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集中面积最小最高度发达 是香港 深圳 东莞 广州 佛山 5城市面积 北京差不多 GDP8万多亿 世界一百强大学中国一共6个香港3个 世界前10码头3个深圳 香港 广州在内 金融香港 科技深圳 广州贸易 东莞对外工业 佛山对内工业 等等 如果能同城一体化
1500-2000
中国三大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群逐步增加,2018年国务院共先后批复了9个国家级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
扩展资料: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未来20年,长三角的腹地将继续扩大,浙江大部、江苏大部、安徽一部分地区都将进入城市群的范围。
珠三角地区将和香港、澳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优势更大,辐射力更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带。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
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更大。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群
中国3大城市群竞争力其强弱依次是:1.长三角城市群2. 珠三角城市群3. 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编辑本段]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徐州、淮安、连云港等,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 温州、台州等,包括江苏、浙江全境和上海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编辑本段]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编辑本段]长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的发展历程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全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江宁)、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而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自近代以来的150 多年的时间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842~1949年)该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 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 世纪30 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南京、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2)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1949~1978年)该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3)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中心城市的确立对一个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编辑本段]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关系现状从空间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横"W"型,上海位于两个"V"的交汇处,江苏的城市位于北翼,浙江的城市位于南翼,北翼的城市多于南翼。就行政级别而言,长江三角洲有国家直辖市上海,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国家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11 个地级市,共计15 个大中城市。就城市人口而言,可以把整个分为五个等级:人口大于500万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大于200万的有南京、杭州;100~200万的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50~100万的有南通、扬州、镇江;20~50万的有绍兴、泰州、湖州、嘉兴、舟山。以下是以上海为中心,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首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讨论上海与周边城镇关系及其重点发展区域。就首位度而言,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这一地区的城市首位度S=3.7(首位度计算公式为:S=第一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的首位度分别为 l.47,2.86 和4.0。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首位度为2.86,相对城市首位度3.7 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首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其首位度仍将会持续下降。上海城镇体系第三产业的首位度为4,说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处于积聚阶段。随着城市分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深,该首位度还将持续上升。通过中心度的计算分析,清楚地反映出上海及三角洲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中所起的中心职能。1.对第一产业的分析可见该中心度在各个城市分布的规律并不明显,中心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落后两类地区,表明一方面落后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第一产业也较发达。2.对第二产业,上海仍保持较高中心度,受"苏南模式"和上海辐射影响的苏州、无锡和有国家计划单列市特权的天然良港——宁波的中心度也较高。而南京、杭州则因为国家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暂时落后于一些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中心度最低的苏北几个城市因为长江天堑等交通因素而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3.对第三产业,上海保持了更大的中心度(0.49),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外扩造成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政府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致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第三产业的集聚。4.通过对综合中心度分析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无锡、宁波、杭州、苏州;第三层:舟山、绍兴、镇江、嘉兴、南京、湖州;第四层:扬州、常州、泰州、南通。以上海为中心,苏锡杭甬之所以位于第二层自不必言,第三层的城市有的是因为区位条件不好(镇江、绍兴)或交通不便(舟山、湖州),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镇江、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南京虽是省会城市,但是一方面其是历史文化名城,从国际上来看,这种类型的城市都有一种惯性,即延承传统观念或传统文化比较强,接受新鲜文化比较慢;另一方面是产业扩散分为等级扩散和迁移扩散,南京交通虽然较好,但是离上海较远,接受上海产业转移较慢,等级扩散现象不明显,因此需加强沪宁间的道路建设或自身的跳跃式发展,使其成为承接东部引领西部的重要城市。嘉兴从区位而言与苏州、无锡相似却不及苏、锡发达,可能与"经济断裂点"有关。根据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来计算两座中心城市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得出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 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0 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目前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这大概可以解释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及苏、锡那样发达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编辑本段]影响长江三角洲重点区域的变量总结十五规划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经济、政策、交通、信息变量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不同影响,不难看出今后五年内本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重点区域。重要变量有如下几方面:(1)经济变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上海将继续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使其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第三产业占GDP 近60%的平均水平。苏州、无锡、宁波、杭州、绍兴等五个城市在今后五年内出口加工产业的优势地位也将因为加入WTO而凭借其自身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政策变量主要是就国家及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十五"规划而言。根据江苏省"十五"规划中的"三圈四市",苏州将进一步加强上海"后花园"的作用,无锡将强化其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旅游胜地的地位,成为长江三角洲一座新崛起的大都市。杭州在萧山、余杭并入之后,"十五"规划期间也将加大其长江三角洲南翼最大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地位。(3)交通变量随着"十五"规划内长江三角洲快速干道网的建成,将形成以沪、宁、杭三个中心城市为节点,相互构成一个大三角的高速公路网,这必将带动沿线各节点城市的新一轮发展。特别是宁杭公路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湖州的经济发展。还有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对杭州湾沿岸城市(绍兴、嘉兴)也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另外,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将使得上海真正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也将带动舟山群岛(如岱山)和芦潮港等地区的港口加工业的兴起。崇明越江工程的启动不但将使崇明岛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会带动整个苏北经济的腾飞,从而使得整个长江三角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本段]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 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足与落后,使上海缺乏必要的金融、信息和投资手段对全国经济施加影响。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上海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发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组织。2.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15 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再加上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更助长了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分工不明确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本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本区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本来就很大。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更加恶化了生态环境,使本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编辑本段]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目前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大中小型城市的数目之比分别为4∶17∶30。这样一种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带的整体优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解决的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路有以下几条:第一,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第二,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第三,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第四,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 个小时以下,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 个小时以下。在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本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即最高等级的城市(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即二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 年~2020 年,使整个城市群承载6000万以上人口,包括本地区人口的60%即4000万以上,以及外来人口约2000万;承载绝大部分新增工业及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卫生事业;形成国际、国内人员与物资大规模高效率流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第五,除大力提高核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外,还应该加强中小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郊区城镇的城市化的建设。通过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建设新区等途径,扩大城市规模,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效应,推进上海与周边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加大上海与周边重点城镇的协调与辐射力度,充分利用"十五"规划期间的政策、信息、物流等变量,提升上海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地位。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长三角地区城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城市隧道建设在长三角地区悄然兴起。城市隧道一般指交通隧道,是连接公路、城市道路的重要节点,也包括水运隧道与管线隧道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编辑本段]小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2009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2012年,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编辑本段]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编辑本段]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编辑本段]大珠三角城镇群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的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超过42831.5平方公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发展局和澳门运输工务司三方,首次合作开展的策略性区域规划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09年10月已完成研究报告。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门联合发布成果,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的城镇群。作为我国首个跨不同制度边界的空间协调研究,该报告制定的分区目标是:珠三角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香港要继续巩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努力建设享有优质生活的全球城市;澳门要成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研究报告提出构建大珠三角的多层次、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其中,“一湾三区”是指珠江口湾区和广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区。对外,它将以“标志”角色形成类似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间;对内,以“中枢”角色带动大珠三角城镇群、环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未来,通过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珠三角将实现城际一小时交通圈。简介京津冀城市群[2]总体结构采用“点———轴”发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发展从“2+8+4”模式入手。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1][编辑本段]发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点”的发展即以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等为主要“节点“,统筹发展;“轴”的发展就是城市群内外主要交通走廊和产业带的发展。“点”的具体发展构想是采用“2+8+4”模式,推进城市群“节点”城市发展,即推动两个核心城市、八个次中心城市及滨海新区、通州、顺义、唐山曹妃甸等新兴城市的发展;“轴”的发展构想是以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线以及沿交通线分布的产业带和城市密集带构成的。“轴”的发展将以中关村科技园和滨海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快速综合交通走廊为纽带,促进通州、廊坊、滨海新区城市群主轴的发展;以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带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为发展核心,促进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带的快速发展。[1][编辑本段]主要问题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比较大,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二是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京津冀两大核心城市并存,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术和产业已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天津由于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极化作用正在增强;河北8市等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与京津两市的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接受核心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边缘地区很难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1][编辑本段]城市定位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在于定位准确,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京津“双核”城市应定位于引领区域、全国及国际竞争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8个次中心城市应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原则,承接京津的辐射,疏解京津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积极推动滨海新区、通州、顺义和曹妃甸等新兴城市发展。[1]
2020年云南省昭通市事业单位招聘通告(742人)
因为单位从来不休息,加班要加到半夜一两点钟,很多人都吃不消,没办法和家人在一起,无法成家,所有法定假日都加班,就算不加班,单位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反正你想休息是不可能的,我老公就是设计院内部人,从来不休息,家里所有的人都跟他的保姆似的!他却帮不上别人什么!
城建局国土资源局开发区规划署设计院也可以的。能进设计院的最好了。我自己认为。因为你的专业针对的总是一个总体性的对象嘛,那里能更好的锻炼你。顺便再考几个证,就可以开个设计所呀什么的小公司了。前途一片光明啊。
王立国,中国著名青年演说家;引爆学习潜能创始人;生命教育激励专家全国多所中小学荣誉校长、客座教授曾任中华企管网艺术总监;华夏智业专家网品牌总监。2003年与中国名人演说家协会副主席李真顺老师(中国演讲持证第一人)学习演讲。而后八年跟随“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言传身教,奠定了沉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的独特理解。
鲁北下了小雪,但是降水量只有0.2mm,根本无济于事,除半岛东部外旱情已达60年1遇,济宁菏泽等地已达200年1遇。谢谢你还关心山东的旱情。
山东省是我国资源性严重缺水省份,旱灾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的第一大灾,已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针对山东省水利水资源结构特点,可通过建设平原水库、地下水库等,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山东省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温差变化大,旱涝频度高。全省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量344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全省亩均水资源量307m3,也仅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6.7%,为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一、旱灾成因分析1.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合理,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山东水资源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沿海的 850mm向鲁西北递减到550mm;年际变化剧烈,存在明显的丰、枯水年和连续丰、枯水年,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12.8倍。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80%。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0年山东省工业取水量11.7亿m3,1994年达到29.4亿m3,1995年达到38.48亿m3,2010年达到43.63亿m3,2000~2010年平均年取水量39.93亿m3。农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77万hm2增加到446.37万hm2,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由4亿m3增加到近180亿m3。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600万m3/年增加到9.3亿m3/年(2000~2010年平均值)。3.水污染加剧了供需矛盾据2002年水质检测资料,共评价河道66条,总评价河长为 4389.4km,无一处监测河段达到I类水标准,Ⅱ类水质占评价河道的6.1%,Ⅲ类水质占评价河段的7.6%,Ⅳ类水质占评价河道的9.1%,劣V类水质占评价河段的63.6%。共评价水库30座,无一座水库符合I类水标准,Ⅱ类水质占评价水库的6.7%,Ⅲ类水质占评价水库的40%,Ⅳ类水质占评价水库的33.3%,V类水质占评价水库的10%,劣V类水质占评价水库的10%。4.水资源浪费严重工业生产方面,山东省2002年万美元产值用水量2030m3,美国是514m3,日本208m3,耗水量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10倍。工业生产水的重复利用率65%,比国际水平低10%~20%。农业灌溉方式落后,耗水量大。城市供水管网、用水器具陈旧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损失率占供水量的20%。机关、学校、工矿、企业等公共场所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5. 人类活动导致地表水储存量减少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了多打粮食,围库围湖造田,向荒山荒滩进军,缩河造地,使蓄水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大量占用湖泊、洼地,造成蓄水能力下降,不仅使大量的水资源流失,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济南市北园区洼地现已全部被城区占用,昔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小清河流域的青纱湖已被改造成万亩良田,羊绢洼滞洪区也面临同样的命运。6.视洪水如猛兽,只看到水的危害,而忽视其利在治水的指导思想上,只注重排,忽视调、蓄、滞,思路单一,一旦发生暴雨洪水,总是千方百计使其尽快人海为安。沂河、沭河和南四湖流域是山东省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过去只注重排水,而忽视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洪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加重了兄弟省的防洪压力。7.水资源管理政出多门,不能优化配置水资源管理城乡分割,地表水、地下水分割的管理体制,人为地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难度,无法实现各种水源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1998~2002年,山东省连年干旱,胶东半岛旱情尤为严重,地表蓄水接近枯竭,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烟台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是大沽夹河流域的地下水及门楼水库蓄水。按照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的原则,应先用水库水,后用地下水。但由于城市供水归城建部门管理,地下水价格又较地表水低,实际是先用地下水,后用水库水,用完地下水,才用水库水。门楼水库流域面积大,来水量多,多数年份都要弃水人海,如果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就能避免水资源浪费。二、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旱灾居山东省各种自然灾害第一位。据统计,1949~1990年的42年间,除1964年外,有41年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全省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73.72万hm2,成灾面积106.54万hm2。其中1989年受旱面积最大,为422.53万hm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降雨量减少,黄河断流,旱情日趋严重。1991~2003年的13年间,全省平均每年受灾面积236.16万hm2,1997年、2001年、2002年3年受旱面积都在350万hm2以上。特别是1999-2002年,连续4年大旱,造成农业减产,工矿、企业停工停产,城乡供水危急。干旱灾害波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和人民生活方方面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01年全省受旱面积353.3万hm2,占播种面积的53%,重旱133.3万hm2,663万hm2土地因旱不能按时播种,有14.67万hm2农作物出现干枯死苗,245万人出现吃水困难。烟台、威海两市缺水日趋严重,给两市供水的门楼、米山、崮山等水库基本枯竭。上半年干旱造成200多家企业停产、半停产,经济损失 110多亿元。全省因干旱造成工业经济损失151亿元,粮食损失401万t,经济作物损失67亿元。2002年全省受旱面积361.33万hm2,其中重旱117.3万hm2,23.1万hm2农作物因缺水无法播种,67.2万hm2干枯死苗,792万人饮水困难。全省有500多家工业企业实行定量供水、限量生产或停产,有60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不足,影响人口207万人,年创利税1.4亿元的滨州棉纺厂因缺水被迫关闭,京杭运河济宁段累计断航100多天,200万t煤炭不能及时外运。南四湖干涸,微山县经济损失高达13.3亿元以上。全省因旱自接经济损失260亿元以上。大量提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1975年全省地下水漏斗面积不足1000km2,1979年达到2831km2,1989年达到1.69万km2,2002年末地下水漏斗区面积2.7586万km2。1980~1988年,因地下水位下降,报废机井3778眼,1980~1985年共更换深井泵、潜水电泵2537台,打新井3486眼,总投资5106万元。机井越打越深,单井出水量越来越少,效益降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大面积海水侵染灾害。1979年海水侵染面积只有lOkm2左右,现经普查,山东半岛19个县(市、区)海咸水侵染面积达1006km2。海水侵染导致耕地发生次生盐碱化,造成粮食减产,农村饮水困难。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面沉降,已危及城市建筑、铁路、堤防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青岛市在大沽河两岸大量提取地下水,导致100多km大堤裂缝,纵横裂缝5200多条,塌空150处,使大堤失去挡水作用。泰安市郊铁路路基发生沉陷,也是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三、对策措施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山东省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根据水资源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当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黄河是山东省重要的客水资源,多年平均入境水量近400亿m3,近十几年来,因黄河流域降水量小和上游引水量增加等原因,黄河人境水量减少为220多亿m3,多次发生断流,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黄河水变得可用不可靠了。黄河入境水量减少,主要是黄河水量的丰枯变化引起的,从2003年开始,黄河来水情况转好,2003年入境水量255.85亿m3。2004年1~6月份,入境水量123.19亿m3,山东省引用黄河水量还有较大的空间。对干旱灾害也要进行科学分析。山东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干旱灾害不可避免,但并不完全取决于水资源的多少,降水量地域分配不均、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是旱灾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水资源紧缺和干旱问题,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1.加快对水库、湖泊的除险加固,最大限度地拦蓄洪水山东省已建成大型水库32座,中型水库152座,小型水库4965座,总库容154亿m3,其中兴利库容80多亿m3。这些水库多兴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先天不足,为保证防洪安全,在调度运用上,预留出了一定的防洪库容,规定了起调水位(称为汛中限制水位)。这一规定对于确保水库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蓄水有一定影响,减少了兴利库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对部分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同时气象预报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全省雨水情自动测报基本普及,大大提高了洪水预见期,为水库按设计水位运用提供了条件。大中型水库全部按设计水位运行后,将增加蓄水能力14亿m3。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应尽快按设计蓄水位运行,增加蓄水。2.充分利用黄河水山东省引黄范围达11个市的68个县区,在黄河两岸建有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能力2423m3/s,设计灌溉面积23.28万hm2,引黄实灌面积180万hm2。已建引黄蓄水平原水库88座,设计总库容7.8亿m3,引黄蓄水能力20多亿m3。鲁西北地区是山东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稳步增长,靠的是黄河水的支撑,青岛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引黄济青功不可没。近年来,沿黄地市相继修建了平原水库,黄河水由过去仅向农业供水,拓展为向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多目标供水。济南、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淄博、青岛等市的城市和工业用水主要是黄河水;滨州、东营等市把黄河水送到沿海各县的乡村,使长期饮用苦咸水的群众喝上了黄河水。1972年黄河山东段发生第一次断流,1981年山东段首次全部断流后,断流频繁发生。为保证黄河生态需要,国家作出重要决策,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一定的人海水量。黄河断流和保证人海水量的事实提醒我们,黄河水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必须科学引用黄河水。3.合理开采地下水前几年连续干旱,因大量开采地下水,山东省地下水漏斗区达2.7万km2。2003年山东省进入相对丰水期,全省平均降水量925mm,地下水补给量大,漏斗区减为1.4万km2。2004年的降雨量较充沛,漏斗区将会进一步减少。山东省地下水储存量较大,调蓄能力较强,补给量有保证,是最可靠、最优质的水源。按照水利部地下水应该“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要求,对地下水要合理开发。在地下水潜力较大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保持采补平衡,特殊年份可适度超采;对地下水漏斗区要限采或先补后采;严重漏斗区、海咸水入侵区禁采地下水。4.构筑调水网络,实施跨流域调水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把南四湖、东平湖、引黄济青、胶东调水工程等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输水大动脉,把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连结为一体,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实现水的跨流域调度,必须构筑全省输水网络,把山东省的主要河流、大型蓄水工程连接起来,丰枯调剂,互为补充。在此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当地水和黄河水、长江水的次序,依次分配使用。5.科学调度洪水,实现洪水资源化实现洪水资源化的前提条件是能留住的洪水就要留住,这首先需要有蓄水的工程设施,其次是要有跨流域调水的工程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调度洪水。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普及,使降雨和洪水随时处于我们的监控之下,根据来水情况尽量采取小流量泄洪,以延长泄洪时间,增加河流人渗水量,补充地下水源。有条件的地方要恢复湖泊、涝洼、湿地,给水以栖息之地,这样不仅能减少洪涝灾害危害,而且可改善生态环境。沂河、沭河、南四湖流域雨量丰沛,防洪压力较大,尤其是南四湖出口不畅,是山东省防洪的重点、难点。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南四湖的洪水资源化成为可能。2003年南四湖下泄水量20多亿m3,仍蓄水27亿m3。南水北调工程竣工通水后,将南四湖、东平湖水调入中、东部,将大大缓解山东省的水资源压力,也减轻了江苏省的防洪压力。沂河、沭河的洪水也是山东省宝贵的洪水资源,要尽快研究洪水资源化的方案。6.拦明流,截渗流,节节拦蓄山东省河流众多,在大中小各类河道已建大中型水闸900余座。过去,由于河道蓄水对防洪有不利影响,也易产生次生盐碱化,对是否应该建闸争论不休,影响了拦河闸的建设。橡胶坝的出现,从根本上解除了河道建闸蓄水对防洪的影响。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提倡在河道中建设蓄水工程,特别是橡胶坝蓄水工程。封堵河道人海口,兴建地下水库,是近年来拦截河道潜流、减少水资源流失的新的探索。建设地下水库,有投资少、不占耕地、不需移民、蒸发量低等优点,但如何防止地下水污染应进一步研究、观察。山东省的黄水河、大沽河、大沽夹河都在河口修建了地下水库,库区地下水位大幅度提高,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也防止了海水入侵。7.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水消耗量的75%,节水的潜力最大。要通过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损失、加强水的计量、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等环节降低水的消耗。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节水的重要意义,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倡导“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公德,推广节水器具,提倡一水多用,把节水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还可通过调整水价,用经济杠杆来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8.实行水务一体化,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实行水资源统管,有利于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一体化。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原则,优先利用当地水,充分利用黄河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科学调引长江水,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
真的有东方神起吗?嘿嘿嘿···
市里的报纸发行站有
哪种报纸?应该先去你所需要批发的报纸社去申请,很简单的,然后就每天去拿 也有会送货去你的报纸摊位报社名称 联系电话 报社名称 联系电话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 金陵晚报社 家教周报社 家教周报社 都市文化报社 关心下一代周报社 服务导报 江宁区报社 周末报社 江苏广播电视报社 南京广播电视报社 江苏电力报社 南京日报社 江苏农业科技报社 02S-84391501 南京晨报 今日商报社 江苏法制报社 六合报社 江苏经济报社 东方卫报社 江苏商报社 电子电脑报社 现代家庭报社 老年周报社 现代家庭报社 扬子晚报社 南京编辑部、杂志社 江苏经济杂志社 新华社<<江苏内参>>编辑部 江苏纺织杂志社 江苏<<莫愁>>杂志社 <<江苏医药>>编辑部 <<婚育之友>>编辑部 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 <<江苏中医药>>编辑部 江苏交通杂志编缉部 新华社江苏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市场周刊>>杂志社 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 华人时刊社 东方文化周刊 江苏风流一代杂志社 汽车维护与修理杂志社 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 江苏<<新企业>>杂志社 广告大观杂志社 <<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 乡土杂志社 <<青春>>杂志社 南京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苏古籍出版社 江苏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文艺出版社 江苏音像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南京记者站 人民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 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 工人日报江苏记者站 文汇报江苏办事处(记者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记者站 <<中国消费者报>>江苏记者站
建委属于什么部门? 建委就是建设委员会,是负责本区工程建设及建筑行业、房地产开发行业、建材行业综合行弧管理的区 *** 职能部门,建委隶属于市人民 *** 。 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什么单位? 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Public Institutions): 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建委属于什么单位 建委是“建设管理委员会”的简称,下属行政处室有:办公室、计划处、勘察设计处(抗震办公室)、施工管理处、城建管理处、建筑业管理办公室、房地产、公用事业管理处、经济处、外经处、科技教育处、质量安全处、信息处、人事室、法制室、建材业管理办公室、老干部处。 直属事业单位有:散装水泥办公室、建设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墙改办、世行项目贷款办公室、安全站、质量站、定额站、城乡建设研究所、建交中心、市场监察站、招标办、安居办公室、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供热管理办公室、配套办。 事业单位属招标办和供热管理办很好。 南京城建委是什么行政级别 1、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行政级别为:正局级,其内设机构为正处级。 2、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南京市是副省级城市,因此其下属的 *** 部门为正局级(介于副厅级与正厅级之间),但是内设部门均为正处级。 3、可以参考南京住建委的领导简介,其二把手副主任,都高配为正局级了: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介绍 姓名:周金良。职务: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书记。 简历:男,汉族,江苏常州人。1962年8月出生,1981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江苏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专业毕业), *** 党员。历任南京钟山水泥厂副主任,南京市建委副处长、处长、处长兼市城建控股公司总经理,南京市建委主任助理、副主任、工委委员,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建委主任兼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建委主任、工委副书记兼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副书记兼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副书记,现任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书记。工作分工:主持住建委、住建工委全面工作。 姓名:郭宏定。职务:南京市住建工委专职副书记(正局) 简历:男,汉族,江苏高邮人。1961年11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生学位(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 *** 党员。历任东南大学辅导员、教师、招生办主任、学生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南京市建委主任助理、副主任、工委委员,南京市房产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工委副书记、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局长。现任南京市委住建工委专职副书记(正局)。工作分工:负责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党建、人才、统战、社团、民族宗教、创业和再就业等工作;负责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精神文明、新闻宣传、文明创建、工会、妇女和共青团等工作;负责系统政风行风、委机关党建和作风建设、委信息化建设、“智慧南京”创建等工作;协助主任、书记做好干部、人事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等工作;负责建设类中专学历和职工技能培训教育;负责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分管组织人事处、宣传教育处(团工委)、机关党委、《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市城市建设培训中心)、市建筑职工大学、电子政务信息中心、新闻中心。 姓名:赵正嘉。职务: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工委委员。简历:男,汉族,江苏兴化人。1960年3月出生,1978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南京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 党员。历任江苏省泗洪县穿城公社知青,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试验员、301工程处技术负责人、第一分公司经理,南京市三建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南京市建筑工程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党委委员)、副局长(党委委员),现任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工委委员。工作分工:负责工程概算审查、城市道路、隧桥、停车设施等项目的建设管理、方案论证、初步设计方案审查、建设过程协调、竣工验收和移交工作;负责项目前期储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联系机场、铁路、电力、交通、消防等建设项目;参与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工作。分管工程概算审查管理处、城市建设处、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市城市建设项目储备管理办公室。 姓名:徐巍。职务: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工委委员、河西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简历:男,汉族,江苏沙洲人,1958年5月出生,1975年1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南京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 *** 党员。历任江苏省沙洲县南沙水泥厂职工,南京市建...... 城市建委与建设局有何区别? 从主管范围上都是一样的 *** 机构。地市级的叫建委,区县级的叫建设局。 市建委下面有什么单位机构?分别叫什么名字? 1、以滁州市为例,下属单位共10个: 2、建设委员会是负责本区(以区建设委员会为例,下同)工程建设及建筑行业、房地产开发行业、建材行业综合行政管理的区 *** 职能部门。 原国家建委现在是什么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市政管理处是什么单位 市政单位包括市政管理单位和市政施工单位。市政管理单位是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市政施工单位则是企业单位。 市政管理单位一般是指市政公用局或市政管理处、市排水管理处。市政公用局是行政单位,隶属于市 *** 或城建委;市政管理处、市排水管理处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市城管局或城建局。主要负责城区主要道路、桥梁、城市公共照明设施、隧道地道等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工作,停车场使用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管理工作,还承担城区防汛防台等工作。下属的有市政道路管理所、市政照明管理所、市政桥梁管理所、市政隧道地道管理所、市政排水监督管理所(城区防汛防台管理所)、市政设施研究所等基层单位。 市政施工单位一般是指各类市政工程公司,如果是国有企业,则隶属于市政公用局或市政管理处、市排水管理处的下属单位,但现在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主要负责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 市政一般是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持续地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设施。它主要由交通、给水、排水、燃气、环卫、供电、通信、防灾等各项工程系统构成。主要包括: (一)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城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公共停车场、广场、管线走廊和安全通道、路肩、护栏、街路标牌、道路建设及道路绿化控制的用地及道路的其它附属设施。 (二)城市桥涵及其设施:城市桥梁、隧道、涵洞、立交桥、过街人行桥、地下通道及其它附属设施。 (三)城市排水设施:城市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排水河道及沟渠、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其它附属设施。 (四)城市防洪设施:城市防洪堤岸、河坝、防洪墙、排涝泵站、排洪道及其它附属设施。 (五)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广场、公共绿地、景点等处的照明设施。 (六)城市建设公用设施:城市供水、供气(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集中供热的管网、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电线路及其它附属设施。
南京市是副部级省会城市是副部级建制,南京市市辖区与市政府组成部门是副厅级建制所以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是副厅级建制
读者青年文摘对文章要求比较高,不不过你获得那么多国家级奖项,想必文笔不错。它们的官方网站都有在线投稿的,登上去注册账号把你的文章排好版直接复制粘贴过去就行。另外有一些约稿网站,我常去的就有红榜网,什么的,约稿信息很多。具体流程能要多详细呢?我又不知道你笨到什么程度,LZ你也够可以了,征稿启事都看不明白吗+_+流程如下:先确定你想要投稿的杂志,因为每个杂志都有自己的风格,有时候你的文章即使再好,跟杂志文风不符,也发表不了。然后动手写吧,你要是有现成的文章就更好了。找到准确的约稿邮箱,投过去。关键字:准确的!因为:有些编辑已经跳槽,但是约稿邮箱还在,有些杂志社已经停刊……最后等消息吧,大一点的杂志社在用稿之前是不回复的,初审,复审用稿!见刊一个月后有稿费(防止一稿多投),不过报纸是可以一稿多投的,只要不是一个省内的多去我说的那个网站看看,报刊征稿一栏里,有许多家杂志社详细的约稿函,按照他们说的做就行了,里面有编辑的联系方式,你有什么不懂得就问他们我估计下面又会有浮云殿的复制粘贴党过来,那个浮云殿我也去过,很麻烦,还要注册~什么的。投稿也是门学问,未必文笔好,第一次就能中~已经够详细了吧,如果还有什么不懂得M我吧
我是个业余音乐爱好者,学歌谱里的拍子几百年耒都是没有方法的,全靠死记硬背,我通过断断续续几十年研究终于找到了学拍子的好方法,我创新发明了几百拍新拍子,申请了版权,用我我方法教小学生识歌谱里的拍子可一步登天,最多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学会音乐教授都学不会的新拍子,老拍子更不用说,而教授只识老拍子,新拍子对付了,就是老拍子都是半生不熟,要是不伩可以问一问我国的音乐界,老拍子究竟根据什么编写出来的,没有人能四这个远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我找到了誉: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文章不是不可以贴网络,但是,在发表之前你贴网络了,谁可以保证你的文章不被抄袭?我知道的一些地方小报经常在网络上拿文章拼自己版。
我自己的随笔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本来一家杂志已经决定发了,但是,在定稿之前发现当地的报纸上抢先登了出来。开始怀疑我一稿多投,但是,我自己压根就不认识这家报纸。我能说什么?自己撤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