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周国平的语录82句,欢迎参考。 1、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2、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要,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以这种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3、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4、对于现代人来说,适时回到某种单纯的动物状态,既是珍贵的幸福,也是有效的净化。 5、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有超脱才有幽默。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 6、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也终归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容易被我们忘记。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为获取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而奋斗,久而久之,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尽了全部精力。 7、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8、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人来说,机会是会以各种面目出现的。 9、人生中有两种情形,我自己经历过,在别人那里也见得很多,渐渐习以为常了。可是,一旦我仔细地去想它们,就仍然会觉得不可思议。 10、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11、我从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里抽身出来,回到了我自己。只有我自己。 12、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 13、绝大多数人的生命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人们是怎样轻慢地亏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不论电脑怎样升级,我只是用它来写作,它的许多功能均未被开发。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 14、人们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于是嫉妒之情便化装成正义的愤怒猛烈喷发了。当然啦,决不能让那个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场;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类似的事,那么,坚决向法庭认同,与罪人划清界线,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仿佛谴责的调门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处,人与人之间必定充满残酷的斗争,人性必定扭曲,爱必定遭到扼杀。 15、死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当我们自以为在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所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而是别的,例如期望、相信、假设、想像、类比等等。 16、死亡是神秘的黑夜,生命如同黑夜里一朵小小的烛光。它燃烧,照耀,突然被一阵风吹灭;或者,逐渐暗淡,终于慢慢地熄灭。 17、死有什么可思考的?什么时候该死就死,不就是一死?——可是,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会不会也是一种矫情呢? 18、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19、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20、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哪怕你们从事着截然不同的职业。 21、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22、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姻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23、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24、唉,这块可爱的小顽石,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说得多么精彩!我应该怎样安慰她或者鼓励她呢? 25、话说得很漂亮。这句话可以换一种更明白的说法: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虽然什么都有了,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有什么都是空的;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有上帝,就有希望拥有一切。 26、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27、在今日中国,谁引领着大众阅读趣味的走向?当然是媒体,而在媒体背后的则是出版商。在这个大众媒体时代,无人能改变这一点,因此我们只能问责媒体,要求它负起正确引导的责任。 28、诚信被视为最重要的商业道德,而诚信的缺乏是转入市场经济以来最令国人头痛的问题之一。若要追寻问题的根源,从文化上看,便是人的尊严的观念之缺失。 29、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对方却没有,你和他还讲不讲诚信?我的回答是,仍然要讲,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诚信就表现在明确告诉他:你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我不和你打交道!决不能用欺诈对付欺诈,而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使那些不讲诚信的人遭到蔑视和孤立,也许这正是走向诚信的第一步。 30、如果真诚为一个人所固有,是出自他本性的行为方式,他就决不会动辄被自己的真诚所感动。由此我获得了一个鉴定真诚的可靠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被自己的真诚所感动。一感动,就难免包含演戏和做作的成分了。 31、真诚者的灵魂往往分裂成一个法官和一个罪犯。当法官和罪犯达成和解时,真诚者的灵魂便得救了。做作者的灵魂往往分裂成一个戏子和一个观众。当戏子和观众彼此厌倦时,做作者的灵魂便得救了。 32、苏格拉底的雕塑手艺能考几级,康德是不是教授,歌德在魏玛公国做多大的官……如今有谁会关心这些!关心这些的人是多么可笑!对于历史上的伟人,你是不会在乎他们的职务和职称的。那么,对于你自己,你就非在乎不可吗?你不是伟人,但你因此就宁愿有一颗渺小的心吗? 33、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34、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此种认识,既可开阔胸怀,造就豪杰,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红尘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 35、人天生就是一种浪漫的动物。对于人来说,一切享受若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就不会是真正的享受。人的想象力总是要在单纯的物之上添加一些别的价值,那添加的部分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如果没有追求的激情在事前铺张,怀念的惆怅在事后演绎,直接的拥有必定是十分枯燥的。事实上,怀念和追求构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 36、人是很难真正改变的,内核的东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场景的变化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 37、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38、可是,仔细想想,变故有大小,谁能完全躲避得了?寿命有长短,几人可称寿终正寝? 39、所以,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40、人生一切美好经历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重复,它们因此而永远活在了记忆中。 41、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独特的重复。 42、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一个人唯有思考这些大问题,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从而对生活中的小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3、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44、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45、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 46、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47、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绿芽。 48、一棵植物必须在土里扎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长。人也是这样,只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么明显,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远离土地必定会付出可怕的代价,倘若这种对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在电视机前长大的新一代人,当然读不进荷马和莎士比亚。始终在人造产品的包围下生活,人们便不再懂得欣赏神和半神的创造,这有什么奇怪呢? 49、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羞愧,但同时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人对待自然的最恰当的态度吧。 50、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51、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52、从容中有一种神性。在从容的心境中,我们得以领悟上帝的作品,并以之为榜样来创作人类的作品。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务,不复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野蛮的生活。 53、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 54、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最理想的是事业和职业一致,做喜欢的事并能以之谋生。其次好的是二者分离,业余做喜欢的事。最糟糕的是根本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55、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56、由于我们本来轻视生命的价值,因此,过去是在权利面前生命等于零,现在变成,在金钱面前生命等于零。 57、生活有时甜蜜,有时艰辛,每一个当下取舍权衡,尽量遵从内心。这个过程中能够坚持手记笑笑成长,是最幸福事情。不过科技带来难以抵御的懈惰,从孕期记在纸质本,后来写博客长文,现在微博短言概之,期间丢掉多少细节和感慨,想想也是时代双刃剑所致。 58、人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59、在人生追求上,中国人心中往往没有自我,只有他人,大家争夺什么,我也就要什么。于是名利场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之景。在公共道德上,中国人眼中往往没有他人,只有自己,我做什么,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于是公共场所吵吵嚷嚷,一片喧哗之声。这是中国人颠倒的个人主义。 60、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 61、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62、昨天我们越是感觉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们疼痛,我们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锐鲜明。 63、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64、假如某人暗中对你做了坏事,你最好佯装不知。否则,只会增加他对你的敌意。他因为推测到你会恨他而愈恨你了。 65、先知在本乡之所以受到排斥,嫉妒也起了很大作用。一个在和自己相同环境里生长的人,却比自己无比优秀,对于这个事实,人们先是不能相信,接着便不能容忍了,他们觉得自己因此遭到了贬低。直到很久以后,出于这同样的虚荣心,他们的后人才会把先知的诞生当作本乡的光荣大加宣扬。 66、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灵、更超脱、更形而上的,那时候他们的灵魂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 67、我与成功无缘,因为我永远对自己没有把握,——对别人也没有。 68、对于我来说,人生即事业,除了人生,我别无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这是一个肯定无望但极有诱惑力的事业。 69、人要做成一点事情,第一靠热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领域一切有大作为的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两种品质。 70、我喜欢周围都是漠不相干的人,谁也不来注意我。 71、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72、在爱情上得陇望蜀的人的确不是爱情信徒,而往往是些风月领袖。 73、在孤身逆旅中最易感怀人生,因为说到底,人生在世也无非是孤身逆旅罢了。聚散乃人生寻常事,却也足堪叹息。最可叹的是散时视为寻常,不料而聚无日,一别竟成永诀。或者青春相别,再见时皆已白头,彼此如同一面镜子,瞬间照出了岁月的无情流逝。 74、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75、在情场上,两造都真,便刻骨铭心爱一场。两造都假,也无妨逢场作戏玩一场。最要命的是一个真,一个假,就会种下怨恨甚至灾祸了。主动的假,玩弄感情,自当恶有恶报。被动的假,虚与委蛇,也决非明智之举。对于真情,是开不得玩笑,也敷衍不得的。 76、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77、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78、夭折,平庸能长寿。爱情何尝不是如此? 79、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适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一个位置对于他是否最适宜,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感到快乐。 80、神话衰败,哲学崛起,人要自己来说明和部署一切了,他简直在迟疑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悟的智慧感到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蒙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81、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孤儿。 82、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简介: 周国平简历 1945年 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 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 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 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 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 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 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工作至今 周国平著译年表 1986年 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版1992) 译:《论辨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 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年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台湾版1992)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商务版1993) 1995年 著:《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简介: 周国平简历 1945年 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 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 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 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 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 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 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工作至今 周国平著译年表 1986年 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版1992) 译:《论辨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 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年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台湾版1992)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商务版1993) 1995年 著:《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希望对你有用。材料分析:在这个欲望膨胀、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生命中的寂寞时光?是害怕逃避,还是平静接受,还是干脆享受其中,在寂寞的土地上绽放绚烂的生命之花?此则材料以富含哲理的语言揭示了寂寞状态下生命的三种形态。实际就是“消极悲观”和“积极进取”两个层面。立意必须立足于生命积极的一面,即“坚韧”“奔跑”“悠然”“突围”“资本”“不辍编织”“舞者”。可以这样表述最佳立意:1、坚韧,生命的真谛2、以奔跑的姿态度过寂寞3、 执著创造,装点生命4、 舞出生命的绚丽例文绽放生命之花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人生如朝霞般绚烂;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成功如灯火般辉煌;也许,只能是这样……但生命属于我而不属于别人,无论我是多么渺小与卑微,无论我是多么寂寞与孤独,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让生命之花激情绽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静的生活往往蕴含着充实的生命,耐得寂寞,默默无闻是古往今来,无数学者贤人的共同品质。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1950年艰难回国,在接下来的30多年间,他扎根于大西北,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地进行了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他不埋怨他被世人遗弃十几年,他只道他生命的真正价值,凭着一腔热血在荒芜的西北开放出最朴素的美丽。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貌似农民的伟大科学家,他几十年来在山头田野间穿行,又为寻找他的梦想。70年代他发明籼型杂交水稻,直到05年才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不在乎几十年的寂寞,他更不在乎这样的荣誉。伟大之人必有其伟大之处,耐得寂寞,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努力绽放生命之花便是他们的写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战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各个岗位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绽放着生命之花。教师是个庞大的群体,在中国受到的关注也极其有限,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及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他们被世界遗忘在偏远的角落,如同山谷中的一朵郁金香,如同悬崖边的一棵松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郁。他们默默地绽放着,不在乎是否有人,来到此处欣赏他们的美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向广大无名教师致敬。生命只有一次,我不想虚度年华,生命是自己的不可转让,生命是高傲的,“光荣孤立”“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希望以此来勉励广大和我一样复读的高四学子,相信,我们寂寞的高四奋斗一定会让自己满意,不负自己的期望与抱负,不愧于自己的人生。人不是为别人而活,绽放生命之花是生命本质的追求,是生命最初的梦想。在时光的长河中,个体生命如昙花一现,因而要摒弃一切杂念,耐得寂寞,在无言中开放最朴素的生命之花。
在这个世界上 有的人喜欢热闹 有的人喜欢孤独 热闹的人空虚着 孤独的人寂寞着 但却有这么一个人 在孤独中日渐丰盈 他就是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周国平1 "我不就身体弱一点,内向一点,就该挨欺负?" 来自内心的质疑刚刚冒出头,就被一声门响砸了回去,周国平又一次被男同学锁到了门外,他也记不清这究竟是第几次了。 他的东西还经常被藏起来,好不容易找到时,男生们会突然一哄而上,东西被重新抢走不说,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被打一顿。 少年时,哪个人但凡有点“与众不同”,他总会容易受到同学的 “特殊关照”。而周国平的“不同”,就在于性格和身体。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虹口区的一个普通人家,生活比较窘困,父母老实本分。特别是母亲,生性安静,每日勤勉无息地做着家务。周国平大概是遗传了母亲,所以他性格天生内向。 周国平幼年时,母亲因为患有严重贫血症,经常在他眼前突然晕倒,他时时活在失去母亲的恐惧里,因此小小年纪便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给周国平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小学时,周国平常常失眠,到了初中甚至经常出现恐怖的幻觉,周国平那时的脑海里都是悲观的思想,被空虚和恐惧填满, 他很抓狂,但更多的是无助。因为母亲身体更不好,没有人有精力去关注到他的精神状态,他那脆弱的自尊,一直都没得到渴望的安抚。 这样的成长经历, 让周国平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三个标签: 敏感,脆弱,清高。 周国平觉得, 缺乏伙伴、缺少关爱、缺失沟通, 大概就是孤独最大的特点。 他的人生自孤独而起,未来的很长时间,他都很难摆脱这两个字。 2 孤独的人总是喜欢独自去舔舐伤口, 要么变得越来越封闭, 要么在自我疗愈中逐渐强大。 周国平是后者。 在学校总是被欺负的他,每次去参加同学活动,都像是奔赴刑场,而被捉弄以后,周国平都会生生把眼泪憋回去,他是绝对不会哭哭啼啼去和家长老师告状的。 他说,“凌辱长志气。”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如果你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家庭环境,那么靠自己大概是剩下的唯一一条路。 那时,周国平经常对自己说:“我肯定能比你们强,我跟你们才不一样!” 这股志气,成了他发奋学习的主要动力。从此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虽说这种路数有点野,让他成长的跌跌撞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段时期帮助了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3 但读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想的空虚,人总要有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即便是孤僻内向的周国平,同样拥有强烈倾诉的欲望。 于是周国平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对抗孤独的方式 ——记日记。 高一下学期开始,他天天写日记,父亲带他出去做客了,写;吃什么好吃的了,写;有什么快乐的事,写。 这一写不要紧,一下子就写了整整八年。 周国平觉得,就是这种孩子气的日记中,却隐藏着一切写作的基本动机,那就是“ 用文字留住生活中的快乐, 不让它们消逝得无影无踪。 ” 周国平把自己的许多时间都献给了写日记,他对它倾诉,和它谈心,把它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在日记里,没有人会嘲笑他,没有人会欺负他,里面有的都是自己转瞬即逝的快乐。 周国平后来《岁月与性情》这本书中说起这段往事,他写到,“写日记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人对话,这个人可以给你分析、开导,甚至劝慰。我从写日记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形成了一个内心生活的空间,一种与一个更高的自我对话的习惯。” 这种习惯,为孤独的周国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 4 人生一旦遇到转折点, 其实不是世界变了, 而是自己变了。 周国平的童年和少年一直都是孤僻寂寞的,虽然他找到了读书和写日记这样排遣的方式,但说到底,疯狂读书和疯狂写作,不过都是一种逃避。 直到进入北大,他才突然发现,生命的解读,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1962年,周国平如愿考入了北大哲学系,他第一次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精神相通的人,这个人就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 郭世英和他一样,有种既不愿盲从,也不愿自欺欺人的真性情,后来,两个性情相近的人很快成为了好友。 当时北大给予他的是教条的课程和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但找到好友的周国平,内心得到了高度的充实,他和郭世英经常一起聊天,一起读书,一起在“X诗社”作诗,他们畅谈学问,无所顾忌地探讨自由、真理和信仰,他们追逐正统体系以外创作和思想探索,即便很多想法在其他人看来是离经叛道,他们却乐此不疲。 这种充实,让周国平逐渐感悟到,这个世界所有外在的都是表象,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求取知识, 更在于内心的充实, 只有内心充实了, 才能抵抗外界所有的艰难困苦。 ” 四年北大生活,教会他的恰恰不是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充实自我、追求自由、坚持信仰的精神所向。 至此,周国平不再害怕孤独,他终于给自己匮乏的人生,找到一种深刻的注解。 那就是 保持独立思考和内心自由, 比做一个学问家更有意义。 而这,为他后面的人生路增加了无尽的勇气。5 1968年的一个漆黑的雨夜,周国平踩着泥水抵达了洞庭湖农场,他的再教育生活开始了。 农场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这个孤岛让享受过充实的周国平再一次陷入人生的迷茫当中。 没有人能和他聊到一起去,他就一个人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问自己,“我到底怕啥?” 后来他想明白了,他怕的是失掉那颗天真的、单纯的、敏感的心,怕的是自己真的被改造成一个模子。 怕的是丢掉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个担忧,直到后来在机关工作,也依然存在。周国平在一年半后被调往广西资源县一个单位就职。 工作是不错,也有一定的前途,可是他看到那些陆续升迁的老同学们,很快都被同化,一个一个都变得圆滑世故,丧失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甚至很多人还会跑过来苦口婆心告诫他,别天真了,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混下去。 周国平知道自己选择并不多,可他更清楚,“我要跟你们一样,那我还是周国平吗?” 北大时学会的独立思考和对个性的追逐,让他暗下决心 “即使一辈子受冷落,我也宁愿做一个默默无闻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而决不做一个不学无术的沽名钓誉之徒。反正我是决定这样一意孤行了。” 他在每一个被跳蚤叮得无法入睡的夜晚,都会打着手电筒读书。甚至在资料不完备的条件下,写出了一篇三万多字的论文《韩非的法制理论》。 后来,周国平决心要走出这潭死水。他报考了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而此时,离他被下放到农村已经十年了。 十年的光阴匆匆而逝,最美好的年华都消磨在了寂寞里。但他生命的内涵,终于开始无限丰盈起来。 6 1985年,考上博士的周国平在人民出版社编辑方鸣的提议下,把自己关在充当宿舍的地下室里整整两个月,最终写出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成名作。 41岁的周国平终于火了。 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他多年蕴藏的能量终于积累到了极致,迎来了爆发期, 此后,他陆续创作了大量哲学散文类作品,比如《只有一个人》《今天我活着》《各自朝圣的路》等等,周国平成了大众眼中的“心灵导师”。 很多人视周国平为偶像,在迷茫时,是周国平的文字给他们点亮了灯塔,带给他们最温暖的抚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周国平,因为无法享受寂寞和孤独的人,是不能体会周国平文字中蕴含的力量。 周国平说: “ 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 书是人类的益友,但人生之路还是得自己走 。” “自救是任何一种方式的救世的前提。如果没有自救的觉悟,救世的雄心就只能是虚荣心、功名心和野心。” 向内看,做自己,正是周国平用自己的前半生和文字,带给世人最大的价值。 7 虽然有了成功的光环,但周国平受到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比如他的三段婚姻,比如他痛失爱女的经历。 周国平与第二任妻子雨儿所生的女儿妞妞,刚满月就确诊患有先天性恶性眼底肿瘤。 这对初为人父的周国平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那美好的父爱刚刚流淌出来,就要面临生死离别,人生第一次送终,竟是送自己的女儿! 他的内心就像被揉碎了一般,眼睁睁看着一个粉嫩可爱的孩子被病痛折磨,却束手无策。 周国平在女儿去世后,一度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关在卧室整整一年,写出来一本追忆女儿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面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周国平写道:“我抱着我的女儿的小小尸体,拒绝接受任何一种哲学的安慰。她的一切都死了,唯有她的悲哀永远活着。” 面对妞妞的死亡,他陷入了内疚悔恨中。他后悔自己没有及早给妞妞做手术,认为自己对妞妞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书中追溯了妞妞得病的原因,也深度剖析了自己的心理。尽管,这会让人觉得他懦弱、自私。 但他说:“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 每个人都有很多侧面,敢于把自己的背面毫无避讳地展现给世界,或许正是孤独者所独有的勇气。8 画家刘彦曾说:“我向人谈国平,不说他的书,只说他的眼睛——国平是个孩子。” 他说得没错。 如今的周国平,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外表看起来,却仿佛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 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波折,忍受了很多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和苦难。 但现在他的生活是平静的,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的写作之路与自己的心灵之路相当统一,基本上反映了他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历程。 其实,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状态,一种能够让他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状态。 周国平在自己的书中写到: 丰盈的灵魂总是倍感孤独, 可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 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 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 这是一个,在孤独中生根又向上生长的灵魂。 愿你,也可以有一颗不一样的灵魂。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 主要代表作有:《尼采与形而上学》(专著)、《只有一个人生》(专著)、《人与永恒》(专著)、《博士论丛》(合编)、《胡塞尔的意义理论》(论文)。
就一般的作文书就好
学术的就是尼采那个,别的就是妞妞,还有只有一个人生。都是早期作品
我觉得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文范文,主要可以教给你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懂得如何架构、破题、立意,就好比是壁立万仞如何架桥修路。二是多看一些时事方面的新闻。综观这几年中高考的作文题目,很多都是与当年的新闻事件有关,这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多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融会贯通,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三是要多读书看报,许多报纸或其他新闻载体都对当下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这也是议论文,要看看同样的问题别人怎么破题怎么提出和证明自己观点的,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在考试的时候太“平”的议论文是得不了高分的。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
最近这两天,中科院一位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刷屏全网,引发热议。
以下是黄国平亲自发布的论文致谢完整版本: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许多读者,都同诗词君一样,被字里行间的真挚和坚韧深深打动。
从一个大山里的穷孩子,到如今一路读到博士,其中必定有很多的辛酸和苦涩。
始终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我们每个人生来并不平等,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但正如雨果所说的:
“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真正的强者永远懂得:我命由我不由天。
1
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前些天,云南一个9岁的小女孩,刷爆了微博热搜。
让许多网友惊叹不已的,是这样一幕场景:
小小的一间猪肉铺里,前面是血污横陈的猪肉,霍霍的磨刀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
后面却是跳着优美的芭蕾舞、心无旁骛的小女孩。
巨大的反差,折射出的恰是贫穷的深沟与梦想的璀璨。
小女孩名叫邬刚云,家乡是国家级的贫困村。父亲是长途 汽车 司机,常常在外;母亲则独自经营家里的猪肉摊,还要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
小女孩很懂事,上学之余,常去妈妈的猪肉摊帮忙,熟练地清洗猪大肠、猪身上的血水。
跳舞是她一天中最大的快乐。
她说:“去肉店要早起,会很困,但是想到可以跳舞就很开心。”
没有老师教,小女孩就自己跟着手机里的舞蹈视频模仿;没有跳舞的地方,全家人就一根一根搬木头,为她搭起一个简易的练舞房。
父母用尽了他们的所有,去支持女儿的梦想。而小女孩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她得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两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并得到了登上央视舞台的机会。
对梦想的坚持,让她得以走出小小的天地,站在更高的舞台上,看到更璀璨的星空。
王尔德说:“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小女孩是这样,中科院这位博士也是这样。
自助者,天助之,所有的努力终有归处。
只要你有梦想,阴沟的泥泞就留不住你的脚步。
跋涉过暗夜后,终能看到满天星光。
2
懂得感恩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中科院博士的这篇致谢里,让诗词君印象深刻的,还有结尾的一段话: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无论遭遇过怎样的困苦,对世界都始终满怀善意。
2008年,一位来自贵州农村的男孩,在媒体的报道下,家喻户晓。
他叫刘秀祥,那一年随着他一起步入大学校门的,还有他肩上背着的母亲。
父亲早早去世,哥哥姐姐在打工时失去联络,母亲遭受打击精神失常,在一些人身上,命运总是格外地冷酷残忍。
可是刘秀祥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抱怨命运不公。
他刻苦学习,考入了山东临沂大学。想到去大学以后,患病的母亲无人照料,便决定带着母亲一起上学。
刘秀祥的事迹打动了许多人, 社会 各界爱心人士给予了他帮助。
而这份帮助,他从未忘记。
2012年大学毕业后,刘秀祥放弃了大城市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到贵州大山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700多名贫困学子得到他的资助。
走出了大山的他,又选择回到大山,只是为了让更多曾如他一样的孩子,有走出大山的机会。
人活于世,短短数十载,因果陈陈相循,行善积善,才可得善遇善。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3
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
还记得当年轰动全国的“北大保安成人高考第一人”张俊成吗?
1994年,18岁的张俊成成为北大的一名保安。
因为家中困难,有7个孩子,张俊成上完初中就被迫辍学了。
辍学后,他到铁矿上打工,要挖上整整一吨铁矿石,才能拿到二三十块钱。
对那时的他来说,能够吃饱穿暖,已是莫大的幸福。
后来,他又在汽修厂打工,辗转来到北京,看守北京大学西门。
看着来来往往的教授、学者,感受着大学里浓厚的学术氛围,走出小村庄的张俊成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差距。
他还在这个世界的门外徘徊。
在北大教授们的建议和帮助下,他开始读书自学,并开始申请准备成人高考。
站岗之外,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书本。
那段时间,他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
他说:“我见过每一个时间点的北大。”
请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你真正地付出了努力,上天就不会辜负。
1995年,张俊成一举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北大保安成人高考第一人”。
三年以后,他拿到了北大自考专科毕业证。
毕业后,张俊成选择回到家乡长治市,并和朋友创办了一所职业学校,担任校长。
从保安到校长,张俊成的人生因读书而有了更多可能,他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求温饱的穷苦少年。
他说: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比起北大老师对我这个小保安的照顾、施恩,我真的太渺小。”
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而如今的他,又在用教育去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这或许,就叫做“传承”。
董卿说: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那些说“读书无用”的人,其实不是读书无用,只是你读书无用罢了。
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处于 社会 底层的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
这个世界并不公平,甚至很多时候都像这位中科院博士所说的: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
我们拼尽全力达到的顶点,不过是别人的起跑线,甚至连起跑线都不是。
这不是我们的错。
可是就像这首曾火遍美国的小诗所写的: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然后活到90岁。
有人依然单身,
同时也有人已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
一切都准时。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未来。
请永远牢记着:
不认命,就是我们的命!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这句话是黄国平论文致谢部分中的第一段,黄国平在《致谢》中将自己求学的故事娓娓道来,有很多网友称看完这篇致谢时泪水已打湿了眼眶,有一个评论说的特别好: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黄国平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面,十二岁时母亲因为受不了家庭贫困而离开了,父亲也不经常待在家,十六岁时父亲又因为交通事故去世,父亲的去世又是给了黄国平重击。“人情冷暖,生死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则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黄国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活成了自己的太阳。
这么多年,黄国平也遇到了很多伯乐,才能让他这匹千里马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他在《致谢》中提到他的启蒙老师,我想那位老师的帮助肯定就像一团火光,给了他希望和勇气。
经历了两次高考的他,最终考上了西南大学,在大学期间对待学习也毫不松懈,拿了两次国家奖学金,在2014年黄国平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寒门也是可以出贵子的。
在黄国平论文致谢篇爆红网络后,被他的高中班主任绕彬看到了,他坦言称黄国平每一次回老家都会来拜访他。黄国平不但成绩优异,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总是怀着感恩之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国平,一个普通的大山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大山并没有成为他求学路上的绊脚石,凭借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
特别感人,而且大家都为了这篇论文看了好几遍,有人已经出现了泪水,大家都会向博士学习,好好努力,报效国家。
全文都很值得让人深思,作者坚强的品格也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的确,无论怎样的境况,有的人还能承受,但人们的奚落和嘲笑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期,网络上一篇关于中国科学院博士的论文致谢火爆全网,其言辞之深切,感情之充沛,经历之苦难曲折,引发了网友的深切共鸣和点赞。 这就是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内容。黄国平的论文致谢内容主要。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走出来,并且同命运抗中最后成功的故事。
他的论文在网上广泛的流传开来以后,无数网友阅读后不禁潸然泪下。他将自己过往20多年所经历的困苦磨难及其求学经历,用平淡的笔触,普普通通的语言描写出来,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
黄国平的家庭并不富裕,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里,在12岁时他的母亲就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过,父亲为了养活他,支撑起这个家也外出打工,后来因为交通事故而去世,那时的他仅仅17岁。再之后一直照顾她的外婆也因病去世,小小的少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没有了依靠失去了对自己最为重要的人。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尝过了人间的辛酸悲苦,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但是他没有被亲人离世的悲痛所打倒,仍旧刻苦的学习,从不放弃,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最终成功的考上大学,并且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了。
其实他的经历是很多中国从山村里出来的孩子的缩影,平平淡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艰辛和困苦所包含的绝望与心酸是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的。许多家庭贫困的孩子要想的成才,所经历的苦难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们要经历经济上的困窘,心灵上的煎熬,在校时的饭钱都要一般掰成两半花,饱受身体上的折磨。因此他们想要成才也更需要有坚忍的毅力,顽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们前进努力。网友们也通过黄国平的经历联想到自己,这其中引发的情感共鸣也是极其深刻的。
因为这位博士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他写的论文非常的接地气,而且都是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让大家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所以才看哭了很多网友。
非常的感人,最主要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论文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一个感受,而且能够很好的让其他人也从中感染到一些情感,也可以看出来对方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他的博士论文非常的感人,尤其在最后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的时候,非常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