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电子商务客服岗位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 电子商务平台下客户服务体系优化研究2. 移动电子商务背景下客服质量评价研究3.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商客服业务优化研究4. 电商客户服务中的服务创新研究5. 电子商务平台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研究6. 科技改变客服——融入大数据和AI技术的电子商务客服发展策略研究7.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过程改善研究8. 电子商务客服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运用研究9. 电子商务客服人员素质管理策略研究10. 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服削弱效应的研究与对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选择,并结合相关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可以参考相关文献、专业论文等进行思考和调研。
以下是一些电子商务客服岗位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建议:1.“电商平台客服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服务质量研究”:探究电商平台客服人员的职业素养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客服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2. “社交媒体上的电子商务客服:优势、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社交媒体上的电子商务客服的优势和挑战,并探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为电商客服提供服务。3. “电子商务客服的语言沟通策略研究”:分析电子商务客服中的语言沟通策略,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方式,以及如何利用有效的语言沟通策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和提升客户满意度。4.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客服模式研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客服模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需求,提供更优质的电商客服服务。5. “电子商务客服的人机交互设计研究”:探究电子商务客服的人机交互设计,包括界面设计、交互方式等方面的优化,以及如何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6. “电子商务客服的培训与管理研究”:研究电子商务客服的培训和管理模式,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管理等方面,以及如何提高客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7. “社区化电商客服服务策略研究”:分析社区化电商客服服务策略的特点和优势,探究如何利用社区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8. “电子商务客服的机器学习技术研究”:探究电子商务客服中的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荐等方面的优化,以及如何提高客户服务的智能化水平。9. “电子商务客服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探究电子商务客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及如何提高客服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服务水平。10. “电子商务客服的客户心理学研究”:研究电子商务客服中客户心理学的应用,包括客户需求分析、情绪管理等方面的优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
我对曹操的评价曹操 (155~220)东汉末权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人。父曹嵩,宦官曹腾养子,所以曹操的出身看起来是有点不太光彩,那曹操到底姓什么,在这似乎也没有太大必要去考证。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描写曹操性格的描写大体意思是:曹操在作战时有清醒的头脑,部队出征是完全没有像要出征的模样,但曹操一经下定决心,部队会像风卷残云一般的将敌军摧毁,曹操赏罚分明,对于有功的将士毫不吝啬金钱,对于没有功勋的将士而奢望得到奖赏的人却分毫不给。曹操知人善用,能给有才能的人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让他发挥其才能。曹操的事迹很多,下面简要介绍 他的一生。曹操二十岁以孝廉为郎,参与镇压颍川黄巾起义军,被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因董卓专权,刺杀董卓未成,被迫逃离洛阳,至陈留散家财,聚兵五千人,与袁绍为首的东关州郡军一起讨伐董卓。当时诸军畏卓,莫敢先进,唯操出战,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青州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州吏拥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打败黄巾军三十余万,收其精锐为部下,号“青州兵”。在随后几年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杰出才能:打败袁术,攻破陶谦,平定张邈,消灭吕布,逐渐壮大成一支与袁绍相对抗的力量。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乘胜追击,陆续攻占原属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十二年,又消灭曾收留袁绍二子、以辽西柳城为根据地的少数族乌桓势力,基本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丞相,率军南征。荆州刘表适病卒,子琮归降。操进军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于赤壁。其时南北统一条件远未成熟。就像周瑜所说的:北方军队长途跋涉,不服水土。兵多疾病;荆州降军心有顾虑,未肯力战。加上曹操骄傲轻敌,在联军火攻之下大败而归。他从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镇压朝廷中异己力量包括皇后伏氏的反抗,并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建安十六年讨平关陇地区马超、韩遂;四年以后又征降汉中的张鲁,为代汉作了充分准备。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曹操根据郭嘉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在曹操迎天子于洛阳时显示了曹操长远的政治目光,其主动权就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没有错,当时汉朝政权动荡不安,各地豪强烽拥而起,曹操决定统一全国是很伟大的一面,再说当时算的上是忠臣的又有多少?他在统一北方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很快改善了当时惨遭破坏的生产力,稳定了人民。他采纳谋臣的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曹操著有兵书十万余言。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强调“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同时对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也往往给予严厉打击。平定冀州后立即下令,加重对豪强兼并的惩罚。他是一个英雄。曹操临死时劝自己的妾妃叫她们在日后的守寡生涯中学一些编制,维持生涯,足见曹操之节俭。曹操并非无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世坚强不屈的曹操在临死时的真情流露也让我们懂得英雄未必无情。例如曹操在平时执法严格,但经常因为自己的亲信被惩罚而落泪,但依然坚决执法。曹操诗歌造诣也很高,所作《薤露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皆悲凉雄浑,气势磅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句传诵千古。在他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了著名的建安文学。三国中的三个风云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刘备是其中山靖王之后,虽然后来立了蜀汉但主要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之力;孙权是凭借其父兄之业。只有曹操是灭黄巾起家,差点一统中国。就起能力来看完全凌驾于孙刘之上。纵观曹操的一生,鞭临竭石,兵至沧海,横桨赋歌,真是有英雄本色。可能有人会问:《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是奸雄吗?要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虽然没有脱离真实历史,但其作者是受封建影响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把曹操写成是奸踩问卷,500强都在用「问卷星」值得一看的问卷相关信息推荐「问卷星」问卷自动生成二维码/链接,可通过公众号\微信\短信邀请问卷填写,微信红包\自定义奖品,自定义问卷背景及logo,让你的问卷更加美观!长沙冉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告手机游戏单机排行榜_拼多多钜惠_畅享底价1元起!本月10550人下载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拼多多,新电商开创者,拼着买,才便宜。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关与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报告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篮球大图 正在咨询一个旅游问题—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2021年论文_论文通过率高论文一直让很多人发愁,本机构可提供论文,不让论文的事耽误您的时间工作忙,上学忙,论文没时间做,本机构可提供论文指导广告2021-01-28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曹操,一个被三国演义歪曲的历史伟人3,784浏览我们要做一份关於三国演义的报告,老师说题目要有研究意义,能有什麼提议吗???30分要专题报告......1赞·211浏览三国演义主要人物 研究性学习你这问题问的不清楚啊,兄弟! 你是想问些什么问题呢? 比如: 1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的看法? 2赵云功劳与排位? 3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4曹植暗恋嫂子的伦理讨论? 5曹丕将亡妻遗物赠曹植的心境? 6 诸葛亮的“诡计”与“诡辩” 7 吕布的“易变”与“识时务” 8 杨修之死 太多太多。三国演义我看了N次,白话版,文言版,小说型,史料型!很多版本都看过!个人最喜欢文言版本的,言简意赅,大量的诗词歌赋,写的是畅快淋漓!其中很多写景的片段,写的是极其优美! 兄弟要是感兴趣,可以和你交流下!哈哈哈3赞·1,819浏览中华文化小大使 自主研究性报告 三国演义哪五个故事最广为人知最广为人知的五个,按传播度先后顺寻 桃园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 其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煮酒论英雄,草船借箭,舌
吾好梦中杀人——论枭雄曹操
可以代笔,,,原创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希望采纳希望采纳
有的时候与朋友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总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过错,是完美无缺的,而别人做的事情都对不起自己,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犯的,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可是等冷静下来换个位置,从朋友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也许在发生矛盾或者别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调换一下位置,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整件事情……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与曹丕兄弟二人为了争夺霸业的继承权打的是天昏地暗,曹植一气之下写下了“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勾心斗角。哎!我想这也不能赖他和曹丕,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谁不希望手中掌握点权力呀,而曹植与曹丕又生活在强大魏国,而且他们的父亲是当时最有军事实力的诸侯,曹植于曹丕二人之间早就有些不愉快的事情传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本来就有疑心病,在加上一些风言风语他对曹植与曹丕兄弟就产生了疑问,看看谁想夺取继承权,于是乎派心腹去刺探。曹丕比较聪明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奥妙:一方面跟他的父亲面前表现的很有才能,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排挤曹植,好让自己独自掌握继承大权。 在我看来曹丕有点笨,古人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做长远考虑,也没有从大局出发来看待问题,如果他考虑二人共同继承曹操的霸业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想司马氏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夺取曹氏的基业吧。而曹植呢,虽然在这些事上表现得很气愤,但是他也没有从曹丕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他们二人,中一人敢于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作长远打算。那么曹操的霸业也就不会那么快的落入他人手中了。 我最喜欢郭沫若先生仿拟《七步诗》写成的《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度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而郭沫若先生者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逸过火”,但若是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换位思考,一个既省时又省力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相信我它真的很管用
【出 版 社】西泠印社出版社【书 号】 7805 1726 25【出版日期】 2004 年7月 【开 本】 16开 【版 次】1-5【目录】典雅静穆 飘然逸出——《曹全碑》及其审美特征粗析《曹全碑》拓本《曹全碑》基本笔法图解《曹全碑》结体图解《曹全碑》及其审美特征粗析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从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审美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纯用圆笔,内含蕴藉。书法的用笔方法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为方笔,碑刻中较多见。因为镌刻的原因,其笔画起讫处大多呈方形,后人写字则有以刀痕的方角为美者,就是追求因之而成的坚劲刚狠的审美效果。汉碑中如《张迁碑》多为方笔。第二类为圆笔,笔画起收都呈圆势,行笔以中锋为主。第三类为方圆并用。历代多数作品中的笔法以方圆并用居多:有的以方圆为主,辅以圆笔;有的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圆笔较为温和含蓄,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二、运笔平实柔顺。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平顺柔实的线条,是构成《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三、线条凝练、简省,意到为止。汉碑线条各具不同的审美特征,如《张迁碑》的粗涩,《石门颂》的灵动,《乙瑛碑》的丰腴,《张景碑》的细劲,《夏承碑》的缠绵……,《曹全碑》则为凝练简省。观其碑中字,线条没有装饰的迹象,往往一笔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嘎然止住。许多点、短横尽量浓缩,多数字在上、下笔的承接处断开,留出较多空白。而其笔意丝毫不因笔画简缩而出现阻隔,反而显得更协调自然,空间更圆融、静和,使其卓然独立于其他汉碑之外。四、结构稳定调匀。《曹全碑》形体多呈扁形,少数有方或长方形。由于形扁,其势必呈横向,故而有稳的感觉。扁、横的形体主要由字的主横画拉长或撇捺开展造成的。与《礼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结构显得更调匀。这倒不是因为《曹全碑》比《礼器碑》规范或布置均等的缘故(其实,从结字的均匀程度看,可能《礼器碑》比《曹全碑》还要规整些),而是由于《曹全碑》的扁平及其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自然合理的缘故。也正因此,《曹全碑》比《礼器碑》、《张景碑》等显得更加素静雅致,格调上高出一筹。其字形扁平,造成左右舒展,舒展的结构加之以圆笔的收敛,于是出现典雅的品格。于是,我们学习《曹全碑》,除了从基本的用笔及结字入手外,更应从品位上去把握它,反过来说,只有对《曹全碑》有高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或解剖其基本技法,从而进入“形神兼备”的学书状态。笔者不揣浅陋,于《曹全碑》点滴体会拉杂成文,并附用笔、结字法于后,以抛砖引玉,求正于方家、学人。——金铮隶书入门:曹全碑基本信息【作者】 段庆峰 主编【出 版 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书 号】 7805 1726 25【出版日期】 2004 年7月 【开 本】 16开 【版 次】1-5【目录】第一部分 独体字与基本笔画第二部分 合体字与基本偏旁第三部分 作品款式与章法创作基础知识介绍第四部分 《曹全碑》原拓选 内容简介教材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独体字与基本笔画。第二部分:合体字与基本偏旁。第三部分:作品款式与章法。第四部分:《曹全碑》原拓选。内容由浅及深,使学生逐步领略隶书的魅力,掌握隶书的技法,从而达到独立创作的书法水平。本教材特别注重轻松、愉悦的教学原则,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每一节授课的同时,还介绍了有关书法的其他知识。如,学书常识中包括中国的文房四宝的介绍,清代、近代隶书大家的介绍,各种书体特点,有关书法大家的故事及隶书名称由来的小故事,常见书法术语等,使内容更加充实,满足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本教材还加强了编辑含量。从选题的开发和论证,提纲的编写和字帖版本的选择、封面和版式的设计等,都积极征询专家的建议,力图以好的质量面向读者。本教材重在使基本技法全面化、微观化、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强,所选例字针对性强,所附解释的文字简洁不繁,切中题义。除以上特点外,本教材还附有针对性的练习册,使初学者练习空间大,临习有依托,不觉空洞单调,学习起来兴趣倍增。 作者简介段庆峰,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本科。师从书法家卜夕阳、范天明、甘中流、中培贵等先生。1998年,作品经评定入选北京市第四届篆刻展和北京市第一届刻字展。有着丰富的书法教学经验。1999年,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写字教学片的拍摄,为主讲教师之一,该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频道全国播放。2003年参加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写字教学立项课题的研究。 【作者】 本社 编【出 版 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0-8-1【内容简介】《曹全碑》,全名《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一八五)立,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尚完好。现存陕西西安安碑林。此碑用笔平稳,体势开张而秀丽多姿,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精气内含,柔中有刚,蚕头雁尾由尤其突出,其波磔之法与《石门颂》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碑自明万历初在郃阳出土以来,受到书家一致好评。清万经评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孙承泽评:[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方朔评:[此碑波磔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敕》。正文与阴侧为一手,上接《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 【作者】 武道湘编著【出 版 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7-1【目录】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笔画第三章 部首第四章 结构第五章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第六章 作品附1:集字作品范例附2:隶书古碑欣赏汉隶《曹全碑》(局部) 内容简介《曹全碑隶书教程》是由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书法名家,精心编写的通俗、实用、由浅入深的入门级书法技法书。它适合各中小学及书法学校的教学使用,也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入门的向导。本书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鼓励创作。全书隶书范字部分以曹全碑原碑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本书内容丰富、系统而全面,是作者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通过本书的学习和使用,我们相信,书法爱好者将会在由入门步入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武道湘,1945年出生于湖南常德,2005年病逝于湖南长沙。生前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长沙市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武道湘自幼爱好书画诗文,主张学书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尤以行楷造诣深厚。早年从王羲之、赵孟頫行楷入门,用笔圆润秀丽,并从此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底。后上索求源,转学颜真卿、米芾及魏碑、篆隶。行、楷兼用颜、米,并参以魏碑笔意,转而形成笔力苍劲、雄浑,大起大落而不失秀美之风格。隶书将《张迁》、《石门》相结合,并融会《爨宝子》及行书笔意,似隶似魏,笔画或连或断,流畅而劲健强雄。善于章法布局,作品富于变化。多次参加全省及国内外大展,其作品或为海内外收藏,或镌刻上石,展现于碑林诗墙。近二十年来.武道湘致力于书法教育事业,在培养下一代书法人才和继承与繁荣传统书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曾四次主编湖南省中小学书法教材,此教材被定为湖南省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本。他的学生在全国及国际书法大赛中频频获奖.作品或参与文化部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且学生中已有多人加入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与此同时他还深入进行书法理论的探讨,在总结书法实践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出版了《楷书入门》(欧、颜、柳、赵体)、《书法创作入门》、《楷书作品创作指导》及《魏碑入门》、《颜真卿勤礼碑集字词语、对联、诗词》、《柳公权玄秘塔碑集字词语、对联、诗词》等书籍。其中《楷书入门》(柳体)一书深得国内外广大读者好评,此书已成为中国书法类的畅销书。
一、现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概述
自古以来,汉字的认知与书写教育便一直是学子们的必修课程,在《周礼》《说文解字叙》《唐六典》中,对此相关内容俱有记载。强调以字书与正体学习为主,尊崇规范、齐整、美观是官方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清季,受西化影响而产生的新学制得到了行政机关的大力推行。1902年以后,从清行政机关陆续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
中可以看到,学习书法已被纳入到了“小学堂”?的教育之中。例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的《钦定小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教法》提到,高等小学堂第二年便有“习字”课程,内容包括“楷书、行书,兼习小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第二章《学科程度及编制章》明确要求,高等小学堂学生必须“习楷书,学官话”,教学内容系于“中国文学”科内。民国时期,革故鼎新,吸收西方的制度与理念成为一时的潮流。在这个大环境下,初等教育体制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书法教育也被更广泛地纳入到了新式学校中去,民国行政机关教育部对于书法教育的具体内容及目标均有详细的规定。比如,1913年教育部一出台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将书法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日用文字及普通文之书法”,明确提出“书法教学是‘国语’教学的一部分”,“书法所用字体为楷书及行书”。在中学阶段,书法教学亦被纳入国文课中。1929年和1932年,教育部两次改定初中课程标准,其对于书法教育的具体要求是“书法指导:课内略微说明用笔、结体及书法源流大意等,课外及假期中临摹大小字,先求整洁,次及美观,笔记与作文簿均需缮写整齐,并制止使用破体字,随时予以考证指导”。从目前可见的大量资料来看,民国行政机关教育部无论从宏观的学制布局,还是微观的教学内容安排,均对中小学书法课程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规划。只是可惜在政局动荡、国运危殆的年月里,这些规划很难实施下去罢了。其基本方思路还是延续了古代书学教育的理念,即书法课的基本定位为规范汉字的美化书写,教育目标也主要是为了致用于世。需要说明的是,从现有资料看,民国时期的中小学书法课并没有在“艺术性”方面有过多的要求,“整洁”与“美观”是其教育的主旨。
因此,让孩子们从小把字写好很重要。”这一指示得到了教育部的部分落实,为此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训练的通知》。《通知》下发以后,一些地区对写字课的训练是有所加强的。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尚处于复苏发展时期,各地的文化教育基础也是良莠不齐,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总体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其破冰之旅直到新世纪初方才起航。
二、教育部新政的出台
经济的繁荣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21世纪初,教育部没有正式发文之前,在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书法课已经悄然得到局部普及与推广。地方成功的先行举措得到了越来越多高层人士对书法教育的关注与认可。2009年以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苏士澍、吴为山等委员数次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提出了强烈的呼吁。地方的试点与委员的议案最终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极大重视,在2011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贾庆林明确指出了大力发展“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此后,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更是将中央领导的指示落到了实处。2011年8月,教育部正式向全国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与此《意见》相配套,2012年初,教育部出台了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为了对《新课标》中有关书法的内容作出详细的说明,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还专门组织专家讨论并编写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2013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这一《指导纲要》。《指导纲要》对于当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纲领明确阐释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与要求,并对书法课上的法书范本作了细致的规定。仔细解读《指导纲要》,可见贯穿其中的四条基本教育理念:即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根基是汉字素质教育、强化书法的传统文化内涵、重视汉字书写的共性美,以及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书法美。这四条理念我们今后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部系列文件下达之后,各地中小学在现有基础之上,大多设聘了专任书法教师,并开设了书法课。和前二十年相比,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整体氛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变化,关注并重视书法课的风气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于此同时,全国近百家出版社也在“政策蛋糕”的吸引下,开展了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工作。如此超大规模的教材编写,恐怕在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通过较为广泛的调研,我们认为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由于尚处于磨合研讨阶段,因而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对将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硬件的角度来看,问题集中在师资、学习场地、学习材料等方面,其中师资的问题最为突出。
我们发现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师资的达标率(在岗人数与技术水准)较高,而经济欠发达、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地区,书法教师的达标率则较低。
为此,各地教育部门除了人员编制的扶持外,一些高等院校还纷纷承担起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任。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自2012年起,便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培训工作。经过多期的课堂教学、技术训练与理论研讨,数百位书法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等高校院系也有相应的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客观而言,由于教育部政策下达的急迫而带来的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不对等性,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缺口将在近几年内一直存在,该问题也亟需得到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书法专业院系的重点关注。
和硬件相比,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软件问题更为突出,这些问题涉及教育理念、目标、途径、方法等诸方面,从一定角度来讲,倘若软件问题解决不好,中小学书法发展前景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认识层面,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书法课的定位。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目标定位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的目标与出口又在哪里等都需细致思考。从《指导纲要》的精神看,书法课与语文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联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识字与书写的紧密联系。在古代,文字的“识”“书”教育是完整的。但在今天,由于现实环境中各种外因的影响,“识”与“书”这种原本很紧密的关系被割裂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常会发现当前的语文识字教育与传统书法之间的不少尴尬——笔顺的问题就很有代表性。目前公布的汉字笔顺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和“先中间后两边”,这一顺序的确立主要根源于汉字传统的书写方式,另一方面则与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公布的简化字方案有关。由于文化传承的原因,书法创作中的绝大多数笔顺是与规范汉字相一致,但还有一些特例。比如“左”与“右”字,规范汉字是先横后撇,而在书法创作中,“左”是先横后撇,而“右”则是先撇后横;又如“方”字,规范汉字的末笔是横折钩,而书法则是一撇;再像“成”字,规范汉字起笔为横,而书法则是撇画。以上所举的还是楷书,如到行草书,笔顺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在一些笔顺上,规范汉字与书法创作之所以会不一致,原因有二。其一,在书法创作中,古文字的传统精神还是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而规范汉字在这方面则要少了许多;其二,在书法创作中,艺术性是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在遵循汉字共性美(匀称和谐)的基础上,书家会力求展现汉字书写的独特美感。基于此,书法作品在笔顺、笔形、笔势、部件诸方面都会与规范汉字有一定的不同。以部件为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有个“泉”字,该字“白”部(在古文字中像岩石的形状)中一横,和左右两竖都挨不上,是孤零零的一个短横。这样的写法如果在出现在语文生字课上,那绝对是错字。汉字的艺术性处理只是“识”“书”联袂过程中的一个问题,而在书法作品中的众多异体字更是在讲究规范的语文课堂亟需规避的。文字异体对于我们研究汉字与进行书法创作是非常好的材料,但对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书法教学而言,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调研中,我们常会听到书法教师们的“抱怨”为什么“墓”字下面非要加上一个点?尽管在教材上已经对此做了“释字”说明,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询问“加点”的问题,又需费多少口舌才能说清楚。还有一些书法教师(主要是语文教师兼任)向我们反映:上午语文课刚刚给学生讲了生字的规范写法,而下午的书法课上却出现了“尴尬”的例字,这实在是件棘手的事情。
这些“尴尬”其实完全可以从教育定位上加以规避。书法课(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辅助和服务于语文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书写出规范而有美感的汉字,这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所以,我们并不提倡在书法课上过度夸大汉字书写的艺术性与个性特色,这一点也与《指导纲要》的精神相违背。基于此,我们在编写书法教材,或是讲解古代法帖例字的时候,也务须紧紧围绕着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去入手。对于古代法帖中出现的大量异体字,建议在教学时最好慎用。但是,书法课也绝不等同于语文写字课。中小学书法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强调汉字规范书写的基础上,兼顾汉字书写的艺术性。如果书法教师仅仅知道了规范与死板的美观,而对于汉字书写中的艺术性没有了解的话,那他的书法课一定不能达到规范与艺术兼顾的教学目标——上述笔顺以及“泉”字等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第二,强化范本的共性美。《指导纲要》明确提到了“适度融入书法审美”的要求,什么是“适度”?质言之,就是书法美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在《新课标》中,也曾提到了有关培养学生汉字修养的问题,其要求“初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结合这两个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部对于汉字书写美教育的一个思路:从初步的汉字形体美到书法艺术的共性美,再到书法艺术的'高级审美(个性神采)。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汉字基本知识的了解实在需要加强。文字素养是语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太学中,学生们仔细研习古籍经典之前,《说文》的基础是一定要打好的。研习《说文》,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之美,进而有益于其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文献。但在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减负等原因,有关传统文字的不少知识已经不在语文课的讲授之列,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汉字形体的“六书”常识,不甚明了,对于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与形态,也是知之甚少。由于缺乏了这类基本的文字常识,我们的学生自然不能准确地了解汉字的形体美,进言之,又如何让他们去理解和表现书法艺术美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寸”在“六书”中是一个指事字,作为指事符号的短线表示右手腕关节的位置,这个指事符号在隶书与楷书中变成了点画,但其位置依然要对着横竖相交之处,这才是“汉字的形体美”。
如果学生没有“六书”的知识,恐怕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放置这一点画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在书法课教学内容中应该适度融入汉字基本知识的讲解。
其二,对于书法共性美的重视与认识还远远不够。《指导纲要》推荐了13件临摹的范本和30件欣赏的作品,其目的非常清楚,临摹范本强调的是书法共性美的重点学习,而欣赏作品则为了学生提供了书法个性美的体验。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指导纲要》中提供的这13件临摹的范本,其实还是有可增减的余地,个别范本的个性特征还太鲜明,而一些颇具共性美特点的法书则没有列上(如颜真卿的《郭虚己墓志》等)。在书法课上,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书法的共性美,我们并不期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书法家,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汉字书写的基本的美感。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这种共性美的认识与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以教材为例,我们都知道系统性和科学性是编写教材必需遵循的原则,它们分指这门学问的共通性与严密性。但是现在许多的中小学书法教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选取范本的共性典范不够、体例不尽一致、编写用语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教材尚且是如此,我们的基层教学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们建议在后续推出的教材或是教师用书中,一定要有一本类似“汉字书写基本原理”这方面的书。有了这样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才会扎实而全面地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美感。
第三,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书法的个性美。书法的个性美是共性美的艺术升华,也最能展现书法艺术的多彩魅力,因此《指导纲要》推荐了不少作品让学生去欣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于书法艺术美的审美体验,进而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编写教材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为学生讲析这些作品一定不要专就笔画、结构去就事论事。倘若斤斤于此,对于缺乏书法艺术实践的中小学生而言,实在是一件费解的事情。在调研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为学生分析《张迁碑》的艺术美,他讲解得十分仔细,比如方笔、拙朴等。这些概念如果是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来听一定可以马上理解,但是坐在课堂下的中学生们肯定是一头雾水,他们根本不理解方笔到底好在哪里,拙朴又是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背景差异。因此,我们主张要使中小学生理解书法的个性美,一定要从文化背景的阐释入手,要让学生知道正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才形成了书法艺术丰富多彩的个性美。这样的教学是一举两得的,既可以解决学生书法美的欣赏问题,又能够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
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并结合实际调研的成果,我们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如下规划。在一、二年级阶段,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与生理结构的限制,因此书法课应该与语文课(可由语文教师兼任)密切挂钩,用硬笔书写规范而美观的汉字是书法课的主要任务。书法课的范字可以采用方正字库的方正楷体GBK。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汉字结构的美观上,可以采用启功先生“黄金结字律”的原理去讲解例字,并初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书写能力。在作业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让学生用硬笔书法加以书写。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的过渡与衔接问题。由于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需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增加一些诸如介绍毛笔的使用方法、经典楷书的名家名帖以及临摹书法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三、四年级也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过渡阶段。《新课标》规定,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由于涉及毛笔书法的临摹,我们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还是聘请书法专业毕业的教师作为专任人员。所谓“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实际上指的就是和一、二年级书法课的有效衔接,其“正楷字”可以仍旧以方正楷体GBK为标准。由于三、四年级的生字量很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常用汉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地运用汉字结构规律去书写美观的汉字,并可以加大作业的书写量(例如由一、二年级的四字词组扩展到一段文句等)。鉴于《新课标》中已经涉及了“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的科目,那么选用什么字帖作为临摹范本就尤为重要了。从传统的楷书学习来说,人们大多一般会采用“颜柳欧赵”这四位楷书名家的法书作为临摹的范本。但我们建议,在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楷书临摹的范本应侧重于共性美,而不能从个性鲜明的作品入手,例如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颜真卿的《郭虚己墓志》、唐人写经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在临摹步骤上,我们主张从楷书结构的细致模拟入手,而后逐步增加对基本笔法的理解。由于方正楷体GBK更多表现出一种汉字形体的规范美,那么一旦学生接触到具有艺术美的正楷字帖,则常常会向老师质疑:到底是规范美好,还是艺术美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对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着清晰的理解,给学生的讲解也须强调二者之间在层级上的差异。
五、六年级是小学书法学习的高层次阶段。
《新课标》规定,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其中精神,实际上是在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提高学生楷书的书写水平,其二,使学生具有一定书法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五、六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需要着力做好两件事情。第一,学生在三、四年级阶段已经对楷书书法的共性美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在五、六年级阶段则应该拓展其视野,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书法教师的专长,确定自己的主攻楷书经典碑帖。备选帖目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雁塔圣教序》《郭虚己墓志》
《颜勤礼碑》《神策军碑》《玄秘塔碑》《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记》等。和三、四年级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仅要会临摹,还要进行初步的楷书创作。书法创作是临摹的进一步提高,它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临摹能力,《新课标》中所谓的“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应包括楷书临摹与创作两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逐步为学生讲授书法创作的相关知识。第二,五、六年级的学生也应初步具备欣赏书法艺术美的能力。教师须为学生介绍欣赏楷书美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并通过具体的经典作品加以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点培养学生感悟书法美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
初中三年(七至九年级)的书法教育则是小学书法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小学书法教育着意于揩书字体的练习,初中三年则不能局限于此。《新课标》提到: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其意图非常清楚,即学生应学会临摹除楷书以外的其它字体的名家书法。当然,在短短的三年,要使学生遍临诸体是不现实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在初中的三个年级,应该分别为学生介绍三种与楷书(唐楷)有密切关联的字体。这样既可以巩固小学的楷书训练,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在七年级,可以学习魏碑体书法,推荐作品有《元怀墓志》八年级则需学习行楷书,推荐作品为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在九年级,还可以接触一下隶书,推荐作品有《曹全碑》。在每一种经典碑帖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简明扼要地讲解这件作品在技法上的主要特点,并进而使学生对这种字体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在作业方面,教师则应采用少而精,注重实效的方法,以免因为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在初中三年的书法学习中,《新课标》还提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的观念,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因此,我们主张不仅要给学生解析这些经典碑帖的艺术美,还需简要介绍产生这些美感的文化因素,诸如书写工具、书家轶事、书史要事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文化之旅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结语
中小学书法教育是当前很热的一个议题,在国家文化战略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其相关问题意义重大。面对着这么喜人的局面,我们的决策者和实际操作者们一定要有一个长远规划的意识,从扎实有效、实际可行的角度出发,积极落实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精神。我们期待着以此为契机,国民的书写水准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汉字书写也将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展现于全世界。
对于学术界来说,博士和硕士发表论文是一件很严格的事情,所有的东西必须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千万不能有借鉴的行为,更不能造假,但是南开大学校长被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质疑说他论文上的图是通过ps来得到实验数据的,根本就不是自己做的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这个指责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毕竟论文造假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更何况造假的主人是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而且这个而且这个学者现在还担任着顶级大学的校长,引领着很多学子的前进方向。
经过调查发现只是整个实验过程是不存在造假的行为,但是存多处存在图片误用的现象,可以发现整个过程有些不严谨,对于这种图片误用的现象,我觉得要惩罚,但是没有必要严惩,毕竟这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只是叶瑾言不严谨的问题,进行一些惩罚起到警告作用,我觉得就足够了,更何况这样的一位学者可以说是国宝级的人物,惩罚太重,可能会有些伤人心,但是这个惩罚也不能太轻,太轻的话是没有办法让人记住这件事情的,很有可能下次还会再犯。
南开大学校长名为曹雪涛,他在26岁的时候就被授予了博士学位,28岁的时候更是被破格提升为教授,这样的履历足以让很多人惊叹,因为一般人大学毕业后也就22岁上完研究生之后也是25岁,而且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26岁能够获得博士的头衔,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41岁的时候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越是这个头衔是很难获得的,如果没有重大的贡献,是没有办法获得这个头衔的,所以南开大学校长的履历看起来是十分的辉煌,一时被指责学术造假,让人有些难以相信。
这些年总有教授会被曝出学术造造假的行为,又或者是冒领底下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论文,将他们的论文据为己有,这些人一旦被调查出来,无一例外都受到了严惩,但是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人,因为事件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在吸引着他们,如果能够顺利发表论文,那么他们将会获得一些利益,而且在评职称或者是其他方面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再加上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即使被占据也不好申冤,所以很多导师都会心安理得的占据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论文。
曹雪涛现年35岁,26岁时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7岁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破格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被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男,36岁,中共党员,博士,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及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9月-1986年7月 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就读1986年7月-1990年11月 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大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12月-1992年11月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讲师1992年5月-1995年10月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1995年10月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业绩: 曹雪涛198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留校任教,28岁被破格晋升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他发现了124条人类全长基因并在国际基因库登录。他主持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160多篇。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首届青年教师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首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曹雪涛 解读生命“密码”的知识英雄 26岁硕士毕业时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7岁成为学科带头人,28岁成为全国当时最年轻的教授,32岁任博士生导师,35岁作为国际免疫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主持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一连串的“奇迹”发生在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博士身上,他就是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雪涛。走进免疫学大门 在第二军医大学读大三时,曹雪涛被我国著名免疫学家叶天星教授开的免疫学课深深吸引,他的心一下子被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欲望燃烧起来。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免试资格,报考了叶老的研究生,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 在研究生学习中,曹雪涛选择了细胞因子治疗肿瘤这一国际前沿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硕士论文的答辩会上令全体专家拍案叫绝,一致认为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并建议校方破格允许他补修完博士课程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在补修博士课程这一年,曹雪涛更加勤奋,他硬是在3个月里完成了43万字《白细胞介素2的基础与临床》专著。他的心血没有白费,26岁的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创见引起了国内外免疫学界的瞩目。 那年冬天,美国耶鲁大学邀请他去做博士后研究。对于渴望早日冲击世界免疫学最高峰的青年学子来说,那里先进的设备和条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正在犹豫不决时,曹雪涛因劳累过度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年近八旬的叶老和老伴,提着一篮鸡蛋,颤巍巍地来到病床前,关切地对他说:“我一生有两件憾事:一是没能把免疫学科建成博士点;二是没有争取到全国重点实验室………”曹雪涛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他向导师真诚承诺:“我不走,我留下。”这不仅仅是对恩师的承诺,更是对母校、对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的承诺。一诺十年 艰苦攀登 曹雪涛常说:“搞科研要不怕吃苦,要永远争第一,这样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年来,曹雪涛几乎没有在夜里12点前离开过实验室,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就连元旦、春节,他也多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1992年,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曹雪涛清醒地意识到:科研只有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才可能有跨越式的发展。于是,在1994年,他带着自己的科研计划和成果,与30多家企业公司接触洽谈,终于与与上海华晨集团达成了协议,引来4000万元的投资。教研室装备上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免疫学试验楼也拔地而起。他参照国外科研机构用人不养人的思路,面向社会招聘优秀院校毕业生40余人,迅速建立起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6个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1997年,曹雪涛的免疫教研室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被确定为博士点和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导师的宿愿,实现了国内免疫学领域的突破,可曹雪涛依然没有出国,他丢不下国内的事业和他一手组建的实验室。他说:“当多少年后回想起为之奋斗的事业,总觉得青春无悔就够了。”立足国内并不等于固步自封,曹雪涛用敏锐的目光时刻注视着世界免疫学研究的最前沿。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工程,许多国家都投入巨额资金,组织大批科学家进行攻关,因为一旦拥有某些重要功能基因的专利,就意味着垄断了将来这些基因所开发出来的相关产业的权益。 曹雪涛潜心研究,独创了一条克隆基因的新技术路线。他的教研室迄今已做了50000多个基因片段测序,其中3000多个片段为首次发现。他发现的124条人类全长基因已被国际基因库登录,部分基因功能的开发已获突破,引起了国际免疫学界的高度关注。 1999年,曹雪涛领导的教研室承办了我国迄今为止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免疫学大会。作为大会执行主席,曹雪涛报告了中国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的一致好评。今年春天,曹雪涛应邀到美国参加了被认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年会。他的专题报告引起了举坐震惊。 10年来,曹雪涛频频出国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足迹遍及美、法、德、日、英等国的著名医学中心,实验室、癌症研究所、大学讲坛。1992年起,曹雪涛已连续三次应邀在国际免疫学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教研室与素有“诺贝尔摇篮”之称的瑞士巴赛尔免疫学研究所及国外近10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曹雪涛,一位把理想和追求根植于祖国沃土的新一代中国学者,以开创性的工作和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国际医学界的瞩目和尊重。
截止2013年,三年期间,学校承担国家“863”、“973”等重点项目140多项,各类课题3200余项,经费总额亿元。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600余项。 奖项年份获奖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吴孟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肝脏疾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1985吴孟超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调控及其来源的新基因的功能研究) 2003曹雪涛等恶性肿瘤磷酸化调控的信号传导研究2006王红阳等恶性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喝生物调变机理研究2007郭亚军等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的研究2009苏定冯国家发明二等奖(疟疾和矽肺治疗新药羟基哌喹及磷酸盐) 1985许德宇等SM-1在诱导三眼蚕生产超细纤度蚕丝的应用1988刘丽琳等肿瘤放疗增敏药甘氨双唑钠并获批化学药品2005郑秀龙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抗体融合蛋白药物并获批生物制品一类新药 2007郭亚军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年份获奖人导师题目2001章卫平曹雪涛BCL-6同源新型锌指蛋白DPZ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理2002 陈哲宇路长林GFR-1与GDNF结合位点分析及其下游信号转导的研究 2002 赵 健郭亚军肿瘤抑制基因TIP30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意义 2002 黄 欣曹雪涛凋亡相关蛋白DEDDL在免疫细胞凋亡及活化过程中调控机制的研究 2003 缪朝玉戚中田血管外膜舒张因子的生物学意义 2004 李 楠时玉航人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新分子Siglec-10和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新分子PHDP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2005 张明徽王荣福脾基质细胞对造血前体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及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6 陈涛涌张卫东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的新型癌基因样小G蛋白RabJ的生物学功能研究2006 张 琪安华章双调控减毒增殖腺病毒CNHK500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2007 郭振红谢渭芬凋亡信号和免疫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作用 2009 韩岩梅姜远英新型免疫抑制性细胞群(amsc)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Pж(AJ)收录期刊。《解放军护理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药学实践》
校长都这样,这样大学二流了
写关于曹操的事迹,性格等……写关于曹操的论文可以参考易中天的品三国,他的关于曹操的议论非常多,而且很经典!建议你到维普资讯网看看(要注册的)还有例文啊试析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内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关 键 词】:曹操形象 民间性 正统思想 历史因素《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4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开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很可能也是出于无耐,才把他写成这个样子的。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前者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较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内容平易。后者全书一百二十回,是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修改,使全书更加紧凑完整,大约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订本。在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对我们了解曹操的本来面目有些困难。所以有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形象产生了怀疑,书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离,这就是罗贯中的民间性原因所致。二、罗氏的时代正统思想的射映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小说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权比做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政权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权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政权(元朝政权)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政权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政权,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政权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三、抹不掉的历史前面,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从这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高超绝技,既然是好坏兼备,而前面我们都说的是影响罗氏塑造曹操坏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罗贯中在写曹操时大加赞赏的呢?《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得尊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小说”、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8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嵩里行》大家想来不会不知道吧,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9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国”吗?不就是效法于古吗?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系统看来,他有五大优点:11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13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采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四、我的一些说法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注释:1见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2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3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4见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5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6见明人王圻《稗史汇编》7参见汪文学《正统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8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0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1参见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12见《三国志·武帝纪》13见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参考书目:1《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3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四部丛刊本4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5 《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6 《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年7 《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11 《三国演义纵横谈》12 《另古代文学史问答》(曹基础、陈新璋、罗东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3《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又多又全啊!
论曹操的功过得失内容还是要自己写的你再想想有什么好的命题
论曹操是不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论曹操陵墓的真假?论曹操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有很多的啦!
题目太广泛了,你让我说谁啊?综合来说吗?那就是英雄辈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