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关于误判性心学的毕业论文

关于误判性心学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误判性心学的毕业论文

阳明心学266——论“性”      (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9:38)       读《传习录》六十七篇,对于“性”有了重新的认识,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读本文所谈论的“性”不是狭隘的“性”爱方面的“性”,而是人性吧。人与人不同,对“性”的认识也就不同。古人论“性”,各有异同,没有什么统一的定论。有的从本源上说、有的从本体上说、有的从发用上说、有的从流弊处说,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说各有理,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听读了本文,深刻理解了“性”就是心,就是万物一体,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从这个根的角度理解,就能理解不同的人,理解事物是不一样的,也就不再那么执着了;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理解,他站到他的那个角度,就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能同理人了。       庄子有:夏虫不可语于冰。什么意思呢?夏虫就是只在夏天才能生存的一种虫了,它没经历过冬天,自然没见过何为冰了。对于它一生都没见过的东西,你对它大谈特谈冰,它是不理解的,也是不认可的。它就在自己的认知当中去理解万事万物。如果一味地和它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从心之本体的角度去理解它,心里也就释然了。因为它没经历过冰,只承认它的理解认知就是了,何必去争得面红而赤呢?       孔子的弟子与别人争论“3x8=23”对错问题。弟子认为是24,那人只认为是23。并打赌,弟子输了“入帽子”,那人输了“入头”。孔了了解真相后说“23”是对的。弟子不解,孔夫子说,何必过于计较呢,你输了只是一顶帽子而已,人家可是一颗头。他站到他的角度是对的,又何必与其计较呢?       读本文,真的让我的心为之一振,让我认识到看待人事物,何必过于执着呢,那里有什么对与错。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只是人与人不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由此想到,小学的课文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你说两个孩子谁对谁错呢?都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只会让思想变得僵化,不开通,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才好。       认识到“性”的根就是万事万物为一体,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心才会变得纯粹、简单、真诚,才会变得坦坦荡荡。具有“狂者的胸次”,才是真正的圣人的真血脉。

国家公务员制度(又称文官制度)源起英国,是在苹除封建君主的思赐官职制和旱期资木主义的政党分肥制的弊病后建立起来的以公7 f=考试、择优录取为特点和以功绩制为核心的公务员制度。这一制度产生后酉方国家纷纷效仿井普遍推行。中国1993年10月1口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今已基木完成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下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实效。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容和形式,探寻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基木特点、运作方式和发展趋势等,对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一)公开录考,择优录用英国招收公务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初级文官由各部按规定自行招考。中级文官的考试则由文官委员会的录选局负责,分五个步骤进行:C1)统测。应试者按要求选题写出论文。C2)能力考核。应试者就考核小组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就解决某一问题的三、四个方案作出最佳选择,少I`陈述理由,考核小组对应试者的能力、品质和性格作出估计。C3>答辩。在书而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答辩,以便考核小组进一步了解应试者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下作能力。C4>智力测试。应考者必须解决一此不热悉的问题。(5)通过上述四部分考试的优秀者进行而试,通常由文官委员会主仃或其他代表主持。最后,该局对应试者进行全而综合评定,确定录选者。中国于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仃主仃科员以卜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采取公7 f=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t,J、准择优录用。录用程序:C1)发布公告。政府人事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公7 f=向社会发布招考公告。C2)报告和资格审查,政府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组织办理报告审核,对报考者进行初步资格审查。C3)考试,录用考试的方法是笔试、而试和特试。C4;录用考核,考试后,对合格者进行报考资格复审和全而考核。(5)录用,用人部「J根抓拟仃职位的要求,综合评定应试者的考试、考核与体检结果,确定拟录用人员名的一。(一)严格考核,按绩升降中外公务员制度都十分汁重考核公务员的下作实绩和才能。英、美等国都普遍重视下作成绩和实践能力,把下作成绩的大小、好坏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主要依抓,被称之为功绩制。英国公务员的考核每年一次,考核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下作知识和行为,品格性情,下作责仃心与热情,判断力、创造力、可靠性等。考核委员会根抓各人平时成绩记录及材料加以评定,旱报大臣核定执行。考核结论对每个人的调薪提级有很大影响,因而是促使公务员努力下作、遵纪守法的一大杠杆。考核结果分为五等:特别优异者为A}甚为良好者为B,满意者为C,普通者为D,不良者为E。中国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而考核,重点考核下作实绩。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年度考核先由个人总结,再由主答领导人员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的意见,经考核委员会或者考核小组审核后,由部门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三)纪律严明,处分法定国外公务员的纪律规定:C1>禁i1:参与政治话动。英国要求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未经批准不能参加政治话动;美国规定业务类公务员不得参力}!政治话动。C2>禁i1_贪污受贿。酉方国家规定公务员必须拒绝仃何因公接触的公众或组织成员的礼物和报酬,不得利用下作便利贪污或侵吞公共财产。C3>禁i1_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酉方各国禁i1_公务员利用职权、政治手腕、金钱或其他行为为个人谋取私利。C4>禁i1:其他不道德行为。CS>限制公务员兼职及亲属从事有关下作。国外给r公务员的纪律处分:美国有撤职、停职、停薪、免职、重新分配和7 f=除;法国有警告、训诫、从普升名的一中划去、减薪、降职、调动下作、降级、强制退休、撤职和临时解职处分。中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不得有卜列行为:(1)散布有损政府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政府的集会、游行、示威等话动,组织或者参加罢下:(2)玩忽职守,贻误工作;C3)对抗上级决议和命令;C4)压制批评,打击报复;(5)弄虑作假,欺骗领导和群众;C6)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或者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C7)挥霍公款,浪费国家资则;C8>滥用职权,侵犯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C9>泄露国家秘密和下作秘密;C10)在外事话动中有损国家荣誉和利益;C11)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迷信、赌博。(四)汁重培训,提高索质新加坡的公务员可以到公务员进修学院,国内各部门和国外各种学校进行培训。公务员进修培训,肖先,要提出训练计划,少I`说明训练的时间,需训人数、需训理由、训练的层次,参加训练人员的职等、教育资格和经验、训练后的仃用,BU往的国家、学校、预定出发的口期等。其次,要求受训人员,要以全部时间从事训练课程的研究;参加在训练期间所举行的各种考试;对出勤、行为和进步情形要能使公务委员会满意;符合保证中所列规定等。再次,提出报告,受训人员应于学完后一个月内向常务秘书和公务委员会提出受训报告,在报告中要切实评鉴所接受的训练和从训练中所得的益处,参加训练者必须对改进公务效率提出建议。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公务员培训。《条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根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培训,公务员培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公务员的培训分为:对新录用人员的培训;普升领导职务的仃职培训;根抓专项下作需要进行的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国家公务员更新知识的培训。公务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职务普升的依抓之一。二、中外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区别(一)公务员的分类不同酉方国家的公务员通常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大类。政务类公务员通常是指通过选举或仃命产生,与相应政党进退的政府组成人员以及其他政治性较强的职位的行政人员;业务类公务员通常是通过竞争考试仃职,政治上保持中立,无重大过错,即在政府中长期仃职,少I`受一般公务员法规调整的公职人员。中国不实行政党轮流执政的多党制度,所以国家公务员没有政务类和业务类的划分。中国国家公务员分为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根抓组织法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通过决定产生,其仃期与相应政府每届的仃期相同。政府换届后,上一届政府组成人员可在卜一届政府中留仃,也可仃一般公务员。一般公务员通过考仃、调仃、委托等方式产生,其仃职不受政府换届的影响,一般公务员通过法定程序也可转子t.政府组成人员。(一)政治要求不同酉方国家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党派斗争话动,不得参与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这种政治中立的规定,就是要求业务类公务员在执行公务话动中,对政党政治采取公正超然的态度,藉以达到忠实地执行政府的政策、为政府服务的日的。同时,也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国要求国家公务员坚持党的基木路线,不搞酉方国家的政治中立。中国的国家公务员不仪可以参加政党话动,而且应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话。在公务话动中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三)用人标准不同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用人的标准不尽相同,主要的区别是通才与专才。通才标准以英国为代表,是指在人才选拔中,强调教育程度,偏重对基础理论和意识的测验。通才型公务员数量最多,负责决策和答理下作,适合行政答管理的传统任务。专才标准以美国为代表,强调专门技能和专业技艺,在考试中,侧重专业性。无论是通才标准还是专才标准都有明H4V的局限性,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口新月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口益相互渗透,现代行政答理科学已从一门单纯的学科变为一门综合的学科。与之相适应,政府下作也口益走向专业化和综合化的道路,英美两国也汁意到两种t,J、准的相互补充。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少手把德放在肖位。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坚持用德、才两条标准选拔仃用公务员,少手且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肖位,既强调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又汁重下作能力和下作实绩,即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四)服务宗旨不同酉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政府代表大则团的利益,公务员实际上是政府的雇员,因而公务员形成一个封闭性的独立利益集团,可以组织下会为自身利益包括下资等问题与政府谈判,进行讨价还价。公务员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产生了明H4V的矛盾,由此造成公务员一方而代表政府执行公务,维护国家的利益;另一方而又为了公务员自己的集团利益而对政府施加影响。中国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不代表某一个集团或阶层的利益,少手且也没有特殊的利益。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同时,中国的公务员系统也不是封闭的系统,他同其它系统的下作人员,可以通过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相互交流,不会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五)下资福利待遇不同公务员的下资福利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在动力和基木保障。酉方各国为了稳定公务员队伍,鼓励他们更好地下作,也便于吸引精英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普遍实行较优厚的下资福利待遇政策。公务员下资基木能够做到与企业同类人员持平,总水平高于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则富的口益增多,公务员的下资福利还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和改善。而)’大发展中国家则力有限,多为专制统治,公务员队伍庞大,公务员的下资不仅与同类人员相比低于企业,而且总水平也低于企业。中国长期实行低下资高福利的分配政策。近几年经过调资,公务员的收入大幅提高,但中国公务员收入总体水平仍然低于社会中等收入者。如,2000年度国家机关职下年均下资10024元,大大低于股份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职下的平均下资(制造业1019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486元,地质勘察业、水利答理业13064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16173元,金融、保险业21538元,房地产业15485元,社会服务业14544元,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7883元,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299元)到2000年,我国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均下资在巧个大行业之中的排名为第8位;即使是在两次加薪之后的2001年,估计这一排名也只能提高到第5或第6位,离新加坡和香港所谓的高薪}d、准还有很大差距。

从他的书目就可以知道可以从什么地方写了吧要是需要帮忙写,就咨询下 QQ 924347849第二章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30) 一、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与扩展……………………………(30) (一)西方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30) (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演进过程………………………………(35)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与实施……………………………(46) (一)中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46)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51)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与成效……………………………(56) 第三章公务员制度的指导原则…………………………(62) 一、中西公务员制度共有的指导原则…………………………(62) (一)公开原则……………………………………………………(63) (二)公平原则……………………………………………………(66) (三)公正原则……………………………………………………(70) (四)法治原则……………………………………………………(72) 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特有的指导原则…………………………(74) (一)政治中立原则…………… ……………………………… (74) (二)两官分途原则………………………………………………(78) (三)分权制衡原则………………………………………………(81)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特有的指导原则……………………… (84) (一)四项基本原则………………………………………………(84) (二)党管干部原则………………………………………………(85) (三)民主参与原则………………………………………………(87) (四)德才兼备原则………………………………………………(88) 第四章公务员制度的制约因素…………………………(91) 一、政治行政生态环境的制约…………………………………(91) (一)政治与行政体制的制约……………………………………(92) (二)组织结构与行政运作的制约………………………………(96) 二、经济生态环境的制约………………………………………(100) (一)公务员规模受经济发展的制约…………………………(101) (二)公务员行为受经济条件的影响…………………………(103) (三)公务员待遇受经济条件的制约…………………………(105) 三、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制约…………………………………(109) (一)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110) (二)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116) 第五章公务员的人事分类制度…………………………(121) 一、人事分类的类型划分………………………………………(121) (一)政事分类…………………………………………………(122) (二)品位分类…………………………………………………(126) (三)职位分类…………………………………………………(128) 二、西方公务员的人事分类制度………………………………(134) (一)英国………………………………………………………(134) (二)美国………………………………………………………(137) (三)法国………………………………………………………(139) (四)加拿大……………………………………………………(141) (五)日本………………………………………………………(143) 三、中国公务员的人事分类制度…………………………… (145) (一)分类的原则………………………………………………(145) (二)分类的特色………………………………………………(147) (三)分类的方法和内容………………………………………(151) 第六章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156) 一、公务员权利与义务概述……………………………………(156) (一)权利与义务的内涵………………………………………(156)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61) (三)规范权利与义务的意义…………………………………(165) 二、西方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167) (一)西方公务员的权利………………………………………(169) (二)西方公务员的义务……… …………………………… (173) 三、中国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175) (一)主要特色…………………………………………………(176) (二)中国公务员的权利………………………………………(177) (三)中国公务员的义务………………………………………(180) 第七章公务员的职务管理…………………………… (184) 一、公务员录用制度……………………………………………(184) (一)西方公务员的录用制度…………………………………(184) (二)中国公务员的录用制度…………………………………(194) 二、公务员考核制度………………………………………… (196) (一)西方公务员的考核制度…………………………………(196) (二)中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202) 三、公务员任免制度……………………………………………(204) (一)西方公务员的任免制度…………………………………(204) (二)中国公务员的任免制度…………………………………(210) 四、公务员培训制度………………………………………… (212) (一)西方公务员的培训制度…………………………………(212) (二)中国公务员的培训制度…………………………………(219) 五、公务员纪律与奖惩制度……………………………………(221) (一)西方公务员的纪律与奖惩制度…………………………(221) (二)中国公务员的纪律与奖惩制度…………………………(228) 第八章公务员的权益保障…………………………… (231) 一、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231) (一)西方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233) (二)中国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243) 二、公务员退休保障制度…………………………… (246) (一)西方公务员的退休保障制度……………………………(247) (二)中国公务员的退休保障制度……………………………(254) 三、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256) (一)申诉与控告的意义………………………………………(256) (二)西方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260) (三)中国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264) 第九章公务员的管理体制…………………………… (267) 一、公务员的管理体制概述…………………………………(267) (一)公务员管理体制的类型划分……………………………(267) (二)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271) 二、西方公务员的管理体制………………………………… (274) (一)西方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构成……………………………(274) (二)西方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276) 三、中国公务员的管理体制……………………………………(288) (一)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构成……………………………(289) (二)中国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291) 第十章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297) 一、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向………………………………(297) (一)指导原则趋向灵活………………………………………(298) (二)分类制度趋向融合………………………………………(304) (三)运作机制趋向适用………………………………………(308) (四)管理体制趋向混合………………………………………(317) (五)法律体系趋向完备………………………………………(320) 二、完善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构想………………………………(321) (一)完善分类制度的构想……………………………………(321) (二)完善竞争激励制度的构想………………………………(326) (三)完善新陈代谢制度的构想………………………………(336) (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的构想………………………………(344) (五)完善工资保障制度的构想………………………………(356) (六)完善监督制度的构想……………………………………(367) (七)改善行政生态的构想……………………………………(375)

去学校图书馆(网上)的期刊论文数据库里检索吧,比如检索:公务员一大堆的论文可供参考,还愁“不知从何下手”吗?

关于误判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误判心理学系列第11篇。 01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芒格夫妇曾经养过一条非常温顺的狗,这条狗对人和善,只有在一种条件下能让这条狗咬人,那就是给它喂食的时候,把食物从它嘴里夺走。如果你那么做了,这条友善的狗一定会攻击你。它忍不住。 这是犬类的被剥夺超级反应。 人也有这种反应。古语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一个人对奢华的生活习以为常,而又被剥夺了这种生活的时候,打击远远大于他自小生活在苦难之中,意志不坚定的人,甚至有可能轻生自尽。可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他现在的生活已经远远好于社会平均水平,依旧难以忍受。 一个人失去100元给他带来的痛苦,远远高于他得到100元所得到的快乐。换句话说,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 从进化视角看,人类对损失天然厌恶并且极其敏感。设想在远古时代,一个人所拥有的的资源刚刚够生存, 得到更多资源只是锦上添花,而失去资源则有可能失去性命 。那么对人类而言,避免损失的优先权一定高于获得收益。所以损失厌恶是写入人类的本能的。 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即将得到某样东西,而这样东西却在最后一刻飞走了,那么他一定会过度反应,痛苦远胜于他一直得不到这样东西。 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假设投出正面,你会赢100元;反面你会输100元。正反两面投出的概率都是50%。你愿意赌一下吗? 我猜你不太愿意。因为“损失厌恶”嘛~ 顺便提一句,假设之前你已经赢了500元,那么现在你愿意赌一下吗? 同样是100元的输赢,为什么你发现自己之前赢了意外之财之后,回答又变了呢? 因为你有收益,所以你会把这笔500元的意外之财,放在一个不同的“心理账户”里, 赌的时候感觉是在用别人的钱在下注啊,自然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了。 换一个场景,假设你之前已经输了500元,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要么“赢1000元,要么全输”,你愿不愿意玩这个游戏? 实践证明,很多输红了眼的赌徒在“被剥夺超级反应”影响下, 就是急切地想要翻本,而输得倾家荡产的。 赌场深谙这种技巧。不仅如此,赌场还善于设计那种上瘾的游戏(老虎机,角子机,捕鱼机。。),让你感觉“天啊,我差点就赢了”So so so CLOSE!”再来一把,再来一把!! 对损失的过度厌恶,以及被剥夺感,常常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很多非理性决策。尤其是在投资领域。 华尔街流传的一句投资格言,叫做  “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但是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盈利的股票好像烫手的山芋,必须要快速处置掉,对亏损的股票反而非常有耐心,长年累月地等着它解套。 哎。。02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做“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如果你在别人落难的时候稍加施以援手,人家也会感激你。 但是如果你持续帮助一个人,让其形成了依赖,由感激变成了理所当然,如果后来出现一些原因无法继续提供援助,对方反而会记恨你以致成仇。 已故歌手丛飞,从1994年8月开始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参加400多场义演,累计捐资300多万,资助183名贫困学生。 但当他重病住院时,他资助过的众多学生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一封慰问信都没有。 当被采访到的时候,受助者有的说 “被人知道受援助会没面子的,我不想让人知道” 有的受助者说:“他帮我是另有所图,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 没收到继续捐赠的家长,说“你说好供我家孩子读到大学的,孩子刚刚读到初中,就不管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当得知丛飞得胃癌时,受助学生家长说:“噢,那你问问他,他啥时候病好出来挣钱?” 辛辛苦苦,散尽家财乃至债台高筑资助出了一群自私凉薄的白眼狼。希望以后不会有同样的事情重演。 一定要管理好被救助者的预期。 或者“亲兄弟,明算账”。 事先明确这不是施恩,不是免费的援助,白纸黑字合同契约规定后期必须归还。 03 如何才能免受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以及误判心理学中的其他心理倾向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你要认识到人类身上的这种倾向。 如果你认识不到这种倾向,何谈防范? 在此基础上,芒格给出的答案是, 不断训练自己。 误判心理学中的心理倾向都是几千年来演进过程中沿袭下来的本能,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我们才能够抵抗它们的负面影响,以理性的方式去做决策。 加油吧~

上一篇 提到快乐、痛苦和恐惧引导着人们的行为,由此也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失去理性,形成误判。 这一篇我们就来导致误判和错误的原因,一共28条。 1. 联结效应 巴普洛夫发现与食物相关的刺激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其实人也一样,我们常把某一刺激(某人、某物、某个情境)与自己的偏好或价值观相联系。 例如,商家将跑车和其他一些赏心悦目的东西 —— 美女同时呈现;员工不愿向CEO汇报坏消息等等。 2. 奖励与惩罚 人们往往通过奖惩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然而,很多成功或许是运气使然。我们需要能区分能力和运气。 3. 自私倾向和趋利动机。 我们都是从最高的自我利益触发,并收到外部诱因的影响。记得某位名嘴曾说过:“咨询公司和智库的区别是,后者是必须从客观出发,而前者是雇主想听什么,他们就会说什么。” 4. 自我乐观主义 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有人调研司机对自己驾驶水平的估计,结果9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超过平均水平。 5. 自我欺骗和自我否定 为了安慰自己,我们往往否定或歪曲事实。引用弗洛伊德的话:“幻想为什么总让人趋之若鹜,是因为它们发泄了痛苦,带来了愉悦。” 6. 一贯性原则 投入越多,想中途停止就愈加艰难。我们爱惜自己的面子,害怕承认失败的痛苦。有时别人提出的异议反而使我们更加坚持自己的正确性,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7. 剥夺性综合征 人类有害怕损失的天性。失去的痛苦要大于得到新事物的快乐。 8. 满足现状和无为综合征 我们安于现状,抵制变化。巴菲特有一个“诺亚方舟原则”:“预测到下雨没有用,修建诺亚方舟更为实际”。 9. 急功近利 我们看重现在甚于未来,因此往往会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未来可能更丰厚的奖励。 10. 忌妒和猜忌 研究表明,我们快乐的程度与自己在同类人群中所处的地位息息相关。 11. 对比 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取决于参照物。我们买本书为了省几块钱会逛遍所有电商,但在买电视时区区便宜几块钱却不会放在眼里。 12. 固锚效应 在作出判断时,我们有时会被作为初始参考点的信息影响过深。销售员有时会以高价引导潜在买家,随后慢慢降价,这样最终卖出一个好价钱,顾客也认为做了一桩不错的买卖。 13. 生动性和时近效应 某个信息、事件或经历越是戏剧化、新颖独特、生动有趣,或越是有感染力,涉及到具体的某个人,就越容易影响我们。有时由于媒体的大肆渲染,人们会过分相信那些小概率事件。一场地震后,地震保险往往异常畅销。 14. 遗漏信息和忽略抽象信息倾向 我们不会关注报纸上没有的内容,有时寻找其他渠道的信息和解释格外重要。 15. 互惠原则 人类有回报倾向 —— 不管是好是坏。 16. 喜好和社会认同 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认可。我们相信、信任并认可了解和喜欢的人,也乐意为自己喜欢的人做事。 17. 社交认证 大部分人会跟随别人的建议而行动。美股哲学家埃里克·霍弗在《真正的信徒》中说:“如果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那结果往往是效仿别人。” 18. 服从权威 人习惯于服从权威,特别是在没有把握、处于学习阶段或者周围人迷信权威的时候,因为权威被视为知识渊博和值得信赖的象征。还记得《猫鼠游戏》中的穿上制服一表人才的小李子么,有谁会想到他竟然是个骗子啊。 19. 意义建构 我们不喜欢变化莫测的环境,所以为发生的一切事情寻找解释,并聊以自慰,甚至辅助未来。例如 —— 事后诸葛亮,事前... 20. 尊重理由 人类具有追根究底的天性,有时候甚至会相信没有意义的理由。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提出要求时,如果同时给出理由,大多数人不会拒绝。 21. 先信后疑 研究表明,我们常常对所见所闻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之后,我们动脑子,开始怀疑,随后发出疑问。尤其是在心烦意乱和高度压力下,人会盲目轻信,思考和怀疑能力急剧下滑。可见那些电信诈骗为何总能得逞。 22. 记忆力的局限性 记忆具有选择性。人脑保存的只是过去经历的大体轮廓,而这些轮廓受到知识、经历、信仰、情绪、期待、压力和偏见的影响。 23. 盲目行动综合征 当我们感到厌倦、烦躁、压力或者单纯需要刺激和兴奋的时候,会毫无理由地行动。有事做比无事可做更容易让人接受。 24. 表态综合征 即便无话可说,我们也常要强迫自己表达观点。但有时说出“不知道”会更好。苏格拉底表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是智慧的开端。 25. 情感 感性先于理性,所以人在决策时常常依赖感觉。我们在行动前不妨自问:这是基于理智的基础上吗? 26. 压力 大脑处于压力之下,将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反应。每个人都有对压力的最高容忍度,一旦超过该限度,人将会崩溃,而他们之前的信仰或者喜好将很容易就被颠覆。 27. 痛苦、化学品和疾病 人在痛苦、化学品和疾病的作用下,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28. 情境影响 情境环境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在学校、家里、工作岗位上,或和朋友在一起,我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处于群体中或独处时,在别人的目光下或者不为人知时,同样有不同的表现。 最后以老子的一句话结尾:“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利,自胜者强。”

错判误判毕业论文

楼主,俺有啊,因为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法律专业的。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把我以前的发给你,或者帮你写。记得给我最佳答案啊,联系方式见我的资料

去中国知网上找些论文看下,或许有灵感

感动是什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爱心的援助?抑或是一场义无反顾的牺牲? 感动的概念太广太广:小到一个关切的眼神,大到一次生命的牺牲。有时候,一缕清晨的阳光,一声婉转的鸟鸣,甚至是一只忙碌的蚂蚁都能使人感动。 感动来源于人的心底,那微微荡起的波澜、掀起的涟漪,都会使人怦然心动。其实,我是一个很容易感动的女孩。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不经意的抚摸都会使我感动不已。在经过了一夜的挣扎后,清晨的一缕阳光往往会伴着我的眼泪流下。久违了的朋友相见,一杯淡淡的清茶,往往使我内心感慨万千:那淡淡的清香不正像是朋友给予我的微笑与关怀吗----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感动是无所不能的,她能将冰封的心融化,将破碎的心痊愈。记得我曾看过一部科幻书籍,讲的是一个女孩子从小就有特殊能力,可她从来没有用过,因为她使用的代价是付出生命。直到有一次,女孩为了救哥哥使用了特殊功能,唤醒了被封闭起的灵魂的哥哥。她的特异功能就是——在人的灵魂封闭处找到一个小缺口,侵入这个人的内心,激发起她所有美好的回忆,使内心的小碎片开始融化,从而唤醒封闭的灵魂。的确,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我坚信那颗拯救灵魂的心是真挚的。 感动无处不在,感动力量无穷,感动催人奋进!你怀着一刻感恩的心,会发现生活处处令人感动,人间是如此美好!

请问:“用ABCDEFG怎么造句?”孩子妈妈回答:“A呀!这B孩子C家的呀?光着个脚站在D上,EF也不穿,还露着小G…”-----老师提问:翻译“Who is this man”? 同学回答:这是谁的男人? --------------我又转了一些,希望你喜欢:1.什么样的路不

关于公关的误区毕业论文

中国公共关系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认识上、实践上都还存在不少混乱和误区。在此,我们只想对一些常见的认识偏差与实践的误区加以分析。误区一,“公关=公关小姐”,公关职业美女化倾向。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把公共关系工作看成是公关小姐所负责的接待工作。认为公关就是凭漂亮的脸蛋,甚至说“公关=公关小姐”。人们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与某些文学作品的误导以及某些单位的滥用公关的实践影响有关,更主要是人们对公共关系实质及动作层次不了解。公共关系工作本质是为组织树立形象,提高信誉的高智慧、高技术工作,这光凭漂亮的脸蛋是无论如何不能做到的。何况公共关系工作并不只是一项具体的接待工作,而是包括三个层次的工作。第一层次是决策层次,这是最高层次的公关工作。它由组织的主要领导人、相关专家和高级公关人员或公关顾问组成。他们是组织公关目标的制定者、公关计划的决策者、公关实施的调节者、公关经费的审批者、公关效益评估的审查者。决策层体现了公共关系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体现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的水平。决策层决定着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方向。第二个层次是实务层。一个组织的决策层确定了公共关系目标、审定了系统的公共关系计划后,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实施方案,决定采取的方法步骤和人力、经费、活动的安排,编写新闻宣传材料,举办记者招待会和公众代表座谈会等各种会议,策划领导人的演讲或报告,举办展览或演示,编写内部刊物,撰写公关活动评估报告等。实务层决定着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效率和质量。第三个层次是交际层。交际能力是公共关系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关系虽然不是个体关系,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反映在公共关系工作上是个体的人与相关公众之中的具体的人的关系。人们目前所说的“公关小姐”、“公关先生”属于交际层中执行交际任务,负责信访接待、迎来送往等一般性工作的人员。因为这一部分人员一般都活跃在公共关系的“前台”,工作最为表面化,这样就很容易使不懂公共关系实质的人产生“公共关系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的误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公关职业美女化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统计,某一省辖市报纸2003年上半年登出了三十多个单位的招聘公关人才广告,其中要求的人才条件几乎都是:女性,年龄25周岁以下,文化高中以上,身高1。65米以上,貌美气质佳。个别单位还加上“能歌善舞者优先”以及对人体“三围”的要求。诚然,从客观上讲,公关职业没有性别限制,男性可以搞公关,女性也可以搞公关。偶然地在公关工作人员中一个性别多于另一个性别,也不必少见多怪。公关人员年轻潇洒、能歌善舞、貌美气质佳也无可指责。但上述单位的做法则有失偏颇。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合搞公关工作的标准,应该看他是否具备这方面专业的素质、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而不是性别和美貌。对公关工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线上,这些单位的公共关系工作是绝对靠不住的。误区之二,“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庸俗关系”,公关手段腐朽化倾向。有人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并把公共关系同人际关系的付面——庸俗关系相等同,从而使认识与实践又导入一种误区。诚然,作为具体的公共关系人员来讲,可以运用本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毕竟不同:从构成看,人际关系是纯粹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看,人际关系是私利性关系,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人情味。而公共关系则是一种公利性关系,体现的是组织群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公共关系学不着重研究人际关系,当公关人员利用人际关系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时,公关人员扮演的则是非个性化角色,尽管公共关系有时从表面看个人与个人的交往,但是因为是代表组织与公众进行交往,而不是代表个人私利。所以人际关系并不等于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也不等于庸俗关系。有人认为公共关系中也有“关系”二字,就把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庸俗关系混为一谈。庸俗关系是个人为了达到不正当的目的或私利,采用不光明磊落的手段与人交往所建立起来的或违法或违纪或违反社会公德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与公共关系有着原则的区别:1. 两者产生的条件不同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庸俗关系则是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低下、人们的道德水准、文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产生的。2. 两者目的、手段不同公共关系靠的是科学的、系统的、真实的、艺术的双向信息沟通,以提高组织在社会上的信誉,追求组织在与社会公众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实现自身价值。庸俗关系靠的是拉关系、走后门、拉帮结派、小恩小惠、行贿受贿等不正当手段,暗地进行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活动,以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为代价满足个人私欲。3. 道德的效果不同公共关系以公平、正义、协互惠的特点,以宽容、友善、信用、诚恳的态度,以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作风,谋取公众的理解、谅解、信任和支持。它是助于为社会带来一种以诚相见、互利互惠的合作风气,有利于形成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社会双文明程度,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庸俗关系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社会失去平衡、失去标准、失去公德、失去公理。为社会舆论所抨击,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基于上述对公关认识的偏差,因而导致了某些社会组织对公关的滥用:出现了一些“面子公关”、“吃喝公关”、“捞钱公关”乃至“三陪公关”,致使社会上“灰色公关”、“黑色公关”“黄色公关”泛滥。这种公关手段腐朽化倾向虽不是公关活动的主流,但这种打着公关旗号反对公关的行径,影响极为恶劣。它,败坏了公共关系的声誉,毒化了社会风气,扰乱了社会秩序,必须尽快禁止和加以杜绝。误区之三,“公关=广告=宣传”,公关工作重心倒置倾向。时下,有的社会组织把公共关系等同于广告宣传,于是他们简单地把销售部换成公关部,广告科变成公关科。舍不得在内部公关上下力气,而在对外公关尤其是在广告宣传上则舍得花大力气、下大本钱、用大功夫。这种公共关系重心倒置的倾向,是我国目前公关认识与实践上的一个最大的偏差与误区。当然,对外公关,包括对外广告与宣传是组织很重要的一部分公共关系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老观念已不合时宜,代之而起的应当是“酒香也要勤吆喝”、“干的好,说的也要漂亮”。但正像公共关系中有句名言所说的那样,“公共关系百分之九十靠自己做得好,百分之十靠宣传”。可见,外部公关,尤其是广告宣传不等于公共关系的全部,而更重要的组织的公关则是组织内部的公关。不了解公共关系的人,往往把公共关系同广告宣传混不一谈。诚然,公共关系与广告宣传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利用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但是它们之间也有根本的区别:广告,尤其是商业广告,是社会组织以付费的方式,借助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的一种有助于商品或劳务销售的一种宣传活动。它是以吸引顾客、促销商品、增加企业盈利目标。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应。公共关系工作则是出于社会组织总体利益,借助传播媒介树立整个组织的形象和信誉,主要是通过公关人员策划媒介事件,促进记者写成新闻报道进行传播,这种不花钱的广告,社会认可性强、信誉度好、作用影响更大,对组织来说也更经济实惠。新闻媒介对社会组织正面宣传报导的多少,一方面反映了组织的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以内部公关为基础的总体公关水平。公共关系传播与一般的宣传性质也不相同。宣传在一定程度具有灌输性、权威性。目的在于鼓动、激发群众的某种热情的倾向性,自觉地去信任、服从某种思想或执行某项法规。而公共关系则是介绍传播或提供某种信息,只具有影响性。而这种对公众的影响性大小则是取决于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组织自身的素质,这些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内部公关水平。综上所述,组织内部公关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对外公共关系的基础。当然作为整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要内外公关相得益彰,但在指导思想上,一定要把工作重点,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组织内部凝聚力和吸引力上,只有内部公关搞的好,外部公关才更有生命力。如果公关重心倒置,只追求对外报纸有字儿、广播有声儿,电视有影儿,知名度可能会越来越大,但美誉度可能会越来越差,这种公关不仅不能为组织创造越来越优越的发展环境,而且会使组织的道路越走越窄。走出公共关系误区,调整好公共关系工作中的种种关系,处理好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阻力和障碍,促进公共关系功效的充分发挥,是对公共关系认识水平提高和实践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也是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新局面的重要条件。

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参考一下:浅谈公共关系的论文2007-12-17 10:41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许“公共关系”、“传播”与“交际”、“拉关系”、“拉拉扯扯”在词义上容易产生混淆,也许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从这门学科引入我国之日起,对它的疑惑和误解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共关系=美女+交际”,“公共关系=公关小姐”,“公共关系=不正之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公共关系人员在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为了弄清楚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将它与含义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手段,以人际传播作为辅助手段。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发布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公共关系媒介分为基本媒介和综合媒介两种。所谓基本媒介,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广播、电视、印刷品、摄影作品、电影等;综合媒介则包括与新闻界的联络、特别节目、展览、会议等。显然,所谓综合媒介是各种基本媒介的集大成。(四)目标公众 目标公众即组织外部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它们是大众传播受传者中的一部分,是组织意欲影响的重点对象。这类公众的特点是:第一,目标公众是有一定范围的,是具体的,可知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即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公众。第二,公众是复杂的。尽管某些个人由于某种共同性构成了某一组织的公众,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三,公众趋向集合。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突出时,原来松散的公众集合体就会趋于集中,显示出它特有的集体力量。 第四,公众是变化的。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束了,这一类公众就不复为该组织的公众。组织要想有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分辨自己面对的公众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辨认公众可分几个步骤,层层深入。比如,首先把组织面对的公众无一遗漏地罗列出来,然后按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组织内外有别的原则,可以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重要性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主要公众和次要公众。当组织开展一项具体活动时,还可以对公众作出更进一步的分类,以便确定具体活动针对的目标公众。(五)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先是提出“传播万能论”,继而提出“有限效果论”(以“两极传播”为主要内容),后来又由“两极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理论的演变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固然能够改变受众原有的观念,但其效果不是无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如观察、访问、文献分析、抽样调查等)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组成。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发展。在这里,组织传播担负的任务是多重的:首先,他要把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满足经媒介传递给目标公众;其次,他要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这一过程用CAC表示),并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此外,他还要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联络,充当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最后,他还要代表组织同目标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为组织取得直接的信息反馈。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参谋,公共关系人员仅有可人的外貌和善于交际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备与公关职业相应的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备的工作技巧。需要对公共关系传播者在组织中的位置问题作一说明。在一些有关的学术论著中,作者常常把公共关系传播者,即公共关系部门或类似的部门安置在管理层中,与生产管理部门平行。这或许有它的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公共关系传播者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它是决策层的助手,是管理部门的协调者,又是上、中、下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沟通者;它处于决策层的直接领导之下,又很难说属于哪一个层次。因此,在公共模式中,我们赋予它一个特殊的位置。在公共关系传播链条的第二个环节——传播媒介中,也就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守门人”的概念,现在已经得到美国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学者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拿新闻来说,通讯社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的重要新闻的百分之一,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又只占通讯社发布的新闻的百分之一、二。主管这种过滤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守门人。公共关系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只有顺利通过守门人这一关,才能经媒介流向公众。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这将是一个考验。公共关系传播的下一个环节是公众。公众分为非目标公众和目标公众。前者指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分布广泛的、不确定、不确知的公众,后者指与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集合群体。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媒介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取得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不但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还要利用人际传播的某些手段。因此,公共关系传播模式还包括人际传播部分。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下面我们对公共关系模式中的两个主要部分——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运行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 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都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不同的是,前者指传播者通过制造和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引起媒介的注意,促使它主动进行宣传报道的方法;后者指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有关组织的信息,通过它传播出去,或是花钱购买新闻媒体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作宣传的形式。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过程是一种无须付费的宣传方式只要传播者肯动脑筋,善于挖掘和策划,把媒介吸引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60年代初期,精工表质量和性能均属上乘,虽然生产精工表的公司花去大笔广告费,却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这家公司采用了吸引舆论的手段,一举获得成功。他们派飞机在澳大利亚投下许多精工表,阳光下,人们被天空中突如其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惊呆了,当捡起一块块从高空坠地后依然完好无损的精工表时,无不为之叹服。新闻界对此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报道,精工表从此打开了销路,精工产品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这种传播形式的优点是: 第一,既可不花一文,又可以达到扩大影响、提高组织知名度的目的。 第二,精心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容易引起记者们的注意,得到他们配合。 第三,这类事件大多带有戏剧色彩,奇特有趣比起一般的商业广告,更容易吸引公众。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撰写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必要手段,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宣传,要求公关人员了解新闻媒介的性质、特点,熟悉新闻报道题材,掌握新闻写作技巧,以便向媒介提供具有新闻价值、合乎新闻学原理、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稿件。与“吸引媒介”的宣传方式相同,这种宣传亦无须付费,不同的是公关人员提供的新闻稿不能直接发布出去,而要经过媒介“守门人”这一关,这就有被选用和不被选用两种可能性。 刊登广告。也是组织(尤其是赢利性组织)利用大众传媒的最常见的形式。这是一种付费的宣传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宣传有两种,一种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产品或商品广告,如各类家用电器广告、化妆品广告以及金银首饰广告等等。我们熟知的许多商品,像海尔、佳雪等品牌,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名扬四方的。刊登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使之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促进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另一类是非商品性广告,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中以广告形式出现的有关企业的生产、产品、经营管理、领导与员工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包括节目祝词、节目赞助、开业及庆典消息等等。我们常见的“XXX向全国人民拜年”的广告,即属此类。与商业广告不同,这类广告的侧重点不在推销商品,而在于与公众进行感情交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它的知名度。 这两类广告宣传形式的优点是: 第一,利用这种传播方式,组织具有较多的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广告的形式与内容,选择媒介的时间与空间,不必受外界的左右。 第二,组织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编制广告计划,确定宣传方案,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费用、媒体等问题作出通盘考虑,而不必临时磨枪、仓促上阵。 第三,由于组织花钱买下了新闻媒介的频道或版面,可令其反复播放或刊载,并持续一段时间,因而有利于突出商品的特性,加深人们的印象。 总而言之,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两种传播形式对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可以根据组织面临的具体情况对此加以选择和利用。

这太烦人,自己抄两同学的一总结不就成了!

论文:论公共关系与保险企业的发展摘要公共关系对于保险机构而言,不仅仅是资源,更是重要的生产力。通过坚持不懈与地方政府、政法机关、监管机关、同行和中介机 本文来自文秘114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构以及媒体协调公共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和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达到内炼素质和外求发展的目的。关键词: 公共关系; 营造环境; 促进发展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引发和启动,仍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合资企业、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引入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相应的公共关系组织机构也就随之建立了起来。 在大约 30 年的时间里,经过了引进开创时期、适应发展时期、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 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成熟起来。 1999 年,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正式确定公共关系为一种职业,被列入中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第 3 类;并很快引发了公关职业潮。一时间, 公关职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接受性最大、 接受面最广的新兴职业在现代企业中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公共关系也被称为软性管理。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莱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其做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 它以良好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工具。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也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不懂公共关系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现代化企业,不懂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的企业,也不可能成为公众信赖的企业。 本文来自文秘114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学习公共关系理论,重视公共关系实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企业家的共识。企业公共关系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也是企业公共关系。无论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并发挥好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将有利于事业的成功。那么什么是保险的公共关系呢? 它是指保险公司由于开展保险业务而引起的和其他公众 (法人和自然人)之间的所有形式的对内对外的旨在选到相互理解目的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交往的联系。 保险公司的公共关系包括对内的公共关系和对外的公共关系二方面内容 。 一. 对外公共关系 保险的对外公共关系指的是保险公司由于发展业业务而引起的和公司外部公众之间的有计划的交往与联系 。它也有二重性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它是指保险公司由于发展业务和公众产生的台同关系或买卖关系。一方是承保人,另一方是被保险人(投保人)这 里,被保险人是公司的顾客,他们可以是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也可以是个人他们自发组成保险公司对外公共关系公众,只有在被保险人(顾客)向保险公司购买了保险单 (投保)后,二者才产生合同关系,而如何促使人们购买保险单就是保险对外公共关系所要做的事。 在这方面保险对外公共关系活动有下几个内容:承保前,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传播媒介向社会宣传和介绍保险知识,保险事例和 公司发展状况。公司对外公共关系要力争在电台、电视台、 报刊上发布新闻,举办保险讲座或保险知识竞赛,开 辟专题专栏,以保险形式举办或赞助运动会等群众性活动;出版有关保险的书刊、杂志,印刷、散发、张贴传单;树立广告牌子或壁栏宣传;定期或常争设立咨询服务处等等。 发展业务时,公司的对外公共关系要注重服务质量上,发展业务的过程是保-险宣传和树立公司形象的过程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对工公共关系应尽量详尽地以举例形式向投保顾客客介绍要投保的保险种类和投保后一旦发生保险事件或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将得到的利益及取得利益的途径。发展业务是保险公司对外的窗口,是树立公司形象的重要环节。保险业务人员上门下乡和口头上的说服工作就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有效而艰苦的外部公关括动。承担保险后,保险公司不能认为这是一笔生意的结束,而应看作是真正服务的开始。无论是否发生保险单上所载的保险事件或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都应与顾客保持密切的联系。保险公司对外公关通过召开投保大户茶话会,恳谈会,积极参加各项保险危险的预防工作,对保险事件和保险事故的查勘定损理赔等等活动与顾客保持联系。和顾客最密切的活动无疑是保险的理赔工作了。要做到理赔的公正、合理、互相理解又能收到较好好的宣传效果,保险公司对外公关就得运用各种盛关技巧和手段来达到目的。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公关手段莫过于召开理赔大会或把赔款尽量红红火火送到发生保险事件或 (事故)的被保碱人手中或家中了 保险公司对外公共关系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指保险公司在开展保险业务中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所产生的协作关系。如何协作,就是保 险 对外公关活动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对外公关也有几项活动一。 第一,积极贯彻国家有关保险政策,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执行法制保险险种中和各级政府、劳动局,人事局、 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昀协作关系 。这里公司对外公关就要主动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联合行动。第二,在有关保险险种类上和有关部门与被保险人搞好预防、共保、代理工作的这种合作,可以是代理,可以是联防,或二者兼之。 第三,在理赔工作中和商检部门、公安、检察 院、法院 、仲裁机构、医院、交通及其他专业技术部门 (如理算处)在进出口运输货物险、工程险、第三者责任险、投资险,产品责任险等险种上为完成查勘、定损、理赔工作的台作关系。 第四,和新闻传播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假如保险公司把保费收入部分用于融资、投资,由此而产生的和银行, 其他企事业单位及接受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也应属保险对外公共关系的一部分。 二、对内公共关系公共关系除“对外求发展”外的另一宗旨是“对内求团结”,体现在保险业上就是公司的对内公共关系。保险的对内公共关系就是保险公司内部由于开展业务而引起的公司与公司全体人 员之间、公司领导和职员之间、职商与职员之间的旨在达到相互理解的有计划交往与联系,一个公司、一小企业,内部公共关系搞好了,公司上下一条心一股劲 ,这个公司这个企业柏对外公共关系必定也能搞好,公司的形象也必定良好。 企业精神的培育、对业务人员的要求,公司内部各级人员关系的协调,这就是保险公司对内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 。 相应地,保险公司对内公共关系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险内部公共关系通过各种公关活动有目的的地培育企业精神 。它要努力促使领导阶层树立一个有形的企业奋斗目标,提出一个奋斗口号,并在公司内通过内部刊物、壁栏 口头等形式的宣传,引导全体员工团结在公司领导周围,为实现奋斗目标都尽一份力量。 二,组织对业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与培训。保险内部公共关系就是要造就这样的业务人员一一在知识上,具备专业保险知识,业务知识和其他与保险有关的知识,如商品学、外贸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经侪法、心理学乃至机器车辆结构学、制图学、理算学等;在思想素质上,具备保险意识、公关知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廉洁意识等;在能力上,具备宣传、写作、组织、交际等。三、在处理和协调公司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关系时,保险内部公共关系应努力 在公司里造就这样一种气。整个公司就是一个大家族,所有家族成员只有互相理解和支持, “ 家族才能兴旺发达.它要努力促使公司领导尽到做“家长”,公司职员尽到尽“家族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树立公司领导“家长”权威时,时刻不能忘记全体成员的权益。保险的内部公关的任务是通过各种公关活动创遣各种条件和环境使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 有交流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这些活动包括:健全职代会和工会组织并让其发挥作用;鼓励职工了解公司状况并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如书画展赛、舞台、野炊等;公关人员或促使领导下基层了解职工生活, 征求意见;设立意见箱,建议箱,提倡台理化建议,集思广益,调动积极性;改善职工福利和生活条件“ 家庭成员”的伤、病、亡,“家长”和其他成员应给予关心和照顾等等,都是改善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的有教的公关手段或活动。 三、 公共关系对开拓保险市场的作用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 ,理解及支持 ,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和实现组织成长与发展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关系、 树立形象、 化解矛盾和促进发展。实践证明:拥有和谐公共关系可以为保险基层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和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随着保险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 ,公共关系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 ,不仅要根据机构发展的目标和所处社会环境 ,而且要分析公众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要求 ,更要讲究方法、途径和技巧。建立公共关系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一是宣传性公共关系 ,即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直接向社会公众宣传自己 ,以求尽快将机构内部信息传输出去 ,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二是交际性公共关系 ,即以人际交往为主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沟通 ,为机构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三是服务性公共关系 ,即以提供各种服务的实际行动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社会性公共关系 ,即通过各种有组织的社会性、 公益性、 赞助性的活动 ,扩大机构的社会影响和获得公众的认可。五是征询性公共关系 ,即通过掌握信息和舆论 ,为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维护公共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建设型、 维护型、 防御型、 矫正型和进攻型。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由上述各种方式、 技巧和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 ,只有熟悉和掌握公共关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才能因地制宜、 灵活运用并不断取得成果。公共关系是一门“内炼素质 ,外求发展 ” 的经营管理艺术 ,它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够发挥作用。对于保险基层机构来说内炼素质就是通过内部修练来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外求发展就是从外部协调保险与各界利益 ,和谐保险与各方关系 ,极大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 ,从而通过运用拥有和正在建立的良好的公共关系达到推动业务发展的目的。当前我们要摒弃长期以来对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就是搞庸俗低级的社会关系和谋私利的误解 ,树立拥有和谐的公共关系就是保险发展的资源和生产力的理念 ,坚持不懈地与构成公共关系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地沟通、 协调和合作 ,在多赢的基础上共同创造良好的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的关键在于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员积极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的工作渗透和落实到发展业务的全过程中 ,才能不断探索依靠公共关系发展业务的方式和途径 ,才能为公司的全面发展提供资源和动力。四、 协调与保险有关的公共关系保险经济学理论和保险发展的实践印证:保险基层机构的规模和效益与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很强的正相关 ,同时受地方政府、政法机关、监管机构、同行和中介机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建立和维护外部公共关系 ,重视对所在地的公共关系的运用和营造,对于保险基层机构特别是管理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一 )与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协调保险基层机构经营的区域在地方 ,保险对象在地方 ,工作生活在地方 ,而构建保险基层机构的外部环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因此作为保险基层机构的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 本文来自文秘114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导汇报沟通 ,把保险工作自觉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去。一是在政策环境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人大和政府在国家法规基础上 ,出台农业保险、 责任保险、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保险业务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以及推动措施 ,在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 ,充分发挥保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和社会管理功能。二是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要主动向市农业、 财政部门和县乡地方政府的领导汇报和协调 ,花大力气和投入足够人力物力开展农业保险。同时要以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契机 ,逐步建立乡镇保险机构和人员队伍 ,在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 ,大力发展县域保险和农民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小额商业保险。三是在大工程大项目保险方面:要主动与地方政府的发改委、 经济贸易局、 高新技术园区、 工商局和统计局等职能部门联系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 ,多沟通 ,交换信息,征求他们对保险需求和服务的建议,增进他们对保险公司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以便他们从各自专业领域给予保险工作更多的指导帮助 ,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大工程大项目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 ,树立公司的品牌和形象。四是在防灾防损方面:要投入部分费用与气象、 水文和水利等职能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灾害信息及时交换机制 ,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灾害性天气和水文等信息预报并把这些信息通过有效途径传递给保户 ,使保户能在自然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工作和在灾害发生时及时施救 ,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五是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要主动与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和社会保险公司联系和协作 ,在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人员中开展补充商业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 ,使得保险程度更加完善 ,保障范围更加全面。在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人员中开展商业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在没有开展社会保险的农村地区,发展“ 政府委托、 商业运作 ” 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六是在普及保险知识方面:首先要主动与教育职能部门联系将保险教育纳入当地学校课程 ,从学生抓起 ,培养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其次要主动与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方面联系沟通 ,开展校方责任保险、 学生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七是在安全生产方面:首先要主动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联系协调 ,投入部分资金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开展以“ 保安全促发展 ” 为中心内容的活动 ,积极参与他们的安全生产执法和检查工作 ,把保险机构的防灾防损职能融入到监管机构的工作中去。其次要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下 ,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 ,大力发展高危行业雇主责任险和煤矿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八是在特种设备和产品责任保险方面:首先要主动与国家技术监督管理、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部门和国家认证的检验检测所联系沟通 ,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开展高压容器、 锅炉、 电梯和行车等特种设备的保险工作以及产品质量和责任保险。九是在病人救治等方面:首先要主动与卫生主管部门汇报和沟通 ,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指导辖区内医院和医生在救治病人时采用必要的检查项目和合理用药。其次要与卫生和司法主管部门沟通 ,加强对伤残鉴定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再次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下 ,全面开展医院医疗责任保险。十是在水上交通安全和船舶污染管理方面:要主动与国家海事部门联系和沟通 ,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大力开展船舶综合保险和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十一是在环境保护方面 ,要与环境保护部门沟通和协作 ,开展环境保护责任保险。(三 )与监管机关的协调1.与保险监督管理机关的协调一是要在在保险基层机构的设立、 高管人员的审批、 经营范围和保险产品等诸多方面按照所在地保险监管机关核准的规定开展业务。二是要从自身做起 ,主动配合监管机关工作 ,其中财产保险机构要以规范车险市场为重点 ,主要解决违规经营和理赔服务质量差的问题 ,寿险机构要以解决销售误导为切入点 ,从制度和机制上逐步解决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的深层次问题。三是要对保险监管机关说真话和报真实数据 ,在“抓监管、 防风险、 促发展 ” 监管原则指导下开展业务 ,维护保险市场的和谐稳定。2.与税务机关的协调一是保险基层机构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税务机关的税收规定 ,诚实主动地到国税和地税机构申报经营情况和按时缴纳各项税款。二是要按照国家法规做好员工和保险个人代理人的个人所得税代收代缴工作。三是要在承保交强险的同时做好车船税代收代缴工作。四是应主动与所在地税务机构加强联系 ,请他们到公司讲解税法的各项具体规定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五是要提供真实数据和资料 ,配合税务机关的稽查工作。(四 )与同行、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协调1.与同行的协调一是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摒弃不择手段地到同行挖关键人和展业团队以及盗抢客户资源的恶性竞争做法。二是要遵守保险监管机关制度法规和行业自律公约 ,确保保险市场适度和有序竞争。在当前一定要放弃价格大战和贬毁同行的竞争手段 ,遵循价值规律合理定价和采取合作共保的方式开拓市场 ,让广大保户享受到有序竞争带来的高质量的保险服务和及时足额的保险赔付。2.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协调一是在目前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只设置到省级的特定背景下 ,市级保险行业协会起到保险监管机关延伸的部分作用 ,因而协会在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和维护行业整体利益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保险基层机构要主动加入保险行业协会 ,自觉融入到保险同行交流合作的平台中去 ,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维护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二是要严格遵守行业自律公约 ,切忌阳奉阴违屡签屡不执行。三是要主动接受行业协会对签定行业公约后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违约后的处罚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以自己的行动维护行业自律公约的权威性。3.与保险中介机构的协调保险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保险专兼业代理机构、 保险经纪机构和保险公估机构等 ,他们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险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保险基层机构必须与他们真诚合作 ,谋求双赢和共同发展。一是要主动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的业务代理关系 ,在开展银保业务时双方要共同遵守国家法规和行业自律公约。作为保险基层机构切忌采用高代理费用方式争抢银保业务 ,作为银行机构要对客户负责 ,加强保险产品功能的介绍 ,不能以银行所得利益的多少开展业务。二是要与汽车 4s店进行代理汽车保险和出险后的维修服务等资源的整合 ,更好地为车险保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三是要与保险经纪和专业代理机构进行真诚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开拓保险市场。四是要加强与保险公估机构和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合作 ,借助和发挥他们在处理保险复杂事故的技术专业特长和第三方评估损失价值的相对公正性 ,为准确合理地处理保险事故损失价值提供依据。(五 )与大众媒体的协调大众媒体对于保险基层机构来说是把双刃剑,因此保险基层机构的管理者应该与大众媒体友好沟通和合作 ,而不能采取回避和抵制方式对待媒体。一是要主动与当地电视、 广播、 报纸和网络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沟通的平台 ,要善于把握有价值的新闻 ,通过发布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向媒体通报 ,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题材 ,通过新闻的形式宣传公司 ,提高知名度。二是要善待媒体 ,及时掌握和了解媒体对公司的报道 ,当出现部分负面报道时 ,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与媒体沟通 ,想方设法地化解影响和挽回损失。三是要调查分析当地群众对电视、 广播、 报纸和网络的喜欢程度以及各种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力,针对要宣传的内容和目的 ,选择不同的媒体和宣传途径 ,力求用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综合收益。四是重视网络宣传和通过网络以及电话开展业务 ,要不断完善公司网站和电话营销中心的功能,拓展业务渠道 ,提高服务质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而要实施管理的职能,就离不开公共关系。特别是在内部人员的协调、指挥和控制上,更显现出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协调保险企业内部关系,更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了内求团结,外求发展。随着中国公关职业化的进程,公共关系的职业地位将不断提高,公共关系职业将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尊敬的社会职业之一

关于篮球裁判的毕业论文

我国现行体育制度下的裁判是一项完全业余性质的工作,篮球裁判当然也不例外。以业余的裁判执裁专业或职业的比赛,本身就存在一些差距,加上职业联赛的火爆和对抗程度的加剧,使得比赛的强度与裁判员的临场能力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差。那么,业余性质的裁判员怎样才能具备与职业或专业比赛相适应的能力呢-3.1公正准确是恪守职业道德的保证。篮球裁判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公正服务、准确判罚。篮球是一项身体直接对抗的集体项目,在双方利益冲突之间充当法官,没有公正,就不可能准确,没有准确,也就谈不上公正。所以说,公正是裁判的灵魂,准确是裁判的生命,裁判员要通过一贯的公正准确来建立自己持久的权威。因此,在裁判员的成长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进行职业道德的群体教育,经常以职业标准反思自己的言行,把坚持原则、公正准确作为裁判生命的座右铭。这样,在篮球运动日趋商业化的今天,才能抵御金钱、地位、亲情等的诱惑,始终保持一颗公正心。3.2良好的身体条件。几乎所有的裁判员都是出于热爱才从事裁判工作的,但仅有热爱是不够的,篮球裁判员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才能适应他所从事的工作。比如,要有一定的身高,篮球运动的发展使得运动员的身高日趋增加,CBA各参赛队的平均身高已达,场上队员平均身高接近,这就要求裁判员的身高不低于,否则将影响其观察的视线和范围;又如,赛制的改革使越来越多的比赛采用了12min4节制和25s、7s的特殊规定,在延长比赛时间的同时缩短了每次进攻的时间,由于内外援的引进使各队采用频繁换人来保持最佳的体力状况和战术组合,这一切都对裁判员的体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表明:裁判员在执裁一场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中奔跑距离为4000m~10000m,期间要对场上出现的各种违反规则的行为作出迅速的反应和判罚,而体能不佳是导致裁判员反应过程速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各级裁判员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裁判员培养目标时,应重视选材这一环节。对有志于篮球裁判工作的人员进行形象、气质、身材、体能、反应速度等方面的测试和筛选,并督促和指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之余加强身体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赛场形势。3.3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以适应赛场氛围。通过调查和临场观摩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篮球裁判员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接受过专业或半专业的篮球技战术训练,他们不仅掌握篮球技战术,了解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律,而且对篮球规则、裁判法有着比较透彻的理解,并具备了反应快、体能好的优势,但是心理训练水平过低影响和阻碍着这些裁判员临场能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篮球裁判员的心理训练主要包括注意品质、意志品质、自制力品质三方面内容。具体要求为:注意的范围大、稳定性强、分配合理、转移及时;沉着、冷静、大胆、果断;高度理智、适度紧张。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个人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自信心;在针对性训练中,抓住与篮球裁判员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经常模拟临场气氛,不断适应,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在主客场赛制日趋普及的今天,面对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主场球迷,面对一个正确判罚都可能招致一片嘘声甚至辱骂的情形,保持一个篮球裁判员最适宜的心理状态。3.4过硬的技能是裁判员执法的基础。基本技能是裁判员在临场中使用的最基础的专门动作,它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其一,视野与移动。广阔的视野是篮球裁判员及时而准确地判断临场情况的先决条件。每个人的生理视野几乎是相同的,通过专门的训练,比如余光训练、视线快速转移训练、单人临场训练,可以有效地扩大视野范围。而扩大视野最有效的方法则是合理的移动。移动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地调整身体的位置,选择理想的观察角度,把有限的视野转移到最有效的观察面上,才能提高判罚的准确性。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的快速移动进攻和空中对抗替代了以往的阵地进攻,集体联防逐渐被强调个人攻击性防守的半场盯人甚至全场紧逼所替代,运动员的移动速度和范围都明显地提高和加大,这就对裁判员的视野和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鸣哨与手势。哨声是篮球比赛中的主要信号,是裁判员临场指挥比赛的武器,鸣哨要求单声、短促、洪亮;手势是裁判员的语言,是两个裁判之间、裁判和动动员、教练、记录台之间的联络信号和纽带。裁判是必须精通规则中规定的手势并在比赛中准确地运用,对裁判员手势的要求是:规范、清楚、果断、大方。

去收收篮球历史 规则 copy就行了

1、基于博弈理论对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总决赛战术运用的研究Robocup武术擂台赛视频中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2、高职院校部分体育选项课教学负荷研究3、战术比赛教学模式对初中男子篮球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4、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高中男子篮球运动员跳投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5、蓝球运动在呈贡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推广的可行性研究6、如何培养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情商7、中小学生篮球比赛教练临场指挥浅析8、篮球三人裁判与两人裁判对比研究9、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基本功的训练10、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篮球运动兴趣11、核心力量训练在篮球训练中的应用与分析12、高职体育教学中篮球体育创新能力培养13、浅谈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14、案例教学在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15、体育游戏在篮球训练中的作用16、新时期篮球技术系统训练的方法分析17、浅谈提高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的策略18、服装压对男子篮球运动中上肢疲劳的影响19、婚嫁习俗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研究20、有关运动生物力学对篮球运动研究的文献综述21、篮球进攻战术"挡拆配合"的特点与训练策略22、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23、篮球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反思与前瞻24、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25、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培养的科学性分析(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对基层篮球比赛裁判员执裁时选位能力的研究

  • 索引序列
  • 关于误判性心学的毕业论文
  • 关于误判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 错判误判毕业论文
  • 关于公关的误区毕业论文
  • 关于篮球裁判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