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论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公民的权利维护与制约

发布时间:2016-06-14 16:36

所谓的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的传递过程,是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形成其正确的政治价值、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从社会人变成合格公民的过程。

 

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干部滥用职权导致公民暴力使用权力的事件,这就对党的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地完善制度,维护好公民的基本权利,强化公民公共意识,加强政府机关的权力制约,才能从根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阶段性目标。

 

我们国家的近代发展历程,是由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整个社会的民主思想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官员在心理上的社会地位往往要比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要高,除了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外,也有一方面是由于现在政府机关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制衡。

 

特别是实际工作中的执法人员,依仗手中的权利,欺压群众,暴力执法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地激化了执法人员与公民之间的矛盾,使人民丧失了对政府机关的信任,更容易引发社会动乱,影响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在政府机关滥用权力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意识淡薄,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愿,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也给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近几年,我国群体事件群发,数量逐年增加,例如今年刚刚发生的“9.26汕头群体事件,些事件的发生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根本性的原因,一是公民的合法权利没有得到保护,公民利益的诉讼渠道不畅;二是公民维权意识觉醒以后,公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国家意识还比较薄弱。

 

没有认识到公民既是权利的拥有着,同时也是国家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民不是臣民,也不是暴民。因此,在当今中国,在政治社会化中形成公民正确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要在政治社会化中形成公民正确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建立起公民的权力维护与制约机制。

 论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公民的权利维护与制约

  在政治制度方面,要建立起一个立法机关,执法机关,监督机关的权力分立和制衡的良性循环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监督机构的正常运作,对整个权力制衡的体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监督机构的正常工作运作,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加大力度整治公检法和信访机关,要保证国家的仲裁机关和公民诉讼渠道的绝对畅通,这才是杜绝群体性事件,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保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之计。

 

在社会与法制方面,首先,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重的意识,公民在整个法制国家的大环境下生活,不仅要依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政府机构应该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推广,通过实际案例和推广学习,来培养公民的义务意识,达到提高公民政治素养,要建立绝对的法制意识,要让公民切实地认识到国家的法律高于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和法律对抗,都不能漠视政府。

 

从而达到加快社会政治化的目的。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国家的法制,我国的法律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健全,但是在日常的公共生活方面,我国的法律还有很大的空白,而对于社会治安、公民利益损失补偿方面的机制制度,不是存有漏洞就是不能将已有的制度认真贯彻实施,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有很大几率都会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这种法度的缺失十分让人痛心。

 

要让法律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所有的事件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个长期目标,只有达到全社会的法制化,公民意识中法律的神圣化,依法治国才能算是取得了成功。最后,我国近几十年来偶发的群体性事件大多都发生在消息闭塞,教育水平低下的农村地区,人们往往不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意识当中更没有法制意识,权利得不到保障,或者是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实现,就三五成群去上访,扰乱当地政府的正常工作状态,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漠视人民诉求,不能很好地妥善解决,就演变成了拉条幅喊冤”“群体性上访甚至是暴力抗法事件。

 

要实现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各小学,中学都要及早地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的法制观念。

 

同时各个乡镇政府也要广开言路,认真严肃对待人民的权益诉求,妥善保障好人民的权益实现,这样才能从整个社会风气上转变人的思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中如何对公民的权利维护和制约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不能实现从政治幼稚到政治成熟,实现全民政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只有实现好国家的政治社会化,才能对以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是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中阳 来源:青年与社会 201428

上一篇:政治侧影下的当代艺术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