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范文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范文

山岳冰川发源于山岳雪线以上的山顶和斜坡。雪线是长年积雪的下限。在这个下限附近,冰雪的消融量和降雪量大致是相等的。这个界限是随降雪量而变化的。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由于本身的压力,其上层部分融解的雪水向下渗透和再冻结,使其渐渐转化为冰。这样的冰,沿着山岳的斜坡和冰川发生以前的河谷,向下运动。山岳冰川的运动如同流水一样,也是受重力作用沿斜坡(或谷底)向低处运动,坡度越陡,运动速度越大。但冰川的运动速度较流水的运动速度要小得多。冰谷中的冰川运动规律如图7-1所示。

图7-1冰川的堆积、消融和流动示意图(根据West等)

a—切过一条山谷冰川中部的纵剖面,示明堆积区和消融区,以及1965至1967年两年的流速,上游为堆积过剩区,下游为消融大于堆积区;

b—一条山谷冰川的中线纵剖面,示明冰裂隙与基岩地形之间的关系,排冰量集中于冰后裂隙和冰裂隙区,由于向下方的融解而形成冰砾阜,在冰川末端形成剪力冰碛;c-穿过一个冰楯的剖面图,左侧冰楯末端处于较平坦的地区,右侧冰流过一条山脊的一个隘口并形成了一条山谷冰川,雪堆积形成的“年层”随深度的增大而变薄,箭头长度示明流向和速度大小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对于谷底和两侧的岩层,特别是对冰川发生以前的松散堆积物,进行强烈地磨削、碾平、挖掘、拔取和粉碎作用。冰川所特有的拔取作用是一种在冰川前进过程中推动岩石凸起部分,并粘连了这种凸起部分底部岩石一起被拔动的作用。冰川对岩石的这些破坏作用,统称冰蚀作用。冰蚀作用形成各种冰蚀地形(图7-2)。冰蚀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和冰川产生以前就已存在的其他类型的松散堆积物,被冰川所搬运并在冰川融化时沉积下来的作用,叫做冰积作用。冰积作用形成了冰积地形和冰积物。

(一)山岳冰川的冰蚀地形

在山岳地区的雪线附近,冰体集中于山坡的凹陷中。由于长期的冰蚀作用、冰冻风化作用和冰崩作用,形成了一种三面界以陡壁、一面向冰谷下游方向开口的圈椅形的凹陷,叫做冰斗。冰斗的直径,通常都在1km以下,深数十米至数百米,底部一般都不同程度地被冰积物所覆盖,较为平展。但如冰蚀作用非常强烈,冰斗的底部就很少冰积物,而且还具有冰蚀基岩形成的凹凸面。在凹凸面上,常出现冰体对岩石表面、冰体中夹带的较松软岩石对较坚硬岩石表面的磨擦所产生的磨痕(磨光面),以及在冰体中夹带的较坚硬岩石对冰斗底部较松软岩石的磨擦所产生的擦痕。冰斗常形成于比较坚硬致密和抗剥蚀能力比较均一的岩层中。

随着冰蚀作用的扩大,冰斗的规模也相应增大,冰斗的数目也随着增多。冰斗底部的高度,基本上代表着这种地形形成时的雪线位置,但在斜坡较陡或冰量较大时,冰斗也可以形成于雪线以下。

冰川消失后,有的冰斗可贮水形成小的湖泊。较小的冰斗则大多数孤立于主谷两岸的山坡上,造成悬冰斗。规模较大的冰斗,时常在其开口处与下面的冰川谷相连接,并构成冰谷的上源。

密集的冰斗和冰谷可以剧烈地改造山岳的形态,造成尖峭突兀的冰蚀山。冰蚀山的特点是常具有尖锐的类似金字塔的顶部,叫做角锋。此外,冰蚀山时常还具有尖峭的呈锯齿状延长的山脊,叫做刃脊。

冰谷的形态也与一般河谷有所不同,其平面形态比较宽缓平直。这是由于集中于谷中冰体的流动方向比水的流动方向难于改变所致。流动的冰体不像流水那样沿着弯曲的沟谷流动,因而可对已有河谷起着一种削直的作用。可将冰期以前形成的谷坡下部凸出的山咀切去,特别是容易切去被蛇曲所环绕的凸岸的较长的山咀,形成冰蚀斩切山咀或陡岸。由于冰体流动较慢,而且能够长期累积,在同一地区,冰期汇集于谷中的冰体厚度可以很大,巨厚的冰体,可将原来狭窄的河谷刨削斩切成为一个谷壁陡峭和谷底平缓开阔的U形谷,叫做幽谷或槽谷。冰谷的宽度有时很大,一条长仅5—6km的冰谷,其宽度有时可达2—3km。

图7-2山岳冰川冰蚀地形(据Flint)

a—冰川发生之前的山岳高原;b—粒雪坡和一些小冰川开始发生;c—山谷冰川形成;d—冰退之后的地形,显示出冰蚀槽谷、山嘴、悬枝冰谷、冰斗、刃背、 和角峰

冰谷的纵剖面,通常也是不平展的。在冰谷底部,时常分布着由于冰蚀作用的不均一所造成的石盆(凹陷)和石槛(凸起),从而使冰谷纵剖面具有凹凸。石盆多形成于岩层松软和裂隙发育的地段,因为这种环境有利于冰蚀作用的进行。石槛(冰坎或横隔)形成于岩层坚硬和裂隙较少的地段。此外,在那些河谷急剧转弯和与峡谷邻接的上游地段,以及冰川支流注入的地方,由于对冰川运动的阻力增大,冰体易于累积起来,支流冰川的汇入也增大了冰体的规模,因而这些地方冰蚀作用异常剧烈,从而形成石盆。在那些河谷较直,较宽,没有或很少有支流注入的地段,则由于冰川能够较顺利地向下游运动,冰体不能大量累积下来,冰蚀作用微弱,也可以形成相对高凸的石槛。

另外,与上游较高、下游较低的河谷纵剖面相反,在冰谷纵剖面上,一般是上游较高、中游较低,而下游时常也较高些。这是由于在一条冰川内,中游的冰体最厚,冰蚀作用最强烈的缘故。

在U形谷底部的一些基岩凸起的表面,常带有冰川擦痕、磨痕和碾平及磨光的痕迹。有时可见一些凸起的基岩,其表面常常被磨得很光滑,叫做羊背石。羊背石对着冰川上游的一坡比较平缓,指向下游的一坡较陡峭,并常有冰碛物。羊背石的规模一般都不太大。

然而上述特点却并非冰谷所特有的。流水形成的河谷有时也可以具有U形的横剖面,其纵剖面有时也可以出现凹陷和凸起地段。在一些平原和丘陵地区,也可以见到比较宽和比较直的河谷。因此,在鉴定冰谷时,除去观察上述一般形态特点外,还需要考虑冰川堆积物的存在与否等其他一些特点。

一条主冰谷两岸,时常分布着许多悬冰谷。悬冰谷可以由两种方式形成。其一是在上述斩切山咀和主谷加宽过程中、支冰谷的尾部亦同时被切去,从而使支冰谷的谷口高悬于主冰谷之上,形成了悬冰谷;其二是由于主冰谷的加深作用进行得较支冰谷剧烈所引起。

在冰川消失以后,上述冰斗和石盆的底部常常贮水形成湖泊。这种湖泊有时在一条冰谷的底部有许多个,湖泊间以流水渠互相沟通,呈串珠状。并且由于下游的湖泊高度小和上游的高度大而呈阶梯状。

在冰期中,由冰川所造成的幽谷,在间冰期中被河流所占据。河流一般不能充满整个冰谷,而只能切割冰谷底部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V形谷。未被切割的冰谷底的一部分被残留下来,形成了冰川阶地。在下一次冰期中,河流V形谷又被改造成为新的冰川U形谷。这样一来,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过程中,就会形成几个冰川阶地。

冰川阶地可分为:

(1)冰蚀阶地阶地的表面和陡坎皆由基岩组成。阶地表面是冰蚀面。阶地表面只分布着星散的冰川堆积物。

(2)冰积阶地阶地的表面和陡坎都是由冰碛物组成的,阶地面是一个冰积面。

3.冰蚀-冰积阶地阶地表面是一个冰积面,阶地陡坎的上部由冰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二)山岳冰川堆积地形和堆积物

山岳冰川可以形成各种冰碛物和冰碛地形。其中,最重要的是底碛和底积平原、尾碛和尾碛垅(图7-3)。

1.表碛和内碛

伴随着岩层的重力崩落以及夹带着岩块和碎屑物的雪崩和冰塌等作用,从山谷冰川的上游滚落到冰川表面的岩块和碎屑物质,叫做表碛。在冰川流动过程中,表碛虽被冰川继续向下游转运,但并不能发生分选和磨圆等显著的改造作用。因此,表碛的岩石矿物成分和岩相特征,与崩积物没有多大区别。大部分表碛随着冰川的融解而坠落在冰谷底部成为一种融碛。融碛的成分和结构仍与表碛没有根本的不同。表碛也可以被冰川转运到冰川末端,沉积下来,构成尾碛的一种成分。

一部分表碛落于冰川裂隙中形成了内碛。内碛也可以由于表碛被后来的冰雪覆盖而形成。在这种场合下,内碛处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虽可能受到冰川的挤压和磨擦,但其岩石矿物成分却没有什么变化。包含在冰川内部的内碛,不构成地形。内碛在冰川运动过程中,也可以部分地沿裂隙坠落或被挤压到冰川底部,成为底碛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内碛却是在冰川消失时落于冰川底部成为融碛,或被冰川转运至末端,沉积下来成为尾碛的一部分。

2.侧碛和中碛

由于冰川边部与冰川两岸谷壁之间的磨擦,并且由于谷壁岩石的温度较冰川高,使得在冰川边缘的融解量大,并可产生裂隙。冰川边缘的内碛、表碛和谷壁崩落下来的重力堆积物沉积下来,在谷底边缘形成侧碛。侧碛也不具有层理和分选。由侧碛所构成的地形叫侧碛垅。侧碛垅高数米至数十米,宽数米至数百米。长可达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但这种地形常被冰水和冰川消失以后的流水所破坏,很难保留下来。

如果两条冰川汇合成为一条冰川,或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时,两条侧碛汇合成为一条形成中碛。除去分布在冰谷底的中央而外,中碛的岩石、岩相特征基本上与侧碛是一致的。中碛也构成垅状地形,叫做中碛垅。中碛和中碛垅更容易被冰川和间冰期中的河流所破坏。

3.底碛

在冰川底部转运着的物质,在很大的冰川的动压力以及与底部基岩间的磨擦力的作用下,受到剧烈的改造。一部分冰碛,与冰川发生以前分布于谷底的冲积物和其它堆积物,以及露出的或下伏于这些堆积物之下的基岩,被研磨或挤压而被破碎形成的一些岩块、岩屑和“岩粉。”它们混杂在一起,形成盖在冰谷底部的堆积物,叫做底碛,或叫做泥砾。

(1)底碛矿物成分和岩相的主要特点

① 没有层理和分选粗粒物质和细粒物质没有固定比例地混杂在一起。

② 粗粒物质的排列,大部分没有固定方向。

③由谷坡或谷底参加进来的石块是带棱角的,但也可以包含有冰期以前沉积于谷底的磨圆的冲积砾石。

图7-3山谷冰川中的冰碛

a—具有底碛的冰川冰叠置于冰川冰b之上;b、c—汇聚于主冰川的两条冰川冰;d—插入冰川c之中的支流冰川冰(在这些冰川中,出现中碛和侧碛)

④在石块和砾石的表面,时常带有由于与较其松软的岩石或与冰体磨擦所产生的磨光面,以及与较其坚硬的岩石磨擦所产生的擦痕。

⑤石块和砾石有时具有压弯、压坑(压痕)和冻裂或压裂现象。

⑥冰期以前的冲积物可以大段地或零散地以捕虏体的形式出现于泥砾中。在一些场合下,这些带层理的捕虏体,还显示出在冰川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褶皱和断层。

⑦由于泥砾沉积于酷冷的气候条件下,所以,化学风化作用很微弱。但在间冰期中,泥砾却较其他在温暖气候环境下沉积下来的经过分选的沉积物(如冲积物、海积物等)易于遭受化学风化。这是因为冰碛物中含有易于风化的岩石矿物所致。因此,冰碛物的风化程度能够说明其生成的年代,风化程度越深,年代越老。

⑧由于受到上覆冰体的挤压,底碛通常较为致密,细粒质充填于粗粒物质间隙中,使其孔度很小,因此,透水性很差。

⑨因为底碛中含有冰期以前分布于谷底的各种堆积物,谷底和谷坡的各种基岩碎块以及冰期中的堆积物,所以,泥砾的岩石矿物成分是比较复杂的。

(2)底碛形成的地形特征

底碛覆盖于冰谷底部,形成底碛平原地形。在冰川消失后,底碛平原被冰水和流水切割,可形成冰川阶地。如切割的深度大于底碛物的厚度,则形成冰蚀-冰积阶地;如切割深度等于或小于底碛物的厚度,则形成冰积阶地。

4.尾碛和终碛

当冰川的融解量与由上游对冰川的补给量接近平衡时,冰川的末端停留在一个位置上。在这里,冰川所搬运和夹带的内碛、底碛和表碛在冰川融解过程中堆积下来,形成尾碛。尾碛的岩石、矿物成分与底碛是类似的,但比较松散。因为它不是象底碛那样形成于冰下的强大压力环境中。尾碛具有不规则和不清晰的层理。此外,因为尾碛是在冰川大量融解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常夹有冰水堆积物(图7-4)。

图7-4冰川末端冰前地形积堆积物(据Wect)

a—尾积垅及外冲平原剖面;b—尾积垅及边缘三角州剖面

尾碛所构成的地形是一种大致垂直于冰川运动方向(即垂直于冰谷方向),并向冰川下游方向略为凸出的垅,叫做尾碛垅。这与冰川末端的形状是一致的。在冰川的末端,冰层一般较上游薄,特别是较中游薄的;一般在其靠近两岸的边部,比中部还要薄些。此外,冰川末端中部的冰体的运动速度,也较两侧大。

这就使冰川的末端呈现向冰川下游方向凸出的弧形。由于尾碛垅垂直于冰谷,因此常被由冰川内部流出来的冰水以及间冰期中的河流流水切断。尾碛垅的高度,随冰川末端停留在一个地点的时间和冰川的规模而变化。冰川末端停留的时间越长,冰川的规模越大、尾碛垅也就越高。尾碛垅的高度,一般在数米至数十米间。尾碛垅的长度取决于冰谷的宽度。尾碛垅像一条堤坝一样,横亘在冰谷中,使其邻接的上游地段成为凹地,并可在冰退后常常集水成为湖泊。

冰川的末端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气候变冷时,冰川的规模扩大,冰川的末端向下游推进;当气候转暖时,冰川的末端向上游退缩。由于气候变化是有韵律的,因此,冰川的末端也是有韵律地向下游推进或向上游退缩的。在冰川的末端每次较长期停滞的地方,就形成一条尾碛垅。但当冰川向下游扩大(冰进)时,早期形成的尾碛垅,总是被前进的冰川所破坏;因而只有冰川后退(冰退)过程中形成的尾碛垅,才能被保留下来。这种尾碛垅在一条冰谷中可以出现许多条。它们反映着冰川节节后退时停留的次数。

最外面的一条尾碛垅,即离冰川源头最远的一条尾碛垅,也就是规模最大的冰川的末端较长期停留时所形成的一条尾碛垅,叫做终碛垅。组成终碛垅的冰碛物叫终碛。

终碛和尾碛、终碛垅和尾碛垅,除去终碛和终碛垅代表着最大冰川边界而外,没有什么不同。

5.冰川漂砾

散布在冰谷底部的一些巨大的孤立的石块,叫做冰川漂砾。漂砾的岩石成分与冰谷上游和两坡的岩层有联系,漂砾有时达到很大的规模(甚至以数千吨计),漂砾的表面,时常带有磨光面和擦痕。漂砾的长径方向,代表着冰川运动方向。

(三)山岳冰水地形和堆积物

山岳冰水地形和堆积物按其分布和形成环境分为冰内的(或冰下的)冰川外围的两组。

1.冰内冰水地形和堆积物冰内冰水地形和堆积物是由沿冰川表面流动的冰水,在冰层内部流动的冰融水或沿冰下隧道流动的冰水形成的;也可以是冰下冰水湖泊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冰内冰水地形和堆积物多分布在冰川的下游。因为下游冰的融解量较大(图7-5)。

图7-5冰缘有层理的冰积物

a—滞冰川冰及冰水河流和湖泊;b—冰水沉积物和沉积地形

在冰川消失后,冰下、冰内或冰川表面的冰水堆积物,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原始堆积地形。其中主要是蛇丘和冰砾阜。

(1)蛇丘蛇丘是一种狭窄的两坡陡峭的沿冰川运动方向弯曲延长的垅状地形。蛇丘有时长达数10km,宛如铁路路基或堤坝。蛇丘的高度由数米至10—20m,宽十数米至百米以外。

组成蛇丘的冰水堆积物,大都是卵石和砾石,部分也有砂。这些堆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和斜层理,并且有许多透镜体。

蛇丘和蛇丘堆积物的成因,目前尚未确定,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冰下或冰内隧道的冰水物质充填作用形成的。也有不少人认为是由冰川节节后退时,冰融水在冰川末端的后退过程中所形成的许多冲出锥(或三角洲)联结起来形成的。冰下流水冲刷冰川底部,并注入冰川以外的河谷、汇水盆地和平原地区。蛇丘只分布在较大规模的山岳冰川或山麓冰川地区。在这些地区内,第四纪冰川退却时,冰下冰水较为充沛,冲刷作用较为剧烈,并且在冰川的外围通常分布着广阔的平原,或分布着湖泊和较大的河谷。这些条件都对蛇丘的形成是有利的。

(2)冰砾阜冰砾阜是一些无次序的与凹地和盆地交替出现的低缓的丘陵。冰砾阜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与上述尾碛垅和中碛垅是类似的,所不同的是没有那样明显的方向性。

组成冰砾阜的堆积物通常是一些带交错层理的砂和具有水平层理的细砂、粉砂甚至粘土。这些沉积物的特点,与尾碛和终碛是不同的。这是一些冰水沉积物,并且,时常是细粒沉积物占优势。这一点证明,冰水湖泊沉积物是主要的。

关于冰砾阜和冰砾阜堆积物的成因问题,也还是不清楚的。一般认为,其形成与在冰川后退和解体时,在冰表面的凹陷中所形成的冰水湖泊堆积物有联系。但也不能排除冰内及冰下的空洞的冰水堆积物充填的可能性。在冰川最终消失后,含于冰川表面的凹陷和冰内及冰下空洞的水中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了形状不规则的冰砾阜地形。

需要说明,冰砾阜堆积物应当属于一种由冰川堆积物向冰湖堆积物过渡的堆积物。因为这种堆积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几乎不活动的冰川表面的或冰川内部及冰川以下的冰水盆地中形成的。

蛇丘和冰砾阜表面时常覆盖着薄层的冰碛。这是它们在冰下形成的证据之一

2.冰川外围的冰水地形和沉积物冰川外围冰水沉积物的特征更不明显,并且在野外鉴定起来也更加复杂。由冰川末端流出的冰水,先是一种网状的杂乱的散流。然后,随其与尾碛垅的距离的增大,散流渐渐汇合起来,流在一个联合为统一河床的谷中成为冰水河流,并且由于在冰退时期冰的大量融解,其水量往往超出一般的河流。在这样的冰水环境下形成的冰外冰水堆积物,具有冲积物的大部特征。在山岳冰川地区,将冰外冰水堆积地形和堆积物与冲积地形和冲积物加以区别,有时是不可能的。鉴定这种冰水地形和堆积物,除了其本身的地形形态、岩石—岩相特点而外,还要借助其与上游的冰川地形和冰积物的配置关系。

冰川外围冰水沉积物所形成的地形,主要是冰水扇(图7-4)。冰水扇顶部连着尾碛垅,向下游开放,呈扇形,扇表面微具倾斜。大规模的冰水扇叫做冰水平原。在山麓地带,也可以由几条山谷冰川的冰水扇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广大的山麓冰水堆积平原。此外,在冰退时期,冰川节节向山上退却,冰水扇也随着冰川的末端向山上退缩,以致可以分布在冰谷中乃至冰谷的上源,即所谓之谷中冰水扇。

组成冰水扇的冰水堆积物的颗粒成分,包括砾石、砂、粉砂和粘土,具有一定的层理、分选和磨圆度,这些也都是冲积物所具有的特点。但冰水扇堆积物的层理、分选和磨圆,一般都没有冲积物明显。在这种堆积物中,分不出如同冲积物那样的较粗粒的河床相和较细粒的河漫滩相,但可以分出夏季堆积的粗粒物质和冬季堆积的细粒物质所组成的沉积韵律。因为冰外冰水的水文状况的改变,不像河流那样具有明显的洪水位和平水位。在冰川的外围,颗粒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与尾碛垅的距离,即冰水扇的部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冰水扇上游冰川的融冰量。每年夏季的融冰量大于冬季的融冰量。夏季水量大,沉积粗粒物质层;冬季冰水量小,沉积细粒物质层。在接近尾碛垅的冰水扇顶部,初由冰内流出的大量冰水尚未扩散成为数目很多的散流,流量较大。并且因为尾碛垅的外缘具有一个较陡的坡度,因此流速也较快。这样,在扇顶部位沉积下来的物质颗粒较粗。向冰水扇的下部去,由于形成了大量散流,并且地面坡度不像尾碛垅外缘那样陡峭,流速也便降低下来。此外,还由于蒸发和向地下渗透,使这些散流的水量减少。这就使其搬运和沉积的物质越来越细,而砂、粉砂以至粘土。这些物质组成了冰水扇的外围。如果这种冰水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粉砂,就可以形成冰水堆积黄土的原始物质。后者经沉积以后的黄土化过程使其具有黄土的特点。

在冰水扇顶冰水堆积物的砾石中,也时常出现带有擦痕或压痕的砾石。在广阔的冰水扇的一些较为低洼的部分,集水成为星点状的湖泊。在这种湖泊中堆积下来的细砂、粉砂和粘土堆积物透镜体,穿插在冰水扇堆积物中,也是冰水扇堆积物的一个特点。

冰水扇堆积物是在冰缘的酷寒气候条件下沉积下来的。如同其它冰积物一样,在冰期过去之后,也是易于受到化学风化的。次生风化作用剧烈,是区分冲积物与冰水沉积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1. 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和冻结其中的砾石对冰床表面和两侧基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被称为冰川的剥蚀作用(glacial denudation),其作用特点似用工具将冰床基岩机械地一层一层刮下,所以也称刨蚀作用(glacial ploughing)。根据刨蚀作用的特点,又可分为挖掘作用(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方式。

挖掘作用(glacial sapping)是指通过冰川的压力、融化和冻结,将冰床中的岩石弄碎并随冰川拔起带走的过程,也称拔蚀作用(glacial plucking)。这种作用使冰床不断加深,而且也变得凹凸不平。磨蚀作用(glacial abrasion)是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砾石为工具刮削冰床基岩的过程,这种作用的结果使冰床降低并变得光滑而平坦,如出现冰溜面、擦痕等。这两种作用在冰床的不同部位作用的强度有所不同,在冰川的源头地区和冰床的背面坡,挖掘作用显著;而在冰川的下游地区和冰床的迎面坡,磨蚀作用强盛。在冰川的活动地区,经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可形成各种剥蚀地貌(denudational landform)。

2. 冰川剥蚀地貌

根据地貌形态,冰川剥蚀地貌有以下几种(图 6-4)。这些冰川剥蚀地貌主要见于山岳冰川作用区。

(1)冰斗、冰窖

冰斗(cirqu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冰川剥蚀地貌,形成于雪线附近,是雪蚀和冰川剥蚀的结果,其平面形态为椭圆形的围椅状,两侧和后壁(靠山峰)都比较陡直,向坡(谷地)下有一开口(图6-5),在开口处有一岩坎,称为冰坎(cross-wall,riegel)(图 6-5)。冰斗的形成是降雪积累和冰川发展的结果,当冰期来临气候变冷时,在雪线附近的一些小型洼地中开始积雪,并发生强烈的冰劈作用(riving)(冰雪的融化和结冰使岩石破裂),致使洼地加深,形成雪蚀洼地(nivation hollow)。雪蚀洼地有利于降雪的进一步积累并发展成冰川冰。在冰川冰的刨蚀作用下,使雪蚀洼地的底部不断加深,而两侧和后壁不断后退变高、变陡; 同时冰斗内的冰川冰在压力的作用下,从后向前沿冰床底部旋转地流出冰斗,并刨蚀床底。由于冰斗中的冰川冰是后部厚而前部薄,因此冰斗后部的刨蚀作用比前部强,形成一个下凹的斗底和凸出的冰坎地形(图 6-5)。一个典型的冰斗应由陡峭的后壁、深凹的斗底和凸出的冰坎三部分组成。这三个特征也是鉴别古冰斗的重要标志。

当冰斗进一步扩展,或谷地源头数个冰斗汇合时,冰坎消失或变得不明显,其底部平坦,出口与冰川谷相连,这种地貌称为冰窖(firn-basin)。

古冰斗可作为古雪线位置的标志,其气候意义将在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中论述。冰斗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冰斗的长度(a)、宽度(b)和深度(c),这三个数据能反映冰川作用的强度。如平坦指数(F)= a/2c,在冰斗中一般为 1. 7 ~5,而冰川作用弱的雪蚀洼地中为 4. 25 ~11。这个指数越小,冰川作用越强。在古冰斗的鉴别上还要注意: 冰斗在雪线附近成群发育,因此在同一高度上可能发现几个古冰斗。并非所有的冰斗都形成于雪线附近,在雪线以上有积雪并地形合适的地方都可能形成冰斗。

图 6-4 冰川剥蚀地貌组合图(据 A. Strahler 等,1997,改绘)

图 6-5 冰斗的发育过程(据北京大学等,1978,修改补充)

图 6-6 冰蚀谷的形成过程(据 Harbor,1992)

(2)刃脊、角峰

刃脊(knife-edge crest),也称鳍脊(fish crest),常与冰斗相伴,它是由于两个冰斗或两个冰川谷的侧壁不断后退,使其之间的山脊或分水岭变得非常尖锐,就形成了刃脊(图6-5)。若有两个以上的冰斗围绕一个山峰同时发育时,随着冰斗的后退,将形成尖锐的山峰,即角峰(horn)。角峰的外形与金字塔相似,具有锐利的棱和尖。

古刃脊和角峰,由于经历了风化作用,都会变得模糊,因此古刃脊和角峰的确定应与冰斗相验证,不可见到一个锐利的山脊或山峰就认为是刃脊或角峰。

(3)冰蚀谷

冰蚀谷(glacial valley),也称冰川槽谷(glacial trough),或 “U”形谷(U-shaped valley),它是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改造形成的线状谷地(图 6-4),在山岳冰川地貌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冰蚀谷的特点和规模与冰川的刨蚀作用有关,决定冰川刨蚀作用强弱的是冰川的速度、厚度、内部温度等,冰川的运动速度越快、厚度越大其刨蚀作用就越强,能形成很深的冰蚀谷,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斯迈特冰蚀谷深达 900~1200m。山谷冰川沿着谷地向前运动并刨蚀谷底和两侧,可形成冰溜面、擦痕等。由于冰川是固态,在谷地的下部和底部刨蚀作用最强,并且是使整个谷地的底部同时受到刨蚀作用而降低,而不像河流是沿着河床呈线状下蚀,因此冰蚀谷的横剖面两壁较陡,而谷底宽平,呈 “U”字形(图 6-6),所以称 “U”形谷。在冰蚀谷的上部,常有一个坡度变化的转折点,该点之上坡度较缓,而之下较陡,这个转折点就是当时冰面的位置(图 6-6中的 m),因为该点之上没有受到冰川的刨蚀作用,因此谷坡较缓。

图 6-7 冰蚀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据 P. E. Mathes,1903,转引自曹伯勋等,1995)

冰蚀谷在纵剖面上(从上游到下游),总体是向下游倾斜的,但在不同的部位有些变化,常是冰蚀洼地和冰蚀岩坎交替出现(图6-7)。这是由于构成冰床的岩性具有差异性以及存在构造软弱带,使其抗冰川刨蚀能力不同,导致冰床在软弱带下凹,而强硬的地方凸出。这种凹凸微地形的出现,致使冰川的运动性质发生变化。在洼地的后侧,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强烈剥蚀冰床使其降低; 而在前侧,冰川旋转逆坡向上运动,使其在岩坎的部位刨蚀作用减弱。其结果是洼地变得越来越深,导致了冰蚀谷纵剖面凹凸不平。这些洼地在冰川消融后积水成湖,所以在冰蚀谷中可见串珠状湖泊。

冰蚀谷是冰川作用的重要标志,掌握它的特征对鉴别古冰蚀谷意义重大。概括起来,冰蚀谷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横剖面为 “U”字形; 纵剖面凹凸不平; 平面上较直; 谷底或谷坡有冰溜面、擦痕,擦痕常为长条状,一端深,一端浅,由深端到浅端为冰川的运动方向; 谷地的上游宽,下游窄。

(4)悬谷

支冰蚀谷高悬于主冰蚀谷的谷坡上(图 6-4),称为悬谷(hanging valley)。悬谷的形成是由于支谷冰川的刨蚀能力远小于主谷冰川的刨蚀能力。悬谷与主谷的高差取决于两谷地的冰川刨蚀作用的强弱,两者差别越大,高差就越悬殊。

(5)羊背石

羊背石(roche moutonnée)是冰蚀谷底部或大陆冰川的冰床上一种比较特殊的地形,由一系列(有时单个)长条形的石质小丘构成(图 6-8),形状与伏在地面的羊背相似,故此得名。羊背石平面为长的椭圆形,纵剖面为机翼形,其长轴与冰川的运动方向一致。羊背石的迎面坡平缓光滑,上面有擦痕、刻痕、新月形的磨光面,是冰川磨蚀作用的结果; 其背面坡较陡,有阶梯状陡坎,是冰川拔蚀作用所致,有时有冰碛物堆积。羊背石的规模大小不一,在山岳冰川作用区,其规模较小,而在大陆冰川作用区,规模较大,有的高达几十米,长数百米。

图 6-8 羊背石(据 D. E. Sugden et al. ,1976)

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归纳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影响下所发生的疏松、崩解或化学成分改变。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膨胀与收缩不一致,发生崩解破碎。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成份在水,二氧化碳,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新的物质。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岩石的破坏、动物分泌物对岩石的腐蚀。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风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流水侵蚀: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将风化及侵蚀的形成物转移离开原位置的作用。包括推移、跃移、悬移流水搬运: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挟带的物质较粗,流速小挟带的物质较细。泥石流 风力搬运:搬运物质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冰川搬运:搬运物质随冰川缓慢悬移或推移。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漂砾、飞来石海浪搬运:波浪搬运较粗的沙砾,潮流和其他海流搬运粉沙和淤泥。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产物,在外力搬运过程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原因,被搬运物质逐渐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流水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垄、黄土沉积冰川沉积:冰碛物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包括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等形式,结果是形成新的岩石(沉积岩)。形成的地貌1.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在上中下游有不同表现。原 因 结果上游 山地高原高差大 流速急,侵蚀为主,河谷深切而狭窄中游 水流减缓,河谷宽阔 河曲发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下游 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 平坦广阔的三角洲2.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1)分类:地表喀斯特: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地下湖)(2)发育过程: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地下河——溶蚀盆地、峰林——孤峰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题目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环境演变,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安排10~12周。地质学实验,地貌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水文学实验,植物地理学实验,土壤地理学实验,沉积学实验,地理模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地理科学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8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16%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地理科学专业发展前景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3%,27%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薪酬指数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薪酬指数 72%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薪酬指数 68%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4%。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薪酬指数 61%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地理科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地理科学专业全球化指数 39%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完全能够”或“比较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认为“不太能够”和“完全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需要的毕业生为11%。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全球化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全球化指数为中等偏上。资料来源:

扎达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蜿蜒曲折数十里,约1100年历史

地文景观主要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地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表各种地文景观的形成和演变,直接受地层和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它包括五小类。 (1)山岳形胜:主要指风景名山、历史文化名山和冰雪山峰。 中国的五岳名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北岳山西恒山、中岳河南嵩山,南岳湖南衡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有“清凉佛国”之称)、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三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峨眉天下秀”“雄秀西南”)、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称“莲花佛国”“佛国仙城”)、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称“海天佛国”)。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道教第一名山)、四川青城山(青城天下幽)、安徽齐云山(乾隆誉为江南第一名山)、江西龙虎山(道教正一派发源地)。 还有闻名于天下的山东崂山(道教名山);安徽省黄山(四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和天柱山;浙江省雁荡山(东南第一山、有“寰中绝胜”之称)、天台山(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和天目山;江苏镇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福建武夷山(三三秀水清为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江西省著名避暑胜地庐山(四大奇观:瀑布、奇峰、云海、植被)、鄱阳口锁湖插江的石钟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朱德题名“天下第一山”);湖北“神农架”;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包括张家界、索西峪、天子山)、岳麓山(岳麓书院,为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和毛泽东故乡韶山;四川乐山(乐山大佛);重庆缙云山;贵州梵净山;广西桂林山水;广东省四大名山丹霞山(中国红石公园)、西樵山、鼎湖山(有“北回归线绿宝石”之称)和罗浮山;海南五指山;台湾阿里山;吉林长白山;辽宁千山和医巫闾山;天津盘山(京东第一名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等。 国外著名的山有:日本富士山、朝鲜金刚山、韩国雪岳山、德国黑林山、希腊奥林匹斯山、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美国落基山等等。 (2)喀斯特地貌景观: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20片石林;溶洞景观有: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贵州:本省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黎平天生桥。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浙江的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江苏的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吉林的同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世界上著名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有:“海上桂林”越南下龙湾,美国猛犸洞、马来西亚黑风洞、印尼加里曼丹岛石林等等。 (3)风沙地貌景观:包括风蚀地貌和风沙地貌。前者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风蚀城堡等,如新疆乌尔禾风蚀“魔鬼城”,罗布泊“雅丹”地貌;后者指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戈壁,如中国敦煌月牙泉的鸣沙山、宁夏中卫的沙坡头都有鸣沙现象。还有一些“新月型”沙丘、“金字塔型”沙丘等景色也很壮观,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均有大量“新月型”沙丘、“金字塔型”沙丘分布。世界上著名的风沙地貌景观有非洲撒哈拉沙漠、美国“彩色沙漠”等等。 (4)海岸地貌景观:包括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岩石海岸、沙质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多种形态。蓝天碧水、金沙细浪、日出夕照还有一些海上蜃景相映成趣。中国著名的海岸旅游资源丰富。如大连金石滩,这里有令人神往的礁石奇观,并且海蚀崖、海蚀溶沟等海岸地貌发育齐全,还是著名的海水浴场。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山东青岛海岸、江苏连云港和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岛和厦门鼓浪屿、海南三亚天涯海角、台湾清水断崖、广西红树林海岸等都是中国较为著名的海岸景观资源。世界著名的海岸景观有南非好望角、挪威西海岸的峡湾风光、泰国普吉岛、法国科西嘉岛、澳大利亚大堡礁等。 (5)特异地貌景观:世界上较为罕见的地貌景观,如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贵州以地缝、天坑、峰林三绝著称的马岭河地缝裂谷景观、黑龙江以石龙石海和火山口为特色的五大连池火山岩熔景观、福建鸳鸯溪白水洋水下石板广场、云南元谋土林等。 编辑本段水域风光水域景观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灵气”之所在。江河、湖海、飞瀑流泉、冰山雪峰不仅独自成景,更能点缀周围景观,使得山依水而活,天得水而秀。水域风光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有下列几类。 (1)江河溪涧:包括大江大河及其冲积而成的著名峡谷,如著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世界第一大峡谷(最深最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风景画廊──欧洲“蓝色多瑙河”,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等等。 还包括一些河川清流,如广西的漓江风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美丽的富春江──新安江等等。 另外是山涧溪流风景,如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堪称“三三秀水清如玉”,湘西张家界山水的灵魂──金鞭溪,还有大宁河小三峡、福建鸳鸯溪、湖北神农溪等许多著名溪流景观。 (2)湖泊:著名的天然湖泊有:“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水光潋滟“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杭州西湖、云南昆明滇池和大理洱海(构造湖)、中国最大火山堰塞湖──黑龙江镜泊湖(火山湖)、王母瑶池仙境──新疆天山天池(冰成湖)、旷秀太湖(泻湖)、长白山天池(火山湖)、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构造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构造湖)、甘肃敦煌月牙泉(风蚀湖)。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里海、世界最深湖──俄罗斯贝加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北美洲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世界第一低地──约旦和以色列交界的死海、瑞士日内瓦湖、英国尼斯湖等等。 (3)飞瀑流泉:从陡坎和悬崖倾泻下来的水流称为瀑布。 中国著名的瀑布景观有:中国三大著名瀑布,即贵州黄果树瀑布(岩溶型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差别侵蚀型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火山熔岩瀑布),还有著名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香炉瀑布(构造性瀑布)、庐山三叠泉瀑布和开先瀑布、四川九寨沟瀑布群、湖南衡山水帘洞、江苏连云港云台山水帘洞(《西游记》水帘洞)、湖北神农架水帘洞、河南桐柏山水帘洞、福建武夷山水帘洞等等。世界著名瀑布景观有:世界三大瀑布,即非洲维多利亚瀑布、南美伊瓜苏瀑布和北美尼亚加拉瀑布,世界落差最大瀑布──南美洲安赫尔瀑布等等。 地下水露出地表的天然露头称为泉。 中国名泉主要有七大泡茶泉,即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二泉)、杭州虎跑泉、上饶陆羽泉、扬州瘦西湖泉、庐山招引泉、怀远白乳泉;具有医疗保健价值的湖南安宁“天下第一汤”、安徽黄山汤泉、广东丛化温泉、陕西临潼华清池、重庆南北温泉、东北五大连池药泉;具有酿造功能的青岛崂山神水泉(青岛啤酒)、四川“金鱼泉”(五粮液)、贵州赤水河畔清泉(茅台酒);具有观赏价值的济南趵突泉(济南被称为泉城)乾隆御封“天下第一泉”、四川广元缩水洞的含羞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湖南嘉禾珍珠泉、河北野三坡鱼泉等等。世界著名的泉有:美国黄石公园的间歇喷泉(老实泉)。 (4)冰川景观:主要是高山和高纬地区的具有特殊形态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的水域风光资源。中国的珠穆朗玛峰冰川、天山一号冰川、四川海螺沟冰川和雪宝鼎、嘉峪关祁连山七一冰川以及世界上著名的勃朗峰、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北极冰川、南极冰川等等。冰川景观旅游资源主要以高大山体为依存条件,所以较高大的山脉一般成为冰川景观旅游的首选。 (5)风景海域:主要是与海岸和海岛和为一体的复合景观。包括海潮、海啸、海风、海市蜃景等等。如“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海南三亚亚龙湾有美丽的珊瑚景观和新月形沙滩,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夏都”北戴河具有迷人风光;世界上著名风景海域有美国夏威夷瓦湖岛华基基海滩以“沙滩、浪花、排排棕榈树”著称,地中海各段分别以“天蓝色海岸”“绿宝石海岸”“金色海岸”“太阳海岸”“光明海岸”等美丽的名字闻名遐迩,如西班牙著名的“太阳海岸”以阳光闻名。 编辑本段生物景观生物的存在使得世界变的精彩,各种动植物使地球表面生机勃勃。各种动植物让人类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也有很多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生物景观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森林景观: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功能的野生、原生以及人工森林。森林景观可以开展探险、探奇、探幽、科学考察、疗养、健身、生态旅游和野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景观(“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温带生物自由基因库、红松之乡)、广东肇庆鼎湖山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中华植物王国之最)、广西省合浦县东南部山口红树林景观、四川长宁和江安之间的“蜀南竹海”、浙江“安吉竹海”、湖南“益阳竹海”等。世界主要森林景观:欧洲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世界最大针叶林)、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中海沿岸的亚热带常绿林景观等,瑞典有“锯木场”之称、芬兰有“森林之国”之称。 (2)草原景观:主要指大面积的草原和牧场形成的植被景观。中国著名的草原景观资源主要有: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草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是中国第二大草原;甘肃夏河草原。世界主要草原景观:澳大利亚中西部大草原;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非洲热带稀树草原。 (3)古树名木:主要是指单体存在的古老名贵的树木。中国名木主要有:世界植物活化石,水杉、银杏、鹅掌楸、珙桐等;黄山迎客松(黄山四绝之首);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已经5000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柏树之父”;山东孔庙2000多岁的“孔子桧”;泰山“五大夫松”等等。 (4)奇花异草:珍稀花卉和草类。古人给名花奇草起了许多优雅的名字:“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园中三杰”玫瑰、蔷薇和月季,“花中四友”山茶花、梅花、水仙、迎春花;中国十大名花:“花王”牡丹,“花相”芍药,“花后”月季,空谷佳人“兰花”,“花中君子”荷花,“花中隐士”菊花,“空中高士”梅花,“花中仙女”海棠花,“花中妃子”山茶花,“凌波仙子”水仙花。中国主要观花之地有苏州吴县赏梅胜地,洛阳牡丹“甲天下”,杭州玉帛玉兰林,云南奇花异卉大观园,如昆明市花山茶花、还有杜鹃花、百合花、龙胆等,中国最大杜鹃花观赏胜地贵州“百里杜鹃”林,福建漳州“百里花市”看水仙,此外还有扬州琼花、广州菊花、桃源桃花园等等。世界著名花卉有:日本樱花、荷兰郁金香等。 (5)珍禽异兽及栖息地:现存数量较少或者濒于灭绝的珍贵稀有动物和保护珍稀动物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中国特有的金丝猴及四川九寨白河自然保护区,长江白鳍豚被称为“长江里的大熊猫”,世界屋脊之鹿──白唇鹿,东方宝石朱鹮(红鹤)及栖息地陕西洋县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及栖息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及栖息地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野牦牛等蹄类动物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还有辽宁老铁山蛇岛、海南猴岛等珍稀动物栖息地。世界上珍稀动物及栖息地有:澳大利亚大陆特有动物鸭嘴兽、袋鼠、考拉(树袋熊)、鸸鹋(澳洲鸵鸟),尼泊尔奇特万皇家公园是孟加拉虎最后的避难所和亚洲独角犀牛的栖息地,世界著名的羚羊保护区非洲卡拉哈里羚羊国家公园,还有南极大陆的“主人”──企鹅。 编辑本段气候天象主要指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天气现象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旅游资源景观相结合,再加上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点缀,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候天象旅游资源。有长时间保持的大气物理状况,如宜人的气候资源,还有美丽的高山冰雪景观,短时间的气象景观一般分为经常发生的雨景、云雾景、冰雪景、明月、日出、云霞和偶然发生的佛光、海市蜃楼、雾凇、雨凇等。 (1)宜人气候:人们可以用来避暑或者避寒,并能够满足身心需要,使心情愉悦、体魄健康的气候资源。 避暑气候分为三种类型:a、高原山地型,如中国避暑胜地庐山,在夏季比山脚下的九江市平均气温低℃,中国南方大多数名山属于这种类型,如峨眉山、武夷山等等;b、海滨型,如中国的大连、青岛、北戴河等;c、高纬度型,即高纬地区气温低,许多避暑胜地位于这些地方,如中国夏季东北一些城市。 避寒气候:冬季,人们多去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地区避寒,很多热带、亚热带沿海城市成为著名的避寒胜地,如美洲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非洲佛得角群岛、中美洲的尼加拉瓜、亚洲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中国海南省,澳大利亚的悉尼海滨、美国夏威夷群岛等。 阳光资源:如地中海沿岸国家充分利用阳光和海水,建设海滨浴场,最著名的是西班牙濒临地中海沿岸,晴天多、阳光和煦、沙滩柔软,海水蔚蓝,适于开发海水浴和日光浴。 此外,还有四季如春的迷人气候,如中国云南的昆明堪称“春城”。 (2)大气降水景观:主要由于大气降水形成的雨景、雾景、冰雪等等。中国著名的“露天银雨”、“黄山云海”“西山晴雪”、太白山的“太白积雪”、台湾的“玉山积雪”、九华山的“平冈积雪”以及东北的“林海雪原”、云南石林。 (3)天象奇观:一般具有偶然的、神秘的、独特的特征,如极光、佛光、海市蜃楼、奇特日月景观等。 极光:太阳带电粒子从高纬度地区进入地球大气层,受磁场影响形成的色彩艳丽的发光现象,形状多样,千姿百态,在高空5~10千米亮度最强。北半球有一个极光带,利于观测极光,它通过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岛南部、挪威北部和新地岛南部,每年有240天左右可见极光。中国的漠河和新疆阿尔泰,每年可见一次极光。 佛光:也叫“宝光”“金光”,在低纬度高山地区云海中,由于阳光斜照使大气中的水珠发生衍射而呈现的色彩华美的光环,光环会随观测者而动,观测者的投影会进入光环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神佛显圣”之感。中国可以观测到佛光的地区有庐山、泰山、黄山、梵净山、峨眉山,其中以峨眉山“金顶佛光”最为壮观。在德国的哈尔滋山、瑞士的北鲁根山也会有佛光出现。 海市蜃楼:由于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空气密度垂直分布发生分异,引起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使远处地面景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神秘的景致。一般多出现在海湾、沙漠和山顶。中国最佳观测地点是山东蓬莱阁和浙江普陀山。另外连云港海洲湾、渤海长岛、北戴河东联峰山、庐山五老峰和塔克拉玛干也都可观测蜃景。 武当叠影:武当山天柱峰金殿上空偶尔会出现与金殿一模一样的虚幻景象,使人们感到无比神奇,认为是真武祖师显圣,引来很多香客朝拜。一般出现在雨后初晴、或者既有阳光又有云雾的特殊天气,这一景观为武当独有,称为“祖师映光”或“金殿叠影”。 日月景观:主要有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月并升以及夜间月景等景观。观测旭日东升的日出景观可以到庐山含鄱口、汉阳峰,黄山翠屏楼,泰山日观峰,华山东峰,峨眉山金顶,衡山祝融峰,蓬莱丹崖山,秦皇岛海滨等地。著名的夕阳西下的日落景观有浙江普陀山“普陀夕照”、杭州西湖“雷峰夕照”、河北承德“磬锤夕照”、湖南“潇湘夕照”等。日月并升景观在中国有五个地方,最佳观测地点是浙江海盐县南北湖畔的云岫山鹰窠顶。夜间月景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到中秋分外明”等,明月与其他景致构成了著名的岳阳“洞庭秋月”、杭州“三潭印月”以及著名的“二泉映月”等。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天然赋存性从发生学的角度上看,一切自然景观都是大自然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造而成,具有天然赋存的特点,即天赋性,因而它是旅游的第一环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天然赋存特点的介绍,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地域性自然景观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中国风景的“北雄南秀”的特征反映了南北自然景观的总的差异。 科学性自然景观各个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复杂多样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特点,反映在自然景观的各个方面。因而自然景观的具体成因、特点和分布,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综合美从旅游审美的角度上看,一切自然景观都具有自然属性特征的美。在自然景观美中,单一的自然景物,由于构景因素单调,一般来说,它的美是单调的;大多数自然景观美都是由多种构景因素组成的,它们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所以体现出综合美的特点。 吸引价值的差异性自然景观虽是大自然本身的产物,然而“千座山脉难以尽奇,万条江河难以尽秀”,只有具备能引起人们美感属性的自然景观,只有能使观赏者获得美的那部分景观,才是自然美的代表,才具有自然景观美

文科综合命题:湖天中学历史教研组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 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 答案使用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作选做题时,考生按题目要求作答。本试题卷共 14 页,如有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 42—46 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 Ⅰ 卷一、选择题: 本题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集成电路(简称 IC)又称芯片,大量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汽车、家电等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 通信设备中。芯片生产工艺复杂,环节多,技术门槛很高。近几年中国的芯片仍然是 90%依靠进口, 中国每年要向美国进口芯片在两千亿美元以上。近十年来外资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IC 制造和封测 行业出现了显著的“东移”现象。据此完成第 1~2 题。 1.与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相比,以下不.属.于.发展芯片产业优点的是A.能源和资源消耗少 B.产品附加值高C.环境污染小 D.安置劳动力就业多 2.IC 制造和封测行业出现“东移”到中国的原因不.包.括.A.中国国内对芯片的市场需求巨大,但芯片的产能不足 B.中国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C.中国的 IC 产业配套日益成熟D.中国土地成本低、能源供应充足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到二十七日,青海同仁县隆务河畔的二十多个藏族、土族村庄都会自发举行 盛大的“六月会”, 这是青藏高原为数极少不是由藏传佛教僧人主导的民间祭神活动。由“拉哇”带领, 众人敬拜神灵,并祈求庄稼丰收,避免冰雹等自然灾害。图 1 为隆务河谷位置图,图 2 为多年平均冰雹出现时间图和次数统计图。据此完成 3~4 题。3.“六月会”期间,庄稼成熟,但不能收割,必须等“六月会”结束后才能开镰。据此可推测该庄稼为 A.小麦 B.青稞 C.玉米 D.水稻4.冰雹由强对流天气引起,一般发生在午后。隆务河谷地区在 20~21 时出现冰雹高峰的原因是 A.地表温度高,气流作强烈上升运动B.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暖空气强烈上升 C.夜晚降温快,空气中水汽迅速凝固D.上一次峰值过后,高空水汽能量集聚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岛礁地名进行了记载,岛礁的渔民俗称来源包括地理特征、位置、物产、水文特征、传说等。20 世纪中国政府曾经三次统计 梳理南海岛礁的地名,并且按照岛礁面积不同,进行了“岛、礁、沙、岩”的分类统计。据此完成 5~6 题。5.以下岛礁渔民俗称根据位置命名的包括①第三峙 ②眼镜铲 ③鬼喊 ④丑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根据岛礁所反映的地理特征推测,以下岛礁淡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是A.南子岛 B.永暑礁 C.曾母暗沙 D.石龙岩 7.规范南海岛礁地名的意义在于①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 ②传承地名文化 ③保障航行安全 ④推动国际合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四川省古蔺县龙山镇,三面环山,植被茂密。镇旁有一口泉眼,全年水量充盈,且每天会出现 多次像潮汐一样的涨落现象,被称为“潮汐泉”。调查发现:距泉口 560 米的 149 号天然竖井,当泉口涌水时,井内水位立刻急剧下降。当泉水停涌时,井内水位缓慢回升,水位升降差 米。推测“潮 汐泉”的形成与虹吸作用有关:当蓄水溶洞水位达到甲水位时,地下水会通过曲管越过高处流出,形 成泉涌;当洞内水位降至乙水位时,泉水水位回落 。据此完成 8~10 题。8.潮汐泉所在地区A.喀斯特平原上星点状耸立着孤峰残丘。在局部表土覆盖较薄地段,岩石裸露,地面略有起伏 B.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水电开发潜力大C.风蚀作用强烈,地面支离破碎,垄槽相间 D.受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山奇、水秀、石美、洞异9.下列条件中,与潮汐泉形成相关性最低的是A.降水季节变化大 B.有较长且有坡度的暗河C.有虹吸式弯曲管道 D.有较充足的蓄水空间 10.若该地植被破坏严重,对潮汐泉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每次泉涌的水量减少 B.泉涌的频次减少C.暗河的含沙量减少 D.溶洞发展速度加快 11.怀化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坚持观测校园内旗杆顶部影子在日落时的方位,当影子从甲方位移动 到乙方位时,他们所处的时间段是A.雨水到谷雨 B.芒种到小暑 C.白露到霜降 D.寒露到大雪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第 Ⅱ 卷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3~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35 分3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4 分)材料一绿茶不发酵讲究新鲜,是鲜叶采摘后高温迅速灭掉其中酶类,抑制茶多酚氧化而成。红茶通过 全发酵促进茶多酚氧化和茶叶自身酶激活。黑茶同样促进茶多酚氧化和微生物活动产生酶的后发酵 茶,具有一定促进消化和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等作用。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海拔 1800 米以上的山区。这里被 200 平方公里的茶树林覆盖,在晴朗的天气里可以遥望珠穆朗玛峰。凉爽的气候,薄雾笼罩 的茶园,独特的地形、土壤和空气,使大吉岭茶具有清雅的麝香葡萄酒的风味和奇异的花果香。优 质的大吉岭茶叶被称为茶中“香槟”。材料二茶叶的品质与全氮量、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有关,这三种物质含量高,茶叶品质好。大吉岭某茶 园将肉桂与茶树混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肉桂是生态经济树种,生长在不耐积水、喜疏松肥沃 且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当空气湿度大于 80%时生长旺盛,较充足的阳光有利于树皮的增厚,树 龄越长,皮越厚,质越好。以下为该茶园景观图和不同条件下生产的茶叶全氮量、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示意图。材料三自印度总理莫迪 2014 年上台以来,大力推广“印度制造”,汽车行业是其近几年重点发展的部门, 也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制造业部门。目前跨国汽车企业主要以代工模式在印度进行整车生产,关键核 心技术由外国投资者掌握,且印度尚未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很多零部件不能自主生产,因而印度 本土汽车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印度政府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中心,努力提高零部件 的本土化率,近年来不断推出有力措施刺激行业发展,尤其鼓励本土制造和技术升级。如 2014 年 2 月,政府开始对汽车消费税进行最高达 6%的临时减免;大力鼓励绿色能源汽车发展等。全国逐渐形 成了半岛东南部金奈、西部孟买、北部德里为中心的三大汽车生产基地。(1)请分析大吉岭地区茶叶品质好的自然因素(8 分)(2)请推测某茶园将肉桂和茶树混种的原因(6 分)(3)中国人的传统茶文化是以绿茶为主,但近些年来,红茶和黑茶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 请推测其原因。(4 分)(4)印度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汽车市场,请为中资汽车企业进入印度提几条合理化建议(6 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 分)阿里地处中国的极西地带,藏西北地区,是西藏下辖的地级行政区划,和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争端 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这里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生存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 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山、水、土”是阿里的三大元素。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札达,沿象泉河谷有一条气势恢宏的土质莽林,这就是著名的“札 达土林”,扎达土林属第四纪次生构造河湖相地貌,是高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的一条条深深的沟 壑,变成了土的林海。阿里地区湖泊密布,玛旁雍错(4588 米)在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 35 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其 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蓄水量第二大的天 然淡水湖、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湖中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湖畔每 年候鸟成群地营巢产卵.孵化育幼。玛旁雍错湖区素来被藏民称为“生物生存的圣湖”,是藏区三大“神 湖”之一。(1)根据扎达盆地所处的地理环境,推测扎达土林的形成过程。(6 分)(2)简单分析玛旁雍错湖水透明度高的原因。(6 分)(3)试结合当地的环境,简析玛旁雍错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6 分)(4)公元前 4 世纪,先民们在扎达盆地建立了强盛的象雄王国。请推测他们将都城选择在土林顶部挖 掘而成的原因。(4 分)(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二道地理题、三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 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10 分)处湘赣边界,至今仍保留众多人迹罕至的大片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为地球上同纬度最丰富的生物区分地之一。地理环境独特,气候阴凉湿润,常年 大部分时间阴雨连绵,山区地形复杂,且土壤有机物含量较低。井冈山旅游风景区地处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井冈山旅游今年来蓬勃发展,请分析其发展旅游的有利区位因素(6 分)(2)中国目前旅游多以观光游形式出现。井冈山旅游主打“红色观光游”,为推动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 发展,请结合材料和当地情况,为井冈山旅游设计两项新的旅游项目。(4 分)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共享单车在中国大地不断推广,在给老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2018 年底,在上海 市静安区某违规停放的非机动车堆放现场,数万辆共享单车杂乱堆放在一起,网友称其为“共享单车坟 场”。据了解,该区曾经通知各家单车企业前来交涉,但至今未有一家企业前来领取。长期风吹雨淋, 很多单车锈蚀十分严重,后续处置困难。简述“共享单车坟场”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为其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0 分)2019 年 5 月怀化市高三三模地理答案及【解析】DDABB AADAB A第 3、4 题解析:3、农历 6 月 15 一般在公历 7 月份,图示地区庄稼成熟。东部同纬度地区冬小麦多为夏初收, 青藏地区热量相对不足,冬小麦收获时期相对推迟;青稞是青藏地区重要的粮食,多为春种 秋收;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热量,除了藏南谷地,其它地区一般不适合种植;水稻生长全期 需要充足的热量,青藏地区不适合水稻种植。 4、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现象,一般发生在午后。20—21 点,地表温度较低,对流并不强 烈,但受热力作用影响,夜晚山上空气冷却快,冷空气沿山坡迅速下沉至谷底,谷底暖空气 迅速抬升,气温快速下降,水汽冷却凝固形成冰雹。第 5、6、7 题解析: 5.根据材料,岛礁的渔民俗称来源包括地理特征、位置、物产、水文特征、传说等。推测 第三峙以方位命名。事实上是因渔民到南沙作业,常以该岛为第三站而得名。推测“眼镜铲” 以地理特征命名。事实上是因该礁呈长条形,中部有沙洲将其分割成东、西两个潟湖,形似 眼镜而得名。推测鬼喊以水文特征命名。事实上是因该礁波涛汹涌,浪啸之声犹如鬼喊而得 名。推测丑未为根据方位命名。事实上是因从中业群礁铁线礁按照罗盘丑未方向航行可到该 礁而得名。 6.“岛”主要指高潮时仍然出露、四面环水,且有植被覆盖、面积形状较稳定的陆地。 “礁”主要指高潮淹没、低潮出露的低潮高地。 “沙”主要指低潮时出露、四面环水,无植被或植被覆盖稀疏,面积或形状不稳定的陆地。 暗沙主要指淹没在水下较浅的沙质或珊瑚礁滩。 “岩”指低潮出露海面的珊瑚礁岩。因此“岛”的面积较大,且高潮时仍然不被海水淹没, 有稳定的淡水层。 7.①②不用解释。③新生沙洲对船只航行构成一定障碍,出于航行安全保障的目的,也应 予以命名并在海图中进行标注。因此规范南海岛礁地名对保障航行安全有一定作用。④规范 南海岛礁地名是中国的权利,与国际合作无关。第 8、9、10 题解析: 8.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处于西南地区多石灰岩,小镇三面环山,植被茂密。喀斯特平原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晚期,与该区域的地貌不吻合,A 不符;该地为亚热带气候区,可以说 是降水丰富,但喀斯特地形区,山地垂直高差不大,地下水资源丰富,所以水电开发潜力不 大,B 不符;我国南方区域,亚热带区域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溶蚀)为主,风蚀作用不 强,C 错;该地为南方喀斯特地形区,存在流水溶蚀和沉积作用,山奇.水秀.石美.洞异, D 正确。 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潮汐泉的形成中需要虹吸作用,要有曲管,有一定量的蓄水溶洞, 而地下水的汇集则需要较长且有坡度的暗河,才能汇集更多的地下水,保证每天都有潮汐泉 水的涌 出,另外如果没有坡度可能蓄水洞中的水就会顺着暗河流走或者不能保证地下水流 入汇水洞中,故 BCD 都应与潮汐泉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潮汐泉是全年水量充盈,每 天会出现潮汐涨落现象,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则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潮汐潮落不会 在每天都出现,所以降水季节变化大与潮汐泉的形成相关性最低,A 正确。 10.因为潮汐泉主要是由地下水补给。而如果该地植被破坏严重,则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减少,乍看可能会误选为每次泉涌水量减少,但仔细看潮汐泉的水直接来自地下蓄水洞,也 就是说蓄水洞里的水到达相应的水位后才会在潮汐泉有水涌出,到达一定的水位后,涌水停 止,每次泉涌的水量不会减少,但由于下渗水量减少,蓄水洞蓄水至一定水位的间隔时间变 长,故泉涌的频次会减少,A 错 B 对;由于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但暗河作为溶解碳酸盐类的地下水,其中含沙量非常少,几乎不受地表植被破坏的影响,除 非坍塌,C 不符;由于下渗量减少,地下水量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会减少,所以溶洞 发懂速度会减慢,D 不符。故本题正确选 B。11、甲方位是东北,乙方位是东南。从甲到乙,表示日落的方位是从西南到西北。日期应该 是分列春分日的前后,所以选择雨水到谷雨,A 正确。36.(1)地处喜马拉雅山南侧,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大吉岭高原起伏大,地势较陡,排水条件好; 海拔较高,白天日照充分; 气候凉爽,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 疏松肥沃且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 原始独特的生态环境,无污染;(4 点 8 分)(2)肉桂喜光,沿山地混种能提高光能利用率;肉桂的树冠可以削弱太阳辐射,保持茶园的适度光照,从而提升茶叶品质; 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 增加农作物种类,调整农业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点 6 分)(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肉类食品的比重上升,红茶和黑茶具有较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 ; 经济水平的上升,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提高。红茶和黑茶能起到清理身体垃圾.调节正常代谢功能,补充微量元素的健身作用; 我国对外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外来红茶文化在我国的推广,使消费人群扩大(2 点 4分)(4)一是利用政策优势,确定合资、合作伙伴。(印度汽车产业政策鼓励本地制造,与当 地汽车制造商合作是进入印度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车企可与印度本土汽车制造商合作, 利用自身竞争力及合作方在当地成熟的销售网络,共同开拓印度市场。)二是择优挑选投资地点。(金奈是印度政府重点打造的汽车制造中心,已经形成了完整 的汽车供应链,而且与中国海运距离最短,运输条件良好,从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的 企业可以重点考虑在该区投资。孟买和浦那地区是三大集群中基础设施配套最好的地区,背靠全国经济中心和主要港口,其产品便于向全国各大城市运输和销售。古尔冈工业区位于首 都德里附近,政府致力于加强该区的研发和汽车试验功能。中国车企可根据自身条件在这三 大区域中择优选择投资地点。)三是发挥汽车零配件产业优势。(我国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已经渐成规模,逐步形成较 为完备的汽车零部件园区产业体系。)四是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领域。(3 点 6 分)注意:只要达到和黑体加粗字句意思相近的答案都可酌情给分。37.(1)大约 500 万前,扎达地区是巨大的湖泊,湖泊以及周边河流带来的泥沙物质大量沉积在底部形成厚达 800 米的沉积地层;(早期形成巨厚的湖泊沉积物)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湖水急剧外泄,湖底土层裸露;(地壳抬升,地表裸露) 干旱寒冷的环境中,植被稀疏的地表被大风.河流及季节性水流的冲刷下,形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长期的风力和流水侵蚀而成)(过程 3 个方面共 6 分)注意:按括号中的简化版本答题也算对。(2)湖泊水量大,自净能力强; 湖泊海拔高,周围人口较少,排放的污染物少; 入湖河流多为冰川融水,水质好且含沙量小; 湖泊周围生态环境好,净化作用强(3 点 6 分)(3)河流及湖水中矿物质含量高,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食物丰富,导致鱼类富集;藏民无食鱼的饮食习俗,鱼类保护好; 周围山地海拔高,垂直差异性显著,森林草场广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较充足,水草丰茂,为南迁候鸟中转地,候鸟种类多;(3 点6 分)(4)高原上树木稀疏,缺乏用于建筑的足够木材; 巨厚的土层,便于就地取材; 便于应对干旱、寒冷的气候,保暖性好; 土林之上的都城,有绝佳的防御优势(2 点 4 分)43.(1)旅游资源数量丰富,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好,游览价值高; 客运方式多样,交通便利; 距离井冈山市近,地区接待能力较高; 景区知名度高,对游客吸引力大; 临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带,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红色旅游基地,政府政策大力支持(3 点共 6 分)(2)红色与政治(党员培训教育)联姻; 红色向质朴(乡村旅游)回归; 红色与绿色(生态旅游)相映; 红色与城乡建设(城市建设、旅游小城镇建设和新农 村建设)结合; 红色与时尚(自驾车)结盟从这 5 个方面入手设计,合理给出 2 个就给 4 分。例子:跟着红军去长征——徒步行军体验 游;44.不利影响:堆放共享单车,占用城市用地;侵占公共环境,影响城市环境美观; 锈蚀老化车身和脱落零部件可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2 点 4 分)建议:政府增加并规范单车的停放范围,减少随意停放现象;企业与政府开展积极合作,实现共享单车的有效回收和替代; 及时维修.维新共享单车,提供更多的服务。(3 点给 6 分,言之有理皆可)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选题

山岳冰川发源于山岳雪线以上的山顶和斜坡。雪线是长年积雪的下限。在这个下限附近,冰雪的消融量和降雪量大致是相等的。这个界限是随降雪量而变化的。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由于本身的压力,其上层部分融解的雪水向下渗透和再冻结,使其渐渐转化为冰。这样的冰,沿着山岳的斜坡和冰川发生以前的河谷,向下运动。山岳冰川的运动如同流水一样,也是受重力作用沿斜坡(或谷底)向低处运动,坡度越陡,运动速度越大。但冰川的运动速度较流水的运动速度要小得多。冰谷中的冰川运动规律如图7-1所示。

图7-1冰川的堆积、消融和流动示意图(根据West等)

a—切过一条山谷冰川中部的纵剖面,示明堆积区和消融区,以及1965至1967年两年的流速,上游为堆积过剩区,下游为消融大于堆积区;

b—一条山谷冰川的中线纵剖面,示明冰裂隙与基岩地形之间的关系,排冰量集中于冰后裂隙和冰裂隙区,由于向下方的融解而形成冰砾阜,在冰川末端形成剪力冰碛;c-穿过一个冰楯的剖面图,左侧冰楯末端处于较平坦的地区,右侧冰流过一条山脊的一个隘口并形成了一条山谷冰川,雪堆积形成的“年层”随深度的增大而变薄,箭头长度示明流向和速度大小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对于谷底和两侧的岩层,特别是对冰川发生以前的松散堆积物,进行强烈地磨削、碾平、挖掘、拔取和粉碎作用。冰川所特有的拔取作用是一种在冰川前进过程中推动岩石凸起部分,并粘连了这种凸起部分底部岩石一起被拔动的作用。冰川对岩石的这些破坏作用,统称冰蚀作用。冰蚀作用形成各种冰蚀地形(图7-2)。冰蚀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和冰川产生以前就已存在的其他类型的松散堆积物,被冰川所搬运并在冰川融化时沉积下来的作用,叫做冰积作用。冰积作用形成了冰积地形和冰积物。

(一)山岳冰川的冰蚀地形

在山岳地区的雪线附近,冰体集中于山坡的凹陷中。由于长期的冰蚀作用、冰冻风化作用和冰崩作用,形成了一种三面界以陡壁、一面向冰谷下游方向开口的圈椅形的凹陷,叫做冰斗。冰斗的直径,通常都在1km以下,深数十米至数百米,底部一般都不同程度地被冰积物所覆盖,较为平展。但如冰蚀作用非常强烈,冰斗的底部就很少冰积物,而且还具有冰蚀基岩形成的凹凸面。在凹凸面上,常出现冰体对岩石表面、冰体中夹带的较松软岩石对较坚硬岩石表面的磨擦所产生的磨痕(磨光面),以及在冰体中夹带的较坚硬岩石对冰斗底部较松软岩石的磨擦所产生的擦痕。冰斗常形成于比较坚硬致密和抗剥蚀能力比较均一的岩层中。

随着冰蚀作用的扩大,冰斗的规模也相应增大,冰斗的数目也随着增多。冰斗底部的高度,基本上代表着这种地形形成时的雪线位置,但在斜坡较陡或冰量较大时,冰斗也可以形成于雪线以下。

冰川消失后,有的冰斗可贮水形成小的湖泊。较小的冰斗则大多数孤立于主谷两岸的山坡上,造成悬冰斗。规模较大的冰斗,时常在其开口处与下面的冰川谷相连接,并构成冰谷的上源。

密集的冰斗和冰谷可以剧烈地改造山岳的形态,造成尖峭突兀的冰蚀山。冰蚀山的特点是常具有尖锐的类似金字塔的顶部,叫做角锋。此外,冰蚀山时常还具有尖峭的呈锯齿状延长的山脊,叫做刃脊。

冰谷的形态也与一般河谷有所不同,其平面形态比较宽缓平直。这是由于集中于谷中冰体的流动方向比水的流动方向难于改变所致。流动的冰体不像流水那样沿着弯曲的沟谷流动,因而可对已有河谷起着一种削直的作用。可将冰期以前形成的谷坡下部凸出的山咀切去,特别是容易切去被蛇曲所环绕的凸岸的较长的山咀,形成冰蚀斩切山咀或陡岸。由于冰体流动较慢,而且能够长期累积,在同一地区,冰期汇集于谷中的冰体厚度可以很大,巨厚的冰体,可将原来狭窄的河谷刨削斩切成为一个谷壁陡峭和谷底平缓开阔的U形谷,叫做幽谷或槽谷。冰谷的宽度有时很大,一条长仅5—6km的冰谷,其宽度有时可达2—3km。

图7-2山岳冰川冰蚀地形(据Flint)

a—冰川发生之前的山岳高原;b—粒雪坡和一些小冰川开始发生;c—山谷冰川形成;d—冰退之后的地形,显示出冰蚀槽谷、山嘴、悬枝冰谷、冰斗、刃背、 和角峰

冰谷的纵剖面,通常也是不平展的。在冰谷底部,时常分布着由于冰蚀作用的不均一所造成的石盆(凹陷)和石槛(凸起),从而使冰谷纵剖面具有凹凸。石盆多形成于岩层松软和裂隙发育的地段,因为这种环境有利于冰蚀作用的进行。石槛(冰坎或横隔)形成于岩层坚硬和裂隙较少的地段。此外,在那些河谷急剧转弯和与峡谷邻接的上游地段,以及冰川支流注入的地方,由于对冰川运动的阻力增大,冰体易于累积起来,支流冰川的汇入也增大了冰体的规模,因而这些地方冰蚀作用异常剧烈,从而形成石盆。在那些河谷较直,较宽,没有或很少有支流注入的地段,则由于冰川能够较顺利地向下游运动,冰体不能大量累积下来,冰蚀作用微弱,也可以形成相对高凸的石槛。

另外,与上游较高、下游较低的河谷纵剖面相反,在冰谷纵剖面上,一般是上游较高、中游较低,而下游时常也较高些。这是由于在一条冰川内,中游的冰体最厚,冰蚀作用最强烈的缘故。

在U形谷底部的一些基岩凸起的表面,常带有冰川擦痕、磨痕和碾平及磨光的痕迹。有时可见一些凸起的基岩,其表面常常被磨得很光滑,叫做羊背石。羊背石对着冰川上游的一坡比较平缓,指向下游的一坡较陡峭,并常有冰碛物。羊背石的规模一般都不太大。

然而上述特点却并非冰谷所特有的。流水形成的河谷有时也可以具有U形的横剖面,其纵剖面有时也可以出现凹陷和凸起地段。在一些平原和丘陵地区,也可以见到比较宽和比较直的河谷。因此,在鉴定冰谷时,除去观察上述一般形态特点外,还需要考虑冰川堆积物的存在与否等其他一些特点。

一条主冰谷两岸,时常分布着许多悬冰谷。悬冰谷可以由两种方式形成。其一是在上述斩切山咀和主谷加宽过程中、支冰谷的尾部亦同时被切去,从而使支冰谷的谷口高悬于主冰谷之上,形成了悬冰谷;其二是由于主冰谷的加深作用进行得较支冰谷剧烈所引起。

在冰川消失以后,上述冰斗和石盆的底部常常贮水形成湖泊。这种湖泊有时在一条冰谷的底部有许多个,湖泊间以流水渠互相沟通,呈串珠状。并且由于下游的湖泊高度小和上游的高度大而呈阶梯状。

在冰期中,由冰川所造成的幽谷,在间冰期中被河流所占据。河流一般不能充满整个冰谷,而只能切割冰谷底部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V形谷。未被切割的冰谷底的一部分被残留下来,形成了冰川阶地。在下一次冰期中,河流V形谷又被改造成为新的冰川U形谷。这样一来,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过程中,就会形成几个冰川阶地。

冰川阶地可分为:

(1)冰蚀阶地阶地的表面和陡坎皆由基岩组成。阶地表面是冰蚀面。阶地表面只分布着星散的冰川堆积物。

(2)冰积阶地阶地的表面和陡坎都是由冰碛物组成的,阶地面是一个冰积面。

3.冰蚀-冰积阶地阶地表面是一个冰积面,阶地陡坎的上部由冰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二)山岳冰川堆积地形和堆积物

山岳冰川可以形成各种冰碛物和冰碛地形。其中,最重要的是底碛和底积平原、尾碛和尾碛垅(图7-3)。

1.表碛和内碛

伴随着岩层的重力崩落以及夹带着岩块和碎屑物的雪崩和冰塌等作用,从山谷冰川的上游滚落到冰川表面的岩块和碎屑物质,叫做表碛。在冰川流动过程中,表碛虽被冰川继续向下游转运,但并不能发生分选和磨圆等显著的改造作用。因此,表碛的岩石矿物成分和岩相特征,与崩积物没有多大区别。大部分表碛随着冰川的融解而坠落在冰谷底部成为一种融碛。融碛的成分和结构仍与表碛没有根本的不同。表碛也可以被冰川转运到冰川末端,沉积下来,构成尾碛的一种成分。

一部分表碛落于冰川裂隙中形成了内碛。内碛也可以由于表碛被后来的冰雪覆盖而形成。在这种场合下,内碛处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虽可能受到冰川的挤压和磨擦,但其岩石矿物成分却没有什么变化。包含在冰川内部的内碛,不构成地形。内碛在冰川运动过程中,也可以部分地沿裂隙坠落或被挤压到冰川底部,成为底碛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内碛却是在冰川消失时落于冰川底部成为融碛,或被冰川转运至末端,沉积下来成为尾碛的一部分。

2.侧碛和中碛

由于冰川边部与冰川两岸谷壁之间的磨擦,并且由于谷壁岩石的温度较冰川高,使得在冰川边缘的融解量大,并可产生裂隙。冰川边缘的内碛、表碛和谷壁崩落下来的重力堆积物沉积下来,在谷底边缘形成侧碛。侧碛也不具有层理和分选。由侧碛所构成的地形叫侧碛垅。侧碛垅高数米至数十米,宽数米至数百米。长可达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但这种地形常被冰水和冰川消失以后的流水所破坏,很难保留下来。

如果两条冰川汇合成为一条冰川,或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时,两条侧碛汇合成为一条形成中碛。除去分布在冰谷底的中央而外,中碛的岩石、岩相特征基本上与侧碛是一致的。中碛也构成垅状地形,叫做中碛垅。中碛和中碛垅更容易被冰川和间冰期中的河流所破坏。

3.底碛

在冰川底部转运着的物质,在很大的冰川的动压力以及与底部基岩间的磨擦力的作用下,受到剧烈的改造。一部分冰碛,与冰川发生以前分布于谷底的冲积物和其它堆积物,以及露出的或下伏于这些堆积物之下的基岩,被研磨或挤压而被破碎形成的一些岩块、岩屑和“岩粉。”它们混杂在一起,形成盖在冰谷底部的堆积物,叫做底碛,或叫做泥砾。

(1)底碛矿物成分和岩相的主要特点

① 没有层理和分选粗粒物质和细粒物质没有固定比例地混杂在一起。

② 粗粒物质的排列,大部分没有固定方向。

③由谷坡或谷底参加进来的石块是带棱角的,但也可以包含有冰期以前沉积于谷底的磨圆的冲积砾石。

图7-3山谷冰川中的冰碛

a—具有底碛的冰川冰叠置于冰川冰b之上;b、c—汇聚于主冰川的两条冰川冰;d—插入冰川c之中的支流冰川冰(在这些冰川中,出现中碛和侧碛)

④在石块和砾石的表面,时常带有由于与较其松软的岩石或与冰体磨擦所产生的磨光面,以及与较其坚硬的岩石磨擦所产生的擦痕。

⑤石块和砾石有时具有压弯、压坑(压痕)和冻裂或压裂现象。

⑥冰期以前的冲积物可以大段地或零散地以捕虏体的形式出现于泥砾中。在一些场合下,这些带层理的捕虏体,还显示出在冰川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褶皱和断层。

⑦由于泥砾沉积于酷冷的气候条件下,所以,化学风化作用很微弱。但在间冰期中,泥砾却较其他在温暖气候环境下沉积下来的经过分选的沉积物(如冲积物、海积物等)易于遭受化学风化。这是因为冰碛物中含有易于风化的岩石矿物所致。因此,冰碛物的风化程度能够说明其生成的年代,风化程度越深,年代越老。

⑧由于受到上覆冰体的挤压,底碛通常较为致密,细粒质充填于粗粒物质间隙中,使其孔度很小,因此,透水性很差。

⑨因为底碛中含有冰期以前分布于谷底的各种堆积物,谷底和谷坡的各种基岩碎块以及冰期中的堆积物,所以,泥砾的岩石矿物成分是比较复杂的。

(2)底碛形成的地形特征

底碛覆盖于冰谷底部,形成底碛平原地形。在冰川消失后,底碛平原被冰水和流水切割,可形成冰川阶地。如切割的深度大于底碛物的厚度,则形成冰蚀-冰积阶地;如切割深度等于或小于底碛物的厚度,则形成冰积阶地。

4.尾碛和终碛

当冰川的融解量与由上游对冰川的补给量接近平衡时,冰川的末端停留在一个位置上。在这里,冰川所搬运和夹带的内碛、底碛和表碛在冰川融解过程中堆积下来,形成尾碛。尾碛的岩石、矿物成分与底碛是类似的,但比较松散。因为它不是象底碛那样形成于冰下的强大压力环境中。尾碛具有不规则和不清晰的层理。此外,因为尾碛是在冰川大量融解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常夹有冰水堆积物(图7-4)。

图7-4冰川末端冰前地形积堆积物(据Wect)

a—尾积垅及外冲平原剖面;b—尾积垅及边缘三角州剖面

尾碛所构成的地形是一种大致垂直于冰川运动方向(即垂直于冰谷方向),并向冰川下游方向略为凸出的垅,叫做尾碛垅。这与冰川末端的形状是一致的。在冰川的末端,冰层一般较上游薄,特别是较中游薄的;一般在其靠近两岸的边部,比中部还要薄些。此外,冰川末端中部的冰体的运动速度,也较两侧大。

这就使冰川的末端呈现向冰川下游方向凸出的弧形。由于尾碛垅垂直于冰谷,因此常被由冰川内部流出来的冰水以及间冰期中的河流流水切断。尾碛垅的高度,随冰川末端停留在一个地点的时间和冰川的规模而变化。冰川末端停留的时间越长,冰川的规模越大、尾碛垅也就越高。尾碛垅的高度,一般在数米至数十米间。尾碛垅的长度取决于冰谷的宽度。尾碛垅像一条堤坝一样,横亘在冰谷中,使其邻接的上游地段成为凹地,并可在冰退后常常集水成为湖泊。

冰川的末端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气候变冷时,冰川的规模扩大,冰川的末端向下游推进;当气候转暖时,冰川的末端向上游退缩。由于气候变化是有韵律的,因此,冰川的末端也是有韵律地向下游推进或向上游退缩的。在冰川的末端每次较长期停滞的地方,就形成一条尾碛垅。但当冰川向下游扩大(冰进)时,早期形成的尾碛垅,总是被前进的冰川所破坏;因而只有冰川后退(冰退)过程中形成的尾碛垅,才能被保留下来。这种尾碛垅在一条冰谷中可以出现许多条。它们反映着冰川节节后退时停留的次数。

最外面的一条尾碛垅,即离冰川源头最远的一条尾碛垅,也就是规模最大的冰川的末端较长期停留时所形成的一条尾碛垅,叫做终碛垅。组成终碛垅的冰碛物叫终碛。

终碛和尾碛、终碛垅和尾碛垅,除去终碛和终碛垅代表着最大冰川边界而外,没有什么不同。

5.冰川漂砾

散布在冰谷底部的一些巨大的孤立的石块,叫做冰川漂砾。漂砾的岩石成分与冰谷上游和两坡的岩层有联系,漂砾有时达到很大的规模(甚至以数千吨计),漂砾的表面,时常带有磨光面和擦痕。漂砾的长径方向,代表着冰川运动方向。

(三)山岳冰水地形和堆积物

山岳冰水地形和堆积物按其分布和形成环境分为冰内的(或冰下的)冰川外围的两组。

1.冰内冰水地形和堆积物冰内冰水地形和堆积物是由沿冰川表面流动的冰水,在冰层内部流动的冰融水或沿冰下隧道流动的冰水形成的;也可以是冰下冰水湖泊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冰内冰水地形和堆积物多分布在冰川的下游。因为下游冰的融解量较大(图7-5)。

图7-5冰缘有层理的冰积物

a—滞冰川冰及冰水河流和湖泊;b—冰水沉积物和沉积地形

在冰川消失后,冰下、冰内或冰川表面的冰水堆积物,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原始堆积地形。其中主要是蛇丘和冰砾阜。

(1)蛇丘蛇丘是一种狭窄的两坡陡峭的沿冰川运动方向弯曲延长的垅状地形。蛇丘有时长达数10km,宛如铁路路基或堤坝。蛇丘的高度由数米至10—20m,宽十数米至百米以外。

组成蛇丘的冰水堆积物,大都是卵石和砾石,部分也有砂。这些堆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和斜层理,并且有许多透镜体。

蛇丘和蛇丘堆积物的成因,目前尚未确定,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冰下或冰内隧道的冰水物质充填作用形成的。也有不少人认为是由冰川节节后退时,冰融水在冰川末端的后退过程中所形成的许多冲出锥(或三角洲)联结起来形成的。冰下流水冲刷冰川底部,并注入冰川以外的河谷、汇水盆地和平原地区。蛇丘只分布在较大规模的山岳冰川或山麓冰川地区。在这些地区内,第四纪冰川退却时,冰下冰水较为充沛,冲刷作用较为剧烈,并且在冰川的外围通常分布着广阔的平原,或分布着湖泊和较大的河谷。这些条件都对蛇丘的形成是有利的。

(2)冰砾阜冰砾阜是一些无次序的与凹地和盆地交替出现的低缓的丘陵。冰砾阜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与上述尾碛垅和中碛垅是类似的,所不同的是没有那样明显的方向性。

组成冰砾阜的堆积物通常是一些带交错层理的砂和具有水平层理的细砂、粉砂甚至粘土。这些沉积物的特点,与尾碛和终碛是不同的。这是一些冰水沉积物,并且,时常是细粒沉积物占优势。这一点证明,冰水湖泊沉积物是主要的。

关于冰砾阜和冰砾阜堆积物的成因问题,也还是不清楚的。一般认为,其形成与在冰川后退和解体时,在冰表面的凹陷中所形成的冰水湖泊堆积物有联系。但也不能排除冰内及冰下的空洞的冰水堆积物充填的可能性。在冰川最终消失后,含于冰川表面的凹陷和冰内及冰下空洞的水中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了形状不规则的冰砾阜地形。

需要说明,冰砾阜堆积物应当属于一种由冰川堆积物向冰湖堆积物过渡的堆积物。因为这种堆积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几乎不活动的冰川表面的或冰川内部及冰川以下的冰水盆地中形成的。

蛇丘和冰砾阜表面时常覆盖着薄层的冰碛。这是它们在冰下形成的证据之一

2.冰川外围的冰水地形和沉积物冰川外围冰水沉积物的特征更不明显,并且在野外鉴定起来也更加复杂。由冰川末端流出的冰水,先是一种网状的杂乱的散流。然后,随其与尾碛垅的距离的增大,散流渐渐汇合起来,流在一个联合为统一河床的谷中成为冰水河流,并且由于在冰退时期冰的大量融解,其水量往往超出一般的河流。在这样的冰水环境下形成的冰外冰水堆积物,具有冲积物的大部特征。在山岳冰川地区,将冰外冰水堆积地形和堆积物与冲积地形和冲积物加以区别,有时是不可能的。鉴定这种冰水地形和堆积物,除了其本身的地形形态、岩石—岩相特点而外,还要借助其与上游的冰川地形和冰积物的配置关系。

冰川外围冰水沉积物所形成的地形,主要是冰水扇(图7-4)。冰水扇顶部连着尾碛垅,向下游开放,呈扇形,扇表面微具倾斜。大规模的冰水扇叫做冰水平原。在山麓地带,也可以由几条山谷冰川的冰水扇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广大的山麓冰水堆积平原。此外,在冰退时期,冰川节节向山上退却,冰水扇也随着冰川的末端向山上退缩,以致可以分布在冰谷中乃至冰谷的上源,即所谓之谷中冰水扇。

组成冰水扇的冰水堆积物的颗粒成分,包括砾石、砂、粉砂和粘土,具有一定的层理、分选和磨圆度,这些也都是冲积物所具有的特点。但冰水扇堆积物的层理、分选和磨圆,一般都没有冲积物明显。在这种堆积物中,分不出如同冲积物那样的较粗粒的河床相和较细粒的河漫滩相,但可以分出夏季堆积的粗粒物质和冬季堆积的细粒物质所组成的沉积韵律。因为冰外冰水的水文状况的改变,不像河流那样具有明显的洪水位和平水位。在冰川的外围,颗粒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与尾碛垅的距离,即冰水扇的部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冰水扇上游冰川的融冰量。每年夏季的融冰量大于冬季的融冰量。夏季水量大,沉积粗粒物质层;冬季冰水量小,沉积细粒物质层。在接近尾碛垅的冰水扇顶部,初由冰内流出的大量冰水尚未扩散成为数目很多的散流,流量较大。并且因为尾碛垅的外缘具有一个较陡的坡度,因此流速也较快。这样,在扇顶部位沉积下来的物质颗粒较粗。向冰水扇的下部去,由于形成了大量散流,并且地面坡度不像尾碛垅外缘那样陡峭,流速也便降低下来。此外,还由于蒸发和向地下渗透,使这些散流的水量减少。这就使其搬运和沉积的物质越来越细,而砂、粉砂以至粘土。这些物质组成了冰水扇的外围。如果这种冰水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粉砂,就可以形成冰水堆积黄土的原始物质。后者经沉积以后的黄土化过程使其具有黄土的特点。

在冰水扇顶冰水堆积物的砾石中,也时常出现带有擦痕或压痕的砾石。在广阔的冰水扇的一些较为低洼的部分,集水成为星点状的湖泊。在这种湖泊中堆积下来的细砂、粉砂和粘土堆积物透镜体,穿插在冰水扇堆积物中,也是冰水扇堆积物的一个特点。

冰水扇堆积物是在冰缘的酷寒气候条件下沉积下来的。如同其它冰积物一样,在冰期过去之后,也是易于受到化学风化的。次生风化作用剧烈,是区分冲积物与冰水沉积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南极冰川的形成过程,曾经充满生机

冰川地貌主要集中在极地和中低纬和高原地区,冰川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全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冰川的运动包括了内部运动和底部滑动两部分,侵蚀、搬运不是冰川地貌形成的惟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和流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

冰川的形成

冰川

在高纬度地带,由于终年的气候都比较的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常年被积雪覆盖,当覆盖在地表上的积雪经逐年增厚,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多为固体,具有塑性,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冰川。

冰川的对地表的塑造是很强烈的,冰川的进退都能引起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运动,导致海的轮廓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说,冰川也是塑造地表强大的外营力之一。由于冰川强大的力量,凡是经它覆盖过的地方,都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古代冰川地貌和现代冰川地貌两种,现代冰川地貌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的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而古代冰川主要是指第四纪古冰川塑造的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分布最为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的高原山区。冰川地貌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变迁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由于它不同的沉积物,对地质学家们研究冰川地貌有着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冰川的类型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并达到了一定厚度,并转化为冰川之后,如果冰川有一面坡度,冰川并都能沿着这个坡度下滑,从而形成了各种冰川。按照冰川不同的形态和规模或者是所处的地形,可以将冰川划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一、山岳冰川

这种类型的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地区。山岳冰川的形成和地形有关,根据冰川的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和山谷冰川三种。

二、大陆冰川

它是在两极地区发育、面积广、厚度比较大的一种冰川。大陆冰川不受下伏地形影响。在冰川表面突起的小部分的似盾状的冰体成为冰盾,但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叫做冰盖,冰盖是面积大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冰体,如格陵兰冰盖就属于这种冰体。

三、高原冰川

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由于它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所以叫高原冰川,又称冰帽,冰帽是指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是可以发育为冰帽的冰体。

四、山麓冰川

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的时候,就会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这片冰原叫山麓冰川。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流动速度很慢,要比河流的流动速度小的多,它一年只流动数十米或者是数百米,虽然也是会有一些快速流动的冰川,但还是比不上河流流水的速度。冰川运动是由冰的厚度和冰川下浮地形的坡度和冰川表面的坡度等因素控制,因此,处在不同位置的冰川,将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运动。冰川的运动是由内部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成的。总的来说,冰川运动速度十分缓慢。但是,也有一些奇怪的冰川,在长期的缓慢运动或者是退缩之后,就突发猛进的向前推进。

冰川的侵蚀、搬动和堆积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它的侵蚀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和冰楔作用。

(1)拔蚀作用:当冰床的底部或者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从而变得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冰川在运动时就会将这些岩石带走,这就是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在后期的发展中,它的坡度是崎岖不平的,形成梯形。

(2)磨蚀作用:在冰川运动时,一些冻结在冰川表面的岩石,因受到冰川的压力,就会对冰床进行磨刻,称为磨蚀作用,经磨蚀作用的冰川,可以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这也为冰川进行提供了良好的证据。

(3)冰楔作用:有冰水融入岩石裂缝中,经反复的冻融作用时,体积进行热胀冷肃,从而造成岩层破碎,从而成为碎块。或者是从冰川两侧的山中坠落到冰川中,从而推动冰川前进。

冰川地貌的组合

由于冰川的类型和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冰川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冰川的地貌组合也是有区别的。同以地理位置的冰川的地理位置也是复杂多样的,最多可以超过20余种,但主要还是以侵蚀地貌为主。大陆冰川的地貌类型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有10多种,多属于冰碛地貌和水堆积地貌。而山地貌组合的特征是最明显的,多是呈垂直分带规律;大陆冰川地貌组合为水平分带规律,以终碛堤为界,在堤内是以冰碛地貌为主,在后来会发育成冰碛丘陵和冰退终碛堤等,而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发育外冲平原、冰水三角洲和锅穴等地貌特征。这几种冰川地貌的组合都是比较明显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是很明显的组合特征。

冰川毕业论文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古称西域,汉置西域都护府,唐置安西、北庭两都护符,宋为西辽地,元设两行省,清属伊犁将军府,被称新疆,1884年建新疆省。位于我国西北边疆,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相邻。 新疆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行政区划3个地州中有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自治州、昌吉回族自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700多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全国56个民族在新疆都有定居,其中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和塔塔尔族世居新疆,人数最多。 新疆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居全国第一位。“丝绸之路”横贯新疆,举世闻名。新疆境内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千佛洞),石刻和现代纪念建筑物有236处,其中10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佛教千洞16处,比较完整的洞窟550多个。另外,文物点有几千处。新疆还有 22 个自然保护区。阿勒泰岩画长廊、准噶尔恐龙化石的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瞩目。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瓜果之乡”之称,到处可以欣赏到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娱活动,到处可以品尝到甘甜馥郁的葡萄、瓜果。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信道。 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天山,作为新疆象征,横贯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习惯上把天山以南地区叫南疆,天山以北地区叫北疆,把哈密、吐鲁番盆地叫东疆。 天山山脉峰峦重叠,呈东西走向,可分为东、中、西三段,总长2500公里,是亚洲高大山系之一。 阿尔泰山延伸于中国与蒙古、俄罗斯边界,总长近20000 公里,新疆境内的山段,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500公里,山势较低。 昆仑山系是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总称,山势高耸巍峨,平均山脊线海拔超过5000米,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位于中国与巴基斯但边界上,为世界第二高峰。 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为500多条河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 多条。新疆有许多自然景观优美的湖泊,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以上,其中有著名的十大湖泊: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吉力湖、阿克萨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内绵连的雪岭,林立的冰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计万余 条,总面积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储量亿立方米,是新疆的天然“固体水库”。新疆的水资源极为丰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前列,有待于大力开发。 大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的2/3,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为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000 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沙漠。新 疆沙漠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

干旱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曾经引用比·特雷莫的名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在不久前举行的“自然地理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全球、国家和区域的不同尺度。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应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因为资源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强调,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不断加深对地球自然系统的认识,改善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评估。 我国西北干旱区幅员辽阔,包括内蒙古、陕北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宁、甘、新、青干旱的荒漠地带。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发展战略中,生态建设是重要的内涵。陆地表层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取决于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形成受自然地带规律制约的空间格局。我按照尊重自然的原则,对目前我国生态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植树造林与“绿化工程”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绿化等于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就是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这主要是源于对自然地带性规律缺乏了解。通常,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也有森林分布;而在半干旱、干旱区则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山地的适宜部位有森林分布,但不宜大面积造林。有学者提出以森林覆被率作为我国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指标之一,这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例,适宜森林生长分布的区域面积有限,目前一些省区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这些省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以达到对湿润、半湿润地区要求的同样的森林覆被率指标,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气候下各省区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应当尊重自然,既不应背上森林覆被率低的包袱,也不应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造林指标。 然而,在半干旱、干旱区仍然可以看到引水灌溉、植树及建造机场高速“绿化带”,或在部分高速公路两侧山丘沿等高线挖坑种植灌木,进行喷灌以营造“绿化工程”等现象。结果事与愿违,既不见林带,又破坏了原已十分脆弱的环境。有关部门甚至提出要在乌鲁木齐市郊拍卖荒漠山丘土地,以承包方式实施“植树绿化”的计划。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边缘可以适当地营建小规模的农田防护林,但是不宜大片营造森林,更不应过分渲染、夸大防护林的作用。 有学者根据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带特点,提出应当重新审视三北防护林建设问题。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区大规模营造防护林,既无助于防患沙尘暴,也不符合水资源短缺的客观实际,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区域范围总面积达×104 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占55%,草原和荒漠草原占20%。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大面积造林,完全违背地域分异规律。对于重大的改造大自然的计划或工程,必须开展动态监测,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及时加以修正和改进。正如马克思引自比·特雷莫的名言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以下为本人总结出的几个关键点: 一 自然保护区建设 沙漠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有其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自然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西北干旱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与吸取。例如,在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北麓冲积平原的莫索湾地区,原有天然植被较好,由于不合理的大规模垦殖,强度樵采薪柴和过度放牧,导致沙丘活化严重。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有大面积的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和梭梭()林生长,还有独特的春季短命植物,是温带荒漠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温带干旱区重要的基因宝库。虽然受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但只要采取适当的封育措施,将能较快地恢复演替为相应的顶极群落。实践表明,封育保护是恢复沙区退化生境的一种有效方式。建议加强对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保护,划定有特别价值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荒漠公园。位于中昆仑山的阿尔金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山地草原等各类植被得到保护,藏野驴(Asinus kiang)、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珍稀动物种群逐渐增长,植被天然恢复的成效明显。 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谈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有学者指出,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与世界其他荒漠区相比,我国西北干旱区得天独厚。一系列高山上发育着许多山地冰川,为荒漠绿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目前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且浪费很大。 水是干旱区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节约田间灌溉用水方面,需要结合当地条件做切实的科学试验,总结出适宜于干旱区应用的技术措施。地膜覆盖农业在干旱区的发展前景很大,在薄膜塑料覆盖下,既能获得充足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消除日温变化大的缺点,又可以节约水的消耗,将有利于扩展各种植物生长。当然也应研究地膜覆盖下地表条件改变后,对土壤、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内的跨流域引水工程计划需要十分谨慎,应当以服务城市和工矿用水为主要目标。而不宜调水用于垦殖发展农业,否则将破坏天然植被,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当前北疆山麓平原绿洲地下水超采开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绿洲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有人从湿润地区的角度出发,认为调水到西北干旱区是开发和整治的必要前提。他们以为只要有充足的水,沙漠、戈壁都可以变良田,粮食、棉花、水果都是优质品。于是有人提出“东水西调,彻底改造北方沙漠”的设想,也有人主张从雅鲁藏布江调400亿立方米的水到新疆,认为完全具备了相应的科学技术能力。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干旱区的问题不是调水能解决的,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从自然条件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对西北干旱区进行大规模的、远距离跨流域调水的设想,都存在可行性、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慎重分析,决不可轻率决策。 土地资源的垦殖 在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干旱区的开发多以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为主。农垦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取得较明显的成绩,然而大面积垦殖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很突出。以新疆为例,从1950年至1998年,累计垦荒×104公顷,加上原有耕地,应有耕地面积×104公顷。而1998年实有耕地331×104公顷,丧失耕地面积×104公顷,丧失率达。如按新垦荒地计算,丧失率则高达,其中除少数为建设占用外,绝大部分为再次返荒。柴达木盆地在1953~1965年累计垦殖开荒×104公顷,开荒的土地大多是较好的草地或林地。由于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土地沙化,保留到1995年的实际耕地面积仅有×104公顷,弃荒率达55%以上,撂荒地的表土风蚀量远大于耕地和荒漠地。可见,西北干旱区虽然地域广阔,但适宜农耕的土地大多已经开垦利用。何况后备耕地资源中,盐渍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很高。今后应以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为主, 而不应盲目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近年新疆有关部门曾提出垦殖千万亩以上荒地的计划,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石羊河下游绿洲的危机 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区际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上下游之间的作用与影响更为突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上半叶土地沙漠化严重。50~80年代初,一系列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办法取得较好成效。民勤盆地在50年代以来曾经建成以沙枣林为主的防护林,并大面积加以推广。截至1991年,累计营造沙枣林×104公顷 ,灌木林×104公顷 。由于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严重衰退,×104公顷沙枣林成片死亡,×104公顷枯梢, ×104公顷 人工灌木林死亡。可见在干旱荒漠区的绿洲,防护林带的营造不宜片面追求林地覆被面积的比例,而应适度安排。否则,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所营造的林带也将衰败而失去作用,使沙漠化卷土重来。 目前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也在逐渐扩散。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人类自己掌握,通过这次研究干旱环境资料和对干旱生态的仔细研究,本人内心震撼不已,我们的家园在不断的受到破坏,防治势在必行,希望科学家可以早日研究出更加合理简易化的方法和技术,更希望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具备对防治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丹霞地貌毕业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简史

闺容初露

龙虎山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文物古迹丰富,山水风景优美,但这块瑰宝多少年来被藏于深山而无人知晓,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闺容初露。

1984年4月1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张香庭(新华社记者)、程关森(鹰潭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合写的《值得开发的龙虎山旅游区》一文,除呈送中央高层领导外,还增发1份给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4月28日,白书记给省委宣传部作出批示:“请白永春、周銮书同志阅。记得銮书同志曾就此专门写过一个报告,未引起我的注意。建议銮书同志与外办及有关同志做一些研究,酝酿出一个切实可行意见,经省委、省政府讨论后实施。”

6月17日,鹰潭市成立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6月28日,省委、省政府11个部门和有关专家在龙虎山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龙虎山发展规划座谈会报告》。该报告于1985年2月22日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发文至各地。文件指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是我省一项重要的旅游事业,各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襄盛举。”这为解决龙虎山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绿色通道。

1985年5月1日,龙虎山庄对外营业,开始接待游客。同年10月,省政府批准龙虎山、上清宫遗址、天师府、仙水岩、崖墓群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年年底,同济大学建筑系风景园林教研室和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同完成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与开发的内容和措施。

创建国家级景区

1983年4月,龙虎山天师府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从此开始显山露水。2000年,龙虎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并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从此龙虎山走向了新的旅游发展历程。

2001年3月,龙虎山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并第一个完成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龙虎山进行了全面地质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造型地貌绝特罕见,与泸溪河相依组成碧水丹山的天然画廊,在美学观赏、地质地貌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2001年6月,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4年开始,龙虎山启动了申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工作,加强了龙虎山的管理、保护、监测工作,更新设置了景点标识标牌和解说牌。龙虎山不仅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荟萃,以碧水丹山、道教源流、崖墓文化“三绝”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景观美学价值。专家认为龙虎山是尚存的大量古老、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龙虎山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崇尚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足以说明龙虎山符合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标准。2006年7月,龙虎山成功被评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荣膺“世界地质公园”桂冠

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全球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独特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自然区域。它既是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区,又是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始于2003年。经过4年时间的筹备建设,龙虎山景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已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公园旅游步道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景点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及公园宣传推介等。千年古镇上清重梳妆,景区生态停车场大扩建,仙人城旅游步道精铺设,精美陶瓷、防腐木上标有多国文字的旅游标识牌设置,五星级宾馆建设,都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龟峰考察

鹰潭市政府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全面开展龙虎山地质、地理、生物、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建设地质博物馆,编制申报材料,修订导游词,开展导游培训,设计景点标识牌,汇编龙虎山学术文献集,以及为陆续前来考察评审的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介绍等。

全新打造的地质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龙虎山亿万年的沧桑演变,展品丰富,布展美观,成为龙虎山景区的重要景点和科普基地,受到联合国专家和游客的高度评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科学顾问保罗 丁沃尔教授题词称赞:“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地质博物馆之一,它给龙虎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介绍。”IUCN专家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父”美誉的沃夫冈 伊德教授题词:“龙虎山地质博物馆是进入迷人景区的一个奇妙的大门”。IUCN专家克里斯 伍德教授题词:“一个非常吸引人、有趣味的博物馆,展品既令人兴趣盎然又印象深刻。”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考察地质博物馆

2007年3月25日,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内评审会上,龙虎山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考”,成为2007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推荐的2个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之一。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后提交的报告中,龙虎山获得的综合评价最高。2007年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兰卡威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龙虎山最终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获得全票通过,喜摘“世界地质公园”桂冠,成为当年我国唯一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

这是继庐山之后江西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标志着龙虎山从此走出国门步入世界级景观的行列,这对于进一步提升龙虎山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保护龙虎山地质遗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喜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

2010年8月2日,又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从巴西利亚传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江西龙虎山-龟峰、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6地组成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成为我国第40个世界遗产地,是江西继1996年庐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景观和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获得的第3个世界遗产品牌。龙虎山于2006年底启动申遗项目,4年追梦,如今终于圆了“世遗梦”!

2006年12月,建设部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揭开了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随后,确定了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广东丹霞山等几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山大学彭华教授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

2007年5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上饶市龟峰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领导小组”,标志着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申遗领导小组聘请东华理工大学撰写了申遗文本初稿和宣传画册,并于9月提交给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丹霞地貌申遗会议讨论,11月送交在四川峨眉山参加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的专家审阅。

2007年10月,江西省政府成立了以副省长洪礼和为主任,陈俊卿、张桃生为副主任的江西省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下设申遗办公室,挂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具体指导龙虎山风景区申遗及全省遗产管理工作。

2008年1月,龙虎山印发了《中国丹霞地貌——龙虎山-龟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实施方案》,并聘请了省地调院、省野保局、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相关专家进一步调查,修改完善申遗文本。

2008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沃夫冈 伊德、克里斯 伍德、保罗 丁沃尔、蒂姆 柯斯盖来到龙虎山,对景区的申遗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国际专家组先后来到龙虎山的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等主要景点,考察了这里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情况,研究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考察结束后,专家组认为,龙虎山和龟峰景区的自然文化结合得非常好,是中国中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景区旅游设施完备,当地居民和景区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的领头羊。同时,专家组还建议,应加强对景区自然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尽快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搬迁和改造。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陪同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实地考察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在野外调查

时任鹰潭市副市长的吴晓军陪同IUCN专家考察仙女岩吴 郡程永胜/摄

2008年9月,由中山大学彭华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丹霞”申遗综合文本正式上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丹霞”列入当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并确定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龟峰、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片区为中国丹霞申遗首批系列提名地。

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利亚举行,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丹霞”荣膺“世界自然遗产”桂冠。

在谈到“申遗”感受时,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书记吴文戈深有感触地总结了4句话:领导重视是保障,群众支持是基础,多方联动是合力,拼搏发展是动力。

申遗期间,龙虎山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的标准和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着重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集遗产展示馆、道教文化博物馆、数控中心于一身,其中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控。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使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开辟了长达10千米的新游线。高标准新建了大气、水文、地质、森林防火等监测(站)点。扩建了休闲广场、停车场、休息亭,增加了环保垃圾桶、标识标牌、景点讲解牌等。同时购买了环保小火车,增加了景区的运载力,提高了环保承载力,增强了服务能力。严格控制历史建筑群周边新上建设项目,搬迁拆除了一批与丹霞遗迹冲突的建筑与设施,保证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向景区周边居民发放宣传读本,提高百姓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了解。

游客服务中心郭福生/摄

世界自然遗产是世界自然资源的顶级品牌。“成为世界遗产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龙虎山实现有效保护和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主任黎云如是说。龙虎山人正踌躇满志,向着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一流生态景区的更高层次展翼高飞。

景区环境优美朱思进/摄

旅游特色

地质科考、崖墓探奇游

游览路线: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

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是丹霞地貌景观最为集中之处,丹霞石寨、石峰、崖壁、石梁、扁平洞、竖状洞穴、崩塌堆积等景观十分丰富,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龙虎山是东南亚崖墓葬的发源地。仙水岩悬崖绝壁上有春秋战国崖墓成片出现,下临泸溪河,令人叹为观止。墓中所葬何人,为何要葬在悬崖绝壁之上,硕大的棺木如何放入洞穴之中?至今无人给出准确答案,已成“千古之谜”。

仿古升棺表演朱思进/摄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登山观景朱思进/摄

道教文化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大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

上清古镇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000米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留侯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船埠码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大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端,为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受箓之所,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正一观坐落在龙虎山脚下,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风水奇特,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炼丹得道之地。

天师府朱思进/摄

上清宫下马亭朱思进/摄

泸溪揽胜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九曲洲-正一观-无蚊村-仙水岩。

泸溪河漂流是龙虎山游览的最佳线路。北岸九曲洲是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园内茂林修竹,花果溢香,木质结构的写字楼镶嵌其中,仿佛世外桃源。

泸溪漂流郭福生/摄

许家无蚊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村内树木葱茏,村前碧波荡漾,舟楫穿梭,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村里有一奇特现象,就是终年不见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是极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山环水绕无蚊村朱思进/摄

天然氧吧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天门山。

天门山生态游览区位于上清古镇东南,属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地貌。这里岭壑相间,峰峦连绵,流泉飞瀑,气势磅礴。绿树遍野,郁郁葱葱,珍禽欢歌,异兽闲逸,空气清新,是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极好地方。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天门山氧吧姜伏伟/摄

学术研究

龙虎山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间文学艺术。“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著名诗人王贞白在唐朝乾宁年间(公元894年)首次使用“丹霞”一词描述龙虎山二十四岩地貌特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描述丹霞地貌的词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如此描述的龙虎山美景,从明朝至今一直享誉海内外。象山书院、叠山书院历史悠久,其学术成就显赫江南。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盖龟峰峦峰之奇,雁岩所无”,意为龟峰胜于雁荡山。

近代地质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早期,1929~1949之间,先后有高平、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刘辉泗、王超翔等在区内进行过零星的地质工作。60~7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和江西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1∶20万上饶幅区域地质调查,系统而完整地建立了区域地层系统,划分出丹霞地貌载体“红层”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了本地区地质发展历史。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黄进、彭华、徐树森、朱诚等学者,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公园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系统、多学科的专题考察研究,在丹霞地貌特征、形成机制、景观资源开发、危岩景观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和景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8月28日~30日,第十二届中国丹霞学术讨论会暨龙虎山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龙虎山召开,这是中国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的第一次全国丹霞地貌学术会议,在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丹霞地貌学者欢聚一堂,庆祝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20周年,规划了丹霞地貌学科发展方向,探讨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形成机制、规范管理与保护对策,为龙虎山旅游开发献计献策。丹霞地貌学术带头人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彭华教授总结了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现状,回顾了“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东华理工大学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长期在龙虎山开展丹霞地貌研究,为这次大会提交了1部专著和8篇学术论文,郭福生、姜勇彪分别作了“龙虎山丹霞地貌危岩景观及其可持续开发对策”和“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与成因”的主题报告,朱志军、刘林清、姜伏伟、刘富军、周林图、李志文从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景观治理、旅游环境容量、丹霞文化等方面展示了该校多年来对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研究积淀。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尹国胜、郄海满、汪凡介绍了龙虎山和龟峰的丹霞地貌景观差异及其物质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黄强教授从地质灾害的角度,为龙虎山提出了遗产保护建议。

全国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在龙虎山召开

龙虎山地质公园已成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基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研究的代表性地区,并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寓于旅游开发之中。

骆驼峰科考姜勇彪/摄

丹霞地貌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1928年冯景兰等在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考察时首先命名。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在众多丹霞地貌中可以发现,其物质载体为红层。红层比较复杂,不同沉积盆地、不同的沉积环境、不同的岩相,其岩性差别较大。但红层基本是由陆源碎屑组成,岩性为角砾岩、砾岩、砂砾岩、砂岩、泥岩、化学沉积岩、生物碎屑岩。但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岩石的碎屑物成份一般与碎屑物来源地的关系较大。红色盆地周边多为物质来源地。砾石的成分尤为明显。

红层中的红色主要是岩石中高价铁的含量较高造成的。红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决定沉积物颜色外在条件之一。在地质时期,红层沉积发生在古热带和亚热带的盆地中,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氧化环境下沉积。红层中的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分选作用影响组成成分。它们之间出现了颜色的差异。以铁质胶结的红层,颜色呈现鲜红的色调。若以钙质或硅质为主要胶结物的红色地层,则颜色较浅。

2 断裂、节理对丹霞地貌发育控制

盆地内部的构造控制丹霞地貌山体的格局和山体的形态。以丹霞山为例:大的断裂控制丹霞山体的排列方向,次级断层和大节理的交汇处是丹霞地貌发育特征较显著的地方。浙江新昌穿岩十九峰位于北北东向的断层和北西向的次级断裂交汇处。大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十九峰的排列方向基本一致。丹霞山山体中的排列方向为北北东向,与大断层的方向基本一致。而峰丛、石柱排列的方向主要与东西向的断层和大节理延伸的方向基本一致。大型的北北东向的压扭性节理和东西向的张性节理切割地层,形成菱形、多边形的网状块体。经过流水侵蚀和化学分解、重力崩塌作用发育丹崖、方山、石柱、沟谷等丹霞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发育地层的产状较缓。丹霞地貌形态的顶与其上覆地层的岩性和风化物有关,顶是一些铁质胶结物和较坚硬抗风化较强的岩性。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坡,主要是较大面积的岩块沿垂直节理面发生崩塌作用形成壮观的陡崖。崩塌物堆积在崖脚,崖麓的陡缓受崩塌下来的岩块的影响,块体较大的岩块堆积形成坡面陡,反之则缓。

3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在丹霞地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流水侵蚀可以分为物理的冲蚀(下切和侧蚀)、化学的溶蚀作用等。流水的侵蚀掏空坡脚的物质,加快重力崩塌作用的进程。流水对红层中可溶性成分进行溶蚀,促进水动力侵蚀和风化作用的进行。

4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对暴露在红层岩石进行改造活动,各种风化作用表现得十分清楚。由于岩性的差异而导致的抗风化能力的不同,使丹霞地貌陡崖上的微观景观产生差异,砂岩和砾岩呈现为正地貌,表现为凸起的岩脊;泥岩和粉砂岩呈现为负地貌,表现为顺层凹槽或岩洞。丹霞地貌中普遍发育片状剥落和重力崩塌,与周期性的温度变化有关。推测5-10年剥落一层。

5 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往往发生在流水下切和侧蚀而形成的临空谷坡上,但流水侧蚀掏空坡脚,悬空的岩体便可能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薄弱面(节理面、原生构造面)发生崩塌。悬空的岩体便可能产生卸荷节理,上覆岩体失去平衡沿垂直的构造面加速崩塌。重力作用是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丹霞地貌坡面发育与重力作用密切的关系。陡崖坡崩塌的岩块堆积在坡脚,形成麓缓的特征。

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 索引序列
  •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范文
  •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题目
  • 冰川地貌学毕业论文选题
  • 冰川毕业论文
  • 丹霞地貌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