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不要胡扯!1、当年正是张学良不抵抗和逃跑导致日军如此轻松的拿下东三省。2、张学良晚年良心发现,一方面多次拒绝大陆的回国邀请,另一方面在多处场合声明,当年的不抵抗政策是自己发布的,和蒋委员长一点关系没有。3、张学良晚年的口述中,表明了自己对“西安事变”的后悔。西安事变对中国抗日形式实际上起到的更多的是负面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史学家反思抗战这14年历史(前6后8),已经可以或敢于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请不要再拿着十几年前某些人小孩子的所谓“历史”来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了!!
蒋介石、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是因为没法打,详见如下几条:一、九一八前后国际和国内经济上的形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济对于军事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怎样,中国的经济怎样呢,让我细细说来。众所周知,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都受到了极严重的打击,德国的对外贸易下降了60%,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减少了77.6%。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恰恰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严重的国际上的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到了国内!国际贸易上也不容乐观,1929-1931年,每年中国跟国外的贸易逆差都在22000多万关两以上,而且还呈不断上升趋势。大量的金钱外流,巨额的贸易逆差的后果,直接作用在中国的身上。中国由于使用银作为货币,一旦产生贸易逆差,外流的是黄橙橙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而不是本国的货币。有一些人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九一八”事变是1927-1937黄金十年的第五年,经济应该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1930年,全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加剧,黄金价格猛涨,由1929年的20美元涨至1932年的35美元,上涨了1.75倍,相反银价猛跌。实行银本位的中国(世界独一家)货币由此贬值严重。中国只有靠大量向美国输出廉价的白银来维持现行货币的稳定。美国减少了损失,中国却“民生凋敝,国帑空虚”,民怨沸腾,社会秩序混乱。总之经济上就是一点,中国没有钱,即没有钱打仗,也没有钱发展经济!不过经济上的危机,仅仅是1931年大危机中对中国政府政策影响中最小的一个方面。后面还有九一八危机中对中国方面更为不利的局势!二、国内的政治形势国内的政治形势比经济形势更为严峻,1931年5月28日,反蒋各派在广州召开了国民政府成立大会,汪精卫任国政府主席。李宗仁、孙科、陈济棠、林森、唐绍仪等十五人为委员。广州政府发表通电,限令蒋介石下野。1931年12月3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国民党四大,选举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党分裂为南京、广州、上海三个中央政权,形成沪、粤、宁三个中央并存的局面。12月15日,蒋介石通电下野。从九一八到蒋介石下野,为期3个月。(差了3天)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政府,对于4个中央(外加了瑞金一个)并存的中国,能否齐心合力对抗日本的入侵,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三、国内的军事形势蒋介石在1931年到底想些什么,中国到底面临那些困难,也许永远不会有一部电影《蒋介石在1931》来诠释了,但从当时发生的事件和报纸可以看出蒋介石面临多大的军事困难。军事上的困难不会比政治小,甚至要大的多。1930年1月22日,阎锡山在太原宣誓就职,发表反蒋演说,指责蒋介石分裂党,分裂国家。(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7个月)1930年3月8日,阎锡山放回软禁在建安村的冯玉祥,阎、冯二位决定公开反蒋。(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6个月,中国各位大头头开始决定打内战了,战争是大家一起打起来的,但是骂名是蒋一个人来承担……)1930年3月15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五十七人,由鹿钟霖领衔发表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各派系公开武装反蒋(仅仅8天,就有了实质行动了)。1930年5月2日,蒋介石在举行南京誓师典礼,8日率领德国军事顾问团,坐镇徐州,亲自督战。(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4个月,炎黄子孙自己撕杀到了一起。旁边还有德意志的老外们帮忙掐架。)1930年5月11日,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阀的一次大会战在中原地区展开,几方动用军队100多万,死伤30万。11月,冯玉祥、阎锡山发表通电,声明“即日释权归田”。第一次反蒋联盟失败!(30万的各系精锐部队,统统葬送在了内战之中,离九一八已经不足1年时间;反蒋联盟的失败,这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1930年11月,在10月刚刚打完了为期7个月的中原大战,将士们征尘未洗,战袍未脱,随即投入了另外一场更加残酷的内战之中。第一次围剿爆发了。到12月,1个多月,第一次围剿失利了。(刚打完一次内战,不到1个月,又要打第二次内战。)1931年4月,第二次围剿开始。1个月围剿后失利。1931年7月,第三次围剿开始。(这一次支持的时间比较长,2个月。31年9月被红军反围剿后,恰好撞车“九一八事变”。)1932年6月,第四次围剿开始,蒋介石坐镇南昌,63万大军云集。蒋介石的主要部队全部集中在红军革命根据地——瑞金附近,根本不可能北上打日本,而且中国部队多靠步行,不但不是机械化的部队,连骡马化的部队都不是,行进很缓慢。至于铁路,中国的铁路,一半以上在东北境内,剩下的能在短时间内运送几十万大军?就算少帅肯将自己的军队去打日本,蒋介石也不可能给予其及时得援助。海运是最便捷的方式,但是海运都被日本的海军控制,根本行不通,铁路就那么一条,就那么点运量,运送部队少了不管用,多了运不走,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运力的不足还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方面。火力的不足,才是更致命的。中国的军队,大口径重炮基本没有,全国7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只有三百门。而且大部分都是75毫米的山炮。至于重炮,到了6年后的1937年,全国才不到50门,不但达不到西方各国一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满清北洋陆军的水平。最强的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36门75毫米山炮、4门37毫米战防炮、4门高射炮。而北洋陆军六镇,每个镇都有54门75毫米大炮,如第五镇装备有德造克虏伯75毫米三十倍管退陆路炮36门,克虏伯75毫米十四倍管退过山炮18门,共计54门。看清楚了,这是最强的德械师的水准,是1937年的水准,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候的标准,1931年的中国军队什么样子,则可想而知了。而同时期的日本军队则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坦克24辆,装甲车10辆,掷弹筒576具……在武器相差巨大的情况下,还是要让士兵的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大炮和机枪,我不认为这是作战了,这是有预谋的屠杀。所以,蒋介石的做法很正确,忍一时之愤怒,而后向欧洲各国,寻求技术的支持,购买大量的武器装备,而后坚持抗战,直至胜利。四、东北军等方面的情况1929年爆发中栋路事件,张学良的五个旅(约5万多人)被苏军击败,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这给年轻的少帅一个深刻的教训,对苏联的军队战斗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曾经打败苏联(俄罗斯)的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则有了一个并不很确切的评价。东北军自1928年的北伐战争失利,1929年中栋路事变溃败,再到1930年中原大战,28-31年一共4年间,就打了3场大战,基本上年年有战争,当年东北军的老底子有多少,东北军的技术兵器剩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就从中东路事件中张作相向少帅要10万大洋的开拔费才肯打老毛子这件事来说,张少帅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是很成问题的。也许我们应该看的更久远一点,自1921年到1931年这十年来,奉系军阀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计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林反奉战争、奉系军阀进攻国民军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奉晋战争、涿州战役、马兰集战役、兰封会战、徐州争夺战、奉系军阀对抗第二次北伐的战争共10多次重大战役。这些战争,奉系胜负各半,就内战来说,奉军也决不是一只王牌劲旅,何况对日军乎。如果九一八事变后,张少帅下令抵抗,战斗力打折的东北军能否抗击日军进攻?缺少蒋援助的奉军能否击败日本的关东军。九一八和四个月以后爆发的“一二八事变”不一样,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东北的重要性远远强于上海,但是对于各列强来说,上海才是核心利益所在!故上海问题宁可联手向日本施压也要让日本把上海让出来,但对于东北,只是派个调查团,来一次不痛不痒的调查就完事了!奉军战斗力不强、缺少技术装备、缺少内地援助、列强不愿意调停,这样的情况下,能胜否?所以不抵抗核心原因如下:没钱、没武器、没援军、令出多头。参考资料①凤凰网军事频道②《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③《战争史研究》13期《逆天而行——走入昭和时代的日本海军(一)》。④《蒋介石生平》宋平著。⑤论文《北洋陆军枪炮粗考》⑥百度百科:蒋介石人物生平
我觉得单田芳评书里说的不错,你可以借鉴一下再查资料1、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历史课本上有电文,当然有人说是假的,这个你可以考证。2、前两年打苏联,弄的灰头土脸的,张学良怕了,而且他还以为日本会像苏联一样抢了东西就跑。3、寄希望于国联,指着欧美列强来撑腰。4、张学良本身问题,性格偏软弱,不是当一把手的好材料。
下面已写的很详细了。补充一下,当时张学良虽然与蒋介石,达成统一,但是战争中的所用物资还都是自己供给自己。
不要太挑剔了
一、FTTH 随着Internet宽带应用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宽带接入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接入带宽需求也不断提高,宽带接入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市场的迅速变化,催生光纤到家(FTTH)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认为FTTH正向我们走来。1.FTTH能提供超高带宽 众所周知,当前宽带接入技术如ADSL、基于5类线的LAN接入和cable modem 等都只能提供低于10M的接入带宽,而利用光纤为传输媒介的FTTH接入网从理论上可以为用户提供无限的带宽,就目前成熟的FTTH技术可以轻而易举为用户提供0至1G范围内的任意带宽。2.有低成本、技术成熟的FTTH解决方案 由于市场需要的驱动,FTTH技术近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网络拓扑结构的光接入网技术以其技术成熟、成本低等优势,已在FTTH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北美、日本和韩国。基于以太网的FTTH解决方案沿用了成熟的以太网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它具有能轻易提供100M或1G的带宽、与现有计算机网络无缝链接等优势;在运营维护层面上,具有网络结构简单、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低的优势;而在应用和业务层面上,具有支持目前Internet所有宽带应用的能力,支持数据、话音和视频广播的多种业务能力。 除了成熟的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的FTTH技术外,近年还发展基于以太网的一点对多点网络拓扑结构的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的宽带接入技术。但由于其标准尚未统一,尚未有大规模应用,其设备成本也仍然偏高。但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基于以太网的PON宽带接入技术也是一种较理想FTTH技术,随着其技术标准的颁布和器件价格的大幅下降,它将与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网络拓扑结构的FTTH接入技术互为补充,在FTTH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截止2003年6月美国已有FTTH用户98万,日本有46万户,并预计在今后几年,美国和日本FTTH用户将以每年超过200%的增长速度增加。3.运营商的竞争需要FTTH 从中国电信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被打破之日起,国内电信业的竞争便日趋激烈,特别是对Internet宽带接入市场的竞争更是显得白热化。参与宽带接入市场竞争企业几乎包括了目前所有电信运营商。其中,传统电信运营商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新兴电信运营有中国网通、铁通等,驻地网运营商有长城宽带、聚友网络等。表1.2.1是中国主要宽带接入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从表中可看出,由于其技术上和组网上的缺陷,基于5类线的LAN接入技术很难再有大规模的发展;由于我国CATV网络发展不均衡、行业垄断明显和住宅区住户密集的市场特征,Cable Modem宽带接入技术始终没有很好发展,预计在将来其发展也将继续受到限制;VDSL是比ADSL更高带宽的接入技术,但由于其技术不甚成熟、接入距离短等缺陷,至今没有在国内应用,但近期内可能会开始使用;而ADSL是目前我国最普及、发展最好的宽带接入技术,尽管ADSL存在带宽受限、出线率低等缺点,但其仍将以技术成熟、网络建设成本低等优点,在未来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无论ADSL或VDSL,都将使拥有接入电话线资源的中国电信在未来宽带接入市场一统天下。显而易见。为了打破中国电信ADSL对宽带接入市场的垄断,其他运营商只有选择技术新、更具竞争力的接入手段与其竞争,那就是FTTH!4.房地产开发商的竞争需要FTTH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房地产开发商往往通过在小区或大楼采用最先进的宽带接入技术,别出心裁包装商品房,如几年前使用综合布线大楼、智能化小区,后来使用所谓宽频社区、宽带上网等概念进行炒作。可以预见,随着光纤到家的全光接入网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逐步形成,宽带接入技术的主要用户之一房地产开发商将会积极从现有宽带接入技术的过渡方案,转移到全光接入网最终解决方案,进行房地产市场全新概念的下一轮炒作。5.为用户提供多业务需要FTTH 如今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已在享受多种通信技术和信息来源,人们自然需要能支撑多种通信业务的宽带通信接入技术,能满足这一需求的无疑是以光纤为传输媒介的FTTH宽带接入技术。如前所述,光纤宽带接入技术是接入网的最终和全业务解决方案,它突破了目前宽带通信瓶颈,在接入网同时实现计算机互联网、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合一,提供数据、话音和视频多种业务。6.廉价的光缆推动FTTH 最近几年,由于光纤拉制工艺日趋完善,光缆价格一降再降,目前室外光缆每芯每公里已低于400元人民币,已经低于铜缆、五类线的价格。廉价光缆无疑为实现低成本的FTTH宽带接入提供更大可能。 综上所述,在接入网大规模铺设光缆和提供光纤宽带接入的时机已成熟!而且从宽带接入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看,谁今天铺设FTTH的光缆,谁就拥有通信的未来。二、EPON和GPON前景比较 EPON和GPON具有各自的技术定位,不存在严格的优劣之分;但目前看来EPON的技术成熟度和商用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GPON。 的确,从FTTx在我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EPON已成为实现FTTx的主流选择。 EPON发展态势喜人 在我国,EPON在商用化和实际性能方面均已有着不凡的表现。 在商用化方面,EPON正在向全国范围扩展。据记者了解,在结束了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四地两万户的采用EPON的FTTH试点工程之后,中国电信认为EPON技术商用化趋于成熟,并于2006年底开放新的EPON试点方案,允许各个省市在总部备案后进行试点工程。 同时,EPON设备厂商也在迅速跟进中国市场EPON商用化的进程。PMC-Sierra公司在不久前香港举行的第十届ITU世界电信展上,推出了据称是第一款的端到端EPON芯片方案,并且率先针对中国电信集团新的数据加密与解密算法、服务程序质量以及分类协议标准进行的设计,非常适合于在中国市场的大规模部署。 而在实际性能方面,EPON通过附加一些增强特性,已经能越来越好地满足更多技术需求。记者在与北邮光通信中心和光网络研究室了解到,传统认为EPON弱在支持TDM业务,但目前EPON设备商采用各种TDMoverEthernet的专利技术和在普通以太网上使用各种PWE3设备,一般都能满足不同环境下的TDM业务传输需求;通过在设备方面附加增强特性,EPON在QoS和OAM方面已经能很好与GPON标准中定义的大部分功能相媲美。 可以说,EPON技术本身的易部署性和对以太网的继承性,决定了它强大的生命力。EPON继承了以太网“简单即是美”的优良传统,尽量在技术标准的框架内作小的改动来增加功能,EPON和其技术联盟可以说是一直处于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有专家指出,美欧地区采用从APON/BPON到GPON,是符合他们自身技术演进道路的,而能在亚太地区实现FTTx规模化的,是符合亚太市场需要的EPON。 可以预见,在包交换网络成为主流的今天,继承了以太网技术的EPON将在FTTx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GPON受困成本瓶颈 相较于EPON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GPON却一直受制于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带来的高成本。成本是与技术产品的商业化密切相关,而PON系统里核心芯片和光收发模块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PON系统的成本。 在芯片方面,许巍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GPON商业芯片问世,大都是测试芯片。GPON芯片需要全新设计封装格式,“技术门槛”较高,芯片成本下降难;而且现有的GPON产品,大部分是针对北美市场的需求,对中国市场没有做过深入调查,还没有真正符合中国市场需求GPON产品面世。GPON芯片成本已经与EPON芯片成本拉开了很大差距。 光模块成本问题更是一个瓶颈问题。烽火通信的市场部总监高鹏告诉记者,GPON对于光模块设备技术指标的高要求,也将成为其设备商降低成本的瓶颈问题,而且“不是单纯的上量就能解决的”。 从来自光模块厂商的数据得知,GPON光模块中对于ONU发射机的功率和OLT接收机的灵敏度要求很高,只能采用DFB发射机和APD接收机,而它们的成本几乎是EPON模块中所使用的传统FP发射机和PIN接收机的6倍。 另外,GPON的光模块要满足很好的突发同步指标,对模块中的驱动和前后放大芯片要求很高,还要满足3类ODN的功率预算。以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GPON光模块成本降低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GPON或将成为备用选择 EPON技术的成熟度和可行性,业界已经毋庸置疑,但并不能就此认为GPON在市场上已没有立足之地。不考虑成本因素的情况下,GPON在下行线路速率、线路效率、安全性、支持业务类型、网管能力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很多分析家认为,如果我国IPTV前景进一步明朗,市场对接入网下行带宽、多业务承载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等届时将对GPON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引导GPON产业联盟的成熟和设备成本的下降。 目前国内很多通信设备制造商对EPON和GPON的态度是重点介入EPON,但同时对GPON做另一手准备的态度。对此,许巍表示说,GPON对运营商多种业务,特别是语音业务的优良承载性,将始终是它的优势。他谈到,EPON的技术成熟程度和其广泛的商用化,决定了EPON成为当前FTTx领域内的主导技术,但大多数厂商并不打算放弃做GPON产品,他们在做FTTx产品和解决方案时,更多考虑EPON光接入网系统的可升级性,比如长光的EPON产品能够通过仅仅更换一块板型器件等简单的方式,平滑地过渡到GPON系统。 运营商方面,尽管早已对EPON的成熟度做出了明确的认可,但对GPON采取的也是不排斥的态度。7月上旬至8月下旬,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上海进行了国内首次GPON设备功能验证测试,参加测试的厂商有华为、 阿尔卡特、西门子等通信设备提供商,大部分测试设备都获得了比较让人满意的性能指标。当然,这些设备都还只是处于测试阶段,离规模化生产的商用标准还有很大差离。EPON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相对成本低,维护简单,容易扩展,易于升级。EPON结构在传输途中不需电源,没有电子部件,因此容易铺设,基本不用维护,长期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省很大;EPON系统对局端资源占用很少,模块化程度高,系统初期投入低,扩展容易,投资回报率高;EPON系统是面向未来的技术,大多数EPON系统都是一个多业务平台,对于向全IP网络过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提供非常高的带宽。EPON目前可以提供上下行对称的1.25Gb/s的带宽,并且随着以太技术的发展可以升级到10Gb/s。 (3)服务范围大。EPON作为一种点到多点网络,以一种扇出的结构来节省CO的资源,服务大量用户。 (4)带宽分配灵活,服务有保证。对带宽的分配和保证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专家分析,EPON和GPON并非水火不容,很可能同时生存。对于带宽、多业务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大宗接入客户,以GPON实现的FTTx自然更有市场。目前看来,EPON已经成为国内FTTx领域的主流,而随着成本下降,GPON今后或将成为部分EPON市场的补充和升级选择。
光纤通信是目前最主要的信息传输技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可以替代它的技术。即使在世界通信低谷时期,各公司在资金极其短缺、研发投入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对光纤通信新技术的研究仍然没有停止和放松。创造出实验室4×40Gb/s无电再生传输10000km的最高记录;在现有商用网络上实现了基于40Gb/s的DWDM1200km的超长距离传输的现场技术试验。适于城域网的MSTP、CWDM技术,EOT(传送网承载以太网)、MOT(传送网承载MPLS)、ASON、EPON/GPON等技术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果。此外1310/1550nmVCSEL器件、1310nm量子点半导体激光器、G.656光纤、光子晶体光纤等新的器件和光纤,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有较大的发展。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0Gb/s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和系统研制”已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40Gb/s光信号在G.652光纤上480km的传输;“八六三”项目“80×40Gb/sDWDM系统研制”也有重大进展、“具有Tb/s交换能力的ASON系统”已经实现了基本功能,并在中国移动进行了测试、“EPON光纤接入系统”已经通过“八六三”专家组验收,将进入现场试验、“G.656光纤研制成绩喜人; “九七三”项目中的光子晶体光纤及其器件也正在进展之中……。 在实际运营的通信网络中,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同样反映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例如,目前以10Gb/s为基础的DWDM已逐渐成为核心网的主流,160×10Gb/sDWDM系统已经在我国多个运营商的网络中得到应用,CWDM、MSTP在城域网中广泛使用,光纤到户的试验网已经在武汉、成都等城市开展。 总的来说,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是信息社会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永无止境的。 以太网是以计算机局域网的面目问世的,在没有和光传输技术结合之前,只限于在局域网范围内应用。在和光传输技术结合以后,以太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不再限于局域网,同时扩展到城域网,甚至到广域网的应用。现在的以太网技术和原来的以太网技术相比,得到很大的发展。就拿在光接入网中的EPON来说,原来以太网的MAC技术是点到点的连接,而在EPON中却变化成了点到多点的连接。 只所以要发展光纤接入,就是人们的业务需求已经不仅仅限于传统的话音,而对高速数据、高保真音乐、互动视像等业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些业务都需要较大的带宽,传统的金属线接入甚至VDSL都无法满足需求,所以转向带宽能力强的光纤接入。同时除了话音之外的这些业务用分组通信的方式来支持更有优越性,即使是话音,用分组方式也有优势。以太网技术是分组通信中应用最普遍、最简单的技术,再有光纤这种最具优势的传输媒介支持,使以太网技术可以在接入网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EPON是前面提到的以太网技术和无源光网络结合的产物。作为光纤接入中极有优势的PON技术很早就出现了,它可以和多种技术相结合,如ATM、SDH等,分别产生APON、GPON等光接入方式。 APON的基本标准早在1998年就发布了,在一些国家也进行了推广。它对宽带业务的支持有QoS的保证,是有技术优势的,但其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加之近年ATM技术受到IP技术的挑战,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以致影响到APON也在走下坡。 GPON出现较晚,它是继承了APON的技术。结合SDH发展起来的,其最初的标准于2003年发布,至今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GPON对电路交换型的业务的支持最有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上的SDH资源,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极大的关注。但它仍有比较复杂的劣势,使得其成本依然偏高,使其推广受到一定的影响。 EPON的发展最晚,它的标准是今年6月底才通过的。它的最大优势就是继承了以太网简单的优点,所以成本相对较低,被业界看好。但它对TDM类业务支持相对难度大些,所以EPON和GPON有得一争,孰优孰劣还将拭目以前面我已经谈到,在光纤接入网中,EPON和GPON哪个能受到青睐现在还难分难解。但总得来说,光纤到户要推广普及、大规模商用,必然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因为人们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是有渐进过程的,此外更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网络所提供的业务和价格,这两点缺一不可,当然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正在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此外在我国,还有一个体制的问题,即电信业务与广播电视业务的经营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和敏感,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此外,从国际上推广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最终,FTFH的大趋势总是不可阻挡的。 光纤接入网的发展首先对接入网本身就是一种革命。传统的接入网无例外的都用金属线接入,在无线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发展之后,无线接入和光纤接入逐步进入了接入网,但所占比例很少。光纤到户的更寥寥无几,一般在馈线段用光纤还较多,即大多城市实现了FTTC/FTTB,在分配线即户线段用的极少。光纤接入网即FTTH的发展对于现有用户有一个庞大的户线工程改造的问题,对新建建筑涉及引入光纤到楼内、室内的问题,甚至可能修改建筑规范要求。更大影响是接入网中承载的业务会变得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目前家庭多是几室几庭结构,用户终端设备遍及各个房间,光纤入户后,如何将信息送到所有得终端设备,是继续用光纤,还是该用金属线,或者该用无线,这是涉及家庭(或者说用户驻地网络)的问题,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如家庭电话线网络、家庭电力线网络、家庭无线网络等都在进行研究。 此外光纤接入网发展后对城域网甚至核心网都有很大影响。实现光纤到户后,平均每户的带宽以150Mb/s计算,如果全国仅以l000万户FTTH用户来看,新增带宽为l500Tb/s.。只以平均同时使用概率10%计算,将有150Tb/s带宽的信号涌入各地的城域网,因此城域网将面临巨大的扩容压力。而且新增带宽的绝大部分属于分组数据业务,所以城域网中将主要扩建分组数据网,届时城域网中分组交换的容量将大大超过电路交换的容量。而且新增带宽中相当一部分将流入核心网,所以核心网同样面临新建和扩容的压力,同样核心网所承载信号的类型也有很大改变,将会从以电路型信号为主变为以分组信号为主。 光纤接入还要有一个逐步为人们接受的过程,同时除了业务、成本两大要素之外,技术的本身也有逐渐成熟的过程,还有工程设计、施工、测试、维护、经营、管理等一系列配套问题需要解决,还需要逐步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所以光纤接入网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光纤到户是光纤通信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通过普及光纤到户,将全面带动光纤通信各方面技术的发展,包括光电子器件、光纤、光缆、系统设备,还有前面提到的工程设计、施工、测试、维护、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发展。从目前国际上光纤到户的推广对光纤通信市场的带动作用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光纤到户的基本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所以在国际上发展很快。当然技术是会不断进步的,现有的技术还会不断改进。例如,如何在GPON中更好地支持分组业务;在EPON中如何更好地支持电路型业务;各种技术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如何适应新业务的提供和升级换代等。 从一般意义来说,光纤通信是传输技术,从传输领域,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哪种传输技术比光纤通信更有竞争力。按我所知道的概念,接入网也属于传输网的范畴,从这一点来看,无线接入由于其可移动性,使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带宽有限、移动终端的体积不可能太大,显示屏幕不会太大等局限性,使得在非移动场合,人们依然愿意使用固定终端,光纤接入自然是最终的选择。所以在核心网,光纤通信有绝对优势,在接入网,无线接入与光纤接入互补发展。 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宽广的。当前商用光纤通信系统的最大容量才达到1.6Tb/s(实际上这是系统最终容量实际使用的还不到一半),而光纤的带宽能力以目前的技术来计算至少有200~300Tb/s。可见现在才用了光纤能力的1%还弱,光纤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这还没有考虑技术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更大能力。可见光纤通信尚有极大的发展余地。现在人们所谈及的全光通信实际上还是未来真正全光通信的“初级阶段”,真正实现全光信号处理的全光网将给人们带来的通信的变革是现在无法详尽描述的。
因为张予曦还是有真材实料的,首先她长得非常好看,观众缘也不错,演了几部电视剧后演技也得到提升,收获了许多粉丝。
这是因为张予曦和父亲一起住酒店,但是却遭到了别人的举报,怀疑他们两个人存在着不正当的关系,所以闹出了乌龙事件,特别的尴尬。
我觉得她经历了被人网暴,被人不信任,甚至被人嘲讽拿钱尚未到,后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演技。
是因为张予曦和自己的父亲居住酒店的时候,被别人怀疑了张予曦的职业,所以就遭到了别人的举报,最终引来了警察的调查。
为了抗战。可以说没有七七事变,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我国政府一直对张杨二人持赞许态度,尽管这两人都有很大的缺点
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民族矛盾的激化,也就是中日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蒋介石的一意孤行,坚持剿共。张、杨的爱国。西安事变的发生,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御辱的强烈愿望。团结就是力量,今天我们面对恐怖主义、禽流感以至过去的非典,无不显示出团结的力量。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一九三五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张学良将军被迫“剿共”,因在陕北战场上屡遭失败,受到蒋介石的责难,于是急于寻求出路。张学良通过被我军放回的原东北军团长高福源的关系,与我党周恩来同志在延安举行了会谈。张将军决定以民族存亡的大局来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杨虎城收到了毛主席派人给他送来的亲笔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初,蒋介石亲临西安,下榻于临潼华清池,张学良多次对蒋“苦谏”,均痛遭拒绝。张、杨被迫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对蒋实行了“兵谏”,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战争也进入了崭新阶段。
不要说什么张学良脑子发热,不要扯什么偶然事件救了共产党,小张必须服从地方军阀的历史行程,他不抓蒋介石才是小概率事件。换了他爹张作霖处理同样的局面,怕是下手还要再早一点。先不说张学良,几百年前的吴三桂为什么主动造反?为什么造反后会主动出击?第一个原因是清朝即将巩固中原,如果等大清再搞定西北(噶尔丹)和东南(台湾),必定要来消化自己这个旁系军阀。第二个原因是他这个最强的外系军阀被封到了最穷的云南,财政上靠中央支持才能养兵。西安事变自解决之后就是一笔糊涂账,这个改变中国历史事件的核心参与方们全都或多或少的隐瞒了事件的部分真相。中共注重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张学良时而自豪,时而后悔,蒋介石则大言不惭的找陈布雷补写了他对张杨的教化。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玩笑说完,再来看看中共是怎么样做张学良工作的,西安事变的发生,和中共细致入微的东北军工作分不开。中共早在瓦窑堡会议时就决定了利用东北军与蒋介石的矛盾,以抗日为契机争取东北军。海岚·里昂文件里面目前面世的有两个文件与此相关,披露了一部分中共与张学良的秘密往来。“西安事变”不仅是张学良,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1990年,张学良在与历史学家唐德刚谈话中,提及“西安事变”时,表现出了两种似乎前后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认为自己所作所为该杀;另一方面又并不为当年的作为而后悔。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张学良明知是大逆不道的“忤逆”之举也毫不后悔呢。
蒋公在其日记中也专门写到:“张学良要求带兵抗日,而不顾剿共,此其作事无最後五分钟之坚定也。亦其不知作事应有段落,告一段落後,始可换一段落。始终本末与节次之理,何其茫然也。可叹!”在西安,张学良两次痛哭不要剿共,给他去西北打日本,蒋介石说你不打,我换人来打。最后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发动西安事变之后给TG的一个电报:“为了革命的目的,我把反革命的头目蒋介石抓了,请速来共商大事”。可惜近年随着史料披露,西安事变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杨奎松教授梳理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作了缜密全面的研究,对若干众说纷纭的谜团作了翔实考证,在近年出版了权威性专著《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该书系统详尽地介绍了西安事变前后我党的政策策略改变,非常值得细读。但有的观点似乎值得商榷,对张学良为何发动西安事变的解释就是一例。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偶然的,站在大历史角度看是必然,历史是由无数的偶然组成的必然。前文提到中共改变自身左倾关门主义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内因,张学良、杨虎城是外因。对于张学良而言,自身的民族感情是内因,中共是外因。因为张学良是一个有“鸿鹄之志”的人!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像当时所有的军阀一样,想"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安重荣语,大意)。无论东北易帜也好,还是西安事变也好,都是这种“鸿鹄之志”驱使下的行为!西安事变的发生,乃是中共及杨虎城洞察其奸,加以利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评价张学良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张学良在纽约聚谈时则评价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当年之所以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当然应负主要责任,但这也和蒋介石“没有雄才”相当有关。张学良这么瞩目,不仅是对两个党国都是民族功臣,可能他还是民国惟一的扎过势的军阀二代!
张学良出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可以说从他懂事起,他的父亲就是当时中国最成功的军阀之一。从炮击沈阳立马撤退到关内,东北三省沦为小日本的殖民地。后来主动请缨剿共,然后在联共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张学良对国共两党都是有再造之恩的人,张曾经做过国军副统帅吧,西安事变前却是西北剿总司令的身份,当时干掉常凯申或许能再次问鼎国军统帅,赌一下,万一成功了呢?西安事变重要作用的体现关键不在发动,而在其和平解决的问题上。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同时也担当了促成其和平解决的重要角色。西安事变由军事政变式的“兵谏”开始,经过14天的跌宕起伏,最后却以张学良亲自将蒋介石送回南京的出人意外的悲剧而结束。
毛泽东说:西安事变使共产党从牢狱的情况下解放出来。但西安事变的结局,却让张学良从此步入了地狱人生。仔细分折,毛泽东对西安事变于中共的意义之评价,确实极为中肯。但最终让张学良倒霉以后大半辈子的原因,则不完全是其发动了西安事变,而应该是他在事变末端的“送蒋”。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抗日战争发生转折的一次事件,张学良是这次事件的主角,“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一生陷入了被软禁的境地,但是张学良从没有后悔自己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他自己说出了心中的原因。从民族大义上,必须要逼蒋抗日;从自己和东北军的处境来看,对蒋介石也不可逆来顺受。他在9.18错判形势,不抵抗,已成事实。他入关以后,若仍尸位素餐,不思作为,更是错上加错,罪上加罪。若没有西安事变发生,全国的抗日大局会更加不利,全国形势会更加悬心!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1、刘炜、叶鹰共同撰写的有关数字人文的论文 ;A=刘炜 AND 叶鹰 AND K=数字人文 2、查询2010年除陈波以外的作者发表的有关“物理试验”的论文;K=物理实验 NOT A=陈波 Y=2010 3、检索作者分别为李刚和王波发表的有关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论文 ;A=李刚 OR 王波 AND K=无线网络安全 4、苏振峰发表在《污染防治技术》杂志上且文摘包含“印染废水”的论文 ;A=苏振峰 AND J=污染防治技术 AND AB=印染废水 5、检索近20年来我们学校老师发表的有关张謇的论文 。I=南通大学 AND Y=2022-2002 AND K=张謇 字段代号:FL=分类号 TI=题名 AU=著者 I= 单位 J=刊名 Y=年份 T=主题 AB=文摘 FT=全文布尔逻辑运算符:* (and) +(or) -(not)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即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由此分析可知当时的档案文件是最可信的, A符合题意,而回忆录、口述、报刊杂志均属于二手资料,排除BCD。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