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关于国际贸易的文献阅读报告

关于国际贸易的文献阅读报告

发布时间:

关于国际贸易的文献阅读报告

建议写第四个题目,这种战略性研究论文,只需要将一些国际形势做做分析,然后再以具体的案例来辅助说明,基本上就能够写出一篇比较好的学术论文,一般要求5000字数应该是中文核心级别的论文吧,要不然就是CSCD,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关于论文的写作教程。如果你想发EI级别的文章,也可以百度下:EI学术会议中心,专门做EI会议论文的

玉米: 1.生产: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生产全国1/3的玉米,出口占全国的2/3。寒冷的气候限制了该地区种植获利高的作物。玉米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大豆。近几年,玉米种植的下降不仅上由于大豆,还有环境保护措施的因素。在去年高涨的价格损害了东北玉米的情况下,大豆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提高。最近的种植意图调查表明,全国大豆种植能比去年增加5%,增加的大部分在东北,而玉米种植将下降4%。既然没有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扩大玉米生产,增加产量的焦点就放在了更好的使用种子上,提高种植方法,保护现存耕地不被工业及城市占用。 2.贸易: 1994到95年对于中国农业政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在1994/95年度,中国突然停止出口,转而开始从美国大量进口,1994/95年度进口共计超过400万吨。农作物减产和仓储管理不善引起的库存不足是这次突然变化的部分原因。1995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提出“政府谷物分包”政策,以期各省实现(粮食)自给。90年代晚期谷物产量上升,造就了巨大的库存。 为了减轻过多库存带来的压力,中国开始通过减少增值税和进行仓储补贴对玉米出口进行侵略性补贴。除了中央政府的补贴,一些地方省份——如吉林省——也对出口提供支持。 东北与韩国近邻使中国得以进入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市场(900万吨)之一。由于美国(玉米)价格高,中国成为韩国的主要玉米供给者。其他主要市场还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2002/03年度,中国玉米出口远及非洲和中东,当年出口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520万吨。 贸易展望 今年由于供货紧缩,中国似乎将退出外围市场,而只对传统亚洲市场出口。在推迟了2个月的新出口合同之后,政府最近宣布了140万吨的2004年上边年出口配额,而去年同期出口量为670万吨。侵略性出口已经过去,现在中国的库存看来已经下降到合理的水平,而且(玉米)消费继续赶超产量。长远来看,中国似将借运费优势维持对韩国及附近地区的少量出口,但大多数玉米须保持在国内以满足因饲料及工业使用而增长的国内需求。尽管本年玉米进口因高昂的航运费用而显得不大可能,但收获的大幅下降及由此引发的高价使明年的进口成为可能。 与美国出口的关系 在小麦方面,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的持续下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新兴市场。2004/05年度,在购进大量小麦之后,中国可能成为美国小麦非常重要的市场。下降的中国玉米出口正为美国再次进军亚洲市场提供机会——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正寻找非中国的货源。美国对这些地方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的水平。尽管中国出口的减少同时让非传统出口国——泰国和印度——在该地区扩展他们的份额,但这些出口国只能提供该地区所需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美国应仍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国际贸易的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并逐渐成为占主体的国际贸易,并且,相当部分的贸易是在相同的产业内进行的,如双向贸易等等。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对此予以解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而言的,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传统贸易理论最强有力的挑战就是对其两个关键假设“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质疑,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正是在这两个全新的假设上产生了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6�1克鲁格曼(Paul P�6�1Krugman)和默瑞�6�1坎姆(Murray C�6�1Kemp)。一方面,新贸易理论赋予了贸易产生利益这一定理以新的证明,强化了自由贸易优于闭关自守的传统规范结论,另一方面,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常数规模经济的背离,使市场本身的运行结果处于一个“次优”境地,适当的政策干预有可能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从而使自由贸易政策失去其最优地位,最新的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重叠需求: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产业内贸易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都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不同点是:第一: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从供给角度讲的,而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求角度讲的,第二: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的是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并不是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2000字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不断的产业结构优化乃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产业升级与外贸模式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先是分析了当前外贸模式的利弊,给出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几个方向,然后以模式转变为引导,展开产业结构优化的进一步讨论。关键词: 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 产业升级 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为国际市场带来真正的和平,而是成为了发达国家追逐利润的场所,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直是发达国家的“大后方”,他们进行贸易的资本几乎只有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一直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相对密集的国家,也没有逃过这种命运。追溯一下中国对外贸易历史,发现中国外贸体制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中央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少数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建立全面市场经济体系的开端,这一时期逐步实行市场经济,部分贸易开放;第三阶段是1992至2001年,这时中国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加之国际资金和技术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制造”在国外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家开始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第四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接轨,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大,与发达国家互补性明显的特征,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增大。 但中国在发挥比较优势和收入总量上升的同时,在有些方面还是事与愿违。首先,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比较优势利益,而是以外资和高技术为先导,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入高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但是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都比较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在利用外资方面就是大量的外资投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用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另外,外资企业还与我国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这与我国想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的本意南辕北辙。其次,国内企业和产业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较差。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只有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才能赢得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如果不培育竞争意识,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增强其竞争力,那么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降低甚至变为竞争劣势,原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不一定会成为出口产业。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世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获得的出口利润的份额是很小的。国内出口产业由于缺少利润无法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又对国内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阻力。如果长期靠出口大量低需求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家很容易陷入一种出口与贫困化同步增长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出口不断增长,但出口企业却举步维艰。为了能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分得公平的一杯羹,应当在当前体系下改进与完善现阶段的对外贸易模式。归其原因,我国现有的较为落后的贸易模式,与缺乏积极有效的宏观引导有很大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能等待生产力的自然成长来实现贸易模式的转变,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已经不容我们等待。我们应当主动地来启动和加速贸易模式的转变,以维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模式转变:第一,逐步建立效益型进出口贸易模式。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对外贸易中做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国民福利并重。出口贸易要摆脱单纯考虑外汇收入的倾向,把重心放在对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上,通过出口来增加国民价值总量,让国民享受到更多的物质福利。同样,进口贸易也要克服重生产、轻消费的传统习惯,逐步做到生产和消费并重。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进出口贸易只是流通的一个环节,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国民福利的改善本质上是二位一体的。只有把国民福利当作对外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才能充分发挥出贸易对经济成长的带动作用,并为外贸本身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只有把改善国民福利作为贸易的基本出发点时,才能形成较合理的商品比价关系和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促使经营外贸的企业真正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第二,以综合型的国际竞争模式为目标。贸易和投资趋向一体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生活的一大特征。中国商品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海外投资是一个关键性的立足点,现在是将我国的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了,应当争取在今后十年左右出现重大的突破。这一点需要尽早获得各个方面的共识,同心协力构造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从市场营销的策略来看,要尽快实现竞争优势多元化和市场的分散化。在继续利用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模式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培养壮大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在重视物质商品出口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劳务和技术的出口;在充分发挥物质生产要素作用的同时,要竭力形成和利用我们中国的无形资产。对外贸易要真正实现全方位开放,增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后是实行中立型的宏观调控模式。贸易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制度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消除实际中仍然存在的对出口的歧视。人民币汇率已经并轨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对出口产生有力的刺激作用,要使这种新的制度及早进入良性运转状态,同时深化其他方面的改革。从长远看,我国宜采用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的方针。本文一开始就提到过,作为一个大国,片面倡导出口导向恐不合适,外部条件也难以得到满足。对外贸易实际上的功能相当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我们对贸易的发展应当采用产业性倾斜政策。除了个别关系到国防等等的场合,应当取消部门或地区在经营外贸业务上的特权或优惠,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实行按出口实绩进行鼓励的措旅。市场经济的活力来源于竞争,这同样适用于贸易的发展和转型。贸易模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我们应当看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息息相关,我们应当注重这两者的关系以达到国际贸易市场与国内市场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套。宏、微观经济环境、宽松的创新环境、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保障。美国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和克林顿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的第一项技术政策是直接写入美国宪法的关于保障发明人权益的促进科学技术的条款。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贸易对象国特别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接近的日本、欧盟各国开放市场,扩大对美国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为了鼓励美国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美国政府还为出口企业设立低息贷款基金,减免部分税赋,实行出口补贴。第二,遵循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主导产业是关键。主导产业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从近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产业发展史上出现了五个主导产业,依次为:棉纺工业,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工业,汽车、石油、钢铁、耐用消费品工业,信息工业。世界各国的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升级过程大多遵循了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在于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发挥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形成相应的主导产业,而不是脱离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赶超;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高,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结构调整不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对不同地区树立不同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具有多层次性、综合性和序列更替性的特点。具体到我国来说,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基础好,资本积累率也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过去的产业重点多放在轻工、电子、纺织、制衣等行业,经过一定的积累后,现在东部各省也把发展的眼光放在技术密集程度、知识、资本集中的高附加值产品上,如生物制药、网络通讯和金融等服务产业。由于东部汇集了大量的尖端科技人才,所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产业,以保持全国经济增长活力的任务也应由东部首先完成。而西部由于自然条件同东部不同,地广人稀,所以,不适于东部推广的大规模的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石油化工、化学等行业这些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放在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目前我国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措施,也即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西部,以东部的产业发展带动西部的产业发展。第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一点日本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其完备的教育制度和大批受过教育的科技人才和劳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各国之间的竞争最主要地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美国之所以树立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是因为美国搜集了全世界优秀人才为它服务。人才争夺是产业竞争的焦点。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发展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独占鳌头,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其他国家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智慧和技能为其所用。而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可以说天下无敌,但在质上甚至不能同香港、新加坡等地相比。人口多、人才少,这种因素可以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科技因素最终要被消化吸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作用。从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研究领域理论的发展。所以教育是一国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原动力,教育是百年大计,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只有教育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第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加大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科研人员、科技投入和科技活动方面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技术进步产要依靠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严重地制约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步伐。有关研究显示,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都是集中在发达国家,他们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而且,分布很不均衡,多集中于少数发达地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而且也大大缩短了工业化进程。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资源优势和内外部资源信配置条件,确立各地区重点开发和扶植的产业升级与外贸发展战略关系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参考文献:[1]杨建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03[2]何维达,何昌WTO与中国产业升级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3]李昭华我国外贸战略新理论述评经济师,2003

建议写第四个题目,这种战略性研究论文,只需要将一些国际形势做做分析,然后再以具体的案例来辅助说明,基本上就能够写出一篇比较好的学术论文,一般要求5000字数应该是中文核心级别的论文吧,要不然就是CSCD,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关于论文的写作教程。如果你想发EI级别的文章,也可以百度下:EI学术会议中心,专门做EI会议论文的

国际贸易相关期刊

CNKI期刊导航里“经济管理”专辑中“贸易经济”子专辑共有学术期刊92种!92种期刊通过复合因子排序前6名的期刊为1、《国际贸易问题》复合因子477(CNKI独家授权出版)2、《国际贸易》复合因子023 (CNKI独家授权出版)3、《商业经济与管理》复合因子235 4、《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复合因子150 5、《国际经贸探索》复合因子987 (CNKI独家授权出版)6、《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复合因子829 (CNKI独家授权出版)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专业比较核心的期刊!

国际贸易有关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月刊。《国际贸易问题》月刊,创刊于197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CSSCI来源期刊(在73本经济类期刊中排名第21位),中文核心期刊,郑州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郑州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郑州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贸易经济类(36本期刊)排名第一(影响因子327),是我国国际贸易领域专业期刊顶尖期刊之一。《国际贸易》杂志(月刊)创刊于1982年,系郑州商务部(原郑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属下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刊物,是国内唯一的国内外经贸界很有影响的杂志。1983年10月,英文版《INTERTRADE》在香港创刊,其影响开始辐射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

  • 索引序列
  • 关于国际贸易的文献阅读报告
  • 关于国际贸易的文献综述
  •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2000字
  • 国际贸易相关期刊
  • 国际贸易有关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