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fenglingbb
桂林名胜古迹甑皮岩洞穴遗址【甑皮岩洞穴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独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9公里。洞口向西南,高于地面约5米,洞口高8米,宽13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66年试挖,1973年对遗址主洞进行正式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甚为丰富,经测定距今7500~9000年,为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遗址。在洞穴中出土人骨30余具,其中较完整的有14具,葬式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二次葬中有一例"妇婴合葬"。年龄一般在40~50岁之间,其中一具超过60岁。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有骨镞、骨?、骨鱼叉等,蚌器有蚌铲、蚌刀、蚌勺等,陶器有夹砂粗陶、泥质陶,器形有盆、钵、罐、碗等。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有陆栖和水生动物40余种,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哺乳动物有灵长目、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和长鼻目等5目12科25种。有水牛、猕猴、竹鼠、梅花鹿、苏门羚、椰子猫、板齿鼠和亚洲象等。在动物群鹿科中,发现新种属,定名为"秀丽漓江鹿"。遗址中出土的古植物是目前国内发现种属最多的古植物群落,以其用途归纳为食用、油料、药用、饲料四大类。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发现,对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1978年在洞口建馆陈列展出。�秦城遗址【秦城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地区兴安县境内,北距桂林约40余公里,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秦城遗址分"大营"和"小营"。大营北起马家渡,南至灵渠口,东濒灵渠,西临溶江,纵约6公里,横约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间尚存马家渡、七里圩、太和堡等城垣遗址。七里圩南有一处称为"王城"的长方形土城,被视为秦兵营地指挥部,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200米,城墙高2~4米,厚约6米。内城之外有外城,外城埂高、厚均约1米,尚有马厩。整个遗址,地势平坦,两边高山绵亘,四面江流环绕,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宿营屯兵的最佳选择。�灵渠【灵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兴安县境内。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初名秦凿渠,亦称零渠、?渠,又叫兴安运河。秦始皇进军岭南,因给养不继,命凿渠以通粮运。以此将长江水系的湘江同珠江水系的漓江沟通起来,不仅有航运之便,且有灌溉之利。灵渠由大小天平、铧嘴、泄水天平、南北渠、陡门、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米左右深度。因其可平衡水位,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大小天平之前的分水塘中,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入湘江,三分水经南渠入漓江。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江的通道,全长公里,其中北渠长公里,南渠长公里,均宽10余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北渠一处,南渠二处,用于二次泄洪。南北渠共建36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以调节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全渠共设斗门36处。灵渠所经之处,大部分是岩溶地区,蜿蜒曲折,风光优美。灵渠设计灵巧,工艺精湛,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芦笛岩、大岩壁书【芦笛岩、大岩壁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北光明山芦笛岩、大岩内。现存壁书总计170件,其中芦笛岩77件,计南朝1件、唐代5件、宋代10件、元代1件、明代4件、民国4件,年代无考者52件。最早1件署"永明"年号,是南朝齐武帝时(483~493)的留题。其他壁书有题名、题诗、题记、题榜等,全属纪游性质。唐元和十二年(817)题名为怀信、无等、元业、惟则、惟亮等高僧,记述其游踪。另一则周禧、郭宝、孟祥等人题记,记述了营建靖江王府和王陵,派人四处采山取石的经过。此外"一洞"、"二洞"、"三洞"、"洞腹"、"笋"、"龙池"、"塔"等题字,说明了对芦笛岩考察及对钟乳石形态的理解。大岩现存壁书93件,计宋代1件、明代69件、清代7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15件。年代最早是宋代元丰七年(1084)的题字。明代题记最多,内容多为反映民间疾苦和避难的纪实,其中9则反映桂林地区的天灾人祸和人民生活困苦,如"人民有难"、"田禾全不收"、"拖欠钱粮到此"等。另有15则壁书反映了当时桂林地区农民起义和明王朝镇压起义史实,如明景泰六年(1455)、七年(1456)、八年(1457)义宁等地响应侯大苟起义时,攻城夺池、杀死官吏、抢劫银库、没收官印等情况。壁书大多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片段,对研究广西历史弥足珍贵。�木龙石塔【木龙石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叠彩山东麓的木龙渡畔岩石上。唐代喇嘛式圆形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刹顶组成,通高米。塔基须弥座由3层鼓形圆石叠成,鼓径米,鼓壁有蝉翼纹和仰覆莲花纹浅浮雕。塔身形同宝瓶,四面有拱形浅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跏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塔刹为12重相轮,上覆六角伞盖,盖上冠以葫芦形宝珠刹顶。六角伞形盖均有穿孔,原为悬挂铜铁风铃之用。石塔古朴雅致,与山景、江景相映成趣。�舍利塔【舍利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开元寺遗址内。原塔建于唐显庆二年(657),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喇嘛式砖塔。1972年整修时,于内壁发现墨书《金刚经》全文。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三门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门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名号,东为赤声、火神,南为净水、持炎,西为紫贤、随求,北为除灾、辟毒。现塔由塔座、塔身、顶盖组成,通高米。塔基底座为正方形,各边长7米,四面有门互通。塔身为宝瓶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上,每面有一佛龛,南面有一入口,内置有明、清时期盛舍利的陶罐10余件。塔刹似伞盖,相轮5重,上置铜质宝珠刹顶,铸60字铭文,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西山摩崖造像【西山摩崖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米,最小者仅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现保存完好,确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为毗卢舍那佛,佛坐高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相思埭【相思埭】位于桂林市临桂县境内,又名桂柳运河、南陡河、临桂运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692)。主要工程有分水塘、滚水坝、东西渠、陡门等,全长约15公里。运河水源于临桂县泮塘村狮子岩,经分水塘分水,东经相思江汇入漓江,西经永福洛清河以达柳江。东渠全为人工开凿,西渠则以原有沟渠加以疏浚。为调节水位,减少落差,便于通航,设泥湖陡、磨盘陡等22处陡门。为便于行人往来,在渠上建良丰桥、庙门桥等10余座桥。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20余处。运河所经地段为岩溶峰林地带,峰环水绕,风光明媚,一派田园风光。�普陀山石刻【普陀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普陀山,主要分布在元风洞、普陀岩、玄武阁、七星岩、弹子岩、省春岩、留春岩、冷水岩(曾公岩)、栖霞寺旧址等处。共有石刻251件。现存最早石刻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大历五年(770)书刻的"逍遥楼"榜书。石刻主要内容为有关历史、园林、民族、科技、宗教、纪游诗文传说等。有关史籍的石刻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有关山水园林的有宋刘谊《曾公岩记》、梁安世《弹子岩题记》,有关科技的有梁安世《乳床赋》,记录了钟乳石的成因。宋李滋"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的楹联,是国内现存较早的楹联实物。宋燕肃的悬针篆书题名,俞献可等人的篆书题名,柯梦得的隶书《方公祠堂迎送神曲》,清黄国材的榜书"玉笋参天"等均是书法佳作。有关宗教石刻多集中在玄武阁和栖霞寺旧址。明代殷正茂的《怀远纪事碑》、杨芳的《思明府纪事碑》、刘继文的《东兰纪事碑》等,均为研究明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起义的重要文物。�铁封山石刻【铁封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东镇路北侧的铁封山上。现存摩崖石刻6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2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2件。石刻多为记事,并有图像、题榜等。最早为唐大历十二年(777)的《平蛮颂》,其颂由古文家韩云卿撰文,精于八分隶的韩秀实书写,大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有"三绝碑"之誉。《平蛮颂》记载了唐大历年间桂州刺史李昌郉持节招讨"西原蛮"首领潘长安的史实。孔延之撰《痤宜贼首级记》,记载了杜杞镇压宜州区希范、蒙赶等聚众反抗地方政权的经过。余靖的《大宋平蛮碑》,记载了狄青统兵20万,镇压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原委和斩首2000余级的经过。这些石刻对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虞山石刻【虞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桂林市虞山公园内的虞山及韶音洞内。现存摩崖石刻65件。相传舜帝南巡曾游此山,东晋时在山南麓建虞帝庙。其摩崖石刻多为歌颂舜帝、赞美风景、修建亭阁、保护文物等方面内容。现存最早石刻为唐建中元年(780)的《舜庙碑》,由韩云卿撰文,韩秀实隶书,李阳冰篆额,是桂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宋淳熙三年(1176)由朱熹撰文、吕胜己隶书、方士繇篆额的《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俗称"四夫子碑"。元至正年间刘杰撰《帝舜庙碑》、清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庙记》等,均记载了有关虞帝庙的兴衰和教化作用。此外,宋代方信孺的《古相思曲》,明代周进隆、曹学?、谢少南,以及清代郝浴、查礼、张联桂、谢启昆、李秉绶的诗文绘画,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独秀峰石刻【独秀峰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靖江王府内独秀峰东南麓读书岩周围。现存石刻136件。最早的是唐建中元年(780)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载了李昌郉在读书岩前修建宣尼庙和学府的经过。宋代王正功《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首次道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元代李震孙《广西道平蛮记》,是研究广西人民抗元斗争的重要资料。明代靖江王及宗室、僚属之间酬唱碑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藩王的历史生活。此外,黄国材的"南天一柱",张祥河的"紫袍金带",慈禧的"寿"字等均为桂林著名的石刻榜书。�隐山石刻【隐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山公园内隐山朝阳洞、北牖洞。现存石刻85件。年代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吴武陵刊刻的《李渤等隐山题记》,记载桂州刺史李渤开发隐山经过和岩穴探奇的情景。山中石刻内容多属纪游诗文和描绘隐山六洞的作品。如宋吕愿忠的《六洞》诗,李曾伯的《游隐山》,明周于德的《六洞》诗,均是写隐山六洞的诗作。李渤隐山六洞洞名榜书,理学家张?�"招隐"榜书均有史学和书法价值。清两广总督阮元65岁生日为避僚属祝寿,独游隐山,刻有《隐山铭》。此外还有清乾隆间摹刻唐吴道子"观音童子像",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南溪山石刻【南溪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园内南溪山。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现存石刻145件。内容包括记事、题诗、题榜、题名,还有铭文、歌诀、楹联、图画等。最早的石刻为唐宝历二年(826)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记录了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宋代关杞《游白龙洞记》、朱?颜与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黄应武《玄岩词》、谢启昆《登刘仙岩泠然阁和元人韵》等均为描写南溪山白龙洞、元岩的应景诗。刘仙岩石刻均与郡人刘仲远修道成仙、寿118岁有关。此外明李开芳题"蜕岩"榜书,清代范承勋《大空亭铭》、张遴《刘仙岩形胜全图》,均记载道教在桂林发展的历史。宋代吕谓刻《养气汤方》是桂林唯一的石刻药方,此药方经验证鉴定,确有延年益寿作用。�叠彩山石刻及造像【叠彩山石刻及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分布在桂林市叠彩公园的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仙鹤峰,以及木龙洞、临江上岩、临江下岩、瞻鹤洞等处,尤以风洞最为集中。造像主要分布在风洞两壁。现存摩崖石刻201件,其内容分别为记事、题诗、题名、题字、绘画等,现存最早的是唐会昌四年(844)元晦撰《叠彩山记》、《四望山记》和"叠彩山"、"四望山"篆书题榜。在石刻中,纪游诗占比重最大,有宋代朱?颜,明代周进隆、杨芳、刘台、傅伦,清代袁枚、张宝、女诗人严永华等声情并茂的诗篇。榜书有郭司经的"寿"、罗炳勋的"清风徐来"、刘心源的"来风",各具特色。另外,清广西巡抚谢启昆主持重修《广西通志》,暇日偕总纂胡虔、诗人朱依真同游叠彩山题名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来桂讲学题记碑,以及宣统三年(1911)由刘绍香、房?珊、吴仲复等人发起组织的"崇华医学会"的《崇华医学会碑记》等,极具史学价值。叠彩山摩崖造像,现存24龛98尊。据记载,唐代刻有佛像,唐武宗毁佛,佛像受到破坏,现存多属宋代作品,造型风格较为朴拙,面型削瘦,神志哀戚,衣饰厚重,莲座低矮,莲瓣肥厚,背光从唐代的莲瓣状演化为椭圆形。有明确记载最早的为宋治平元年(1064)邓山孚和志华造像。�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伏波公园内。现存摩崖造像45龛219尊,多为唐大中年间(847~859)复兴佛法后作品。有明确记载年代者为唐大中六年(852)宋伯康观音造像。观音头戴繁密的花冠和宝珠,胸前佩带悬铃,遍身挂缨珞,左手略举,掌心托珠,右臂下垂,手持净瓶。最具代表性的是卢舍那佛造像。造像为1龛7尊,即1佛、2弟子、2菩萨、2供养人。佛像高米,面像浑圆,神态庄严,左手轻轻按膝,右手抬起作说法状,结跏趺坐仰覆莲台上,身后有火焰状背光。左右弟子迦叶、阿难,侧身合掌向佛。二胁侍菩萨戴冠佩环,一手下垂,一手抚胸。二供养人,身着俗服,双手合十。造像生动、自然,接近现实。伏波山石刻112件,其内容多为赏景题名、题记、题诗、题榜、填词、营缮记事之作,兼有绘画艺术作品。石刻主要集中在还珠洞中,少数在听涛阁一带。现存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863)赵格、刘虚白题名。较著名的石刻有李师中的《蒙亭记》、黄邦彦的《重修蒙亭记》、米芾与潘景纯题名,以及方信孺刻《米芾自画像》。另有大量的应景抒情诗,如章岘、崔静还珠洞唱和诗,任续、吕愿忠还珠洞唱和诗,朱?颜还珠洞诗,梁安世试剑石词,包裕等试剑石联句等。还有宋钟传的"桂州静江军"、杜易的"正夏堂"、清林绍年的"心迹双清"等榜书。�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龙隐洞与龙隐岩中。现存摩崖石刻205件,计唐代1件、宋代104件、元代1件、明代40件、清代24件、民国3件、年代无考者32件。这里摩崖石刻集中,有"壁无完石"之谓,又称"桂海碑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现存石刻最早的是唐代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有关政治历史事件的石刻有宋代蔡京书刻的《元?党籍》,狄青等平侬智高班师桂林所刻的平蛮三将题名,明代庄国桢的《右江北三平寇记》、汪道昆的《平蛮碑》、杨芳的《皮林纪事碑》等。尤以《元?党籍》著称。此碑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两党斗争史实,是目前全国反映此事件仅存完好的碑刻。有关军事的石刻有宋陈弥寿的《犒赏库记》,有关发展农业经济的石刻有李师中的《劝农事》。尤其是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该碑以岭南的瘴气比喻官场的五毒: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檄文。此外李师中、米芾、程节、章岘、方信孺、谢启昆的题诗,曾布、刘心源、康有为的题记,李世美、傅恩荣的题榜,以及清初阳刻线描《观音像》等,都是石刻中的精品佳作。�象鼻山石刻【象鼻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桂林象山公园象鼻山水月洞内外。现存石刻64件。最早为唐代元结题"水月洞"3字。石刻内容有诗词、铭文、传记、胜迹、纪游、营缮纪事等。著名的有宋张孝祥《朝阳亭记并序》和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分别刻在水月洞的南北两壁,对水月洞命名为"朝阳"、"水月"展开了未见面的文字之争。最后以"水月洞"更恰当,作为争论的终结。两件石刻,文辞书法俱佳。杜思恭的《陆游诗札》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石刻手迹。宋代张维、张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诗词均属佳作。清舒书的《象山记》写出了象山怪异奇特的特征。清倪文蔚的《皇清中兴圣德颂》是记载镇压太平天国的难得史料。张釜、范藻等5人水月洞题名,陈畴水月洞题记,卓樗、赵繇夫等21人水月洞题名,均为书法上乘之作。�花桥【花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灵剑溪与小东江汇流处。创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名"嘉熙桥",初为亭式5孔石桥,元末被洪水冲塌,为避洪水,升高桥基,建为3孔亭式石桥。后又被洪水冲垮,明景泰七年(1456)桂林知府何永全重建石基木面桥。每值春深,山花怒放,木桥映衬在花团锦簇之中,更名"花桥"。嘉靖十八年(1539)大水,木桥倾圮,靖江安肃王妃徐氏,发"内帑",倡修石桥,东段为4孔水桥,西段增修7孔旱桥。旱桥桥孔由东向西渐次缩小,汛期可增大泄洪容量。历经100余年风雨,西面复倾。康熙二十年(1681)巡抚龙嘉德选石购材、择其坚者以为基,浚深以缓 涫?筑堤以当其冲,重修此桥。因东崖有小山如柱础,更名"天柱桥"。此后多有修葺。1965年经城建局拆除复原重建,面貌焕然。现全桥长米,其中水桥59米,旱桥米。水桥宽米,旱桥宽米,桥上长亭覆以硫璃碧瓦。由月牙山伴月亭览眺,桥拱倒影,如明月浮水,极为雅致。�靖江府城池图【靖江府城池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城北鹦鹉山南山腰。为抵御蒙古军队南侵,广西制置使兼知静江府李曾伯,主修桂林宋代新城,此后由广西经略使朱郋孙、赵汝霖、胡颖继修,于宋咸淳八年(1272)竣工。修竣后刻《靖江府城池图》于鹦鹉山。图高米,宽3米,分城图和图记两部分。城图以混合比例尺方法对原城池作了简略描绘,重点突出新建部分,并用30多种制图符号标示山川、城池、关隘、房屋、道路,以及军营官署分布状况。图记,记于城池图上方,详细记载了4位主持人所修筑的起始地段,高广尺寸,以及工时费用等,对桂林城建、军事防务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靖江王府及王陵【靖江王府及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王陵位于桂林东北尧山山麓。明洪武五年(1372)建府邸,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王城南北纵距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城墙高米,厚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堂有宝善、尊乐、日新,亭有清越、喜阳、望江、拱秀,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园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独秀峰矗立城中,峰顶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官庙、三神祠等,尚有乐山、探奇、瞻云3处,可备凭眺。清顺治七年(1650),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克桂林后,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自焚,历时280余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现仅存城墙、城门及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和云阶玉陛。靖江王府中曾居住过藩王14任,其中第一任朱守谦,因"好比群小"、"淫虐于市",被召还京师戒谕,死于南京,葬南京钟山之阴;第十三任朱亨嘉兵败被擒,押送福州幽死;第十四任朱亨?,在孔有德攻克桂林后,弃城而走,不知所终。其余朱赞仪、朱佐敬、朱相承、朱规裕、朱约麒、朱经扶、朱邦?、朱任昌、朱履焘、朱任晟等均在尧山建有陵墓,称"靖江王十一陵"。陵墓大小不等,布局均呈长方型,墓园有内外围墙。中轴线上依次有陵门、中门、享殿及地宫。神道对列华表、石人、石兽,多为11对,或有神道碑。墓园大的有21万平方米,小的仅占地4600平方米。除悼僖王墓坐东朝西外,其余均依山构筑,朝向各异。其中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及其妃合葬墓于1984年按明制复建陵门、中门、玉带桥、享殿和左右厢房。复建后的庄简王陵,红墙碧瓦,肃穆庄严,再现昔日王陵风貌,被辟为靖江王陵博物馆,陈列展出墓群出土文物。�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翊武路南段东侧。纪念碑为青石砌筑的塔式方锥柱形,底座为3级,高米,碑身呈四方形锥柱体,高米,碑顶为四角金字塔形,通高5米。碑正面阴刻孙中山楷书"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12字,其余3面按顺时针方向阴刻胡汉民所撰蒋翊武革命事略。蒋翊武追随孙中山革命,武昌起义时任总司令兼武昌防御使,后随孙中山参与讨伐袁世凯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由湘入桂,至全州黄沙河被巡防营统领秦步衢部所捕。同年9月1日解押至桂林,9日袁世凯电令处死,时年28岁。1921年孙中山来桂督师北伐,亲临就义处悼念,并立碑纪念。�李宗仁故居及官邸【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两江镇郌头村天马山北,占地50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9平方米。按照扩建顺序,先后建有安乐第、将军第、学馆和客厅等。故居有7个院落,13个天井,113个房间。尚有庭院、花园、果园、粮油仓、作坊、厨房、猪圈、牛栏、鱼塘、水井。各院落楼轩、廊庑、庭院相接并以月门贯通。安乐第为第一期工程,建于清末,为3开间,分上下宅。将军第为第二期扩建工程,约在20年代初,前后2进4开间。20年代后期进行第三期工程,修建了5开间学馆、3进5开间的客厅。整个大院建有高大围墙,对角设两处炮台,前院辟出花园,种有古杨、桂花、山茶、苏铁,并建有"推龙"门楼,后院水井作了细微调节。故居规模宏大,风格朴实,既有庄园气派,又有桂北民居特色。官邸位于桂林市文明路16号。坐落在杉湖之畔,为中西结合建筑。兴工于1942年,完工于1948年,历时6年。占地4321平方米,由主楼、副官楼、附楼、警卫室、花园等组成。主楼坐西向东,两层,建筑面积818平方米,内设会议厅、会客室、书房等。其拱形大门、半圆阳台、室内壁炉、浴盆是西洋风格,而歇山顶、屏风、大红窗户则是中国传统风格。完工之时,恰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一年后,李宗仁代理总统。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在此接收了李任仁等人的《和平建议书》,接见广西大学的请愿学生,与白崇禧、黄旭初等8人密商拟就了《李代总统同居正、阎锡山、李文范三委员谈话记录》。1965年李宗仁归国后,曾旧地重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坐东朝西,3开间2进,长方形2层中式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原为黄旷达的"万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农率工作人员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办公用地。办事处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室及领导同志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来、叶剑英抵桂,中共中央南方局暂设于此,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庆建立后,在此设立南方局办事处。办事处机构设有机要室、秘书室、交际科、交通运输科、总务科、财务科、救亡室、电台室等。在郊外的路莫村、八里街、金家村、泗合别墅等地设有转运站和秘密联络点。办事处在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输送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联络海外爱国华侨募捐支援抗战,筹运抗日物资,护送中共领导过往人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被迫撤离;1944年桂林沦陷,旧址被毁;1967年复原旧址,1977年1月正式建成纪念馆;1987年增设辅助陈列室,叶剑英题写馆名。目前共展出办事处文物、照片、文献近400件(张)。�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穿山乡江东村122号。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为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旧址是一幢1进3开间木结构瓦房,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正中为堂屋,后有香火堂,左右有厢房。堂屋东边第一间房为工委书记陈光卧室兼办公室,第二间和西边第一间为工作人员住房和地下印刷室。桂林市城市工委以煮盐和磨豆腐作掩护,领导桂林人民和桂北革命武装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48年夏在此举办过干部轮训班,1949年1月在此召开桂林、柳州、南宁、梧州4市和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中共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讨论国内外形势,确定对敌斗争的方针,研究和部署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桂林的各项任务。�漓江【漓江】源自兴安、资源两县交界的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称溶江。在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长164公里,称漓江。漓江河床主要由砾石和砂石
建安五金
(接上篇)图12 请注意姚庚与《漓江山水歌》前面巨大的空间没有作为他用,这为观众欣赏这幅作品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与当年寸土寸金出租场地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此次参加陈履生先生个人画展时获悉,花桥美术馆正在将这幅壁画作品,申请为国家文物。这一切,代表了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但是,即使吴冠中先生的激赏,也依然没有阻止这幅壁画再次被“尘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全社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加之国家财力补足,对文化事业的拨款大幅削减,像花桥美术馆这样的单位,只能靠多种经营、自负盈亏来艰难维持生存。于是,相关场地被租给了经营旅游商品的商贩,《漓江山水歌》再次被封盖在隔墙的后面,无法与观众见面。当姚奎老先生在他去世前一年(2006年),来到桂林,来到花桥美术馆,却看不到自己的得意之作时,其心中的酸楚是不为人道的——他回京后,甚至没有向姚庚提及《漓江山水歌》当时的状况。图13 无论是对陈履生老师个人画展的精心策展,还是对梁思成先生建筑作品的悉心维护,以及保护好姚奎的《漓江山水歌》,桂林花桥美术馆的员工们都是值得称颂的。这是他们的掌门人邱丽萍馆长(前排左)与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在画展开幕式上这是那一时期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但桂林花桥美术馆的前辈们,在艰难中让这幅有意义的壁画再次得到了有效保护。国运兴则文脉兴,当我们走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人变得越来越有文化自信,越来越珍视自己曾经的过往,同时,在陈履生老师这样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下,挡墙终于被打开,《漓江山水歌》也再次呈现在公众面前。别样的花桥,见证了中国社会前行的轨迹。图14 还是将本文的第一张合影,留给桂林花桥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右2:张丹副馆长,左1:唐林舒,右1:李竞)吧,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值得我们尊重之所以在关于陈履生老师画展的文章中,加入有关姚奎老先生以及《桂林山水歌》的内容,是想向读者展现更加全面的,一个作为文人的,陈履生老师的形象。自古中国文人有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虽然姚奎老先生已经过世十年了,但作为他生前的好友,陈履生老师并没有忘却他,甚至借着本次个人画展的机会,牵线搭桥安排姚庚到访桂林花桥美术馆,并最终玉成11月在花桥美术馆举办姚奎画展。图15 西安美术学院王家春书记的致辞无疑是画展开幕式上的亮点想深入了解一个人,是可以从侧面,从他的朋友们入手的。在开幕式上,西安美院王家春书记的发言无疑是所有嘉宾致辞中的亮点。王书记不是科班美术工作者出身,而是从基层政府官员干起的。但他对文化、艺术却有敏锐的感悟。对艺术院校中的不良现象,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挞伐。他致辞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谈及文化自信。还是那句老生常谈:自1840年以来的百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存的一百年,但在前半程,屡战屡败让许多国人在文化上不再自信。但作为世界上唯一薪火相传,不曾断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自有其独特的长处。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是以重新树立文化自信为前提和标志的。图16 小范围私下交流中,肖舜之老师(右1,从右至左分别是:花桥美术馆邱丽萍馆长,姚庚,和陈履生老师)在做精彩论述如果说西安美院王家春书记的致辞是正式的、官方的,着重于艺术家的社会担当,那么在开幕式所有正式日程结束后,少数几个人私下交流时,桂林著名画家肖舜之于洋洋洒洒之际,将艺术创造的规律,进行了深刻总结。他提到学养的问题,自嘲自己已经无法成为大师,因为学养要从小打下基础,就像在荟聚网田野调查报告《全国四万多个乡镇,只有一个能直接冠以中国——宜宾.中国李庄》中,我们也做了类似论述:“漫步在李庄的古街巷上,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明显在近二、三百年里,没有受到战火的蹂躏与大的破坏。乡绅阶层,可以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从容完成自身的文化养成。”图17 陈履生老师在画展开幕式后的专题报告会《漓江与20世纪中国画新题材》上做主题演讲肖舜之老师甚至谈到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对立、统一问题,虽然由于时间关系,他没有展开,但这是一个值得严肃探究的课题。没有精英艺术的引领,大众艺术容易流俗;脱离大众艺术,精英艺术会缺少蓬勃的生命张力——就如同文人画中的消极、颓废一样,甚至会让一种文明走向没落,就像斯塔夫里阿诺斯在《环球通史》中,对希腊迈锡尼以及殷商文明的论述那样:哲学家与工匠的分离,让这些文明不可避免的衰落了。陈履生老师的朋友圈,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图18-20 陈履生老师高朋满座的“朋友圈”陈履生老师是能让精英文化与大众艺术产生足够衔接的。虽然他认为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对大众文化的提倡,抑制了精英文化的发展,但他对新中国绘画的新题材(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是充分肯定其历史价值的。在我看来,这也恰恰是他的画展——《文.文人.文人画》,将“文”放在第一位的原因。也许与他的画作比,陈履生老师的“文”会为他赢得更崇高的声誉。他在开幕式下午的专题报告会《漓江与20世纪中国画新题材》中,将这一时期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异常清晰:图21 花絮照。参加陈履生老师画展开幕式的嘉宾黄峰(右),居然是姚庚亲姑姑的学生(在成都)!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小了为什么齐白石会赢得如此高的画坛地位?是因为他的花鸟鱼虫是过去文人画中不曾有过的题材,与之呼应的,是被外部刺激重现生气的中国文化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志趣、眼界大为拓宽,于是才会对新的题材大为追捧;为什么漓江画派在新中国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这一题材是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前)唯一非政治性的题材;为什么李可染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样色彩浓重的语言去形容走出画室进行写生、探索新题材、新技法【注2】的重要性?是因为五十年代,传统中国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程度;……。这些让我这个外行都有了醍醐灌顶、顿开茅塞的享受。图22 来参加开幕式的小朋友,在专心聆听陈履生老师的发言。赢得了下一代,才会赢得未来注2: “一九五四年起,我多次到大自然中观察写生。行程十数万里,使我认识到:传统必须受生活检验决定其优劣取舍,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李可染语图23 与李可染、吴冠中这样的大师一样,陈履生老师也非常强调深入生活对新题材挖掘的重要性——没有徐悲鸿的桂林之行,也就没有漓江画派的兴起。而在此次画展中,专门展出了他拍摄的冬日里树木的照片,才豁然于他的“冬树系列”绘画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那是生活场景的艺术化陈履生老师还有一点,是让人佩服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就是他行“文”的速度。在写作本文时,我有意对他发朋友圈的内容爬了爬楼,他去年十二月份刚去过巴黎,今年1月份又去,在画展开幕式的前一天才刚刚从巴黎飞回来,但即便如此紧张的日程,他依然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文章刊出。在开幕式上,有位嘉宾在致辞中甚至提到,当年陈履生老师编辑一部大型画册(有绘画作品近1000幅)时,他会亲自为每一幅作品做点评和说明,少则也有300-400字,最让人拍案称奇的是:这些文字,是在宣纸上,用书法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圈内我是出了名的快手,但在这方面,简直难忘陈老师的项背。图24 这是在参加完陈履生先生画展后,和央视七套的朋友们去的,一个野生仙鹤能驻足于庭院的地方,希望能为致力于走入生活的艺术大家们,提供一个可供写生的好去处“文,文人,文人画”,不仅仅是画展的主题,寥寥数语,已将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学术与艺术成就勾勒了出来。开幕式当晚酩酊,权当这篇文字是酒还没醒,在大家面前不自量的醉话。幸好在匆匆参加完陈履生先生个人画展后,又随央视7套来到了一个仙鹤也会驻足不忍离去的祥瑞之地,在这个中国传统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就用这不可思议的祥瑞,祝陈履生老师的艺术与学术松柏长青,祝所有与会的嘉宾幸福安康!生命张力,别样花桥,我们还会再见! 轩辕子乐 2018/2/10
丹枫在心
花桥位于桂林七星岩旁小东江和灵剑江交汇处,初建于南宋(公元一一二七至一二七九年),原名嘉熙桥。元代时为洪水冲垮,一四五六年(明景泰七年)重建为木桥,一五四○年(明嘉靖十九年)改建为石桥,并易名花桥。关于花桥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当初,小东江上要造一座桥,供百姓进出东门好走 。这工程虽小,官府却小题大作,一切都派监官掌管。造桥的监官,是衙门里刮骨吸髓的人精,深领府台派自己监工的秘诀,摊派百姓出钱出米做得扎扎实实;砌起桥来就毛毛糙糙。用几根木头打入泥里,就算是桥墩;用几根木头的枝枝杈杈往墩子上一搭,就算桥面。桥面搭成,监官请府台老爷往上面一走,奴才们就大势炫耀们的“功德”。哪晓得庆功不久,洪水暴发,新砌的桥就被冲垮了。府台又派监官向老百姓索银修桥。如此这般,修了又倒,倒了又修,老百姓的油水被榨干了,官府老爷的肚皮胀破了,嘉熙桥还是没修起来。这年,官府又派监工向老百姓索银修桥。好多老百姓无法出钱,只好连夜逃跑。他们跑到二江口被河水拦住了,正在进退两难时,一个瘸脚老头走来问道:“大帮人深更半过河去做什么?”百姓哭丧着脸,把府台逼钱修桥的事一讲,那瘸脚老头“呵呵”一笑说:“他要钱容易得很!”大家见他吃了灯草,讲得轻巧,都说:“老伯,你饱肚不知饿肚人的苦,个钱逼死汉,你讲得容易,那你借给我们罗!”“可以,可以!”瘸脚老头满口答应。大家齐声问:“在哪里?快带我们去拿呀!”瘸脚老伯伸手往河里一指:“你看,那河里不是撒满了银元吗?”大家一看,河里真的有无数光闪闪的银元,个个高兴透了。回过头来一看,瘸老头的影子也不见了。大家也不管银元是哪里来的,都跳下河子捡起来。说来也怪,尽管大家下力捡,再捡快些,等把银元捡完,一数各人刚好够交修桥的钱。天亮,各人把银元交给监官,才回家过安然日子。修桥监官得了钱,就派砌匠、木工修起桥来。大桥完工后,百姓来到桥头一看,见新修的木头桥墩歪歪斜斜,桥架枝枝杈杈,只要大风一吹就会架倒桥塌,不少人看着看着就哭。这时一个瘸脚老头腰背葫芦,左手拿束鲜花,右手拄着拐杖走来,见大家哭哭啼啼,问道:“各位平白无故,为何见桥号哭?”大家听有人怜悯发问,哭诉着将官府为饱私囊,年年捐银,岁岁修桥,眼看这桥一遇洪水又会倒塌,百姓不到年底又要吃修桥之苦的事说了一遍。瘸脚老头听了说:“众位不要哭 ,我上桥去看看,这桥到底修得如何?”说罢,他拨开众人,一瘸一跛从桥上走去。大家见那桥摇摇晃晃,好象豆腐架子,生怕瘸脚老人摔下桥去。好不容易才见他走到桥那头,大家缩紧的心才放松下来。这时,只见那瘸脚老头转过身来,“嘿嘿”一笑,把手上的鲜花往桥上一撒,只听得“哗哗”几声巨响,落在桥下的花变成了石头桥墩和支架;落在桥面的花变成了平滑的桥面;落在桥两边的,尽沾地生根,长 出了七彩缤纷的鲜花。大家见此情景,喜欢得跳起舞来,正想跑过桥去向那瘸脚老头磕头道谢,眨眼间那瘸脚老头就不见了。微风一吹,桥上飘来一股扑鼻的花香。大家一猜想,这老头原来是蓬莱仙岛八洞神仙里的铁拐李。于是,大家就把这坚实的新桥,取名为花桥。花桥长逾一百二十五公尺,高逾七公尺,全用方整的石块砌成,共分两段。前段为旱桥,起排洪和济渡的作用,有七个拱,拱孔自东向西变小;后段为水桥,有四个拱,拱孔大致相同。桥面东段筑有一条长廊,饰以粗大的朱红色廊柱;桥西是一片垂柳围绕的花圃。桥东侧有一座突兀高耸的巨石叫「芙蓉石〕,古时曾把它当作水标。石北半腰仍遗下水文资料两则,是很珍贵的古代水情记录。全桥的桥拱、桥亭、栏杆和细部花饰,比例匀称,造型美观,都反映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142060021
很多同学在问桂林学院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
[1] Wang Baojun, Shi Bin, Hilary I. Inyang. 2008. GIS-Based Quantitative Analysi
这里没有商业,没有民宿,甚至于连正经的小吃店都没有! 熊村原是湘桂古商道上的一颗明珠,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 历史 的传统村落,比始建于北宋初年的大圩古镇还要早
需要。当你毕业时,它和全日制大学一样。你需要完成学分并为论文答辩写一篇论文。没有这个环节,你就不能毕业。本科生必须提前准备毕业论文,并在最后一年报名参加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