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客观地讲,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而且大有上扬趋势。为此,在全社会正大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同时,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处于求知阶段的大学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消费观已受到严重冲击,形成了新的消费观。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的消费观。主要表现在:消费节奏加快。这意味着大学生们在选择消费品时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减少了,对消费品的购买和更新的速度加快。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过高,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如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支出100至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认为,为了追求情感,需要进行物质投入,经常是把握不住适度消费的原则。追逐时尚和新潮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流行趋势和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时尚性消费主要集中在手机、上网、恋爱等娱乐交际方面。拿手机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在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超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 资料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递增,并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以下是三篇有关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 报告 ,仅供参考:1 一、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花钱更容易了,足不出户也能消费,人们每个月的开销也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前卫的潮流方向。因此,本次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进行了一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总的目的是为了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及消费观念 三、调查地点 网络问卷调查 四、调查时间 2017年11月15日至2017年11月22日 五、调查范围 1.地理范围:在校大学生 2.时间范围:2017年11月15日至11月22日 3.调查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校大学生 六、调查 方法 网络问卷发布调查 七、调查结果 根据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调查内容,本次网络调研活动对在校学生展开了调查,向他们发出了网络调查问卷,一共回收了38份有效问卷。依据调查的主要目的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普遍大学生平时的主要开销都花费在伙食上 普遍大学生平时的主要开销都花费在饮食上,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将主要的花销花费在数码产品上。由图一可知,有的在校大学生将花销花费在了伙食上,仅有左右的大学生将主要开销花费在数码产品上。由此可见,当代的大学生们的生活费主要还是花在饮食上,服饰和日用品所占的百分比也较高分别为和,数码产品这种价位较大的产品购买的人数极少,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花费主要为生活必需品。 (二) 大部分大学生们在购物时最注重的是价格因素 由图二可知,大学生在购物时最主要会考虑到产品的价格,价格因素占了,品牌因素只占了。因此,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还是比价理性的,不过也比较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和外观,这两个因素所占百分比相同,都为。 (三) 过半数的大学生在遇到钱不够的情况都会选择放弃购买 有的大学生想买某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暂时先不买,只有的大学生会想做兼职挣钱再去购买,仅有的人选择使用借贷产品先买下,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制能力还不错,但还是鼓励大学生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自己赚钱去购买。 (四)生活费有盈余的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存入银行 由图四可知,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占44%,在生活费有盈余的情况下,会选择存入银行,仅有的同学会拿去理财,大学生应该要学会对盈余的钱进行合理、具体地规划,而就依目前的数据来看,现在的大学生理财的意识比较淡薄。 (五)绝大部分大学生平时的生活费都来源于父母 由图五可知,的大学生的生活费都是父母按月寄送的,极少数大学生,占是来源于银行贷款,靠自己兼职挣钱的只有。可以看出,大学生自己赚取生活费的占少数,经济来源都得依赖父母。 (六)近半数的学生会在消费之前做好规划 由图六可知,有近半数学生认为在消费之前应该做好规划,占;秉持能省则省这种消费观的学生占,而抱着想买就买这种心态的同学也不少,占了,即使没钱也要借钱去买的同学极少,只占了。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还是比较理性的。 (七)普遍大学生月平均消费额集中在800-1500元之间 由图七可知,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金额800-1200元之间的占,而的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金额在1200-1500元之间,仅有的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月平均消费在500-800之间元与2000元以上的同学所占百分比相同,均为,而剩下的大学生每月消费平均分布在1500—2000元。 (八)大部分学生每月在护肤着装等形象消费上花费在300元以下 由图八可知,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每月在护肤着装等形象消费中只花费300元以内,而在300—500之间的占了,500-800元之间的占了,800-1200元之间的占了,消费金额在1200元以上的仅占。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比较在意形象装扮的,每月在这方面的花费也不少。 九、结论和建议 1、大学生消费观念比较理性。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理性的,没有盲目的跟风和一味的追求品牌,购物时比较看重价格,也比较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购物习惯。在遇到钱不够的情况下多数都会选择放弃购买而不是非要以别的方式买下产品,这些都能看出现代大学生消费比较理性,自制力较强。 2、大学生经济不独立。如今,多数大学生每月开销普遍在800-1500元之间,生活费都来自于父母给予,只有少数的大学生是靠自己兼职挣钱赚取生活费的。大学生过度依赖父母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我们应该多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兼职赚取生活费,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大学生在消费时应该要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消费。极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父母的给与都是心怀感恩的,所以,大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找份好工作,将来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十、 总结 此次网络调查仅仅是在网络上进行调查,存在无法控制调查对象的配额的缺陷。调查对是面向在校学生,但参与此次调查填写问卷的学生对象不均匀,多集中在大三女生这个范围中,而且此次收集到的问卷很少,仅有38份,问卷的题型比较单一化,测度项不完整,导致此次调查分析数据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希望以后的调查里能够合理分配调查对象,多派发问卷进行回收后再进行分析,题型要做到精而简。 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 教育 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 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 文化 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 本 调研报告 针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其看法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对学校各年级各层次同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在总体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 广告 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在这过程中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已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1、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 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23%,1000元~5000元占67%,5000元~10000元占7%,10000元以上3%。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4%,来自农村的占96%。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这在我们学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月平均消费金额。 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500元~1000元占,1000元~2000元占14%,2000元以上占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4%,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感觉不够花的占。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 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0%,有计划消费的占32%,想花就花的占54%,选择其他的占4%。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 每月饮食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10%,200元~400元占48%,400元~600元占32%,600元以上占10%。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而这些数据与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相比又是很低的,这主要是因为绵阳地区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一直存在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 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10元~50元占,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 考研 、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 本次调查遗漏了恋爱开支,但据我们调查过程中口头了解到: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100元~200元占,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 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20~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0%,30元~50元占38%,50元~80元占36%,8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 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8%,10元~30元的占21%,30元~50元的占39%,50元以上的占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还有很多人选择外出观光旅行,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迪厅,KTV等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11)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消费。 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Credit Card)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Credit Card)也逐渐悄然成风。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同学是选择在学校周边的商业区购物。 (12)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每月支出是否有预算有计划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为42%,男同学则为。 (13)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 (14)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 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 措施 ,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 经验 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3)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4)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Credit Card)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5)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 热点 。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二、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办法 1、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引导 (1)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改变不好的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 在注重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孩子消费观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要摒弃那种和别人比气派要面子的思想。家长们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朴素简约优惠实用的消费理念,让其逐渐养成自力更生、不铺张浪费的好品质。 (2)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3)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习惯形成的根本。 因此,社会应该逐渐调整整体消费结构。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的支的消费方式也应该逐步改变,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方式趋于合理! 2、在校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意识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 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 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四、调查总结 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总的来说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应是当务之急。 大学四年,如金岁月,学习是主题。然而消费问题也非常重要。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不应盲目攀比,恣意享乐,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培养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帮助大学生调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原因。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建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急需一片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特征》,,,跪拜。。。。有的出来跳跳。。。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二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二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培养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帮助大学生调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原因。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建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培养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帮助大学生调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原因。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建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郑应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湖北荆州434000【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导向,针对其非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00年至200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230万上升到2500万,预计2010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将会达到3000万人。这说明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在市场经济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下面我们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心理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来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排,量入为出,因而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经济实惠并且物美价廉。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节奏性强,所以他们对事件和效率特别重视,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往往容你好,我检索到了相关的论文资料,需要的话请加我QQ,497267666.谢谢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论文关键词】 消费消费行为个体差异大学生
【论文摘 要】 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分析[J].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 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7] 王嘉毅,柴江.盐城师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8] 童玉英.武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调查[J].青年探索,2006(1).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期间的消费决策以及所形成的品牌信念和品牌态度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参照群体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照群体种类和影响途径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大学生开展营销活动的建议。关键词:参照群体 大学生消费行为 影响 营销建议参照群体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在参照群体的作用背景下发生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增加以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大学生总消费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大学期间所形成的品牌信念和品牌态度对毕业后大学生的消费决策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消费结构方面,而对产生这种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本文认为,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特征:一是群居性,二是大学生来源的广泛性,三是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这些特征透过各种参照群体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因此,本文通过参照群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途径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针对大学生营销的改进建议。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其参照群体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发展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性消费支出是指由于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投资性消费支出。目前大学生的发展型消费支出主要包括辅导书、辅导班、考证费用、考研费用以及出国费用等。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高要求,这些消费都在迅猛的增长,使得大学生的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中也因此出现了“考证热”、“考研热”等以发展学习为支出的消费热潮。享受性消费支出充分体现出高档消费和名牌消费的特征 年轻和对新事物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消费明显的体现出了追赶潮流的特征,高端产品以及名牌产品成为大学生购买对象。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很多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 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PDA、12%的人拥有MP3。该报告指出,我国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大学生中存在的参照群体大学生的消费之所以变现出这些共同的特征,除了大学生个体的原因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一些与其它社会成员不同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该群体的看法和价值观被个人作为他当前行为的基础。按照影响大的变量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成员资格、接触类型和吸引力三种。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具有影响的应该是接触类型和吸引力。接触类型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人际接触的频繁程度,接触越频繁的群体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大学生中接触频繁的群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寝室,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寝室成员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对寝室成员的消费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朋友,大学生在自己的交际圈中发生的友谊关系会使他们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小团体,寝室群体和朋友群体是影响力最强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的购物行为往往是这两个群体的共同行为,在购物的时候这两个群体不仅为购买行为提供意见,而且还会通过他们之间的观念来影响约束购买行为;班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其专业的发展有相似性,大学生的发展性消费受班级参照群体的影响较大。吸引力指某一群体的成员资格受到个人欲求的程度。热望性参照群体就是有吸引力产生的积极参照群体。它是由对某种生活、某种形象、某种文化、价值观的渴望而形成。美国的街头篮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热爱街头篮球的人会标榜自己是该群体的人,其行为、形象、价值观等都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共同的目标也可以将一部分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由吸引力组成的参照群体。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由这些目标而聚集到一起的人,在为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消费上就会明显的体现出参照群体影响的特征。另外,网络把大学生聚集到一起,网络游戏、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BBS等都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虚拟社区平台。由于虚拟社区的进退自由方便,只有当某个人对某件事或某种东西投入了很强的热情时,他才会加入某虚拟社区。因此,一个虚拟社区中存在的成员就会拥有很强的一致性偏好,对于营销者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目前各个高校都拥有论坛,论坛依据内容划分为更详细的小版块,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发现和识别目标顾客,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还可以作为市场调查的舞台。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参照群体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系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机制分析对于不同属性的产品以及不同的产品属性,参照群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参照群体对成员的影响有以下一些特点:当产品或品牌的使用可见性很高时,群体影响力就大;商品的必需程度越低,参照群体的影响就越大;个人对群体越忠诚,它就越会遵守群体规范;消费行为与群体的相关性强,群体的影响就大;个人在购买中的自信程度也会影响参照群体的影响力。表1针对大学生消费种类和决定群体相关性的情景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产品及其属性的消费来说,都符合了参照群体影响的至少一种情景,参照群体对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广泛的影响。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途径分析参照群体激发大学生的需求 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并不是所有购买的东西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定的参照群体,当参照群体的成员拥有该学生没有的某件东西时,就会对他产生影响。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他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当拥有这件物品,否则与他的群体身份不相适应。这样即使商品不是他所需要的,他仍然会购买。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对产品品牌的选择 对于同质化的产品来说,品牌无疑赋予了产品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对大学生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群体身份相适应的品牌,相同的品牌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可。大学生对移动电话运营商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参照群体对品牌的影响力。参照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价值观 经常在一起的人会产生相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寝室的所有成员都喜欢运动,而另外一个寝室的都喜欢音乐;一个寝室的服装风格是休闲,而另外一个寝室服装风格则是运动。频繁接触的参照群体的影响造成了审美和价值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他们消费品的趋同上。参照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分析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消费有重要影响 意见领袖是指完成为他人为其过滤、解释或提供信息这种工作或角色的人。意见领袖不但可以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建议,而且在人们没有提出要求时,也会主动地提出建议。人们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往往深受意见领袖的影响。尤其是当这个意见领袖是某方面的专家、所购买产品的介入程度高而且对于个人而言是非专业购买的时候,意见领袖会代为做出最终决策甚至代为购买。意见领袖对产品或品牌在群体内的扩散影响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划为四个阶段,包括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产品生命周期,在群体内的扩散速度和方式也不同。在导入阶段,企业通过意见领袖来导入产品。产品导入后,随着意见领袖的影响,该产品在群体内传播,进入发展阶段,该过程发展比较缓慢。群体内的沟通又促使产品在群体内部迅速自发扩散,最终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