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如何确立课堂核心问题

如何确立课堂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

如何确立课堂核心问题

用核心问题引领语文教学:(一)归类文本,寻找核心问题的“生成点” “核心问题”的鲜明指向性决定了能否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可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对当下学段提出的阶段目标,认真领会课标的要求;其次,要在课程标准层面上以“鸟瞰俯视”的方式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用心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以精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继而,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核心任务。1.抓教学阶段:在初读课文时,宜提出感知记忆型的问题,细读课文,宜提出思考型的问题,精读课文时宜提出评价、探索型的问题,巩固练习时,宜提出创造和运用型的问题。总之,不同的教学阶段,要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2.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如《顶碗少年》一文,让学生分析全文结构。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的什么。读了文章前两段,学生就能发现文章是按倒叙的顺序写的,而在写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情景(3—7自然段)则是按找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学生思考后交流:倒叙容易吸引读者,而中间顺序则能使读者完整了解故事过程。学生在了解了顶碗少年的故事的同时,还领悟了作者的编写方法和编写意图,使自己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就应该把握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还是《顶碗少年》一文,从题目我们知道主要人物,那么写了他什么事,就引导学生快速读全文,概括出文章讲了顶碗少年在两次顶碗失败的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在第三次顶碗中终于取得了成功。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核心问题时还要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避免问题表述语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荷叶的哪些特点?相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特点”这个词相对抽象,学生的回答也是富于表面。相反若换成这样的表述“同学们,这是一片美丽的荷叶,请你当一回小画家,把它画下来,先说说你会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这个问题就会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课文的欲望,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二)揣摩规律,初设“核心问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课题是文眼,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并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根据标题设计“核心问题”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重点内容的阅读与探究,使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重点,而且在内容理解上也能达到较高的深度。因此,课题往往可以成为设计核心问题的切入口。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抓文中关键句、段,巧妙设计。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这些主旨有的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的则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关键词句中,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比如在《詹天佑》,抓住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心词是“杰出”、“爱国”。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怎样“杰出”?怎样“爱国”?轻而易举地读懂文章。又比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是文章的总结句,教学时我们就可抓住这一关键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课文哪些画面能让我们感受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以“人物”为切入点。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来设计“核心问题”。在设计时可以从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或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等角度入手。挑起“矛盾”,激活全课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形成“矛盾”。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与课文的“矛盾”设计评论性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这种评论性核心问题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比如《妈妈的账单》一文的教学,可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读了小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你觉得这两份账单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三)解决“核心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反馈,时刻检测、评判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自己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否真的对学生有所启发?学生在质疑和呈现“核心问题”的能力上有否出现增量?是否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加以验证。首先是看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反应良好,能够积极的配合,能促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创造思维的,可以认为这个“核心问题”的设计是比较有效的。或者可以采用反馈表的形式(见表三),进一步跟进了解学生对这一一“核心问题”的把握情况,并期望能促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自己寻找“核心问题"。由学生提出“核心问题”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由师生互动提出胜过由教师提出。所以衡量这个“核心问题”的最好的标准看,是否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否与老师预设的相切合。

用核心问题来引领语文学习,有两个抓手——问题链和任务单。这儿的“问题链”,是指根据核心问题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的的,具有逻辑性、连贯性的一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环环相扣的,沿着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这儿的“任务单”,是指根据解决核心问题的问题链而设计的,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呈现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的学习方案。接下来,以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为例加以说明。《手指》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课后的练习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提炼出一个核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链:(1)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五根手指?(2)这些段落中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手指作用的?(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概括出五根手指分别具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链中的三个问题是逐层递进的,解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地落实了“围绕核心问题的学习”。所以,解答问题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我们可以将问题链转化为这样的任务单。有了这样的任务单,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具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活动就能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手指》第2课时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品味文章的语言,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的语言。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结合课后的练习2:课文的语言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语句体会一下,再抄写下来。我们确定了第2课时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怎样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1)课文中哪些语言让你感到很风趣?(2)从哪儿可以具体感受到语言的风趣?(3)这种“风趣”,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根据这个问题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编制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单。这则任务单,融合了问题链的三个问题,展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路径: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比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这样的语句: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是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然后与同桌交流:这段文字是描写中指形状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作者用“相貌最堂皇”来写出中指的特点,其实,中指只不过比食指和无名指长一些而已。为了说明中指和无名指、食指的关系,作者把他们分别比作:关公、关平和周仓。

核心问题引领下的说理课堂

利用情感体验教学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学科。从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学习内容能够体会到,语文学科是情感表达和生活经验引起共鸣的过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设疑入课,让学生阅读全文后进行解疑,使学生理清关系中,体会到小蝌蚪和妈妈的情感故事,从而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延伸课堂教学知识,使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当今教育下新颖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通过同伴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同学之间能够相互进行学习和进步。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和掌握程度分享给其他学生,大家团结互助,各抒己见,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在讲《四季》一课时,先交流已知生活知识,再分组讨论,接着画四季,最后代表上台讲。这样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拓宽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模式。 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人 语文素养的教学有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和教师对外界事物采取探索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讲解《春天来了》时,可将此课改为课外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们零距离的与自然触摸,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呵护、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使学生在触摸、观察、发现中学会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语文的素养。

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是行为背后的核心意识使然。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寄希望在课堂上解决,而应该在课堂下下功夫。比如找到当事人谈心,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要深入了解沟通,除了了解学习、工作成绩,在学校的表现,还需要了解家庭状况,本人对家庭成员的看法等等。挖掘导致问题的核心原因所在,不能满足于问题的表象。需要深入问题的核心。供你参考。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新数学课程的实施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心课程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新数学课程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解决课堂问题的行为,我觉得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上课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引导着每一位英语教师重新审视英语学科的内涵。它包含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所承载的内涵,既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做的事情,也是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应该要留下的,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容。首先,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例如: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探究课文的主题意义。多运用What, Why, How等问学生,丰富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比如:在教学高中英语必修1第2单元第一篇阅读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时,让学生明白英语的重要性,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英语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意识到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只是为了参加高考才学英语的。其次,英语教师要考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例如,在教学高中英语必修2第2单元USING LANGUAGE 中的THE STORY OF ATALANTA 的教学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来表演课文,把课文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英语鉴赏能力等等。还有,英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高中英语语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语法现象,自己总结出语法规律,也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高中英语语法,定语从句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几个还有定语从句的句子,让学生分析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从句修饰哪个名词或代词,是人还是物。阅读学习时,学生在总结,概括,推理的过程中理解文本,也是思维。所以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学科教学活动,学生的学生素养是在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例如:英语学科,可以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等等教学中要重视真实情境及学生经验。这不仅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在于核心素养就是指向学生未来的真实生活,指向学生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历史上许多教育大家早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更有不少经典的故事印证过。现实中, 学生所学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知识是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解答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点拨”,教师的意义及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这方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意义更在于“解惑”,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的今天,全民都在高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的课程如此丰富,但人们依然需要实体学校,依然需要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落地以及初中英语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讲座共进行了六个小时分两个部分讲解,整个过程在师生互动,温暖祥和的气氛中进行,胡教授主要从重温语言本质,了解课标要求和聚焦思维发展三个主要方面展开。 首先重温语言本质它首先是分布于大脑各个部分并通过长期习后的一种技能,他需要与记忆相伴而行,了解并掌握一门外语,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接受新的观点,所以它更是信息文化的载体,接着胡教授解读了2017版的英语核心素养英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教学,最后重点介绍了四大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如何实施。 第一,关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运用已有知识,理解口头和书面所表达的意义,识别恰当表述所采用的手段,有效使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意义,进行人际交流,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在原来的听说读写基上又增加了看的技能,它是利用多模态语中的图形,表格,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在实施策略设置问题方面,使用步步高的梯度问题逐渐接学生的身临其境的场景。例如,设置问题what 到 how再why ,到最Would you do that? 进角色的转变就是转换角色,老师应做到精讲多练,每堂课要总结。总结导入更加重要用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 关于文化意识方面,就是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老师举例子举出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句子,要学生写作以第一人称作主语的语篇,来提高自信心,例如可以写my family,My hometown,my favourite sports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第三,关于思维品质,具体做法是设置大量问题,首先让学生去观察,并比较。然后说出心里所想,用合逻辑的话语表达出来,第二步让学生转换角度,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世界,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从教学实际操作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造一个句子,一周以后再跟上另一个句子,使与前句子具有逻辑关系,把别人经历改写成自己的,最后表明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做规划每天新学十个单词,复习十个旧词,并坚持下来,在作业布置方面,应布巩固性作业和预习性作业,遵循一八二规律与遗忘作斗争,可以采用一小时之内总结,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天进行复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第五,在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方面的能力,学生积极的动脑去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第六,关于阅读重新认识。应注意阅读应是意义,声音和拼写的三位一不能分割开来,具体实施应做到,word reading close reading and 在进行rereading教时,应使间分散式教学系法,比如一个语可以用填代词,填动词,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方法反复阅读,对这个文本进更深的挖掘,并从各种语法角度加以巩固练习。 聚焦语言运用的策略,可以从每天练习五个句子开始,一给造句 二模仿造句 三回答问题 四 句子填空 五 句子翻译。 胡老师在今天的讲座中,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给我们深入浅的讲解了英语核心素养怎样在课堂中落地,让我耳目一新,解开了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清晰们方,他的词汇教学法,句子教学,语篇教学和有效课堂策略,都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注射了支强心剂我在以后教学中学以致用,不虚此行。再次感谢胡教授的精彩演讲。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日常生活交流里必不可少的存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同学和家长对于语文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觉得语文是母语的学习,随随便便学学就能学好,无需耗费太多的精力,还不如抽出更多的时间多来补习一下数理化或者英语。但事实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语文学习自有其方法和策略。这就不难理解,有的同学一考,出来的结果都很理想,甚至是接近满分,而有的无论怎么考都只能是那一点点分,或者是有部分同学在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后,即使是努力了也只是事倍功半,取得的进步是微乎其微,更有甚者,努力半天都只是原地踏步。   从笔者教学实践多年的观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许多学生忽视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他们觉得学好语文只要背背记记就好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学习也是有技巧的,想要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不是谁记得厉害,把握语文素养才是核心和关键,要不然为什么大家都是背一样的古诗词,考试结果却很悬殊呢?   值得注意的是,素养和我们常常说的素质教育里的素质还是有些不同的,很多人都觉得素养是一个很缥缈空洞的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更是令人捉摸不透。那么何为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里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及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   二、注重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无论是在哪所学校,课堂都是一个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想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但众所周知的是,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则需要教师想办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来看,很多同学其实有着学好语文的心,但由于方式不得法,而收效甚微,初中阶段的同学由于年龄和心智的限制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多次尝试以后,见不到效果就放弃了。假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为其渗透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意识,并且在其受挫时能帮助其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予以帮助,最后得到的结果必然不差。   三、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培养的措施   首先,打好基础,新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的第一个定义也是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体现到课堂教学上就是字词的认读、文章的理解、作文的写作等。新课改以来,教学方式都有了一定的革新,但很多教师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多运用多媒体工具和多多提问就是将教学回归学生主体,就是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虽然这样的课堂看似活泼新颖,但在这样的教学下,很多同学连字词都还认不完整呢,就要在多媒体上对着机器练习朗诵,这些作法都不符合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真正能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是帮助学生们把基础打牢,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僻字词,课堂时间有限,在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后就可以让他们在课堂外多用此方法去多看课外书,这既能够帮助学生们打好语言基础,又能帮助学生们拓展知识面。   其次,基础打牢后,思维和审美方面的提升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多多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散思维,多进行创新性思考,是帮助一位学生实现从一个书呆子到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社会主义新青年的转变。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创新是目前我们国家对于人才的最主要的素质要求。因此,从中学时代起就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对于国家未来发展也是有着极强的积极作用的。

新课改的最新要求就是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核心素养的训练,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习成绩再高,没有好的素养,一切都是空谈,传统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是一味传授知识,从而使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为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加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下就是本文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深入分析。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学科领域提供的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在于对教学科研的支持。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员的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知网、超星等网站平台;互联网中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及时获得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在学科方面的问题或给以相关的支撑。学科服务是一项长期的跟踪服务,图书馆员在循序渐进的服务中获得高校师生的信赖和认可,从而成为高校师生的重要朋友。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现状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教学的重点,初中生正处于刚刚结束幼稚期进入青春期的阶段,其心理和生理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会独立思考,初中生的心智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和全面,对每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好在学生遇见心理问题时,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给予适当的观点。在初中语文中融入核心素养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近期动态,做到有问题早发现从而及时解决。现今社会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习和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素质,如知识的存储度、接受能力、兴趣特长和学习习惯等。为了迎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创立核心素养教学法。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以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科目,它涵盖了文学素养、人生感悟等方方面面的素养,非常符合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能推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教学方式。人们生活的观点在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与人们不断改变的观点相融合,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健康成长

论文如何确立选题

其实论文选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通俗来讲就是找准“切入点”,我们可以先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再从中找准切入点,从而确定论文的选题。

市场营销我是不懂,但我以前选论文题目就没选好,首先是要在学长那儿了解哪些导师厚道,碰到厚道的论文就不用愁了。选好导师之后,选题尽量不要选太过前沿的,否则到时候参考资料极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英文版的,愁死人。另外要多听导师的话,帮他跑跑腿,做做项目。做好这三点,论文答辩绝不可能不过。

如何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题目 有人说:选对了题目,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这话可能有些极端,但也不无道理,因为选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研究的成败。所谓“选对了题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必要性,二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可行性。关于前者,各位老师的文章中也有较多涉及,这里主要谈谈后者,而且所谈的只是一些比较具体的细节问题。 一个课题无论多么有意义、有价值,如果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也就是说自己不具备研究的条件,也是不能选作毕业论文的题目的。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考虑一个题目是否合适,是否可以选取,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资料条件是最为重要因而也是最值得重视的条件。 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凭借,是学术见解产生的基础。撰写论文,从事研究,不能没有资料,而资料又不是随手可取的,资料条件并不是对于每个人都相同的。科学研究资料的种类很多,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常用的资料就是文献资料。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可以经常利用的图书情报机构有限,而任何一个图书情报机构都不能无所不包,为此,选题时就要考虑能否拿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经过努力之后,得到的资料是否齐全、够用。 其次,时间条件和导师指导条件也是选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论文的写作是一个过程,是否具备充足的时间条件,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完成及完成的质量。毕业论文通常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更要求作者在选题时充分考虑时间条件,根据时间条件,衡量课题的大小是否适中及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为使论文写作的时间尽可能充裕一些,选题应当尽可能早一些,但是,这也并不是说越早越好。选题过早,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的储备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选题就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理想的题目。究竟在什么时候选择并确定论文的题目为妥,要视作者的专业课学习情况而定。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大多数人应从二、三年级开始考虑论文题目,至少应当先有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不断思索、不断积累,待准备工作成熟之后,再用二、三个月时间集中撰写、完成论文。很多高校都把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且仅给十周左右的时间,如果从选题到写作的全部工作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显然是不够现实的。另外,论文题目的选择并不都是一次到位的,有时会有变动或调整,这就更需要在时间上留出余地。 导师指导条件对于青年学生及所有缺乏研究经验的人来说,都是在选题时所应考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感到自己缺乏研究经验,没有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把握,就必须格外重视导师的条件。任何一个学科的专家都不可能样样皆通,无所不能,在导师所熟悉的专业领域内选题,容易得到更为具体、细致的指导。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开列参考文献目录,帮助学生制定写作计划,审阅开题报告及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评审论文等等。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总是能够非常到位地指导学生作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最后,驾驭问题的能力更是选题时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里所说的驾驭问题的能力主要是从研究题目的大小是否适中的角度着眼的。对不同级别的毕业论文的篇幅,通常有着不同的规定。而从总体上看,毕业论文的篇幅相对较长,为此,如果研究的问题太小,则难有展开的余地,写出的论文常会给人一种繁冗、庞杂,“小题大作”之感。相反,如果题目过大,而作者的研究能力及研究经验不够,则无法把问题研究得非常深入、透彻,写出的论文常会流于肤浅、空泛,给人一种“大题小作”之感。应当说,毕业论文的题目过大过小,都是不利于写出高水平的文章的。相比较而言,对于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而说,“小问题”要比“大问题”更容易驾驭,“小题大作”要比“大题小作”更好一些。 为防止“大题小作”,作好课题的限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题的限定,把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到一点上,有利于深入分析、广征博引,把问题谈深谈透,把文章写得更有深度。 清人魏禧说过:善作者能于将作时删意,未作时删题。在论文写作中,“删题”就是删掉可有可无的问题,把全部研究和论证都集中到一点上。有些缺乏研究经验的学生不懂得如何限定题目,常把一个大得惊人的问题作为论文题目。譬如,有一位学生只是对鲁迅散文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感兴趣、有见解,但写出的文章却叫作《鲁迅创作论》,显然,在一篇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完成这么大的一个题目是很不现实的。既然是《鲁迅创作论》,文章内容就要面面俱到,对有关鲁迅创作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论述,至少要有所涉及,结果自己对问题的某一方面的独到见解反而得不到充分阐释,甚至被完全淹没,文章内容显得非常平庸。假如作者能对课题逐层加以限定,就可能会得到一个较为合适的题目:鲁迅创作论--论鲁迅散文--论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论鲁迅散文深沉含蓄的艺术特色,假如觉得鲁迅所有的散文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仍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只把突出地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散文集《野草》作为研究对象,最后把研究题目定为“论《野草》深沉含蓄的艺术特色”,便于作者集中研究,写出有有见解的文章。

这个应该也就是选题的时候要看自己的论文到底要写多少字,如果说要求的字数比较多,那么选题的范围可以广一些,另外,选题的时候也要看一下这个题目有没有人写过?还有难度有多大?

  • 索引序列
  • 如何确立课堂核心问题
  • 核心问题引领下的说理课堂
  •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
  • 论文如何确立选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