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拽小蘑菇
养生 ,它是人类在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逐渐认识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而掌握的一些自身保健的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养生 之法,古已有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 养生 学家。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是论述“养性”的专卷。两宋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私人医药 养生 著述出版不断增多,许多文人也纷纷编著医学方面的书籍,宋代士大夫群体广泛参与医药 养生 领域,对后世开展医药 养生 活动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 上许多文学家、科学家往往涉猎祖国医药学而又善于 养生 并留下鲜明的足迹。特别是到了宋代,文人涉猎医学、编撰方书、热衷于 养生 的风气尤为盛行,是历代文人不可比的。他们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的 养生 理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 养生 类诗文和一系列宝贵的 养生 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养生 观,从而为现代人们的 养生 保健及延年益寿,提供有益的借鉴。今天我们就以苏轼和陆游为例,看看他们2个的 养生 思想有哪些?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同时又是一位 养生 学家,他对 养生 之道很有研究。著作有《问 养生 》和《续 养生 论》。他在《跋嵇叔夜 养生 论后》中说:“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贤者所笑,然犹贤乎己也。以嵇叔夜《 养生 论》颇中余病,故手写数本,其一赠罗浮邓炼师。”这段文字足以说明苏轼在流离颠沛的晚年,深感 养生 学的重要性。
在饮食 养生 方面,苏轼认为饮食不仅要控制食量,而且要合理安排进食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饮食 养生 的作用。而且,他还提倡最好要晚食。苏轼认为进食不可过饱,进食时间最好在感到饥饿后再进食。
在运动 养生 方面,这方面的 养生 思想的史料记载甚少。仅在苏轼《江城子》中记述其打猎的事例中可以体会到。苏轼在竞技运动中主张要精神放松、这样才能情绪高涨,身心愉悦。苏轼认为适量的劳动具有舒活筋骨、强壮体魄的 养生 效果。苏轼认识到适宜的劳动可以活动筋骨、强壮体魄,达到 养生 的效果。所以,他提出了应恰当地安排休逸和劳动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即要讲求劳逸结合。
在精神 养生 方面,苏轼指出精神 养生 要注重内心的安宁与情绪的平和。他在《问 养生 》中指出, 养生 之法在于“和”和“安”二字。这说明他认为精神上的安宁与平和是精神 养生 的关键。反之,苏轼认为精神不平和、情绪时常波动,则容易导致疾病。苏轼还注重要有乐观豁达的心境,他曾说:“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得得戚戚,忿欲生火„„天下为量,万物一家”。
在闲逸 养生 思想方面,苏轼认为 旅游 漫步的闲逸活动,可以颐养性情、放松身心。如苏轼曾说:“俯仰山林之下,於以 养生 治性”、“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这都说明了苏轼认为在 旅游 漫步闲逸过程中,可以排遣内心忧愁、颐养性情。此外,在苏轼看来读书有排遣忧愁、升华性性情的 养生 作用。
02陆游的 养生 思想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文集,在其内容丰富的诗词文赋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 养生 类诗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陆游独特的 养生 观。
在饮食 养生 方面,陆游认为适量的饮食有助于 养生 。他说:“少饱则止,不必尽器”,陆游认为适量进食有益 健康 。陆游还认为:“晨晡节节饮食”,指出早饭的摄取以少为最好,这表明了陆游主张合理控制食量的 养生 思想。
在运动 养生 方面,陆游有大量的竞技和格斗的运动活动。运动 养生 可分为竞技和格斗两方面。在竞技方面,多见于舞剑、马球、蹴鞠等运动。在格斗方面,多见于打猎等运动中。陆游不仅有习武弄剑、马球蹴鞠的竞争技巧型的竞技运动,而且有打仗、围猎等力量型的格斗运动。这些运动不仅能培养果敢的勇气,而且锻炼了敏捷的身手和强壮的体魄。
在精神 养生 方面,陆游认为精神的安宁有助于 养生 。陆游主张保持精神的安宁,并认为安静宁宁和的心境有解乏祛病的 养生 作用。陆游认为压抑的精神和愁闷的心境极大地危害人体的 健康 。因而,他采取遗忘、随缘的方式来调节不良情志。
在闲逸 养生 思想方面,陆游认为 旅游 漫步不仅能愉悦身心,更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如陆游曾说:“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说明 旅游 如读书书一样,能带给人们启示和精神上的慰藉。陆游认为 旅游 漫步还有促进身心放松的 养生 作用。陆游认为读书学习有 养生 的作用。
以上是以苏轼和陆游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的 养生 思想。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 养生 在宋代 社会 生活中,特别是 社会 上层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些 养生 思想的影响下,宋人,尤其是宋代 社会 的上层,特别注重 养生 ,各种 养生 休闲活动应运而生。
宋代 社会 的 养生 休闲活动也是种类繁多, 养生 ,主要是针对 社会 上层来说,下面以士大夫阶层为例,了解士大夫阶层的 养生 休闲活动。
宋代 社会 十分流行喂养小型动物,如鱼、猫、犬、鸟之类。士大夫们也喜好喂养动物,在平日的生活里获得一定的乐趣。观赏性鱼类的喂养在宋代很流行,苏轼赋诗:“金鲫池边不见君”,金鲫鱼在南宋杭州非常常见。宋代 社会 士大夫阶层也养猫,猫还曾经在宋代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狮猫案”。因为一只猫就能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足可以“管中窥豹”,体现出在当时宋代喂养动物的流行之风。
除了猫狗之类,宋代养鸟之风也很盛行,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记载:“寇莱公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而著名隐士林和靖则喜爱养鹤。除了单纯的喂养动物之外,还有斗动物的休闲活动。宋代士大夫流行斗蟋蟀,以南宋贾似道为代表,贾似道喜爱斗蟋蟀,哪怕国难当头也坚持斗蟋蟀为乐。
宋代士大夫喂养了包括走兽飞禽在内许多动物。在喂养的动物中士大夫获得其他休闲活动所不能带来的快乐,如长时间喂养一只动物会给人心灵相通的欣慰感。另外,士大夫观看如斗鸡、蟋蟀等动物相斗的 游戏 ,也是士大夫闲适生活的一种另类的调剂享受。
赏花休闲是士大夫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宋代,士大夫们休闲观赏的花类数量不断增多,单是在《梦梁录》里曾经提到了当时人喜爱欣赏的许多花,如:牡丹、梅花、水仙花、桃花、真珠花、瑞香、紫薇花、木犀花、桂花、迎春花、月季、杏花、杜鹃花、石榴花、莲花、茉莉花等等。众多士大夫在观赏花卉的同时也写下了众多与花相关的诗句。有时并不是单独欣赏花,而是在宴饮、会客、游玩时顺带赏花。赏花休闲通常同其他休闲活动综合在一起的。在花的环境中休闲,士大夫们更能得到美的享受。多种休闲方式结合,可使士大夫更能达到休闲放松的效果。
牡丹自唐代以后就倍受推崇,在宋代其花王地位也稳如磐石。宋代非常有名气的花当属梅花,梅花品种有绿萼、千叶、香梅等。而与梅花联系最紧密的宋代文人莫过于林和靖,他隐居在西湖边,爱梅成痴,一生只与梅花、鹤为伴,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
除了牡丹、梅花等名花,士大夫们还喜爱观赏其他的花,花是自然界最美丽的产物,欣赏花的过程也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在赏花的过程中,士大夫们看到美的事物,心情自然而然的愉快。同时,赏花活动也可以与其他的休闲活动相结合,多重 情感 结合起来,使士大夫的休闲生活具有了更高的质量。
在古代 社会 ,读书人只有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制度后挤入国家政治的管理机构才能真正成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读书最开始是一种入仕的手段,但是每日久读诗书,许多士大夫开始真正喜欢阅读书籍,逐渐养成了每日必读书的习惯。宋代士大夫不仅读书,而且涉猎的范围很广泛。当时,许多士大夫阅读的书籍已经超出了科举考试的要求,阅读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说明这些士大夫阅读书籍,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真正的喜爱阅读.。
再加上宋代印刷业比起前代有了更大的进步,市场上的书籍可自由流通,爱好阅读的士大夫便有条件收藏书籍。宋代许多家庭富有的士大夫都有收藏书籍的爱好,如王溥“好学手不释卷”。一些士大夫会集中收藏书籍,为他们的阅读生活提供保证。
读书是宋代士大夫主要的休闲方式。宋代士大夫的读书生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为入仕而读书到为休闲而读书,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过程。长期的读书生活,使士大夫们在书海中获取了知识,升华了思想境界。
怡老会是指退休官员为了怡情养性而举行的士大夫的群体活动。记载最早的怡老会是唐代白居易在唐会宗五年在洛阳与胡杳、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混、狄兼谟、卢贞举行宴会,号称“七老会”。这样的退休官员聚会在宋代士大夫的大力推动下日渐壮大。虽然这样的“怡老会”会有不同的名号,但从实质上来说,这些集会与怡老会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退休的官员聚在一起举行一些文人的休闲活动。
现存关于怡老会的诗作、诗序或者与之相关的记载上,对于他们集会的动机都大同小异,都是依据白居易的九老会而举办的。集会的主要活动则通常以诗酒助兴,这都与退休士大夫的身份非常吻合。
宋代退休士大夫的这种怡老会举行地点多是“谓近隔城市,谓远非山林”,环境无一例外的非常优美。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让人放松身心。参加“怡老会”的士大夫生活优裕,家世殷实,身份地位相当。但这并不是退休士大夫简单的聚会,而是通过这种怡老会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交流诗赋心得,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养生 休闲是宋代 社会 不可或缺的一种休闲活动,虽然其在当时只是局限于 社会 上层,但却对现代生活影响深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 的不断进步,人们对 养生 越来越重视,应运而生的 养生 堂、 养生 网、中药 养生 、 养生 会馆等比比皆是。不过到底怎样 养生 ,古人的许多做法还是很值得我们现在人借鉴的。
本文参考:《古人 养生 名录》、《苏轼传》、《陆游传》等书目;
2013rabbit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难般聊聊
陆游与唐婉——委惋凄绝的爱情诗章《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继而,又读到唐婉以泪相和的答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初读这两首词,仅只是感慨于陆游孤绝细腻的文笔和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然而放翁一代词雄,后人评论他“一扫宋词纤艳之风”,居然也写出了如此缠绵绯侧之作,未免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惑。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这两首爱情诗,都一改作者原来豪放雄壮的诗风,转而写出了这两首婉约悲情、绯侧缠绵的诗,这两首都是诗人很难得的与其不一样诗风的几首诗。
苏词诗化。如椽巨笔所能渲染的意境,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呈“大江东去”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
内容提要 :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
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文关键词:苏轼 儋 州散文论文摘 要:贬谪 儋 州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苏轼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