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张小建就业文章

张小建就业文章

发布时间:

张小建就业文章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继续军事扩张,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工作的总体状况相对收紧已成为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即将毕业的学生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或在社会上继续寻求自己的位置吗?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就业信息,以帮助我们在学校的未来计划,我们一行13人,形成了以温州大学校友足迹“与我同行,请访问暑期社会实践探险队进入温州乐清市,温州民营企业的立足之地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主要是温州大学毕业生和职业发展寻求相关信息的点 - 线 - 面角度。 关键词:以前的就业形势大学学生,温州大学温州乐清市民营企业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相信有一道彩虹......” 短而艰巨的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的作为晚上大幕徐徐落下广告段落,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有13人,有无奈,泪水,但是,我们相信,就像歌里唱的,只要我们一起度过那些黑暗的日子,太阳将最灿烂的姿态迎接 我们都知道,就业形势严峻,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党和国家的中心,2007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近日召开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副部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在面对2007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判断:大学毕业生增加的压力,整体就业市场的需求,工作条件相对紧缩已成为现状。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在2006年,比去年同期增加7500万,同比增长22%,但只有一个大学毕业生总数已经签署了合同,但没有的意图%。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就业信息,以帮助我们在学校未来的规划,我们实践团队决定在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采访以前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和企业的老总,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收集源 - 温州乐清市,走进当地民营企业的大小。 15天的练习时间,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企业,民营企业在温州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主要是温州大学毕业生和职业发展为立足点,我们走访企业,包括基本的各行业(制造业,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正泰,德力西的大型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共收到约3000份有效问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结果 - 获得了相当的可信度。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我们的调查问卷。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工作 2。设问对工作满意度 3。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工作状态的主管 4,问的问题。徐问这个问题的自我期许和 5期。设问的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6。大学期间的活动行使对就业的影响 7。用人的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点和缺点 8。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数度 通过我们的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一。 工作的学生越来越趋于理性,能够选择自己的工作的实际情况,例如:方向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现在逐渐成为形成的良好态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以前的工作,专业的当选。目前我们统计的结果显示,约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自己的专业密切。和社会发展的观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先找到工作,找到一个为自己的社区为基础的收入来源,毕业后找到最适合的工作。这是来自3000的调查中,只有约38%的毕业生没有改变工作,谁改变了超过2份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42%左右。 2。 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水平,满意自己的工作,只有约5%的人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受访者选择最满意的方面的工作,大多选择住在与同事和谐相处,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我们预先设计的方案支付的相反我们的预期。 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大学毕业生的薪水要求也趋向理性,能够使自己的理性判断,而不仅仅是低,也不过分追求高工资。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一个学姐常说的:希望他们的月薪1500刚开始的时候相遇,500家,500自己用的,500保存起来。经过几年的探索社会工资并不多,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行了。 3。工作的主管地位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期许 许企业的时期,现在约97%的毕业生工作能力的,但不好的习惯,缺乏专业技能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原因为相应的压力,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说,最有希望得到改善的专业技能在企业,并希望获得晋升和出国留学总只有21%。从上面的,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可以看出,更加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只是暂时的好处。 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学生,我们必须注重实践能力,参加社会实践,做兼职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但组合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争取尽快适应社会的未来。 但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4。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最关注自己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36%和20%,分别通过调查毕业生毕业,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希望招聘一个沟通的机会。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所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讲座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说,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可以更容易获得就业信息。但他们也表示,小校园招聘实用的大会,招聘单位反映,逐渐新兴的网络招聘和就业市场的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效仿国际收养熟人的就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可在温州,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温州的民营企业,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高比例的熟人)。 5。大学的活动,在运动过程中 影响聘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表达能力(强调人际交往和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的亮点),人际交往能力突出的领导,同事和业务谈判接触运动成为今后的工作中获得的大部分。会影音,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你可以让自己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今后的工作能力。 6。用人的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点和缺点 58%的毕业生企业招聘的最重要的个人素质,除了20%的人认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被认为是主要因素,在学校最缺乏的(可以交叉检查以上),学校的声誉是影响就业,文凭不再只有“文凭”更改“只有人才是逐渐呈上升趋势。创新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被认为是别人同样的工作竞争的优势,在相同的时间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成为一种优势。今天,工作场所,个人的质量已成为一个主导因素,影响工作,只能在学校,努力提升自己的意义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命运有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7。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的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大约有一半的毕业生表示,大二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开始考虑其余的人在高级或毕业才开始考虑。 大学生涯规划方案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并知道如何规划,而59%的人不明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最近几个交易日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人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差。此外,绝大多数的人表示没有多大帮助的学校提供??职业发展课程。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25%的人表示,当学校没有这项服务。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在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没有普及,过程的质量一般是不高的,需要的学生不能达到。开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讲座,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应该是大学的重要任务,提供职业指导。

就业 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 非常痛心的话题!但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清楚 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 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能力 ,掌握有一定说服力的本领才能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定的砝码!所以在客观条件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主动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当前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最好的选择!

“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 张小建表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明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在去年年底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我们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张小建副部长的判断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接下来,我们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结 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不想马上就业的占,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 [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和。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和,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 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而在调查中,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 报告中显示,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其它]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企业不看重外语能力。在受访的44家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看重外语能力,而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摘要: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一行13人组建了温州大学“与我同行共访校友足迹”暑期社会实践考察队,走进温州乐清,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从点—线—面角度寻求相关信息。 关键词:历届大学生 就业状况 温州大学 温州乐清民营企业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短暂而又艰苦的15天暑期社会实践随着晚会幕布的缓缓落下而告了一个段落。在这段日子里,我们13人有过沮丧、有过流泪;但是我们相信,正如歌词中唱的一样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渡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后,阳光会以最灿烂的姿态来迎接我们……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2007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面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据相关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但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仅占总人数的。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实践队决定走进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源地——温州乐清,走进当地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老总,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1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企业,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我们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有正泰、德力西等大型企业,也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共收回了大约3000份有效问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我们从3000份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们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判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学姐曾经这样说:最开始的时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满足了,500寄家里,500自己用,500存起来。经过这几年在社会的摸索,对工资已经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们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四.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我们在温州做调查的局限性:在温州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五.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张建波毕业论文

他唱歌的时候,有种慵懒的感觉。有人曾评价快男陈翔,他的声音里带有一点许巍的感觉,慵懒里面暗含的张力,内敛中透露的优雅。6月18日,快男30进20比赛中,自信歌者陈翔的晋级没有太多的虚言与悬念,成为首位晋级全国20强的选手。陈翔的歌手有种浅浅淡淡的意念,捉摸不透而又抓住人心,舞台上的安安静静唱歌的他又有种爆发力。6月18日比赛前,曾有媒体报道陈翔的身体状况出问题,已经连续两天前往医院看嗓子,“我本来声音就比较弱,生病后更担心这次的比赛。”比赛前陈翔表达这样的心声。可幸的是,陈翔有惊无险,为成都快男拿下全国20强首个席位。 陈翔的招牌动作:吐舌头,绝对秒杀

中文名:武艺 曾用名:刘扬帆(武艺在北美参加K王争霸的名字) 艺宝 12强定妆照英文名:Philip 昵称: 小艺,武小艺,艺宝,艺少,艺殿下,艺王子,艺小宝,艺仔 粉丝昵称:午饭-(WE) 籍贯:香港九龙 血型:B型 父亲:武力 弟弟:武星Phirey 小学: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初中: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高中:unionville high school (加拿大 多伦多) 生日:1990/11/03 生肖:马 星座:天蝎座 身高:165cm(正在长高) 体重:60kg 个性:温柔 内向 开朗(对熟悉的人) 沉默 腼腆 低调 爱好:唱歌 踢足球 弹钢琴吉他 听歌 看碟 旅游 看足球比赛 打桌球 喜欢的运动:足球 、跑步、乒乓球、 羽毛球、桌球 、保龄球 喜欢的乐器:钢琴 最喜欢的颜色:蓝色、银色、白色、橙色、黑色 最喜欢的体坛明星:范尼 、C罗、贝克汉姆 最喜欢的球队:曼联、英格兰、荷兰 最喜欢的乐坛明星:蔡卓妍(阿sa) 最喜欢的电影:《无间道》、《不可不信缘》、《燃情岁月》 招牌动作:唱歌捂着肚子,啃指头(可爱) 艺の签名[1]粉丝口号: “武”可替代 “艺”鸣惊人 “艺”心一“艺” 爱武艺,没道理 非凡武艺,无限魅力 聆听武艺,“艺”心一意 快男好友:吴俊余、徐嘉苇、刘天霖、李雪岩、张承、刘宇超、刘心、玉米提、谭杰希、邓入比、李炜、陈翔、姜潮 签约公司:天娱传媒艺宝の快男比赛歌曲集 海选: 可惜不是你(原唱 梁静茹) 长沙赛区50进35: 可惜不是你(原唱 梁静茹) 菊花台(原唱 周杰伦) 艺宝长沙赛区35进25第一场: 如果云知道(原唱 许茹芸) 雨天(原唱 孙燕姿) 长沙赛区35进25第二场: 有人为你偷偷在哭(原唱 苏永康) 我还想她(原唱 林俊杰) 全国300强见面会: 我有我的young(集体演唱 原唱 飞轮海) 全国300强进60: 何必在一起(原唱 张杰) 分开以后(原唱 唐禹哲) 全国61进30第一场: 怎么忍心放开手(原唱 山野) 曹操(原唱 林俊杰) 全国30强进20: 会呼吸的痛(原唱 梁静茹) 猜不透(原唱 丁当) 全国20进12(第一场): 可惜不是你(原唱 梁静茹) 全国20进12(第二场): 如果云知道(原唱 许茹芸) 木乃伊(原唱 林俊杰) 全国12强总决赛(第一场): 隐形的翅膀(原唱 张韶涵) 灰色空间 (原唱 罗志祥) 醉赤壁 (原唱 林俊杰)艺宝の快男比赛编号 海选:08042 300进60:49 61进30第一场:30 30进20:14 艺宝 12强20进12:20 全国总决赛:02艺宝の比赛经历 2009年获得K王争霸的北美赛区第3名 2010年快乐男声长沙赛区25强 全国300强 入围全国30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61进30 全国30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30进20 全国23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20进12第一场 全国16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20进12第二场 全国12强艺宝の评价 影子:有超越年龄的唱功;我喜欢你这头发,可爱(长沙赛区50进35) 艺宝宋柯:武艺歌唱的很好,可以让人陷进去。 娓娓到来..感情真挚..唱歌的最高境界。(长沙赛区35进25第一场) 宋柯:你有人气是应该的,你真的很会唱歌。(长沙赛区35进25第一场) 影子:台下的观众都在为你发光发亮。在你脸上洋溢的微笑,是我们在所有的那些比你年长很多的已经成名的巨星脸上看到的那一抹神秘的巨星式的微笑。他几乎没有做任何常规的煽动的动作——摇动手臂、晃动胯部,就已经让他的粉丝们尖叫连连,不能把他们的目光从他的身上拿走,我也是。对武艺的粉丝说:我多想分享一点你们对武艺的爱,爱武及影好不好?!(长沙赛区35进25第二场) 宋柯:“非常出色。”(突围赛300进60) 陈建宁:“你在舞台上唱歌很有魅力!”(全国61进30第一场) 宋柯:“你缺的不是技术,是胆量。”(全国30进20) 宋柯:“表现得特别好.....艺人一定要自恋”(全国23进12第一场) 周治平:“你是最有潜力的选手!”(全国23进12第二场)艺宝の节目录影 《天天向上》: 6月13日录影,播出时间:晚19:30 湖南卫视《特步天天向上》,演唱歌曲《在KTV说爱你》。 《一呼百应》: 7月3日录影,播出时间:下午17:30湖南卫视《雨洁一呼百应》,演唱歌曲《我的舞台》(12强合唱)《说了再见》《甜甜的》《爱》(12强合唱) 艺宝.快男一呼百应地图时间:7月3日(周六) 地点:西安市民乐园万达广场(见右侧) 具体内容:7月3日,快乐男声全国12强将随湖南卫视王牌栏目《一呼百应》空降西安检验人气,并在西安召开12强的首个演唱会, 具体路线: 1.外地的午饭 火车站—民乐园万达广场 乘坐251路,五龙专线,游6路,201路,30路经过2站, 到达民乐园站,下车后步行约70米,到达万达国际影城 2.本地的午饭 民乐园-公交车站 途径公交车:14路; 15路; 16路; 20路; 25路; 30路; 32路; 41路; 46路; 102路; 201路; 251路; 309路; K605路; 五龙专线; 《快男全国12强见面会》7月8日,具体播出时间为主题为“快男全国12强,闪耀梦想舞台”艺宝の歌曲 (K王争霸) 艺宝北美图片有人为你偷偷在哭 朋友别哭 流年 分开之后 灰色空间 木乃伊 你到底爱谁 怎么忍心放开手 改变自己 新不了情[编辑本段]概念 武艺:武术上的本领。 秦汉三国时期,徒手或使用各种兵器的武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攻防格斗技能的提高,用于娱乐、健身的雏形套路陆续出现,一些武艺专著也先后问世。从体育的角度看,当时发展较显著,史籍记载较多的武艺项目,主要有手搏、剑术与射箭等。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练武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的倾囊相授。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一般有站桩,例如站马步;各种锻炼肢体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这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于现在的套路武术,则具有一定运动员水平,就直接进行套路动作的学习,对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并不大重视。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内功 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由于中国民间思想受道教影响深远。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份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练习较前者困难。并且,由于深度的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偏差(即所谓“走火入魔”)。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 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并增强体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有传说运用内功,可以在近距离不经接触,而打击对手(如少林功夫中的阳光手)。但一般认为此种功夫需要长期刻苦练习,并且各门派传统上都不愿公开自己的修炼方法,因此内功修炼的这种效果尚未能得到公开证实。内功修炼的这种效果尚未能得到公开证实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从未有在实际对战中使用过此种功夫做出实际伤害的可证明事例发生(如少林功夫中的阳光手)。 外功 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筋、骨、肌肉的强度,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他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中国武术中,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公开的表演和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武术的源流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武术的沿革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 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初天罡拳开始流行。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这时的唐朝,阿拉伯人开始大量定居于中国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术开始形成。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 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身穿汉服的武当弟子在练习武术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 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这时的回族武术开始快速发展。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明洪武年间,洪武拳开始流行,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高。清代人对回族的认识显得更深入了一层,有了一句乾隆众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将种。”的评价。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著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作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武术姿势 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编辑本段]画家:武艺 196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8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师从卢沉。同年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1991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卢沉教授研究生。 1992年——1993年完成研究生毕业创作《辽东组画》及毕业论文《用笔墨塑造情感》。199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在北京举办第一次个人作品展。现任中央美院壁画系讲师。 1994年春在京郊大兴画室创作《夏日组画》,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力的实验:表现性水墨展》。1995年赴河南淮阳、渑池等地考察写生.并创作《淮阳组画》、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青年画家邀请展》。创作《黄村组画 》、1996年参加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水墨联展》、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精品展》并接受央视《书坛画苑》采访、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水墨现状展》 、参加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的《水墨延伸·人物画邀请展》、参加《中国当代名家珠海作品邀请展》、应邀为英国伦敦国家电视台大型专题片《中国》绘制专辑封面。 1997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素描艺术展》。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7中国水墨画邀请展》 。1998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开放水墨——六人现代艺术展》(武艺、王晋、李孝萱、陈铁军、邵戈、赵保生现代艺术展)。参加《世纪之星——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参加《当代中国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展 。1999年参加“世纪未来艺术之旅第三回展”。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水墨延伸——99中国画人物肖像作品展》。参加“都市水墨画”(广州、深圳)。 2000年参加《新中国画大展》(上海),参加《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并接受央视《美术星空》采访。2001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个人作品展。 参加《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邀请展》,《水墨延伸——2001年展》,《当代中国艺术家招贴设计展》(北京、日本、法国、意大利)。 作品被专题介绍和刊载于台湾《雄狮美术》、《艺术家》、《炎黄艺术》、大陆《美术》、《美术研究》、《江苏画刊》、《画廊》、《美术观察》、《美苑》、《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中国画研究》、《艺术家》、《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传呼》。 《美术大观》、《文化月刊》、《中国诗书画》、《中国现代线描精选》、《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创意手稿》、《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新作集》等专业刊物 。作品曾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艺苑美术馆、中央电视台电视画廊、深圳华韵文化艺术公司、深圳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及德国、英国、台湾、香港、日本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论文及评介文章:台湾《艺术家》1993.9晓溪:《武艺水墨人物画展》。大陆《艺术家》1994.1迟驰:《于等诗中构建一评析武艺<辽东组画>》 。《张力的实验》画集,刘骁纯《武艺作品简评》。《美术研究》1995.2武艺:《我的三组作品的主题酝酿与艺术表现》。《江苏画刊》石飞:《一颗漂荡的心灵——武艺作品简评》。 《画廊》1996.3皮力:《对时间与生命的东方式表达——对画家武艺的访谈》。《美术观察》1996.6.武艺《创作遐想》。《美苑》1996.2武艺《对水墨人物画教学与创作的几点感想》 。 《美术观察》1997.1 陈苏平《武艺的画》(节选)。《美术观察》 1998.10孙景波;《看武艺画展》。《美术研究》 淳如《人间情怀一观武艺近作有感》。 《荣宝斋》 武艺《西行散记》。《中国画研究》 陈苏平《武艺的画》(全文)。《艺术状态》《西行散记》、《关于教与学状态的一点感想》。《江苏画刊》张敢《一次谈话的摘录——武艺访谈》。《当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画像,2001范迪安《现代“逸品”——评武艺画作》。 作品曾被专题介绍于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并被德国、美国、日本及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具体地址就在河西区永安道桃园派出所前面靠近河边的地方。

武艺 目录[隐藏]艺人:武艺艺宝の资料艺宝の快男比赛歌曲集艺宝の快男比赛编号艺宝の比赛经历艺宝の评价艺宝の节目录影艺宝の歌曲概念 武术的源流武术的沿革身穿汉服的武当弟子在练习武术武术姿势画家:武艺艺人:武艺 艺宝の资料艺宝の快男比赛歌曲集艺宝の快男比赛编号艺宝の比赛经历艺宝の评价艺宝の节目录影艺宝の歌曲概念 武术的源流武术的沿革身穿汉服的武当弟子在练习武术武术姿势画家:武艺[编辑本段]艺人:武艺艺宝の资料中文名:武艺 曾用名:刘扬帆(武艺在北美参加K王争霸的名字) 艺宝 12强定妆照英文名:Philip 昵称: 小艺,武小艺,艺宝,艺少,艺殿下,艺王子,艺小宝,艺仔 粉丝昵称:午饭-(WE) 籍贯:香港九龙 血型:B型 父亲:武力 弟弟:武星Phirey 小学: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初中: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高中:unionville high school (加拿大 多伦多) 生日:1990/11/03 生肖:马 星座:天蝎座 身高:165cm(正在长高) 体重:60kg 个性:温柔 内向 开朗(对熟悉的人) 沉默 腼腆 低调 爱好:唱歌 踢足球 弹钢琴吉他 听歌 看碟 旅游 看足球比赛 打桌球 喜欢的运动:足球 、跑步、乒乓球、 羽毛球、桌球 、保龄球 喜欢的乐器:钢琴 最喜欢的颜色:蓝色、银色、白色、橙色、黑色 最喜欢的体坛明星:范尼 、C罗、贝克汉姆 最喜欢的球队:曼联、英格兰、荷兰 最喜欢的乐坛明星:蔡卓妍(阿sa) 最喜欢的电影:《无间道》、《不可不信缘》、《燃情岁月》 招牌动作:唱歌捂着肚子,啃指头(可爱) 艺の签名[1]粉丝口号: “武”可替代 “艺”鸣惊人 “艺”心一“艺” 爱武艺,没道理 非凡武艺,无限魅力 聆听武艺,“艺”心一意 快男好友:吴俊余、徐嘉苇、刘天霖、李雪岩、张承、刘宇超、刘心、玉米提、谭杰希、邓入比、李炜、陈翔、姜潮 签约公司:天娱传媒艺宝の快男比赛歌曲集海选: 可惜不是你(原唱 梁静茹) 长沙赛区50进35: 可惜不是你(原唱 梁静茹) 菊花台(原唱 周杰伦) 艺宝长沙赛区35进25第一场: 如果云知道(原唱 许茹芸) 雨天(原唱 孙燕姿) 长沙赛区35进25第二场: 有人为你偷偷在哭(原唱 苏永康) 我还想她(原唱 林俊杰) 全国300强见面会: 我有我的young(集体演唱 原唱 飞轮海) 全国300强进60: 何必在一起(原唱 张杰) 分开以后(原唱 唐禹哲) 全国61进30第一场: 怎么忍心放开手(原唱 山野) 曹操(原唱 林俊杰) 全国30强进20: 会呼吸的痛(原唱 梁静茹) 猜不透(原唱 丁当) 全国20进12(第一场): 可惜不是你(原唱 梁静茹) 全国20进12(第二场): 如果云知道(原唱 许茹芸) 木乃伊(原唱 林俊杰) 全国12强总决赛(第一场): 隐形的翅膀(原唱 张韶涵) 灰色空间 (原唱 罗志祥) 醉赤壁 (原唱 林俊杰)艺宝の快男比赛编号海选:08042 300进60:49 61进30第一场:30 30进20:14 艺宝 12强20进12:20 全国总决赛:02艺宝の比赛经历2009年获得K王争霸的北美赛区第3名 2010年快乐男声长沙赛区25强 全国300强 入围全国30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61进30 全国30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30进20 全国23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20进12第一场 全国16强 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突围赛20进12第二场 全国12强艺宝の评价影子:有超越年龄的唱功;我喜欢你这头发,可爱(长沙赛区50进35) 艺宝宋柯:武艺歌唱的很好,可以让人陷进去。 娓娓到来..感情真挚..唱歌的最高境界。(长沙赛区35进25第一场) 宋柯:你有人气是应该的,你真的很会唱歌。(长沙赛区35进25第一场) 影子:台下的观众都在为你发光发亮。在你脸上洋溢的微笑,是我们在所有的那些比你年长很多的已经成名的巨星脸上看到的那一抹神秘的巨星式的微笑。他几乎没有做任何常规的煽动的动作——摇动手臂、晃动胯部,就已经让他的粉丝们尖叫连连,不能把他们的目光从他的身上拿走,我也是。对武艺的粉丝说:我多想分享一点你们对武艺的爱,爱武及影好不好?!(长沙赛区35进25第二场) 宋柯:“非常出色。”(突围赛300进60) 陈建宁:“你在舞台上唱歌很有魅力!”(全国61进30第一场) 宋柯:“你缺的不是技术,是胆量。”(全国30进20) 宋柯:“表现得特别好.....艺人一定要自恋”(全国23进12第一场) 周治平:“你是最有潜力的选手!”(全国23进12第二场)艺宝の节目录影《天天向上》: 6月13日录影,播出时间:晚19:30 湖南卫视《特步天天向上》,演唱歌曲《在KTV说爱你》。 《一呼百应》: 7月3日录影,播出时间:下午17:30湖南卫视《雨洁一呼百应》,演唱歌曲《我的舞台》(12强合唱)《说了再见》《甜甜的》《爱》(12强合唱) 艺宝.快男一呼百应地图时间:7月3日(周六) 地点:西安市民乐园万达广场(见右侧) 具体内容:7月3日,快乐男声全国12强将随湖南卫视王牌栏目《一呼百应》空降西安检验人气,并在西安召开12强的首个演唱会, 具体路线: 1.外地的午饭 火车站—民乐园万达广场 乘坐251路,五龙专线,游6路,201路,30路经过2站, 到达民乐园站,下车后步行约70米,到达万达国际影城 2.本地的午饭 民乐园-公交车站 途径公交车:14路; 15路; 16路; 20路; 25路; 30路; 32路; 41路; 46路; 102路; 201路; 251路; 309路; K605路; 五龙专线; 《快男全国12强见面会》7月8日,具体播出时间为主题为“快男全国12强,闪耀梦想舞台”艺宝の歌曲(K王争霸) 艺宝北美图片有人为你偷偷在哭 朋友别哭 流年 分开之后 灰色空间 木乃伊 你到底爱谁 怎么忍心放开手 改变自己 新不了情[编辑本段]概念武艺:武术上的本领。 秦汉三国时期,徒手或使用各种兵器的武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攻防格斗技能的提高,用于娱乐、健身的雏形套路陆续出现,一些武艺专著也先后问世。从体育的角度看,当时发展较显著,史籍记载较多的武艺项目,主要有手搏、剑术与射箭等。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练武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的倾囊相授。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一般有站桩,例如站马步;各种锻炼肢体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这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于现在的套路武术,则具有一定运动员水平,就直接进行套路动作的学习,对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并不大重视。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内功 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由于中国民间思想受道教影响深远。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份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练习较前者困难。并且,由于深度的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偏差(即所谓“走火入魔”)。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 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并增强体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有传说运用内功,可以在近距离不经接触,而打击对手(如少林功夫中的阳光手)。但一般认为此种功夫需要长期刻苦练习,并且各门派传统上都不愿公开自己的修炼方法,因此内功修炼的这种效果尚未能得到公开证实。内功修炼的这种效果尚未能得到公开证实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从未有在实际对战中使用过此种功夫做出实际伤害的可证明事例发生(如少林功夫中的阳光手)。 外功 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筋、骨、肌肉的强度,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他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中国武术中,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公开的表演和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武术的源流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武术的沿革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 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初天罡拳开始流行。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这时的唐朝,阿拉伯人开始大量定居于中国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术开始形成。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 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身穿汉服的武当弟子在练习武术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 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这时的回族武术开始快速发展。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明洪武年间,洪武拳开始流行,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高。清代人对回族的认识显得更深入了一层,有了一句乾隆众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将种。”的评价。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著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作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武术姿势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编辑本段]画家:武艺196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8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师从卢沉。同年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1991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卢沉教授研究生。 1992年——1993年完成研究生毕业创作《辽东组画》及毕业论文《用笔墨塑造情感》。199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在北京举办第一次个人作品展。现任中央美院壁画系讲师。 1994年春在京郊大兴画室创作《夏日组画》,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力的实验:表现性水墨展》。1995年赴河南淮阳、渑池等地考察写生.并创作《淮阳组画》、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青年画家邀请展》。创作《黄村组画 》、1996年参加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水墨联展》、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精品展》并接受央视《书坛画苑》采访、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水墨现状展》 、参加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的《水墨延伸·人物画邀请展》、参加《中国当代名家珠海作品邀请展》、应邀为英国伦敦国家电视台大型专题片《中国》绘制专辑封面。 1997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素描艺术展》。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7中国水墨画邀请展》 。1998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开放水墨——六人现代艺术展》(武艺、王晋、李孝萱、陈铁军、邵戈、赵保生现代艺术展)。参加《世纪之星——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参加《当代中国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展 。1999年参加“世纪未来艺术之旅第三回展”。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水墨延伸——99中国画人物肖像作品展》。参加“都市水墨画”(广州、深圳)。 2000年参加《新中国画大展》(上海),参加《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并接受央视《美术星空》采访。2001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个人作品展。 参加《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邀请展》,《水墨延伸——2001年展》,《当代中国艺术家招贴设计展》(北京、日本、法国、意大利)。 作品被专题介绍和刊载于台湾《雄狮美术》、《艺术家》、《炎黄艺术》、大陆《美术》、《美术研究》、《江苏画刊》、《画廊》、《美术观察》、《美苑》、《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中国画研究》、《艺术家》、《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传呼》。 《美术大观》、《文化月刊》、《中国诗书画》、《中国现代线描精选》、《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创意手稿》、《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新作集》等专业刊物 。作品曾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艺苑美术馆、中央电视台电视画廊、深圳华韵文化艺术公司、深圳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及德国、英国、台湾、香港、日本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论文及评介文章:台湾《艺术家》1993.9晓溪:《武艺水墨人物画展》。大陆《艺术家》1994.1迟驰:《于等诗中构建一评析武艺<辽东组画>》 。《张力的实验》画集,刘骁纯《武艺作品简评》。《美术研究》1995.2武艺:《我的三组作品的主题酝酿与艺术表现》。《江苏画刊》石飞:《一颗漂荡的心灵——武艺作品简评》。 《画廊》1996.3皮力:《对时间与生命的东方式表达——对画家武艺的访谈》。《美术观察》1996.6.武艺《创作遐想》。《美苑》1996.2武艺《对水墨人物画教学与创作的几点感想》 。 《美术观察》1997.1 陈苏平《武艺的画》(节选)。《美术观察》 1998.10孙景波;《看武艺画展》。《美术研究》 淳如《人间情怀一观武艺近作有感》。 《荣宝斋》 武艺《西行散记》。《中国画研究》 陈苏平《武艺的画》(全文)。《艺术状态》《西行散记》、《关于教与学状态的一点感想》。《江苏画刊》张敢《一次谈话的摘录——武艺访谈》。《当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画像,2001范迪安《现代“逸品”——评武艺画作》。 作品曾被专题介绍于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并被德国、美国、日本及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张欣的文章

叙述了女儿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而落落寡欢并借雨排遣的情形。(抓住了女儿落落寡欢,借雨排遣即可).借题发挥”中“借题”指借雨中奔跑之行为,“发挥”是指排遣自己内心的郁闷.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中心,或揭示了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女婿请自重的作者是小豌豆。《女婿请自重》是小说原名《王牌赢家王浩张欣》的精编版,讲述了王羽张欣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作者文笔细腻,文字功底强大,人物感情描写十分细致,是一本都市类型的网络小说。

文章简介:王羽毕业三年,一直都是社会上打拼,只可惜他始终都是迷茫的,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才好。浑浑噩噩中竟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正是因为这个电话直接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毅然决定做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就算是受尽欺辱也毫不退却。无人知晓他为何要这样做,只有王浩自己明白,等到赘婿日子结束后,等待他的才是逆袭的开始。

《上善若水》收集的一百多篇文章大多数篇幅只有六七百字,但其中却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读起来很轻松,却又耐品,常有醍醐灌顶之感。这些文章大多是为女人而写。摘抄几段一个女孩子最大的缺点不是贫穷,而是俗气和乏味。一个不爱惜自己的女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爱是不容易的。女人不必过分自觉为老妈子,把家中事搞的事事妥贴,男人不但不知足,还会变得越来越挑剔。对男人可以关心,可以理解,却万万不能迁就,这是原则问题。中年女人最大的敌人是什么?不是皱纹和发福,而是多嘴。一个真正的女人是不会停留在被观赏和被珍藏这一层面上的。职业女性如果有什么尴尬的话,那就是她们的理性思维多一些,她们永远不会是男人餐桌上的一道点心。独立不是要做女强人,披挂上阵,与男人一争天下什么的,但至少要能自食其力,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我从不是由于热爱工作才热爱生活,恰恰相反,是由于我热爱生活才热爱工作。人的衰老是客观规律,尤其女人到了一定年纪,唯有靠技能或者智慧吃饭才能赢得尊重。只有自身的成熟和从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增值,至于别人怎么看你,其实并不重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永远值得提倡的,包括爱钱爱美,但都别沾一“太”字,有时招来的结果不堪设想。平常心是需要修炼的,同样是一种境界。

张掖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

我刚下完的我还没写呢,再找论文.......小城镇建设作业1 一、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小城镇的分类:依照行政建制分类: 地方驻地 、县城 、县以下建制镇 、集镇 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 依照职能特征分类: 工矿城镇 、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 、旅游城镇 、卫星城镇。 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战略提出的背景: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1.小城镇建设与“三农”问题: 小城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对于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贡献。 2.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四、小城镇的功能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 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 3.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 4.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居民的素质提高。在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设施,可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五、 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六、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费孝通最早注意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他实地调查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进程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社会学的研究,研究了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现代小城镇成长和变化的动力。 费孝通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构架。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是费孝通主张的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费孝通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两个棋眼:“一是发展内地的小城镇这种人口蓄水池,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广人稀的边区开发资源。 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即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 费孝通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不同地区因不同地形、资源、交通和所处方位等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七、小城镇发展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要走发展农村特色工业之路。 作业21、 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答:中国小城镇建设将面临着以下挑战:1)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改变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2)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绕过生态环境的破坏;3)小城镇建设与资源短缺;如何建立节能型小城镇;4)小城镇建设与贫困、住房、交通、犯罪的矛盾;5)小城镇建设与就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2、 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是在哪些方面?答: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中国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小城镇。①经济全球化给小城镇注入发展的资金;②加快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2)农产品的丰富有助于小城镇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农产品的流通超越了国界,打破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3)城乡隔离壁垒的打破有助于小城镇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变成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3、 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如何?答:未来中国小城镇建设将显现出以下趋势:1)小城镇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2)现有的小城镇将出现分化,有的将发展成为新兴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而有的将消失。3)东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差距将缩小。4)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将出现历史性的变化。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城乡壁垒的打破、国家政策的有利导向等等,我国小城镇建设将走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4、 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答:1)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2)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3)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5、 按发生机制分,我国小城镇有哪些建设模式?答:1)政府主导模式。2)城市辐射模式。3)资源开发推动模式。4)市场带动模式。5)旅游文化推动模式。6、 分析当地的一个小城镇建设模式。答:瑶琳镇属于旅游文化推动模式。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人民公社”,其所在地是在至南大桥的南端,那是一个不上一百户人家的农村,根本谈不上小城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瑶琳仙境开发初,现瑶琳镇所在地名叫“洞前村”,当时仅有十几间破破烂烂的泥墙屋,零零散散地居住着十几家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游客日益增多,促进了餐饮、旅馆、交通、旅游商品等行业的发展,居住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至南人民公社改为瑶琳镇,所在地移到原“洞前村”。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现瑶琳镇是在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的。富春江镇属于资源开发推动模式。7、 推动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有哪些?阻碍小城镇发展阻力因素有哪些?答:动力因素有:1)农业的基本动力:①食物贡献;②原料贡献;③劳动贡献;④土地贡献。2)工业的核心动力: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的聚集,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3)第三产业的动力: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观念更新、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4)集聚经济的动力: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产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从边远、贫穷的地方向交通便利、富裕的地方流动。5)比较利益的动力:农业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通过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农业生产要素必然流向非农业部门。6)政策的动力:①国家宏观政策(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②国家专项政策(土地、户籍、产业等政策);③地方性政策(税收、用地、产业等政策)。7)区位优势的推动力: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距离资源较近等。阻力因素有: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阻力(文化、技术、观念)。2)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不协调的阻力(企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分布过密、过散、规模过小,生产销售不景气等)。3)传统文化的阻力(单家独户、自然分散、处处分割,与生产和生活无有机联系)。4)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外部阻力(自给半自给的传统旧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之间的冲突;“离土不离乡”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8、 分析你所在的小城镇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答题要点和思路:(发挥个人主观意志,不做统一答案)1)你所在的小城镇概况简介:例如:瑶琳镇地处桐庐县中部,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距杭州85公里,05省道穿境而过,是杭州至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著名的瑶琳仙境、红灯笼外婆家、天目溪漂流等景区,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镇。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万人口,是省综治先进镇、省级卫生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 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公社”,所在地是大桥南端。现镇所在地原名“洞前村”,瑶琳仙境开发时仅有十几间泥墙屋,零零散散居住着十几户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2)按照第7题中阻力因素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3)按照第7题中动力因素的七个方面提出对策。(注意:要抓住重点)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概念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小城镇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目标作出具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第二,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第三,根据小城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第四,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第五,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第六,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第七,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的设施; 第八,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估算近期建设投资。 3、小城镇发展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产生了那些弊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这种设计原则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的延伸,导致城市郊区无遮挡的向外发展,导致大都市间已经不存在开放的自然空间网络。第二、随着土地扩展型的城市发展,城市蔓延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在郊区展开,造成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过度使用。第三、随着高速公路和汽车的发展,郊区村庄的尺度正在超出人的尺度,郊区村庄的传统社区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工业文明”设计下的小城镇建设弊端很多,在小城镇发展中,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是一种“削足适履”的选择。今后小城镇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具体来说要把小城镇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小城镇里的村庄应该有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村庄的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还要有一个村民正式聚会的场所,通过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发达国家在建设城镇中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主要有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美国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没有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美国甚至没有控制开发场地的相关法规,所以,规划工作常常遇到困难。在规划设计中,没有注意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英国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们区域。因此,他们在给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的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他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如水源、学校、公共交通、等等。在英格兰的乡村,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事实上,农民现在已经不再是英格兰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于是,他们几十年前面临与我们今天相同的问题。有时,他们需要就地为人们安排工作,有时,他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其它的地方就业。在英格兰,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 000到20 000人不等。当他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集”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 5、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经验主要经验有:具体考虑小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关系,它是否能够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它是否能够推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它是否有水源,是否有适合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是否有便捷的公路,是否是它周围村庄的公共交通枢纽,在那里的人是否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商业、卫生、教育、污水处理等。因此,在英格兰,这种可供开发成集镇的地方是有限的。今天的英格兰,大约有1030个这样的集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欧美规划师在做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划时,特别注意了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特别仔细地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的确面对不同于城市规划师的问题:他们必须在小城镇和乡村扩张的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他们必须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村镇的布局、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村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村镇原有的形体布局。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他们在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6、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一般价值取向1.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主要有: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原始的自然地貌;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2.保证人类的消耗是在自然再生范围之内的;主要表现为: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把人类的废弃物变为其它物种的营养,被其它的生物物种再利用;使我们的消耗在物理或化学上为自然所承受。3.阻止人为的灾难4.满足人的社会需求5.居民参与作业41、专家认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三方面的问题?一、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二、非农化与城市化未能实现同步发展 三、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规模偏小;规划管理不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功能不完备;城镇建设缺乏特色。2、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薄弱;一些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方的领导无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切实际地推进城镇化,只重视城镇的硬件建设不培育城镇的经济增长点,致使一些小城镇成为一座座“空壳城”,出现硬件设施浪费、土地闲置、楼宇关闭、“高楼大厦乞丐住”的现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缺乏;在一些地区,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门槛”很高,买房或建房的价格或成本很高,在小城镇落户要交纳各种费用,并且由于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清晰,使得农民不愿完全放弃土地进入城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三.乡镇企业支持力度下降;乡镇企业出现增长速度放慢、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使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过度分散的问题难以克服。进而影响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促进有效公共需求的形成和扩展,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推动力。3、有什么样的政策选择来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引导乡镇企业的集聚;四、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五、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六、改革财政体制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太长了 贴不下。。。。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目 录一、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 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1)2. 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1)3. 科学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4. 实施发展重点小城镇的策略…………………………………………………(2)

一、短视行为导致地方产业结构失衡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条件不断变化。无视条件变化便把握不住小城镇建设的未来演变趋势。回头看,凡发生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落后县市,当初都曾出现过短视、蛮干的行政行为和明显失误的地方政策。整个演化进程分四阶段。早期,城建摊子多半铺得太大,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超常规扩张。从县域经济层面考察,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已高度依赖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于是陷入两大窘境:一是为获得更多财政收入直接介入房地产,前期协从房地产商低价征用民房搞旧城改造,后期则为房地产炒作推波助澜,民怨不小;二是当地一些实权官员直接干预或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获利不小,更让社会上贫富悬殊差距转化成党群、干群间紧张关系。中西部县市过去经济多半薄弱,启动小城镇建设常靠土地拍卖,后来又人为助长房地产炒作,拆迁范围内百姓们花掉几十年积蓄才能适应。民间资金大多沉淀在房子上面,当地个体私营经济遭遇寒流,过去刻意打造的“食府一条街”、“娱乐一条街”等纯消费店面陆续歇业,很能说明问题。随之,当地劳动力市场受影响。以前,经济落后县市的国有企业差不多“放”完了,绝大部分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靠个体私营企业消化。当地居民现在购置新房后却面临个体私营经济寒流,劳动力只能外出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寻业,本地劳动力反而匮乏,严重时新引进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无法招满合格工人,当地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萎缩,完全出乎外来老板原先所料。问题还有,因劳力外出的劳务收入高于本地,不仅给本地更多的劳动力外出起示范效应,且因其带回资金增量短期内还达不到个体投资办企业的数量,只能偏向于投入家人生活消费,从而慢慢提高了本地的生活资料价格。笔者看到,那些县市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价格就时常高于当地中心城市甚至省城。继而,当地财政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大。由于本地劳动力大量外出,产业格局失衡,本地工薪阶层收入长年不得提高,其生活水平渐渐落后于其他居民,劳动力外出家庭大多剩下老弱妇孺和在读学生,造成本地的生活资料消费萎缩;而本地的廉价劳动力潜在优势丧失,又使得外地资金投资本地的难度陡升;结果是本地农业产品多以低价位的原材料形式进入外地市场,外地工业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多以高价位进入本地市场,本地贸易出现逆差,再加上前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和今年取消农业税,当地财政收入吃紧,迫使政府更投入地“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有的地方完成旧城区改造后又立即搞新一轮城区扩建,于是出现已建房入住率低、新城区半拉子工程的尴尬情景。最后,产业格局严重失衡成定局,财政收入萎缩。由于经济落后县市多处于交通和资源条件均较差的边远山区,本地经济难以催生资本大户,故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启动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和房地产商;城建新房陆续出售时期,当地民间资金开始向房地产商手中聚集,但因本地产业结构仍然落后、利润回报率低且不稳定,所以他们并不把积聚的资金投入本地其他产业,而是外投其他地区,致使本地资金外流。这个阶段,有些地方的银行储蓄显著增大,来源主要是房地产商,其他产业的增量资金则开始减小。硬着头皮走下去房屋空闲率陡然上升,房地产商随之淡出,倚重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财政收入萎缩。单一依赖于房地产的小城镇建设政策取向,前期导致其他产业增量资金渐渐不足,后期导致当地整个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滞后,前期条件变化成为后期条件变化的前提。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在此所涉及的已不只是单纯的城建学、经济学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系统问题。二、导致地方政策失误的四大矛盾单一依赖房地产业小城镇建设策略,无疑是多重矛盾的作用结果。新的小城镇建设怎样选择正确发展方向,已陷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落后县市怎样摆脱困境,不能不面对这些矛盾深加思考。本文归纳四大矛盾。第一,地方经济实力单薄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缺口之间的矛盾。单靠政府财政,多数经济落后县市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故很多地方派员外出寻经,引进利用民间闲散资金的办法,其中两个办法即是:低价格征收老城区民房、高标准规划民间新建房。据此,贫穷县市小城镇建设愈超前,一时内财政增收幅度愈大;但由于原来本地经济资源形态低级、内生性储蓄低、社会闲散资金存量小,结果随之民间资金消耗愈大,其他产业发展所受影响亦愈大。此矛盾的内在固有因素是资源。欲化解这个矛盾,当从活化资源着手,化本地天然资源为可市场交换的商品资源、货币资源。第二,行政权力不断扩张与社会公众权益弱化之间的矛盾。为了低价征收老城区民房,这些经济落后县市往往成立含有土地、城建、公安等部门的“拆迁办”,强制居民拆房迁居;为了高价卖出房地产,当地的城建、土地部门往往联手策划炒作,导致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贱征贵卖损害百姓利益,已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且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严加制止。此矛盾的内在固有因素是权力,其发生前提是公共权力的赋予、监督机制不完善。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不少县市之所以经济落后,并非单纯的自然因素使然,而常伴有市场秩序欠佳、社会环境欠理想等综合因素作用,尤其表现为行政权力异常扩张。故当小城镇建设规划超越当地经济实力时,便要倚仗不当行政辅佐。欲化解此矛盾,只能经由建立和完善民本政府予以完成,也就是让普通百姓的意见、要求和评议进入公共权力的赋予和监督环节。第三,地方财税收入增加与税源缩小之间的矛盾。低价征收旧房地产和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形成巨大的价差,加上房地产业膨胀,政府获得可观的税费收入,迅速扭转了经济落后县市以往财政上捉襟见肘的被动状况;然而,大量民间资金沉淀于房地产,其他产业的“资金——商品——资金”循环周期延长,产业税源范围反而缩小。房产业过度膨胀本身意味着经济泡沫,政府主导型的房产业过度膨胀更将直接导致当地整个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该矛盾中,生产要素是其内在固有因素。虽然各地均有种类数量迥异的天然资源。但只有经过有效的开发利用,先行投入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可将本地天然资源转化成更具经济价值的可市场化的物质形态,换取更多生产要素。强硬推行超常规小城镇建设方案,使本地生产要素高度聚集于房地产业而减少其他产业所获份额,近乎杀鸡取卵。欲化解此矛盾,唯有破除不合科学发展观的“捷径”思想,按经济规律办事,再造衡稳型产业结构。第四,地方党政领导政绩标准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城镇建设多被当作最能体现领导政绩的“形象”工程;相比之下,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则需更多地做些前提性、过渡性或扫尾性工作,隐而不彰,却要花大力气且讲求实效。现在各界一致认同新的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念,但与此相符的领导政绩考核、评判方法还很不成熟,以前的单纯财税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影响力还很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党政领导仍难免看齐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绩标准,故一厢情愿地搞超常规小城镇建设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个矛盾中的内在固有因素是执政观念。欲化解此矛盾,必须牢牢树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规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行为准则。小城镇建设中,四大矛盾所处阶段及其作用各不同,但彼此关联。规划方案一旦超过地方经济实力的承载力,通常先遇行政权力不当扩张与社会公众权益弱化的矛盾,继而遭遇地方财税收入增加与税源缩小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则常由地方党政领导政绩标准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矛盾引发,于此凸显决策的重要性,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但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县市地方经济实力薄弱与城镇建设巨大资金缺口的矛盾贯穿全过程。四大矛盾分别围绕本地资源、公共权力、生产要素和执政观念等深层影响因素展开。紧扣深层因素化解矛盾,是那些县市在小城镇建设中成功规避产业结构失衡的先决条件。三、采取综合措施走出误区基于前述分析,陷入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落后县市若要快步走出困境,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在小城镇建设的不同阶段上,均应正视所遇矛盾,从长远考虑。前期规划阶段,应当紧扣地方领导执政观念因素,端正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念,着重规避不合实际的政绩标准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矛盾,严把立项关。措施上既要加强领导干部自律、完善素质修养、强化亲民意识,也要加强上级党委政府指导监督力度、探索新的政绩指标系统、增加基层民主评议。中期实施阶段,应紧扣公共权力因素,完善权力监督和约束机制,及时纠正、制止和杜绝侵犯群众利益行为,规避行政权力不当扩张与社会公众权益弱化的矛盾,严格依法行政。属地最高权力机构人大宜增加相关工作内容,取消多职能部门联合组建的“拆迁办”,将合法强制拆迁事权交还城建和司法部门,坚持按市场公平原则协商处理非强制性拆迁。后期定型阶段,应当紧扣生产要素因素,着重解决好城镇建设已获成果与非房地产业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衔接,规避财税收入增加与税源缩小的矛盾。分时分区开展小城镇建设,及时恢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纠正明显的产业结构失衡,给本地产业优化重组提供必要时间。已陷入小城镇建设异常轨道的经济落后县市,要摆脱倚重单一房地产业税源的局面很不容易,但长远发展决定了必须这样做。地方经济实力单薄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缺口的矛盾,是一个需长期面对的矛盾。该矛盾之所以具长期性,是因为城镇建设首先应满足人们聚集居住的条件需求;居住条件档次并不依循城镇大小截然不同,加上城镇其他功能需求,如区域性商贸、信息、文教科卫中心的功能,较长时期内小城镇建设所需单位投资量总要超过当地经济的承载能力。承认该矛盾的长期性,不是否定经济落后县市小城镇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是为了更精确地把握、遵循小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化解其他三个矛盾的同时也成功地化解此贯穿全程的矛盾,就能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维持合理的产业结构。成功化解该矛盾的前提,在于正确制定中长期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实施适宜的产业经济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创造产业发展新机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目标是要活化本地资源,也就是挖掘本地天然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使之转化为新颖的可市场化形态。经济落后县市过去在开发本地资源方面也做过大量工作,但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渐渐单一依赖房地产业,又更容易忽视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化本地资源的工作也就渐渐不能到位了。理论上,中西部落后地区天然资源固然广袤,但从品位、聚集度、交通、技术、开发或加工成本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又缺乏明显的可市场化优势,故长期闲置。但不能不好好思考:如果你那里真没一点资源优势,域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怎么会来呢?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地区的天然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还包括了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历史人化自然和现实人文环境的总和,是漫长历史中人们不断创造、积累的结果,其范围涵盖“硬”性的古代遗迹、传统景观、各类博物馆以及“软”性的体现于今人身上的衣食住行、民风民俗、道德准则、社会风气、制度构架、语言和艺术、生存安全度、交往信任度等等。有序化程度高的社会资源与优质自然资源同样重要。现实中,经济落后县市往往忽视自身社会资源,尤其是忽视体现于今人身上的“软”性社会资源。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同时破坏本地有序化社会资源,譬如拆除数百年历史的商贸阁楼街,强拆民宅时出动警察甚至雇佣打手,怂恿各方哄抬房地产价格等等。保护有序化社会资源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空间缩减,可衍生的产业发展机遇也就没有了。用创新精神来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地有序化程度高的社会资源,活化本地资源的路子就宽广起来了。枚举三条:(1)保护或恢复原有社会资源的有序化部分,如维持、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和良好互信,能够增强人们定居和投资意念,提高已有房产利用率,拓延小城镇建设的边际效应。(2)开发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的有序化部分,如扶持管理规范的旅行社、增加本地旅游项目的宣传,能够促进旅店、交通等配套工程,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特定功能。(3)创新有序化社会资源,如将民俗风情、戏曲杂耍与旅游业、商贸业联袂登上一个独具色彩的信息平台,能够拓展本地农渔产品、食谱服装和历史人文景观的知名度,触发产业新机。总之,小镇建设必须以促进本地产业发展为前提,发掘、保护和营造本地有序化程度高的社会资源,乃是活化本地资源的一种高档次手段。

张舜徽文献学成就论文

20世纪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确立的时期。传统学术的继续发展与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献学在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学术界、读书界及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概观百年文献学的发展,有几个主要问题值得关注:一,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出版;二,文献学研究的阶段性;三,文献学研究的主要路径。 1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出版 首先,总结20世纪文献的新发现,如甲骨文献、简策文献及其他出土文献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献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同时,它们也是文献学或文献史研究的重要素材。特别是近十余年间的一些重大发现,如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简策,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等,都还未从文献学的角度加以总结和研究。 其次,总结20世纪古籍的整理与出版,这可以分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①《四库全书》系列,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等,以及一批相关工具书及研究著作的出版,形成了一门“四库学”,丰富与深化了文献学的研究。②综合性丛书系列,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以及相关的工具书《中国丛书综录》等。③二十五史系列,如百衲本、标点本及各种版本的《二十五史》整理出版,《二十五史》的补编、三编、订补等。④历代诗、词、文的整理与出版,与古代戏曲、小说的整理与出版。诗文方面,如《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明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宋文》、《全辽文》、《全金文献》等;词曲方面如《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全清词》,《全元散曲》、《全明散曲》、《全清散曲》、《古本戏曲从刊》等;小说方面如《白话中国古典小说大系》、《古本小说集成》等。⑤十三经、诸子、理学、科技等,如《十三经注疏》的整理与出版,《新编诸子集成》、《理学丛书》及各种古代科技著作的出版。⑥佛道系列,如《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等。⑦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与出版,如近期出版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一千册,经过众多研究者20年的整理释译而成,令世人瞩目。⑧其他,如方志、类书的整理与出版。 2文献学研究的阶段性 百年文献的整理、出版与研究,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材料,推动了文献学的发展。综观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前期(前40年),20世纪中期(中40年),20世纪后期(后20年),约略反映了百年间文献学的形成,发展与繁荣的过程。 前40年,文献整理出版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当时一些重要出版社,如商务、中华、开明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理、影印或出版了一大批古籍。一些新面世的文献,如甲骨文、简册、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文献的发现,改变了前人从古书到古书的做法,运用新材料与古书相印证,得出了很多新的结论。而近代以来,引进西方的一些治学思想和方法,对文献学研究也有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适、梁启超、陈垣、洪业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等,都作出了不小的成绩。如胡适的《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陈垣的《元典章校补释例》以及洪业等人编纂的数十种古书引得。20年代,梁启超提出文献学,并认为文献学即是广义的史学,是研究各门学问的基础,所做的工作是校勘注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此后不久,郑鹤声、郑鹤春写成《中国文献学概要》,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郑氏认为,编纂、结集、审订、出版、翻译、传播等,均为文献学研究的内容,这与传统文献学(以目录、版本、校勘为主要内容)已大不相同。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之学,其形成已见端倪。 这一时期,中国文献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献史研究,考其源流,可追溯到《汉书·艺文志》的总序,后世不少目录仿其制。独立成书者应以明代胡应麟《经籍会通》为首创。进入20世纪初,主要著作有叶德辉《书林清话》、《余话》,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王国维的《简犊检署考》,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等。 中期40年,由于受到战争、政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文献学的研究相对沉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张舜徽先生在文献学上的贡献。1945年,张先生出版《广校雠略》,对文献典籍的著述体例、标题著者、引注、序例、注释、流布、校书方法、审订伪书等,都作了仔细的阐述。后来他又出版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人文集别录》等文献学著作,为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在文献史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绩,比较重要的有杨寿清的《中国出版界简史》,刘国钧的《中国书生简编》,李文琦的《中国书籍演变论集》、昌彼得的《中国图书史略》,钱存训的《中国古代书史》等。 后期20年是现代文献学研究的繁荣时期。自从1982年张舜徽先生出版《中国文献学》以来,文献学著作大有层出不穷之势。究其原因,可细分为如下几点:①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20世纪后期,学术研究的兴盛,学界逐步重视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②文献知识与检索,是学习的重要手段.许多大学都把文献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课程;③文献书籍是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一些导读著作很受广大读者青睐;④古典文献学的源远流长,为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⑤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步形成,为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⑥文献学研究队伍的壮大,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并从事文献学研究,为文献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文献学研究的主要路向 20世纪,特别是后20年,文献学的发展是多途径的。概括起来,约有如下几大系列: ——古典文献学系列,其主要作者有张舜徽、王欣夫、吴枫、罗孟桢、王燕玉、杜泽逊、程千帆、徐有富等。他们基本上以传统古籍整理的方法,即目录、版本、校勘等,加以立说。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构建了古典文献学的规模,并建立了这一系列研究的基本范式。 ——新型文献学系列,其主要作者有倪波、洪湛侯等。洪湛侯在《中国文献学新编》中,用形体、方法、历史、理论4方面来构筑文献学的框架,但其基本内容还是古典文献学的,只是组配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倪波等人的《文献学概论》,在建立新型文献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超越和更新了传统文献学研究的内容。 ——分科文献学系列,目前,仅就笔者所见,有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档案文献学、社会科学文献学、科技文献学、教育文献学、中医文献学、法律文献学、经济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等。这一系列的研究并没有一种统一的范式,各自从本学科文献特点出发,以文献揭示为目标,便于人们了解学科文献的面貌。 ——分支文献学系列,主要有文献传播学、文献社会学、文献计量学、文献保护学、文献目录学、文献信息学,以及新近所见的文献经济学。这一领域的作者都比较年轻,他们勇于接受新知,运用相关学科的思想、方法,丰富与发展了文献学的研究,他们将成为文献学研究的生力军。 ——文献史研究系列,从广义看,文献的编纂、印刷、出版、发行、交流、收藏的历史以及图书史等,均可看成是文献某一侧面的发展史。这方面的著作很多,主要专题史都已涉及,但仍缺少一部综合反映文献发展的史著。 ——文献学史系列,目前可以见到的有中国文献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其实三者所涉及的内容基本相同。在某种情况下,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三者是同一意思,没有太大的区别。 ——文献学专题系列,如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朱渊清《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典籍导读”与“书籍与文明进程”两个专题,近二十年间,成果层出不穷,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向来被认为是“书斋”式的文献学,有了一次面向社会的尝试,应当说是相当成功的。 资料结集与工具书的编纂,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文献学资料结集,如《文献学论著辑要》、《中国历代图书著录文选》,以及各类文献学专题资料集等;②文献学家与著作研究,如《郑樵校雠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研究》、《文献家通考》、《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等;③文献学工具书的编纂,如《中国古文献大辞典》、《简明中国古籍辞典》、《文献学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等,以及各种专书辞典。 4结语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在21世纪知识与信息时代,文献学作为研究、整理、利用文献的一项专门之学将会更加受到关注,其本身亦将以全新的视野,开拓文献与知识研究的新领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研究者一方面将注重文献学自身的建设,如资料的结集与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探究,社会发展与文献学研究,文献学教育、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将注重文献典籍与人类社会进步、文化及现代生活的研究,如文献价值、文献信息与传播、文献与社会生活、典籍与阅读文化、书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其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文献量急剧增加,人们普遍地传播和接受大量文献信息,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文献学在揭示、整理,加工,检索、计量、利用文献等方面,将使用更现代化的手段,以适应人们的需要,对研究者来说,这将是一个持久的挑战。 UID12307 帖子164 精华3 积分16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95 小时 注册时间2003-6-14 最后登录2011-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文献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有了文献,也就有了文献的各种活动,在文献和文献工作的发展基础上,逐渐积累了经验及其认识,形成人类社会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门类文献学。文献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不仅在于它拥有丰富的实践来源,而且在于它具有“文献与文献工作”这一独特的研究对象。文献学就是专门研究文献与文献工作发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博大精深,孕育了上千年,产生于“西学东渐”的20世纪。文献学承担的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正如张舜徽先生所言:“我们最大的目的,便是要在对文献进行了整理、编篡、注释工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这便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1)正因为文献学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贡献,因此被学者们誉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本文从文献学的概念入手,以文献学发展的两个特点,大文献学观和实用性原则,试图管窥文献学发展的全貌。 一、文献学的概念 文献工作虽然历史悠久,但正式出现“文献工作”一词只不过100多年的光景。(2)1903年,欧莱特在《目录学和文献工作》一文中,首次使用了“DOCUMENTATION”,表示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文献或参考工具的过程。之后,文献工作便成为目录学、著作权、印刷技术、出版业、图书馆工作及文献服务的新概念,这一学科从一开始就具有知识综合的特点。 1907年,欧莱特在《情报和文献工作的合理组织》一文中,对“DOCUMENTATION”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含义:1、与某一特殊事物相关的现存文献构成;2、文献的专门收集;3、提供给询问者的文献构成;4、收集文献的过程;5、按UDC(普遍的十进分类法)用卡片排列的文献编目。1920年“DOCUMENTATION”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荷兰人F·D·Duyvis在国际文献工作大会上认为布鲁塞尔目录学研究所的宏大计划不可能实现(给所有文献编目),并由E·Hymans把文献工作定义为各种情报的收集、组织和传播。这个定义通用了多年,说明文献信息传播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文献工作一词在各国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含义较窄,所指范围也往往因人而异。(3)在法国,文献工作一词也常常被描述为专门情报设施的一个部分。1932年,法国文献机构联合会成立,但对文献工作的认识还十分模糊。1953年,H·LEMAITRE和A·Thompson对“DOCUMENTATION”下了一个定义,即“文献的建立、搜寻、组织和利用”,到1958年又简化为“组织与传播”。在英国,文献工作“DOCUMENTATION”一词的定义也是十分模糊的,直到1939年才由布拉福德对“DOCUMENTATION”下了一个定义。1948年,在拉福德又把它修改为“是所有记录的收集和主题分类并使之发生效用的过程。 英文词典《图书馆员用语汇编》(3[rd],4[th]ed.)把“DOCUMENTATIO”定义增加到13个。1.知识世界各种记录的收集、分类并使其易于获得的艺术;2.系统地组织知识记录和知识来源以便尽快地找到它们,并能通过各种媒介得以传播;3.记录、组织和传播专门知识;4.为最佳检索而收集、存储、组织已记录的情报资料或文献的科学;5.专门图书情报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准备和复制资料以及随后的发行活动;6.情报的选择、分类和传播;7.推荐和保存已记录的知识,使其迅速起参考作用;8.通过程序有效地积累已记录的知识、促进其发展;9.通过介绍、复制、出版、传播、收集、保藏、存储、主题分析、组织和检索、提高专门化记录知识的使用艺术;10.所有情报的收集、保存分类、选择、传播和利用;11.在专门化情报交流中所有指定的复杂活动,构成专门的图书馆事业的活动,准备和复制资料的活动以及发行活动;12.推荐、组织和交流记录知识所需的技术,以便最大限度地检索与利用情报;13.文献的鉴别、研究、汇编和使用。 在美国,1937年美国文献工作研究所建立时便使用了“DOCUMENTATION”一词。1949年将文献工作定义成一门技术:包括文献复制、文献传播和文献利用。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情报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诞生了。由于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文献和信息,在社会和科学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比传统的文献工作更具时代性和社会适应性,因此美国文献工作研究所更名为美国情报学会。实际上,所谓文献工作已被情报科学一词所取代。 自从文献工作一词出现以来,这一术语在各国的应用不尽相同,人们对它作过种种解释。它的古典定义是指对人类活动一切领域内的文献的收集、分类、利用。但随着文献工作的发展,这一术语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196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将文献工作定义为“文献工作是指对一切类型情报的收集和存贮、分类和检索、传播和利用,”这是取得西方许多国家公认的一个定义。(4) 在我国,“文献学”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可见文献学与史学的渊源。1928年,郑鹤声的《中国文献学概要》问世,这是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该书作者认为:“结集翻译编篡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表示中国文献的生产、收集、整理活动,与西方文献学术语有相近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5) 中国文献学内容广博,但条理清晰。20世80年代,基本形成了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学两大研究领域。古典文献学是以古典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文献的源流、积聚、散佚及典籍体式等,整理包括文献的辨伪、版本、辑佚、类纂、目录、注释等。古典文献学继承、丰富、发展了校雠学的理论和方法,确立了以目录、版本、校勘为核心的文献学体系。其代表作为1982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该书对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还对今后文献工作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努力方向。《中国文献学》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古典文献学理论的成熟。此后又有几个影响较大的文献学力作,它们是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等。现代文献学是针对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采用西方的文献组织方法和管理制度,对文献进行搜集、组织、整理和检索的科学。目前,这门学科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二、大文献学观 所谓大文献学观,就是要超越一般的思维模式,大量移植、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中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文献学。 我们知道,中西文献工作有不能的渊源。西方现代的文献整理思想主要源于文艺复兴以后,其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545年格斯纳的《国际书目》。经过三百多年的孕育,1892年比利时的两位律师保尔·欧莱特和汉尼·拉芳丹在布鲁塞尔创立了国际书目处,1903年正式提出文献工作的思想。由于文艺复兴运动旨在反对封建神权对人性的压制,因此文艺复兴高扬的是科学、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大旗,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各种思潮的涌现。文艺复兴之后,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文献活动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表现为文献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文,史、经、哲、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并且文献活动成为社会的基本活动,文献工作是出版、发行、商业机构、图书公司等重要的工作内容。从“DOCUMENTATION”出现,它就具有知识综合的含义,形成了重技术和实用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文献学以历代古籍为主,以目录、版本、校勘为三大支柱,以文史哲为主要学科领域。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经历了为数众多的政府较书活动,而这一系列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为强化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以“盛世修典”来歌功颂德、宣扬文治。大量的禁书、毁书就是一个明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文献的研究范围就非常有限,往往停留在对以往文化的追思上。(6)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献学提供了批判、吸收、溶合的大舞台。 在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特勒试图将科学方法系统地引入图书馆学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说”,把图书和图书馆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舞台来考察。另一位代表人物谢拉,把传播学理论引入文献信息的交流领域,提出了“社会认识论”。在德国,卡尔斯泰特提出了“知识社会学”。70年代,兰开斯特在《走向无纸信息系统》中预言:纸质文献将被电子信息取代。这些新观点新思想对文献工作的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科学观念的引入和文献环境的变化,促使一批学者广义地提出“文献学”这一新概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定友、刘国钧、沈祖荣等一批学者留洋归来,他们共同创立了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由于文献是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作用对象,文献工作是图书馆情报部门的共同实践基础,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开始运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献及文献工作。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在文献和文献工作的基础上,有机地溶和,孕育着大文献学观的萌芽。 1964年,袁翰青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提到:“有人把‘DOCUMENTATION’也译成‘文献学’。文献学诚然是我国固有的用词,讨论的内容却着重于考证典籍源流,和现代文献工作的涵义是不同。至于现代文献工作是范围相当广的工作。”这是最早提出“现代文献工作”这一概念的文章。作者认为把“DOCUMENTATION”译成的“文献学”,与中国固有的“文献学”不一样。前者倾向于现代文献工作,后者是以研究“典籍源流”为主要内容。这是第一次提出区别于传统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的“文献学”含义,只不过他们认为当时的“现代文献学”尚未独立,所以用“现代文献工作”表述之。(7)袁翰青的文章延伸和扩大了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为“大文献学”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形势的改观,经济的繁荣,学术文化空前活跃。中国文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文献学研究成果。(8)1981年,历史学白寿彝倡导建立“历史文献学”,包括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辩伪学及古汉语、古民族语文、甲骨文字、金石文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等众多学科。1982年,谢灼华教授首先撰文讨论了“文学文献学”的含义、内容、范围和作用。周文骏教授1983年发表了《概论图书馆学》,首先提出“文献交流说”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随后,又出版了《文献交流引论》(1986)。周先生认为,文献交流学是一门研究文献交流全过程的科学,作为交流过程主体的文献,其产生、发展、功能、内容、渠道、方法、效果及组织交流的相关机构,都属于其研究范围。“文献交流说”是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文献学的研究视野,后来,又被发展成为“情报交流说”和“知识交流说”。这一时期,活跃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还有单柳溪、谢元泰、韩有悌、桑榆、王余光、陈国锋、陈生农、林申清、金恩辉等学者,他们积极寻找新的思路,探索新的观点,对文献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倪波是最早提出大文献学观的学者之一。1990年,他主编了《文献学概论》,作者力求勾勒出一个包括古典文献学、现代文献学的新的文献学体系。这是继80年代以来,寻找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等“上位类”学科的又一成果,“泛文献信息论”由此产生。另外,黄宗忠的《文献信息学》(1992)和朱建亮的《文献信息学导论》(1992)进一步发展了“泛文献信息论”的思想。1994年,张欣毅的《现代文献论纲要》出版,本书强调运用“现代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古今中外各类型文献作个本体范畴上的考察和研究。影响较大的几部书还有卿家康的《文献社会学》、周庆山的《文献传播学》等。此外,蒋永福主张建立“文献物理学”,叶鹰首次大胆提出“文献哲学”的思想及康军的“文献工程学”都独具匠心、颇有新意。 世纪之交,文献学在经过20多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文献学观基本形成,其思想也深入人心。因此,对大文献学观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有机地整合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王余光等认为:“作为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文献首先是个实体概念,包含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其次文献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包括文献生产、整理、揭示、传播、收藏和利用等一系列的社会运动,文献价值及其实现、文献与文化学术的关系等方面。再次,文献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文献的起源、发展和规律等。文献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文献的学科”,(9)“无论是以古典文献整理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还是强调研究现代文献社会传播和利用的现代文献学,都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10)柯平提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文献学进行综合研究,在科学体系中寻找文献学的定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于鸣镝的两篇文章《试论大文献学》和《再论大文献学》,这是第一次以“大文献学”命名的文章,正如潘树广先生所言:“读了于鸣镝先生的《试论大文献学》,如遇知音,很感亲切。因为,有关‘大文献学’;也是笔者多年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11)“大文献学观”的确立,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随后,潘树广又发表了《大文献学散论》,作者认为:“所谓大文献学,有纵、横两个方面的意义。纵向看,古今兼容,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有机结合;横向看,整体把握,拓展文献学的学术空间”。应该说,潘先生的这个总结是科学的、客观的。 三、实用性原则 如果说“大文献学”是在纵横两个方面对文献学的拓展和兼容,那么实用性原则就是一把科学的尺度,能够对这个发展进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选择。 众所周知,理论是为指导实践而产生的,离开丰富的实践活动,理论不仅无法理解,而且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归宿。20世纪最后20年,是文献学空前繁荣的20年。一方面,对古典文献学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发展,使古典文献学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分支;另一方面,借鉴、移植的新理论新方法在文献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献学理论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积极引进的多,消化整合的少。有的研究人员热衷于构建新理论新体系,引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明显存在生搬硬套之感,有的只不过是新名词的堆砌,对实际的效用很少关心。自然,这些理论和方法不可能用来指导文献工作的实践。因此,我们有必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实用性原则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在文献工作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使文献学得到健康地发展。 当然,“一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有它内在的,非功利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也只是排在第二位的。但是,科学对真理目标进行的自由式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且能服务于社会人群”。(12)这里我们并不否认文献学理论研究的超前性,但是,如果把实际的文献工作弃在一边,任何自由式的探求,也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实用性原则,是文献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文献学发展的又一个特征。

《广校雠略》(附《世说新语释例》、《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三种)1945年有长沙排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4月增订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积石丛稿》(含《积石丛稿》、《广校雠略》、《扬州学记》、《诗毛诗故训传释例》、《乾嘉三通儒故训传》五种)1946年兰州排印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后易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后又以此名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中国史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顾亭林学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后又由中华书局1963后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7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清人文集别录》(上、下)中华书局1963年11月出版。台北明文书局,1982年翻印。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论通说》、《道论足征记》、《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等,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学三书平议》(含《史通平议》、《通志总述平议》、《文史通义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中州书画社1983年3月出版。《郑学丛著》(含《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演释名》齐鲁书社1984年6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文献学论著辑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 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旧学辑存》(上、中、下)齐鲁书社1988年10月出版。《说文解字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1月出版。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爱晚庐随笔》(含《学林脞录》、《艺苑丛话》两种)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11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訒庵学术讨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张舜徽学术著作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经传诸子语选》周国林注译本,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广文字蒙求》华中师范大学古籍所编。又有《霜红轩杂著》、《秉烛余论》、《周秦著作政论类要》、《汉语语言声系》、《中国校雠学叙论》等著作未正式出版。且其中有不少著作,为台湾多家出版社多次翻印,现其版次不一一注明。

读经一般可从汉注唐疏入手,所以最好还是要看一下《诗经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比较不错,但是中华书局(不太确定,也可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毛诗传笺通释》并没有附上《诗经》原文,而全部都是解释性的文字。另外王先谦的三家诗考订是很有成就的。如果你要研究《诗经》音韵问题,可能不太适合看宋人的注本,因为宋人对于叶韵有些滥用。 关于研究《诗经》音韵的问题不知道章太炎黄侃有没有好的资料可以参考,可以去国学论坛或者北大中文论坛询问。 以下是我从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一书中摘录整理的有关解释经文的几种体例,你可以稍微了解下。 注、传、说、训、微、故、解、笺、章句:自汉儒始,是时,学贵专门,不相通假,故释经文不出一家之言。 集解、集注、集释、集说:自魏晋始,荟萃众说,以成一书。何晏《论语集解叙》云:“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正义:唐初最高统治者感到“经学多门,章句繁杂”,令孔颖达、颜师古整理五经义疏,每经只用一家的注解,而不杂他家之说。《易》从王弼注,《书》从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传》用杜预注,《礼》用郑玄注。共计一百八十卷。这是后来合刻《十三经注疏》中最先写成的五部,其他八部,皆遵此例。 “宋学”:注解古书,至宋代而风气大变。有宋一代学者不屑墨守成规,拘束于一家之言,喜欢发挥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推翻前人就说,别创新解,以朱熹为代表。 清代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诒经堂续经解序》中说: 能守专家者,莫如郑氏康成。而其于经也,泛滥博涉,彼此通会,故能集一代之长。能发心得者,莫如朱子。而其于经也,搜采众说,惟是之从,故能为百世之宗。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进一步指出: 由“专家”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拘隘;由“心得”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悍肆,这就形成了两派末流的大弊病。 参考文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大师张舜徽的介绍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1年7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尤擅长天文算法。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致力自学,掌握了许多治学的方法。他主张走博通的路,赞赏通人之学。自小学(过去学者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而经学。

17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了不少通人硕学,得到多方指教。

1932年回到长沙,在文艺、雅礼、兑泽等高级中学担任语文、历史教师。在此期间,仍矢志自学,精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又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还仔细涉猎了“全史”——《二十四史》。

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

1946年写成《皇明经世文编选目》,在《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

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十年““””时期,撰写《劳动人民创物志》、《中国社会之分析》、《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广文字蒙求》、《郑学丛着》、《清人笔记条辨》等10部学术专著,共370多万字。

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

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

1988年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巨著《中华人民通史》。

1992年11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

1992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81岁。

张舜徽的父亲张淮玉,字小岩,自幼聪明过人,有过目成诵之能;但他对八股文向来深恶痛绝,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一生精研朴学,尤长于天文历算。曾历任常德官立中学堂、辰州官立中学堂、西路师范学堂、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算学教习;在授课之余,刻苦治学,撰有《二进数考数根术》、《循环小数新术》等数学著作。

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常备书。十六岁后,他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张舜徽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张淮玉虽然深恶八股,但对四书五经还是非常看重,在张舜徽具备了文字基础之后,即开始让他读经。因为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观念,他并不要求儿子死记硬背;张淮玉认为,不知天文,不足以读<诗经>和《尚书》,因此引导他学习天文与历算。<尚书>佶屈聱牙,于是指导他对照<史记>阅读。我们由此可知,由于父亲的治学旨趣和张舜徽本人的气质,他从一开始读书就偏重学问,而不是文章,这一点对他以后几十年的治学生涯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清人文集别录》中,他推重的是学问湛深之人,对纳兰性德、龚自珍这样的文章尔雅之士倒不甚在意。

民国初年的沅江,依旧还很闭塞,尤其是僻处乡下的长岛。但张淮玉崇尚新知,非常留心各种新出版物,并为张舜徽订购了《东方杂志》、《学衡》、《少年杂志》,还把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和历史教材买来给他看。也是在这个时期,张舜徽接触到了梁启超的新著《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对他影响至巨。他在《庭闱受学记》中曾说:“生平服膺乾嘉诸儒之学,盖自此始。”

除了父亲张淮玉,在张舜徽的学术生涯中,有三个人对他有尤其深刻的影响:早岁姑父余嘉锡,自北平南归直到中岁,杨树达,晚岁顾颉刚。

在回忆杨树达的一篇文章中,张舜徽曾深情地说:“平生所识老一辈学者名流,算来不是太少。而亲炙最久,感慕最深,治学著书最勤的,首推杨遇夫先生。”张舜徽初识杨树达是在北平姑父家。当时杨树达为清华大学教授,常到余嘉锡家中谈论学问,对年纪尚轻的张舜徽的见识感到惊讶,因此常常约他到家中盘桓。张舜徽常常向这位大学者请教,两人从此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有时张舜徽因为读书过勤,多日不登门,杨树达就会打电话到卢家,告诉他自己近日的研究心得,或者亲自过门约谈。谦恭下士,毫无崖岸。抗战爆发后,杨树达南归,任湖南大学教授,两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后来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时张舜徽任教蓝田国师;杨树达移书召他往辰溪任教,张舜徽因为家累不能应命。杨树达又寄书相请,云:“达一生无他长,惟乐于贤己者处,达可以进学耳。”可见他对张舜徽推重如此! 顾颉刚年长张舜徽十八岁,亦属长者之列,是张舜徽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学者。张舜徽与顾颉刚没有特别的私交,但是纯粹为中国学术的传承,他由衷为张舜徽取得的每一种成就而喜悦,因此,几乎张舜徽每出版一本学术著作,顾颉刚都会写信表示祝贺,其折节下士之风丝毫不让杨树达。1962年,张舜徽出版《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顾颉刚飞书盛赞说:“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欢喜赞叹,当不止刚一人也。” 翌年《扬州学记》的修订本<广校雠略>于中华书局出版时,顾颉刚又来信祝贺,称“信条理中国学术,惟先生为当行也”。同年11月,张舜徽的<清人文集别录>又在中华书局出版,顾颉刚读后不胜欣喜,释卷之后,当即提笔修书云:“先生所着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輏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正是在顾颉刚的敦劝下,张舜徽又写作了《清人笔记条辨》。1979年夏天,张舜徽因事进京,专程到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拜访了顾颉刚,当时顾颉刚正在病中,听说张舜徽来访,立刻披衣出迎。这虽然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但相谈非常欢洽。

<广校雠略>(附《世说新语释例》、《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三种)1945年有长沙排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4月增订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积石丛稿》(含《积石丛稿》、《广校雠略》、《扬州学记》、《诗毛诗故训传释例》、《乾嘉三通儒故训传》五种)1946年兰州排印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后易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后又以此名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国史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顾亭林学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后又由中华书局1963后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7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别录》(上、下)中华书局1963年11月出版。台北明文书局,1982年翻印。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论通说》、《道论足征记》、《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等,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学三书平议》(含《史通平议》、《通志总述平议》、《文史通义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中州书画社1983年3月出版。

《郑学丛著》(含《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演释名》齐鲁书社1984年6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献学论著辑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旧学辑存》(上、中、下)齐鲁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说文解字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1月出版。

《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爱晚庐随笔》(含《学林脞录》、《艺苑丛话》两种)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11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学术讨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张舜徽学术著作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经传诸子语选》周国林注译本,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

《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广文字蒙求》华中师范大学古籍所编。

  • 索引序列
  • 张小建就业文章
  • 张建波毕业论文
  • 张欣的文章
  • 张掖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
  • 张舜徽文献学成就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