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推荐:如何设置论文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您论文录用率至关重要。文章之所以要标明参考文献,是因为您文章内容中有引用他人学术成果的内容,除非您的文章完全没有引用。一篇优秀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或者是学位论文,其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如下要求:⑴按论文中参考文献被引用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作为上角标,并列在正文的末尾。⑵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⑶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10. 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①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②专著[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首版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③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页-止页④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⑥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度⑦报纸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⑧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11.外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其文字所在国的著录格式。12.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13.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参考文献如果是网页的话应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书写。
网站类参考如下:
1、【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2、【21】中科院报告:我国现代物流2007年将保持快速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2月24日,这里写具体网址。
3、【22】2006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中国仓储与物流网,2007年4月29日,这里写具体网址。
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一、引用文献不宜过于陈旧。文后参考文献的标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学术造诣的程度及对同类文献的检索水平、利用能力。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颖,能反映同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水平。
二、引用文献类型应呈一定比例。根据相关规定,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连续出版物(期刊)、论文集析出文献、报纸、标准、专利及电子文献等。
参考文献写在哪个位置
参考文献写在哪个位置,参考文献在我们写论文的时候是经常用到的,参考文献的最末一项一般为页码,指引文所在的位置编码。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参考文献要卸载那个位置,今天就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参考文献写在哪个位置。
参考文献标注在文档结尾。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1、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
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论文涉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 引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2、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和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
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3、参考文献的著录原则
1) 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著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
2) 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 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
4) 采用规范化的著录格式。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已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
5) 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根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 出版年制两种。其中,顺序编码制为我国科技期刊所普遍采用,所以这里作重点绍。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
《茶》 [宋]林逋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一、茶与诗词 1、茶诗的产生 早期的文化常以酒助兴。从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浆”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均为酒诗。两晋社会多动乱,文人愤世嫉俗,但又无以匡扶,常高谈阔论,于是出现清谈家。早期清谈家如刘伶,阮籍大多为酒徒。酒徒的诗常常是天下地上,玄想联篇,与现实却无干碍。恰恰在这时,茶加入了文人列。茶,也从此走上诗坛。晋代左思、刘琨、陶渊明,是对抗反现实主义的“玄言诗”派百产生的优秀作家,正是由思写出了我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娇女诗》。这首诗,写的是民间小事,写两个小女儿吹嘘对鼎,烹茶自吃的妙趣。题材虽不重大,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不是酒人的癫狂与呻吟;而是从娇女饮茶中透出对生活的热爱,透出一派活泼的生机。 唐代前期,诗人主要仍以酒助兴。唐代诗人广结茶缘还是在陆羽、皎然等饮茶集团出现之后。《茶经》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艺,皎然叫结了一套茶思想,颜真卿组织了文人茶会,皇甫曾、皇甫冉、刘长卿、刘禹锡等把茶艺、茶道精神通过诗歌加以演染。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写了大量的茶诗。到中唐时期,正是从酒居上峰到茶占鳌头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到唐末,茶在文人中便占了优势。 2、宋代茶诗词的发展 宋人茶诗较唐代还要多,有人统计可达千首。由于宋代朝廷提倡饮茶,贡茶、斗茶之风大兴,朝野地下,茶事更多。同时,宋代又是理学家统治思想界的时期。理学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强调干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内省;而要自我修养,茶是再好不过的伴侣。宋代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知识分子经常十分苦恼,但他们又总是注意克制感情,磨砺自己。这使许多文人常以茶为伴,以便经常保持清醒。所以,文人儒者往往都把以茶入诗看作高雅之事,这便造就了茶诗、茶词的繁荣。像苏轼、陆游、黄庭坚、徐弦、王禹偁、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辙等,均是既爱饮茶,又好写茶的诗人。 3、元明清以来茶诗的发展状况 元代,由于饮茶之风从文人雅士吹到民间,加之文人生活降到底层,所以,元代诗人不仅以诗表达个人情感,也注意到民间饮茶风尚。明代虽然有一些皓首穷茶的隐士,但大多数人饮茶是忙中偷闲,既超乎现实,又基于现实。因此,明代茶诗反映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明人饮茶强调茶中凝万象,从茶中体味大自然的好处,体会人与宇宙万物的交融。清代朝廷茶事很多,但大多数是歌功颂德的俗品。但也有一些人写出了饮含感情的好茶诗。如卓尔堪的《大明寺泉烹开夷茶浇诗人雪帆墓》是一篇以茶为祭的典型诗章,犹如一篇祭文,但把茶的个性、诗人与茶的关系写得十分巧妙。又如郑板桥的“竹枝词”,以民歌形式写茶中蕴含的爱情: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门一树紫荆花。 诗中好像呈现出一幅直实的画图:茅屋、江水、土墙、紫荆,一个美丽的少女倚门相望,频频叮咛,用“请吃花”来表达心中的恋情,一片美好纯真的心意。 当代也不乏茶诗佳作。而且,由于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茶诗的内容和思想也大不同于历代偏于清冷、闲适的气氛。新时代的茶诗,更突出了茶的豪放、热烈的一面,突出了积极参与、和谐万众的优良茶文化传统。 二、茶与小说 唐代以前,由于茶只是供帝王贵族享受的楮侈品,加之科学尚不发达,因此,在小说中茶事往往在神话志怪传奇故事里出现。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的神异故事“夏侯恺死后饮茶”,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晋以后、隋代以前的《神异记》中的神话故事“虞洪获大茗”,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中的鬼异故事“陈务妻好饮茶茗”,还有《文陵耆老传》中的神话故事“老姥卖茶”,这些都开了小说记叙茶事的先河。唐宋时期,有关记叙茶事的著作很多,但其中多为茶叶专著或茶诗茶词;不过,《唐书》、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等,宋代祝穆等著的《事文类聚》也有关于茶事的描绘。明清时代,记述茶事的多为话本小说和章顺小说。在我国六大古典小说或四大奇书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三拍”、《老残游记》等,无一例外地都有茶事的描写。清代的蒲松龄,大热天在村口铺上一张芦席,放上茶壶和茶碗,用茶会友,以茶换故事,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在书中众多的故事情节里,又多次提及茶事。在齐鹗的《老残游记》中,有专门写茶事的“申子平桃花山品茶”一节。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则写了王婆开茶坊和喝大碗茶的情景。在众多的小说中,描写茶事最细腻,最生动的莫过于《红楼梦》。《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谈及茶事的就有近三百处。 三、茶与画 中国茶画的出现大约在盛唐时期。陆羽作《茶经》,已经设计茶图,但从其内容看,还是表现烹制过程,以便使人对茶有更多了解,从某种意义上,类似当今新食品的宣传画。唐入阎立本所作《肃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场面。张萱所绘《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唐代佚名作品《宫乐图》,是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大场面。唐代是茶画的开拓时期,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的描绘比较具体、细腻,不过所反映的精神内涵尚不够深刻。 五代至宋,茶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宫廷、士大夫大型茶宴的,有描绘士人书斋饮茶的,有表现民是斗茶、饮茶的。这些茶画作者,大多是名家大手笔,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也更提高了一步,其中不乏茶画的思想内涵,而对茶艺的具体技巧不多追求。元明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可以说到了烂熟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思想矛盾加深。所以这一时期的茶画也向更邃的方向发展,注重与自然契合,反映社会各阶层的茶饮生活状况。 清代茶画重杯壶与场景,而不去描绘烹调细节,常以茶画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康乾鼎盛时期的茶画,以和谐、欢快为主要内容。 四、茶与谣谚、传说、歌舞及戏曲 在长期的采茶、制茶活动中,广大茶农用自己的心血浇灌了茶,同时也播下民间艺术的种子,从而产生了茶谚、茶歌、茶戏以及茶的故事、传说。比较起来,上层文化与茶结合侧重于品饮活动,所以大部分茶诗、茶画是描绘文人与僧道品茶的情形。而民间茶文化则着重于茶的生产。文人多写个人饮茶的感受,民间则重点表现饮茶、制茶、种茶是为了以茶交友,普惠人间的思想。 1、茶与谣谚 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不是一般的传言,而是通过一两句歌谣式朗朗上口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经验和他们对生产、社会的认识。晋人孙楚《出歌》说:“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这是关于茶的产地的谚语。唐代出现记载饮茶茶谚的著作。唐人苏廙《十六汤品》中载:“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山。”元曲中许多剧作里有“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讲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说明已是常见的谚语。茶谚中以生产谚语为多。早在明代就有一条关于茶树管理的重要谚语,叫做“七月锄金,八月锄银”。意思是说,给茶树锄草最好的时间是七月,其次是八月。广西农谚说:“茶山年年铲,松枝年年砍。”浙江有谚语:“若要茶,伏里耙。”湖北也有类似谚语:“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关于采茶,湖南谚曰:“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或说:“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湖北又有一种说法:“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变成草。”茶谚,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品咱在茶山生产管理上的差异。 2、茶的传说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众多,因而茶的传说也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关于茶的传说里,或讲其来历,或讲其特色,或讲其命名,同时双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古迹和自然风光交织在一起,和利用茶的功效编织成情节奇特的故事,令人感历届生情的;也有歌以颂和纪念茶祖、茶神的;有的则以批判社会现象、颂扬人的真善美的道德情操的,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感情。 3、茶与歌舞 在我国江南各省,凡是产茶的省份,诸如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茶歌、茶舞和茶乐。其中以茶歌为最多,以尖北为例,仅采茶歌就不下百首。茶舞主要有采茶舞和采茶灯两类。茶乐多以采茶调为主,并由此逐渐形成糅合民间小调百成的地方剧种。如采茶戏、茶鼓戏、花灯戏等,当初就是由民间茶歌、茶舞逐渐发展而成的。 4、茶与戏曲 以茶为题材,或者情节与茶有关的戏剧很多。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里,就有许多表达茶事的情节。如在《劝农》一折,当杜丽娘的父亲、太守杜宝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下乡劝勉农作,来到田间时,只见农妇们边采茶边唱道:“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学士雪炊地,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杜宝见到农妇们采茶如同采茶一般的情景,不禁喜上眉梢,吟曰:“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还有不少表现茶事的情节与台词。如昆剧《西园记》的开场白中就用“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之句。昆剧《鸣凤记·吃茶》一折,杨继盛乘吃茶之机,借题发挥,怒斥奸雄赵文华岢谓淋漓尽致。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的《环璘珴与啬薇》中也有不少煮水、沏茶、奉茶、斟茶的场面。戏剧与电影《沙家浜》的剧情就是在阿庆嫂开设的春来茶馆中展开的。老舍的话剧《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和各种人物的遭遇,提露了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我国还有以茶命名的戏剧剧种,如江西采茶戏、湖北菜茶戏、广西茶灯戏、云南茶灯戏等。 古往今来品茶论水第一人-陆羽 中国人历来讲究泡茶选水,唐代张又新、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叶清臣,明代徐献忠,清代汤蠹仙等都是研究和鉴别水质的高手,但堪称品茶论水第一人的是有茶圣绰号的陆羽。 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论述了这样一件事;唐大历元年(766年),御史李季卿出任湖州刺史,路过扬州,正逢陆羽在扬州大明寺逗留,便相邀同舟赴郡。船抵扬州驿时,泊岸休息。李季卿早对扬子江南零水泡茶之妙有所闻,又知陆羽一向善于品茶泡水,便提出要用南零水品茶。当日风急浪大,南零水又处在长江漩涡之中。军士提瓶取水而归,随即请陆羽品茶。 哪知陆羽只尝一口,便肯定这水是"临垓之水",他提瓶至江边,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又重新试茗说:"这才是南零之水"。军士闻言大惊,便从实相告,原来江面风浪太大,上岸时因小船颠簸,瓶水晃出大半,便在江边将水加满。此事令李季卿佩服之至,于是传为佳话。 王安石辨水考苏轼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但难以除根。太医院嘱其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四川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如往来方便,带一瓮瞿塘中峡水给自己。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打开纸封,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响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答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为难,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 东坡问:"三峡相连水一般样,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响方见,故知是下峡水。"于是东坡离席谢罪。 《茶烟》 [明]瞿佑蒙蒙漠漠更霏霏 淡抹银屏幂讲帷石鼎火红诗咏后 竹炉汤沸客来时雪飘僧舍衣初湿 花落艄船鬓已丝惟有庭前双白鹤 翩然趋避独先知《尝茶》 [唐]刘禹锡生怕芳丛鹰嘴芽 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 照出霏霏满碗花《雪煎茶》 [元]谢宗可夜扫寒英煮绿尘 松风入鼎更清新月圆影落银河水 云脚香融玉树春陆井有泉应近俗 陶家无酒未为贫诗脾夺尽丰年瑞 分付蓬莱顶上人《武夷茶》 [清]陆廷灿桑苎家传旧有经 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 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牍 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 雀尖龙团取次分《咏茶》 [宋]苏轼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饮茶的发源时间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也是三峡地区茶文化演进的真实写照。宋代曾在峡中为官或游览过三峡的骚人墨客,莫不有赞誉峡茶之吟唱,其中最钟情者,当属南宋大诗人防游。陆游于公元1170年5月人峡任夔州通判,写下了著名的《人蜀记》,对峡中山水胜迹、民俗风情、草木物产等都有生动真实的描述,是继《水经注》后反映三峡的名著。陆游在峡中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寄托了他对峡山、峡水、峡茶的深情眷恋,与三峡结下了珍贵的茶缘。他在《人蜀记》中记叙了峡中民间茶市的繁荣:“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菜者甚众。”他写的三峡诗页不乏咏茶之作,如《荆州歌》:“峡人住多楚人少,土垱争食茱萸茶”;《三峡歌》:“锦乡楼前看卖花,麝香山下摘新茶”。据《舆地纪胜》和《太平环宇记》载:锦乡楼在涪陵;麝香山在秭归县东南110里,因山多麝而得名。还有《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说明他颇得巴蜀民间煎茶之道。在西陵峡口的三游洞,陆游曾亲自取岩下山泉水煎茶细细品味,并即兴作《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诗云:“古经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茶名)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遂称此泉为“陆游泉”。唐宋时代的峡茶美名传天下,引得多少文人雅士幕名而来,留下茶文化千古风流佳话。 当茶叶作为人们生活饮料之风在唐代兴起之时,地处偏僻西南的三峡地区饮茶早已成为风尚,不仅已研制出了名茶,而且茶叶生产也具有相当规模,民间已掌握了一套采茶、制茶工艺,煎茶的方法更是独具特色。这一切都表明三峡地区饮茶之风尚更早于唐代。笔者推断:其时间可上溯至三国、秦汉、战国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三峡茶之起源与中国茶之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或者可以说,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古代茶之渊薮,是中国茶起源地之一是无可置疑的。为了探讨与论证这一见解,我们不妨简要介绍我国茶学界有关茶起源之研究成果以及共识与纷争。 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饮茶之风尚已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随着茶叶药用功能的发现与研究,其风愈见强盛,这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中外学者一致公认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茶叶的植物学名是用拉丁文定的,就是中国的意思;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日本、朝鲜、蒙古、伊朗、土耳其等亚州国家茶的读音均来自中国。现在日本盛行的茶道更是中国传播后之沿袭与发展。目前中国茶树品种多达600余种,足以证明茶原产地资源之丰富。 中国茶之为饮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其起源地点有云南说、贵州说、川西说、鄂西说、湖南说等等。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西南地区说,此说看似不甚具体,但笔者认为更符合山茶科植物共有的生物圈的科学实际,植物的生长没有省界,只有地域性。关于茶起源之时间,有上古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乃至魏晋诸说。茶叶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和茶叶专著作者如《茶叶通史》多采用陆羽《茶经》所说。《茶经·六之饮》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在《茶经·七之事》中叙述历代茶事时,陆羽再一次谈到与茶起源有关的人物事件:“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这便是茶起源于上古说、西周说所依的根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说茶作为饮料开始于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此说出自《神农本草经》之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但学者多以为《神农本草经》系秦汉时人伪托“神农”之名而作,带有很重的传说色彩,以此说茶起源于古时代神农氏令人难以足信。茶起源于西周说是我国茶学界大多公认的一种观点,常见于各种茶叶著作。其主要根据上晋·常琚撰《华阳国志·巴志》中的一段有关古代巴国历史和物产纳贡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以此证明在西周初期巴国便将茶叶作为贡品纳贡之,周武王伐约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66年,由此得出结论:“在我国确切记载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1)春秋时齐相晏婴饮茶之事,出自《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分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有学者视“茗菜”为茶。茶源于春秋说所据的另外文字记载,是《周礼·地官·掌菜》和《诗经》中“采荼”,茶学界一般视古文献中之“荼”为“茶”,实际上都是沿袭了陆羽《茶经》的说法。《茶经·一之源》:“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从木,当作‘’……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尔雅·木篇》:“木贾,苦荼。”郭璞《尔雅》曰:“树小似栀子,冬出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对《茶经》中所引用的古文献资料涉及我国春秋以前之茶事,一千多年来少见有异议。 近有青年学者方建先生,对上述有关茶叶起源的观点以及《茶经》中所载春秋以前之茶事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在《战国以前无茶考》(2)的专论中,对茶学界长期流行的多种误解经过逐一考证而予以否定。其一,是对《华阳国志·巴志》向周王朝贡茶的误解。他认为这是把巴国古史和巴国物产及纳贡两段不同的文字记载混为一谈,记载巴国以茶等纳贡的那段文字,其地名鱼复等皆是西汉置郡县名,同西周无涉;其二,《晏子春秋》中之“茗菜”乃是“苔菜”之误,与茶无关;其三,《周礼》、《诗经》中的“荼”,早有注家考释为“茅秀”(即茅草花)和“苦菜”,均不作茶解,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茶事了;其四,《茶经》记载了茶的别名:“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经考证,“蔎”字《说文》注曰:“蔎,香草也。”杨雄《方言》中“蜀西南人谓茶为蔎”是方言之读音,而非茶名。“木贾”据《说文》其本义为揪,是种落叶乔木,作为茶的别名,当始于《尔雅》。“茗”作为茶的别名始于《说文》,汉晋以来便作为茶的雅称而广泛使用,一直沿袭至今。关于茶的起源问题,方建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地说,茶起源于中国战国或秦汉之际的西周地区。”笔者认为,方建先生经过科学考证纠正了茶学界对古文献资料的误解,有益于茶史的研究。对茶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之说,也比较切合实际。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最具体、最可靠的把茶当作饮料的史料,当是《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公元二世纪)之记载:“孙浩每飨晏,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巴国历史、地理、物产、风俗,其史料比较真实可信,以茶纳贡之事虽不早于西周,但最迟也不会晚于西汉,从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巴地产茶、贡茶、饮茶颇为流行的情况判断,我国饮茶的历史还可大大提前。当然,这有待于考古发现的证实。 方建先生说茶起源于西南地区,“似已成为海内外多数学者的共识。”三峡地区当然包括在其中。种种历史事象表明: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带,有着独特的生物圈和文化圈,是中国神秘文化之渊薮,也是中国稀珍动植物之渊薮。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区划,鄂西南、川东南(现为重庆)黔东、湘西为同一植被区域,“具有地质发育的共同性和地貌成因的统一,以及植物发生的一致性。”“武陵及巫山多为古生代沉积的灰岩及沙页岩;河谷盆地为白垩纪红色岩系(紫色砂页岩)。石灰岩岩溶地貌在本地区北部十分发育,这对植被分布有重要影响。”本区古老子遗植物丰富,如水杉属、台湾杉属、鹅掌揪属、领香木属、檫木属、金钱槭属、珙桐届、山白树属、串果藤属、水青树属、连香树属、香果树属等均在本区分布。”起源于上白垩纪的茶科植物,正是生长在这一自然地理生物圈之中,也可以说,这一地区是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故乡,是中国茶之起源地,这是无可质疑的。 古今研究茶起源的学者,多注重茶作为饮料的起源,所以难免走人误区。笔者之拙见,研究茶为饮料之起源,首先要研究山茶科植物之起源,这才是真正之源。先有茶树,才有茶叶作饮品的尝试与推广。一个不生长山茶科植物的地区,怎么可能成为茶的起源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前无茶”论或多或少有点武断,至少其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山茶科植物早就存在于自然界,原始人类尝遍百草时,遭遇到茶、尝试过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文字记载不是判断事物存在的唯一依据,人类许多生活习惯不见于文字记载,但它存在。 笔者认为:三峡地区与中国饮茶的起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或者说是最早将茶作饮料的地区。试从自然地理、古文献记裁、考古发现、民间生活习俗、三峡古代茶事等方面予以探讨与论证。 (一)三峡的地貌形态,形成了朱罗纪和白垩纪初期,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8。C,降雨量充沛,冬春多雾,是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也是茶科植物的古老产地。据《茶经》载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说明在1200多年前,三峡地区还有如此高大粗壮的野生茶树存在,茶树资源之丰富可以想见。正因为有大量野生茶树,才有可能过渡到大面积栽种。推想古人当是先采野生茶试饮,发现其饮用价值才逐步种植。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代峡州茶叶生产的盛况空前,饮茶之风甚盛,《茶经》云:“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说明从江陵到重庆家家户户都在饮茶,饮荼风尚当源于其悠久的饮茶历史。茶作饮料的历史虽仅见于战国后的文字记载,那么茶为饮的时间一定会向前大大推移;年代当更为久远。唯有如此方符合事物发展和历史演进之规律。 (二)茶之起源与巫、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话传说和《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乃始教于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载述来看,先民们最早发现的是茶能解毒的药用价值,于是将茶叶煮汁作为预防疾病之药饮用,久之成为生活习惯。而古时之医者多为巫师兼之,于是茶也就成了巫师手中驱邪祛病的“神茶”、“神水”,以至用于祭神。三峡地区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为巫人聚居之地,巫风炽盛,是著名的巫文化圈。先秦文献中记载巫师采药之事独见于巫山一带,《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即巫)山,巫咸、巫即……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有:“茶禅一味”说,有人认为茶风之形成得益于佛教的东传,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有一定关系,那也是东汉以后之事。茶为饮之风最早得益于巫、医而流传千古。 (三)在屈赋中我们虽然未直接见到‘茶’字,但用植物之茶果作饮料和把神的文字却有多处,这至少说明当时的人们已不满足于喝白水而在植物中寻求饮料了。“朝饮木兰之坠露今,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便是屈原的尝试。《九歌》中的“莫桂酒令椒浆”,椒浆便是花椒汁,亦可称为果茶,也有可能是陆游诗中所说峡人争飨的“茱萸茶”。《诗经·唐风》有一首诗题作《椒聊》,晋·陆机《疏》曰:“椒树似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茶与茱萸、花椒等植物芳香的花果混合煮汁饮用之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学界有研究花茶起源的学者认为这便是花茶的起源。三国’张揖(广雅)载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光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桔子芼之……”晋’孙楚《歌》唱道:“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据此种种,花茶也很有可能起源于荆、巴地区。 (四)我国有关茶的可靠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的西汉初。杨雄著《方言》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司马相如《凡将》篇载有“荈茶”。王褒所写的《僮约》篇中有“武阳买菜”、“烹茶尽具”之句。他们三人都是西汉时蜀地的著名的学者。汉代饮茶之事,在现代考古发现中已得到验证,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简文中均有“椭一笥”的记载。有学者研究认为:“椭(贾)就是茶树,古代写作‘茶’,《尔雅·释木》:‘贾,苦菜。’……古代茶叶可作羹饮,在马王堆简文中多次提到‘荼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释文曰:‘苦指苦荼而言’。苦羹,当指苦荼的肉羹。” 在魏晋南北朝的著作中,我们还见到了不少三峡一带出产名茶的记载。《桐君采药录》:“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夷陵图经》:“黄牛(峡)、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北堂书钞》引《荆州土地记》云:“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齐民要术》引《荆州地记》曰:“浮陵茶最好。”《归州志·物产》载:“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曰荈。州东南四十里王家岭产者良,烹贮碗中,经夜色不变。”对茶之称呼,与杨雄、郭璞所说吻合。茶字最早出现于巴蜀学者著作之中,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见识之早,饮用之早,方可能有记载之早。有关三峡一带多处出产真茗、好茶的记载,则证明在陆羽著《茶经》之前,峡州茶早已声名远播。 (五)自茶叶问世的两千多年来,三峡地区的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逐渐遭受人工破坏。已失去古代的原始风貌,但仍保持了较好的茶树生态环境,保留下来不少古茶遗存。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考查,三峡库区现存茶科植物有6届19种,其中山茶属5种。峡江两岸的山坡、溪畔、野生茶树仍随处可见。笔者曾采访过长期扎根在西陵峡的茶叶专家林作炎先生,他是名茶‘峡州碧峰’的研制人,也是将峡茶推向国内外市场的先行者。80年代初期,他为了培育早茶品种以赢得市场,曾漫山遍岭寻找早发芽的野生茶树、皇天不负苦心人,春寒料峭的惊蛰时节,终于在太平溪落佛村的山坡上发现了两株野生的大叶茶树。鹤立鸡群般在一片枯黄的灌木丛中吐出一丛丛嫩绿。民谚云:“惊蛰过,茶脱壳;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这两株野茶比一般茶树发叶要早半个多月!于是,他从分离植株中选育了早茶良种品系。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峡州远安县,在唐代就以盛产的“鹿宛茶”而闻名。真正的鹿宛茶只产在山环水绕的鹿宛寺,那是一种品质与形状奇特的茶:叶片卷曲、密生着白色的茸毛。泡出来的茶色却如绿豆汤一般。笔者60年代曾陪省里两位作家走访过鹿宛寺,在寺后的登仙岩上见到了三棵古老的白茶树,树干苍劲而叶片粉白粉白,为茶树中之罕见。据寺僧云:用此白茶叶制成的茶才是真正的鹿宛茶。饮之数夜不思眠。当地茶农曾尝试繁植,惜未能成功。在峡江两岸有许多小地理环境、小自然气候,出产的茶叶品味各异、独具特色。如生长溪边的‘溪茶’、涧边的‘涧茶’、山坡上的‘坡茶’、高山上的‘云雾茶’、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的‘富硒茶’……古时西陵峡的明月峡峭壁间曾生长有茶树,《清统一志》载云:“茶生其间为绝品。”遗憾的是如今早已绝迹而不见仙踪。 综上所述,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区内植物物种丰富、起源古老,是人们称作‘活化石’的第三纪子遗植物的幸存之地;同时,也是屈原所颂“后皇嘉树”——桔树的原产之地、和陆羽所赞“南方之嘉木”——茶树的原产之地。根据对古文献的考证与研究:至迟在战国时代民间已将茶作药用,早在西汉初期便见有茶作饮料的文字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载纳贡之茶的历史年代不会晚于西汉;陆羽著作《茶经》的公元七世纪,峡州一带之茶早己由野生进人人工栽培,茶叶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并有‘仙人掌’等名茶问世……由此推断三峡地区为饮茶的起源地或起源之一,当不属凭空臆想。也正因为如此,三峡茶的起源与中国茶的起源有着共同的渊源,解读三峡地区饮茶起源之迷,无疑是中国茶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这井蛙之见,或许对茶学界不无参考价值。
《茶馆》故事梗概是: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 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茶在秦汉以前即出现在四川一带, 最古老的茶当属藏茶。茶的品种有很多,比如红茶 绿茶 乌龙茶 碧螺春 普洱茶 茉莉花茶 毛尖 黄茶苦丁茶 冻顶 清茶 铁观音 白茶 龙井 毛蟹 黄金贵 梅占等等。茶道是一种生活礼仪,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神农被称为农之神,茶亦发源于神农氏。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5)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档案 古籍 参考工具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B O K(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T DK CD OL载体类型标志含义 Magnet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这个其实每个期刊要求是不一样的,你应该去看看你所投期刊的官方模板论文格式,里面参考文献各个类型的都有说明,不建议你到处去找所谓的标准格式,因为没有所谓的标准格式,虽然国家对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做了规范,但是每个期刊其实也会自己增加一些规则,还是以你所投期刊为准,如果你期刊并没有提供参考文献格式,你也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参考文献格式模板,还有一些学习资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1、文科专业“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文科专业毕业论文必须列出不少于5种以上的参考文献。该参考文献用以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资料。(2)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正文之后,单独成页排版。(3)“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宋体小三号加黑打印,顶格。其他所列的具体参考文献转行空两格排版,用宋体小四号,不加黑。(4)参考文献的具体表述格式与上述论文注释中的格式一致,只是对于著作,不用列出页码。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按照理工科学术研究的习惯,其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主要用于注明论文(设计)中所参考文献的来源。作者对论文(设计)中某观点或概念的说明,也置于参考文献中进行。统一采用尾注(文末注)的形式。(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依次采用[1]、[2]、[3]……的序号。(3)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各项内容的表述顺序为(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各项内容不得缺省):a.参考专著的:作者.著作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b.参考期刊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刊名,年,卷(期):页码号.c.参考论文集中的论文的:论文作者.论文题名.论文集主编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d.参考报纸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参考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按照上述顺序用原文表述各项内容,切忌中文与外文混用。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在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 总结 与概括。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一) [1] 黄崇珍, 杜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 信息技术, 2004 年11月,第28 卷 第11期 [2] 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 张晓燕.对中国B2C 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5 年9 月(中),总第443 期. [4] 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 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6] 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7] 王淑琴,陈峻,王炜,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研究——以扬州市为例,规划师,2005年02期 [8] 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年第五期 [9] 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1期 [10] 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集装箱化,2009年04期 [11] 汪鸣,冯浩,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12] 张林红,陈家源,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探讨,世界海运,2011年05期 [13] 王成钢,陈登斌.B2C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8. [14] 仲岩,芦阳,李霞.电子商务实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 常连玉,陈海燕.B2C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术 .2010(8).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二) [1]张洪斌,赵玉敏.我国快递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物流.1999. [2]李炎.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物流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09. [3]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晏敬东,石银萍,李谦.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 [5]赵玉敏,张洪斌.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 报告 [J].2006. [6]常楠.中国民营快递业SWOT分析及选择 [J].商业周刊.2010. [7]Heider, .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8]李谦,吕利平,晏敬东.我国快递业的产业环境分析 [J].商业经济.2010. [9]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10]周艳军.我国快递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 财贸经济, 2001,(05) . [11] 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2001. [12]罗德曼.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与控制[J].2006. [13]William To Sell A House Fast In A Slow Real Estate Market: A 30-Day Plan For Motivated Sellers[M].Wiley,. [14]Porter ’S WORLD[M].Macmillan,. [15]吕晓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瓶颈及解决方案[J].科技论坛.2008. [16]谢勇,廖佑莲.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物流技 术.2008. [17] 李善伟.电子商务下网购物流配送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00. [18]魏斐翡.基于网上消费者风险的快递服务满意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2011. [19]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J].2000年. [20]朱闪闪,方威.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J].湖南省市场学会会暨.2010.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三) [1] 黄崇珍, 杜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 信息技术, 2004 年11月,第28 卷 第11期 [2] 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 张晓燕.对中国B2C 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5 年9 月(中),总第443 期. [4] 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 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6] 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7] 王淑琴,陈峻,王炜,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研究——以扬州市为例,规划师,2005年02期 [8] 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年第五期 [9] 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1期 [10] 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集装箱化,2009年04期 [11] 汪鸣,冯浩,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12] 张林红,陈家源,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探讨,世界海运,2011年05期 [13] 王成钢,陈登斌.B2C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8. [14] 仲岩,芦阳,李霞.电子商务实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 常连玉,陈海燕.B2C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术 .2010(8). 猜你喜欢: 1. b2c电子商务参考文献 2. 电子商务风险论文参考样本 3. 关于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最全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1].汤玉琪.关于激励机制的思考[J].理论前沿,1992,(06)[2].祁小伟.我国职业经理人现状与出路[J].商业时代,2005,(09)[3].周成录.浅谈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4)[4].张忠义.发挥激励机制功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1994,(02)[5].刘建武.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砖瓦世界,2005,(12)[6].李振华.银行要建立健全三种激励机制[J].现代金融,2001,(06)[7].杨义军.浅析激励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运用[J].创造,2005,(06)[8].别让奖励成为“不甜的蜜”[J].人才资源开发,2005,(09)[9].乔鑫建.从看电视剧《乔大家院》浅议激励机制[J].价格与市场,2006,(05)[10].杨明,张力.浅谈研究所的激励机制[J].高科技与产业化,1995,(01)
大写字母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M]就表示专注的意思,具体见下:参考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Journal) 专著(Monograph) 论文集(Conferennce Prceeding) (单篇论文) 学位论文(Dissertation) 专利(Patent)类型标识 J M C A D P参考文献类型 标准(Standard) 报纸文章(Newspaper) 报告(Report) 资料汇编(General) 其它文献 类型标识 S N R G Z
曾记得有这样一句印度谚语“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好的习惯,便可使你终身受益。当你体力日差时,你是否忘记了运动健身是一种好习惯?每天清早的晨练,可使你神清气爽;每天中午的小憩,可使你精力充沛;每天傍晚的散步,可使你养精蓄锐。前苏联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热衷于体育事业,坚持锻炼身体,使他以充沛的精力写出了不朽的巨着《复活》、《战争与和平》。正如爱默斯所说,“健康是人类第一大财富”。的确,如果把健康比作一,那么事业、金钱、地位、权势……都是零,一没有了,再多的零又有何用?我们只有珍惜自己的健康,成功之门才有可能向你打开。当你碌碌无为时,你是否忘记了抓紧时间是一种好习惯?在每周日的晚上,台灯下可有你奋笔疾书的身影;在每天的早自习,可有你抄写作业的身影?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固然美好,变幻莫测的电脑游戏固然刺激,可慢慢人生路又有多少光阴任你浪费。“一寸光阴一寸金”,短短的十分钟便可做一道数学难题,摘抄一篇文章,熟记几个英语单词。既然鲁迅可以在书桌上刻下早,而你,为何不可将早字牢牢铭记于心中?让分分秒秒不在你身边悄然流逝。当你铺张浪费时,你是否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一种好习惯?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办公室中人去灯不熄,中午的剩菜剩饭,教室垃圾桶内的小食品成山……勤俭节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应该丢弃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忧苦万民、勤劳天下的珍贵遗产。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反之,则是社会衰败,文明倒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才会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强盛!人生就是这样,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它们可能是健康的危机、时间的匆逝、勤俭的考验。而你?也会不难发现,几个好习惯,便可帮你渡过险境,使你终身收益无穷!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可见习惯的力量——不经意会影响人的一生。 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的形成,这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根本区别。相对于其他习惯而言,不良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十分困难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要培养一个好习惯,首先必须要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强烈愿望。 二是对所培养的习惯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从某种意义说,克服一个坏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是人生最难的,而又是对人生最有价值的。因此,要培养一个习惯,开始前的可行性的分析很重要,这样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否则,头脑一热,盲目去做,常常会半途而废。 三要培养好习惯,就要:“统筹安排,逐一击破。”我们知道,人的习惯实现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有干、有枝、有叶。它可以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健康方面的,感情方面的。与人相处方面的各种习惯,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习惯,也可以是行为方式习惯。因此当我们明白习惯对我们人生和命运的重要性后,要对准备培养的习惯作统筹安排。这样可以分清主次,明确先后,然后有步骤的去培养,就会更有成效。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尤其开始是我们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先找一个比较容易做到的,做起来有兴趣的,很快就能尝到甜头的,而且能不断受到自己和周围人激励的习惯开始,而且下的功夫要大一些,花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就容易成功。 第一个习惯养成了,一定会使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然是好习惯,它就会在你无意识中自动为你管理,为你服务,而且为你效忠终生。 四是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当我们下决心要培养一个好习惯之后,成功的关键在于前三天,特别重要的是前一个月。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习惯也是一样。至于说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这是指度过前几天,真正的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这过程差不多要一个月左右。因为根据美国科学家 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成为21天,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形成你的信念。 习惯培养法之五——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为好习惯每天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就会牢不可破。 习惯培养法之六——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