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质疑的一个点就是在发布会上这个模特采用的是眯眯眼的造型,而且很多网友都表示不能欣赏,欣赏不了这种”美“。
大学生毕业论文到底应该怎么写? ——就“上师大油画班毕业论文集体被毙”谈几点想法 刘大鸿2006-6-9 我是此次毕业论文全部未获通过的02油画班的导师,这个班属“双百工作室”。 以“求真务实”为宗旨指导论文写作是我们工作室的教学改革的尝试之一,此次论文写作要求每个人以四年的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真实体现每个人的理论写作水平,要有别于以往泛泛空论“某画家、某风格、某流派……”;而十二位学生写作态度严肃认真,手法活泼多样,基本上达到工作室要求,所以我坚持对他们的论文的评定:合格,应予通过。 同时我深知自己精力、水平有限,在单独负责指导12个毕业生绘画创作、社会实践、实习、工作之余再进行论文改革试验确有指导不力、照顾不周之处,在此我愿向学校同仁、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表达歉意,对他们的集体被“毙”事件承担责任,并且呼吁:为了青年人的前途,请学校暂息争议,立即选派合格导师,指导他们写出合格论文,保证学生按时毕业。 我自1985年浙美毕业来到上师大,深知高教的痼疾——学术偏狭和利益集团联盟,改革艰难!我与黄启后先生自1992年以来就因不满大学的僵化体制,共同主持“双百工作室”,在可能的范围开始教学改革实践,其中的命题创作《新上海百多图》系列已经在海内外多次展出:入选2002上海双年展和德国慕尼黑博物馆的海外巡展,亮相于香港的大会堂和上海新天地一号馆,为无数公共和专业媒体广泛报道,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我们无力对他人作要求,只求有一块自谋生路的试验田。 六年前徐芒耀先生以“学术带头人”身份调来师大任美院院长,使我心头一亮,由衷期待地对身边的人讲:内行来了,“学术的春天到了!”而双百工作室的改革也受到了师大领导的重视和鼓励:2002年我被破格聘为教授并成为研究生导师,为此我对校领导和当时新上任的美术学院院长徐芒耀先生的肯定充满感激。 在院长对双百工作室教学理念和大纲公开认同的前提下,我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了改革,我认为现行的大学论文机制也许对某些学科有一定合理性,但对艺术学科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以创作为己任的艺术人才是一种扼杀,其负面影响很大,是造就新八股文的温床,更要命的是它带来空前绝后的论文造假风,千人一面,万人一面,如同美术专业高考试卷,经历过的人都有同感。“文如其人”,这样培养的学生离自主创新型社会何其遥远! 正当我们在教改的道路上跨出更大一步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人吃惊和失望的一幕:全班所有论文被“毙”!谁都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不能毕业,无法应聘工作,无法……那种“标准论文”那么容易通过了常常是八九位导师的答辩和十几位学位评定委员的审核,而坚持从自身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出发搜集论据、得出论点并阐发感想,朴实内省地来一番由表及里的研讨的论文,却被认为只是小结,不是论文。对此我难以接受。尽管细节、程序可以加以调整,使之更趋完善,但改革的方向却不容否定。 请问,何以毕业论文抄袭之风经久不衰?它的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的回答是:机制!现在的论文评判机制是一杆貌似严格准确的假秤(我想一定有人讲过类似的话),它不对任何人负责,只是应付评估。 “双百工作室”坚持以社会为模特,与徐院长以人体为模特的工作室所持艺术观念相左,但我仍很尊重他的成就和理念,认为大学里只有多种风格并存才成其为大。“双百”工作方式在上个月的延安艺术教育座谈会上成为一家之言,我希望它也能在师大美院占一席之地。 最后衷心希望上师大能与时俱进,走在全国高校改革的前列,希望我们教师能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终生受益为准则,希望学术的春天还在。 向远在清华的陈丹青教授致敬,他为教育体制进化所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美术教育所倡导的人才衡量标准,是鼓舞我们推进改革的清新力量!新语丝()()()() <大学里认识的一些人>老师让我讲讲大学里认识的一些人. 刚进大学,跟袁子冲和刘唯坚混,后来和陆春生.袁子冲是这样的,就是讲写实,但也没画,所以在学习上也没交流.刘唯坚是这样的,他说你认识一批人,我认识一些人,到时候交流一下,就认识很多人了,就可以成功了.前一些日子,他们那些人搞了个画展,三个人凑起来就十一二张油画,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几个月前凑的,搞了八九年了就这搞这玩艺,他们看了之后都说连那些人都可以办展,没啥意义.陆春生是这样的,他没念过大学,但他家有很多书,而且也很谦虚好学,很努力,这几年他终于打出了名号来了,后来没空,就没去找他了.袁子冲听说他也没死在北京的非典中,但在哪儿也不知道了. 老师让我讲讲孔子与鲁迅的事,我觉得是这样的,像鲁迅那样的人,地球上是很多的,少一两百个也没事儿,他就会骂人,骂人,谁都会骂,建设一个社会那就难了,所以我从批判的画风转变过来了.骂人,比不上教人,姓周的会骂人,骂人骂完了又怎样,骂完能让人知道该怎么做吗?再说他会骂,谁知道他会不会做人,这是个问题.激进,革命,谁都会,革完了呢?该怎么办?一个不好看的房子要不把他修好,要不就把他拆掉,建的更好.有些人就会搞破坏,就算把他砸了,又能怎样?能盖的比它更好吗?有些人就喜欢破坏,不会搞建设. 再讲我认识的人,在杭州教书时认识个女的,是我女朋友,喜欢她因为有文化,虽然她高考文化课总分是七百五,她才考了三百出头.我妈问我干吗不在上师大找个女的,我说她们没文化,虽然高考很牛,但都很傻,教育制度都把她们都搞傻掉了,我可没那么多空陪个啥都不懂,知道唐朝李世民是怎样发展农业,武昌起义是几月几号下午还是上午几点发生的,那天有个叫李炳龙,熊啥坤的共产党人是怎样怎样的,而不知道真实世界的人,那不是很怪胎吗?记得我念高中的时候,有回考试,考试我都会,但我就乱写,因为那没啥 用,只要关于人名的问题,我都写毛主席,要不就是江主席,要不就是刘德华,张学友,知道那乱七八糟的有啥用.不是说书读的多不好,问题是既没读几本书也没和现实联系起来,我宁可选择而很明智的人.她做人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活的好一点.她对我影响很大. 昨天碰到一个疯子,它应该作为国宝保护起来,别的国家不会太多,把他展出肯定有很大的市场,吃饭的时候碰到的,就坐在我对面,他一直唱歌,就俩个字,”滴噔”,滴滴噔噔,唱着唱着还发出了口号,这也是他的卖点,绝对的卖点”加强思想专政......”别的也没听清,是这个给把他搞疯了,说什么文革,红色高棉,就是除掉与国家领导人有不同思想的人,除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是除掉.见<1984>,<元>,思想专政,这样不好. 老师让我讲讲我们班的人,往事不堪回首,就简单写写.我们班还有一个叫沈婕,一般只能说她好话,有一天她跟我说徐盲耀老师比较会会画画,刘老师不会画画,我说为啥呀,她说她有一张画画得的很好,别人都说她其他的画好,只能徐盲耀老师说那一张画画的比较”轻松”,比较好.一个人不喜欢听一件不好,一个国家也是,不说实话不好,什么<红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假话曾害死多少人啊,但这也不能怪他们.有个上海的从报社退下来的总编曾说,报纸上,只有报纸上方的当天日期今天 是几月几号星期几是真的,就是日历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据说一个国家人均GDP到了几千美元就会有民主革命,那时候就可以讲实话了。 夏蓉减肥很拼命,减得不好看了,芙蓉姐姐,还有那个在美国成为一百名偶像之一,排名比布什还高的那个走音王,不管怎么说,世界需要真实的东西.<未完待续>
清华毕设作品发布会引质疑,最让大家质疑的点就是模特的眯眯眼,在这次清华大学美院的毕业设计发布会上,所有的模特都被化成了眯眯眼,不知道是特殊的审美还是有一些别的什么情况,总是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所有的模特都是眯眯眼,颠覆了人们对于模特的认知,更是颠覆了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所以才会在网络上引起强大的反响。记者就这件事情,想去采访一下清华美院,但是目前为主还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每一个学生都要拿出来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自己大学即将毕业的成果来展示给众人。清华美院也为毕业作品设计了一场发布会,这场发布会是以模特走秀的形式进行,视频上传到网上之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发布会被传到网上之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这是因为,里面所有的模特都成了眯眯眼,并不是说模特本身就长着眯眯眼,而是因为化妆的缘故,故意拉长了眼线,把很多的模特都给化成了眯眯眼。模特在我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有气质的,但是在这场毕业作品发布会上,模特似乎变了一个样子。
我们生活中也可能存在着眯眯眼的行为,但并不是很多。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眯眯眼或者是亚裔没有眯眯眼,但毕竟是少数部分,而毕业作品的发布会这种重要的场合,却选择了少数的眯眯眼模特来代表模特的形象,这种美感,我们真的是欣赏不动,也不知道主办方的用意是在哪里。
这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比较高雅的,所以有很多人都觉得根本就欣赏不了,而且也觉得这样的配色非常的浮夸,而且特别的难看。
当下的设计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呈现出复杂、多样和不可预知性。全球化与技术 社会 给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带来全新的挑战,当人工智能、大数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龄化等诸多变量不断影响和冲击着设计学科建设的维度和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时,高等院校在教学环节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的各种 探索 ,需要毕业设计的舞台进行集中检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工业设计教学、研究、实践的学科平台,致力于培养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创新设计领导者,近年来的毕业设计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利用设计创新手段对新技术进行整合应用的能力;对未来 社会 、文化、商业语境中的技术进行产品定义的能力;面向当下 社会 问题 探索 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在今年的毕业设计中,你会看到年轻学子们面向老龄化 社会 需求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应用、对于人造皮肤新技术的创新性产品化定义、对材料引发的 健康 与环境问题的系统思考等等。这些 探索 与实践,将会带给这些未来的设计领军人物全新的职业视野,更会为全球产业的突破创新注入新鲜的思路。祝愿2019届的毕业生们在新的旅程中,用青春与设计全面拥抱全球化新技术的曙光。
——工业设计系主任 赵超
毕业作品欣赏
展览现场
清华美院毕设作品发布会引质疑,此次毕业展的主题可能就是眯眯眼吧,毕竟所有的模特都是眯眯眼走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作品发布会上传到网上之后,随即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并不是说设计不好,而是模特的造型太奇怪了,所有的人都是眯眯眼的形象,本来眼睛长得大大的,非要去拉长眼线,化成眯眯眼的样子,看上去非常的不协调。模特本来是美好的象征,但是现在却成了这么一番景象,自然是让网友直呼欣赏不动。
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毕业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发布会却引起了网友的议论。这次发布会的形式是一场走秀,设计的作品要在模特的身上呈现出来,本来网友们是非常期待的,但是却引起了网友的震惊。
这是因为,所有的模特都是眯眯眼的造型。眯眯眼并不是说不好,也不是说中国人或者是亚裔不能长这样,但是生活中能见到这些眯眯眼的本来就不多,但是这次居然将这么多的眯眯眼放在一起,而且人家模特本来不是眯眯眼的,也给人家化上了眯眯眼的妆容,这自然是让网友无法接受的。
这场发布会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之后,记者就这件事联系了清华美院,但是没有任何人接待,也没有任何人发表关于这件事情的回复。学霸的世界我们是欣赏不动的,也可能这是一种我们凡人欣赏不动的美。但是美要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能够成为美。
清华美院毕业设计动画《万华镜》火了,动画将少数民族的服饰、形象等代表性元素很好的还原了出来,虽然在服饰的还原上有一些不足,但是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虽然这个毕设动画比较优秀,但是你说它是动画吧,它和很多漫迷一直不来电的动态漫画好像没什么区别,就像是一些好看的图片配上快节奏的音乐的展示片,只是这种程度,好像并不能达到火出圈的程度,于是我深入研究了一下《万华镜》出圈的来龙去脉。01.三条讨论上热搜众所周知,一个话题要是想成为人们话题,那必定是要有很多人参与讨论的,而动画《万华镜》上热搜似乎开了绿灯,在刚出现话题的时候,只有3条讨论的情况下,就已经上了热搜。去搜索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打入“清华”两个字,后面推荐的一大堆热门话题,动画《万华镜》更是被送上了关联词第一位(前两个是历史搜索),再往下看,也全是正面话题。而再往下看,就是大多数人真正热议的“眯眯眼”了,3条讨论上热搜,远超过“眯眯眼”的热度,很难让人觉得这单纯是作品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有人在控制热搜……02.名字有争议刚看到“万华镜”这三个字的时候,我还好好想了一下,这是不是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于是我就去搜了一下,结果发现和视频好像关系并不大。
主题就是为了展现高大上的时尚感觉,但是这场毕业展让很多人都觉得辣眼睛,而且也觉得实在欣赏不了这种风格。
清华美院研究生毕业应该能去深圳当中学美术老师,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当然你还要有教师资格证,要能通过当地的招聘测试
清华大学的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是美术学院、计算机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三个学院联合的研究生项目,毕业后是正经的清华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但是培养模式比较新,同时相对不太成熟,市面上同类型的也比较少,有利有弊。
学费是万元/生学年 按学期交,学制三年。
考试科目:(大纲发生变动)
1.初试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或 202俄语 或 203日语 或 241 德语 或 242法语
③680 理论基础
④981 专业基础—信息技术基础 或 982 专业基础—信息 设计基础(上机设计) 或 983 专业基础—信息艺术基础(交互 叙事表达)(3选1)
清华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考研初试
(上图为2020级和2021级考试科目的变动情况)
2、往年复试笔试内容:
专业实践(考生可以在下述三类考题中,任选其一):
“造型设计”:考生按照考题要求,给出相关的造型设计并手工绘制在考卷上;
“创新思维”:考生按照考题要求,写出自己的思考与答案;
“算法设计”:考生按照考题要求,绘制算法逻辑图,写出伪代码。
总分=初试总分(满分500分)÷5×40%+笔试(满分100分)×40%+面试(满分100分)×20%
无指定参考书
2021级最新真题回忆版:
[680理论基础]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写一篇论文2000字以上
[983 专业基础—信息艺术基础(交互 叙事表达)]
以平行世界为主题绘制一个交互剧,自定义交互形式内容,200字以上剧本和剧情框架,至少10个分镜并写出特点与不足,还有一个场景氛围图。
--------------------------
以上皆为2021级考研信息,由糖心柯德动画考研整理,考研内容具有时效性,往届信息只做参考作用,以最新大纲要求为准。
糖心柯德动漫
路过的小神~答:清华美院的交叉学科是灰常不错的,也是很权威的。交叉学科是这几年新兴的一种学科,很热门的~它只有学硕,不招生艺术硕士。在今年之前清美的交叉学科都是公费的,但今年国家不是说取消公费么,所以不清楚清美这边具体是怎么回事,这个打电话问一下研招办吧。复习参考书清美的官网上有列出,但只看这几本不够,尽量拓展自己的阅读量吧,毕竟是设计类的东西,灵感非常重要~~专业设计 在今年之前都是案例分析,不管考哪个方向都一样,但今年改了,更注重实践了有个专门的交叉学科博客,你可以参考~~
论点论据结论关键是怎么学会运用各种表达技巧让人信服!大都议论文格式都是一样的现在,提倡创新思维所以,创意尤其重要。
邓亚萍学英语的故事---这世界上没有努力无法达到的事。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 来源/《大学生》杂志,作者/赵迎新 要简短得了解全部事实后自己概括,缩减。要简短,得自己了解事实后缩减。
王亚华,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1994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1999年7月获学士学位,期间曾在清华大学法律学系辅修法学。1999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学习,2002年遴选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2004年7月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7月至2006年4月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被评为“2006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2007年4月入选“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计划”。曾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挂职,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China)咨询顾问,并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访学。
李伯重, 男,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云南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李伯重教授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权威学者。先后主持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至18世纪的江南与荷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点科研项目“17-19世纪中期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等课题的研究。 附录: 专著: 《北宋方腊起义》(署名:千里,与延之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75年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北京)1990年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The Macmillan Presss Ltd., Houndmills, England) 与美国圣马丁出版公司(St. Martin’s Press, Inc. , New York, USA)。中译本(《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2002年 《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韩文版(Jungguk Gyeongjesa Yeonguui Saeroun Mosaek),2006年,汉城。 《多视角看历史: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经济》,三联书店(北京)2002年 《千里史学文存》,杭州出版社(杭州)2004年 《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960-1850年)》(与周生春共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论文(从略) 译著: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美国王国斌著,与连琳琳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98年
钱伟长院士的论文《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 钱伟长院士有着求真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对于文献的使用有着自己的方法。
这次清华美院毕业展的主题是艺术史论系,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他们的毕业作品看出来,这些作品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创作的。
科技和艺术,其实也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浪潮中,寻找新的可能。
《万华镜》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就叫万花筒。它里面可以通过这个东西看了很多比较美的动画,而且还有一些美的图案之类的。对于这些本科动画设计的话,我觉得是非常棒的,而且非常的有创意。一方面呢可以激发人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想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更多的去体验这种东西。
太赞了,几乎想不出来其他的形容词
动画把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表现的非常好,过渡很自然很有创意,56个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服饰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