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芭蕾论文文献

芭蕾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芭蕾论文文献

《芭蕾教学法 》巴景侃 《西方芭蕾史》

你可以找这个。 《中国舞蹈史》作者:王宁宁,江东,杜小青等 讲述了多元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二、从“希望”中崛起的中国现代舞三、对人性的张扬与表达 请采纳

俄国芭蕾吸收了意大利、法兰西和丹麦三大学派的精华,在本国民族文学艺术的民主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结 合俄罗斯演员的形体特点,创立了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创立阶段,约翰松和切凯第作出了杰出的 贡献。约翰松( 1)人物简介原籍瑞典,1841年起担任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的主要演员,以舞蹈洒脱、动作风格优美而著称。:1869年起专 门从事教学工作。在俄国进行表演活动达20多年之久,长期观察分析过俄罗斯演员和学生,所以能准确地抓住 俄国学生的特点,加上他是布农维尔的高足,熟悉丹麦学派,具备为俄罗斯学派奠定基础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主要成就培养出盖尔特、尼•列加特、克舍辛斯卡娅、普列奥勃拉仁斯卡娅、巴甫洛娃等著名舞蹈家。彼季帕也常常 到他的班上进修,并从他的练习组合中汲取养料,用于自己的编舞实践中。( 3)主要思想反对意大利学派片面追求高难动作的纯技术观点,但仔细借鉴吸收他们的舞蹈技巧,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内容。既反对把示范变成强制学生仿效的模式,而又强调教师必须亲自示范。( 4)教学法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要求极其严格;在发挥学生的天生优异条件的同时更加注意克服他的缺陷,培养他摆脱舞台上的任何困境的能力;把技术当作表现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经常改进教学方法和创造性地对待教学。为了保持学生的鲜明的个人特色,往往不惜放弃古典学院派的严格规范。课程类型多样,不重复。切凯第(1) 人物简介幼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舞蹈学院学习,老师是勃拉齐斯的学生列普利。1870年进入“拉•斯卡拉”剧院。 以后又到过丹麦、荷兰、挪威、德国、奥地利等国。1892年被聘为马利亚剧院的排练者,后又兼任教师。他还 曾与彼季帕和伊凡诺夫合作,编导《》第一、三幕的舞蹈。( 2)主要成就1911-1921年他担任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教师兼排练者,对西欧芭蕾的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好几代俄罗斯芭蕾演员,其中包括巴甫洛娃、卡尔萨文娜、瓦冈诺娃、里法尔、莫尔德金等都出自切凯第 的门下。( 3)“切凯弟体系”切凯第结合实际情况专门为俄国学生制定了一套很有特点的教学法,后来由英国舞蹈理论家西里尔•波蒙 特和伊济科夫斯基合作整理,1922年在伦敦刊印出版,书名是:《按照切凯第方法讲授古典戏剧舞蹈的理论与实 践的教材》,这就是通常称之为“切凯弟体系”的标准教科书。该体系的特色是对芭蕾主要动作进行分类、系统地整理,对每一个动作的性格和规格要点作出了比较细致 的讲解。直到现在,这项工作仍在进行,切凯第体系对英国乃至世界古典芭蕾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外舞蹈鉴赏类毕业论文文献包含哪些?掌桥科研学术指南分享海量文献资源,提供学术指南!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外舞蹈鉴赏主题相关的5篇毕业论文文献,为中外舞蹈鉴赏选题相关人员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1.【期刊论文】中外优秀体育舞蹈选手表演风格差异性评述期刊:《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 2021 年第 002 期摘要:体育舞蹈富有的大众化、社会化及市场化驱使其成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国际体育项目,并加速了我国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作为舶来品的体育舞蹈虽受中国化元素洗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但由于体育舞蹈本质的西方化使中外选手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本文基于体育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国内外四对知名优秀选手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技术、音乐选材、套路编排、情感表达分析其表演风格的差异性,力图将表演风格融入体育舞蹈的核心,进一步提高选手的表达能力.关键词:体育舞蹈;表演风格;差异性链接:.【期刊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舞蹈鉴赏课“互联网+”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期刊:《艺术评鉴》 | 2021 年第 007 期摘要:舞蹈鉴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课程,鉴于舞蹈技能和基训需要一定的基础,不仅舞蹈专业要通过舞蹈鉴赏观摩学习,音乐中非舞蹈专业如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也需要通过舞蹈鉴赏课学习一些舞蹈的基础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舞蹈鉴赏课虽然看似不属于应用型教学的范畴,但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的学习并不能单纯依靠技能,更需要的是手脑并用,只有理论与实践共同进行才能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关键词:舞蹈鉴赏课;“互联网+”;高校;教学模式链接:.【期刊论文】中职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期刊:《科教文汇》 | 2021 年第 001 期摘要: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至关重要.该文主要围绕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了当下中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随后提出了加强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舞蹈鉴赏能力;存在问题;有效途径链接:.【期刊论文】课程思政融入舞蹈鉴赏的探讨——以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期刊:《教育教学论坛》 | 2021 年第 022 期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创新型的构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步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能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提出改革意见或建议.立足于目前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尚存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实践以及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思政入舞蹈的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舞蹈鉴赏"课程当中,提升学生的舞蹈思想素质,升华艺术情感.关键词:课程思政;舞蹈鉴赏;文化自信链接:

芭蕾舞论文文献

《芭蕾教学法 》巴景侃 《西方芭蕾史》

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 芭蕾舞 的鉴赏论文,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要学会欣赏芭蕾艺术,同样也要多少了解一些芭蕾基本知识,多看几场演出,或多听一些录音,多看一些录像,那样你也可能会成为芭蕾舞迷。那么芭蕾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稳、美八个字,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每个芭蕾演员的基本功,是必须掌握的技巧,也是我们欣赏芭蕾外在和内涵美时必须明白和了解的要领。

开。是指腿的外开性,也就是要把腿从大腿根处向外转开到最大限度。这既是芭蕾的基本美学特征,也是人们从人体构造出发逐步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人的腿向外转开后可以大大增加它的空间活动范围,能做出在正常情况下根本做不出来的许多动作。比如,在上身保持与地面垂直的情况下把腿向旁抬到

而在正常情况下腿只能抬到90°,芭蕾中有五个脚的基本位置,它们都是以上开为前提的

因此许多芭蕾演员“染上”了一种职业病,走路有点像卓别林,脚向外撇,呈大八字。

绷。是指要绷脚,最好使脚面能凸出来,以增加脚形的美和脚的表现力。同时绷脚的练习能增加脚腕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比如在跳跃动作中两只脚在离开地面时都要绷得非常直,非常尖,使整条腿的线条显得非常漂亮,非常流畅。这与体操和跳水运动员的脚的要求是一样的。

直。是指主立的腿(支撑腿)和伸出的腿(动力腿)的膝盖要伸直。换句话说是把两条腿的肌肉拉长到最大的限度。以芭蕾最常见的舞姿——第一阿拉贝斯克为例 右腿支撑腿)要尽量向外转开,膝盖伸直,左腿抬到后面90°,也要尽量向外转开,膝盖伸直,伸直膝盖主要是为了使芭蕾中的许多舞姿达到舒展、长线条、完美的视觉造型。这里所说的伸直,还可参阅第二、三、四阿拉贝斯克舞姿的插图,

立。是指身体要直立、挺拔,并把身体重心准确地放在两条腿或一条腿的重心上。要求演员收腹、展胸,绝对不能撅臀部或驼背。演员身体形态或身体重心的不正确都会影响各种舞蹈动 作和技巧的准确完成。

轻。是指跳舞要轻盈、自如。比如在做跳跃动作时,推地和落地最好不要听到什么声音。同时舞起来要轻松自如,即使演员很用力、很累,也尽量不要让观众看到和感觉到。

准。是指准确完成每个动作和舞姿的规格要求。比如芭蕾中手臂的移动是有严格规定的路线的。即使在做高难度的技巧时也要求演员的手臂严格按规定的路线走动,绝不能乱了方寸,乱动胡挥。又如芭蕾男演员经常做的空中转两圈 的技巧,它要求演员从准确的五位起跳,完成空中720°转体后又要准确地落到五位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动作要干净、准确。

稳。是指动作要做得稳健扎卖。比如芭蕾中有许多旋转动作要求演员在旋转时保持好稳定性,结束旋转时也要稳稳地停在一个舞姿上。如果演员转动时东倒西歪,停的时候也没有停稳,那这个旋转动作不但不是美的,而且是失败的。又如女演员需要经常在单腿脚夹舞姿上停一会儿,那么如果她还没有停稳就掉下来,也会破坏观众美好的印象。

美。是指跳舞要美,一举一动,每个舞姿造型,每个动作的过程都要美。芭蕾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它既像时间艺术——音乐那样受时间的制约,又像空间艺术——雕塑那样占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它又是一种视觉艺术,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芭蕾是一门对美要求最高的艺术,也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美的艺术。要在最美的艺术中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芭蕾也是一门非常残酷的艺术。人们一般都认为跳舞很开心,蹦蹦跳跳,轻松快活,实际却不然。由于芭蕾对演员的身体要求很高,所以选材非常严格。我国的芭蕾专门学校一般招收

9~11岁的孩子入学,要求他们身体匀称、细长、头小、颈长,软度好,外开性好,脚面高,四肢长,腿形漂亮,臀部小,外貌可爱,漂亮等等。甚至要了解他们的父母身材高矮、胖瘦来作为预测学生今后成长的参考。即使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也很难找到20个理想的苗子。

芭蕾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

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的技术、技巧,然而芭蕾的技术、技巧被世人公认为难度最高,也是最难练的。比如芭蕾女主角经常要完成的原地

32个挥鞭转。她在单腿脚尖上要连续转32圈,另一条腿要连续做32次挥鞭似的动作。在转的过程中脚尖着地面积只比5分的硬币稍大一点,而且一点也不能移动地方,还要做得很规格,很美。这个技巧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了。

芭蕾的技术、技巧包括旋转技术、跳跃技术、脚尖技术、控制技术、双人舞托举技术等。一个出色的芭蕾舞蹈家要全面掌握这些技术,同时还须具备很高的艺术素质,如音乐感、舞蹈感、表演感,不能只顾技术而忘了艺术,也不能强调艺术而没有技术,在完成高难度技巧时还不能留有紧张的痕迹,这实在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在欣赏芭蕾舞时也可以注意到演员完成技术、技巧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并依此来评价他们技术和艺术素质的高低。很显然,如果演员做动作失误多,那么他的技术水平不过硬,或者演员动作完成得很好,但跳得很木,又不会表演,那么他的艺术素质就比较差,缺乏艺术细胞。这些问题一般观众在欣赏中是比较容易发现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芭蕾是一门多媒体和综合性的艺术

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它。许多芭蕾舞剧是根据文学名著或神话故事、传说改编的,而这些文学名著或故事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因此观众较容易看懂这些舞剧的戏剧情节。即使是自己不甚熟悉的舞剧,演出之前在剧场一般都可以买到节目单或说明书,我们只需花三五分钟看看说明书也就可以大致了解舞剧的内容。

另外,舞剧的布景和灯光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剧情发生的环境和时间。比如,剧情是发生在茂密的森林中还是在美丽的花轩里,是在舒适的家中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是在清晨还是在深夜,是现代还是古代等等。演员的服装和 化妆 也能提示我们人物形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王子还是农民,是黛玉还是鸣凤等等。而舞剧音乐中各种人物的主题旋律和情绪变化,更是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情绪起伏变化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天鹅湖》中的王子有他自己的音乐主题旋律,白天鹅奥杰塔也有她自己的音乐主题旋律。当我们听到这些旋律时就会知道他们即将出场。而这些主题旋律时而温柔抒情,时而焦急不安,时而高亢悲壮。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就能捕捉住主人翁内心情绪的变化,把握住戏剧情节的脉络。又如《天鹅湖》第四幕中有一场叫《风暴》。作曲家通过急速起伏的音乐创造出风暴的氛围,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更增添了这种危急的气氛,有如我们置身于天鹅湖畔的暴风雨之中与王子和奥杰塔一起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各种感受,我们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这一悲剧性的场面。

正因为芭蕾是一门多媒体的、综合性的艺术,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与音乐、美术相比就更容易理解和欣赏。因此,我们的青年朋友大可不必把芭蕾视为一种高深莫测、神秘飘渺的艺术望而却步。

芭蕾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

任何事物,包括艺术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芭蕾(包括其他舞蹈)是最能表现情感、善于抒情的,但它又是最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思想或者直接叙述一个故事的艺术。比如我们无法用舞蹈直接说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一极简单的思想,而只能通过舞蹈把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情间接地表达出来。这也许是人们在欣赏它时会感到有些吃力的原因。我们每个人在欣赏芭蕾时就如同听音乐、看戏剧、读文学作品那样,也都可以来参与它的创作过程。一个芭蕾作品首先要由 编导 进行创作,即经过一度创作。舞蹈演员要通过排练和演出在实现 编导 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而当编导和演员把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便进入三度创作阶段,即在接受从舞台上传递的信息的同时借助于自己的生活 经验 感受和想像力尽情地自由发挥。重要的在于参与,重要的在于你得到了一次艺术享受、美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满足。我们用不着强求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芭蕾舞迷,不过我们也相信只要你能多看几次芭蕾舞就一定会迷上它,因为芭蕾是最美、最崇高、最富有魅力、最能让你心旷神怡的艺术!

舞蹈的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舞蹈的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 浅谈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群舞的功效

(一) 天鹅湖的创作背景

一部芭蕾史,上下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天鹅湖》是自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芭蕾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改编版本最多、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部芭蕾舞剧。《天鹅湖》因其如泣如诉的爱情童话、诗情画意的舞蹈段落、沁人心脾的交响音乐、圣洁典雅的天鹅形象,代表着古典芭蕾的最高成就。

在世界芭蕾舞蹈的历史中,俄罗斯芭蕾起步较晚,而且看起来好像是被统治者作为一种“先进的白色文化”,强行从西欧引进一样的不情愿。不过,俄罗斯人一旦建树起自己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精神家园,就充分地体现出本民族特有的大气磅礴、凝重深厚、气势昂扬、热情四射的意蕴,更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尽管迟至16世纪初才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721年才定名为俄罗斯帝国,1922年才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苏联,但是他们左顾右盼、东西借鉴的外国遗产更为丰富多彩,发扬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更为执着,作为世界大国的霸气在文艺方面体现得更为强悍。不管从哪个层面上来看,俄罗斯的文化艺术都发育得非常健全,其中的芭蕾艺术,尤其是古典芭曹,颇为令人瞩目。

(二) 天鹅湖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是西方文化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芭蕾史,上下500年。在灿若星辰的经典剧目中,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芭蕾经过了一百年时间的洗礼、社会的变迁,审美需求的变化,《天鹅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部是古典的经典之作,一部是现代的惊人作品,它们同样经历了百年发展与变化,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一百年间芭蕾发展、变化的轨迹。

“古典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舞蹈技术、编导技法以及演出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舞剧的产生,成就了一批芭蕾人才和经典作品。芭蕾舞剧《天鹅湖》,故事取材于德国古老的童话,作品经过多次改编,直到1895年,在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柴柯夫斯基和编导彼季帕与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散发出惊人的光彩。剧中强烈表现的生与死、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主题与音乐融洽地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终于成为了世界芭蕾舞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20世纪初,当“古典芭蕾”在俄罗斯达到鼎盛时期后开始下滑时,其内部有一批不满于保守现状的精英们开始摩拳擦掌。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无法实现芭蕾改革的种种理想,只能随着俄国芭蕾经纪人谢尔盖佳吉列夫,以“俄国芭蕾舞团”的名义向巴黎进军,用大批清新别致的新作品,为整部芭蕾史开拓出了一个“现代芭蕾”的崭新纪元。

英国动画冒险舞蹈团于1996年推出新编舞剧《天鹅湖》,由清一色的男演员出演所有的天鹅。此剧一经推出就在伦敦引起轰动,之后陆续在美国洛杉矶和纽约等地上演,其新颖的构思、充满阳刚和活力的表演一下子抓住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的心、演出盛况空前,经久不衰。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可以说是最大胆、最出格的一个版本。这个新编舞剧表现现今时代的故事,天鹅全部是男性担任,音乐虽然是柴柯夫斯基的原曲,但人们所熟悉的古典芭蕾人物形象已荡然无存,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全新的现代城市背景。

这出《天鹅湖》上演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几年里获得了英国和美国的无数奖项,新版《天鹅湖》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保持了音乐的精髓。伯恩保留并发挥了经典《天鹅湖》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对天鹅形象的抽象化,只穿羽毛短裤的男舞者裸胸赤足,用健美的肢体来表达“天鹅”的神韵。即使有这番标新立异,它仍然在情节上尊重原创,在情感上忠实于音乐,是一出不折不扣创新版的《天鹅湖》。

男版《天鹅湖》的幕布设计得颇为别致,幕布上画着“Swan酒吧”的砖墙,看上去十分厚重,然而灯光一打便立时成为透明薄纱。而原剧中群天鹅优雅舞蹈的竖琴音乐,在男版《天鹅湖》中用一群天鹅休憩的片段。灯光变暗,刚才气势汹汹攻击王子的天鹅们已经安静下来,进入梦乡;王子登场,望着无垠的月色,美丽的天鹅,完全心醉神迷。

女版的'《天鹅湖》“鲜明的仙凡场面”与男版《天鹅湖》的舞美相比则是另一个看点。故事发生的地点,服装和布景的色彩,不同幕次间的基调和节奏诸方面,均富于鲜明的对比。其中的一、三幕都是宫廷场面,前者是花园,后者是舞会,都是火红热闹、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现实世界;二、四幕是天鹅湖畔,都是朦胧月色下扑朔迷离的虚幻世界。灯光设计上,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更加渲染了对比鲜明的仙凡场面,使宫廷的华美舞会场景与天鹅湖畔朦胧凄美的场景转换更加炫目。

经过了一百年的洗礼《天鹅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印证了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证明芭蕾舞编导的创编思维的进步。如果说彼季帕和伊万诺夫的《天鹅湖》是19世纪末的一个经典之作,那么英国编导马修伯恩的男版《天鹅湖》就是20世纪末一个颠覆经典的“经典”。与以往的女版《天鹅湖》相比,马修伯恩的《天鹅湖》是当下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审美的变化。这也是推动芭蕾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作为又一新版的《天鹅湖》,马修伯恩的《天鹅湖》是成功的,它没有“古典芭蕾”原有的那份与生俱来的高雅,也没有那过于迷人的古典童话故事。他突破了华丽而又代表着纯洁的芭蕾服饰,赤裸着上身,把一切都放在了现代的故事背景中。从1885年到1996年,一百多年来芭蕾史的辉煌可谓是璀璨不灭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无论是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女版《天鹅湖》可以说是第一个成功的版本,也是古典芭蕾的经典之作。然而在百年之后,马修伯恩的新编之作男版《天鹅湖》的成功更加说明了《天鹅湖》这个剧目本身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必然产物。“天鹅”的成功变身和剧情的大胆设计让观众的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两版《天鹅湖》的成功不仅仅是证明了芭蕾的发展,还更加说明了当代社会人们思维和需求的变化与进步。

(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群舞是一种舞蹈形式,一般指3人以上表演的多人舞。从表演的性别上可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和男女大群舞,从内容构成上可分为情节性群舞和抒情性群舞,群舞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舞蹈作品。而笔者的选题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群舞的功效,其中还包括了舞剧段落的分析以及芭蕾的发展史等等研究。笔者之所以会选择《天鹅湖》这部舞剧,是因为这部舞剧对笔者来说意义非凡,笔者第一次观看天鹅湖全剧时是在中专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到北京大学百年纪念礼堂,观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那时的笔者还不清楚芭蕾舞剧到底是什么概念,只是知道“四小天鹅”就是芭蕾舞,穿着脚尖鞋立起来就是芭蕾了。而当笔者真正观看了《天鹅湖》全剧时,笔者就被他深深吸引,一直到今天《天鹅湖》

仍然是笔者最喜欢的一部舞剧。就算是不从事艺术的人,对于“天鹅湖”的名字也算是如雷贯耳了,虽然真正看过这部舞剧的人没有多少,但是这足以证明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天鹅湖”就是芭蕾的代名词。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四幕中的群舞。

(四) 本课题的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绪论将是研究的背景,其中包括了芭蕾舞蹈史,对于天鹅湖作品的简单介绍,分析芭蕾舞的特定审美等等。文章的主轴部分主要是对于天鹅湖中二幕和四幕的群鹅舞段和三幕中的代表性的舞段等等群舞舞段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将包括:群舞的作用,群舞舞段的动作设计,动作的细节和表现力,舞段在全剧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群舞舞段对于整部舞剧诗意氛围的构成,丰富舞剧风格元素等方面的功效。本文主要采用科学分析法对文章进行研究。

结语

在19世纪的芭蕾舞剧史上,1895年首演于圣彼得堡的《天鹅湖》可谓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同时又开启了20世纪世界芭蕾历史的崭新篇章。原因不仅仅在于这个版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舞蹈片段,还因为在整个20世纪里,所有致力于芭蕾舞剧《天鹅湖》复排、改编的编导们都以它为基础:或是发扬光大,或是背道而驰,或是把它的成功经验同现代的编舞技法联系起来,从而为整个世界大舞台,创造出一道又一道的美丽风景。凭借更新的观念和独特的创意,1895年版的《天鹅湖》无可争议地成为古典芭蕾的扛鼎之作、舞蹈艺术的至尊经典。即便是在对它大肆批评和完全否定的年代里,人们也无法抹杀它对《天鹅湖》史、芭蕾舞史所做出的卓绝贡献。因此,1895年不仅是《天鹅湖》的重生之日,也使全世界每一位芭蕾观众能对它耳熟能详、如痴如狂。

参考文献

1.钱世锦 《世界经典芭蕾舞剧欣赏》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2.朱立人 《西方芭蕾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肖苏华《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4.肖苏华 《芭蕾之梦》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

5.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6.欧建平 《世界艺术史——舞蹈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

7.金元浦 《美学与艺术鉴赏》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8.金秋 《外国舞蹈文化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9.于平 《舞蹈欣赏》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年

10.(美)瓦尔特索雷尔 《西方舞蹈文化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法)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马振聘译《俄罗斯芭蕾秘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

lake (DVD) 演出: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2006年

lake (DVD) 演出:美国芭蕾舞剧院,2005年

14. 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男版)

15. Chantrell, Glynnis, ed. (2002). The Oxford Essential Dictionary of Word Histories. New York: Berkley Books. ISBN 0-425-19098-6.

16. Craine, Deborah; MacKrell, Judith (2000).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8601067.

17. Darius, Adam (2007). Arabesques Through Time. Harlequinade Books, Helsinki. ISBN 9519823247

18. Gordon, Suzanne (1984). Off Balance: The Real World of Ballet. McGraw-Hill. ISBN 0-07-023770-0.

19. Kirstein, Lincoln; Stuart, Muriel (1952). The Classic Ballet.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 Lee, Carol (2002). Ballet In Western Culture: A History of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94256X.

芭蕾论文参考文献

《芭蕾舞集教学论研究》你可以看看。 《芭蕾术语词典》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每天都有】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类似的文章,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探讨芭蕾表演中美感意识的形成与体现芭蕾由于有着不可摧毁的审美定势、严格的舞蹈规范、一套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以及所有动作符合美学审美的张力感,成为美丽的象征,被奉为“舞蹈艺术的皇冠之珠”。 文章旨在对舞者在芭蕾表演中外部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对美感意识的形成与体现是如何贯穿着外部动作表现力的研究。 ——题记 “芭蕾”是法文“ballet”一词的音译,是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芭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来传入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提倡和皇家舞蹈学院的精心整理使芭蕾形成了一套体现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舞蹈动作和舞姿规范。而自19世纪,被世人称为“第一个在脚尖上跳舞的人”的法国芭蕾皇后玛丽·塔丽奥妮的出现之后,为芭蕾舞艺术带来了一场飞跃性的革命,并使足尖舞几乎与芭蕾画上了等号,成为舞蹈艺术中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所具有的特性构成了其形式美,达到了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美学境界。芭蕾舞是一种虚拟程式性很强的艺术,要求规范化,动作姿态也有一定的程式和规格。“开、绷、直、立”被称为芭蕾的四大技术原则。作为一种视觉表演艺术,足尖舞的出现使芭蕾增强了舞姿的雕塑感及对空间的冲击力,延伸了肢体线条并强化了舞者的轻盈与柔美感,使之具有了超凡脱俗的幻觉和幽灵般的动感,将人类带入到一个亦实亦虚的、充满幻想的超脱世界。 一、芭蕾美感意识的形成 意识,即人类特有的、能够反映客观存在的、最高级的一种思想形式。美感是由审美对象身上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喜悦、欣赏心理及对其做出审美评价的心理过程。而美感意识,在此即是指芭蕾舞表演艺术家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综合。吕艺生教授的《舞蹈学导论》中说到,自芭蕾诞生以后,经过长时间的规范,形成最基本的腿部外开即脚的五个位置以及后来脚尖技术。作为芭蕾审美标志,这两者使芭蕾建立了最不易被推翻的审美定势,芭蕾的审美是不可摧毁的。这要归功于芭蕾具有完整的一套舞蹈规范,即合乎舞蹈动作审美规律的标准、法式、规格,它带有模范性和典范性。也正由于有了这些,才产生了芭蕾舞的形式美。 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方面,即芭蕾舞蹈动作中的张力美对芭蕾美感意识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欧建平老师在《西方舞蹈鉴赏》中写到倡导形式论芭蕾美学的美国哲学家和舞蹈理论家戴维·麦克尔·列文是这样评论的:“重量与无重量间的张力应是芭蕾艺术的核心,当这个核心适当地被孤立,被展示,即被释放时,它的自身便完全可以具有细腻的表现力。”他极力主张芭蕾从自身的运动规律“重量与无重量间的张力”这个“芭蕾艺术的核心”出发,并去独立展示和释放这个核心,那动作本身的细腻变化和对比的表现力便在其中了。就像人体运动力学这样解释张力:若将人体看作一个力学系统,则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人体内力,如肌肉张力、韧带张力、关节约束力等,其中肌肉张力是人体内力中的主动力。张力在芭蕾舞足尖技术中的作用如下,脚尖向下与地面顽强地对抗,寻找一种穿透力,在它的作用下,身体向地心引力不断挑战,用力向上提升,以减轻身体对腿和脚的压力,使其能够在空中自由舞动,在获取有力量的支撑力的同时,又有意识地拉长了腿部的线条;与此同时,四肢以身体中段为核心,像太阳光线一样以不可阻挡的力量竭力地向四面八方放射延伸,最大限度地占有舞台空间,加强对空间的冲击力。如果运用这种意识训练出来的肌肉呈长线条的,充满力量,富有柔韧性,那么就应该具备应付具有高难度的芭蕾舞舞步和技巧动作的能力。反之,如果舞者缺乏运用这种肌肉张力的意识,所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动作就是松散、笨重、机械而又缺少生命力的。由此可见,要想达到芭蕾足尖艺术这种与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动感魅力的形式美,就要在舞蹈训练及表演过程中特别强调张力的运用,它是芭蕾舞艺术的核心,是构建芭蕾美感意识的重要因素。 各门艺术之间的审美意识是相通的。在探讨芭蕾动作张力感时,笔者发现,它恰巧与美术形式效应中的张力学说相符合。在美术形式效应中,芭蕾动作张力感被看作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它是这样被解释的:运动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常所指的某一物的位置移动,另一种是从不存在物体运动的地方观察到的运动,这就是张力。它产生的方向总是同中轴线的趋向一致,表现为定向运动的扩张感,是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典型的尖顶直插青天,强化了高耸入云、引向天国的意境。这是从审美的视觉心理效应的角度上说的。芭蕾中的足尖舞,以脚尖面积为支点支撑起整个身体,正是从视觉上强化了双腿修长的感觉。整个身体能量内聚上提,加强了身体的挺拔向上的感觉,绷直的脚尖使原本带有自然状态的松弛、弯曲的腿部线条拉长、延伸到想象中更远的空间,从而获取更修长飘逸、优美典雅的舞姿。那种轻盈、敏捷和对空间的冲击力,为芭蕾开创了一种新风格,形成了崭新的审美标准。例如在古典芭蕾舞中最典型的,最能体现古典芭蕾优美线条和风格的舞姿,立足尖的主力脚动作,就是要有一种顽强的上升感,是依靠脚踝的弹推,膝关节的屈伸以及胯部位的托提,合力完成将承受身体重量的脚推立到脚尖上的动作,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而是感觉在已形成的舞姿上不断持续地顶足脚背,寻找脚尖向下的穿透力,膝关节的伸展力,及胯部包括髋、臀、腰和腹部的肌肉群收紧向上的提拔力。充满张力的高高扬起的后腿以优美的线条向后有力地伸展,呼吸带动双臂微微扬起,纱裙随之飘舞,刹那间舞姿上的停顿,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超越,把人们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境界。这恰恰是与美术形式效应中的张力相吻合。 艺术的基本属性就是美。舞蹈作为一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的最大不同是,它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是其最基本的元素,动作性是其非常重要的基本特征,它是使舞蹈具有美感形式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主要因素。芭蕾舞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形成一种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足尖舞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打击和旋转技巧,并产生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与我国戏曲中的舞蹈“曲、圆、收”、民间舞的“三道弯”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开、绷、直、立”成为芭蕾美学中的技术原则。挺拔优雅的舞姿,轻盈飘逸的跳跃,婷婷袅袅的脚尖旋转,极富生命力的张力感等,有这些美感意识的形成,才使得芭蕾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予人们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二、芭蕾美感意识的体现 在获得以上芭蕾美感意识的过程中,舞者先是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对芭蕾舞艺术的美学原则、动作等有较深刻、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意识,然后舞者再由审美主体转化、过渡到审美客体,通过自身作为表演艺术的物质材料与手段,即表演者的身体和动作,对其表演作艺术美的净化,使之成为有意味的美的形式,引发观众获得审美满足,这就是美感意识的体现。每一个舞者如果没有加强对芭蕾舞美感意识的训练,那就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缺少灵魂的舞蹈机器、舞蹈匠人,而无法达到芭蕾足尖所营造的那种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完美地向人们展示芭蕾所具有的独特的形式美。这必须要通过艰苦的训练,学会用身体去掌握芭蕾动作形式美的规律,以及对整个身体的控制力,获得稳定、灵敏、向上提拔的力量,使我们的身体能够协调运转,以获得最大的创造美感的自由度。 芭蕾表演是舞者身心的整体表演,在内外结合的技术上必须要把内在生命的动力和外在的舞姿、动作、技巧的表现中的作用、技法相互联系并融合在一起。大部分芭蕾舞基训动作从把杆到中间,从控制到跳跃、旋转等技巧,其目的之一就是训练身体的柔韧性、稳定性、灵敏性等力量。每一次的蹲、绷脚,每一次的跳跃和旋转都要做到身体的极限,为舞台表演做好充分准备。 在表演中,芭蕾的美感意识要自始至终地贯穿其中。芭蕾人体的“外开”,是人对身体自然的对抗,不仅是技术与功能问题,也成为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外开”完全违背人体自然规律,将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各自向外旋转90度,脚的五个基本位置也都处于绝对外开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整条腿的幅度从前后运动扩展到任何方向的最大限度的运动,使舞蹈变得更加轻松优雅。同时,最重要的是通过“外开”将人体自然状态的曲线与弯曲隐藏在观众看不到的角度中,使人体翘起的臀部,圆润的小腿肚和突出的脚后跟等部位在观众的视线中消失,将人体自然曲线尽量拉长变为直线,将腿部的比例尽可能地延伸到最长。肩关节和胸部关节的柔软与外开,使手臂和身体连成一气,给人以优雅、轻盈、和谐、流畅、柔和的感觉,整个身体充满张力感,完美地体现出芭蕾审美意识。 作为芭蕾审美显著标志的足尖舞中,芭蕾舞美感意识的体现对舞者来说就意味着更进一步地加大了对身体训练的难度和要求。在做技术动作的时候,要调动所有主观上对足尖技巧的美感意识,将这种属于非视觉的心理内容,通过具体的技术动作,进行物态化的体现,创造出可视的、完美的艺术形象。立起脚尖时,肌肉要为抵抗重力的阻力做带有爆发性的提升、收紧,同时吸气;落地时整个身体继续保持向上的提升力以对抗重力在此时所起的加快加重的向下的自然动力作用。整个身体要感觉在尽量延缓落地的速度。一切似乎都在身体肌肉和呼吸的高度控制中悄然无声地完成,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优秀芭蕾舞演员的技能及艺术涵养。如果在足尖的训练过程中能不断地加强每次轻盈的立起和有控制地落下,这种在不同状态下所需要的不同的肌肉控制力的意识,就可以在获得扎实的足尖基本功的同时,掌握对动作的艺术修饰能力,以便更好地炫耀华丽的技巧,展示芭蕾足尖舞的动作形式美。芭蕾舞中的脚是极富有表现力的。在舞蹈中的它总是处于兴奋的状态,可以随时随地地立起脚尖,把身体送往空中。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蹲,合理地运用全身的力量,把身体重量通过柔韧的脚腕及坚实、稳固的掌骨到达脚尖,吸气、提胯,只有这样,力量才能畅通,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由于足尖的运用,大大缩小了身体的支撑面积,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心理效应:灵动、惊异、超脱、引人瞩目,由此,使芭蕾舞成为最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 作为一名舞者,要想达到艺术巅峰,除了要对身体进行符合专业需要的严格训练,还必须要有高标准的美感意识,才有助于使动作更加规范、严谨,使身体在动作过程中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以及具备体现芭蕾那种具有超凡脱俗的幻觉和轻盈飘逸的美感意识的能力,最终达到体现完美的艺术表现的目的,以满足人们对芭蕾艺术的审美意识的不断更新、变异。 参考文献: [1] 运动生物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205页. [2] 王令中著.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95页. [3] 朱立人.芭蕾术语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页.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芭蕾教学法 》巴景侃 《西方芭蕾史》

芭蕾论文答辩

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 芭蕾舞 的鉴赏论文,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要学会欣赏芭蕾艺术,同样也要多少了解一些芭蕾基本知识,多看几场演出,或多听一些录音,多看一些录像,那样你也可能会成为芭蕾舞迷。那么芭蕾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稳、美八个字,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每个芭蕾演员的基本功,是必须掌握的技巧,也是我们欣赏芭蕾外在和内涵美时必须明白和了解的要领。

开。是指腿的外开性,也就是要把腿从大腿根处向外转开到最大限度。这既是芭蕾的基本美学特征,也是人们从人体构造出发逐步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人的腿向外转开后可以大大增加它的空间活动范围,能做出在正常情况下根本做不出来的许多动作。比如,在上身保持与地面垂直的情况下把腿向旁抬到

而在正常情况下腿只能抬到90°,芭蕾中有五个脚的基本位置,它们都是以上开为前提的

因此许多芭蕾演员“染上”了一种职业病,走路有点像卓别林,脚向外撇,呈大八字。

绷。是指要绷脚,最好使脚面能凸出来,以增加脚形的美和脚的表现力。同时绷脚的练习能增加脚腕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比如在跳跃动作中两只脚在离开地面时都要绷得非常直,非常尖,使整条腿的线条显得非常漂亮,非常流畅。这与体操和跳水运动员的脚的要求是一样的。

直。是指主立的腿(支撑腿)和伸出的腿(动力腿)的膝盖要伸直。换句话说是把两条腿的肌肉拉长到最大的限度。以芭蕾最常见的舞姿——第一阿拉贝斯克为例 右腿支撑腿)要尽量向外转开,膝盖伸直,左腿抬到后面90°,也要尽量向外转开,膝盖伸直,伸直膝盖主要是为了使芭蕾中的许多舞姿达到舒展、长线条、完美的视觉造型。这里所说的伸直,还可参阅第二、三、四阿拉贝斯克舞姿的插图,

立。是指身体要直立、挺拔,并把身体重心准确地放在两条腿或一条腿的重心上。要求演员收腹、展胸,绝对不能撅臀部或驼背。演员身体形态或身体重心的不正确都会影响各种舞蹈动 作和技巧的准确完成。

轻。是指跳舞要轻盈、自如。比如在做跳跃动作时,推地和落地最好不要听到什么声音。同时舞起来要轻松自如,即使演员很用力、很累,也尽量不要让观众看到和感觉到。

准。是指准确完成每个动作和舞姿的规格要求。比如芭蕾中手臂的移动是有严格规定的路线的。即使在做高难度的技巧时也要求演员的手臂严格按规定的路线走动,绝不能乱了方寸,乱动胡挥。又如芭蕾男演员经常做的空中转两圈 的技巧,它要求演员从准确的五位起跳,完成空中720°转体后又要准确地落到五位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动作要干净、准确。

稳。是指动作要做得稳健扎卖。比如芭蕾中有许多旋转动作要求演员在旋转时保持好稳定性,结束旋转时也要稳稳地停在一个舞姿上。如果演员转动时东倒西歪,停的时候也没有停稳,那这个旋转动作不但不是美的,而且是失败的。又如女演员需要经常在单腿脚夹舞姿上停一会儿,那么如果她还没有停稳就掉下来,也会破坏观众美好的印象。

美。是指跳舞要美,一举一动,每个舞姿造型,每个动作的过程都要美。芭蕾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它既像时间艺术——音乐那样受时间的制约,又像空间艺术——雕塑那样占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它又是一种视觉艺术,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芭蕾是一门对美要求最高的艺术,也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美的艺术。要在最美的艺术中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芭蕾也是一门非常残酷的艺术。人们一般都认为跳舞很开心,蹦蹦跳跳,轻松快活,实际却不然。由于芭蕾对演员的身体要求很高,所以选材非常严格。我国的芭蕾专门学校一般招收

9~11岁的孩子入学,要求他们身体匀称、细长、头小、颈长,软度好,外开性好,脚面高,四肢长,腿形漂亮,臀部小,外貌可爱,漂亮等等。甚至要了解他们的父母身材高矮、胖瘦来作为预测学生今后成长的参考。即使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也很难找到20个理想的苗子。

芭蕾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

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的技术、技巧,然而芭蕾的技术、技巧被世人公认为难度最高,也是最难练的。比如芭蕾女主角经常要完成的原地

32个挥鞭转。她在单腿脚尖上要连续转32圈,另一条腿要连续做32次挥鞭似的动作。在转的过程中脚尖着地面积只比5分的硬币稍大一点,而且一点也不能移动地方,还要做得很规格,很美。这个技巧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了。

芭蕾的技术、技巧包括旋转技术、跳跃技术、脚尖技术、控制技术、双人舞托举技术等。一个出色的芭蕾舞蹈家要全面掌握这些技术,同时还须具备很高的艺术素质,如音乐感、舞蹈感、表演感,不能只顾技术而忘了艺术,也不能强调艺术而没有技术,在完成高难度技巧时还不能留有紧张的痕迹,这实在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在欣赏芭蕾舞时也可以注意到演员完成技术、技巧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并依此来评价他们技术和艺术素质的高低。很显然,如果演员做动作失误多,那么他的技术水平不过硬,或者演员动作完成得很好,但跳得很木,又不会表演,那么他的艺术素质就比较差,缺乏艺术细胞。这些问题一般观众在欣赏中是比较容易发现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芭蕾是一门多媒体和综合性的艺术

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它。许多芭蕾舞剧是根据文学名著或神话故事、传说改编的,而这些文学名著或故事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因此观众较容易看懂这些舞剧的戏剧情节。即使是自己不甚熟悉的舞剧,演出之前在剧场一般都可以买到节目单或说明书,我们只需花三五分钟看看说明书也就可以大致了解舞剧的内容。

另外,舞剧的布景和灯光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剧情发生的环境和时间。比如,剧情是发生在茂密的森林中还是在美丽的花轩里,是在舒适的家中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是在清晨还是在深夜,是现代还是古代等等。演员的服装和 化妆 也能提示我们人物形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王子还是农民,是黛玉还是鸣凤等等。而舞剧音乐中各种人物的主题旋律和情绪变化,更是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情绪起伏变化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天鹅湖》中的王子有他自己的音乐主题旋律,白天鹅奥杰塔也有她自己的音乐主题旋律。当我们听到这些旋律时就会知道他们即将出场。而这些主题旋律时而温柔抒情,时而焦急不安,时而高亢悲壮。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就能捕捉住主人翁内心情绪的变化,把握住戏剧情节的脉络。又如《天鹅湖》第四幕中有一场叫《风暴》。作曲家通过急速起伏的音乐创造出风暴的氛围,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更增添了这种危急的气氛,有如我们置身于天鹅湖畔的暴风雨之中与王子和奥杰塔一起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各种感受,我们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这一悲剧性的场面。

正因为芭蕾是一门多媒体的、综合性的艺术,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与音乐、美术相比就更容易理解和欣赏。因此,我们的青年朋友大可不必把芭蕾视为一种高深莫测、神秘飘渺的艺术望而却步。

芭蕾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

任何事物,包括艺术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芭蕾(包括其他舞蹈)是最能表现情感、善于抒情的,但它又是最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思想或者直接叙述一个故事的艺术。比如我们无法用舞蹈直接说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一极简单的思想,而只能通过舞蹈把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情间接地表达出来。这也许是人们在欣赏它时会感到有些吃力的原因。我们每个人在欣赏芭蕾时就如同听音乐、看戏剧、读文学作品那样,也都可以来参与它的创作过程。一个芭蕾作品首先要由 编导 进行创作,即经过一度创作。舞蹈演员要通过排练和演出在实现 编导 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而当编导和演员把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便进入三度创作阶段,即在接受从舞台上传递的信息的同时借助于自己的生活 经验 感受和想像力尽情地自由发挥。重要的在于参与,重要的在于你得到了一次艺术享受、美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满足。我们用不着强求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芭蕾舞迷,不过我们也相信只要你能多看几次芭蕾舞就一定会迷上它,因为芭蕾是最美、最崇高、最富有魅力、最能让你心旷神怡的艺术!

“当时自己觉得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一看觉得还是太俗了。不过还真的挺喜欢舞蹈的,大四了一定要选街舞课。”舞蹈,不仅仅是美化了的人体动作的艺术,更是超越了肉体和灵魂的美的欣赏。从小就很喜欢舞蹈,喜欢它所表现的特有的美感,柔美苍劲并具,优雅洒脱共存。一挥手、一抬足之间,已将人体升华到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步。没有哪一门艺术能像舞蹈这样直接,没有语言,却超越了一切语言,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表现出人物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舞蹈,不是贵族的专利,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它是世界上不同阶层的共同体,是所有人类所能看到、所能想到的实体和情感的集合。它可以表现男版《天鹅湖》里面的皇室王子,也可以表现受人控制的悲剧木偶;他可以表现《木兰归》中代父从军的历史女英雄,也可以表现萋萋长亭惜别的寻常恋人。舞蹈,无所不包。它不拘于形式,也不受限于环境。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的古典芭蕾,在西方被誉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给人优雅的欣赏和崇高的品味;而反应不断叛逆、造反和独立行为的现代舞,又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追求,处处流漏出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课堂上欣赏的舞剧让我大大开拓了眼界,也使我对舞蹈的欣赏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还记得看的那个中国舞者得了金奖的芭蕾舞,脚尖可立于人背上、肩上,甚至还可以立于人头顶而旋转,其技术难度和优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也还记得天鹅湖里面雄性天鹅拍动翅膀,强健给人以力度之感,而同时又不失优雅,相反,力度与柔美的结合能给观众以更大的视觉冲击,让人无法忘记那一幕。但是在看了那么多的舞剧里面最让我难忘的要算是大河之舞和王者之舞了,以前,我并不是很喜欢踢踏舞,但是大河之舞和王者之舞中细致而富有创意的编剧、恢宏的气势、和谐的布景、还有优美的舞姿让我深深地沉迷其中,可以说是这两部舞剧让我开始喜欢踢踏舞,也让我开始学着欣赏踢踏舞。在王者之舞中,迈克尔.弗兰德的精彩快速的舞步,不愧是舞王的风范。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不仅欣赏到了很多非常难得的经典舞剧,让我的视觉得到了充分的冲击,也了解到了舞蹈在历史中的发展,以及舞蹈的分类等,让我对舞蹈有了理性上的大致把握。通过老师的理论讲解和舞剧的实际欣赏,我渐渐明白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这些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舞蹈,又共同构成了舞蹈的多元化,也正是由于不同舞种之间的借鉴与冲突,才使得舞蹈在编排上、形式上、甚至是欣赏的角度上一步一步地发展前进。譬如,芭蕾在经历了这么多世纪后依然被世人称赞,而之前它曾受到来自内容、思想和各方面的冲击,但是经过形式和编排随着历史而改进,以及它三百年精炼的技术体系的确具有相当实用和科学的训练价值,所以芭蕾现在而且将来都将被人们所欣赏。而反对僵化保守、倡导自由的现代舞,则在伊莎多拉.邓肯的裸足落地时步入了历史,现代舞的出现给舞蹈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纪元。正是由于这种种舞种之间的较量与权衡才使得我们现在能够欣赏到如此丰富多彩的舞蹈。舞蹈伴随着人类而诞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舞蹈,因为舞蹈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握舞蹈的旋律。人体的美感,莫过于舞蹈,而艺术的至高点也莫过于舞蹈。舞蹈,从诞生之日起,便将人本身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欣赏者以最真实最丰富的欣赏。而欣赏舞蹈也不仅仅是一个赏心悦目的过程,它也是一门艺术,欣赏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才能在欣赏时通过舞者的一个细微的动作感触到他的悲欢离合和他的情怀。欣赏和被欣赏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喜欢一个舞蹈,我们可以点头称是,也可以拍案叫好,而那并不代表真正的欣赏,真正的欣赏是与舞蹈中人物的感情互相融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理论水平,也会去欣赏更多更广的舞剧,让自己在感受舞蹈美感的同时,接受思想的升华。

芭蕾被人们予为是“足尖上的舞蹈”,通过足尖跳舞是这个舞种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芭蕾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而芭蕾舞中的旋转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是在半脚尖或脚尖上完成。这是对舞者综合能力的极大挑战。那么如何能完美的完成旋转是每个芭蕾舞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并讲解如何做好旋转。尤其是对不同阶段舞者练习旋转时的心理进行了分析讲解,这是前人很少涉及的方面。希望本篇论文对舞蹈学习者能有所帮助。一、从运动生物力学和肌肉学分析旋转 舞蹈的动作技术是实现舞蹈运动的直接形式。在芭蕾舞的舞蹈动作技术领域里,动作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即旋转类和跳跃类,我主要研究的是旋转类。旋转是舞蹈基本训练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技术。其中需要具备开度、立度、软度、控制力、协调性等等的身体综合素质。在学习旋转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旋转的正确方法,并且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做转。可以说,正确的方法是做好转的诀窍,它会使我们的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学习转之前我们必须先清楚做好旋转的几个重要环节: 1、稳定性要素 完美的平衡不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的。它是要通过运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才可能达到的。一个芭蕾舞演员只有懂得正确运用身体的重心,才能摆脱重力之苦,技术才能更快提高。 人体平衡的稳定性是人体处于有限稳定平衡状态时,抵抗各种破坏平衡的作用而保持平衡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人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合外力距也为零”时,可以得到平衡,但维持平衡就要考虑该平衡的稳定性。 ① 支撑面 支撑面是由各个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所包围的面积。支撑面越大,物体的稳定性就越好。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做转时我们的脚掌要充分的与地面接触,这样接触面积就会增大,因为只有重心落在支撑面内,身体才会保持稳定,才能获得好的稳定性。反之如果我们开始就把重点放到脚的某一点上就会出现身体向前、后、旁的倾倒。因此我们在训练时,要把上把下结合训练不要一开始就脱离把杆,这样即使能够站住但未必身体是直上直下,很可能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松散与脚的支撑面形成一对对抗力而得到的暂时的平衡。这样的平衡通常不能保持多久并且无法保证旋转的质量。因此借助把杆我们可以找到最佳的立脚点,并保持身体正确的体态。当每一次能准确的立起时,在脱离把杆到把下练习。这样就能充分的利用我们脚上的有效肌肉增加与地面接触面积。 ②重心高度 从力学的角度说重心越底,稳定性越好。在舞蹈的角度分析此观点则要加一些限制就是不同的旋转对重心的高度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做转之前要保持良好的稳定时首先要有良好的蹲,用蹲来调整我们的重心高度。因为在旋转时蹲一方面影响我们的重心;另一方面影响我们肌肉收缩的程度也就会影响我们旋转时的速度与力度。当旋转停止落地时缓冲主要是依靠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来调节重心相对于支撑面的位置的高度,达到维持和恢复平衡的目的。因此在旋转之前良好的蹲的起范和旋转后蹲的收对稳定性非常关键。 人体整体的平衡是由各个局部环节的平衡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体平衡是靠肌肉收缩固定环节而实现的,肌肉力量是维持人体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旋转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背肌、腹肌、臀大肌、大腿肌。 二、动力性要素 旋转时,动力力量是向运动方向一边打开,另一边向运动方向推动,这就是旋转时用力的方向。切记一定不能只用身体的一边用力。只有同时用力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协调身体。在转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什么是主要动力力量,什么是辅助动力力量。 1、主要动力力量 从人体肌肉学角度分析,人体的肌肉是附着在骨骼上的,正因如此,转的动力力量的根本在于身体的肌肉用力带动。转应该是一种自身的运动而非靠外部的力量。例如:我们在做四位旋转时(向左转),左脚打开滑到后四位下蹲作准备。在主力脚立起的一瞬间,我们的腿部、腹部、背部的肌肉的有力收紧和气息的贯通就是我们旋转时的主要动力来源。但由于是舞蹈中的旋转他不同于其他运动所以为了旋转的美感和达到突显舞者的超凡技能。舞者还要依靠另一种动力就是辅助动力。 2、辅助动力力量 辅助动力是指我们在旋转时借助头、手臂、腿部打开的力量带动身体。这样可以增加旋转的速度、圈数。例如挥鞭转、旁腿转等都是借助辅助力量来达到圈数。还有一些复合式旋转通过手位的变换来给自身一个动力从而达到舞者想要的视觉效果。它之所以称为辅助动力而非主要动力是因为,过多的运用这些部位发力会导致力的分散和重心的偏离,特别是初学旋转时。开始我们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身体的每个部分,头、手、腿的配合还不够准确。因此在练习时先不要为了追求圈数而用其他部位猛的带动身体要结合立、蹲和肌肉收紧的原理来完成转。当练习到一定程度各方面都有所提高时,我们可以先练习一些改变手位的辅助方式来增加旋转的难度。到高年级时随着发育的日渐成熟肌肉能力的日渐提高我们在开始练习一些高难度的转例如之前所说的挥鞭转、旁腿转、空转等。合理的运动辅助动力,势必会使旋转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舞姿的控制与连接要素 在旋转过程中,舞姿的控制和连接非常重要。良好的舞姿控制是做好旋转的基本条件之一。例如:鹤立式旋转。旋转过程中,身体重心应保持在主力腿上,半脚尖或足尖始终立起,不能随意落下。腿要始终保持后鹤立式,手臂舞姿不能随意落下。相同的还有在阿拉贝斯克舞姿上的旋转,后腿要一直保持在90度。在做这些旋转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手臂、腿的控制。这是影响旋转舞姿和连接的主要部位,在练习中要特别注意。

芭蕾舞毕业论文

(一)《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许正是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著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三人为从,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形象已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踏歌的勃勃生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三从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更向我们详尽说明了春秋以前踏歌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踏歌"达到鼎盛终渐衰落。今天的"荷花奖""踏歌"以优美的轻歌曼舞,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1.《踏歌》的舞蹈形态《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2.《踏歌》的历史文化精神首先,《踏歌》的运动方式有逆向起动和圆孤轨迹,这里深积着我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就?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以弧线构球体"的观念。《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正如《舞蹈形态学》书中所言,"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我们注意到,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以人体线条的呈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文化限制来构?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用孙颖先生的话来说,叫"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特征是外观面软松驰,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事实上,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西人则是由外在的要求,渐次达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的道德观念多来自外在规定而非自身形成。中人对美的修养偏重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4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时云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踏歌"舞者虽未缠足,但可想象缠足更加"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3.《踏歌》的意象体会《踏歌》舞蹈形态所创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长的。有必要从历史时代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尤其是汉末,魏晋时代,中原大地成了群雄逐鹿的战场,各国彼此互相砍杀急夺,轮替着粉墨登场,统治者内部彼此猜忌,互相残杀,墙宇倾毁,荆棘成林,现实生活中既充满苦难和危险,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知识分子为避祸,寄身远离,崇尚玄谈,信仰宗教,纷纷乱乱的时代无规矩定则,是中华盛衰强弱之大界。乱,使人生观念改变,生的艰难,死得突兀,生的自在,死得壮阔?纵使留得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故而人们传真于情,倍珍于生,无所谓桎梏而尽情咏歌为生。时代的艺术和人生更为相似,它身上容纳了越多的经历,它也就具有了越多的容量。于是出现了多姿多彩,令人叫绝,发于内心,直指人生真谛的魏晋艺术。《踏歌》历经这个时代,至盛唐达到极至。中国历史集荣辱贵贱于一身,造就了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彻悟。而今的社会同样处于转折期,人的观念在转变,社会机制在变革,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从这样时代里的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只有五千年中国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洒脱、又自然律动、又修饰绮丽、又抑扬顿挫、又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意象"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的中国文化 。《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资,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这欢歌,溶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舞蹈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纯净,洒满了春光。少女的神情欢愉畅然妩媚俏丽,娇羞无邪,情窦初开,心扉悄启,尽情尽兴,如醉如痴,乐而忘返,从舞姿造型上,她们舞姿古朴别致,韵律独具,袖子运用有别常规,似如古籍所载:"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二)《踏歌》---窗边的月亮《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三)论舞蹈——《踏歌》《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

毕业论文?800字?什么论文800字啊?中学毕业啊?我想你要的应该没人能给你。求谁不如求自己。

按你的要求说,我认为最好是写,舞蹈教育方面的。因为民族民间舞,还有芭蕾舞,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不管你怎么说,都是要循规蹈矩的去表述论点,而且几乎该说的,该论的前人都已经,说光论净了,你再怎么写也会有抄袭的嫌疑,而且一些概念上,和史料上的问题,你必须得引用前人的观点,而且这些东西是不可以被改变的,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并不合适发表自己的观点。写起来会比较“畏首畏尾”写的很难受。而舞蹈教育方面可写性就比较强了,每个人对教育的看法都会不一样的,而且很难说出谁对谁错,因为学生们的思想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吃软”有的人“吃硬”所以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比较好,比较适合舞蹈教学的特性,就有很多的讨论余地,并且可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把范围定在“专业舞蹈,群众舞蹈,幼儿舞蹈”等不同层次,还可以从舞蹈专业教学和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特性对舞蹈教学手段上许采取些什么方式方法等方面来进行阐述。总之就是要把观点范围缩小,尽量针对某个方面,细致话,系统话的进行论证。例如《论如何培养专业舞蹈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么一来范围就被定位在“专业舞蹈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上,并且主要论点也细致到“培养学习兴趣”这一论点上。具体题目还需要你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学习中,自身对舞蹈教育的体会和理解,拟订一个适合自己的题目。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加油!!!希望你可以写出一篇精彩的毕业论文,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要用心哦!*^-^*

您好,我这里正好有一份做好了的,您可以参考下,如果觉得合适,请给分,谢谢了。

  • 索引序列
  • 芭蕾论文文献
  • 芭蕾舞论文文献
  • 芭蕾论文参考文献
  • 芭蕾论文答辩
  • 芭蕾舞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