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0

萱萱小宝
首页 > 毕业论文 > 汉代玉佩鉴赏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喝茶的樱桃

已采纳

我很无奈,非专业。

225 评论

shenli83浪漫满屋

中国人自古对玉情有独钟,赋之深厚,使之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这种极端的爱玉情结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在研究中国古玉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战国和汉代的玉器。如果说史前玉器在治玉工艺上还显粗糙,纹饰造型较为抽象神秘;商周玉器多显小巧而程式化,大件器型不多的话,那么战国玉器随着铁质铊具代替青铜铊具,治玉工具逐渐改进,玉器制作开始走向变革,造型、纹饰渐为丰富、活泼,直至汉代可以说发展到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一个高峰。 两汉玉器的艺术风格是多方面的。其造型、纹饰风格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大气磅礴、灵动飞扬。出现了许多以往难得一见的较大型器,并广泛见诸于陈设、日常、装饰,甚至丧葬用玉中。如陕西咸阳茂陵出土的四灵兽面纹玉铺首,长厘米、宽厘米、厚厘米,重达公斤,比之先秦玉器更显大气、宏伟。 汉代不少玉器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平衡,如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出廓乳钉纹玉璧(图1),粗看似左右对称,细审则出廓之龙纹和螭龙纹均不相同,各自伸张有度,扭曲有势。不仅赋予玉器造型极强的灵动感,而且决无失衡之态。 南越王墓出土的经典之作——镂雕龙凤璧(图2),龙矫健威武,凤灵巧婀娜,站在蛟龙伸出的前肢上,回首与之相对,游龙戏凤,含情脉脉。可以说汉玉中许多作品线条极富力度和动感,尤其是各种龙纹、风纹,螭纹的雕刻,其张力实足的肌肉轮廓,“s”形优美的体型,艺术性足以让后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S”形曲线,虽源于先秦,但在两汉玉器造型及纹饰中大量出现,不仅龙纹、螭纹、凤纹以此造型,在器物的许多附饰中也多有体现。这种大量出现的S形图案,可能对后来易学太极图中阴阳鱼线条的出现有一定影响。 太极图出现的时代,学界有多种看法,基本认为是道教以后的产物,可能出现于宋。但是太极S运动结构的存在应该早于太极图的存在,《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篹疏》,十三经清人注疏,卷八,系辞上第八,1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太极有阴阳、天地、男女、刚柔等多种寓意,大千世界变化均可用太极解释,S形运动可能不仅和《周易》所述的两仪有一定关系,更可能是早于《易经》出现的阴阳思想的直接产物。本人在对玉器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一种s形龙凤佩大量出现于战国、西汉时期,且常常为龙首凤尾(图3)。龙凤合体扭曲为s形,更像一阴一阳的代表,凤为阴,龙为阳。阴阳观念成为后来易学的主要观念,故可能玉器造型中“S”形龙凤佩对后世太极图的出现有一定影响。 两汉陈设、装饰用玉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大多玉质优良,咸阳渭陵长寿宫遗址出土的玉辟邪还用和田白玉籽料雕琢而成,玉质温润细腻。此时,和田玉成为玉器加工材料的主角,并成为以后两千多年来玉器制作的主要材质。 汉代玉器的丰富多彩,造型的大气磅礴,纹饰的灵动飞舞,首先得益于治玉工具的进一步改良。在战国治玉技术的基础上,铁质工具的使用更为成熟,得心应手,工匠们熟练运用高浮雕、浅浮雕、多重镂雕、圆雕、线刻、掏膛、活环、镶嵌等各种技法,可以说极尽雕饰之能事,创造了大批精美的玉器,尽显奢华。安徽巢湖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的朱雀踏虎衔环玉卮最具代表(图4),在圆筒,深腹的卮身外,高浮雕、镂雕一朱雀踏虎衔活环,朱雀头伸出卮口沿,口衔绞丝活环,两羽翼向后舒卷,爪踏一虎。虎身姿矫健,张口怒吼,绞丝尾向上翻卷。另侧环耳上附饰一挺胸昂首的熊。两侧还高浮雕变形羽翅纹。卮身满饰勾连谷纹与连绵舒展的卷云纹。整体设计巧妙新颖,纹饰繁缛,集掏膛、活环、浮雕、圆雕、镂雕、阴刻等各种工艺于一身,体现了汉代玉雕的最局水平。 另外,两汉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思想环境宽松。黄老无为、儒家贵玉、道家神仙长生观念、辟邪厌胜以及东汉弥漫的谶纬、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对玉器艺术的创作均有影响,但难得的是对玉器的创新并不多加限制,工匠琢玉时较少受到形式、纹饰的束缚,充分发挥着想象力和创造力。故而汉代出现了大批经典之作,在纹饰和造型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儒家玉德观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正式奠定了统治地位,“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及许慎对玉“仁、义、智、勇、洁”五德的最后提炼,使两汉玉器的功能越来越多。爱玉、佩玉成为社会贵族阶层的时尚,从礼器到佩饰、日常用品、丧葬用玉、甚至互相馈赠的礼品都是玉器。但当时玉器的使用仅限于王侯贵族,价值很高,所以传说战国那块可以换十五座城池的“和氏璧”被秦始皇改为传国玺后,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仍然是国家权力的标志,成为各路诸侯都想争夺之物。这种强烈的等级性,使普通百姓不可能随便使用玉器。虽然宋元以后,玉器渐渐走向世俗化,但从古到今,玉属于阳春白雪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汉玉之美使后世推崇备至。宋代已出现仿汉玉之作,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中也认识到一些玉器为汉代玉器(朱德润著:《亦政堂重考古玉图》,桑行之等编:《说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601页)。明清时期,出现了较多的仿汉玉作品,如明代青白玉錾耳夔凤纹带盖玉卮,清康熙时期的和田白玉鸡心佩(图5、图6)(苏天钧:《北京西郊小西天清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63年1期,第5058页),其造型、纹饰显然是仿汉代玉卮和玉韘形佩而来(图7、图8)。 乾隆皇帝可能是最早重视古代玉器研究的帝王,所写涉及玉器的诗文就有八百多篇,并为许多古玉题铭题诗。他也是最早认识汉代玉器的一位皇帝,清代宫廷仿制汉玉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宫中一件镂刻“长乐”的谷纹玉璧,乾隆定其为“汉玉长乐佩”(图9)(卢兆荫主编:《中国玉器全集·4·秦汉 南北朝》,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图266)。一件曾被定为魏晋作品的辟邪,乾隆认为是汉代玉器。这些认识据现在考古材料看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乾隆甚至对先秦玉器也言必称汉玉,此风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收藏鉴赏家。清末民国时期出现的许多研究玉器及玉器收藏的图谱和汇考之类的书籍,如瞿中溶的《奕载堂古玉图录》(瞿中溶著:《奕载堂古玉图录》,桑行之等编:《说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479页)、吴大瀓的《古玉图考》(吴大瀓著:《古玉图考》,桑行之等编:《说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616页)、端方的《陶斋古玉图》、刘子芬的《古玉考》、刘大同的《古玉辨》等等(《玉说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3月北京第1版),在断代上也常常将先秦以前古玉识为汉玉。清代的许多仿古玉,其实是仿汉代玉器(图10、图11),如乾隆时期制作的玉谷纹璧、“长宜子孙”玉佩(图12、图13)等(张广文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9月第1版,图126、127)。

100 评论

依然泛泛

汉朝玉器概述: 到两汉时期,由於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玉礼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於丧葬的玉冥器亦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於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我们现今能看到大量的汉代玉器,其中尤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为代表作。另外还有各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汉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於辟邪的玉制品叫刚卯,除见於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汉代用於礼仪的玉器和先秦时期有所减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器使用。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後逐渐消失。汉代虽然还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另外,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汉代时人们认为玉石能使屍骨不朽,所以用於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玉琀一般作蝉形,置於死者口中,制作简单,俗称「汉八刀」。至於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後,逐渐流行为玉猪。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直到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猪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

90 评论

BOBO薄荷

特点:线条流畅,纹样优美,工艺水平很高。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衍生知识点:汉代的佩玉(以南越王墓为例)汉代初期的玉器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是逐渐开始有了变化,至后来,长期积累的变化,已经使汉代玉器几乎全面改观了。两汉时期的用玉特征和发展趋势大致是葬玉制度兴盛,仪式用玉开始衰退,佩玉制度逐渐发展。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共计有二百多件,无论是玉器总体数量还是质量和品种都是目前单一汉墓出土玉器之冠。其中的部分佩玉,可以让我们一窥汉代佩玉的面貌。玉组佩,汉代组成“组玉”的各种玉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11套。除墓主佩带的一套外,其余10套皆出于殉人。殉人玉佩饰的组件多寡不一,少的只有3件,多的由20件组成。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组佩,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个饰件组成,以双凤涡纹璧、透雕龙凤涡纹璧、犀形璜、双龙浦纹璜4件玉饰自上而下为主件。中间配以4个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玉套环居于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的华贵配饰。南越王随葬有四位夫人,右夫人的地位最高,右夫人的两套组玉佩最突出、最精美。其中B组组玉佩由七件玉雕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两件透雕玉环、玉舞人、两件玉璜、玉管。小玉环双面透雕龙纹,大玉环双面透雕两龙两兽,互相缠绕。玉舞人高厘米,宽厘米,工匠将舞女长袖飘飘、扭腰摆臀的瞬间定格,极为传神。两件玉管一头大一头小,中间中空。最下面的玉璜雕成二龙合体状。两个透雕玉环虽题材相似,但均富有动感,雕刻手法各显其趣。长袖玉舞人的舞姿曼妙生动,是汉代流行的翘袖折腰舞的舞蹈形象,整组玉佩浑然一体,构图精致,均属汉代玉雕的上乘之作。玉带钩,其中尤以一件八节铁芯玉带钩最为精美,带钩厘米,重克。由一根铁柱穿连8块玉而成。钩首为龙头。钩尾为虎头,钩身刻有鳞和鳍和缭绕的云纹。另外南越王墓还出土有玉韘佩,玉韘佩最早是由实用器“韘”演变过来,韘又被称为决,是古代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用于钩弦的工具。商代妇好墓就曾出土过玉韘,至东周时期,玉韘的形制发生变化,由圆柱形变为心形,其功能也逐渐由实用器变成装饰器。西汉时期,玉韘佩逐渐与战国时期的玉韘不同,玉韘两边开始出现附属纹饰。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韘佩形制就是如此。如墓主玉衣左腿外侧出土的一件玉韘佩,长厘米、宽厘米,孔径厘米,青玉制成,两侧皆有纹饰。

88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引言鉴赏

    毕业论文引言可以的内容为:写论文研究方向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研究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毕业论文大致分为论文题目、目录、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

    晓旭的妈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音乐鉴赏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

    夹心大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本科毕业论文鉴赏

    流行音乐自十九世纪后半页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显示着蓬勃生机,虽产生较晚,但它已经和艺术音乐、民间音乐等音乐类型并行发展,并且成为当今社会主流音乐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

    努力中的女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舞剧鉴赏毕业论文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

    摄氏三十八度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美术鉴赏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

    Antares米罗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