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搞清楚哪些应列入参照文献?如果是学术论文,就要求比较规范,像学位论文,几乎所有的规范性文献都应该纳入;一般论文,可以只列出最核心的几个或十几个,不宜太多。二是格式,请参照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三是排序、怎么在正文出现或对应等细节问题,电子文献可以只在注脚出现,不再参考文献中出现。四是如果你是写标准,则规范性引用文件不要在参考文献出现。你的问题不明,只能简要回答了。
别把名字写过去就可以了
要先知道有无要求参考文献格式。在国际期刊中,有三种最常见的文献引用格式: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写作手册 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写作手册芝加哥格式手册(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MOS)出现不同参考文献格式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学科的内容和读者的需求变得有所区别,所要求的文献引用格式也随着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于是就分化出了适用于不同场合的参考文献格式。比如:MLA :主要用于人文科学,这种引用格式体现了文献和档案资料的广泛使用。APA:主要用于社会科学,由于社会科学更多使用定量研究,这种引用格式更能体现这种特性。CMOS :是作者–年代系统(author-date system ,AD) 和注释系统(notes and bibliography system ,NB)的综合。作者–年代系统对与引用的学术著作和文章有着明确的结构,因此普遍用于科学领域。注释系统更常见于人文科学中,它是将各种资料的来源都标明在脚注或尾注中。如果要把三种格式都熟记于心,那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通常,在经费足够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将大量文献在不同格式之间进行转换,会请个格式专家或者自由学术工作者来帮忙。学校图书馆有时也会有转换格式的资源。确定完格式之後,以下是撰写参考文献的一些通则。参考文献需要给出的地方有:(1)引述别人观点、数据、成果的时候,要直接准确的给出出处。(2)使用别人推导的公式,要给出出处。(3)文章中涉及的原理如果是基于前人的基础,要给出出处。 参考文献的选择原则:(1)引用的文献应该是与本文的主题确切相关的。不能因为非要往牛文章上靠,就引了与自己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章。(2)同等相关情况下,选择级别更高的文章,比如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或者高引用率的文章。(3)同等相关情况下,尽量引用所投期刊的文章。这样可以拉近编辑跟审稿人的距离,增加文章被录用的机会。(4)尽量引用正式期刊的文章,少引用会议文章。虽然会议论文章也是正规出版物,但是在写作水平、严谨程度跟曝光度上还是要比期刊文章差一些。(5)所引用的文章都应该亲自读过。笔者曾经审过一篇引了几篇很老的俄文文献的文章,当时就比较怀疑作者是否读懂这些文章,进而怀疑文章的某些观点。(6)尽量引用最近几年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是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最近的文章更能体现该方向的发展趋势,也间接反映了自己文章的新颖程度。参考文献应该要避免的几个问题:(1)滥引。有人觉得参考文献是多多益善的,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如果一篇文章处处都在引用,会让人搞不清楚文章哪个部分才是作者的工作,或者直接怀疑文章的工作量以及意义。对于普通文章来说,15-20篇的参考文献是足够的。而综述文章引用了上百篇文章都是很正常的。滥引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引用太多自己的文章。(2)错引。有时候作者看到别人引用的文章,也跟着就引了。导致引用的文献与自己的文章关系不紧,或者引用的文献不是某个观点的原始出处。(3)漏引。可能是因为查阅文献疏忽没有注意到,或者是故意不引用其他小组的工作。比如有的中文文章为了体现成果的国内领先,只引用了国内新近的文章跟国外十几年前的文章。这就让人产生疑问:国外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进展?是因为研究的价值不大吗?这直接质疑到文章的创新性跟价值。如果更不巧,审稿人就是给漏引的对象,那就更容易引起一些尖锐的问题,或者成为审稿人直接抡起大斧的理由了。不要把自己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当作一种投机。
(1)避免选用脱离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选择参考文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和论证主题服务。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论文在运用参考文献时常常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参考文献与主题脱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甚至于有些论文只是为了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新颖,直接使用了与论文主题无关的最新参考文献,这不但没能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新颖,反而是内容累赘、多余。(2)选择参考文献不够典型所谓典型参考文献,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围绕主题选材,但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都写进去,必须精选典型参考文献。对于十分经典的参考文献,要考虑是否过旧,过旧的参考文献或者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我们应该简要概述。即便是十分典型的参考文献,太旧或者已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虽然能论证我们的主题但是却让文章的内容显得不够新颖。(3)选择的参考文献不够真实论文中用的参考文献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所谓真实,是指参考文献确是客观存在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论文中所运用的参考文献真实,论点才站得住,才有说服力。而有些论文选材不准,没有鉴别真伪,引用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没有认真地核对,出现误差。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于参考文献的详细内容,我们要细心做到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对于数字的摘写要绝对的准确,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原本准确无误的真实参考文献变成了错误参考文献或者非真实参考文献。
根据学术堂了解,结论是sci论文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对研究结果有进一步的认识。有些作者对结论写作认识不清,不是把结论写出结果,就是把结论写成摘要、引言。在写SCI结论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写作内容 结论的内容应着重反映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及其适用范围,并可提出建议或展望。也可指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设想。因此,在结论中一般应阐述; (1)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及所揭示的原理和规律(理论价值)。 (2)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和作用(实用价值)。 (3)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和发展。 (4)本研究的遗留问题及建议和展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结论写作都要具备上述内容。作者可根据研究结果的具体情况而定但这点应是必不可少的。 二、注意事项 在对结论的内容进行阐述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用语应斩钉截铁,数据准确可靠,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这类词语,以免有似是而非的感觉,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不能用抽象和笼统语言 一般不单用量符号,靠谱SCI论文润色,而宜用量名称,比如,不说“T与p呈正比关系”而说“××温度与××压力呈正比关系”。 结论不能写成对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如果得出的结果的要点在正文没有明确给出,可在结论部分以最简洁易懂的文字写出。 不要轻率否定或批评别人的结论,也不必自我评价 如用“本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等语句来作自我评价。成果到底属何种水平,读者自会评说,不必由论文作者把它写在结论里。 不要出现“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这样的行文 总的来说,作者在写结论时,要记得把握好写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另外,在写作格式上,要严格按照内容要求分层来写并给以编号,如(1)(2)(3)等,每条成一段。如果结论段内容较少,可以整个为一段,用几句话说明 三、检查修改 由于SCI对论文质量要求很高,所以在投稿前对论文进行检查修改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作者对论文的检查停留在看语病错字上,其实,论文检查修改远不止这些。一般来说,作者检查修改论文可以从文章结构、文章数据、文章材料和文章语病出发。 文章结构 我们要调整文章的结构,结构的条理要清楚,但是要尊重文章的原有结构,否则可能越改越乱。结构的修改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层次是否清楚,思路是否通畅。考虑SCI论文修改时,通常可以先从主副标题之间的关系来看论文的思路和层次。如果论文没设副标题,则就需要从内容去判断。如论文在内容上是否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联系;全文的布局、层次和段落的安排是否合乎条理;层次的脉络是否分明、顺畅;各段的分论点是否明确、协调;对杂乱无章的阐述要疏理通顺;删去重复和矛盾的地方,补上缺少的部分,达到全文意思上连贯通畅。 (2)完整的结构。每一篇论文都会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一篇论文要有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协调一致,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有材料有分析的论证,有鲜明有力的结尾,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的主次、详略得当。 (3)严密的结构。一篇论文分为论点与论据,大论点与小论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论文结构松散,要加以紧缩,删去那些多余的材料,删去添枝加叶、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句段。为使结构严谨和谐,对全文各部分的过渡和照应、结构的衔接、语气的连贯等方面,也要认真地考虑和修改。 文章数据 我们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那些表述模糊的数据和案例要进行适当的删减,如果数据不充分的话,需要寻找相关的数据进行补充。对于SCI论文而言,在论文数据中实验数据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那么对实验数据应该如何处理呢? (1)做实验前,尤其是新实验(哪怕是实验室其他人已经做了N遍的实验)先尽可能的写清楚实验步骤(protocol),这个protocol最好用英文写,并且做成电子版,存在自己的电脑中,打印一份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以后再用该protocol, 只需写明:参见xx页(referPxx。这样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很方便了)。 (2)新的实验结果一旦得到,要将数据尽快整理成图表,用Powerpoint做成PPT格式,质量和格式就和准备发表一样,哪怕是隐性结果,并且将实验的相关信息和参数尽量详细列出,这样以后无论是开会做presentation还是撰写论文都会方便很多。 (3)如果是阴性结果,和预测的不同,分析问题的可能原因,有无别的替代方法?是否要修改原来实验方案乃至整个实验设计。 (4)同样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要经常(我一般一周至少一次)查Pubmed(生物医学最著名的、最重要的摘要数据库), 看相关领域是否有新的论文发表,如果相同思路的结果已经发表,就要及时调整实验方向。 文章材料 我们要对论文的材料进行再次的整合与修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引用的材料进行整合,使其能够简练准确地支持论文的观点。 对不能支持文章的观点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删除,博士毕业SCI论文润色,否则就会造成论文的冗长。对于证据不足的文章,要重新去寻找充分的证明材料。对于引用的数据和名言之类的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 文章语病 写好SCI论文后,接下来就是论文投稿了。那么在投稿时,职称SCI论文润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应注意查询拟投稿期刊的最新要求,以便在稿件的准备中尽早开始遵循期刊的习惯和格式。 (2)投稿时应严格遵循期刊的相关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填写或添加投稿信息,如投稿信、摘要、文件类型、辅助信息、图件、建议的审稿人等,以满足期刊的要求。 (3)Email地址必须准确,有些期刊要求主要作者和通信作者有相互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并且主要是与通信作者进行投稿及投稿后的联系,这也是在投稿时需要注意的。 (4)除了Email和FTP投稿形式需要一次性投稿外,通过网页的投稿可以采取暂时保存的形式分多次完成投稿任务,在最终递交稿件前,投稿系统需要作者确认所有项目均已完成并且允许作者修改。通常情况下投稿完成以后就不允许作者对已投的稿件进行修改,除非编辑和出版商要求作者作某些修改。 (5)投稿成功以后,作者通常会收到一份来自编辑或系统的确认函,SCI论文润色,作者可根据确认函提供的稿件编号跟踪稿件状态及进行投稿后的联系(如要求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可通过投稿系统规定的渠道或Email与编辑联络。 (6)当稿件需要修改时,编辑会通过邮件通知作者需要修改的细节,作者应该通过指定的方式递交修改稿(投稿系统,Email或FTP)。
发分值较高的sci杂志,大修的概率较高,不用太在意。评审专家是这个方向的权威,如果点出创新性不够,优助医学建议你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补充实验加以论证加分子机制。sci审稿周期较长,这些完善之后可以再进行投稿。
一、选择的参考文献要与论文主题有着密切关系,不能脱离论文,要为论文的主题论证服务,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基本原则。有些学生为了增加论文的总字数,总是习惯性的把收集到的参考文献全部放入进行,这样就会导致材料与主题层层节节,影响论文主题的表达。二、所选的参考文献不够典型,不广为人知。我们在进行参考文献的梳选时,应选择一些具有特征、代表性的,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揭露事物本质,同时还应考虑到所选的参考文献是否是过时过旧的。三、参考文献应该选取比较真实的,只有真实客观存在,才能更好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能够使论文的论点站得住脚有说服力。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于参考文献中的内容要做到细心,每个细节都不能有错误的地方,而且对于数字的摘写也要准确,不能因为粗心疏忽导致原本真实准确的参考文献而变得错误。四、参考文献最好选择比较新颖的。新颖的能够使人耳目一新,一些过时的旧例子,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五、避免文献的引用不符合要求,具体表现有: (1)所选的文献范围过大(2)所选的文献过多(3)所选文献过少(4)对文献的理解比较片面等等
要在文章标注清楚引用了那篇文献哪个段落,不要大段落引用,否则容易被判断为抄袭
论文写好了,没有参考文献就添加相关的文献就好了。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在写论文时如果引用参考文献,那就需要在论文的底部表明参考文献出自哪里,还有在文中标注使用参考文献的段落。
但凡学术性或毕业论文,总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不可能完全凭自己想象来做一篇论文,如果你不认真研究你论文研究问题的现状,不了解主要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你的论文本身就很空洞或算不上研究所得,既然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之上做的论文,那你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的图书和论文就是参考文献,自然就会不少。
外文文献可以用你们图书馆的外文数据库检索, 如, 自己去找吧 学校里面可以下载到的!英文关键词可以利用网站翻译~
上英文数据库输入英文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