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娱乐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娱乐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娱乐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国内各大卫视的真人秀竞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7月22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要对一些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和调控,要坚决抵制这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虽然没有特别具体的强制性措施,但如同以往一样,总局每一次管理政策的出台都会引起业界和观众的共同关注。新一轮的调控之下,真人秀节目到底怎么走?综艺节目在拼什么“有些节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有意思’但没意义,收视率虽高但缺少价值引领,有的甚至传播错误价值观或流于低俗,引起舆论批评。”虽然没有明确所指,但《通知》中的这段表述也明显并非无的之矢,让许多人感到颇有余味。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点燃了真人秀节目的市场。在此之前,卫视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新闻节目和电视剧方面,但客观来看,这两方面的竞争实际上都是有平台先天决定的资源优劣之分的,而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自然就成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中国好声音》在当年创下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奇迹,让几乎所有卫视都成为“综艺立台”的拥趸者。《中国好声音》带来的,还有整个社会对“模式节目”这一专业概念的认识:它既包含固有的、统一不变的元素,又包含每期节目中的特定元素,是一个可以在异地、多次“再实现”的配方。2013年,国内节目模式引进出现“井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卫视列出了至少30多项节目模式引进计划,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窝蜂”式的引进节目带来的恶性竞争。近年来,针对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出现的乱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出台“限娱令”。虽然这些政策对当时的乱象发挥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促进了国内综艺节目制作水准的提升,但此次《通知》的出台显然说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过度依赖引进、同类节目撞车、抄袭、“靠明星博收视”……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恶性竞争的出现,反映出其背后商业逻辑强大的驱动力,同时也体现出电视台盈利方式单一为其造就的尴尬处境。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抵制电视真人秀传播错误的价值观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抵制电视真人秀传播错误的价值观“作为市场主体的电视台必须做到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对于国内的电视台来说,与收视率挂钩的广告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因此,电视台都在追求收视率。过去,电视剧是收视率的保障,卫视就‘一窝蜂’买剧,现在,真人秀节目成了拉动收视率的主力,它自然就成了各家卫视追捧的对象。但是,国内电视台本身具有的公共媒体属性显然更重要,一旦这种属性被忽视,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带来的主流价值观缺失,影响是恶劣和深远的。”一位业内人士说。不靠引进应靠什么实际上,只要真人秀节目在内容和方式上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同样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当前收视率高的真人秀节目绝大部分都依靠引进?国内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几年前,一位业内人士就曾向记者讲述他在海外电视节目上的见闻:“中国人好像走到哪里都是买买买,不仅是买包买表买黄金,综艺节目也是打批发,甚至还出现了在海外市场上中国公司之间因为竞争哄抬节目价格的现象。” 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认为,相对于欧美等电视产业较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行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程度上,欧美国家的节目制作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每个工序都实现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而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两三年前才从小作坊式的模式起步,这是国内电视节目创新和制作水平较低的根本原因。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落后模仿先进、从引进到创新,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电视制作行业也不例外。“过去几年,韩国的电视工业也是从较低水平开始起步,向欧美电视工业学习。在引进欧美节目的过程中,韩国电视行业迅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电视人,从而使韩国电视工业一跃而起。因此,主管部门也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中国电视行业更多的耐心。”但是,在引进节目的过程中学习并不等于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比如,韩国老牌综艺节目《无限挑战》在卖给中央电视台后,类似“挑战”的节目就大量涌现;某档明星旅行类节目火了以后,就引来了各种明星旅行;《爸爸去哪儿》火了以后,观众又开始看到各种“爸爸”……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电视节目市场不够规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引进的节目未经本土化改造。“在其他国家播出效果好的节目,并不意味着到了国内也会获得相应的效果。节目的本土化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这其中,适应国内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观众的观赏习惯是最重要的。”刘熙晨说,不进行本土化的结果必然是节目被市场淘汰掉,前两年曾红极一时的 “跳水”类节目就是一个例子。也正因如此,《通知》指出,电视台对引进节目模式要适度控制数量,要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或国家,要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摆脱对境外节目模式的依赖心理,纠正“一窝蜂”式的盲目引进,对于以合作方式变相引进的现象要坚决治理。相互抄袭体现的是创新意识上的懒惰,如果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下去,中国电视行业的水平将难以提高。说到底,引进节目只是中国电视工业发展的第一个环节,真正的发展还要靠中国电视人的自主创新。不看明星该看什么近两年来的真人秀节目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明星正在成为绝对的主角。哪个节目请的明星越多、越大牌,就意味着哪个节目的收视率越高、市场效益越好,这种“靠明星博收视”的思维几乎成了卫视之间竞争的潜在逻辑。

阳光从窗棂的缝隙间挤进来,在桌上轻轻舞蹈,金色的身姿点缀了素纹的桌面。抬起头,我看见爸爸和妈妈的微笑沾染了金灿灿的阳光。桌子中央的火锅里升腾出袅袅的烟雾,悄悄地弥漫了整个屋子,鱼肉的鲜香飘荡在空气中,发酵出淡淡的幸福。我和爸爸知道,妈妈爱吃鱼。鱼的香在阳光的熏陶里愈发浓郁,爸爸笑着搓搓手说:“来,老婆、女儿,开动喽!”话音刚落,我就抓起手中的筷子,伸长了手臂开始捞鱼肉。妈妈看着我那猴急的样子说我是小馋猫,自己却也迅速在火锅里开始寻找。爸爸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俩,佯装无奈地摇摇头,也拿起了筷子。鱼尾,鱼头,鱼,鱼,鱼……我和妈妈美滋滋地吃着白嫩细腻的鱼肉,故意遗忘锅里许多大块的鱼骨头。那些鱼骨头有的全身赤裸,有的披着一星儿肉末,在沸腾的火锅中互相打闹。我和妈妈知道,爸爸爱吃鱼骨头。不一会儿,阳光就从桌面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锅里很快就只剩下了一些残渣,而我们仨面前的碟子里呢,鱼刺与骨头如同小山。我摸着肚子打了个饱嗝,睁大了眼,视线在三个碟子间转来转去。突然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爸爸碟子里的骨头最多,妈妈其次,我的只有一丁点儿。我想了良久,恍然大悟。我说:“啊哈,我知道了。”爸爸疑惑地看着我:“你知道什么了?”我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道:“三碟之中,父多母次子少,和其身体力气一一对应也,岂不是一大发现?”爸爸和妈妈相视一笑。俩人的“眉目传情”让我莫名其妙。爸爸拍拍我的头:“非也非也。有些事你要慢慢领会。”我不服气地顶嘴:“有什么好领会的!不就是你吃的全是鱼骨头,妈妈吃的肉里有鱼刺,我吃的肉全是肉……”话音渐渐小了下去,我仿佛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想到方才吃鱼时的情景,我吃的鱼肉是最多的,可是鱼刺却是最少的……我转过头,视线穿过落地窗,午后的阳光下盛放着一朵艳丽的美人蕉,盖过了深绿的叶子,更胜过了焦黑的花根。又转回头,我睁大眼睛看着爸爸和妈妈,他们的眼已经浑浊,容颜已然苍老……青春的岁月早已从他们身边悄然滑过,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只为……眼睛有些酸涩,大概是阳光太炽烈了。我一句话也没说,只觉阳光逐渐朦胧起来,像一朵金色的花。原来,我从来都未曾知道。

教师流失现象研究及对策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欠缺。近年来,城市与乡村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主要由于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低。

专业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团队不稳定。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素质的高低。教师也同样,一般认为,对一个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在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之中。对学生的心灵和品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教师应该爱岗敬业。

(2)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首先,教师的道德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教师热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一视同仁。

其次,农村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关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3)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体现。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老师一定先做到。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一身立教,用心灵塑造心灵,那么,怎样做到为人师表呢?我认为"爱心、责任心、事业心"是成就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只要三者相辅相成,才会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师。

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则应该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通识类知识三方面知识。下面就以上三方面来阐述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提出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重要理论指导,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法知识等等。

学科专业知识是指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随着新课程在农村的推进,有许多农村教师意识到自己学科专业知识薄弱,部分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近几年来,随着新教材教学内容的调整,新的小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新的内容纳入到小学课本当中,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显得尤为突出。这对于那些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的农村教师,将是新的挑战,他们应该及时补充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完善。

教师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通识类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进修与培训活动,不断的去寻找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他们才会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能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下面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阐述。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现代教学手段是指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的一切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常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幻灯片以及其他影音设备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高反思的质量,教师要勤于反思,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获得真知灼见和宝贵的经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学科研能力。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对教师教学科研的意义和概念非常理解的教师很少,部分农村教师都处于半理解的状态,因此增强教学教学科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这样教育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优化农村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三个方面。

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平台。

第一,学校应建立"传-帮-带"的师徒关系制度。

第二,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第三,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和参加各种级别的研究课。

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2)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3)在评优、晋级、晋职方面实施政策倾斜。

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农村中学英语学质量做出努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形势需要我们对外语进行普及,中国教育更需要不断提高中学外语教学水平。但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笔者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1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数量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面临的难题

(1)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通过近些年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和在职培训,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新课改的要求仍在差距,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仍存在很大欠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读,实行填鸭式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英语教育基本形成“哑巴英语”,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依然很差,“听不懂、认不出、读不准、写不好”等现象普遍存在。

(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简陋。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束缚,加之农村教学设施的简陋和缺乏,许多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以中、高为导向,大讲特讲中学英语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忽视了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反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教学定势,最终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很好的完成,教学效果不得不大打折扣。事实证明,英语教学要想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需要加大适量的教育经,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电教设备,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录音机、语言机等。学生可根据不同需求适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英语学习电子设备。

(3)农村环境差,条件十分艰苦,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外流或改行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中学教学任务重,福利待遇又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特别是优秀的英语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有专门从事家教有偿服务的;有农村挤进城市的;有从内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有改变现状考研深造外出的;更有暂时无法改变现状则“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的。

农村中学教学环境不适应时代要求

(1)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首先体现在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偏离,评价体系不当。不少学校在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一定误区:一是“用”,根本目的是为了“评优质课”、岗位竞争或晋升职称,功利思想明显;二是“不用”,大部时间学校的教学设备束之高阁,无人过问,依然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支撑着课堂教学;三是“不会用”或“用不好”。部分教师甚至用不好或根本不想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从根本上无法发挥电教设备的教学优势。

(2)家庭和社会问题依然严重。许多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不够重视,无法为孩子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家长教育程度较低,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学英语无用”的思想,始终抱着将来反正是出去打工的落后思想。另外,农村文化基础(方言等)和语言环境也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以做习题为主,重“笔头”练习,而轻“口头”练习,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思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结论往往不全面,甚至会给其它学生造成误导;还有的教师怕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准,担心让学生任意说控制不了课堂,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进度,就索性将答案或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本该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和总结的知识,全部变成教师“直接灌输”。长期下去,学生有了依赖感,不愿自己动脑去思考,更不想开口“说”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已基本丧失。

2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师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鼓励一部分优秀教师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想方设法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为农村中学在岗教师提供更多在职深造培训机会,在评职评优上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努力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2)利用农村学生的自身优势,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实践证明,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问题。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要想改变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差问题,必须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抓起,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公开招聘一些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中去。利用农村学生能吃苦耐劳的特点,全方位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良好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且促其产生愉悦的轻松的情绪的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着正确的态度、充满着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和兴趣,且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绪的学生,才可能学好英语。

(3)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学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分阶段逐步加大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满足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需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大力弘扬人类灵魂工程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只要我们重视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姚伟.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困境.2009(6).

[2]米庆叶.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不良现状及应对[期刊论文].凯里学院学报,2007(2).

[3]晏小琴,倪亚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期刊论文].农业考古,2006(6).

[4]李亚芳.浅析农村英语教育现状.2003(3).

浅析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的基本策略论文

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析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的基本策略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教师是流失率很高的行业,这直接造成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上还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地位不高,基本权益没有保障,因此幼儿园要努力在微观层面上努力稳定其教师队伍,保障其基本权益,促进其专业发展,坚定其职业信念。

一、保障基本权益,促进自我实现

物质条件和环境尽管不是人的惟一需要,但却是生存的基本需要。作为管理者,要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必须首先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从收入、福利、职称、培训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来说,在待遇上,管理者要为职工在政策范围内争取利益最大化;在福利上,要尽幼儿园的能力为老师们创造最佳条件,包括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提供相关培训,关心其生理心理健康,关注职工家属等;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上,要理解老师们希望被人认同的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奖优罚劣,满足大家期盼公正公平、劳有所获的需要。

此外,幼儿园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努力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挑战、布置任务,或岗位练兵,或观摩竞赛,或对外辐射,或同伴分享,帮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把握不同的成长机会,激发其内在的活力,让他们在自我挑战中、在孩子发展中、在收获成绩中体会自己职业生命的价值,并享受自我成长的喜悦。具体来说,管理者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悉心指导促成功。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而在有困难时得不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就有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这种挫败感通常会给个体带来一生的恐惧与回避;反之,如能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其成功的可能性更高,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将会辐射到个体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其从此自信起来,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甚至会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主动追求更好的发展。所以,管理者要善于甄别、发现老师的优点和长处,为他们提供各自不同的机会与挑战,要在分析其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团队的力量给予其及时的帮助,让每一位老师熟练再熟练、精准再精准,保证每一位老师都能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二是要挖掘成果鼓励教师。许多幼儿园教师都感觉很忙,但又缺乏成就感。管理者就需要努力把老师们的所做、所思、所悟整理成可以看得见的成果,让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有一种实在的收获感,如可以把精心策划、组织的各类活动汇集成册,既让大家学会反思和整理,又为后来者提供借鉴参考,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彼此奉献,通过集体化的研讨促进教师产生成就感。幼儿园还可以用表格汇聚和呈现大家的工作业绩,期末共同分享彼此的荣誉和快乐,让所有教师不断体会事业的成就与幸福。

二、促进专业发展,赢得尊重与尊严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被视为“高级保姆”或“职业阿姨”的情况普遍存在。要改变这一状况,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根本策略。

(一)让园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园本教研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是有效提升教保质量的业务活动形式。它一般都是结合园所现状,立足人人参与、立足实际的原则,集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从内容上来讲,园本教研不限于集体教学问题的研讨与解决,还包括园务管理、一日生活各环节、家园共育、环境创设及大型活动等所有老师们感觉困惑和困难的方面;从形式上讲,除开会式、观摩研讨式外,还包括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一课多研、参与式研训、漫谈式、辩论会、专家引领等;从活动主体来讲,既可以是专家、领导,也可以是教师、家长、骨干、团队等。

(二)通过层级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正如每朵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也不尽一致,管理者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从培养方式上来说,应将从前那种“个个蚂蚁捉上树”的策略调整为“先让一部分人优秀起来”,即首先培养组长、班长、骨干,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引,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然后逐步信任、放手、压担子、铺路子,指导他们去辐射和带动更多的老师,引领骨干教师意识到帮助别人就是自我成长的最好方式,大家积极组建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团队,让老师们在组长、骨干的带领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自我挑战、自我成长,同时引领老师们逐渐习惯逐层反馈,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交叉,又精简了程序,锻炼了人才。

(三)通过督导检查鞭策教师专业发展

“自律是动力,他律是鞭策”。作为内因,教保人员在其自身专业化的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外因也不可忽视,这也就是说幼儿园还是十分需要严格的、合理的常规管理制度和督导考核制度的,如推门听课,不定期检查老师们的备课本、业务学习本、听课本、教育笔记本、工作手册本,一年一次论文,一期一次公开课,理论考核、现场备课、各类观摩与竞赛等。日常工作的扎实有助于老师们不断把压力变成动力,不断通过“照镜子”自我认识、自我警醒、自我成长。

三、以人为本,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比较辛苦、清贫的职业,既担负着孩子们“吃、喝、拉、撒”方面的保育工作,又承载着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工作。随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重视,这份职业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若没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就很难干好这份工作。而要铸就教师们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幼儿园管理者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处境为本。幼儿园的女职工居多,大多为人妻、为人母,家里家外事无巨细都需要操心,加之幼儿园工作细致繁琐,责任重大,教师们都很不容易,所以人际支持、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并满足教师们的这一精神需求,努力倡导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

(一)多元化的组别与活动让人人心有所归幼儿园可以根据老师们的需要,建立“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教研网络,包括横向的年级组、纵68向的学科组、点面结合的项目组和工作坊等。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归属于不同的组织,同时支持教师们在组内通过师徒帮带、相互给力、共同迎战、齐头并进等方式,在团队中找到温暖、找到支持和力量,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

而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紧贴彼此的心灵,不断凝聚智慧与情感。如开展“师徒帮带”“感恩同伴”等活动,让提高级老师及超越级老师在个人成长的同时树立指导者、传播者的意识,倾力指导入门级、基础级、巩固级老师,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在关注教师成长的同时,幼儿园还应支持保育员队伍的提升,根据需要甚至打破班级、年级组的界限,让他们实现相互支援。

(二)多元化的引导让人人心有所向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定位,所以管理者自己首先应努力发现和领悟这份职业的美好,然后从精神上给予教师正能量的引领,帮助他们发掘职业的价值。具体而言,领导要帮助教师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加快教师爱岗敬业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变;要经常向教师推荐幼儿教育方面的好书籍、好案例,努力引领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善待生活,以宽容的心态善待孩子,以知足的心态善待需求,以进取的心态善待学习,以豁达的心态善待挫折;要让教师走出去,接触各类行业中的精英,让榜样的成长与收获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教师。

(三)人本化的氛围让人人心有所执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管理者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创造这样的优良工作氛围,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提供给教师广阔的工作空间,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成长空间,并引导教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平凡的工作中看到希望、收获幸福。为此,管理者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一位老师的特点,为他们搭建所需要的平台,如让有组织管理能力的老师承担组长、班长的任务,让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承担活动展示任务,让有创意有妙招的老师策划大型活动,让细致认真的老师整理档案资料等。各展其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感受成功的快乐,由此他们才能产生远大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摘要: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乡村幼儿园教师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影响了乡村幼儿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还阻碍了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契约”指的是工作人员与企业之间产生雇佣关系时,彼此建立的一种隐形的心理上的契约。当乡村幼儿园教师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心理契约的内容或标准发生改变,教师流失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为进一步解决我国乡村幼儿园教师流失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及稳定措施,希望在有效稳定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同时,也能切实提高我国整体幼儿教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 心理契约;乡村幼儿园教师;人员流失;队伍建设;稳定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但由于乡村特殊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流失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乡村幼儿园教师,他们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对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待遇等方面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不仅会影响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心理素质建设,还会表现在工作上,造成“不认真对待幼儿教育工作”、“对幼儿教育工作没有耐心”、“没有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质量的创新意识”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大影响了我国乡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概述

“心理契约”是美国心理学家Argyris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企业和员工的雇佣关系中,存在着一份双方心里的无形契约。这种无形的契约虽然没有任何纸质文件的约束,但却对员工今后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起到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心理契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企业对员工的工作期望值,企业希望员工不仅可以完成基本的岗位职责,还可以有一些创新的突出表现;另一个是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员工希望企业除了满足基本的福利待遇外,还会对员工个人的能力表示认可和嘉奖,给予优秀员工相对而言更多的学习机会、晋升空间。由此可见,心理契约不是单方面存在的,企业和员工彼此之间都会有心理契约,很多时候,这种契约关系是相互影响,动态发展的。比如说,员工完成了本职的工作之后,还提出了更好的创新意见,为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个时候企业领导如果给予相应的表扬或奖励,这种心理契约的关系就比较和谐,如果反之,员工虽然大胆创新,承担了比别人更多的工作任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个时候心理契约的关系就会失衡,员工的心里就会感到委屈、不公平,由此带来工作上的一系列消极表现。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会让教师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努力进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而不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会让教师丧失努力奋斗的进取心,处于一种不踏实、焦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举例来说,有些乡村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己贡献出家里的电脑等信息化设备,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但幼儿园的相关领导并没有给予认可,也没有重视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问题,那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压,长此以往,幼儿园教师便不愿意再花心思、想办法来创新教学模式了。

二、心理契约视角下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流失因素

(一)心理契约失衡。乡村教师福利待遇较差教师与学校之间建立心理契约,虽然是自主、自愿的,但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受到客观条件、自身适应能力、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会感到“心理契约失衡”。这种“失衡”在乡村教师的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说,许多教师在没有进入乡村工作之前,虽然知道乡村幼儿园教师的薪资待遇不高,但没有明确的概念,一旦真的到了领薪水的时候,看到城市里的教师,都拿着比自己高的薪水,心理上难免会感到不平衡,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大价值。再加上,乡村幼儿园的数量不多,教师的编制也不充裕,面对众多小朋友的学习需求,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通常很大,一天工作下来,非常辛苦。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教师的薪资待遇又不高,教师自然会觉得“不值得”。整体来说,乡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差,是乡村幼儿园教师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心理契约无法兑现。乡村教师发展机制不健全一般来说,心理契约无法兑现,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企业领导主观意愿上的原因。比如说,乡村幼儿园在搭建教师队伍时,幼儿园领导可能会介绍幼儿园今后的发展规划,会许诺给幼儿园教师很好的学习机会、晋升机会。但教师真正工作以后,受到乡村政策和现实情况的影响,乡村幼儿园的发展未必会按照学校最初的规划方向推进,这样一来,当初承诺给幼儿园教师的学习机会、晋升机会,很有可能就无法兑现。而且,从乡村幼儿园领导的角度来说,也许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已经给了你“很好”的机会,但你未必会认为真的很好,因为彼此双方对“很好”的界定不一定完全一致。

(三)心理契约有落差。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较落后很多教师之所以愿意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是因为他们觉得很光荣,很有挑战性,但他们对乡村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具体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没有亲身了解过,心理上并没有完全准备好扎根于乡村教育事业。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从来没有在乡村生活过,对如何在乡村生活、工作,缺乏一定的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幼儿园教师可能一开始豪情万丈,工作之后就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比如说,有些年轻的乡村幼儿园教师刚入职的时候,觉得很有新鲜感,可以忍受每天只围着小朋友们转,但时间久了之后,就会觉得乡村幼儿园的工作条件简陋,既没有办法通过电脑办公,也没有办法开展多媒体教学,只能自己用手抄写,凡事亲力亲为,而且,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工作,在乡村生活中没有任何娱乐内容,久而久之,很容易对乡村教育工作感到厌倦。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有效解决乡村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对策

(一)平衡心理契约。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幼儿园教育这一块,还应该加大专项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具体来说,第一点,要平衡好乡村幼儿园教师与城区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薪酬体系,不能让乡村幼儿园教师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第二,学校应该建立一定的晋升、评选机制,让优秀的教师可以获得更好的待遇,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除了在薪资上有所提高,还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其它福利,对于特别偏远的乡村,条件特别艰苦的乡村,相关机构要给予教师在生活上、交通出行上、子女教育上的额外补贴。

(二)最大程度上兑现心理契约。健全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晋升机制幼儿园教师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关于幼儿园教师的学习、晋升问题,一定要引起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年轻的乡村幼儿园教师,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奉献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应该得到学习再深造的机会,也应该有健全的晋升机制。健全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晋升机制,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改进:第一,按照工作的年限,给予乡村幼儿园教师返城学习再深造的机会,或者评职称的优待,比如2年制,4年制,8年制,10年制等,只要满足工作年限,教师就可以进入另一个学习阶段和发展阶段;第二,乡村幼儿园教师大多都是青年群体,要给他们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例如,幼儿园在平时的文娱活动,或者发展建设中,可以积极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并让他们承担某一块具体工作的任务,让他们感觉被需要、被重视,这也会加强青年教师与乡村教育事业之间的黏性。

(三)缩小心理契约落差。优化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办公环境乡村幼儿园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引进优秀的人才资源,还要竭力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让乡村幼儿园教师可以更便捷、更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优化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办公环境,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一,积极倾听一线教职工的需求,及时解决一线教职工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二,加大投入采购教学设备的经费,购买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教学设备;三,设立幼儿园后勤部门,主要负责幼儿园的硬件维护和教师办公室的设备维修,确保每个幼儿园教师都能拥有独立的办公设备、工位;四,增加饮水机、电视机、收纳柜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教学的同时,也丰富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娱乐内容。

四、结语

投身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本身是一件很光荣很有意义的举动,是广大青年教师群体锻炼自己、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宝贵机会。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大部分乡村青年教师之所以选择离开乡村教育的环境,或者选择转行,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缺乏心理上的正确疏导。教师虽然是负责教书育人,但教师本身的心理建设也很重要,如果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中,得不到合理的排解,就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园相关机构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的心理建设工作,最好设置专业的“辅导部门”,一方面,重点倾听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需求和工作意见,第一时间解决他们的问题;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的文娱活动,排解乡村教师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可以安心、舒心地投入到乡村幼儿教育的事业中去。

9岁儿童厌学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

中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现象,现在厌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目前厌学的学生(男女都在数据调查内)在各类中学,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占五成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极端仇视学习,厌学的情绪发展到厌学是有一个过程的。厌学使得青少年丧失斗志,贪玩,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厌学问题在以后会发展成为各种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厌学不仅仅是因为几个简单的因素相加的结果,其实是有多种主观,客观因素在相互起到作用的,是存在非常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地影响。引起学生厌学的外部原因:(一)社会因素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网吧就开在校园附近。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二)学校因素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教学行为,很多中学生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 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三)家庭因素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很重要的的影响。引起学生厌学的内部原因:(一)学习能力薄弱部分学生在学习文化方面先天的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二)个性特点不良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学习环境发展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三)学习行为盲目(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孩子厌学首要表现为:1、把学习当作背负,被动地唐塞学习。2、责任心不强、马虎草率。3、行为松懈,常常旷课、迟到,乃至逃学。1。改变观念,接受自我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成长的历程。

学生厌学的原因: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影响、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原因

1、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2、师生关系的影响

3、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4、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二、对策

1、以兴趣带动学习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厌学的表现

1、上课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

2、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无所谓,只勾几道选择题应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

3、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孩子厌学怎么办 分析孩子厌学的6大原因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应对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来寻找厌学情绪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找到它的根源,并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并从中找到调整这种情绪的办法,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相关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使教学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地进行。

关键词: 厌学;家长;教育体制;思想

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很让人担忧,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存在着学生厌学的情况。学生本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本应对新鲜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的,可事实确不是这样,这使人感到非常困惑。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长施加的压力太大,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视客观情况,盲目根据自已的期望,对孩子提出了许多超越孩子能力的要求,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现代社会的诱惑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人们都讲究物质享受,这些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学生大多缺乏克制力和分辨力,他们大多注重直观的感受和物质的感观刺激,物质诱惑容易转移其注意力,导致学生盲目攀比,无法专心学习。

(三)传统的教育体制抑制了学生的活力

传统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束缚比较多,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缺乏自主权,学生习惯了在既定的框架里进行思维活动,其创新活力也被抑制了。

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措施

(一)家长应多关爱孩子,以理解为主。

首先,应以平常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能老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而要务实,要始终把他们放到一个普通人的位置,做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事情,在此基础之上适当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自身能力。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好度,否则又会落入期望过高的泥潭。

其次,对孩子的成绩不能“斤斤计较”。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客观来看待,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理解,因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考试成绩不如意,其本人心里也不是很好过,如果家长一味地批评孩子,这会使孩子仅有的一点信心也随着严厉的批评而散失。家长要平心静气地帮助孩子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其成功的'地方要予以肯定,对其失败的地方也要予以纠正,并提出好的学习建议,让学生相信其自身是可以学好的。

最后,对孩子的理解不代表对他的纵容和放任。对其明显有过错的地方要能够批评,让他知道这次的失败有他个人的因素,让他明白自己有过失,这样才能促其反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一味地推卸责任,纠正他们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减轻学生侥幸的心理。

(二)学校要结合本校本班实际,因材施教

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现在的学校重点中学和非重点并立,城镇和乡下中学并立,这些学校的生源由地区形成、自然分类,就个体的学校来说生源地相对统一,所以很可能就会呈现某一地区特点,当然这些特点有时还需学校总结培养方能形成,而这些特点就是每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依据这些特点,来发展本校的特色,比如说有的学校学生,在体育或音乐、美术等方面有优势,而在语数外物化等科目方面却不是太好,这样我们就可以避重就轻,适当地考虑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能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找到信心,从而改变厌学的、得过且过的态度。总之,每个事物总会有个性,或者说有其作为这一事物的特殊性,所以各个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顺应事物的规律,使事物和谐有序地健康发展。

(三)社会要给教育以高度关注

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要来关注教育、支持教育,而不能从表面上片面地来看教育。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来看,教育不容乐观,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教育不直接创造财富,因此就可重视可不重视。这是严重错误,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水平的发展程度,因为教育虽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传播了无比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在各个领域都对生产生活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生产领域,教育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能在各个领域促进劳动生产的提高,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教育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每个人都应对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教育环境、教育资金设备等,同时某种程度上教育也是一项弱势产业,它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它。

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我们只有找到原因,研究对策,才能有效地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向学习的良性方向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市场化经济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经济形势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预测》

摘 要: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7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 措施 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过渡到了2014年的。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 报告 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至之间。对2017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7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13(05).

《浅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

关键字:经济形势 发展前景 体制改革 宏观调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倍,亏损下降。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999年为。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 方法 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 总结 经验 ,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

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商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旅游合作,促进京九经济发展”发表讲话,她强调发挥商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合作领域,为区域旅游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商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文化厚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燧人氏人工钻木取火的发明地,全国十运会华夏文明之火就在商丘采集,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也将在商丘举行传递活动。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商丘还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花木兰的故乡,有众多的文物旅游景点。2005年商丘被公布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2007年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永城市芒砀山文物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微子祠景点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白云禅寺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未来农业庄园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几年来,商丘市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推动了商文化、古城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和寻根问祖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快速的发展势头。最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华商之都”城市品牌工作的意见》,决定进一步继承、弘扬和挖掘“三商”文化资源,打造商丘“华商之都”城市品牌。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商丘市已形成了文化旅游、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商”文化中心区为主体,以东部汉文化观光滨湖休闲区和西部历史文化探秘区为两翼,贯通黄河故道生态休闲旅游带和连霍高速沿线历史名城与文化观光旅游带的旅游精品正逐步成熟。随着商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合作的环境更加优化,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她还建议,积极拓展区域旅游合作空间,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京九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充分发挥各成员市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特色优势;通过联合协作,共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开发建设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树立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变单体优势为群体优势,使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后提出八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1、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2、扩大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合作;3、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合作;4、加强旅游信息交流和应对旅游重大事件合作;5、消除地区性旅游壁垒,逐步推进跨市无障碍旅游;6、构建旅游诚信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7、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合作;8、加强政策研究,争取多方支持;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策研究,确定重大研究课题,明确具体研究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地区对旅游业的政策性支持,为旅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区域内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会议上,17个成员市旅游局长还签署了《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在会议上签订旅游合作协议8个单位,其中,商丘市旅游协会、河南旅游集团商丘分公司还分别与赣州市旅游协会、九江市中国国际旅行社签订了《大京九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和《大京九区域旅行社组团合作协议》。积极拓展大京九经济协作带区域合作空间,对于商丘、乃至整个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着与其他兄弟城市共同努力,为大京九经济协作带区域的整体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时空条件是处在20世纪90年代并向21世纪交替期中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其目标指向是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崇尚经济法治,把法律作为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的最主要手段,其他各种手段也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范围,并要求整个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一整套完备的市场规则,形成和维护高度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所以,现代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为此,本文特就此主题进行一些法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以期有利于深化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有了市场。然而,在严格的意义上,作为经济类型和经济范畴的市场经济,则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才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本位实质是私权本位,即主张绝对私有权和私有财产神圣,把私权和私利作为推动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和交往的原动力。这既给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活力,又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渊弊。 由于权利本位的确立,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重大转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利。特别是契约自由原则又促进了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彼此有利的交往和交易,意味着可以凭靠契约规范来约束交易行为乃至全部经济行为,从而形成所谓"私法自治"的原则,即所谓"协议即法律"。正如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的:"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因此,可以说,权利本位、契约自由,这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过错便无责任")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作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马克思语),使获得资本和积聚资本具有了稳定的法律形式。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发达的市场经济经由了从自由经济向垄断经济的发展,虽然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权本位被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所谓社会本位或团体本位所补充,绝对私有权也受到一定限制,契约自由原则因团体契约和法规限制而有所修正,过错责任原则也因无过失赔偿之成立而受到冲击,但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法治条件不但未被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市场经济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迫切。包括对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确认;对诸如产权关系、市场体系、市场组织和结构等市场经济制度的规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市场参加者的行为及相互关系等市场经济关系的界定;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各环节的规范等等;以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并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失序性行为。特别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规范政府调控市场的行为,以法制权,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些都必须要靠强化法治,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而且它们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否则,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最切要、也最有力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时滞性、波动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不利于保证经济总量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合理调整重大经济结构,以及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等,对于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更是无能为力。计划与市场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发展经济的两种不同的手段;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也是既具有相斥性,又具有互补性。只能说作为经济类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能同时并存,然而计划经济中有市场,市场经济也需要计划,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计划调控必须是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为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计划调控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计划体制。而且无论是计划调控或是行政管理都必须依法进行。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由法律授权,受法律所监督和限制。否则,就会使受不到监督和限制的政府意志和权力任意施行和膨胀,从而反过来限制、干扰甚至侵害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的法哲学思考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所需要的是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总之,怎样做到使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有机耦合,关键也要靠法治。法者度也,只有靠法律的力量才能制衡作为权力主体的国家(政府)的干预与作为权利主体的市场参加者(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之均不失度、越轨。而且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在于使社会"摆脱单纯的偶然性或任意性"的支配,以有效地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和国家计划的随意性,保障市场机制的自主、独立和稳定性。正如马克思在谈法律的这种重要社会功能时所说:"这种规则和秩序本身,对任何要摆脱单纯的偶然性或任意性而取得社会的固定性和独立性的生产方式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由此可见,统一都纳入法律轨道的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至干为什么说现代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法制经济",个中亦有其深刻的意蕴。"法制经济"与"法治经济"这两个概念虽密切联系,但又有严格区别,这正如"法制"和"法治"有严格区别一样。一般含义的"法制"即法律制度之谓,它与国家和法律相伴并随,与民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到了近代社会,法制才与民主政治成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因此,既有专制政体下的法制,当然也有民主政体下的法制,所以秦王朝的严刑峻法和秦始皇的暴政正是导致秦朝很快覆亡的重要原因,而希特勒也可以利用其法西斯主义的法律制度来残害人类,因为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法制",都可以在"法制"的外衣下推行暴虐的专制独裁。可见专制政体下的法制实际上是人治,法律不过是最高统治者实行专制独裁的工具。而"法治"即依法而治,它与人治相对立,由民主相融而共存。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法治乃是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物,它必须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它与任何形式的人治和专制绝难并存。换言之,有了国家和法律也就有了法制,只不过其健全和完善程度不同而已。但有了国家和法律,建立了法制,却并不等于就实现了法治,它还须在法制健全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了民主政治,即彻底弃绝了人治,禁绝了专制,从而使良好的法律得到有效的执行和一体遵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最高权力层的行为都无例外地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和范围。所以"法制"所重视的不过是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过程和机构的健全,其关注点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约束公众行为;而"法治"所强调的则是整个国家体制和社会机制必须依法而治,其关注点是确保人民权利,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因此如果仅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还只能是从形式上说明了市场经济要依靠法制(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我们也都知道改革和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制),但却没有揭示出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法制?是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合乎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及效益的法制?还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很大程度上是搞人治的法制?只有明确地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才能更确切地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及其根本属性,才能准确地概括市场经济对法的内在的深刻的本质需求,也才能体现市场经济对法律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 二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所发展到的一个高级阶段,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又各具其优劣和特色。 目前,从有关资料来看,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这些均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随着经济规模和领域的扩展,市场体系的日益复杂庞大,市场经济关系的覆盖面、触及面越来越宽广,现代市场经济已不能单靠"私权自治"或"意思自治"而自发运行和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公共权能体系予以宏观调控,进行间接干预,才能保持在高层次、高水平上运转。但是这种宏观调控和间接干预必须适度和具有自控能力,否则就会打乱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破坏市场经济关系,以至走向它的反面,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枷锁。而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就只有靠法律,关键就是实行法治。从法治的观点看来,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都可以归结为法律的手段,都必须由法律所武装和整合,受法律的监督和限制,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和更具有权威性,以避免其随意性和偶然性,也便于使计划从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化,政府职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协调型。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据。法律的手段比起其他手段所具有的优点在于:法律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化调整手段,它与经济手段相比更具有权威性、普遍制约性;与行政手段相比也有其特具的优点:第一,它可以避免因政策性变换造成的短期行为等不利后果,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第二,它不是简单地抑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通过对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力求消除某一类社会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保护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至于制止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打击经济犯罪、矫正越轨的行为习惯和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就更得靠法律的手段了。所以法律的调整手段比较有利、有效,也更少产生副作用和后遗症。 法律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全局上进行宏观调控,以及规范协调和统筹各种宏观调控手段,而且还深入到了微观经济领域。即无论是市场或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都要靠法律的规范性作用作保证,都必须依法进行,这已无需赘言。同时,企业和市场的管理和运行所需要的一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内部规章、双边及多边协议、契约等,只要是涉及到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具有一定规范作用,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并符合程序,都具有相应的约束力和效力,从广义上讲,都是经济法治的必要补充和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相融合,其具体含义就是成熟的市场机制与良好的宏观调控机制都通过法律的整合作用而相契合、衔接。其中,法律贯穿始终、深入到各个环节和领域,通过发挥其全方位的整合作用而实现法治的整体效应,从而使现代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规范化、制度化了的市场经济,即法治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以法律为纽带,以市场为中心,把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活动和行为紧紧地、广泛地与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连结在-起,以充分获求和实现经济活动乃至一切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影响和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济利益和法律后果支配和左右着人的各种行为。一方面,有利可图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和经济组织、经济关系产生、形成、发展、变更的吸引力、聚合力;另一方面,行为自由和无所顾忌便是法无限止或有法可依,而法律所不允许者是人们作行为选择时必须最慎重予以权衡的社会禁令。因此,效益原则和合法性原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原则,现代市场经济的利弊优劣都与此相关,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关系都与此相联系。 例如,现代市场经济既要求经济上的自由贸易和竞争,又要求秩序和机会均等;既追求效率和效益,又必须考虑社会公平和公正;既要求民主、公开的氛围和人的行为自由及独立、自主的权利,又要求对各种利益倾向、利益主体、利益集团施以统一、协调、制衡。但是,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真正实现自由贸易必须以反对不正当竞争为前提,反对对市场的垄断、操纵和诈欺行为,反对以权力等非经济因素来肆意干预、左右经济。正当的竞争是平等的竞争,是机会均等而且又是风险均等的竞争。然而竞争既带来效率和效益,又可能扩大社会差别和经济差距;这种差别和差距如果得不到适度的控制和缓解,就会成为妨碍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即使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采取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险措施来予以缓解,并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企业得到平均利润。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律和法治。法治既可以保障自由竞争和效率,又利于保障和协调社会分配,平衡利益冲突,达到必需的社会公平。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辩证的过程,它只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作到绝对平等和公平,公平和平等都以权利对等和机会均等为参照系。绝对平均主义既丢掉了效率又不可能达到虚拟的公平,因为如果缺乏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机会均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而只能造成普遍贫困。走上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无一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协调和平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摆脱不了效率与公平这一人类物质生产与生活的固有矛盾,然而通过改革而保持和发挥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有条件比较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十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既不能以单纯追求公平来牺牲效率,因为如果不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为基础,就没有条件实现社会公平;又不可因着意强调效率而忽视、放弃社会公平,因为分配不公、不合理,不仅会刺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会减弱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支持力和承受力,从长远来说,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当然,防止分配不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既不能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又不应加大贫富悬殊、放任两极分化。至于诸如"脑体倒挂""非商不富"等不正常现象,则本身就是国民再分配不当、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扭曲,须尽快改变,否则也会加大分配不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良好基础,提供了一种在新的基点和层面上来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的条件和可能性,既允许先富后富,提倡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分配上拉开档次,经济发展和效益上体现出差距,鼓励在正当、合法的前提下发财致富,以有利于搞活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同时,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避免加大社会差别和经济差距。特别是制止非法致富,禁止用不正当手段攫取社会财富和他人财富。并通过改革把劳保福利变为国家既承受得起,又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积极性,发展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加强人权保障和环境保护等。这样,就便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初次分配反映效率和差距,又通过国家调节的作用进行的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这一切,更离不开法律和法治。 为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还必须处理好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不能把精神生产排除在国民再生产和再分配体系之外,因为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生产力(科学技术乃是第一生产力),特别在现代社会,它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与日俱增。因此,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及其成果,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变为商品,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出经济效益。但是,又不能使精神生产、文化领域以及政治行为都一概简单地适用商品交换和市场法则,因为它们有自己特定的价值体系和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经济基础的发展只能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而不能要求与之亦步亦趋甚至予以销融和吞并。否则,就不仅会妨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挥积极能动的反作用,而且不利于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趋于合理,而社会分工,既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标示,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互为因果。所以,发展市场经济绝不等于要全民经商和一切社会关系商品化、一切经济关系商业化。现化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就越是需要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与之相配合,否则,经济发展就缺少后劲,还会失去动力。即使是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双重发展,也在努力建设为其物质文明服务的精神文明(只不过性质不同而已)。任何对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削弱和损害,都将导致扼杀经济发展本身。为此,就必须为创造性智力劳动及其产品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使之有力地促进经济建设;同时从法律上明确地区分和界定生产要素和非生产要素,物质生产要素和精神生产要素,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等,以避免构建市场经济关系时的简单化,庸俗化倾向。可见现代市场经济使社会关系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更高,领域更宽、范围更广、商品及市场经济关系更复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市场经济运行的有序化要求也更突出,就更需要有完备的市场规则和严密的法制保障。否则就会失序和乱套。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覆盖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而且要求把整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作为其运行空间,要求突破区域限制和关税壁垒。因为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具有广延性,市场机制本能地就趋向于广泛联系性和不受局限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从区域性扩大到全国性,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一般说来,市场空间越宽广,交换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资源配置也越易趋于合理。所以,现代市场经济不但与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主义尖锐对立,并且与狭隘的关税保护、封闭的双边贸易不相适应,而要求整个世界市场都畅通无阻,连为一体。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既是封建主义的遗物,又是权力经济惯性的表现,使企业"婆婆""保姆"争属,令出多门,限制和阻隔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破坏了机会均等,是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顽敌。而关税壁垒不过是它们在对外贸易上的延伸,是闭关锁国习俗遗留下的经济屏障而已,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可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接轨,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相合拍。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使我们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从人治向法治的转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必须使国内法律制度和体系与国际法律体系规范相衔接,国内市场运行规则还应符合有关国际惯例的任务。为此,就既要考虑到中国国情,而不能简单、完全地移植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又必须打破空间界限,不囿于姓"资"姓"社",积极、大胆地引进和借鉴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丰富经验和法律规则,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通例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以便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收到超前和简便之功效,从而大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强调国际性与注意中国国情并不矛盾,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化、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来调配、适用各国特色的国情。 三 由此可见,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正发育于90年代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发展条件既有利又有弊。这主要是表现在与世界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在其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问题上。由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已历经数百年,因此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人类共同体的"获得性遗传"作用而有一个高的起点,即利用其已有的成就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接轨,这样就不必从头做起,从而简约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行程。显然,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从半封建、半殖民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加之以住"左"的错误的影响,使我国的市场发育至今还不充分,市场机制不成熟,长期计划经济的固有模式、传统习惯和观念都具有顽强的抗力。特别是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不完备、不健全,人治习惯还顽固存在。这些都给发展市场经济造成诸多阻力和困难,使我们尚未具备立即直接迈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努力创造好条件,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力争尽快地与现代市场经济接上轨。 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必须高度重视法律在引导和保护市场经济发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切认识和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的观念,以便增强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来引导和规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力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以及整个民主、法制建设,加速这一转变过程,使我国经济发展快步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台阶。 为此,就需要正确理解"法治经济"的特征和内涵。 (一)"法治经济"是相对于"人治经济"而言,是人治经济的对立面。而人治经济中弊病最多,危害最大,传统势力也最为顽固的,就是权力经济。因此,为使问题更明确起见,现特就法治经济与权力经济作一比较,二者的对立除了以上所谈及的以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权力经济是一种人治经济,无规则的非程序性经济,排斥平等、公开、公平、公正,也无自由、民主可言。封建社会的所谓"官商",现代社会的所谓"官倒",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买办",都是权力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主要是靠手中的权力或特权来操纵控制经济,以攫取超额利润。权力经济习惯势力造成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很容易导致滥施权力,而政府权力无限制地介入经济活动,就必然造成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机遇,从而成为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破坏性因素。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权力经济仍继续以各种方式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如国有企业利用独占生产经营权对市场进行垄断,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利用行业管理权力实行操纵和控制,行政性冒牌公司牢牢抓权并利用权力抢掠式经营,地方之间为保护地方利益而实行经济封锁等等。这些既是权力经济的恶劣表现,又是计划经济带来的后遗症。以往的计划经济给权力经济准备了土壤和温床,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种权力型经济、人治经济。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来看,计划经济只适合于政权初建和巩固政权并凭靠政权来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

水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污染的覆盖面也随之不断扩大,这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污染控制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水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摘要】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因此水体一旦受到污染,不仅使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下降,直接或间接地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污染后的水体也很难再得到恢复和控制。本文主要对水体污染的类型特征及我国的水污染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简要的阐明了水污染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及水污染的常规处理方法,并就目前水污染防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体污染;现状;危害;防治;控制方法

1、水体污染及其类型

水体污染[1]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活动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我国水污染具有影响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水质季节性变化、污染类型复杂等普遍特征。

水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泊和海域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种类型的水污染事件更是不断地发生。如2004年2月在四川沱江发生严重氨氮超标排放事件,工业废水不合格排放致使大量鱼类死亡,100多万人饮水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苯类污染物泄露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当然,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缓解我国水污染严峻的状况,如从1998年开始的“淮河水专项”,到今天为止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

水体污染的类型[1]

从污染成因上来看,水体污染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从污染源来看,水体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从污染的性质来看,水体污染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2、水体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将直接降低生活饮用水的品质,影响人类健康,并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进而导致水生态失衡、生态系统退化,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生态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

3、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污染控制原则

要实现对水污染的全局调控和有效综合防治,需从宏观控制、技术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个方面着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对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对受纳水体和排污口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控制。

水污染处理技术[3-4]

随着水污染状况的不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类。

废水的物理处理通常是借助物理力或机械力使得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质得以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废水的化学处理,就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其处理对象主要是废水中无机或有机(难于降解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生物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

4、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5-8]

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

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 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个别地区和企业甚至损人利己,以污染临近或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经济。

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

现行管理体制未能有效利用经济手段, 未能形成一系列激励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的政策措施, 从而导致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 用水浪费惊人。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根深蒂固

目前, 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有关的法律不少,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年)中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 年修订)等立法中, 也有关于水污染防治的相应条款。但是由于在处理水污染事件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得到及时落实和有效贯彻,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情况持续存在,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科研滞后, 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动态性和随机性, 使得水污染防治技术不能得到统一、系统的规划和研究。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等都缺乏深入研究。

5、对水污染防治的建议[9]

源头控污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改善相应的执行机制

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水污染控制技术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地区性强,针对这一情况,不同地区在污水处理时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及居民住宅布局等具体不同情况,选择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且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效率高的污水处理技术。

6、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它的污染和短缺将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略,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的教训,充分重视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和水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润成.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3-86.

[2]程声通.水污染防治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8.

[3]赵庆良,任南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79.

[4]张宝军.水污染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

[5] 谭炳卿, 孔令金, 尚化庄. 河流保护与管理综述[J]. 水资源保护, 2002(3) : 53-57.

[6] 汪恕诚. 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7] 钱正英, 张光斗.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8] XXIX IAHR Congress.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and eco-hydraulics[ C] . Proceedings of Theme B. Beijing, TsinghuaUniversity Press, 2001.

[9] 周正, 周颖辉.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J].NORTHERN ENVIRONMENT,2011: 9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污染控制技术论文范文

水污染调查报告 一、研究动机 (一)因为近年来,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水污染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大量用水,或排放废水等,都会造成严重得水污染。 二、研究目的(一)因为水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想要调查看看,水污染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什麼地步。 三、研究内容(一)水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除此之外,水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商业活动、工业发展、农业运作、水力开发及水产养殖,皆需水的配合。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及都市扩张,人们在高度开发运用天然资源时,因未能做适当的处理,导致整个生态系的不平衡,进而湖泊优养现象,河川浊黑及枯竭等陆续发生,使生活环境失去调和现象,水污 染问题日渐严重。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将污染物质介入於水体后,变更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影响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国民健康及生活环境。台湾本身就是一座海岛,四周是海故取水不易,故,内陆的水源十分珍贵,但由於现在各式能排放污水或脏物的工厂和牲畜业十分多,使得水源被污染而把目标转移到上游头上,於是上游又被污染了,就这样一直的返复下去不但没有结果反而使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现在已有人发觉到水污染对我们的威胁性及其不良影响,所以现在政府已划分了水源保护区。(二)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地让污染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於影响水体正常用途或危害民众健康及生活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为的污染源,天然污染源一般系指暴雨迳流冲刷屋顶、街道、坡地、沟渠等所带下的污泥或有机质;人为的污染源则来自人们各种活动及开发所产生者,其大致上包括下列几类: 1. 市镇地区家庭、机关团体、学校、工商事业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粪便、油脂、厨余、化学 药剂等,其中大量的病菌和有机物是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 工业制造过程中原料、副料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其他物料或能量(例如冷却水)所 形成的污染物; 畜牧活动中大量的动物排遗物,未经妥善的处理即予以排放,同样也会有 大量的病菌和有机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3.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 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部份农药对於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具有毒性,足以贻害生态环境; 采矿时为分离矿物,在选矿时用水冲洗,此种冲洗水中含有大量之泥沙、溶解性有毒物质 (如铜、铁、锌、铅等)或腐蚀性物质(如硫酸),其流入河川或湖泊后会导致该类水体 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4.垃圾掩埋场中的渗出水,在垃圾掩埋初期因含有高浓度的有机 质,也是水污染的来源之一; 5.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所造成水体中浮游物与溶解物的增加; 6. 以及工厂排放的气体与灰尘因降雨的洗刷而进入地表的水体,均可造成水污染的问题。 上述污染源中,以市镇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活动污染最为重要,工业废水中尤以纸浆、染整、制革、电镀及食品业废水汁污染最为严重。(三)工业废水 本省经济建设成效卓著,工业蓬勃发展,本省河川流域内有废水排放之工厂以染整、制革、食品、造纸、电镀等污染性较高之业别为主,为河川之一主要污染源。(四)畜牧废水 本省农民大都以养猪为副业,近年来,由於饲料之改良及养猪技术之提升,故其产生之单位污染量大多以每头猪每天产生生化需氧量100公克来计算,为河川之另一主要污染源。养猪废水污染情形严重 1.养猪政策调整方案未能落实执行。 2.相关法规如自来水法、水利法、建筑法等未落实执行,以致河川地 非法养猪之拆除绩效不彰。 3.养猪废水处理设备操作率偏低。化粪池处理效率不佳 1.家庭污水中仅粪尿部分经由化粪池处理后排放,由於化粪池之处理效率较低,再者因未适当维护,更使无法达到应有之处理效率。 2.未能落实定期清理制度,化粪池处理效果极为有限。(五)市镇污水 本省河川流域内之人口约有一千六百余万人,每人每天产生生化需氧量约四十公克(其中粪尿部分计有13公克),因本省污水下水道系统建设方在起步阶段,普及率仅约有百分之一,故每天所产生之污染量,仅有粪尿部分经由化粪池简易处理,为河川之另一主要污染源。(六)垃圾渗出水 目前本省仍有部分乡镇市将垃圾场设置於河边未予适当之处理,其渗出水亦造成河川水质之污染,垃圾渗出水之污染量约为每人每日至 公克,约为市镇污水污染量的5%以下,故在总污染量上可不予估计,但垃圾掩埋场系属点污染源,污染排放量甚为集中,故未经妥善处理,势将造成河川污染。(七)其他污染源 除上述污染源外,另有暴雨迳流挟带污染物进入河川,以及滥用农药、肥料,任意弃置垃圾、水肥与其他污染物,於河川中饲养家禽、家畜等非点污染源,亦皆为河川之污染来源。(八)由於人类毫无节制的开发,所制造出来的污染问题,不仅危及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也使浩瀚的海洋变成一个大型垃圾场。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三,在未来人类的食物来源中,海洋生物资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从一九八二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专属经济海域正式列入后,各国纷纷划定所辖专属经济海域,限制别国在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是故各国对自已临近海域资源之保护,更为重要。台湾四面环海,居住环境都处临海不远地带,人们与海洋之关系十分密切。海洋污染源来自何处依一九八二年海洋公约法划定之海水遭受污染物侵害有两方面:来自陆上的污染—人类生活之废弃物,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料,经由沟渠、河川注入海洋。来自船舶的污染—海上运输工具,所载运之油料泄漏,或污水倾倒注入海洋者,核能动力船舶,或载运核能废籿之船舶,辐射物质外泄进入海洋者。来自倾倒废弃物的污染—人类将工业的污染废弃物,或其他污染性物质,经由运输工具运至海洋中倾倒而形成。来自大气的污染—从事核爆试验所产生之辐射尘,透过大气进入海洋而造成污染。来自海床探勘与开采的污染—从事大陆礁层或海床之探测及开采时,因处置不当、设备不周、意外致使油、天然气、泥浆外泄,或进行采矿时,产生大量微粒物质、泥浆,都会造成海洋污染。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当海域被有机物质及供机物质污染时,会造成:影响生物的生态平衡,使渔坦环境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与繁殖,造成水产资源的严重损失。倾倒於海域之废弃物,若含有 放射性物质或重金属时,这些东西都具有毒性或累积性物质,会蓄积在水生物体内,使食用者中毒,造成急性或慢性病变。(九) 大量使用能源虽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却也造成了始料未及的祸害,而造成酸雨危害,机乎遍及全球,危害极大。 由於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SOx )或氮氧化物(NOx),在大氧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悬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一般未被污染的雨水,pH值呈弱酸性,低於便为酸雨(pH值愈小,酸度愈高);如今却频频出现pH值小於3的强酸雨(几乎与醋酸相当),不禁令人忧心忡忡。 四、研究结果调查完后,让我发现近年来台湾的水资源越来越脏,使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不卫生,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五、心得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多珍惜水资源,并且要保护它,而且不要浪费,也要尽量避免工厂的废水,废水不能乱倾倒,还有自家厨余也不能乱到,希望我们的地球会越来越美好。

  • 索引序列
  • 娱乐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 教师流失现象研究及对策论文
  • 9岁儿童厌学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
  • 市场化经济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 水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