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7

匆匆来匆匆走
首页 > 毕业论文 > 唐代妆容的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俊不在服务区

已采纳

随着汉服文化的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街上身着齐胸襦裙或是唐制坦领的女孩飘飘然走过,轻纱曼曼,恍若仙子。高耸的发髻和纷繁的发式妆容也更添了一份妖娆之美,恍惚之间,也让人窥见了大唐曾经的繁华与盛世女子的面貌。

唐朝女子发髻发式形式繁多,妆容复杂,繁琐而精美。妆容发式也侧面展示出了唐朝的文化发展的鼎盛。唐代女子化妆重艳丽,主要表现在妆容:花钿、胭脂、鹅黄、面靥等。唐朝的发式妆容充分体现出大唐繁荣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方面的发展,也揭示出唐朝开放、自信的态度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学习精神。

隋朝时期的女子大多梳平顶式发式,这种发式的特点是将头发层层向上堆,总体呈帽子状。此时期的发式大多简单,变化少,初唐时的文化深受隋朝影响,故初唐时女俑的发型就体现了这样的鲜明而突出的时代特征。平顶式发型,也代表着唐朝正在平布稳定发展的社会。

唐朝此时的发式受隋朝影响极大,唐代初期,女子发式仍然沿袭隋代的样式,大多梳成云髻样式。从近些年唐陵的发现来看,也出现了半翻髻发式,它由隋代的翻荷髻演变而来。此外,据宇文式的《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

由此可知,当时宫人发式种类较少,而且就总体来说,唐朝初唐女子的发式还是极为简洁的,更无一些珠翠步摇等华贵首饰。但是初唐时期地位较高的妇女已经不再梳平云式,《后汉书》中就记载一段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说明女子发式不再简洁单一,而是有特点的发展成单纯向上高耸的发式,在此之后又又慢慢出现并流行其他较为繁琐的发式。

初唐的妆容也开始变得繁复多样。在隋朝以后,渐渐发展成了除了面白,腮红,唇朱还有花钿,面靥,斜红等装饰。在隋朝末期唐朝初期,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

随着唐朝的文化交融、发展,社会的变迁、进步,到了盛唐时期,女子追求美的想法愈加强烈,首先在发髻和妆容上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旧唐书》中就记述:”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琦罗锦绣,随所好尚。” “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庶无别。” 这都说明了唐代女性大胆追求各种时尚,追求华美的特点。

盛唐时的妆容风格大气、艳丽,多以红妆装饰,样式复杂,最浓艳的称做“酒晕妆”;颜色稍浅的,妆容较淡的称为“桃花妆”;更为淡雅的称作“飞霞妆”。

盛唐时的女子妆容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步骤很多而且缺一不可。那在繁荣盛唐的下女子的化妆步骤有哪些呢?

第一步抹铅粉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底”。盛唐时期女子的妆容非常浓重,底妆极白,要抹大量的铅粉。铅粉其实在我国夏商时期就已出现。而铅粉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遮瑕霜,BB霜等功效,可以遮盖皮肤的微瑕,让面部变得更加白皙, 光滑,无杂质。铅粉好处极多,连清代的戏剧家李渔也认为抹上铅粉后:“美者用之,愈增其美。”不过,铅粉是重金属,长期使用会让肌肤发青甚至中毒,明代书籍《天工开物》对此就有“ 揸妇人颊,使本色转青” 的记载,可见铅粉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步便是抹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最常用的化妆品,又称为“阏氏”、“烟支”等,相当于现在的腮红,唇膏,口红等的统称。胭脂必须涂的红艳,嘴巴也一定要涂的鲜红,方显得娇媚可人。此时的女子涂胭脂涂得非常厚,非常浓。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宫词》就写到女子洗面时洗掉许多红泥,就足可见唐代女子“红妆”和重涂胭脂风气的盛行。

第三步是画眉,就是描眉。通常有柳叶眉,吊梢眉等,眉毛颜色以青色或黑色为主,描眉后更显妩媚多情。盛唐时期盛行阔眉,将眉毛画的短而粗,成八字形。细眉亦是十分盛行,这种画法是将眉毛画的细长,画后便更显脸型眼睛的柔美。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可见如柳叶一般的细眉也是女子极为喜爱的妆容。此时有记载的各式眉形大致有: 鸳鸯眉、小山眉、五眉、倒晕眉、拂烟眉、涵烟眉、分梢眉、月眉、垂珠眉、三峰眉 。

第四步贴花钿,花钿又称面花、贴花。不过花钿并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用金箔、纸、鱼鳞甚至是蜻蜓翅膀制成的。高乘《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

说明贴花钿虽是自三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到了唐朝,贴花钿又在女子之中风靡盛行。而且到唐代时花钿颜色繁多,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形状种类繁多,大致有梅花形、月形、石榴花型以及其他的花鸟虫鱼形状。粘贴位置大致在贴于额头上眉心或是面颊处,颜色多是红色黄色,但是红色还是最娇媚多情的,所以在现代的电视剧中,也常常能看见女子贴上娇美的红色花钿。

第五步是画面靥,面靥又称“妆靥”,不似花钿,它可画可贴,大多装饰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如豆、星、弯月。颜色大多用朱红,也有黑色黄色,又称“妆靥”。

唐刘恂《岭表录异》就有关于面靥的记载:“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盛唐前,面靥多成黄豆形状,大小也与黄豆相似,形状样式较为单一。随着人们的审美不断改变,盛唐时期,面靥也出现了钱币,杏核状,还有各式花卉形状,后来也有鸟兽图案。在女子笑起来时,面靥便显得女子尤为美丽,由此更得到了追捧、推崇。

第六步描斜红,起初描斜红是描在太阳穴的红色妆容,但在唐朝时,女子多在脸部画斜红,如同月牙形状,彷如红色疤痕,有种孱弱的病态美。

张泌的《妆楼记》中记载了这个妆容的由来:“夜来初入魏宫,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 魏文帝宫人薛夜来在夜晚不小心撞到屏风而至脸颊血红,魏文帝见了反而更生怜惜之意,后来宫人争相用胭脂仿画,名为“晓霞妆”。

此后此妆容一直流传。到盛唐时,由于社会蓬勃发展,较为稳定,政策开明,对女子的束缚较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女子追求美的欲望更加强烈,各式妆容也层出不穷,描斜红也渐渐风行起来。

第七步画口脂,古代称口红、唇膏等红色画于唇上的胭脂为“口脂”、“唇脂”。但其实口红不等于胭脂,胭脂是可涂于面部或是唇部的红色化妆物统称,而口脂是自隋唐以来的叫法,它在原来的胭脂中加入了牛髓、牛脂,使其上唇光泽鲜亮,故胭脂也不仅仅只是指口脂。口脂色泽艳丽,涂于唇上,可改变唇色,更添艳丽,显得脸部更加白皙透亮、气色好、而且还突出唇形,给人以健康、年轻、活泼、娇丽之感。

口脂对于古代女子极其重要,在女子心中地位极高,化妆缺其不可。“点唇”是口脂的主要画法,与现代不同,当时并不将口脂满涂于唇上,而是越少涂越好。娇小浓艳是其主要特点,最好如樱桃小口一般,小而红。“朱唇一点桃花殷”就是岑参在《醉戏窦子美人》中描写的女子涂完口脂后的红艳朱唇。

唐朝时女子的发髻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变得种类繁多,更加多样。

初唐时的女子主要的发型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等,此时的唐朝正处于上升状态,文化发展缓慢,女子的发式还较为简单,样式比较单一。

而盛唐时期,女子的发式就变得纷繁多样了。多出现:惊鸿髻、双环望仙髻、飞天髻、朝天髻、垂髻等,最流行的还是倭坠髻,即把两鬓的头发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挽成一个或两个发髻,然后向额前偏斜,盛唐时的女俑多是此发髻。

唐时流行高发髻,而自己的头发又不能梳到此高度,所以假发开始在盛唐时流行,在头发中垫上由木头做的假冠、发垫,垫高发髻,在当时将此称为“义髻”。女子在义髻上插上珠花首饰,再与头发相连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高发髻。

发髻高就需要更多的珠花来装饰,鲜花轻而美艳,此时的女子便尤其喜欢插鲜花加以装饰,唐人又极其喜爱牡丹,故唐朝贵家女子多将牡丹花插于发髻之上,来显得高贵富丽。除了插牡丹这种体型较大的花,唐时也流行簪小花,如小而白的茉莉花,黑发白花更有对比之色,而且饰以小花又有清淡自然之美,而茉莉花清香,又更添了鬓间的雅致美和女子的娇柔之感。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使唐朝成为了一个极其繁荣昌盛富庶的朝代,唐太宗更受万邦膜拜,八方来贺。长安更是世界上的大都市,是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盛唐的女子发式妆容多种多样,端庄高贵,也深刻地体现了国家的繁盛昌荣,女子头上的华贵的珠花发钗也大都是金银或是珠玉,极尽华美娇贵。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引万国朝拜,不仅是因为唐朝的国力强大,也是因为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和一视同仁的怀柔政策。此时的唐朝也是国际贸易的大国,经常有外国或是其他部族的使者或是商人来朝进行文化交流或是商品贸易。各部族各国的文化交流在此时也是十分频繁,而盛唐的女子妆容发式也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如回鹘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发式,这些都是典型的胡人发式。

若是连年战争,硝烟四起,人民定不会刻意追求什么美感,自然是日日忙于逃命。而盛唐时的女子不仅追求各种各样的发式美感,也将大量的钱财花于胭脂脂粉,抹上厚厚的脂粉,梳上高高的发髻,足以体现盛唐时期的繁荣安定,而女子的发髻端庄成熟,妆容浓重娇美,也是如此。

唐朝中后期至晚唐时,国家经济实力逐渐江河日下,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更是不理政事,纵情犬马声色,导致国家发展停滞,社会各阶层矛盾加深,统治腐朽,国力锐减,战争贫起。

此时的女子主要的发髻样式有从髻、坠马髻、晚唐高髻、闹扫妆髻。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梳妆要好几个时辰,在发髻上还要缀以各式珠宝,华丽奢靡异常。珠玉繁重,让这些女子甚至走路都要让人搀扶,一副慵懒疲乏之态。但这并不是唐朝仍然兴盛繁荣的表现,反而是过于浪费奢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现。

一种妆发,看似仅仅是女子追求美丽,喜欢华美的表现,但它更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是一种时代的发展,是文化的进步,唐朝妇女的妆容和发式在改变,唐朝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的发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基本因素。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什么样的文化。

唐朝女子的妆容、发式纷繁复杂,华美高贵,不仅是她们追求美的表现,更是一个时代兴盛发展的象征。

女子发式妆容的改变不仅是唐代女子的审美观点、流行文化的改变,也是国家发展的影射。我们也可以从唐朝女子妆容发式的变化与发展看出唐代社会的发展与衰退,而这个变化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变迁也体现着经济、国力、政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与衰退。并且此朝代文化的变化大到推崇儒教佛教、兴修学校、开创殿试小到女子发式高低,推崇妆容的变化,都能体现出这个朝代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唐代女性妆容初探》李翠华

【2】《唐诗中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初探》张颖

【3】《论唐代女子的面妆及发式》范强

195 评论

MyronKiven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方法,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靥钿又称“贴花子”。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唐女画眉千奇百态。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太平御览》中记载 :“染青石谓之点黛。”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最常见的是蝴蝶眉。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这说明唐女画眉之风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见流行之盛。

隋唐时画眉,各个时期有变化。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善于画长眉,而且用青黛画眉,唐初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则尚细淡的画法,又尚细细八字式低颦。后又时尚过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之风尚,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总之,唐初、中期的发式与化妆多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除斜红之外,唐代还流行一种面部妆饰叫“面靥”。“面靥”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 ;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 ;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在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的“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用它调和动物脂膏制成的“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光泽。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唐代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出现多样的造型。如石榴桥、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等。也有以形状大小或妆容姿色取名,如嫩吴香、圣檀儿、洛儿殷等,这里的“唇脂”就是后来的胭脂锭。

粉脂是胭脂和素粉的合称,这是当时妇女们离不开的化妆品。由于唐装多有袒露肌肤,因此要求除面部敷粉以外,胸、臂等 *** 部分也要求敷粉。现在可以看到的形象资料是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仕女图,上面有半圆形和圆形的红粉化妆痕迹。在当时,宫中的女人也有少数只以素粉扑面的化妆方法,并形成了宫中一种不正常现象,人们称它为“泪妆”,认为它属于奇装异服一类。

“额黄”是以黄粉涂抹额头。

“鸦黄”是以黄粉涂抹双眉中间,又称“眉黄”。

“靥颊涂黄”是在面颊涂抹大面积的黄色,当时取名“拂妆”。

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一直是深受礼教的约束,笑不露齿,站不倚门,行不露面,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信条。唐代妇女摆脱这种羁绊,大胆尝试,从而带来唐时服饰崭新多彩的面貌,这又是一次人之本性――表现个体存在――与封建礼教的抗争。它也只有在唐代这个以开放安民为策、兼用礼教的时期才能一突而起。它是在开化的社会意识、繁荣的经济条件、人体的自我表现三者兼备的基础上开出的鲜花。女穿男装、女穿胡服,这当中体现了大唐的青春、自由、欢乐的风貌。唐代女子的服饰精神归功于盛唐的统一、协调、广阔、开放、活跃、昌盛、发达、文明。

149 评论

王子麻麻

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篇》中写到:“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从卫泳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女子化妆的理解:“化妆不可以太过艳丽,但是又不能不化”。所以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十分注重自身的仪态,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女子的妆容。人类行为学研究认为,人类80%以上的思想 情感 与精神意识都通过人的面部来传达,因此化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我国 历史 上,唐代是女子面妆最丰富的朝代,也是我国古代女性妆容巅峰的朝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唐代女子面妆的不同部位来向大家讲述唐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把盛唐带到大家的面前。在《全唐诗》中有着对于唐代女子化妆比较详细的步骤解读。元稹 《恨妆成》 描绘了一位女性上妆的详细过程:“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 , 重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花落时,妆成独披掩。”由此我们可知唐代女子化妆的一般步骤是: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眉黛、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其中的花钿作为唐代女子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把最繁华的大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本文也将对花钿进行比较详尽的叙述。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底妆产品,而在唐代,底妆分为白妆和红妆。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不上胭脂的一种妆容;而红妆则是使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饰。白妆和红妆的美各不相同,因此也要分开来讲述。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在唐代,人们把自己的化妆用具都用精致小巧的盒子装起来。铅粉就是白色的粉,唐代 社会 以白为美,所以很多人都会涂抹铅粉,在白居易的《江岸梨花》中“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也是十分喜爱这样的妆容的。根据铅粉的涂抹部位,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汉桓帝时期的啼妆(一种将铅粉薄涂于眼睑下方的妆容,因为很像泪痕所以叫啼妆),还有铅粉与乌唇共同构造的一种外族妆容。凡是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容都可以叫做红妆。在唐代,杨贵妃非常喜欢胭脂,每次化妆时她都会把胭脂涂抹到很多地方,有时甚至连耳后也有。据说杨贵妃初入宫时和父母道别,泪流满面,她的眼泪掉下来直接结成了红冰,就足以得知杨贵妃有多爱胭脂。在唐代的很多诗句中,都有关于胭脂的叙述,可见当时唐代女子对胭脂的喜爱。根据胭脂涂抹的部位,面积,轻重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等,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讲述。眉妆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现在,眉毛能不能画好在女生眼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罗隐《宫词》中写到:“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说明眉毛对于女性的容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据说虢国夫人可以不施脂粉,但是却不能不画眉,就足以得见唐代人对于眉毛的重视。唐代眉毛的颜色和样式都十分丰富,因为画眉时作用的材料不同,所以眉毛的颜色也不同。唐代女性的眉色主要有三种:“翠眉”、“青眉”、“黑眉”,眉毛的颜色和她们画眉时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唐代人一般使用青黛、石墨和烟墨来画眉,所以唐代的眉色主要以这三种为主。虽然眉色很少,但是唐代的眉毛的样式却是极多。据说,唐玄宗时期研究了很多种眉毛的样式,但是更多的女子还是以柳叶眉为主,宋代范成大在《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中诗写到:“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足见柳眉作为中国女子眉妆的盛行之况。有诗文中描写到唐代女子的眉毛形如柳叶,色如翠柳,可见唐代女子的眉毛和柳叶有着不解之缘。为何中国古代女子的眉妆与柳树的关系紧密呢?这可能与古人对柳生殖功能的崇拜有关。自唐代伊始,古人就有清明节插戴柳枝以迎接玄鸟的习俗,《永平府志》中载 :“插柳枝标于户,以迎玄鸟。”玄鸟既是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是生殖之神,在中国古代先民中既有“玄鸟生商”的传说,所以插以迎接玄鸟的目的与祈求生殖关系密切。在佛教中柳枝也常常作为送子观音的手作,象征赐子赐福。同时,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柳树也与生殖繁衍关系紧密。在西藏,柳树被作为生命树栽种在拉萨神庙前,满族也曾以柳枝作为始母神的标记而被奉祀为柳叶娘娘。古人以柳树祈求生殖繁衍是由于柳树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韩非子》中说柳树:“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而且,柳树的发芽返青时间比一般树木早,象征着春天,也使其在中国文化中成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旺盛的繁衍生殖能力。此外,从面相学上分析,女性的眉毛是夫妻宫,主系夫妻关系与生育,《云笈七签》云 :“眉间神三人 :南极老人,元光,天灵君也。”因为眉是南极老人所居之地,而南也是太阳照射之地,所以“南”在中国文化中是与“生”联系在一起的。如此,我们便知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一般都会画柳叶眉。 花钿,即花子。是用金箔、鱼鳞、茶油花子或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花样,呵胶粘于眉心、额际或双颊的女性面饰,色彩艳丽且形状多样。花钿是唐代女性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女子在眉心处或描画或粘贴的各种图案。关于花钿来源的史学记载有二,一曰其为寿阳公主所创,《太平御览 • 时序部》引《杂五行书》有详尽记述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曰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此段记载的是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下额前落花而无意间创下花钿装饰的梦幻传说。但关于花钿来源的第二种说法却更有说服力。唐人短成式谓,“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子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另,唐人宇文士及谓“今妇人面饰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此两处将花钿的源起归为唐代才女上官昭容始创。据唐 • 段公路《北户录》卷三记载,上官昭容的才华得武则天赏识后委与帝后帘下书记献策,但因昭容窃窥帝后与宰臣对事而被帝后觉知,获在额间黥面之刑。虽然事后昭容再获帝后的赏识,但日后皆以花钿掩饰面部瘢痕。宫人见其面贴花钿的样子格外妩媚而竞相模仿,此后花钿便在坊间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史书记载花钿也是唐代民间女性掩饰面部瘢痕的常用手段,又因花钿的位置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 额黄又称“鹅黄”,就是化妆的时候女子把自己的额头涂上黄色,但对于她们所使用的材料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所以我们现在对于额黄是什么仍不可知。不同的学者对于额黄所使用的物质有不同的猜测,在此笔者不再进行过多的讨论。面靥是唐代女子在酒窝处的一种装饰。面靥的式样多种多样,有像月亮一样的,有像钱一样的,还有像花一样的,还有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小点。斜红,是唐代女性用胭脂等红色染料,描画于鬓眉之间的一种特殊妆饰。这种妆饰以残破为美,多呈红色新月形,也有的呈瘢痕状。据史料记载,斜红源自于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妃子薛夜来,因为她无意间撞到了水晶屏风便在脸颊上留下了伤痕。这个伤痕并没有让曹丕讨厌薛夜来,反而让薛夜来看起来更加楚楚可怜,魏文帝对她更是喜爱了,因此宫人们便用胭脂在脸颊上竞相描画模仿,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唐代。据相关史料记载斜红还引起了唐代女子对血痕妆的热情。在长庆年间还曾流行过血晕妆,就是用浓艳的红紫色颜料,在眼眶上下涂抹出大块血迹,从远处看双目如血泪泣流,赫然醒目。明末清初的徐震在《美人谱》中运用以物比形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女子的各部位形态进行了具象写实的描述,但是在描写眼睛的时候作者只用了秋波二字。纵观唐代女子的妆容不难发现,唐代女子的眼睛比起其他的部位所用的修饰甚少。李芽曾述 :“在历代仕女画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对眼睛的刻意修饰,全然一派“素眼朝天”。这可能也是唐代女子在浓妆中的寻到的一丝宁静,虽然她们对眼睛的修饰甚少,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的美丽。笔者个人觉得这反而是他们气质的一种展现。 唇妆是面妆的收尾。唇妆,在中国古代又称点唇,用唇脂涂抹口唇又称“点唇术”,早在史前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崇尚女性美唇的现象。1980 年,在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牛河梁红山遗址出土一尊女神头像,年代距今约 5500 年 -5000 年左右,其出土时眼眶与面颊红艳,唇部涂朱。通过考据红山文化出土女神像的朱唇,以及三星堆青铜面具廓尔昌的唇边上涂抹的朱丹等大量出图文物,有学者认为,先民对朱唇的追求往往跟早期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原始人类艰难的生存环境必然使其对血与火的红色充满敬畏,而唇色与生死 健康 紧密关联也必然驱使先民通过涂抹朱唇而使个体生命被衬托的更有活力、更加容光焕发。所以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嘴巴一直都是这样画的,也有很多人夸赞女子美丽,说她的嘴巴是樱桃小嘴。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唐代女子妆容的全部理解,其中可能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唐代女子的妆容是我国古代女子妆容的鼎盛时期,从她们面部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花钿、斜红、胭脂等装饰,还有京城女孩妆容的相似程度,都像我们表现出在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也体现出了大唐的繁华盛世。这仅仅只是大唐盛世的一个表现,这让我们遥想当年的大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参考文献

132 评论

相关问答

  • 唐代诗歌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唐代送别诗的特点论文 摘要: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

    燃情咖啡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有关唐代的毕业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 文化 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论文的选题则是写作古代文学的首要任务,题目有一半文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

    fightingBB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唐代服饰妆容毕业论文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

    1882109093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开题妆容

    可以化妆,打扮打扮显得正式。但是不要太浓,毕竟老师们年龄普遍大,对化妆应该不感冒。如果化得太浓,也不符合学术场合。

    d132925655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唐代舞蹈毕业论文题目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

    土豆0207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