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25

旷野和风
首页 > 职称论文 > 水产学报投稿参考文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rryalong

已采纳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1】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详细的分析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阐述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前言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主要分为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水泥池鱼苗培育以及鱼种培育,以下将具体地进行说明,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应如何养成,本文将详细的予以叙述。

1 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为苛刻,通常生活水温在17~35℃之间,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当生活水温低于18℃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当水温降到15℃时只需要持续5~7d石斑鱼就会死亡。

此种鱼类个体较大,体型扁,嘴比较大,性情懒惰,喜好群居以及群体活动,人工饲养的一般只吃眼前的食物,很少会去追逐食物,食量大、贪食,当进食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吐食的现象。

当性腺发育成熟以后,在排卵期会有配对占区行为,若是配对成功以后,当其他的鱼类距离产卵区1m左右的时候,已经配对的2条鱼会主动的攻击入侵领地的鱼类。

此外,在配对成功后亲鱼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并会一直守候在产卵区的附近,一边防止其他鱼类入侵,一边清理产卵区,直到鱼卵孵化几天后才会离开回到鱼群。

并且,由于产卵石斑鱼不能够辨别同种鱼类的仔鱼,当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会出现产卵石斑鱼吞食仔鱼的情况,因此。

人工养殖的一定要为产卵后的石斑鱼提供充足的食物。

2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

生态养殖指的是选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里不同的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原理进行应用,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下和谐且平衡共生的养殖模式。

通过利用生态技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间的和谐统一。

以下将详细对常见的几项技术进行说明。

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一般在长到150g左右,鱼龄在1a左右,即可发育到性成熟。

在野外自然的条件下,亲鱼与罗非鱼的产卵方式相同,都会在水底的淤泥里挖穴产卵。

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亲鱼的产卵更多的是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例如,在大小15~20m2的水泥池中,可选取250g~400g重量的亲鱼150~200尾投放,让石斑鱼来自行交配,配对成功的亲鱼一般都会在池子的角落产卵,并在产卵前将池子角落进行一定的清理,同时,需注意水泥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以上。

在产卵后的几天内亲鱼都会在产卵区附近徘徊,既防止其他鱼类入侵,还要清理产卵区的卫生。

受精卵一般是呈现出黄绿色,不透明黏性,均匀的排列在产卵穴内,基本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

成熟的亲鱼在产卵3次后进入夏季育肥期,一次产卵2000~3000颗。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充足,水温保持在26~28℃情况下,每25~30d产卵1次,在水温25~27℃情况下,大约经过72h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体长大约~,聚集在水底,通常不会到处游动。

到孵化出的5~6d时卵黄就会消失,这时仔鱼会游到中上层,在这个时期,6~8d就要拉1次网,目的是将仔鱼都转移到专门的培育池中,并根据仔鱼的批次和大小�M行分池培养,避免出现因仔鱼大小不同而出现互相残食以及产卵亲鱼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吞食仔鱼的情况。

水泥池鱼苗培育

人工饲养条件下鱼苗培育池的大小一般为10~15m2,

并在水底安装5~6个氧气头,始终保持水中的含氧量在≥

5mg/L。

在鱼苗投入前要对培育池进行全面的消毒清理,注入的新水要进行过滤、暴晒、沉淀、消毒,并保持水温始终在25~27℃。

鉴于,仔鱼的口裂较大,可选用丰年虫或者无节幼虫来进行投喂,具体的投喂量根据仔鱼的摄入量来定,通常为1d 4次。

在仔鱼的培育期要注意保持池塘有良好的水质,在7~10d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30%~50%。

在培育池中培育30~35d左右,仔鱼的.体长生长到~时,即可将仔鱼转移到水池中进行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池的相关要求与仔鱼培育池基本相同,要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所用水源要进行消毒,确保水质良好无污染,还要检测池塘是否存在漏水、渗水的情况,并且池塘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在池塘消毒后的7~10d往池塘中注水,并使用40网目的过滤网进行过滤,防止池内进入其它鱼类或者敌害生物,蓄水量以为宜。

蓄水完毕后要向池中施规定数量的发酵肥料进行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3~4d后,使用白脸盆进行检测,当具有一定的微生物饵料后,即可投放鱼苗,还要注意肥水时间与投放时间要配套,这样有利于鱼苗有较高的成活率。

此外,对于所投放的鱼苗要经过筛选体形大小要尽量一致,最好是同一批次的鱼苗,还要确保健康有活力,以防止因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出现互相残食的情况。

刚下塘的鱼苗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前期可适当投喂豆浆,以便于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确保鱼苗有充足的饵料,此外,还应注意池塘的透明度要保持在25cm左右为宜。

当鱼苗体长达到4cm左右即可投喂鱼糜或者水蚯蚓等饵料,7d以后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并相应的减少生物饵料的投喂量,直到全部改为人工饲料喂养。

3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应该优化生产的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的养殖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池塘准备

淡水石斑鱼的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2000~6670m2,

水深为~为宜,要选在距离水源地距离近,便于池塘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

在成鱼投放前,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使用生石灰按照75~100kg/667m2 的标准进行泼洒,7~10d后注入新水,并准备成鱼投放。

放养密度

对于成鱼的放养密度,由池塘的面积大小、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水平、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来决定。

此外,成鱼的体形大小、健康状况、生长空间等因素也对放养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成鱼的放养密度如下表1。

饵料投喂

饲料

淡水石斑鱼属于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投放饲料要保持35%的蛋白质含量,可选择使用浮性膨化饲料。

驯食及进食状态观察

石斑鱼具有贪食的特性,对于食物非常的灵敏,可采取驯食的方法对其进食时间和区域进行固定。

具体方法是,可在池塘的长边中部位置,使用竹竿搭建一个约5~10m2的投喂区,在这个位置不仅可以清楚观察石斑鱼的进食情况,还确保了饲料不会被大风刮走,开始投喂时,可少量投放吸引鱼群进入投喂区,然后在大量的投喂,如此反复驯食约1周左右,即可养成石斑鱼定时定点的进食习惯。

在石斑鱼进食形成习惯后,投放饲料时鱼群会出现蜂拥抢食的现象,随着不断地投喂,鱼群渐渐的吃饱了就会散去。

若是在投喂时,鱼群反应不够激烈,动作缓慢,食欲不高,则有可能是水质不良、饲料变质、鱼群生病、气候原因等因素造成的,要及时进行详细分析,尽快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养殖管理

水质调控:淡水石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透明度通常为35~40cm,在养殖前期,换水不宜过频繁,可每25d换1次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20~40cm之�g。

而在夏季时,温度高池塘内的饲料及粪便分解的速度很快,水质很容易变坏、泛酸,若不及时进行更换会加重水质恶化,不仅影响石斑鱼生长,还会导致鱼群生病,因此,在石斑鱼生长的中后期或者夏季高温时要加大池塘换水的频率及换水量,确保石斑鱼的生长能够有良好的水质环境。

鱼病防治:淡水石斑鱼是养殖新品种,并且养殖的数量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还未发现针对石斑鱼的相关病症,虽然如此,也不能疏于对石斑鱼发病的防范,要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养殖,从根本上降低石斑鱼发病的几率。

4 结语

本文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叙述,了解了石斑鱼的各方面的习性。

深入地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研究,明确了怎样才能养殖好淡水石斑鱼。

从池塘准备、放养密度、饵料投喂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详细的对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进行了阐述,希望对读者有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林秀,黄启健.石斑鱼养殖将成为广西潜力产业――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开展石斑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J].农家之友,2013(12):11-12.

[2]林河军.闽南内陆山区淡水石斑鱼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23):36-38.

[3]李燕,骆志强,刘晓东,王笠平.吊挂式蔬菜种植温棚中淡水石斑鱼养殖模式的研究[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5(02):137-141.

[4]孙晓飞.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筛选及其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效果研究[D].海南大学,2014.

[5]杨俊江.三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6]朱泽州,孙浩然,王涛,孙学亮.饲料中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淡水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5(22):24-28.

[7]李炎璐.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受精生物学及其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2】

摘要 我国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对赤点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研究较早,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是围塘养殖、网箱养殖及水泥池养殖等,而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的养殖发展。

介绍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包括养殖设施、养殖用水处理、品种选择及投放、养殖密度、投喂、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俗名为石斑、红斑,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高价值的养殖种类。

该鱼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等海域[1-2],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

对盐度、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5‰~33‰的盐度范围内,属冷水性鱼类,最适水温为15~25 ℃,31 ℃以上时鱼体食欲会逐渐减退[3]。

近年来,我国台湾、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学者对赤点石斑鱼在人工繁育[4-6]、养殖模式[7-8]、饵料选择[9]、盐度[10]、病害防治[11]等各方面作过大量研究,目前养殖模式及养殖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但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在当地的养殖发展。

笔者通过开展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摸清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状态下的养殖技术要点,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

1 养殖设施

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下属的海南海研热带海水鱼类良种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车间顶棚遮盖锡瓦,在养殖车间四周拉遮阳网用于减弱光线的照射强度,营造适合该鱼栖息的环境;养殖车间内有12组养殖池,每组2个,养殖池规格为3 m×4 m×1 m,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排水及供氧等设施,养殖池为中间排污,排污管身呈孔状(孔径随池鱼大小而变),进水口为对角线入口,依靠水动力在池中造成漩涡以便自动清除粪便,养殖池底部安装纯氧增氧设施进行增氧。

2 养殖用水处理技术

通过利用物理方法分离悬浮物(微粒去除),生物方法(生物膜过滤)、化学方法(臭氧)、紫外线处理养殖用水,去除水中鱼类代谢有毒物质,结合病害防治技术,进行高密度、绿色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为:养殖池→平衡生化池(物理过滤,去除大颗粒物)→集水区→蛋白质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砂滤罐→多级生化池(生物过滤,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紫外线消毒装置(杀菌消毒)→珊瑚石→回流养殖池。

3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苗种选择及投放

选取体色亮丽、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游动敏捷的鱼种(规格为6~8 cm)移入车间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种移入车间时用淡水+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3 min,杀死寄生在鱼体体表、口腔和腮等部位的病原生物等,防止鱼体受伤感染,提高成活率和预防疾病发生。

苗种养殖密度

结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不同体重规格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试验,试验周期为10个月。

试验设14、20、25 kg/m3共3个养殖密度梯度组,每组设1个试验组和2个平行试验组。

试验期间,每天8:00和15:00定时投喂2次配合饲料,投喂量为试验鱼体重量的3%,试验结束后,对各试验组池鱼进行称重和测量体长,得出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合理养殖密度。

以10 m3水体为例,规格为50、150、200、300、500 g/尾的赤点石斑鱼,其最佳养殖密度分别为208、154、125、82、43尾/m3。

饲料选择及投喂方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对饲料的加工工艺、配方及其投喂方式有较高的要求,饲料不仅要满足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还要尽可能减小其对养殖系统的不利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饲料、改变投喂策略使饲料适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①应当选用石斑鱼食用的缓沉性饲料,且饲料的沉降速度须与石斑鱼的摄食行为相匹配;②采取“少量多次”及“慢―快―慢”的投喂方式。

在赤点石斑鱼体长规格为8~12 cm时,投喂频率为3次/d,体长规格>18 cm时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时先投撒少许饲料,引诱鱼群集聚后大量投撒,待鱼群抢食完后再投喂,投喂量视鱼的摄食情况确定,摄食度以七八分饱为宜,每次投喂量占体重的3%~5%,投喂时尽量撒开、撒匀,尽量使池鱼都能摄食到。

病害防治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病,主要是由纤毛类原生动物(如淀粉卵鞭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等)引起。

针对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建议定期对养殖池鱼进行倒池,倒池前使用~ mg/kg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或30~60 mg/kg的福尔马林等药物全池泼洒并浸泡2 h,倒池时选用质地比较柔软的捞网进行操作,要求动作温柔、快速简便,并在换池后及时消毒,这样可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4 日常管理

观察与记录

每天测定并记录养殖池水温、盐度,定期测量pH值、氨氮、溶解氧等理化指标;每天巡视各个养殖池,仔细观察养殖池鱼的体色、生长摄食状况及是否有异常行为发生等。

定期筛分

为使摄食均匀,养殖规格大小一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应定期进行筛分。

在筛分时使用淡水+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洗3 min,消除体表上携带的寄生虫和细菌,预防疾病发生[12-13]。

5 参考文献

[1] MASUDA H,AMAOKA K,ARAGA T,et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M].Tokyo:Tokai University Press,1984:37-38.

[2] 陈省平,胡晓丽,刘涛.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56-61.

[3]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344-350.

[4] 张其永,戴庆年,黄金龙.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和仔鱼培育试验[J].水产科学,1986,1(3):1-4.

[5] 毛国民,史会来,楼宝,等.赤点石斑鱼人工繁育试验[J].水产养殖,2010(4):1-3.

[6] 王涵生.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Ⅰ亲鱼的室内自然产卵[J].海洋科学,1996(6):4-8.

[7] 辛俭,陈卫平,毛国民,等.不同饲养环境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影响的试验[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4):308-311.

[8] 林利民,陈学豪,洪惠馨.赤点石斑鱼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5,17(1):21-26.

[9] 贾芬,冯德庆.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J].水产科学,1994,13(5):12-14.

[10]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344-350.

[11] 罗鸣,陈傅晓,刘龙龙,等.我国石斑鱼养殖疾病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3,32(9):549-554.

[12] 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等.循环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J].河北渔业,2016(2):4-6.

[13] 陈飞.赤点石斑鱼围塘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6(10):49-50.

139 评论

全能小吃货

有毒。鱼胆,即鱼的胆囊。位于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鱼胆的胆汁内所含的氢氰酸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不论生吞、煮熟或泡酒,有毒成分都不会被破坏。鱼胆中含有巨毒的胆汁毒素,这种毒素不易被热或酒精所破坏;即使将鱼胆蒸熟或用酒将鲜鱼胆冲服,仍会发生中毒。中毒后如果抢救不及时,就会引起腹腔内各个器官功能衰竭,最后导致死亡。因此,鱼胆不能吃。 鱼胆中毒,主要是鱼胆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造成的。其中,以少尿型急性肾衰最为常见、学者们统计发现,鱼胆中毒死亡者中此型占91.7%。 因此,不能生吃鱼胆!熟鱼胆也是不吃为好。

102 评论

专属兔兔的

这些小刺的学名叫做肌间骨,见于低等真骨鱼类,如鲱形目及鲤形目等,它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 [1] 。我国淡水主要的养殖鱼类,包括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在内的鲤科鱼类,普遍存在肌间骨。鱼为什么要有肌间骨,这个问题目前在研究上还没有定论。但是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科学家发现了一些规律:在真骨鱼类里,随着鱼类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肌间骨也发生了变化,其数量先增多,然后逐渐减少,直到进化的某一阶段而完全消失。比如真骨鱼类中较低等的海鳗(鳗形目),它的肌间骨是所有鱼类中最多的;到了比较高等的鲤鱼、鲢鱼(鲤形目),数量已经有所下降;到了更高等的鲶鱼(鲇形目),已经几乎完全没有肌间骨 [2] 。可以说:肌间骨的出现与消失,是真骨鱼类演化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其背后是基因变异和环境选择的共同影响。由于肌间骨与鱼类的演化过程关系如此密切,一些科学家推测它在鱼类的适应环境、逃避天敌等过程中,很可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其背后真正的机制,目前科学界仍没有确定的解答。有学者认为,肌间骨的主要作用应是支撑肌肉,肉质比较疏松的鱼类不仅肌间骨数目相对较多,肌间骨上的分枝也较多,如鲢、鳙,甚至出现复杂的树状分枝。同时肌间骨可能与肌肉力量的传导有关,研究表明,肌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类,其肌肉力量的传导可能更多地靠肌纤维,而借助肌间骨进行肌肉力量传导的要求比其它鱼低,因而其肌间骨的数目也较少 [3] 。也有研究者发现:肌间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植食性鱼类的力量 [4] 。也许肌间骨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曾帮助这些小鱼逃脱大鱼之口。但这些也只是推测。总之,肌间骨的成因仍有争论,国内外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展示了动物演化中的复杂与多样。参考文献:[1]Patterson & Johnson 1995. The intermuscular bones and ligaments of teleostean fishe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2]吕耀平等 2007. 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水产学报[3]董在杰等 2006. 几种常见鲤科养殖鱼类肌间刺的初步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4]Danos & Staab 2010. Can mechanical forces be responsible for novel bon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fishes?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87 评论

小豆包么么

《水产学报》是科技核心,2012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难度大。你发表的论文最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主编:黄硕琳ISSN:1000-0615CN:31-1283/S《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

246 评论

WTF=WheresTheFood

大哥因为你长了骨头 所以鱼也就长了刺 明天见着上帝你就大声吼 我不要长骨头啊 鱼也就不会长刺了 一定要记住哦哦 对了 不要谢 拜

166 评论

liuyanfei0451

前一阵,@人民日报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的确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共有胆毒鱼类12种,草鱼、青鱼、鲢、鳙、鲤、鲫、团头鲂、鲮、翘嘴、拟刺鳊、赤眼鳟、圆口铜鱼的胆汁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不论生吃、熟食、泡酒吞服、还是以鱼胆汁滴眼等外用手段,都会引起中毒,且中毒程度跟服用剂量正相关①。但有人指出,鱼胆剧毒是因为鲤醇,并不是微博中提到的氢氰酸、组织胺等物质。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鱼胆中毒的表现

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典籍的影响,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的说法一直很有市场。国内尤其是南方沿海农村,因吞食鱼胆而导致中毒入院的患者屡见不鲜。自1965年国内首次报道鱼胆中毒病例以来,截至2001年共有786例。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鱼胆中毒后,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其后累及多器官。如肝脏病变出现黄疸,谷丙转氨酶增高;肾脏病变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还有血压波动、皮肤黏膜出血等②。

鱼胆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型。轻度中毒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体征轻微,一般经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中度中毒患者,除消化道症状之外,常还合并肝肾损害,但未出现功能衰竭,无需透析治疗;重度中毒患者,以肾功能衰竭为典型表现。急性肾衰不仅是鱼胆中毒中出现早且损害最严重的表现,也往往是患者就诊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的预防性透析,特别是血液透析和灌柳,常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③。

关于鱼胆毒的研究

1991年,日本学者率先对鱼胆进行分析,认为其毒性成分是鲤醇。1992年,同济大学药学系选取草鱼鱼胆,以有机溶剂层析,而后分离提纯,经动物实验证实,草鱼鱼胆的主要毒性成分是鲤醇硫酯钠,其水解产物为鲤醇。鲤醇硫酯钠具有热稳定性,且不会被乙醇破坏,可以解释鱼胆中毒的多样性④。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鱼胆汁中的氢氰酸,可以抑制40多种酶的反应,组织胺物质可以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器官出血水肿,亦是鱼胆中毒的关键⑤。

中毒表现比对

氢氰酸属于氰化物,主要的毒理作用是解离出氰基离子,与人体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妨碍细胞正常呼吸。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组织缺氧,使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降低、患者呼出苦杏仁味,抢救以吸氧、亚硝酸异戊酯吸入、亚硝酸钠静注为主。而组织胺中毒则以皮肤潮红、睫膜充血、喉咙烧灼感、荨麻疹等为典型表现,通常愈后良好。如此看来,不论是临床表现还是抢救手段,氢氰酸、组织胺中毒都和鱼胆中毒患者不符。据此笔者认为,鱼胆的毒性成分应该是鲤醇硫酯钠。

当然,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不要相信民间偏方。70年代中期,对鱼胆的药理研究发现,某些鲤鱼科鱼类的胆汁确有镇咳、化痰、短暂的降压作用,但一来作用十分轻微,二来,鲤醇硫酯钠的中毒剂量和有效剂量十分接近,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危及健康⑥。想要镇咳、化痰、降压,远不如遵医嘱选择其他药物。指望鱼胆的民间偏方能起到现在医药起不到的神奇作用,是绝对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 伍汉霖, 陈永豪. 中国胆毒鱼类的研究[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1, 10(2): 102-108.

[2] 胡祥仁, 陆林, 王云生, 等. 急性鱼胆中毒的临床分析及救治方法研究 (附 86 例报告)[J]. 西南国防医药, 2001, 11(3): 190-192.

[3] 孟新科, 邓跃林. 鱼胆中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7): 437-438.

[4] 石朝周, 毛宇峰, 樊启新. 鱼胆毒性成分的研究[J].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92, 21(3): 168-171.

[5] 邓跃林, 肖桂林, 金益强, 等. 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8): 582-584.

[6] 伍汉霖, 陈永豪. 鲤科鱼类急性胆汁中毒的动物实验研究[J]. 动物学研究, 1999, 20(6): 475-476.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275 评论

miamia小牛牛

呵呵,刺与刺之间的连接就是鱼肉啊,应该还有传感的物质,小刺就好像软骨,它是要四处游动的对吧,不能一向前走吧

290 评论

相关问答

  • 投到水产学报编辑部

    是的,是核心期刊,在水产这一块还是比较不错的期刊

    枫糖17苹果派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水产学报审稿时间

    刊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主办: 西北农林科技大

    爱淘唯一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水土保持学报投稿相似文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7.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 .1995.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M]

    恋水无痕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你现在要弄清楚的是,你的文章是不是确实投稿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如果是代理,就有点不好办了!你先联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的编辑部,是否有你的文章投稿!一般情况

    雨田里得麦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水产学报投稿参考文献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1】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详细的分析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阐述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的具

    旷野和风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