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
写作思路:可以写祖国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而作为“她”的子女的人们则有义务维护她的和谐和统一。中国是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才构成了我们的中华大家庭。而其中总有不安分的人,就像藏独分子,妄想分裂中国。
正文:
我们的祖国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而作为她的子女的我们则有义务维护她的和谐和统一。
中国是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才构成了我们的中华大家庭。而其中总有不安分的人,就像藏独分子,妄想分裂中国。但他们没有想过,祖国的命运就是国人的命运,如果中国被分裂了,那他们不但会被国人唾骂,也会被外国人所瞧不起。
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奉献与奋斗,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就一定要做到热爱祖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爱国绝不能只靠一句空话,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国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首先,作为学生的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不能浪费祖国为我们创造的大好条件。并积极参与到爱国宣传中,为祖国的和谐统一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其次,我们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缺乏诚实守信的美德也是缺乏爱国精神的一种表现。以史为鉴,良好的社会文明是以民众的文明程度来判定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和蔼可亲的祖国母亲的明天创造条件,为她的和谐统一,尽自己的一份绵薄的力量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祈盼祖国早日统一是海峡两岸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明月千里寄相思,每逢中秋月更圆,两岸人民更加祈盼和平统一,更加思念故乡亲人。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当局和他们纵容支持的“台独”分裂势力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肆无忌惮地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大搞破坏统一,分裂国家的罪恶活动:9月6日,在台湾当局支持下,“台独”分裂势力策划在台北举行了所谓“台湾正名”游行,这场闹剧旨在图谋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这一严重破坏两岸关系,违背台湾人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民根本利益的闹剧,引起了全世界华人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制:9月7日,台湾数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群情激昂高呼“反台独、救台湾”、“台独正名、自寻死路”、“和平统一、一中救台”等口号。
台北上千辆出租车、私家车也同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车队游行。这次大游行充分表达了广大台湾人民反对“台独”,渴望和平,祈盼统一的心声。
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肩负重任,今天我们是祖国的树苗,明天就是祖国的栋梁。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祖国繁荣强大做贡献!
望天上月圆,盼祖国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10年多来的实践成果,同时也指明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方向。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从根本上说,两岸统一是唯一的必然的历史结局,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要实现和平统一,如何逾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如何抚平历史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创伤,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湾同胞尊严和情感的充分体谅和尊重,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台湾问题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不同,正是照顾到这样的实际,在“一国两制”下,两岸统一后未来的台湾特别行政区,不仅享有同香港、澳门一样的高度自治权,而且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但不派人过去,还要为其保留相应的名额。台湾及台湾人民不仅不会失去现有的任何东西,而且可以同所有同胞一样共享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尊荣,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援助和支持。可以说,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湾同胞有百利而无一害,必将加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促进亚太地区繁荣稳定。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2)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1)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特定的条件和背景所制定出来的行动方针和实践方案的总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就是为了合理利用文化在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中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在符合海峡两岸的形势背景前提下所制定出来的方针和方案。只有制定合理的文化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策略的制定必须要与两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落脚点。5.1 实现文化交流载体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始至终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必须辅以相对应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必须要求载体多样性。文化交流载体,是指在能承担文化交流信息,联系和沟通交流双方,并能为文化交流主体所操作的某种工具。两岸文化交流有着与其他交流方式不同的特殊之处,其一,交流双方主体较多,涉及社会各界人士;其二,文化交流内容较广。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者两岸双方不同主体对交流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对载体的要求;其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普及较广,提供给大家的载体也多种多样,我们要能有效的选择最适用的载体来承载交流信息。归结上述三个两岸文化交流载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分为三种: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5.1.1 管理载体管理载体就是将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渗透到管理活动和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利用政策制度、政府职能等管理机制来提高两岸人民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行为,调节两岸人民对于文化交流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2011 年 6 月,福建永定县与台湾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为更好的管理运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和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的促进了两岸的文化经济发展。此外,在两岸的教育活动领域,民间机构管理,经贸、文化活动领域也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为两岸交流活动营造更好的氛围。有效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让两岸人们更容易的达成共识,还能让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方便展开,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这也就对两岸双方的管理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双方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载体必须能积极主动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两岸文化交流所需环境条件,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对于台湾少数滥用职权和政府权利疯狂的在台湾宣扬“台独”的不良份子,对于这部分承担了管理载体职能却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的“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管理载体划分开来,坚决打击这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不良势力。二、必须提高管理载体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也承担相应的文化交流任务。管理载体不仅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还要善于去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由于管理机制本身所特有的职能和公共可信度,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其他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5.1.2 活动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以活动为载体,能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无形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活动当中双方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能有效减少交流过程中曲高和寡和局面,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交流过程当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我们必须做到:一、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繁多,每一场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对组织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好相应的活动是摆在两岸双方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二、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在举办每一场活动之前活动组办方应协调好这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三、尽可能的将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只能局限与文化交流,还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主体,内容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四、活动应该应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五、活动应讲究实效,不可太多太滥。经济活动是两岸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永恒主题,“古今往来,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25”.发展经济是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也是两岸活动的主要目的。大陆和台湾两者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陆给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大陆也需要台商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两岸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岸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两岸的经济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大陆的努力下,依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多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博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在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原定于在台湾举办的首届经贸论坛在北京举办,随后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在海南博鳌举行。2007 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至此,论坛名称也开始固定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沿用至今。在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中,文化教育作为正式主题首次进入两岸经济贸易论坛,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和其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两岸人们所重视。经贸文化论坛重点在于沟通两岸经济,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文化由于其重要性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随后的经贸论坛中成为了两岸论坛交流的主题。这也说明了两岸双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所起作用的认可。我们必须要利用、抓住两岸经济贸易文化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交流促进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教合作。5.1.3 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是社会上各种传递新闻信息载体的总称,它包含了网络、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等各种传播媒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作为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是必然:第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强大功能和巨大影响为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要求;第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需要;第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灵活性的需要;第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顺应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要求,提高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需要。两岸双方也十分重视传媒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1 年 5 月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精英达成共识,呼吁两岸媒体应善尽媒体责任,努力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扩大两岸媒体交流规模,实现两岸媒体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希望两岸媒体尽快实现相互设立常驻机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6 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中,两岸业界共推“传媒自由行”,对两岸传媒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1 年 10 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两岸传媒》杂志发刊词上明确表述了传媒在两岸交流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两岸的交流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两岸大众传媒交流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岸共同引入对方传媒的同时如何做好管理和规制,如何保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两岸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大众传媒规制模式,如何保障大众传媒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岸传媒交流的前沿问题;其次,两岸大众传媒的交流发展给两岸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互动传播形式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人们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团体。但是如何引导这些虚拟化的团体、社群,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不仅是两岸传媒之间存在的挑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第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政府想要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实现信息、舆论的一致已经不太可能。如何正确领导传统媒体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要求,如何有效监管信息、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两岸大众传媒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5.2 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常设机构是国家根据宪法或组织法而成立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人员编制及工作程序规则的相对较长时期存在的机构。大陆政府历来允许并鼓励两岸在各领域互设机构。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26”这一主张。在 2011 年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所发表的共同建议书中把推动两岸互设常驻机构放在了第一条,这也显示了在两岸交流中常驻机构的重要性。海峡两岸的常设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经贸团体常设机构、海峡两岸旅游办事处、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机构以及政府互设代表机构。我们可以在这四种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例如两岸媒体间的常设机构、文艺组织间的互设机构等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用明文规定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理有据、规模化的机构体制,达到文化交流常设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
老师们、同学们: 爱国,必须做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其中,爱国行为是归宿,是 目的。做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受教育者在爱国主义方面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一、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思想观念。没有祖国的 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出路。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族 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一事当前,做到想国家这所想,想集体之所想, 先人后己。 第二,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热爱祖国要坚信自己民族的自立能力,不要 只看到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无视自己祖国,近年来的巨大发展成绩,因 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期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而对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几代人 的艰苦努力缺乏思想准备,一味地抱怨和哀叹;更不要因为羡慕西方的物质生活, 而拜倒在金钱之下,把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统统抛到九霄云外,要在任何时候都 维护祖国、民族的荣誉,不做有损祖国、民族和集体的事。 第三,要积极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热爱祖国,就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 感,做到有报国之心,更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报国之行,立足本职工作,发奋 图强,勇于奉献,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为青少年学生,虽然今天还不能直接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伟大实践,但可以通过为祖国的明天刻苦学习、关注改革和社会生活,为社会提供 力所能及的服务等实际行动,表明自己诚挚的爱国热忱和赤热的爱国心。我们已经 培养了、并且将要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报国之志,又具有报国之才的优秀人才,我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老*的培养下,经过同学们的刻苦学习和积极努力, 我们在场的同学都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之材。 谢谢大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10年多来的实践成果,同时也指明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方向。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从根本上说,两岸统一是唯一的必然的历史结局,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要实现和平统一,如何逾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如何抚平历史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创伤,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湾同胞尊严和情感的充分体谅和尊重,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台湾问题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不同,正是照顾到这样的实际,在“一国两制”下,两岸统一后未来的台湾特别行政区,不仅享有同香港、澳门一样的高度自治权,而且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但不派人过去,还要为其保留相应的名额。台湾及台湾人民不仅不会失去现有的任何东西,而且可以同所有同胞一样共享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尊荣,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援助和支持。可以说,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湾同胞有百利而无一害,必将加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促进亚太地区繁荣稳定。
反分裂国家匹夫有责我是在印度尼西亚出生、祖籍福建南安、旅居澳大利亚20年的印尼华侨,今年60岁。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这是鼓舞人心的大好消息。几年来中国人民和政府苦口婆心,仁至义尽,以最大的诚意和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中国的和平统一,但是台湾的陈水扁之流,不顾包括全世界华侨华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这么说,就反对分裂国家立法,是被陈水扁之流逼出来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将终结过往只是依靠政策和原则方针进行权益性规范的历史,标志着对台工作已经进入通过法律规范和促进两岸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历史新阶段。我们也认识到,实现中国和平统一是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要做出不懈的努力,去共同完成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明末清初,顾炎武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认为,这话也适用于今天,可以改为“反分裂国家,匹夫有责”。我建议:全世界几千万华侨华人,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通过全世界的华侨华人社团,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写信,或利用社团的机制进行集体签名运动,热烈支持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向全世界宣示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与决心,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国家的图谋。(王志怀/澳大利亚)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体现13亿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坚强意志,标志着反“独”促统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反分裂国家法是针对日趋公开化的“台独”分裂活动的有效武器,同时也是对某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事务,干涉中国内政的强有力回击;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也是对台湾岛内爱国同胞的莫大鼓舞,增强了他们反对“台独”的信心和力量。(曹燕灵/丹麦)
写作思路:可以写祖国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而作为“她”的子女的人们则有义务维护她的和谐和统一。中国是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才构成了我们的中华大家庭。而其中总有不安分的人,就像藏独分子,妄想分裂中国。
正文:
我们的祖国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而作为她的子女的我们则有义务维护她的和谐和统一。
中国是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才构成了我们的中华大家庭。而其中总有不安分的人,就像藏独分子,妄想分裂中国。但他们没有想过,祖国的命运就是国人的命运,如果中国被分裂了,那他们不但会被国人唾骂,也会被外国人所瞧不起。
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奉献与奋斗,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就一定要做到热爱祖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爱国绝不能只靠一句空话,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国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首先,作为学生的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不能浪费祖国为我们创造的大好条件。并积极参与到爱国宣传中,为祖国的和谐统一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其次,我们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缺乏诚实守信的美德也是缺乏爱国精神的一种表现。以史为鉴,良好的社会文明是以民众的文明程度来判定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和蔼可亲的祖国母亲的明天创造条件,为她的和谐统一,尽自己的一份绵薄的力量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祈盼祖国早日统一是海峡两岸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明月千里寄相思,每逢中秋月更圆,两岸人民更加祈盼和平统一,更加思念故乡亲人。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当局和他们纵容支持的“台独”分裂势力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肆无忌惮地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大搞破坏统一,分裂国家的罪恶活动:9月6日,在台湾当局支持下,“台独”分裂势力策划在台北举行了所谓“台湾正名”游行,这场闹剧旨在图谋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这一严重破坏两岸关系,违背台湾人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民根本利益的闹剧,引起了全世界华人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制:9月7日,台湾数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群情激昂高呼“反台独、救台湾”、“台独正名、自寻死路”、“和平统一、一中救台”等口号。
台北上千辆出租车、私家车也同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车队游行。这次大游行充分表达了广大台湾人民反对“台独”,渴望和平,祈盼统一的心声。
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肩负重任,今天我们是祖国的树苗,明天就是祖国的栋梁。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祖国繁荣强大做贡献!
望天上月圆,盼祖国统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特定的条件和背景所制定出来的行动方针和实践方案的总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就是为了合理利用文化在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中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在符合海峡两岸的形势背景前提下所制定出来的方针和方案。只有制定合理的文化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策略的制定必须要与两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落脚点。5.1 实现文化交流载体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始至终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必须辅以相对应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必须要求载体多样性。文化交流载体,是指在能承担文化交流信息,联系和沟通交流双方,并能为文化交流主体所操作的某种工具。两岸文化交流有着与其他交流方式不同的特殊之处,其一,交流双方主体较多,涉及社会各界人士;其二,文化交流内容较广。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者两岸双方不同主体对交流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对载体的要求;其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普及较广,提供给大家的载体也多种多样,我们要能有效的选择最适用的载体来承载交流信息。归结上述三个两岸文化交流载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分为三种: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5.1.1 管理载体管理载体就是将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渗透到管理活动和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利用政策制度、政府职能等管理机制来提高两岸人民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行为,调节两岸人民对于文化交流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2011 年 6 月,福建永定县与台湾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为更好的管理运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和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的促进了两岸的文化经济发展。此外,在两岸的教育活动领域,民间机构管理,经贸、文化活动领域也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为两岸交流活动营造更好的氛围。有效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让两岸人们更容易的达成共识,还能让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方便展开,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这也就对两岸双方的管理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双方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载体必须能积极主动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两岸文化交流所需环境条件,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对于台湾少数滥用职权和政府权利疯狂的在台湾宣扬“台独”的不良份子,对于这部分承担了管理载体职能却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的“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管理载体划分开来,坚决打击这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不良势力。二、必须提高管理载体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也承担相应的文化交流任务。管理载体不仅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还要善于去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由于管理机制本身所特有的职能和公共可信度,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其他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5.1.2 活动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以活动为载体,能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无形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活动当中双方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能有效减少交流过程中曲高和寡和局面,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交流过程当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我们必须做到:一、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繁多,每一场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对组织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好相应的活动是摆在两岸双方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二、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在举办每一场活动之前活动组办方应协调好这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三、尽可能的将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只能局限与文化交流,还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主体,内容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四、活动应该应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五、活动应讲究实效,不可太多太滥。经济活动是两岸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永恒主题,“古今往来,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25”.发展经济是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也是两岸活动的主要目的。大陆和台湾两者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陆给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大陆也需要台商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两岸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岸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两岸的经济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大陆的努力下,依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多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博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在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原定于在台湾举办的首届经贸论坛在北京举办,随后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在海南博鳌举行。2007 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至此,论坛名称也开始固定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沿用至今。在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中,文化教育作为正式主题首次进入两岸经济贸易论坛,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和其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两岸人们所重视。经贸文化论坛重点在于沟通两岸经济,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文化由于其重要性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随后的经贸论坛中成为了两岸论坛交流的主题。这也说明了两岸双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所起作用的认可。我们必须要利用、抓住两岸经济贸易文化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交流促进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教合作。5.1.3 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是社会上各种传递新闻信息载体的总称,它包含了网络、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等各种传播媒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作为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是必然:第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强大功能和巨大影响为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要求;第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需要;第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灵活性的需要;第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顺应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要求,提高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需要。两岸双方也十分重视传媒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1 年 5 月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精英达成共识,呼吁两岸媒体应善尽媒体责任,努力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扩大两岸媒体交流规模,实现两岸媒体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希望两岸媒体尽快实现相互设立常驻机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6 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中,两岸业界共推“传媒自由行”,对两岸传媒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1 年 10 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两岸传媒》杂志发刊词上明确表述了传媒在两岸交流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两岸的交流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两岸大众传媒交流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岸共同引入对方传媒的同时如何做好管理和规制,如何保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两岸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大众传媒规制模式,如何保障大众传媒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岸传媒交流的前沿问题;其次,两岸大众传媒的交流发展给两岸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互动传播形式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人们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团体。但是如何引导这些虚拟化的团体、社群,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不仅是两岸传媒之间存在的挑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第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政府想要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实现信息、舆论的一致已经不太可能。如何正确领导传统媒体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要求,如何有效监管信息、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两岸大众传媒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5.2 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常设机构是国家根据宪法或组织法而成立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人员编制及工作程序规则的相对较长时期存在的机构。大陆政府历来允许并鼓励两岸在各领域互设机构。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26”这一主张。在 2011 年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所发表的共同建议书中把推动两岸互设常驻机构放在了第一条,这也显示了在两岸交流中常驻机构的重要性。海峡两岸的常设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经贸团体常设机构、海峡两岸旅游办事处、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机构以及政府互设代表机构。我们可以在这四种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例如两岸媒体间的常设机构、文艺组织间的互设机构等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用明文规定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理有据、规模化的机构体制,达到文化交流常设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个新思想,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是社会主义学说和理论的新发展。 (1)“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原则性。1986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生活习尚、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愿意维系在一起的民族感情,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割的。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一国两制”构想充分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几十年来,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状态,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如果再动干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必将带来更多的伤害和不幸。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中国政府是不会轻易使用武力的。由于台湾和大陆分离的时间比较长,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政治经济制度缺乏了解,他们有久已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所以,邓小平十分强调尊重台湾的现实,尊重台湾同胞的愿望和选择,提出了现行生活方式不变。几十年来,台湾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台湾的政治前途未卜,人心不稳,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地狭人密,资源匮乏,市场有限。从这种现实出发,用“一国两制”的构想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对台湾是十分有利的。台湾可以依托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经济会发展更快,稳定繁荣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一国两制”构想考虑到国际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邓小平说,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利益也不致受损害。一旦通过和平共处的办法解决了台湾问题,这个热点也就消失了,这对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香港被英国统治了一个半世纪,英国在香港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香港又是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在那里有大量的投资,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首先涉及到的是中英关系,其次还有中国和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同样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影响。邓小平说,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做不到三方面都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董建华评述说:“‘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代表12亿中国人对当代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 (*#4)“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邓小平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当今世界,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推动下,各国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日趋加深,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尽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但用和平的、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所以,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的构想,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最早宣布关于和平统一祖国大政方针的文献是(《告台湾同胞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6至97页.
[2]陈林《“一国两制”的模式新思考》.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9至60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7页.
[5]林友树《“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启示》.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 。
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这是“一国两制”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充分体现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中央对香港整体利益和香港同胞根本福祉的坚决维护和最大关切。
2021年6月1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与“一国两制”主题论坛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一门学科,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做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简略学习,使匀更加正确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更加热爱。更增强了我对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信心。 邓小平理论让我明白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前时方向,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面对着市场主义体制下的激烈竟争,我们应该始终铭记"三个有利于"。 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培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为我们是否对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根本标准,努力拼搏,学习好科学知识,为祖国更灿烂的明天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风风火火的2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也让我们这一代人有了很好了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里,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毛草房被红砖瓦房所代替,一条条致富大道纵横穿索,花园城市一个个的涌现,高楼大夏的林立,我国的国民经济总值翻了几翻,一切的变化数不胜数,而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国家的总设计师对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做为我们祖国的一个世界之窗,让更多的外国企业在祖国大地投资经营,吸收了大量外资,也促进了周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只有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热血青年的行为指南。解放思想,我们可以学习更加先进的外国文化,实事求是,可以让我们更客观,更正确的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实事求是,也可以说就是现在的诚信,全国各地正在兴起诚信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诚信,不是实事求是,就不会得到他人的信赖,成功的机会也就几乎为零了。我们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是明天的接班人,我们更应实事求事,踏踏实实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一国两制”伟在构想,让香港和澳门回归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为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国两制”的政策不但使香港和澳门及时的回归,这几年香港和澳门的发展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一国两制”的政策并没有使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受到损害,有了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香港和澳门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祖国统一一直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希望,在对台湾问题上,邓小平理论中指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就像香港和澳门一样,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构想的“一国两制”的体制下更加富饶美丽。 因此,我们更应该义无反顾地坚定信念:坚持下去,是黄金,总会闪光;是玫瑰,必然开花;是种子,终将发芽。同时,不忘加速自己的步伐,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上紧跟时代的发展,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大脑,不说为四化建设出一份更大的力,也许该向家乡的人们证明点什么,或者更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论文摘要:回首“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 总结 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 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十一五·2006-2010);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1500字相关 文章 :
★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17年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精选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论文2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范文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模板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2)
问中国周边形势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中国周边形势论文参考文献有以下五个。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答: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答:到图书馆找找,按索引,关键字都行
2022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如下:
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建设的慕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于2016春夏在智慧树网首次开课,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王海军、钟国兴、燕继荣、冯玉军、刘长军、周良书、洪向华。
据2022年8月智慧树网官网显示,该课程已开课15学期,累计学校811所。形势与政策课程共八章,包括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践行“双碳”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抗疫中的中国贡献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