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猫儿星星
最近,唐朝宫廷大戏《大唐荣耀》蓄势而来。唐宫戏中,比剧情更抢眼的是唐朝女性绚烂大胆的妆容服饰。除了袒胸装,唐朝女性的开放还体现在面部妆容方面。大唐的荣耀在于贞观开元、大明宫苑,在于李白杜甫、颠张狂素,更在于人面桃花的唐朝女子。
可以说,唐朝美人的妆容简直就是在脸上作画,想象奇特,脑洞全开。先来预热一下,看一幅“弈棋仕女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
图中的唐朝女子着绯色碎花上衣,绿色罗裙,体态丰盈,尤其是面部胭脂如泼墨,甚至涂到了耳朵。这样夸张的程度你能接受么?一个唐朝美人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事实证明,做个唐朝贵妇着实不易。
唐朝美人化妆大概可分为以下几步:涂铅粉——抹胭脂——涂额黄——修娥眉——贴花钿——点面靥——点绛唇。
1.上铅华
有一个成语叫“洗尽铅华”。这里的“铅华”就是古代女子敷在脸上的“粉底”。铅华多为白色,有的粉中还会同时掺入香料。把自己的脸用铅华涂净,做好重新换脸的准备,这第一步并不难。
2.泼胭脂
唐朝女子涂抹胭脂根本就是泼墨写意,大开大合。唐朝的“胭脂妆”有很多种,而且都有特定的名称,比如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三白妆、泪妆、啼妆、血晕妆、落梅妆等等。可见,唐朝的时尚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了。
酒晕妆,就是在双颊上浓妆艳抹,甚至连耳朵都涂上胭脂。这幅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墓的“人物画”即为一例。
飞霞妆用浅朱作底,再施铅华,制造出红里透粉的效果。三白妆则仅仅用胭脂涂抹前额、鼻子、下巴,可见唐朝人已经懂得利用阴影制造立体感的化妆技巧了。
从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古诗文或许会另有一番收获。杜牧的《阿房宫赋》里有一句“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宫女妃嫔们的洗脸水中满是胭脂油膏,让河水变成了“胭脂河”。
杜牧对唐朝贵妇胭脂用量的描绘并不夸张。陆游在《钗头凤》中有一句“泪痕红浥鲛绡透”,说的是女子的眼泪冲洗了胭脂,把巾帕染红。
儿时写作文,我们总会用脸“像花儿一样”比喻女孩儿的面颊。这个比喻唐朝诗人已经用过了,“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或者是更熟悉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都是唐朝女性妆容的真实写照。
唐诗充满无边浪漫的想象力,比喻不落俗套,新奇大胆,可又似信手拈来毫不做作,那是因为唐人的生活原本如此吧!
3.修娥眉
与胭脂妆类似,唐代的眉形也有很多。“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是细眉。还有“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这是八字眉。王处直墓壁画中的一位女子就画了八字眉,未言先泣,惹人怜惜。
唐玄宗甚至画了《十眉图》记载当时流行的十种眉形: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却月、分梢、涵烟、拂云、倒晕。只可惜该图已失传,如梦如幻的名称背后只能是无尽的遐思了。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位仕女的面部时(《簪花仕女图》局部),你发现她的五官比例有什么问题了么?没错,她的额头面积好像过大,双眼几乎位于整个脸庞的中部,而实际上我们的眼睛大概位于脸部的3/5处。很明显,人的五官尤其是眉毛不会先天如此,那么这些眉形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涉及到晚唐的一种病态的风气:开额。开额就是把额前的头发剃掉一部分,拓宽额头,为复杂的妆容争取最大面积,此外还要把眉毛剃光。再结合之前的铅华“粉底”,换脸就完成了。结合这一真实存在的风气,我们可以得知仕女图并不完全是艺术夸张,或许也有生活真实。
这样的妆容极端又危险。唐文宗(826-840年)曾经就此事特别下诏,“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新唐书?车服志》)除了这些“险妆”,唐文宗还操心女性的衣袖宽度。中晚唐时期,很多妇女的衣袖阔达四尺,宽垂至地。因此他规定女性的襦袖不得超过一尺五寸。
一国之君竟如此事无巨细,甚至管到了女性如何化妆和袖子的宽度,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其实,服饰的变革似乎预示着一个王朝的命运。
刘嘉玲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眉妆
从唐文宗的诏令中可见,唐中晚期社会的颓唐病态之风,王朝的颓势也就在这“险妆”中描画着,而此时距907年唐朝覆灭已经时候不多了。女性的一举一动牵扯着王朝盛衰的神经,难怪君王要对女性服装紧抓不放了。
4.花钿与额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的最后,木兰终于“对镜贴花黄”换上了女装。花黄就是古代女子的面饰之一。
这里的“黄”即额黄。唐代女子会把额头染成黄色,唐诗里有也有称“鸭黄”、“鹅黄”的。除此之外,还有用金黄色的材料剪裁出花朵飞鸟星星月亮等自然万物粘满额头。女性的面容上就这样装载了整座江山。
“花钿”是一种薄片,也称为“花子”,贴于额头眉间。花钿形状多样,有圆形、棱形,月形,牛角形,颜色以红绿黄为主。至于材质,可以是金箔、贝壳,甚至是蜻蜓的翅膀和鱼鳞。
花钿的造型在古装剧里经常出现。阿斯塔那墓206号出土了这件彩绘木胎女舞俑,她也被亲切地称为“唐朝小姐”。她额头上的红色花样就是花钿。《捣练图》中的女性额头间也佩有花钿。
5.俏面靥、点绛唇
“彩绘木胎女舞俑”的嘴角旁边还有两个黑点,这就是面靥。用丹或墨在脸颊上画点,很像一颗痣,或许也有人造酒窝的意思吧。面靥不一定点在脸颊,还可以点在眼角等多个地方。
最后就是点唇了。孟晖在《花间十六声》中系统考证了唐代的点唇用品——口脂。之所以称为点唇,是因为画唇讲究一气呵成。
唇妆也有各种style,石榴娇,大红春,半边娇,露珠儿、淡红心。铅华“粉底”遮盖了嘴唇原本的形状,唐人就可以用口脂画出自己喜欢的唇形了。
唐朝的“口脂”是固体的,和今天的唇膏很类似。在唐宋时期,口脂更是一种保健及美容用品,男性也可使用,类似今天的药膏或护手霜。
每年腊日,唐朝皇帝赏赐大臣的“年终福利”中就有面脂和口脂。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就提到“口脂面药随恩泽”。这其中,很多是赐给在苦寒之地戍边的军人使用,作为冬天的护唇和护肤用品。
既然是朝廷的慰问品,就一定有专业的生产部门,这就是“尚药局”,这个机构里有“合口脂匠四人”专门生产口脂。此外,“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也有用特制的“口脂”治疗唇部疾病的记录。
当然,作为女性化妆用品的口脂还可以更浪漫。公元889年,韩偓中了进士参加“探花宴”,席间收到了一件神秘礼物。他为此写诗:“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一条手帕上面印有唇印和眉印,韩偓立即得知了对方的身份,心意也不言自明。
至此,一张标准的唐朝美人妆就化好了,不知道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夸张与大胆?其实,比唐朝女性妆容更荣耀的是她们的表情。这件国家博物馆藏“三彩釉陶女俑”(局部)的表情自信、恬淡,洋溢着幸福。
大唐的荣耀在裙摆,在胭脂,更在眉间。
(作者:行远志)
作者投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claire小雨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 鬟 椎髻,不设 鬓 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 媸 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 稹 。元 稹 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 鬓 ,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 稹 《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 稹 《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昉的《 簪 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
(图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 簪 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 《 簪 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 昫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地球是个圆曲奇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方法,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靥钿又称“贴花子”。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唐女画眉千奇百态。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太平御览》中记载 :“染青石谓之点黛。”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最常见的是蝴蝶眉。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这说明唐女画眉之风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见流行之盛。
隋唐时画眉,各个时期有变化。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善于画长眉,而且用青黛画眉,唐初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则尚细淡的画法,又尚细细八字式低颦。后又时尚过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之风尚,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总之,唐初、中期的发式与化妆多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除斜红之外,唐代还流行一种面部妆饰叫“面靥”。“面靥”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 ;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 ;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在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的“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用它调和动物脂膏制成的“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光泽。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唐代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出现多样的造型。如石榴桥、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等。也有以形状大小或妆容姿色取名,如嫩吴香、圣檀儿、洛儿殷等,这里的“唇脂”就是后来的胭脂锭。
粉脂是胭脂和素粉的合称,这是当时妇女们离不开的化妆品。由于唐装多有袒露肌肤,因此要求除面部敷粉以外,胸、臂等 *** 部分也要求敷粉。现在可以看到的形象资料是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仕女图,上面有半圆形和圆形的红粉化妆痕迹。在当时,宫中的女人也有少数只以素粉扑面的化妆方法,并形成了宫中一种不正常现象,人们称它为“泪妆”,认为它属于奇装异服一类。
“额黄”是以黄粉涂抹额头。
“鸦黄”是以黄粉涂抹双眉中间,又称“眉黄”。
“靥颊涂黄”是在面颊涂抹大面积的黄色,当时取名“拂妆”。
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一直是深受礼教的约束,笑不露齿,站不倚门,行不露面,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信条。唐代妇女摆脱这种羁绊,大胆尝试,从而带来唐时服饰崭新多彩的面貌,这又是一次人之本性――表现个体存在――与封建礼教的抗争。它也只有在唐代这个以开放安民为策、兼用礼教的时期才能一突而起。它是在开化的社会意识、繁荣的经济条件、人体的自我表现三者兼备的基础上开出的鲜花。女穿男装、女穿胡服,这当中体现了大唐的青春、自由、欢乐的风貌。唐代女子的服饰精神归功于盛唐的统一、协调、广阔、开放、活跃、昌盛、发达、文明。
浅论唐代送别诗的特点论文 摘要: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
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 文化 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论文的选题则是写作古代文学的首要任务,题目有一半文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
可以化妆,打扮打扮显得正式。但是不要太浓,毕竟老师们年龄普遍大,对化妆应该不感冒。如果化得太浓,也不符合学术场合。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