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民族性再探摘 要:分析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阐明服装设计引入传统元素的重要意义,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应用的创新,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倡导设计出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服装。(共3页)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范文题目:《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应用》 将服装款式的设想变成服装成品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服装设计的全部内容,即从开始构思、画设计图,到选择面料、裁剪、样衣试制,直到制作出美观、实用的服装成品为止,这一过程的全部思维活动被称为服装设计。美学思维作为服装设计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可以融入到服装构图、设计图绘制、面料选择和裁剪、样衣试制中,有助于完善服装设计的色彩使用,继而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和艺术感,同时也为设计师们设计服装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史林编著的《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9月版)一书在回顾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外延、创造性思维、要素、程序、形态等内容,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以及如何让设计者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通读全书,该书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一书结构清晰明了,章节安排逻辑性强,便于读者获取所需知识。全书共由12章节构成,其中,第一章“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理清了服装设计的由来,分析了影响服装设计的发展背景,且从个体设计师主宰流行阶段、设计师群体主宰流行阶段、大众设计师共同创造流行阶段探讨了服装设计师与流行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服装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界定设计的类型、范畴和服装设计的概念、属性;第三章“服装的美学特征与服装设计师的素养”具体讲述了服装的静态美、和谐美、自由美及服装设计师的道德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第四章“服装的分类”从礼服、日常休闲服、职业服、运动服等4个方面探析了服装的种类;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诠释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象形思维、辐合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第六章“服装设计的要素”主要概述了面料、色彩、款式的基本知识;第七章“服装设计的程序”明确了“准备→构思→提供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缝制工艺设计”这一完整的服装设计流程;第八章“服装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指明了服装美的最高形式和服装美的终极目标;第九章“服装设计中的点、线、面、体形态”解释了纽扣、面料纹样等要素给服装带来的效应;第十章“服装的系列设计”表明了系列设计的概念、原则和表现形式;第十一章“服装的款式与流行”主要阐释了流行的概念、发展和特征,回顾了20世纪服装的流行趋势;第十二章结合中国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展示了服装设计的魅力。 2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该书的编著目的在于告诉年轻人,服装设计是一项辛苦的工作,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参与合作的精神。对此,该书的内容不仅涉及了服装、服装设计的发展史,还阐述了服装设计师的素养、服装设计遵循的法则以及服装设计的含义与步骤,内容全面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此外,在讲述内容时,注重详略安排、重点突出,其中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为全书重点,从3个方面回答了“如何让设计师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的问题:其一,要拥有服装设计的逻辑思维,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人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实用因素和生产因素;其二,注重服装设计的形象思维,锻造自己的设计观、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三,学会用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用辐合思维解决问题,懂得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加减法、极限法、组合法、逆向法、变更法和联合法。三者相结合,从本质上说明服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其艺术创造既需要形象思维,又需要抽象思维;既需要想象力,又不能脱离包装人体、制作工艺这些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3图文丰富,指导性强 该书围绕“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创意”展开论述,对服装设计的历史、要素、流行因素、程序、创意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并结合国内设计师的代表作品,详细地讲述了从灵感到设计以及最后怎样完成作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在书中不吝笔墨、旁征博引,为读者准备了大量图表,这也有力地支撑了书中提出的观点与建议。就图画而言,其种类相对丰富,包括知识结构图、人体图、流程图等,如第三章第2节“图3-4”运用思维导图阐明了服装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第八章第1节“8-11”和“8-12”采用人物画说明服装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在于重点突出。 作者:顾晓晴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文创学院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话其实也是有好一点的论文,主要的话你要设计出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才可以。
服装与装饰设计专业。论文有,好的范文吗?
你好,这个的可以的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内涵下面学术堂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材料的收集整理方法与技巧 1 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 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 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着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 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1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2 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3 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 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4 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范文题目:《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应用》 将服装款式的设想变成服装成品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服装设计的全部内容,即从开始构思、画设计图,到选择面料、裁剪、样衣试制,直到制作出美观、实用的服装成品为止,这一过程的全部思维活动被称为服装设计。美学思维作为服装设计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可以融入到服装构图、设计图绘制、面料选择和裁剪、样衣试制中,有助于完善服装设计的色彩使用,继而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和艺术感,同时也为设计师们设计服装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史林编著的《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9月版)一书在回顾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外延、创造性思维、要素、程序、形态等内容,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以及如何让设计者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通读全书,该书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一书结构清晰明了,章节安排逻辑性强,便于读者获取所需知识。全书共由12章节构成,其中,第一章“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理清了服装设计的由来,分析了影响服装设计的发展背景,且从个体设计师主宰流行阶段、设计师群体主宰流行阶段、大众设计师共同创造流行阶段探讨了服装设计师与流行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服装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界定设计的类型、范畴和服装设计的概念、属性;第三章“服装的美学特征与服装设计师的素养”具体讲述了服装的静态美、和谐美、自由美及服装设计师的道德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第四章“服装的分类”从礼服、日常休闲服、职业服、运动服等4个方面探析了服装的种类;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诠释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象形思维、辐合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第六章“服装设计的要素”主要概述了面料、色彩、款式的基本知识;第七章“服装设计的程序”明确了“准备→构思→提供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缝制工艺设计”这一完整的服装设计流程;第八章“服装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指明了服装美的最高形式和服装美的终极目标;第九章“服装设计中的点、线、面、体形态”解释了纽扣、面料纹样等要素给服装带来的效应;第十章“服装的系列设计”表明了系列设计的概念、原则和表现形式;第十一章“服装的款式与流行”主要阐释了流行的概念、发展和特征,回顾了20世纪服装的流行趋势;第十二章结合中国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展示了服装设计的魅力。 2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该书的编著目的在于告诉年轻人,服装设计是一项辛苦的工作,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参与合作的精神。对此,该书的内容不仅涉及了服装、服装设计的发展史,还阐述了服装设计师的素养、服装设计遵循的法则以及服装设计的含义与步骤,内容全面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此外,在讲述内容时,注重详略安排、重点突出,其中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为全书重点,从3个方面回答了“如何让设计师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的问题:其一,要拥有服装设计的逻辑思维,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人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实用因素和生产因素;其二,注重服装设计的形象思维,锻造自己的设计观、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三,学会用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用辐合思维解决问题,懂得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加减法、极限法、组合法、逆向法、变更法和联合法。三者相结合,从本质上说明服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其艺术创造既需要形象思维,又需要抽象思维;既需要想象力,又不能脱离包装人体、制作工艺这些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3图文丰富,指导性强 该书围绕“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创意”展开论述,对服装设计的历史、要素、流行因素、程序、创意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并结合国内设计师的代表作品,详细地讲述了从灵感到设计以及最后怎样完成作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在书中不吝笔墨、旁征博引,为读者准备了大量图表,这也有力地支撑了书中提出的观点与建议。就图画而言,其种类相对丰富,包括知识结构图、人体图、流程图等,如第三章第2节“图3-4”运用思维导图阐明了服装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第八章第1节“8-11”和“8-12”采用人物画说明服装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在于重点突出。 作者:顾晓晴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文创学院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4.市场经济素养 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我们的很多服装设计师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不懂产品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懂得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这在给我们设计师带来施展其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挑战。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完整的产品有三层涵义:实质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比如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丰厚的人来说,在购买一件服装时,往往把精神上的满足看做是产品的实质,即他她从产品中追求的利益所在。而面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他她可能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把产品的实用功能看做是产品的实质所在。所以,作为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了解你的消费者真正需要所在。正如一位世界著名高级化妆品生产企业家说的那样:“我们在工厂生产的是化妆品,在商店出售的则是信心和希望。”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4.市场经济素养 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我们的很多服装设计师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不懂产品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懂得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这在给我们设计师带来施展其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挑战。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完整的产品有三层涵义:实质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比如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丰厚的人来说,在购买一件服装时,往往把精神上的满足看做是产品的实质,即他她从产品中追求的利益所在。而面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他她可能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把产品的实用功能看做是产品的实质所在。所以,作为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了解你的消费者真正需要所在。正如一位世界著名高级化妆品生产企业家说的那样:“我们在工厂生产的是化妆品,在商店出售的则是信心和希望。”
一是,要有自己设计的服装(服装设计样,设计图纸、制作工艺等)二是,阐明你设计的服装的创意。(这里面要有你的构思、观点、并对当下服装流行的分析)三是,说明你对自己设计的服装的前景预测和市场调查的综合分析(做到有理有据,有数据说话,最好还有市场的问卷调查数据)四是,综上所述,得出你的服装设计所按照的创意理念是正确的。总之,毕业论文是一个对你所学习的总鉴定,总评价。也是对你的综合素质的总考评,你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认真做好资料的搜集和论文的撰写。很多东西只能靠自己了。同时这也是你展示自己才华的最佳时机。往往你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靠自己的毕业论文一炮打响后,许多的服装公司都想把他挖走。最后就是要看你自己的实力了。祝你成功!
范文题目:《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的应用》 将服装款式的设想变成服装成品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服装设计的全部内容,即从开始构思、画设计图,到选择面料、裁剪、样衣试制,直到制作出美观、实用的服装成品为止,这一过程的全部思维活动被称为服装设计。美学思维作为服装设计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可以融入到服装构图、设计图绘制、面料选择和裁剪、样衣试制中,有助于完善服装设计的色彩使用,继而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和艺术感,同时也为设计师们设计服装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史林编著的《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9月版)一书在回顾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外延、创造性思维、要素、程序、形态等内容,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以及如何让设计者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通读全书,该书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一书结构清晰明了,章节安排逻辑性强,便于读者获取所需知识。全书共由12章节构成,其中,第一章“现代服装设计历史”理清了服装设计的由来,分析了影响服装设计的发展背景,且从个体设计师主宰流行阶段、设计师群体主宰流行阶段、大众设计师共同创造流行阶段探讨了服装设计师与流行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服装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界定设计的类型、范畴和服装设计的概念、属性;第三章“服装的美学特征与服装设计师的素养”具体讲述了服装的静态美、和谐美、自由美及服装设计师的道德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第四章“服装的分类”从礼服、日常休闲服、职业服、运动服等4个方面探析了服装的种类;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诠释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象形思维、辐合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第六章“服装设计的要素”主要概述了面料、色彩、款式的基本知识;第七章“服装设计的程序”明确了“准备→构思→提供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缝制工艺设计”这一完整的服装设计流程;第八章“服装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指明了服装美的最高形式和服装美的终极目标;第九章“服装设计中的点、线、面、体形态”解释了纽扣、面料纹样等要素给服装带来的效应;第十章“服装的系列设计”表明了系列设计的概念、原则和表现形式;第十一章“服装的款式与流行”主要阐释了流行的概念、发展和特征,回顾了20世纪服装的流行趋势;第十二章结合中国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展示了服装设计的魅力。 2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该书的编著目的在于告诉年轻人,服装设计是一项辛苦的工作,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参与合作的精神。对此,该书的内容不仅涉及了服装、服装设计的发展史,还阐述了服装设计师的素养、服装设计遵循的法则以及服装设计的含义与步骤,内容全面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此外,在讲述内容时,注重详略安排、重点突出,其中第五章“服装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为全书重点,从3个方面回答了“如何让设计师赋予自己作品创造性”的问题:其一,要拥有服装设计的逻辑思维,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人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实用因素和生产因素;其二,注重服装设计的形象思维,锻造自己的设计观、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三,学会用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用辐合思维解决问题,懂得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加减法、极限法、组合法、逆向法、变更法和联合法。三者相结合,从本质上说明服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其艺术创造既需要形象思维,又需要抽象思维;既需要想象力,又不能脱离包装人体、制作工艺这些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3图文丰富,指导性强 该书围绕“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创意”展开论述,对服装设计的历史、要素、流行因素、程序、创意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并结合国内设计师的代表作品,详细地讲述了从灵感到设计以及最后怎样完成作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在书中不吝笔墨、旁征博引,为读者准备了大量图表,这也有力地支撑了书中提出的观点与建议。就图画而言,其种类相对丰富,包括知识结构图、人体图、流程图等,如第三章第2节“图3-4”运用思维导图阐明了服装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第八章第1节“8-11”和“8-12”采用人物画说明服装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在于重点突出。 作者:顾晓晴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文创学院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服装设计的民族性再探摘 要:分析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阐明服装设计引入传统元素的重要意义,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应用的创新,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倡导设计出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服装。(共3页)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4.市场经济素养 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我们的很多服装设计师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不懂产品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懂得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这在给我们设计师带来施展其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挑战。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完整的产品有三层涵义:实质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比如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丰厚的人来说,在购买一件服装时,往往把精神上的满足看做是产品的实质,即他她从产品中追求的利益所在。而面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他她可能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把产品的实用功能看做是产品的实质所在。所以,作为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了解你的消费者真正需要所在。正如一位世界著名高级化妆品生产企业家说的那样:“我们在工厂生产的是化妆品,在商店出售的则是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