿核对财务报表以确定会计认定的一种检查方法。 逆查法(“发生”目标):又称倒查法,是逆着会计核算程式,从检查财务报表核对会计账簿,再由会计账簿核对会计凭证以确定会计认定的一种检查方法。这种方法从财务报表人 手,检查涉及会计核算方面有疑问、有问题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 (三)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均经正确计价(“计价”目标) 销售交易计价的准确性包括:按订货数量发货,按发货数量准确地开具账单以及将账单上的数额准确地记入会计账簿。 (四)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分类恰当(“分类”目标) (五)销售交易的记录及时(“完整性”目标) (六)销售交易已正确地记入明细账并正确地汇总(“准确性”目标)

1、 保证国家反洗钱法规政策和金融机构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

2、 确保将洗钱风险控 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

3、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健执行。

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其内容包括,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建立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储存制度等反洗钱预防、监控制度。

例如,金融机构办理的单笔交易或者在规定期限内的累计交易超过规定金额或者发现可疑交易的,应当及时向反洗钱资讯中心报告。

1.企业战略;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3.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资讯的真实可靠; 4.资产的安全完整; 5.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二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定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视野咨询认为,内部控制目标, 简单讲就是决定内部控制基本方向一个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沿革过程来看,内部控制概念大体经过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等几个主要阶段。可将内部控制目标的要义归纳如下: 1、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按管理当局一般的或特殊的授权进行业务活动; 3、保障资产的安全与资讯的完整性; 4、防止和发现舞弊与错误; 5、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资讯。 问题一:内部控制目标的局限性有哪些? 1、会计中关于资产的概念排斥了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源,如人力资源及其资讯。要达到组织的目标,必然要对这类资源加以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否则,人的能力和知识也会被破坏或流失到其他组织中去。同时,资讯也有可能被偷窃、滥用和收买,因此,只注重资讯的完整性而忽视其安全性同样是片面的。 2、传统理论强调会计资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因为会计资讯系统也应收集许多非财务资讯,所以内部控制需要保证所有与决策相关的资料和资讯都是准确和可靠的。 3、传统理论只强调了经营效率,忽视了作为衡量一个组织业绩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效率是对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计量(有效的经营在生产过程中以最低的消耗生产产品),经济性衡量投入的成本(经济的经营以低成本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有效性涉及到与目标相应的实际结果。 4、传统理论隐含地强调了内部控制的消极作用,即只强呼叫以阻止和防范不必要行为的特定政策和程式,而忽视了内部控制既“防止”又“激励”的双重功能。“控制”并非简单而机械的“限制”,要确保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一定是一个组织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机制。 问题二:如何实行内部控制目标? 1、适应外部控制环境,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2、员工的积极性是决定内部控制执行的行为因素。 3、控制成本是衡量控制效益的关键因素。 问题联想,解决内部控制目标的形成原因和实现途径,那困扰内部控制实行的因素有哪些?中小企业该如何实行内部控制?详情请关于视野咨询内部控制官方微博。

1.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记忆体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3.保证业务经营资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1、保证资产的安全 2、提高经济效益和效果。 3、保证财务资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5、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1)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2)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

(3)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资讯真实完整。

(4)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注意】区别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资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研究和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定、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定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设定及其关系,对财务管理来说,就是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即可能发生错误和弊端又可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稽核监督职务。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监督职务分离。(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要建立健全组织规划控制,目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设立管理控制机构。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机构设定因单位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而异,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比如设立价格委员会的企业大都是规模很大、采用集中采购方式且采购价格变动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设立价格委员会能够有效加强采购环节的价格监督与控制。再比如,对于规模大、技术含量很高、高知人员云集、按劳取酬的企业,通过设立报酬委员会进行管理层持股及股票期权问题研究,能够提高报酬计划按劳取酬科学性、加强报酬计划执行中的透明度和监控力度。(2)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在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的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关键人大权独揽,一人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且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性。交叉任职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必然带来权责含糊,易于造成办事程式由一个人操纵的现象出现。事实上,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交叉任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定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1)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4)授权批准的程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式,以便按程式办理审 批,以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和监督制度,且要充分体现权责明确、相互制约以及及时进行内部审计的要求。(2)统一会计政策,尽管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其中某些会计政策是可选的。因此,从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出发,必须统一执行所确定的会计政策,以便统一核算汇总分析和考核,企业会计政策可以专门档案的方式予以颁布。(3)统一会计科目,在实行国家统一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特别是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4)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巨集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资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资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资讯的目标。 四、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预算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授权批准。全面预算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1)预算体系的建立,包括预算专案、标准和程式。(2)预算的编制和审定。(3)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4)预算执行的授权。(5)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 (6)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7)预算业绩的考核。全面预算是集体性工作,需要企业内各部门人员的相关合作。为此,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预算委员会,组织领导企业的全面预算工作,确保预算的执行。 五、财产保全控制 财产保全控制包括:(1)限制直接接触,限制直接接触主要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限制直接接触的物件包括限制接触现金、其他易变现资产与存货。(2)定期盘点,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并保证盘点时资产的安全性。通常可采用先盘点实物,再核对账册来防止盘盈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对盘亏资产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3)记录保护,应对企业各种档案资料(尤其是资产、财务、会计等资料)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的可能。对某些重要资料应留有后备记录,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当前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4)财产保险,通过对资产投保(如火灾险、盗窃险、责任险或一切险)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从而保护实物的安全。 (5)财产记录监控,对企业要建立资产个体档案,资产增减变动应及时全面予以记录。加强财产所有权证的管理,改革现有低值易耗品等核销模式,减少备查簿的形式,使其价值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从而保证账实的一致性。 六、人力资源控制 对于作为经济执行的微观基础的企业而言,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包括:(1)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2)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3)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4)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5)对重要岗位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应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6)工作岗位轮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同时也可以挖掘职工的潜在能力。(7)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凝聚力。 七、风险防范控制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有:(1)筹资风险评估,如企业财务结构的确定、筹资结构的安排、筹资币种金额及期限的制定、筹资成本的估算和筹资的偿还计划等都应事先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2)投资风险评估,企业对各种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都要作可行性研究并根据专案和金额大小确定审批许可权,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应制定应对预案。(3)信用风险评估,企业应制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信用授予标准,规定客户信用审批程式,进行信用实施中的实时跟踪。信用活动规模大的企业,可建立独立信用部门,管理信用活动、控制信用风险。(4)合同风险评估,企业就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控制科学试验,必要时可聘请律师参与。风险防范控制是企业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必要时可设定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八、内部报告控制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资讯。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反映部门经管责任,符合例外管理的要求,报告形式和内容简明易懂,并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内部报告要根据管理层次设计报告频率和内容详简。通常,高层管理者报告时间间隔时间长,内容从重、从简;反之,报告时间间隔短,内容从全、从详。常用的内部报告有:(1)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银行账户及印鉴管理表等。(2)经营分析报告。(3)费用分析报告。(4)资产分析报告。(5)投资分析报告。(6)财务分析报告等。 九、管理资讯系统控制 管理资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资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资讯科技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资讯系统的控制,包括:系统组织和管理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档案资料控制、系统装置、资料、程式、网路安全的控制以及日常应用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资讯科技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十、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内容十分广泛,按其目的可分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公司治理结构,都应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总经理之间的权责划分看,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执行负责。原因在于:(1)对于董事会而言,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是为了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来保证公司有效执行、完成公司的目标,(2)内部控制是董事会抑制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盈利机会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保证法律、公司政策及董事会决议切实贯彻实施的手段;(3)内部控制以及涉及内部控制的资讯流动构成解决资讯不对称、保证会计资讯真实可行的重要手段,而确保资讯质量是董事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347 评论

偶是吃货范范

试论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重满活力的话题,其目的就是要回避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控制系统。修订后的《会计法》已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一规定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各单位的法定义务,必须履行。二是各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健全。仅制定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健全,即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切合实际、有效执行。同时,这一条规定也是新增的,尽管在此之前,《会计法》也有会计监督的条文,但专门对企事业提出在本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还是第一次。为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1月份,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细则》,财政部于2001年6月份,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于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预定目标,要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制订计划、制定制度,进行科学的社会分工,按照科学的程序来控制、规范运作者、记录者、传递者的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是这些管理手段的总称。理解该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 尽管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审计师而不是管理者提出的,但必须明确,内部控制的主体是企业管理机构而不是审计人员。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成为现代审计的首选内容。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客体 内部控制的客体是其作用的对象,即它要解决的问题。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其所控制的对象无疑在企业内部。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以保证其正确、合理、合法和经济有效。因此,对企业整体考察,内部控制作用的对象应该是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按一般比较公认的观点,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四个:第一,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第二,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三,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第四,保证企业管理部门方针、政策和指令的贯彻执行。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手段 内部控制的手段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各种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的总和。在企业内部只要是以职责分工为基础所设计的控制手段,即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协同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都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例如,企业内部普遍实行的部门责任制、岗位制、目标责任制、钱账物分管制、各种计划、业务处理规程和各种核对与审批制度等都是具体的内部控制手段。以职责分工为基础设计控制手段是内部控制的一大特点,也是使之区别于其他控制的重要标志。 (五)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质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主体是企业管理者,其课题寓于企业管理客体范围之内,其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最终都要服从于整个企业管理目标的需要。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管理制度。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因素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目标,对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知识进行高度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具有指导性的法则和标准。它回答为实现控制目标应当如何指导科学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指导原则,就不可能设计出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内部控制本身就是经济控制的核心,经济监督是实现科学控制的基本环节。没有经济监督就没有科学的经济控制。国家为加强宏观经济控制统一制定、颁布了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制度,企业等单位为实现经营目标和加强微观经济控制制定了经营方针和内部管理制度。按照控制论的原则,这些均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借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而实施的预防性控制。内部控制本身既是预防性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确保其它预防性控制实现的进一步控制。因此,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以有利于加强经济监督、确保财经法规和经营方针贯彻执行为目标,这是应予遵循的首要原则。

266 评论

成工1979

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和目的是: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说,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扩展资料

一个单位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

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

授权标准的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一般授权是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作出的规定,这些规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项交易的责任关系。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特别授权指受权处理非常规性业务,比如重大筹资行为、投资决策、股票发行等。

内部控制要求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以及每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

84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现代 企业管理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应用就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鬼鬼Jack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内部控制研究的收获

    写 毕业 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接下来是我

    shuijing21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内部控制论文研究观点

    试论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重满活力的话题,其目的就是要回避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控制系统。修订后

    最好的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内部控制毕业论文研究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一目标与管理层履行财务报告编制责任密切相关;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即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

    玉皇小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内部控制研究英文论文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资讯产业已经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

    xuexue153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