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4

蝴蝶圆舞曲
首页 > 期刊论文 > 烛之武退秦师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eibeidesignwang

已采纳

俺来帮个忙.

147 评论

爱吃爱喝薅羊毛

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相当于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烛之武之中,“烛”代表一个地名,“之”是一个助词,可以不译或认为为“的”意思,本身也没什么意思。“武”为他的名字。如果翻译的话,直接称烛之武就行了。[1]例如北京的张三,按照这么讲就是‘京之三’大概就是这样《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65 评论

xulisha0221

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中,弱小的郑国被晋秦两国的军队层层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到秦营作说客。他知道,秦郑本无尖锐的矛盾冲突,秦国此举,无非想趁机捞些好处。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三位将军协防郑国,结果晋军也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三寸口舌竟然抵得上郑国举国之兵,劝说别人有技巧。其实烛之武劝说的焦点在于论证角度的转变。“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他站在秦伯的立场上,分析指出秦国劳师千里的不利因素,又从亡郑晋势则厚而秦势则薄等方面,刺中秦穆公劳师袭远、利人害己的下怀,为解除郑国之围收到了神奇的劝说效果。在生活中,为了能够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常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身处地反映对方的感受,改变对方的观点。你如果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和价值取向,你越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上,使自己等同于他,你的说服力就越强。亡郑,秦有百害而无一利;舍郑,秦有百利而无一害。秦伯越是聪明,越会听从烛之武的劝说,果然,秦国不仅退了兵,而且还留下了三员大将帮助郑守国,对自己有利的事,谁不乐意做呢?如果对方为一个投资项目犹豫,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换作我,也会拿不定主意。”这样尊重对方的感情,别人就会让你谈看法,出主意,你的话反而会引起对方的重视。2.申明利害,晓之以理,迫使对方做出抉择。劝说前,要了解对方的心理,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在《陈情表》中,李密应朝廷之命做官,则祖母无人供养,孝心难尽;辞不就职,又遭朝廷责备,甚至有性命之忧。他通过“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分析自己的两难处境,晓之以理,申明利害,稍有头脑的人自会做出明确选择,而李密供养老人颐养天年的目的自然得到满足,因此高超的语言艺术往往左右对方的最终选择。3.摆出典型有力的论据,易于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仅在感情上尊重对方还不够,还必须摆出典型有力的证据,才能真正博得对方的肯定和认可。如果有两个人向对方陈述一件事,别人提供个人的看法,,你提供的是明确的事实,你就会增加说服力,因为引用权威的论据更能消除对方的先入之见。因此,要说服别人,必须杜绝空洞说教,应该学会旁征博引,引用典型有力的论据。总之,赢得赞同并不是神秘的天赋,面对通情达理之人,只要掌握一些辩论技巧和灵活的应对能力,我们会达到开口说服别人的目的,以增强自己言谈的说服力。对秦亡郑(表面)——无利,有小害 对秦舍郑——无害,有小利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对秦亡郑(深入)——将有大害

147 评论

追梦的风筝123

我不是很有政治头脑、外交才能,倒佩服两位古人——晏子与烛之武。晏子出使,楚国大王嘲笑他身材矮小,只开了一个小洞让他进城。晏子不愠不怒,简单一句:“进狗国才钻狗洞,你们的国家是狗国吗?”就轻而易举地的挽回颜面,迫使楚国大开城门隆重迎接他。携着国家尊严,晏子不卑不亢。宴席上,楚王为了羞辱晏子,指着身材魁梧的大臣说:“你看寡人国家的大臣各个品貌端庄,怎么你的国君派你来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说笑了,齐国人才济济。只是我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才之人出访强国,无才之人出访弱国,恕我无能只能到这儿来了。”楚王语塞,挥挥手宣内侍押犯人上殿。“这个偷盗犯是齐国人,晏大夫你如何解释?” “听说南方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却苦涩难咽。齐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以偷盗为生。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楚王立即哑口无言。外交,靠的不仅是能言善辩。单说是口才,未免太过肤浅。最重要的还是一颗爱国心、荣辱心!烛之武在这一点上,与晏子算得不谋而和。可惜他没有晏子那么幸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直到晚年才被伯乐举荐,可谓大器晚成。或许,烛之武应该庆幸秦晋围郑给了他机遇。倘若没有晋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郑文公走投无路。烛之武就注定被埋没!如此,我就不得不谴责郑文公临时抱佛脚。一国之君,行事不知三思而行。为求保全竟对一介臣下卑躬屈膝,实在有失君王风范!若要反驳:郑文公是知耻而后勇。那我倒要问一句,假设当初郑文公以礼相待晋文公,又怎会落下话柄招得大祸将至去求烛之武?如果无言以对,那我就继续“个抒己见”。佚之狐虽是伯乐,却算不得有德之臣。郑文公终日高高在上,不能明察秋毫,身为臣子的佚之狐就应该唯才是举,何必等到国难当头才对已经步入岁暮之年的烛之武委以重任?其次,危急时刻让国君去求臣下,不懂为君避辱,是为不智!相较之下,晋文公便显得很有远见,没有因为战败而不仁、不智、不武。再言秦穆公背弃盟友,看似不义。但站在国家利益上,他并没有做错。的确,国与国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肩负一国百姓的安危,秦穆公不但没有做错,反而有功。至少,晋文公是因为秦穆公而撤兵,免掉了一场硝烟。所以,烛之武是居功至伟的。他顾及大局,劝退秦师。没有记旧怨,颇有大将之风。遗憾的是,郑文公这样治理国家,流失的人才又岂止烛之武一人?以至后来被秦国统一天下,成了理所当然。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秦朝论文的参考文献

    有秦始皇的书籍:《史记》,《汉书:高帝纪下》,《汉书:杜周传》,《文子

    吃那么一天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写秦始皇的论文参考文献

    有秦始皇的书籍:《史记》,《汉书:高帝纪下》,《汉书:杜周传》,《文子

    无限幻想海浪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先秦诸子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填空题可以这样填,《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人到中年15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秦始皇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

    亲亲E宝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师生之间关系论文的参考文献

    浅析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希望能

    难得明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