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小茗同学
我帮你查了一下:试试这个链接把,里面有立川昭二的《江户人的生死观》 另: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日本人的生死观,委实是我们中国人难明,据说“他们将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总之,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放到此片具体的情境下,倒稍稍有些了解。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死生亦大矣———《日本人の死生观》 生死观是日本民族性的根本问题。《日本人的死生观》,是日本学者立川昭二1998年的著述。有关生死问题,日本出版了很多值得一读的著作。这里与其说是推荐这一本书,倒不如说是借这本书的名字,向读者推荐有关日本人生死观的一系列书。 日本人是怎样考虑生死的?这是讨论日本民族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书从日本古典中,选出了渴望死于花下的西行,安静地等待一死的良宽等12位日本人为例,对 日本人的死生观念从正面做了生动的叙述。本书联系日本人的现代生活,深入讨论了日本人怎样思考、怎样对待死亡,是一本了解日本人的很好的入门书。扶疏的花木,清幽的庭园,四周是青青稻田,远处是苍郁的山恋。家门前,一片清谧,竹竿上晾晒着衣裳,有清风徐来,真个是岁月静好。安静的摄影、构图和恬然的意境,竟有些象是《麦秋》和《东京物语》人家的家常光景。无可否认,《共舞华尔兹》的确受到小津的影响。 导演月野木隆,未详其人。但是,看毕电影,我竟有些惊奇。看片初时象小津的感觉越来越坐实了。我发现,姑不论其成就如何,在题旨上,竟是可以将此片当是《东京物语》的续篇来看的。探索老年的孤独与死亡,在小津戛然而止的地方,他开始。 老年丧偶是小津爱用的题材,晚期的作品有淋漓尽致的描绘,以表达他生途悠悠的寂寞的主题。小津作品的老人,很少有同偕白发的情形出现,没有完美的结局。因为他明白生命充满无常,因此便也处之泰然。尽管他的主角或守寡如《彼岸花》中的原节子,或孤独如《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的笠智众,但均能面对生命的 缺失处之豁然,表现手法上,小津无论在疾病和死亡的场面,绝不以冗长的篇幅来作煽情的效果,多是轻轻带过,没有太多的激情或悲痛场面,之后也绝少以回忆的镜头呈现主角对已经逝去人物的缅怀,也没有对着遗像发呆的情形出现。在作品的末尾,小津往往以克制的手法,将老人的寂寥孤独以点到为止的简省刻画。老年人 的寂寞心事,在他作品里,既充满无可奈何,但也很洒脱。 真是能够这么洒脱?在《共舞华尔兹》中,月野木隆在《东京物语》止步的地方起步,将老年人丧偶后的心境加以延展曲折,将小津“点”的呈现手法铺陈成全方位“面”的刻划,令观众从中感受到更深切厚重的人生况味。 电影一开始,仲代达矢(此时已是七十三高龄,片中形象极象《女人四十》中的乔宏)饰演的老园艺家阿部机(象是《麦秋》中的祖父形象的照搬),一日从外归来突然发现老伴光惠跌倒庭院里不起,送至医院,只有片刻的清醒,死前向他举起了三个手指。他不明所以。 老人的宁静安闲的生活从此变得不同。老伴的离去,变成他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苦楚。在厨房里,他在做菜,感觉一室充满光惠的气息,恍恍惚惚之间,哀痛无法自持,厨具打翻了,人也跌坐在地。洗浴的时候,仍以为日子如往常,大喊着“光惠!光惠!给我加水。”女儿听到,心如刀绞。有日他突然收到老伴死前为他定做的 衣服,竟象是来自天国的礼物,他俯脸贴紧衣服,生命何以堪。 一日,他在小工具室(过去的卧室),见到一只小白狗。此后,他的生命 就围绕着那只白狗打转。白狗在他身边的出现,给他惨淡的生涯增添了生机和乐趣,稀释着生命中的无限岑寂。狗在日本是忠贞的象征。老人心中一定认定它是亡人不放心他,以另一种形式来与他相依相偎。他和白狗在室内跳华尔兹,依稀记起和老伴年轻相识的舞姿与呢喃。他带白狗到老伴的墓间,对狗,也对墓地诉说着衷 肠。 如果说小津的电影中女儿的出嫁往往意味着家庭的解体,老人孤独的开始。那么,本片的老人在老伴死后,拒绝女儿搬回家的提议,只愿自己独居以终老,则更为深刻地表明生途寂寞,至亲也不可开解,只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片中的老人如同小津作品的父亲,达观承受老年的命运的到来,沉默忍受。同时承认并尊重生命各流程中,各有各的命数与精彩,不能抹煞。他的不愿女儿搬回同住,其实也有不愿女儿的青春耗在自己身上于事无补,而失去她们那一阶段应该享受的生活和悦乐的心理。他省思自己以前的作为,为以前拆散女儿和邻居青年秀一 的爱情而歉疚,并竭力弥补。在秀一的商店里,有流氓来寻衅,秀一愤然欲拼命时,老人挥老拳揍了他要他冷静:“你如果死了,年老的阿妈妮(秀一的老母亲)谁 来照料?”要秀一承担年青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他为秀一的郁郁不得志开解:“放心吧,不会一直是坏日子的。时来运转的时候,好事会一件接着一件。没有什么大 不了的。要学会自得其乐。只要找到一点小小的乐趣,生活就可以进行下去。”和白狗的相依相伴就是他余生最大的乐趣。 老人对死的态度,不是我们可以够体会得来的。自从老伴过世,他无时无刻地一再提到自己的死,不断提醒女儿,死后要将他葬在樱花树下老伴和早夭的儿子旁边,这也就是老伴死前举手示意三的意思。 在以往的电影里很少见到,老人是如此的渴望死,时时刻刻迎接着死亡的到来。死之于他,不是恐惧,竟是最大的解脱和至乐,令人想起欧仁.尢奈斯库的话, “生,是为了死。死是生的目的。”止庵在一篇文章中说:“生是不会厌恶生的,生所厌恶的,只是生的不如意而已。死正是使人能够不再忍受他已不能忍受的疾病之类的折磨。”恐怕是这样,老人所厌恶的,只是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悠悠苦闷与孤寂。 老人说他是活一天过一天,其来有自。吉田兼好法师在《徒然草》说:“有遭逢忧患感到悲伤的人,不必自然发心递发出家,如若存若亡的闭着门别无期待度日更为适宜。”若存若亡,别无期待,正是老人生命的写照。 简.奥斯汀得了“一种顽固的不治之症”,当家人最后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回答道:“除了死亡,我什么也不需要了。”老人也是这种心理,他对秀一说,“死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快点见到(先逝的)亲人。”奥斯汀或许苦于病痛的折磨,片中的老人则是为解脱晚景的大孤寂大苦楚。在老伴的七七那天,他驾车 (带上白狗)将老伴的骨灰送到樱花树下-----早前埋葬早夭的儿子的地方,再次叮瞩女儿,“我死后合葬我骨灰于此处。过些时日,骨灰化作春泥,当同归大自然。”令人联想起圣经的“尘归尘,土归土”以及庄子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生命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轮回。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人的生死观,委实是我们中国人难明,据说“他们将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总之,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放到此片具体的情境下,倒稍稍有些了解。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电影的结尾:依然清幽的庭园,老人闭目坐于藤椅中。镜头轻轻地摇过空空的庭园,阳光温煦,一切如此静谧安详。一片清风将桌上的报纸轻轻地拂落地。我们知道,死神豁免了他悠悠生途的苦楚与哀凉。 (补:月野木隆,横滨映画专门学校(现日本映画学校前身)的第一期学生,在《猷山节考》里曾担任副导演,后来又参与了罔本喜八,今村昌平,北野武等诸多名导的拍摄工作。《共舞华尔兹》是他的处女作。出演男主角的仲代达矢,在日本是和三船敏郎地位相当的著名艺人,曾出演小林正树的《黑河》、《切腹》,黑泽 明的《用心棒》、《影武者》和《乱》等佳作。)
写作思路: 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反对错误的人生观要根据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日“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块
日本是一个重视商业和非常奴性的社会,武士道其实也是一种交易,结合了商业和奴性的两大特点,因势利导形成的一种为了维护王权的教育宣传手段。武士道的核心教义:“无条件
首先,标注方法采用上标上标[1][2]这种方法就可以了。参考文献用你举例子的那种样子没问题。 我当年就是这么写论文的。。。。
很多学生学习都是要老师或者家长来监督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要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对策论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