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岩土工程学报只有一个专家

岩土工程学报只有一个专家

发布时间:

岩土工程学报只有一个专家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1987年,就在谢和平取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他成功地将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给出了岩石断口分维与断裂韧性的关系;创造性地建立了岩石微观断裂的穿晶与沿晶和穿晶相偶合的分形模型以及裂纹分叉的分形模型,对一些物理现象给予了定量定性的解释。

利用分形几何进行了岩爆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解释了地震学中未有解释的低b值对应大地震产生的物理理论。他提出了岩石微观断裂机理,从而形成了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几何新领域。

扩展资料:

科研成就:

20世纪80年代,谢和平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来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

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工程应用中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和平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四川大学校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学术兼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研究领域: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论文专著: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 同济大学水工系团总支书记~ 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 同济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研室支部书记~ 同济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究室主任~ 同济大学科技咨询服务部主任~ 同济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 同济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 1964~1986 同济大学讲师1986~1988 同济大学副教授1988~至今 同济大学教授1992~至今 同济大学博士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国际标准化组织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ISO/TC182)通讯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工程建设专业评审委员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题设计与评分专家组成员岩土工程学报基金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任★ 名誉主任中国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可靠度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资深委员(终身)上海市力学会理事★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员 地基基础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地基基础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岩土工程学报 力学学报★工程勘察 上海力学(力学季刊) 岩土工程师★为曾经担任过的职务 1970~ 1974年部标《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1982~ 1989年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1984~ 1992年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副主编 主要起草人1986~ 1989年上海市标准《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领导小组成员1998~ 1999年上海市标准《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1999~2001年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1版)副主编主要起草人

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哪个好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煤炭学报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快捷分类:工业矿业工程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0253-9993国内刊号:11-2190/TD创刊时间:1964年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工程科技I综合影响因子: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快捷分类:工业建筑科学与工程出版地区:湖北国际刊号:1000-6915国内刊号:42-1397/03创刊时间:1982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工程科技II综合影响因子: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全国的建筑类杂志分成三级,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级和省级,你在学习阶段建议看核心期刊和部分全国级的,其它就如楼上所说,是为凑职称用的费材。北大中文核心刊物是 1.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岩土工程学报3.建筑结构学报 4.岩土力学 5.土木工程学报 6.城市规划 7.工业建筑 8.建筑结构 9.城市规划学刊 10.中国地质学报 11.中国给水排水 12.空间结构 13.建筑材料学报 14.给水排水 15.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改名为: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16.混凝土 17.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18.世界地震工程 19.建筑学报 20.暖通空调 21.中国园林 22.建筑钢结构进展 23.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4.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7.规划师 28.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9.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国际城市规划 31.建筑科学 32.施工技术 33.结构工程师这里面 31.建筑科学 和32.施工技术是我经常会看到的。

岩土工程学报是一去吗

1 岩土工程学报2 建筑结构学报3 土木工程学报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 建筑结构6 工业建筑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 中国给水排水9 岩土力学10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11 施工技术12 建筑技术13 世界建筑14 建筑科学15 世界地震工程16 建筑学报17 混凝土18 工程勘察19 城市规划20 暖通空调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 建筑机械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 新型建筑材料27 空间结构28 城市规划汇刊

如下图所示:

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建筑结构。

6、工业建筑。

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8、中国给水排水。

9、岩土力学。

10、建筑技术通讯。

11、施工技术。

12、建筑技术。

13、世界建筑。

14、建筑科学。

15、世界地震工程。

16、建筑学报。

按规模分类

1、大量性建筑

大量性建筑主要是指量大面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如住宅、学校、商店、医院、中小型办公楼等。

2、大型性建筑

大型性建筑主要是指建筑规模大、耗资多、影响较大的建筑,与大量性建筑相比,其修建数量有限,但这些建筑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对城市的面貌影响很大,如大型火车站、航空站、大型体育馆、博物馆、大会堂等。

《岩土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

已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

《食品科学》本刊作为中央级专业刊物,面向食品行业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食品科学各专业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客观地展示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学术现状,代表了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成为国内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发表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和国内外食品科技信息的聚焦点,其专业文献的纪录意义体现了食品行业科技期刊的标志作用,因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成为科技引文的著名引擎库和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引用率在业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

《中华建设》

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中文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简单的戳

比如: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岩土力学、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工业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中国给水排水、混凝土、空间结构、建筑学报、给水排水、建筑材料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世界地震工程、暖通空调、建筑技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程勘察

、建筑科学、中国园林、国外城市规划(改名为:国际城市规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施工技术、规划师、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新型建筑材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均为EI收录期刊,但没有被SCI收录。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RMGE) 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为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三大期刊,而且JRMGE于2019年2月已经被SCI收录。

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区别

排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后,在岩土力学之前,这三个学报是岩石力学方面国内三大顶级期刊,ei收录,都是不错的期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包括《岩土力学》)是岩土界的3大王牌期刊。据我投稿经验:录用难易程度《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是本行业最权威的学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均为EI收录期刊,但没有被SCI收录。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RMGE) 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为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三大期刊,而且JRMGE于2019年2月已经被SCI收录。

建筑工程技术类杂志:1 岩土工程学报2 建筑结构学报3 土木工程学报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 建筑结构6 工业建筑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 中国给水排水9 岩土力学10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11 施工技术12 建筑技术13 世界建筑14 建筑科学15 世界地震工程16 建筑学报17 混凝土18 工程勘察19 城市规划20 暖通空调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 建筑机械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 新型建筑材料27 空间结构28 城市规划汇刊

  • 索引序列
  • 岩土工程学报只有一个专家
  • 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哪个好
  • 岩土工程学报是一去吗
  • 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中文
  • 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区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