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

发布时间: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

针对论文问题,同学可以找专业的辅导老师进行指导,由自己来完成论文,这样完成论文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一举两得。论文写作辅导论文撰写步骤一、论文的标题部分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3、完成了哪些工作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三、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四、引言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1、研究的理由2、研究目的3、背景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5、作用和意义五、正文部分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范文

学术堂整理了一篇3800字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目: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摘要: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来说,必须大力加强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企业应当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作用的基础上,重点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了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施对策。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一、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具有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2具有协调作用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3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二、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  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  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三、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  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  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  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着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J]河北企业,2019(7)  [2]单寅鑫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当中的科学应用和实践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  [3]米素娟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理念实施[J]现代商业,2018(28)  作者:鲍宇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若干问题和对策 摘要: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加人WTO,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国外企业产品技术和价格的双重压力,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关键词:技术创新,,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策改革开放20几年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人类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已经雄辩地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加人WTO,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国外企业产品技术和价格的双重压力,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1.国际环境(1)发达国家强有力地扶植企业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政府在技术创新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在2O世纪9o年代开始加大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并在1993年1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全面负责整个国家创新系统,促进政府参与民间科技开发。1997年美国政府与企业界投在R&D 上的金额高达2 056亿美元,超过了日、德、法、英、意5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总和。在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积极的经济资助政策和组织协调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包括技术指导、技术信息及技术培训;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2)国外大企业持续维持对技术创新的高投入为保持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国外大企业每年在R&D方面投人巨资,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世界百强企业的R&D投人一般占其销售收人的10% ,有的甚至高达15% 以上。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为例,1992年该公司R&D经费高达51亿美元, 比我国同期R&D经费总投人(约25.37亿美元)高出1倍;到1997年,该公司R&D经费增加到73亿美元,而我国同期R&D经费总投人约58.27亿美元。(3)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了科技人才的流动性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对中国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由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资水平及整体工作、生活环境普遍远低于跨国公司的水平,因此,在留住和吸引人才方面,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4)企业技术创新必须适应世贸规则 在我国加人WTO后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受到世贸规则的制约。根据中国加人WTO的协议,我国享有以下4个方面的权利: 多边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普惠制” 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充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以下7个方面的义务:①削减关税;② 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③ 取消出口补贴,规范对研究与开发的补贴;④ 开放服务业市场;⑤ 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⑥ 调整外资政策;⑦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其中① ② ③ ⑤ ⑥ 5个方面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2.国内环境b(1)我国政府的职能尚处在转变和完善之中改革开放2O几年来,政府从直接组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为主的方式已开始逐步转向宏观调控、创造环境和条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3者合作为主的方式,但这些都还在转变和完善当中。(2)国内市场结构不完善。同行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价格竞争激烈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作了研究,并且提出最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竞争”。我国市场结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内市场被人为因素不同程度地分割;企业缺乏具有市场力的垄断、缺乏有效竞争。这种市场结构既不利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技术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市场集中度过低,即产业组织或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创新努力程度越强,而我国“大而全,小而全” 的市场结构很难推进技术创新。二是规模经济效益较差。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规模条件,这是由技术创新过程和市场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决定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使企业成本上升、缺乏较好的财务绩效,而且也不可能获得投资、生产、研究和开发等生产技术方面和销售、咨询等服务方面的规模经济。较大的企业规模,才能集中和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三是我国同一产业的企业产品差别化程度较低。这一方面造成同业间的过度竞争,最终两败俱伤;另一方面则易造成较高的模仿率。四是企业进退壁垒较高。该破产的企业由于地方政府干预迟迟不退出市场,同时这也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3)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行为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一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一方面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创新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从表1中即可看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企业的产权愈加不明晰,滋生了经营者的“道德问题”。(4)教育科研体制落后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我国教育体制相对落后,创新型人才短缺,教育、科研、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联系, 产学研脱节。一方面人才培养不适应技术、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又不足。

五、对提高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1.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首先要正确处理引进和创新的关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目标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水平差距;二是对引入的技术装备做全面的消化和吸收,进行模仿创新,避免重复引进;三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从局部开始突破, 逐渐形成独有的专有技术。根据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可以定位如下:合理适量地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消化、吸收已引进的技术,逐步建设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2.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模式,也可以选择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但自主创新模式也有缺点。一是需要巨额的投入,不仅要投巨资于研究与开发,还必须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具备一流的研发水平。二是高风险性,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如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仅为5% , 在应用研究中有5O% 能获得技术上的成功、30%f~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三是时间长,不确定性大。四是市场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多、时滞性强,市场开发投入收益较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五是在一些法律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方,自主创新成果有可能面临被侵犯的危险。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模式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超前性。如果技术创新主要依靠模仿模式,从长期来看,这会进一步拉大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形成技术依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少数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选择自主创新,而在相对劣势的领域选择模仿创新。3.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加强针对技术人员自我发展的晋升台阶和制度的建设,应给技术能力达到新一台阶的技术人员以相应的施展能力的舞台和空间。4.建立民主气氛浓厚的创新文化 “官本位”和民主气氛不浓的问题对国有企业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涉及到管理体制、历史观念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解决的思路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着手,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权力下放到集体决策部门,从制度上削弱个人的权力。不能指望一个从制度上被赋了大量权力的“官”会自觉地克制自己的权力欲望, 因此权力下放必须是制度上的权力下放。这才是确确实实的权力下放,有利于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践已证明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动在民主气氛下更容易得到发挥。建议由技术人员、部分营销生产人员和相应管理人员投票选出职工代表组成技术创新员工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提出并审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重大员工培训项目等;并选出技术创新执行委员会成员,负责组织一切重大创新活动和日常的员工培训活动。5.企业内部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竞争和激励机制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所有从事技术岗位的科技人员中,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只占非常少数,而中间的大部分技术人员收入相差并不大,因此,激励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未充分拉开勤奋者与懒惰者、高能力者与低能力者的差距。第二,未建立竞争中失败者的惩罚和淘汰机制。竞争的本质和目的就是鉴别优劣并分别加以对待,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员,很少有人因竞争失败而被转岗或下岗。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良莠不分,其结果导致优者也会因为感觉与劣者差别不大而失去勤奋努力的动力。针对此,应进一步拉开激励差距,实行优胜劣汰;同时,针对科技人员回避高难度的理论研究课题的现象,应加大这方面的激励强度。6.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分散创新风险,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力度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和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难以完成技At~,J新的任务。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已成为进行技At ~,J新日益重要的趋势。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短期化行为明显;而企业与学校、研究院所之间缺乏长期共同的利益是导致产学研短期行为的主要原因。解决的思路是建立企业与学校、研究院所长期的共同利益。具体建议如下:企业可长期聘用某些学校与研究院所的技术专家、长期资助其实验活动,而受聘的技术人员本身并不离开原单位,这样企业就等于长期租用了院校及研究院所的技术和设备,就费用而言比企业自己出资建立实验室和招聘专职技术人员要省得多;另外由于企业和院校、研究院所有了长期合作契约,将更有利于对研究项目的长期深入研究,从而克服短期化合作的弊端。参考文献[1]王其藩,杨文斌.论创造力的文化基础和“天人和合,以人为本”【J】.科技导报,2001(4),16—19[2]傅家骥等.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许庆瑞主编.研究、发展和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王学鸿.技术创新理论与技术生产力的实现【J].当代经济研究,2000(10),51~54[5]陈琪等.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与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1(3),19—21[6]国家发布全国R&D资源清查情况【J】.科技管理,2002(5),21—24[7]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卢长利。唐元虎.浅析企业创新机制【J】.软科学,2001(1),75—78

本科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基于信息化的石油企业组织变革研究 石油企业的信息化优化了企业的信息过程,为企业管理创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变革和知识管理的实现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环境。面对企业信息化,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企业信息化迫切呼唤新型组织结构。如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成为对内提高组织的效率、对外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1 应用系统建设趋于成熟。石油企业已基本上走过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两个阶段(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不仅完成了人事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典型应用的建设,而且已经开始逐步实施ERP,统筹规划企业各项资源,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 1.2 集中管理初见端倪。为形成集团优势,石油企业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利用应用系统统一财务、统一销售、统一采购等,大型企业的集中管理对信息、对应用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 1.3 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已经起步。在提高、优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已经开始建设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如数据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等,希望利用信息系统发挥企业信息资源潜能,辅助企业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由于其所处的行业特点,使得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前面,历经了十余年的信息化道路,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软、硬件网络体系。尤其进入21世纪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都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整套从总部到一线的基层生产单位的信息化网络系统。然而是否只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石油企业的运营效率就会有一个显著提高,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有一个飞跃。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从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 300、400年前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一直到后来内燃机、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这些发明都叫做工业技术革新,可以说揉经历了一场工业技术革命。但是不是只要有了技术,社会就能发展了呢?应该说不是,有了技术还必须有一个社会革命,或者说是社会结构根本的变革。所以从工业革命开始技术,像英国和欧洲开始有了圈地运动,所谓的羊吃人,实际上是人口在迅速地城市化,把农民或者劳动力与土地的纽带切断了,所以社会结构根本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都变了,社会形态变了,工业技术才得到了高度的发挥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劳动生产力。   由此看出技术的变革是先导,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要依靠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我们回过头来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但是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即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金字塔似的、垂直的、职能化的部门管理结构。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管理、生产优化工作存在脱节现象。没有针对企业信息化改革而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改革。目前石油企业最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叫做先进技术设备与落后的组织结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在这个矛盾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之前,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确实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多数石油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强调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因素,而忽略了管理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石油企业都做到了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每个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也比较重视,却没有形成成熟的网络与普遍的推广。同时,某些石油企业还存在过于注重硬件的采购,忽略软件的开发的问题。看来,不管是整合多个系统也好,还是实施某一个系统也罢,企业内部管理能否理顺,都将是决定这一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资金,更需要投入管理意识,否则难免事倍功半。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由硬件建设和应用工程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建设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应用才是关键。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得以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更为关键的是,应用从本质上讲其实是“管理整合”,他需要不同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完善实施。多数石油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时,就面临与其原有的财务系统进行整合的问题。具体实施中,最难做的正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整合”,即团队如何协作的问题,把这一问题解决了。技术部分的改编码、做标准、整合系统是相对“轻松”的,只需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这人是。。。论文后去卖钱大家小心啊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10000字

你还真的不是一般的懒!!毕业论文呢``要别人帮写读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100分一万字,没人干啊,你这工商学得不好。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研究摘要: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企业实习”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毕业实习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关键词:工商管理论文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代理、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性服务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性服务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参考文献[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 11[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我,我们提供代做业务的,真诚接单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人是。。。论文后去卖钱大家小心啊

学术堂提供了一些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选择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  学位论文 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99、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0、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若干问题和对策 摘要: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加人WTO,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国外企业产品技术和价格的双重压力,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关键词:技术创新,,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策改革开放20几年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人类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已经雄辩地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加人WTO,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国外企业产品技术和价格的双重压力,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1.国际环境(1)发达国家强有力地扶植企业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政府在技术创新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在2O世纪9o年代开始加大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并在1993年1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全面负责整个国家创新系统,促进政府参与民间科技开发。1997年美国政府与企业界投在R&D 上的金额高达2 056亿美元,超过了日、德、法、英、意5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总和。在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积极的经济资助政策和组织协调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包括技术指导、技术信息及技术培训;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2)国外大企业持续维持对技术创新的高投入为保持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国外大企业每年在R&D方面投人巨资,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世界百强企业的R&D投人一般占其销售收人的10% ,有的甚至高达15% 以上。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为例,1992年该公司R&D经费高达51亿美元, 比我国同期R&D经费总投人(约25.37亿美元)高出1倍;到1997年,该公司R&D经费增加到73亿美元,而我国同期R&D经费总投人约58.27亿美元。(3)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了科技人才的流动性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对中国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由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资水平及整体工作、生活环境普遍远低于跨国公司的水平,因此,在留住和吸引人才方面,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4)企业技术创新必须适应世贸规则 在我国加人WTO后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受到世贸规则的制约。根据中国加人WTO的协议,我国享有以下4个方面的权利: 多边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普惠制” 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充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以下7个方面的义务:①削减关税;② 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③ 取消出口补贴,规范对研究与开发的补贴;④ 开放服务业市场;⑤ 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⑥ 调整外资政策;⑦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其中① ② ③ ⑤ ⑥ 5个方面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2.国内环境b(1)我国政府的职能尚处在转变和完善之中改革开放2O几年来,政府从直接组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为主的方式已开始逐步转向宏观调控、创造环境和条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3者合作为主的方式,但这些都还在转变和完善当中。(2)国内市场结构不完善。同行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价格竞争激烈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作了研究,并且提出最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竞争”。我国市场结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内市场被人为因素不同程度地分割;企业缺乏具有市场力的垄断、缺乏有效竞争。这种市场结构既不利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技术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市场集中度过低,即产业组织或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创新努力程度越强,而我国“大而全,小而全” 的市场结构很难推进技术创新。二是规模经济效益较差。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规模条件,这是由技术创新过程和市场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决定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使企业成本上升、缺乏较好的财务绩效,而且也不可能获得投资、生产、研究和开发等生产技术方面和销售、咨询等服务方面的规模经济。较大的企业规模,才能集中和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三是我国同一产业的企业产品差别化程度较低。这一方面造成同业间的过度竞争,最终两败俱伤;另一方面则易造成较高的模仿率。四是企业进退壁垒较高。该破产的企业由于地方政府干预迟迟不退出市场,同时这也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3)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行为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一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一方面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创新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从表1中即可看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企业的产权愈加不明晰,滋生了经营者的“道德问题”。(4)教育科研体制落后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我国教育体制相对落后,创新型人才短缺,教育、科研、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联系, 产学研脱节。一方面人才培养不适应技术、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又不足。

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生成机制   (一)投资对象不确定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企业员工,而人力资本是附着在员工身上的、表现为其具有的一种生产能力,它的作用要通过员工的未来活动来实现,实现的效能如何则会受到各种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的影响。企业员工作为“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思想品行、个人爱好等一系列个人特质,在各个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二)投资环境不确定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自然受到环境中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就外部而言,国家政策倾向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转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而科学技术的突破更会使原有的人力资本产生贬值风险。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投资 本文来源:

  • 索引序列
  •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
  •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范文
  • 本科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10000字
  •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