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小猪猪
审美文化与人类精神家园-----东西方的审美观美学家宗白华曾有六境界说: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艺术境界,则功利是人类的最为原始的阶段,而审美则是人类的终极境界。大体而言,古典文化可以称之为是审美的文化、文学艺术的文化,而现代社会,则可以称之为功利性的文明,工业的文明,科技的文明。何以见得古今之不同是审美与功利之不同?很容易,这种区别随处可见,随时可见。譬如作为学生,现在我们学习,选择学校、专业等等,无不是有着一个功利性的目的,薪水高而有容易求职的专业譬如国际金融、计算机等等,往往会趋之若鹜,而象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就会乏人问津,当然,现在也许有改变,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唐诗宋词就象是西方人之学习钢琴、绘画一样,是一种贵族的文化,是有教养的表现。总之,是由于功利目的的趋势,而不是兴趣本身。古典的文化就不是这样,当然,古典时期也有功利性,譬如科举制,读书好才可以作官,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功利性的制约和动力的,但功利性仅仅是一个潜层次、初级阶段的原始动力,就古典时期读书人的具体情形而言,他们在经历了功利性的原始阶段之后,大都能够上升为一种审美文化。读书不再仅仅是为了作官和薪水,而是艺术人生审美的需要,读书的目的就在其自身之中。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说自己在微雨东来之际,将耕种之事完毕,在雨中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种"不慕荣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在终极上决定着读书方式,是"泛览"";流观",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审美愉悦,苏轼曾经有诗描述说:"试倩麻姑痒处搔",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滋味和感觉。写作也同样如此,苏轼曾说:"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从屈原、司马迁到李杜苏黄,无不如是。苏轼因为作诗而遭遇"乌台诗案",但刚刚出狱,就"试拈诗笔已如神",因为,诗歌写作不仅不是为了某种个人的功利目的,而且,也不仅仅是个人审美需求,而是人类终极命运的人文关怀。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人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前者是审美的、艺术的、诗歌的、文学的、直觉的、感性的;后者则是功利的、自然科学的、逻辑的、理性的。前者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自由精神,从庄子的逍遥游到陶渊明的魏晋风度和苏轼的精神隐逸,正是中国诗人的心路历程。魏晋时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和张季鹰的秋风莼菜之思,正是这种精神所外化的自由人生方式。朱光潜先生曾讲过诗人与渔夫面对大海的不同感受。诗人为大海的美所感动,说:"多美啊,大海!"而正在侍弄菜园子的渔夫却不无惭愧地说:"大海倒是没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我种的菜还不错。"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同样的客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眼光中,具有着不同的审美意义。深厚的诗词修养可以陶冶你的情操,修炼你的品味,敏感你的嗅觉,使你不至于成为面对美丽的大海而自惭形秽的渔夫。使你无论是面对夕阳晨雾、春华秋叶、细雨如丝、迷蒙霰雪,面对每天都见到的日月星辰不至于熟视无睹,你就能成为一个异于常人、超于常人的人,成为对社会、自然、人生有着特殊感受力的人。所谓"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袁枚《遣兴》),是也。功利文明与审美文化两相比较,前者仅仅是人类为了解决生存的、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而后者则是人类在较好地解决前者之后的高层次的对于生命的珍惜和享用。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人生远远高于现代文明的功利文化、快餐文化,中国现在为什么还要抛弃自己原有的审美文化而去追逐功利文明?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原来,人类的前进,是在功利和审美的不断易位中前行,在不断地由功利而审美,由审美而功利的历史平衡中前进,在后退中前行。华夏文化也同样经历了由功利而伦理再到政治境界并最终走向审美境界的过程,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功利的时代,最为审美文化的代表,诗歌是"诗意志"的,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正是这种功利文学观念的总结;两汉则是明显的政治境界和学术境办的时代,四百年光阴,除了民歌汉乐府之外,文人诗歌毫无成就可言,魏晋时代,儒家文化解构,才伴随着诗歌审美思潮的到来而形成审美时代,以后,唐宋诗词正是这种审美文化的产物。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此消彼长地前进的。象是人的走步,一步只侧重一步才能平衡,如果宏观地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到了今天,一共走了两大步,现在正在跨出第三步。第一次是东方文化代表(也含有西方古典文化)的传统文化战胜了人类原始的功利文明,从而由功利走向了审美;第二次是现代工业文化,其特征是由审美文化重新回到功利文明,实现了科技文明。现代文明战胜传统的审美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正如现代的白话文学取代了审美的古典文学一样;第三步则是由科技文明的功利文明再次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文化演进。目前人类正处于由第二个阶段转向第三个阶段的开端。越是科技文明高度实现的国度,越是发出了向审美文化转型的信息,越是实现了审美的,就越是可以成功地实现科技的功利文明。而要实现这一飞跃,人类必须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古代文明的唯一幸存者,是人类由远古传承至今的奇迹,而且更是由于它无比的丰富和无比的辉煌,它最为典型地表达了人类的审美自由,体现了人类精神自由和直觉思维的飘逸洒脱。它是能够指引人类走出现代功利迷雾的唯一神杖。
库尔尼郭娃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这是一个大题目,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时间等众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本文旨在就审美意识方面作点阐述,愿它能对我们的赏石活动有点积极意义。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区域,确有潜意识领域的存在。这种奇特的潜意识功能的发现,不仅校正了以往无法解释的神话观念,而且更科学的解释了人脑进化的客观规律。人脑的这种潜意识领域,可分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沉积,理论上把它区分为种族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两大类。据W.薄莱尔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的感觉能力有一种连续性。新生儿在出生之前大脑中就写上了复杂难读,甚至不可辨认的特殊记号。这种记号是来至远代祖先的许多感觉刻痕,有人便称其为种族潜意识或曰遗传基因。个体潜意识则是人的后天所有经验和理性意识在大脑层皮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现实生活中对人影响最深刻,触动最大的历史事件存留的痕迹。这些库存在大脑层皮中的所有记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触即发和条件反射的不同反应,并主导着人的所有行为意识。 中国的奇石鉴赏家和艺术家,应该是对事物感受能力比较敏感并具有超前审美意识的一类。当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某种事物最初的原貌时,会因此发生很强烈的情感活动。虽然还无法从科学的理论上解释对某一事物的思考能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与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当他们发现有一种特别而又值得注意的物质现象时,便热心而好奇的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从最初感觉的那种独立形象,经过潜意识的孕育培养,再与其它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思维典型。这种典型思维的意义是鉴赏家以前观察到事物现象的再现。 一种物质现象,如果它可以形成并表现时代的审美动机,他们便能摆脱个体狭窄的认识圈子,对整个物质现象投射以格外的审美注意力。能够强化自身的活动意向,并去认真观察、体验、捕作和揭示自己时代的审美特征,将这些现象纳入自己的视野,从而构成整个审美创造活动中稳定而完整的实际内容。同时,在审美个性的整体结构中,比较稳定而又差异较大的则是鉴赏家对观察,感知、分析、想象的不同层面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思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自从艺术人体在我国小范围开始运用,始终步履艰难,障碍重重,更是直接怒斥为色情和黄色的渲染。这种对人体自身神秘化的教化结果,导致民族的另类更希望解开这个谜团的主动进攻。人们越是见不到真的人体,越是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隐蔽的生殖器官,便成为中国另类最强烈的报复对象。所以,中国人骂人最恶毒最丑陋的语言,莫过于对男人女人的生殖器攻击。我们所知道外族恶毒语言的攻击只是强调人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们即使骂人也似乎不像国人如此丑陋和腥嗅。 近二十年来,中国境内人体艺术和那些被称为裸体的东西多了起来,人们也似乎习以为常了。从最初让男人们的圆目咋舌,女人们的羞巾捂面发展到现在,似乎也对人体这一最美部分的理论开始有某种程度的认可。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模出光影和透视效果。中国绘画则是在一张白纸上充分利用虚幻而简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中国的文字是一字一意的肯定人类活动印迹,并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直至解读远古的原始文字。西方则是用二十几个字母反复拼凑来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这些拼音出来的东西,有些用语的意思,时过境迁,后来者就不解其原始的含意了,这一点在不少文章中都得到证实。中国的语言习惯多采用隐喻,含蓄,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重要意思。西方则是直接,生硬,高亢,直白的强调重要内容。中国人一个眼神,一句用语的轻、重、缓、急都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西方人则全然不解其意。这当然与生活习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从这些差别中我们可以想象:东、西方的原始初民们,主动和被动的感觉对象,是带有某些真实和想象去认识更加符合原生形态的表现。物的美丑是依据它与人的关系来决定的。人们会透过这种感觉自然形式所表现的意志,情感和愿望,不断寻找那些与自身相关的审美感觉。这种精神需求的强烈愿望,诱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书法热,诗词热,收藏热等曾经失落的文化现象。 东、西审美意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文学、诗歌、戏剧、电影、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美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并不因为个人的祸福而显示,只有当它能为整个人类服务时才显得伟大。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人脑的很多信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自己种族的经验经过无数次反复存留下来的生理痕迹,它组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并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天性本能。审美对象一旦将人脑中那些潜藏的原型唤醒,就可以凭借经验,联想,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型的审美感受。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型思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的侵扰是不足奇怪的。 中国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背后,矗立着强大的民族背景。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是民族心理制约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态度却是物我对立。在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用概念化推理演绎出把握对象的思维发展到用实验剖析事物本身,重视对物体本身的实体效果,从而揭示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审美思想中更强调人为因素和量化微观。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人也逐步多了起来。近代时兴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打动着西方人紧闭的心扉。竟管他们赏玩的风格跟中国不一样,但他们却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习性。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无不融入太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曾遭到人为的压抑和摧残。世世代代的理想之梦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共鸣,这种审美理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这种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量上丰富了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文学家,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鉴赏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历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驻的不朽之作,总是不断满足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永不过时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
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幸福的体验,因为从事脑科学研究,你是能够发现很多人体的秘密,在这过程中你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快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
审美文化与人类精神家园-----东西方的审美观美学家宗白华曾有六境界说: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艺术境界,则功利是人类的最为原始的阶段,而审美则是人类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