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北平这个城,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不肯离开。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这实在是件怪事。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静的不好写,动的也不好写,现在是五月(旧的历法和四月),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的顶着。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今年春季无风)。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铺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照着上面所谈,这范围还是太广,像看《四库全书》一样。虽然只成个提要,也觉得应接不暇。让我来缩小范围,只谈一个中人之家吧。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搬出来。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的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颠,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的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有刺,像藤萝(南方叫紫藤)。不过是白色的而已。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阴。白色的洋槐花在绿枝上堆着雪球,太阳照着,非常的好看。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幽静淡雅的境界。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下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的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面,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像百货店的货窗相等,上层才是花格活窗。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人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株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阴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大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太多了,我不能把她一一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阴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骨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特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阴来,这绿阴在人家不是幽丽,巧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点评】张恨水(1895—1967),现代作家。原名张心远,笔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他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风靡一时,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融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还著有短篇小说集《弯弓集》,中篇小说《巷战之夜》,长篇小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落霞孤鹜》、《银汉双星》、《满江红》、《夜深沉》、《蜀道难》、《水浒新传》、《大江东去》、《石头城外》、《热血之花》、《纸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还著有古典文学论集《水浒人物论赞》,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杂文和诗词等。《五月的北平》:北平不仅是王侯将相的城市,也是平民布衣的城市。从红墙碧瓦到四合院,不同等级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不是每一个生活在北京城里的人都能够发现“风景”的,也难怪,这“风景”是深藏着的,不是轻易就能够发现的。张恨水先生就为我们撷取了五月的北京,春夏之交,北平也进入了生机勃发的季节。百花盛开,绿树成荫,人们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古老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透露出几分悠闲,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饰他的没落。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93、《茶馆》艺术论参考资料
我最近在写毕业论文,就是在写张恨水,小说还是看书比较好吧
不建议写这个,因为太大众,容易撞稿,而且写通俗文学论题,答辩的时候老师也会挑更多刺,可以写个冷门的,但要符合老师们的审美
小时侯我看过张恨水<八十一梦>.整本书都充满了诡谲的色彩,讽刺寓言的成分比较突兀.那种不规则的场景转换和情节编撰很是惊人,而且可以明显抗战期闻的重庆笼罩在无穷的阴霾感觉.而且也很符合当时的现状.我很喜欢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内容提要】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他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观;在创作实践的演进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观;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的功能观。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着述。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着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深入性。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本文拟从通俗小说的文体观、艺术观、功能观三个方面,探讨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一张恨水走通俗小说创作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在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作了较深入探讨。联系现代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学,雅俗、新旧对峙冲撞中坚持章回体小说创作,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的。当“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巨大浪潮,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旧文学时,张恨水却在旧文学圈子里打转转,固守传统的章回体,发表小说《真假宝玉》、《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这便引起人们的不满,如他自己所说:“在‘五四’的时候,几个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写章回小说感到不快,劝我改写新体”①。但张恨水并没有“改写新体”,这就使他成了“异类”。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倡导者和新文学作家仅从1919-1921年间就发动过二次对旧派文学的批判,那时批判旧文学是为确立新文学的独尊地位。但在“反对旧文学”的“反对”、“批判”中,却形成了人们一种新旧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式,非新即旧,一切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创作、理念均是“新”的,革命的,而与之不同调的,靠近“传统”的,即都是“旧”的,作为旧形式的章回体,当然应该排除。其实,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旧瓶也能装新酒,旧形式加以改造完全可以为新时代所利用。张恨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肯定、赞同的,但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传统”,尤其对旧文学批判批过了头,连章回体都加以扫荡,他是不满的。张恨水坚持用章回体写小说,而且在《春明外史》问世后,“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茅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这时,有些前辈,颇认为我对文化运动起反动作用。而前进的青年,简直要扫除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辩”②。30年代,张恨水的章回小说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新文学家们仍然坚持以“新”“旧”、“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认定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旧派小说”,是文学花圃中的“臭草”,从而对他进行“围剿”,张恨水自己对于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除了‘礼拜六派’的遗留,文坛对我是围剿的”③。尽管张恨水遭到新文学派的“围剿”,但他并没有在自己坚守的通俗小说阵地上退役,他采取“未加深辩”的策略,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继续创作章回体通俗小说。同时,他还在理论上强调了章回体的艺术价值,在《总答谢》中,他说:“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不然,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着呢?自然,章回小说,有其缺点存在,但这个缺点,不是无可挽救的(挽救的当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明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他看到了章回小说的优长,同时也看到了新小说取法西洋而带来的“欧化”毛病,这种“欧化”倾向使得一般的普通民众无法接受,所以他要缩短新文学与普通民众间的距离,愿为普通民众服务。这是他的通俗小说观所强调的“服务对象”问题。如何为普通民众服务,张恨水认为必须要改造章回体,而他的创作实践已经作了一系列的改造章回体的工作。他说:“有人说,中国旧章回小说,浩如烟海,尽够这班人享受的了。何劳你再去多事?但这有两个问题:那浩如烟海的东西,他不是现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点写现代事物的小说,他们从何觅取呢?大家若都鄙弃章回小说而不为,让这班人永远去看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状元,佳人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故事,拿笔杆的人,似乎要负一点责任。我非大言不惭,能负这个责任……而旧章回小说,可以改良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这里就提出了用现代意识去改造旧章回体,要为他的服务对象提供“现代事物”,从而在“新派小说”和“旧章回小说”之间踏出一条改良的新路。如何改良旧章回小说,张恨水提出要采取渐进之法,“所有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渐淘汰手法”。在具体的改良手法上,他是“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那是由于故事的构造,和文字组织便利的缘故”。这有其“恋旧”的一面。但他又认为:“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④。这“求新”的一面,正是他“改良”之所在。这些都在《啼笑因缘》等作品中运用过了。张恨水不仅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肯定了章回小说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去认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的价值的。从他的《我写小说的道路》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是由武侠到言情发展到社会加言情再发展到历史与抗战小说,顺着这样一个发展的路子,我们首先探讨张恨水对武侠小说理论的认识。张恨水说他十三四岁时,就喜欢看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还编了一段武侠故事,讲给他的弟妹们听,并拿出自己仿照《七侠五义》的套子绘成的“侠客图”给他们观赏,引起他们“哈哈大笑”⑤。由对武侠小说的偏爱作为深深的文化积淀,使他在创作章回小说时,总会在言情中加一点“武侠”的影像,或在社会加言情中渗进一些“武侠”的因子。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他深深地认识到在中国下层社会,最感兴趣的“第一是武侠小说”。因此,他在40年代还写了一篇《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的论文,形成了他的武侠小说理论与创作连带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武侠小说的利弊和下层社会之所以对其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造武侠小说的问题。张恨水认为:中国下层社会人物都有着崇尚“英雄主义”的色彩,“那完全是武侠故事所教训”的结果,武侠小说教会读者“反抗暴力,反抗贪污,并且告诉被压迫者联合一致,牺牲小我”,但是,它们教训有极大的缺憾:一是“封建思想太浓,往往让英雄变成奴才式的”,像黄天霸、白玉堂之流,“就变成了一条驯服的走狗”;二是“完全幻想,不切实际”;三是斗争方法也“有许多错误”。下层阶级喜爱武侠小说,是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受苦太深,“无冤可伸,无愤可平”,故将自己心中的愤懑,“托诸这幻想的武侠小说,来解除脑中的苦闷”⑥。张恨水这一理论的认识与他的小说创作是契合的。他在创作中,就是从适应市民社会需要的除恶惩暴的理想出发,去塑造充满“侠气”的人物形象的。他小说中的“侠”,多是贫民出身,多与邪恶势力对立,没有一个变成官府的“驯服的走狗”的。在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如《剑胆琴心》、《中原豪侠传》中,人物的武功,大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能够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从张恨水塑造的“侠义”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受“传统”影响而又突破“传统”的特点。其次,我们考察张恨水言情小说的理论观。张恨水创作的言情小说较多,他在理论上同样提出了改造言情小说的问题。在《〈美人恩〉自序》中,他认为历来的言情小说内容不外乎三角与多角恋爱,而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而已”。但是要言情,并要完全摆脱三角与多角恋爱而又不脱离现代社会,这就比较难作了。小说的结构必须有一交错点,“言情而非多角”,又到哪里去找“交错点”呢。所以他思考、探索的结果,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以往的“公例”,只有“于此公例中,于可闪避处力闪避之,或稍稍一新阅者耳目”⑦。这样才使《美人恩》中言情,“初不写情敌角斗之事,而其结局,一方似结婚而非结婚,一方亦似离别而非离别”。与传统的言情小说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创作与理论的结合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改造言情小说,是在内容上将言情加武侠(如《啼笑因缘》),或言情与“社会”结合(如《春明外史》、《斯人记》等)。而在叙事形态上多是“一男数女”或“一女数男”的多角恋情,而且爱情的结局大都是悲情。仅以一篇《〈啼笑因缘〉自序》即可看出他写悲情,在悲剧艺术及悲剧的结局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突破传统。传统文学写男女恋情,多以大团圆结局。“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大团圆”的模式,以“不团圆”形态出现,使悲剧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但时日一长,逐渐形成了“不团圆主义”,这对悲剧发展又造成了不利。张恨水既认识到“大团圆”的通病,又不满于“五四”以后的“不团圆主义”的盛行。因此,他在反思传统与观照现实的双项思维活动中,去建构自己的悲剧艺术世界。张恨水说:“长篇小说之团圆结局,此为中国人通病。红楼梦一出打破此例,弥觉隽永,于是近来作长篇者,又多趋于不团圆主义,其实团圆如不落窠臼,又耐人寻味,则团圆固亦无碍也。”⑧《啼笑因缘》既不是“团圆主义”,也不是“不团圆主义”,以留有“余想”的方式,显现出“一新阅者耳目”的特点。
笔者以为“背景回归”阶段张恨水研究有三个特点。(一)用文化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通俗文学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二)认识到文化发展是多线进化、多元并存、多向交流与整合的。(三)重视通俗文学的审美价值体系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关系的研究。陈金泉、万兴华从美学的角度对于张氏的小说作了全面深入的审美考察。在《张恨水小说:中国通俗小说方向》一文中,陈、万把通俗文学作品,张恨水的小说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中,以审美功能和审美接受作为文学分类标准三分载道文学、纯美文学、通俗文学,完成了张恨水小说研究的二重定位。具体分析上陈、万认为,通俗文学在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上继承和发展了上古神话并与上古神话传说的审美基因有一脉传承的血缘关系。只有同质异形的变化而非异质异形的彻底颠覆。其小说审美基因源远流长,具有积淀深厚的审美本性,从理论上说明了张恨水小说之所以拥有广泛审美市场的原因所在。析出张恨水小说与上古神话传说在审美基因上的连脉关系,意义在于钩沉通俗文学审美机体之内绵延深蕴的传统审美基因,印证传统审美基因在现代读者审美结构中的浓厚积淀这样一个客观存在。在审美功能上,陈、万论证了言情、娱乐更为贴近文学本性的原质并认为张恨水的小说在“言情”上用意,在娱乐上用心。正面写情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负面写情如《五子登科》、《巴山夜话》、《纸醉金迷》等。任何审美魅力的情的描述都能激活读者的审美情趣,产生浓烈而丰厚的审美娱乐,进而切入审美本性的深层。张恨水小说为真正中国气派的小说。孔庆东的文章《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通过民国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双线历史的比照叙述来对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从而对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雅化与归属问题作出结论。孔庆东认为: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雅化核心在于创作宗旨和思想主题。他终于由消遣文学走到了听将令文学,终于“带师学艺”,被新文学招安到帐下,这使他终于有了“到家”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感觉使他在艺术技巧的雅化上有所放松。抗战时期小说的普遍问题是结构感差,像《八十一梦》的结构也只能说有独到之处,并不值得立为典范。其次是叙事语言不如战前流畅精美,叙述干涉增多,这是向清末民初小说风格的倒退。艺术技巧上更雅化的地方表现在心理刻画意识似比战前更为自觉,这使《魍魉世界》、《傲霜花》等还比较耐读。但他写了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商贩屠沽,却没能留下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八十一梦》等几部“斩鬼”之作,事过境迁之后,只能看的是他的“投名状”。提起张恨水人们更多想到的还是他写与战前的“现代青年”系列。是新文学已经不再鼓励那些“雕虫小技”的探索,还是张恨水自己觉得“小雅”已经不必再努力,只要在思想上“精进不已”便是“大雅”,抑或是时代正要求新旧文学都向一种“四不象”的新形式靠拢?此种的得失很值得玩味。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在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问号般的身影。这里对张恨水的反思是真诚和中肯的。对于任何一个作家的研究都应该严肃和真实。不能“棒杀”也不能“捧杀”,不文饰也不必为尊者讳才是治史的第一要义。张恨水研究同样要注意到这一问题。徐清认为张恨水以通俗文学作家身份进入文学史稍弥补了文学界的遗珠之憾,但是当研究者们日益将通俗文学摄入研究视野时方才发现对这位大师级作家的关注与剖析还未深入。之所以称张为恨水为“大师”就在于他能独树一帜地于鸳蝴派创作模式与“五四”新小说创作道路的夹缝中“带着镣铐跳舞”:既依附于俗趣味又酿造着雅情致,既留恋于旧程式又探索着新技巧,既迎合着市民圈又固守着主体性,其作品表现出新旧合壁、雅俗共构的美学特征。两部代表作《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更是通俗文学研究领域中可供读解的极佳个案。通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既有各自的审美领域又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雅俗的位移那些精巧化的通俗文学常常也会成为高雅文学中的精品。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到了20世纪一些有成就的通俗文学作家则运用这一文学规律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使之成为通俗文学中的高雅之作。张恨水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他以自己的作品在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并以此赢得了文学史上的光辉一席。以上三篇代表性文章正是对该阶段研究特点的一一印证。 总结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征是总结张恨水作为小说家的价值所在,也是张恨水研究的主要支撑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少且收获颇多,而对于张恨水本人的研究还需要开拓新的思路。例如张恨水本人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就是缺乏深入细致研究的方面。张恨水本人到底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受佛学的影响,他在张恨水一生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恨水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者。他长于“言情”,但并不属于“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他自己曾说“众所周知,我一贯主张写小说,向通俗路上走,决不写人家看不懂的文字。”因此,易懂而易接受,但其作品广泛流传的原因,还在于它迎合了广大中国人的审美需求。首先,《啼》与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不同,它不属于单纯的某一通俗小说的样式,而是“社会——言情—武侠”。此故事的核心还是张恨水擅长的“言情”。全剧围绕樊家树与凤喜、秀姑、何丽娜三人的感情而写。同时,通过主要人物的遭遇、生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贫富悬殊。伯和夫妇每天都是醉生梦死,陶醉于舞场,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关氏父女为生活所迫以卖艺为生。而遭富人伯和等人的歧视,不得不离开家树。当然伯和担心家树不是没有道理的,像凤喜刚认识家树便借钱。其实凤喜一家也是一再努力想攀上家树的。作品也正是通过凤喜的悲剧“另攀高枝-——变疯——死”揭示了军阀的强横霸道,穷奢极欲的丑恶面目。第二,他依然接受了言情小说的常有模式“爱情败于金钱之下”。文中第十三回中“无情最是黄金物,废尽天下儿女心”正揭示了凤喜悲剧的原因。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所泛滥的“拜金主义”。但是,作者设置此内容并不仅仅写凤喜的悲剧,更在于写凤喜与何丽娜,秀姑进行对比,从而显示出“性格悲剧”。秀姑爽朗、机警、谨慎,是忠肝义胆的侠女。她做事一“正”字为先,不受金钱权贵所束。丽娜虽是一朵“交际花”,但是心中自有其爱的标准和选择,是一个典型的新时代女性,敢爱敢恨。而凤喜有其少女的矜持和痴情,也有风尘女子为金钱所利诱的潜意识。正像家树所说:“早知道如此,不如让你在先农坛唱一辈子大鼓啊!”家树一味的栽培她,却不想害了她。送她去上学,而她却学会了攀比,不是眼镜就是戒指。是的,如果不是环境刺激,她不会这样。但就如爱玛一样,她骨子里就已有这种“金钱意识”,初次见到家树,便已盯上了他,并一步步的接近他。她的死是社会悲剧,时代悲剧,更是他的性格悲剧。第三,作品中漫溢着浓郁的东北气。这在当时的南方文化圈中出现,自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关氏父女是典型的东北人,性情豪爽,乐于锄强扶弱,讲义气,这使人们体味出浓郁的北方人情味。第四,长期以来的苦难现实,使中国人不断地在精神界中寻找“救世主”,于是,“狭义小说”出现,人们渴望有一群狭义之士救他们脱离苦难,而作品中关氏父女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第五,圆形结构。中国人经历了 重重磨难,所以人们在心中都期盼着好日子,好生活。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作品中皆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尾,满足人们的团圆、喜庆的需求。而《啼》亦是如此。尽管凤喜的死让人悲伤,尽管关氏父女及义勇军的死让人痛心,但最后,仍可让人们有些心理安慰的就是家树和丽娜的结合。“一般来说,通俗小说家的艺术生命都是短暂的,纵然红极一时,往往不待死后。”而张恨水的作品却一直为广大人们所喜爱,正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阅读兴趣。但是其中也有缺点,就是虽然如实地描写了现实,也批判了一些不良现象,却并为深入现实,挖掘现实的深刻含义。然而,可能正式因为“浅”,才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贯通古今融会雅俗———略谈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毅中 2005-08-22 今年是张恨水先生诞生110周年,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安徽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了一次纪念作品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对张恨水先生的小说所知极少,前两年因为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读了他的《小说考微》和《水浒人物论赞》两篇文章,才知道他对古典小说有非常细致独到的研究,对我们研究中国小说史也很有启发。在小说史上,如何贯通古今,融会雅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张恨水先生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在创作中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地方很多,又有他独特的创新。这里只谈几点粗浅的理解。 首先,他的小说采用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回章,回目由实用性的标题发展为装饰性的对仗,也是中国小说文体的特点之一。他叙事用了很流畅的白话,和传统的小说一脉相承,而回目则写的非常工整雅丽,超过了许多古代的章回小说。张恨水小说的回目注重情节的渲染,多用虚写,不是平实地标示人物姓名和情节要点,显的很富有诗意。古代早期的章回小说,回目由单句发展为对仗,一般人名地名标明要点,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放曹操”;《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则是用诗的语言来描写场景,如《春明外史》的“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归巷吊英灵不堪回首,寒林埋客魂何处招魂”;《啼笑因缘》的“豪语威风尘倾囊买醉,哀音动弦索满座悲秋”;《金粉世家》的“月夜访情俦重来永巷,绮宴抬腻友双款幽斋”;“消息索哀词人悲秋扇,生涯寄幻影梦老寿婆”。我们注意到,他习惯用九言句的对仗,而且多数用了上五下四的句式,就突破了旧体诗的三字尾的格局,与现代诗人提倡的九言诗相吻合。这是他章回小说的一种新革。 第二,他常在小说中穿插诗词,这是他的一个长处。张恨水先生的诗词写的很好,而他替书中人物拟作的诗又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各有不同。如《春明外史》中杨杏园与李冬青唱和之作,写的情意缠绵,文才斐然,而在《金粉世家》里为金燕西诗社所邀请的一队假文人所作的诗,却拙劣不通,就令人捧腹大笑了。中国古代小说一向有诗文结合的传统,如唐人传奇,前人归结为“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个传统也一直保留在清明的章回小说里,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和海棠社的诗课,林黛玉史湘云的联句,都作为小说人物吟咏性情的作品,对刻画人物的性格大有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有诗为证”的俗套。这些诗词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得到了一部分文人学者的赞赏,对一般读者也起了文艺熏陶的作用。 第三,叙事委婉详尽,情节曲折生动,总的说是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张恨水先生在《啼笑因缘》的后序中讲到小说的三种手法,一是渲染,二是穿插,三是剪裁。他举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月夜走刘唐”和“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为例,说明了渲染和穿插的艺术特征。关于剪裁,他举了《史记》的《项羽本纪》为例。足见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刻的修养,因此他的小说引人入胜,风行一时,而且至今还脍炙人口,不是没有原因的。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的:“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首推张恨水先生”。我们注意的是“延续了新生命”这六个字,章回体只是文体上的一个特征,延续与否并不十分重要,而张恨水先生的作品则赋予了新生命,这就和过去章回小说有所不同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内容,并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另一方面,他的小说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他参照了新体小说的表现方法,在旧文体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变自己的笔法。这是一种尊重传统的革新,也就是茅盾先生所说的“善为扬弃”。到后来写《八十一梦》就放弃了章回体的形式了。因此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新中国未来记》——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说:费振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系列)《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新中国三十年》《史学与文学》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史景迁《天安门》《天国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钟叔和《中国本身拥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实与神话》 五四时期的小说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
确实很难!那些名著已经被无数人重复评论过了,其中有观点的巧合,也有大量的抄袭,当然也有独到的见解。你可以考虑写名人作品中名气稍微小一点的作品,也可以考虑评述地位尚未确定的作家的作品。如果你选后者,其实你需要的文献主要是文学理论方面的。另外你也可以谈某个时代数位作者的作品,也可以将某个人与另外一个人进行比较,后者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他国的。其实大学的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从小的地方去进行挖掘,因为毕竟只有5000字左右。······································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自序中说:‚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在这部巨著的诸多悲剧中,笔者浅析一下冷清秋与金燕西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张恨水先生曾经谈及自己写《金粉世家》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 表明《金粉世家》的创作是非常自觉地把社会言情和家族小说结合在一起,而主人公冷清秋与金燕西的婚姻悲剧的描写,则体现出作者对主人公性格的深刻剖析与反封建的深刻命题。 《金粉世家》被称作‚新《红楼梦》‛,张恨水先生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对主人公的描述依然如此。冷清秋犹如一朵美丽的百合花,清新可人,贤淑温存,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她身上体现着真善美,但她的爱情为何以悲剧而告终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冷清秋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她婚姻的失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清新脱俗的冷清秋也没有走出世俗的樊笼,成了爱情的牺牲品。她和许多凡人一样,在爱情面前,看重了物质基础,忽视了对方的自身价值。 金燕西因为一见钟情而不惜重金租房子与冷清秋做邻居,一步一步接近、讨好,这对于聪明伶俐的冷清秋来说,其目的是能被看穿的。而在并不熟悉的时候,金燕西一次又一次送给了冷家许多贵重的东西。 小说第五回写金燕西送给冷家许多上等布料,‚清秋正爱上了这些绸料,巴不得一齐收下。不过因为觉得不便受人家的礼,所以主张退回一半。现在母亲说收下,当然赞成。笑道:‘收下是收下,我们怎样回人家的礼呢?’冷太太笑道:‘那也只好再说吧。’于是清秋把绸料一样一样的拿进衣橱子里去,只剩两个玻璃空匣子。‛冷清秋出身清贫,无缘无故收了金燕西这么贵重的礼物,已是默认了与之交朋友。然而金燕西的学问、性格她又了解甚少,只知道他是一个富贵子弟罢了,这便是悲剧的开端。男女做朋友,首先应该讲究心灵的契合,尤其是冷清秋这样具有新思想的女子,更应该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如果一开始就被金钱迷住了双眼,那就注定要失败,女子爱慕虚荣最终都没有好的结局。 乍看冷清秋出淤泥而不染,其实不然,她内心的虚荣造成了一生的遗憾。结婚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对于家境贫寒的冷清秋来说,能在金家大宅门里生活,感觉是无比幸福的,她自认为是力争上流,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冷清秋在待嫁之时,穿着华衣,对自己即将嫁入金家的事情,又是一番想象,在独想中,自己的情绪也随着思想不断变化着:‚她心里也就想着,不料这段婚事居然成功了。从前曾到金家去过一次,只觉得他们家里堂皇富丽令人欣羡,到了现在,竟也是这屋子主人翁一个。想到这里,自然是一阵欢喜。‛虽然她本意上不图金家富贵,但能嫁入这样的豪门也是满足了一个少女本有的虚荣。直到金燕西穷形尽相的时候,冷清秋才发出了由衷的感慨:‚金钱买来的爱情,终究是靠不住的。‛然而,这种自省已经太迟了。 主人公冷清秋从人物出场到故事结局,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直给人一种温存善良的印象。冷清秋婚前由于太单纯,太没有原则而有孕在身,只好奉子成婚,这在当时是有悖伦理的,是难以被接受的。冲动成就了恋爱的浪漫,也为婚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自古以来,女子一旦犯了这种错误,多数得不到幸福。一失足成千古恨,未婚先育使冷清秋在金家的地位更加动摇,她忍受了多少鄙夷,又面对多少困难,只有她自己心知肚明。孩子的降临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增添了许多烦恼,让她痛苦不堪。仅仅一年时间而已,好好的一朵百合花就被折磨得快要凋零了,要不是她自己逃出来,还不知道要弄到个什么结局,虽然最后只能以卖字为生,终究是心境开阔了。 婚后一味迁就,不会经营爱情。 小说第七十一回:‚清秋听他昨晚上这句话,正想问他昨晚在哪里睡的。忽然一想,彼此发生了好几天的暗潮,现在刚有一点转机,又来挑拨他的痛处,他当然是不好回答。回答 不出来,会闹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如此想着,就把话来忍住。‛⑥面对丈夫的彻夜不归,可怜的冷清秋居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询问,只是抱着‚大事化小‛的原则,以免破坏夫妻感情,这样的一味迁就就是懦弱,这样的懦弱只会让金燕西更加放荡,以至冷清秋产子之后,金燕西仍是常常彻夜不归,与两个戏子鬼混,和白秀珠一天亲密一天。面对丈夫的负心薄情,冷清秋也只有乘大火焚毁自己闭门学佛的小楼之际离开金家。 两个人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上表现出的思想差异因为越来越多的婚后琐事而凸显。日复一日,才气逼人的冷清秋发现无法改变金燕西以后,就采取鸵鸟政策——既然无法改变,那就躲开,所以自己搬到西楼独住。迁居西楼独住是冷清秋的最后一招棋,她这样做,根本上还是期望让金燕西意识到一些什么并做出一些改变。其实,父亲的去世都没有挡住金燕西在外面花天酒地,儿子的降生都没有唤起金燕西的丝毫责任心,冷清秋的这最后一招棋也是徒劳。发觉此招无用,冷清秋的灰心情绪就日渐加重,直到最后绝望地离开了金家。 冷清秋和金燕西的三个姐姐,都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女性,却过着一种寄生虫式的生活,当时的社会到底埋没了多少这样的人才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暴露了北洋军阀卵翼下的官僚们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糜烂堕落的生活,揭示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戕害。作者让冷清秋走进金府,去见证金府内部一切的腐败与堕落。冷清秋进金府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那样,而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冷清秋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以一个避世者的态度离开了金府。王国维曾这样说过:‚《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金粉世家》在某些方面很相似《红楼梦》的主题和氛围,其成熟程度远在《红楼梦》之后的人情恋爱小说之上。近百年风雨的朝夕来往,把金粉世家里的旧日风烟荡涤得干干净净,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也随之分崩离析,再无任何守成的可能,只能任其灰飞烟灭,难言谁是谁非,应是历史的必然。
张恨水代表作: 长篇小说 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姓 名: 张恨水笔 名: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895-1967民 族: 汉族张恨水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简介: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1967年初,张恨水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而建国后所修现代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也因他后期参与抗战文学的创作而远在其他民国旧派小说家之上。著作: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摄发行)、《八十一梦》、《白蛇传》(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播出)、《啼笑因缘》、《秋江》、《孔雀东南飞》(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发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陈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太平花》、《燕归来》、《夜深沉》、《北雁南飞》、《欢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浒新传》、《斯人记》、《落霞孤鹜》、《丹凤街》、《傲霜花》、《偶像》、《纸醉金迷》、《美人恩》、《杨柳青青》、《大江东去》、《现代青年》、《满江红》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恨水开创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新纪元,他的名字因此而享誉中国文坛。当时,报纸和杂志以刊登张恨水的小说为荣,哪家刊物能连载到张恨水的小说,哪家刊物必定大火,从目不识丁之人到学富五车之士,人们无不对张恨水的小说津津乐道。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市场百花齐放,张恨水的作品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掀起了一场不小的热潮,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姻缘》更是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广为流传。
张恨水的作品通俗易懂,爱憎分明,同时还充斥有一丝梦幻的情绪,让人读起来心潮起伏,欲罢不能。在张恨水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才子佳人、侠客勇者的故事,他用白描的手法将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动塑造的栩栩如生,这种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写法,引导了章回体小说的发展进程。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之作,小说以男主人公杨杏园与女诗人李冬青、风尘女梨云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揭露了人性的虚伪和社会的丑恶。《春明外史》是一部宏篇大作,作品中的人物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它反应了生活在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辛,批判了权贵阶级的骄奢淫逸、贪婪自私,整部小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爱情小说。《金粉世家》讲述的是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的爱情故事,故事以两人相遇、相恋、结婚、反目、离婚为主轴,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中男女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和腐朽没落的物质生活,描述了一个豪门贵族的兴衰史。
由于张恨水的作品以言情小说为主,因此,很多人把张恨水说成是“鸳鸯蝴蝶派”的掌门人。也的确如此,他的《丹凤街》、《夜深沉》、《如此江山》、《艺术之宫》、《北雁南飞》、《秦淮世家》和《纸醉金迷》等作品都是以才子佳人为写作模式,充满脂粉气。
张恨水的一生创作了110多部中长篇小说,总字数达到了3000多万字,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1967年,张恨水因脑溢血发作在北京逝世。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扩展资料:
主要小说作品
《旧新娘》 文言短篇小说 1913年 《游击队》 长篇小说 1938年
《梅花劫》 白话短篇小说 1913年 《冲锋》 1938年
《青衫泪》 长篇白话小说 1913年 《八十一梦》 1939年
《未婚妻》 中篇小说 1916年 《潜山血》 1939年
《紫玉成烟》 1918年《秦淮世家》1939年
《南国相思谱》 长篇小说 1919年 《蜀道难》 1939年
《皖江潮》 1921年 《大江东去》 1940年
《春明外史》 1924年 《水浒新传》 1940年
《荆棘山河》中篇小说 1926年 《魍魉世界》 1941年
《交际明星》 1926年 《傲霜花》 1943年
《金粉世家》 长篇小说 1927年 《虎贲万岁》 军事小说 1945年
《春明新史》 1928年 《巴山夜雨》 长篇小说 1946年
《战地斜阳》 短篇小说 1929年 《纸醉金迷》 1946年
《落霞孤鹜》 长篇小说 1930年 《五子登科》 1947年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张恨水出生在武将之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参将,其父张钰也会武功。
爱情婚姻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包办婚娴。他还在苏州蒙藏垦殖学堂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徐文淑为媳妇。第二次是张恨水在朋友的介绍下与秋霞(原名招娣)成婚。第三次张恨水认识了春明女中一个名叫周淑云的女学生,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张恨水也非常喜欢她,于是便娶她做了外室,张恨水给周淑云改名叫周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恨水
张恨水写了一百多部小说,其中有很多都被改编成为了影视剧作品。
电视剧《金粉世家》根据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2003年在央视播出,由陈坤、刘亦菲、董洁主演,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七少爷金燕西(陈坤饰)和冷清秋(董洁饰)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但与张恨水的原著不同的是,张恨水的小说,偏重的是家庭制度与男权传统对于金燕西的性格的影响。不只是个单纯的爱情小说,但电视剧则改变了原作的基调,偏重于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大家还是应该去看一下原著。
电视剧《啼笑因缘》也是根据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2004年央视播出。由袁立、胡兵、刘佩琦、傅彪主演。要说明的是,这部电视剧也在原著上有较大改动。比如沈凤喜的性格。在原著当中沈凤喜迷恋金钱和权利,但在电视剧当中的沈凤喜却是比较纯洁的。再比如,原著当中的结局是开放式的,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而电视剧当中却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这部《秦淮世家》是张恨水非常重要的小说之一,1940年就被拍成同名电影,1963年再次拍摄。讲述的是在秦淮河畔歌妓唐大嫂的两个女儿被欺辱,后来秦淮河的下层人民联合起来反抗的故事。
《白蛇传》是1955年张恨水的改编小说;《大江东去》1940年连载于香港《国民日报》,是张恨水抗战三部曲之一,这可能是最早把南京屠城反映出来的文艺作品。另外还有改编成电视剧的《纸醉金迷》、还有改编为电视剧《红粉世家》的张恨水的作品《满江红》等等。
张恨水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民国第一写手”。共完成作品不下3000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深入浅出,很好的将章回小说与通俗小说进行了有机融合。可谓雅俗共赏。张恨水的小说,把严肃的主题用诙谐的语气表达出来,虽然是平实的语言,但非常富有诗意。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短篇言情小说你可以找你所在地的发行杂志,或者找比较知名的杂志试着投过去,不要投给小的不知名的地方,也不要网上投,不然就白搭了,知名的杂志和言情小说刊物你在书报亭就能看到或者找到地址及投稿邮箱。
如果你想纸质的,可以花火,飞言情等等,投稿方式:1,上网找一下该杂志的投稿地址。2,买一本书看后面,有投稿的方式。ps:投稿分为2种,一个邮寄你的纸质底稿,还有一个可以发邮件,发邮件一般半个月就会有编辑回你,寄信的比较慢。望采纳~
那要看你想给什么地址投稿以及你的作品类型具体投稿地址如萌芽:方法一:用附件形式投稿1,收件人写;2,邮件主题内写上“投稿”,同时写上稿件的体裁,以及想投到什么栏目;3,将你的作品添加为电子邮件附件;4,邮件正文内写上你的联系方式,同时可以写上要对编辑说的话,如要使用笔名也请在这里注明;5,发送邮件。方法二:以正文形式投稿1,收件人写;2,邮件主题内写上“投稿”,同时写上稿件的体裁,以及想投到什么栏目;3,将你的作品粘贴在电子邮件的正文部分;4,在文首或者文末写上你的联系方式,如有其他要对编辑说的话,可附在文末;5,发送邮件。这个上网都能搜到,希望你的作品早日出版。
投稿校园言情小说的杂志:《花火》、《紫色年华》、《微言情》。1、“花火”是湖南长沙魅丽文化策划的杂志。由花火工作室制作。以青春为主打,分A版、B版、C版(《萤火》)、《飞粉色》、《许愿树》、《花火精装》、《飞魔幻》、《飞言情》、《桃之夭夭》、《最文摘》、《作文素材》、《飞星动》。2、《紫色年华》是国内青春文学领域极具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强势品牌之一。创刊6年来发行量超过3000万册,读者累计超过5亿人次,在流行文化的传播发展中发挥着领航者与风向标的作用。3、《微言情》系最潮新生代言情杂志,主打青春言情风格,主要以短篇言情小说以及部分连载小说为主,致力于成为流行言情第一品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