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事物容易出现冲撞,《青年杂志》因和老刊物“撞名”,《青年杂志》的出版商群益书局收到上海基督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
在出版一卷、总计6本刊物后,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出版,成为其时反封建和呼吁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受命当天上午,蔡元培便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中西旅馆拜访来京出差的陈独秀,力邀他出任文科学长。
移居北京,陈独秀为《新青年》寻找到了新阵地,《新青年》迎来了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重要作者加盟。从此,陈独秀不再是上海弄堂里的个人办刊,“独人杂志”成为同人杂志。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陈独秀更名或与妻子高君曼有关(作者:李明福,来源:香港周刊)陈独秀原名陈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他一生使用过多个名字,而最终使用且最有名的则为陈独秀,据章士钊所说,陈独秀启用“独秀”之名可能并不是自恃优秀,而是与自由恋爱的妻子高君曼有关。1909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回到安庆,与陈独秀住在一起。次年,高君曼悄悄生下一子,这是陈独秀与高君曼反抗封建礼教,可以说是“暴风骤雨”般爱情的结晶,陈独秀为表达对高君曼的挚爱,以“盛大美好”,为孩子取名“陈光美”。彼时,陈独秀并未启用陈独秀之名,也没有与高晓岚正式离婚,正好远在四川的陈氏兄弟陈大成夫妇来到安庆,为逃避陈高两家长辈责难,陈独秀决定让陈大成夫妇将孩子带到四川去餵养。此后,陈独秀和高君曼实在忍受不了陈高两家压力,只好去了杭州和上海,在那里正式结为夫妻。1913年,陈独秀因参加讨伐袁世凯被捕入狱,出狱后於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远在四川的孩子陈光美已经四岁了,高君曼每每看见同龄小孩就会伤感。此时的陈独秀也启用与儿子“光美”对应的“独秀”之名,而繁体独字恰好暗喻“犬子在蜀”,当时无人知道陈独秀的更名用意。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1916年3月初,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周报)的来函,声称《青年杂志》的名字雷同,要求改名,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与陈独秀商量,拟将杂志名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虽十分郁闷,但群益书社毕竟是投资人,也不好太过反对,只得勉强屈从。《青年杂志》于是改名为《新青年》。
1916年3月初,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周报)的来函,声称《青年杂志》的名字雷同,要求改名,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与陈独秀商量,拟将杂志名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虽十分郁闷,但群益书社毕竟是投资人,也不好太过反对,只得勉强屈从。《青年杂志》于是改名为《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老事物容易出现冲撞,《青年杂志》因和老刊物“撞名”,《青年杂志》的出版商群益书局收到上海基督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
在出版一卷、总计6本刊物后,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出版,成为其时反封建和呼吁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受命当天上午,蔡元培便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中西旅馆拜访来京出差的陈独秀,力邀他出任文科学长。
移居北京,陈独秀为《新青年》寻找到了新阵地,《新青年》迎来了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重要作者加盟。从此,陈独秀不再是上海弄堂里的个人办刊,“独人杂志”成为同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