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关于反法西斯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反法西斯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反法西斯论文范文资料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5000字论文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5月9日这一天,一些国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这个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我们向在这场战争中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献身的许多国家的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横遭法西斯杀戮的全世界无辜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60多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对60多个国家的人民进行疯狂屠杀、掠夺和迫害,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了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打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精锐部队,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极为珍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威胁世界和平、破坏世界稳定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追求和平、向往正义永远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不管法西斯如何猖狂,世界终究是世界人民的世界,中国终究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在热爱和平、追求正义、团结一致的人民面前,任何造成历史倒退的力量,最终都将被战胜。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发动侵略战争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应当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那些被伤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曾饱受屈辱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稳定的可贵,更加珍惜自己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 也一定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真相最有说服力。客观地再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能唤起世人更全面地确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对各类持“贬低、抹杀论”者及其各种表演最有力的回应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做出的决定性贡献,一直被国际社会所忽视或贬低。本文以确凿的史实证明,中国人民在全世界率先打起反法西斯旗帜,中国战场是世界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长期打击与消耗,无论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还是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都不能打败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的牺牲与贡献理应铭刻于世界现代史册。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8日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60周年纪念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它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到和平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术界,特别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少国外二战史著作对中国抗战着墨不多,或一笔带过,“贬低论”、“抹杀论”盛行。本文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互动的角度,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中国抗战。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也揭开了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序幕。中国军民也正是从“九一八”起,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中国人民在极其险恶、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最早开始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在世界东方开辟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重任。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规模宏大、持久,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任达数年之久。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亦开始全面抗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战场的爆发和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领导下,中国很快结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同配合的持久战,正面战场对日军的大会战达22次,大战斗为1117次,小战斗达38931次。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并开展了百团大战和进行了局部反攻。中国不仅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重任达数年之久,而且始终把日本法西斯陆军主力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50%以上的日本陆军。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战略设想中地位重要,中国的持久抗战是美英盟国制定和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中国战场也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反攻、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中国在援缅作战中,投入30万兵力,历时3年多,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打通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仅从以上三个基本方面,已可清楚地看出和雄辩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成一气、息息相关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理应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中美苏英)之一和在东方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抗日军民作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和中国人民的奋力抗战,推迟了欧洲战场的开辟,迟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宝贵时间。中国全力抗击日本法西斯,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的对外扩张计划,使“北进计划”夭折,南进计划受到阻碍。日本法西斯军队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泥潭”,延迟了侵略步伐,也打乱了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的东西配合的计划和侵略行动,使英、苏、美各主要国家及其它广大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准备时间。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为苏军抗击德国、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有力支援。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的“百团大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而集中兵力扫荡根据地,拖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日本法西斯无法实施“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苏联才放心地从东线调走大量兵力支援西线,所调总兵力达54万之多,从而有力支援了西线对德作战。苏军避免了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被动,很快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并于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血战的胜利,终于在1945年5月,取得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最后胜利。如果中国战场不能拖住近200万日本陆军,德日东西夹击苏联,结果会是怎样呢?苏联著名史学家、院士E·茹科夫说得实在:“使日本帝国主义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远东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人数众多的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他们在中国捆住了日军的双手。中国人民从而给予苏联人民以很大的帮助,使苏联人民易于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正义的伟大卫国战争中进行巨大的斗争。”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中写道:“虽然日本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是战争也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牵制住相当大的日本兵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起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在1940年底派前苏军元帅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来中国时,对崔可夫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事实上正是中国战场束缚了日军手脚,才使苏军免受夹击之苦,保证了苏联抗击德国的胜利。丘吉尔、斯大林提出:“效法中国”,向中国学习。美国总统罗斯福十分清楚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的重要作用。他曾对他的儿子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中国战场的战略牵制地位亦切实显示出中国战场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对此,罗斯福在1945年1月曾客观评价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8月后,德国飞机狂炸英国时,为激励英国人民抗战,提出了“效法中国”的口号。1941年10月,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斯大林为鼓舞苏联人民抗敌士气,也曾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在大国元首心目中已经成为其学习、效法的楷模和榜样。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其法西斯军部曾制定了与德军会师的计划,即日军占领新加坡,海军进兵印度洋,与从北非及中亚南下的德军会师。如此一计划得逞,对英国是致命打击,亦将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对此,丘吉尔首相讲道:“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如果中国停止抵抗,我们将面临巨大困难。”中国抗战对牵制日军,迟滞日本“南进”和粉碎日本的日德会师共同作战的计划均起了巨大作用,并得到了大国元首们的称赞。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直接承担了进攻缅甸北部,打通中印公路之战的任务。中国军队刘仿吾团长在仁安羌地区突击日军,解救被围困已打算投降的英国军队7000多人,传为佳话。中国精锐部队反攻缅北,开辟了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新战场,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一举收复城镇50多座,有力打击了侵缅日军的有生力量,为缅甸的最后光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极其辉煌的不朽篇章。

题目定了吗,需要写多少iz呢

对于现在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对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60年前的那段耻辱!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70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降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谓的投降在日本人看来只不过是临时休战而已。警钟长鸣,70年后的今天重读旧文,相信读者心有戚焉……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通过纪念,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做得到!今天,我们缅怀历史,听抗战老兵讲述抗战的故事,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佩斯论文范文资料

佩斯的人均收入挺高,生活节奏慢而且悠闲。之所以被冠以“孤独”是因为他所处的地理位置跟环境,如果您看过佩斯的地图就会明白,她位于澳洲西头,跟东部不同,西部其实就佩斯这一个城市,四周除了沙漠就是大洋。

沃尔特·格罗培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也译作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或葛罗培斯),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浩斯的创办人。沃尔特·格罗培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1907至1910年间,他师从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后来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 和密斯·凡·德·罗 的影响,经常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进行合作。1911年,他成为德国劳工同盟组织中的成员,同时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即:将创造性的设计师与机器作品相结合的制作方式。该组织反对模仿,同时讨厌为功能而行的简单理论。1919年,格罗培斯成为Grand Ducal Saxon艺术学校和艺术学院(Crafts Academ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并创立了魏玛国立鲍豪斯设计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后来鲍豪斯成为“建筑的家园”,学校的座右铭是“艺术和建筑的新统一”。 格罗培斯在设计领域方面阐述了一种新观点,即将艺术和工业融合在一起。他们对学生在实际工艺操作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正是这种方法和技术使格罗培斯成为“最伟大的组织者”。他写的几篇文章正体现了这样的观点,比如:1913年的“现代工业化建筑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Architecture)以及1923年的“思想与建筑”(Idea and Construction)等。鲍豪斯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对于石头、木头、金属、陶土、玻璃、颜料以及织品的研究,同时还包括对自然、原料、几何结构、建筑物、绘画、色彩以及合成物品的分析和研究。1928 年,他从鲍豪斯学校辞职,校长由汉斯·迈耶(Hannes Meyer)担任,1930年格罗培斯推荐密斯·凡·德·罗担任了该校的第三任校长。1937年,他凭借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建筑学知识 成为哈佛大学建筑学教授,并成功的培养出诸如贝聿铭(I.M Pei)、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等著名的建筑大师。同时,他还邀请他的朋友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赴哈佛执教。从1952年起至他退休,格罗培斯 一直担任哈佛建筑学院院长,1946年,他还与几个学生一起成立了协和建筑事务所(TAC)。 格罗培斯认为建筑师的职责包括视觉环境,同时还应该通过团队的方式来完成各项工作。这一理论涵盖了各种设计,比如椅子、房子、城市等的设计。每个项目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即对特殊需要的部分和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考虑到现在的原料和技术并未涉及到先前的形式和风格,因此他为大量急迫的社会问题寻求了明智的解决方法,并尽力在商业、技术与有创造性的设计师的想象力方面构筑了沟通的桥梁。 他进行过电车、火车以及豪华的机动车辆的设计,还运用简单的几何学知识进行创作,通常,改变尺度的长方形就能代表不同的层次。用光滑的表面、原初色系(红黄蓝)以及现代的原料(比如钢材、玻璃等)进行设计的形式比较明显。在线性和水平元素之中, 格罗培斯引进了力量、稳定性以及机动性等特征。由他设计的作品单纯和整洁,而其体积和位面则经常借助其功能由光线起着强调的作用,同时格罗培斯极为关注细节。窗户是一件很重要的工具,窗口与正面墙壁的平齐则加强了整个空间的整体完整性,而窗口凹进去的地方则强调了天花板的位面。通过对光线角度和图像比例的研究,格罗培斯给出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定位:“我们收集了如此大量的技术材料,以至于这些陈列品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的平衡觉。我们的城市呈现出了一种为所有人完全释放的面貌,残酷的竞争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心中以及身体的每一处。” 在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基本单元中, 格罗培斯改变了他所执教的建筑学的教学方案。他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同时,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设计理论家,其影响也更为深远。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最好的经验之一,“新的时代需要人们充分的展示自我。精确的标记形式缺乏整体性和明显的对照,而组员的分配就像整体中的部分,比如色彩符合恰当的风格就应该像经济学对人一生的影响一样重要。” 前期生涯[回目录] 葛罗佩斯出生于德国柏林,在颇具艺术渊源的家族背景中成长。父亲是位建筑师,叔父马丁·格罗佩斯(Martin Gropius)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师与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参与柏林应用艺术博物馆(Applied Art Museum (Martin Gropius Bau) in Kreuzberg, Berlin)的建筑设计,与担任过柏林艺术工艺学院(Academy of Applied Art, Berlin)教员,普鲁士艺术教育主管官员等要务。马丁·格罗佩斯致力于提高德国设计水平,对新材料的研究与德国设计艺术的努力,给了沃尔特·格罗佩斯很大的启示,也影响到日后他在包浩斯的经营,与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的态度。 在完成学校建筑教育后,格罗佩斯于1907年进入彼得·贝伦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在那里他受到贝伦斯与德意志工艺联盟的人士启发,突破了传统古典建筑体制的窠臼,勇于尝试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理论,表现出比贝伦斯更前卫的理念。 1910年,格罗佩斯离开贝伦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他与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合开了一间建筑事务所,并在1911年受到企业家卡尔·班西德(Karl Benscheid)的委托设计鞋楦工厂建筑,即是后来格罗佩斯的成名杰作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虽然格罗佩斯与梅耶只负责设计建筑外观,而大片的玻璃立面,是格罗佩斯“为德国劳动阶级提供至少六小时的日照”的最佳体现,轻巧的钢梁结构取代笨重的支柱,尤其取消了建筑立面转角处的支柱是一大特点,加强了结构透明性与实用表现,展现出建筑的革命性样貌,使格罗佩斯开始在建筑界上受注目。格氏为劳动阶级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的理念,与形态反应功能的设计,可看出带有些许现代主义的味道。 1914年,德意志工艺联盟在德国科隆举办的工艺联盟展览上(Werkbund Exhibition),格罗佩斯展出了他所设计的工厂与办公室建筑设计,同样的玻璃立面表现手法使建筑获得足够采光与透明感,也使他获得极高的评价,这位年轻的新锐建筑师逐渐在国际上成名。 1914年,当亨利·凡·德·费尔德因为他的比利时国籍身份,被迫从魏玛市立工艺美术学校(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由魏玛大公威廉·恩斯特创办)的校长职位上退休时,格罗佩斯被推荐为继任人选,格氏希望能将学校办成一个独立的,能与美术学校合作,而非被领导的学校。他认为唯有艺术家与工艺家互相承认与合作,方能实现工业设计的现代化。 1915年,魏玛大公威廉·恩斯特欲关闭这所由他亲自创办的工艺美术学校,然而此举受到部分魏玛官员的反对,魏玛艺术学院(Weimar Academy of Fine Art)院长弗列兹·麦肯逊(Fritz Mackensen)也为了避免工艺学校消失,提议将之缩并在艺术学院下成为一个科系,同时另外自行开办建筑学校,格罗佩斯则担任这所拟议中的建筑与工艺联合学校的主管。然而计划细节模糊,格氏也不满职位权责不够明确,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格罗佩斯被征召入伍,设计建筑等工作几乎停摆,此问题也一直被搁置。 包浩斯时期[回目录] 战后,经过格罗佩斯多次与魏玛官员商谈与阐扬目的,1919年3月16日,格罗佩斯正式被委任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的校长,3月20日,格罗佩斯正式建议并获准将这所合并的学校更名为“国立建筑学院(即包浩斯)”,并于4月1日正式开学。 格罗佩斯在1919年至1928年间担任包浩斯校长,致力于包浩斯教学的领导,为了达到他心中中世纪工作坊的理想,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的个人崇拜、风格垄断却成为一大问题,在荷兰风格派领袖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造访威玛后,格罗佩斯体认到应从工业化倾向来发展设计教育的理念,放弃了手工艺倾向教育而进行全面的改革,9年的忙碌使他无心处理设计工作,甚至在格罗佩斯退休后,还要出面处理汉那士·梅耶(Hannes Meyer)领导包浩斯后带来的危机,邀请密司·凡·得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手包浩斯等事宜,格罗佩斯可以说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包浩斯。 1926年,由格罗佩斯设计的包浩斯德绍校舍落成,延续法古斯工厂的设计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采光面积,各种构造的灵活运用,各立面皆有独自造形特色的律动感,校舍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表现了崭新的建筑空间观念。奠定了格罗佩斯的声誉,也成为格罗佩斯不朽的“建筑宣言”。 移民美国[回目录] 1933年1月,纳粹取得德国政权,长久受到纳粹迫害的包浩斯终究面临关闭的命运。为逃离这场政治动乱,格罗佩斯在英国建筑师马克斯威尔·弗莱(Maxwell Fry)的帮助下,于1934年先前往英国短暂居住与工作,并于1937年前往美国。 格罗佩斯与他的包浩斯学生兼同事马歇尔·布鲁耶(Marcel Breuer)移民至麻省剑桥,并一同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任教,以及合作进行宾州新肯辛顿铝城的住宅区计划(Aluminum City Terrace project in New Kensington, Pennsylvania)。格罗佩斯在1944年入籍美国公民。 1945年,格罗佩斯在剑桥创办了由一群年轻建筑师组成的公司TAC,并成为全球最知名与注目的建筑公司之一,后来TAC在1995年破产倒闭。 格罗佩斯在1969年逝世于麻省波士顿,享寿86岁。 目前全世界的设计教育系统,大多有他创办时的一些影子,特别是建筑的风格,有相当多都受到他的影响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也译作格罗培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或葛罗培斯),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豪斯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格罗皮乌斯是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人之一。

人物教育观念: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注意培养建筑师的方案设计能力,强调鼓励、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推崇自发的主观随意性。主张从幼儿园开始训练,让孩子自由随意地拼搭涂抹以刺激其想象力。学生的作品一定不能改正(保持其想象力)。

强调自主地跟随心灵进行创作,这种观点源于格罗皮乌斯的艺术观点,即心灵(心理)是最基本、第一位的,感知来自内部。格罗皮乌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他令20世纪的建筑设计挣脱了19世纪各种主义和流派的束缚,开始遵从科学的进步与民众的要求,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沃尔特·格罗培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也译作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或葛罗培斯),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浩斯的创办人。沃尔特·格罗培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1907至1910年间,他师从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后来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 和密斯·凡·德·罗 的影响,经常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进行合作。1911年,他成为德国劳工同盟组织中的成员,同时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即:将创造性的设计师与机器作品相结合的制作方式。该组织反对模仿,同时讨厌为功能而行的简单理论。1919年,格罗培斯成为Grand Ducal Saxon艺术学校和艺术学院(Crafts Academ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并创立了魏玛国立鲍豪斯设计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后来鲍豪斯成为“建筑的家园”,学校的座右铭是“艺术和建筑的新统一”。 格罗培斯在设计领域方面阐述了一种新观点,即将艺术和工业融合在一起。他们对学生在实际工艺操作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正是这种方法和技术使格罗培斯成为“最伟大的组织者”。他写的几篇文章正体现了这样的观点,比如:1913年的“现代工业化建筑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Architecture)以及1923年的“思想与建筑”(Idea and Construction)等。鲍豪斯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对于石头、木头、金属、陶土、玻璃、颜料以及织品的研究,同时还包括对自然、原料、几何结构、建筑物、绘画、色彩以及合成物品的分析和研究。1928 年,他从鲍豪斯学校辞职,校长由汉斯·迈耶(Hannes Meyer)担任,1930年格罗培斯推荐密斯·凡·德·罗担任了该校的第三任校长。1937年,他凭借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建筑学知识 成为哈佛大学建筑学教授,并成功的培养出诸如贝聿铭(I.M Pei)、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等著名的建筑大师。同时,他还邀请他的朋友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赴哈佛执教。从1952年起至他退休,格罗培斯 一直担任哈佛建筑学院院长,1946年,他还与几个学生一起成立了协和建筑事务所(TAC)。 格罗培斯认为建筑师的职责包括视觉环境,同时还应该通过团队的方式来完成各项工作。这一理论涵盖了各种设计,比如椅子、房子、城市等的设计。每个项目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即对特殊需要的部分和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考虑到现在的原料和技术并未涉及到先前的形式和风格,因此他为大量急迫的社会问题寻求了明智的解决方法,并尽力在商业、技术与有创造性的设计师的想象力方面构筑了沟通的桥梁。 他进行过电车、火车以及豪华的机动车辆的设计,还运用简单的几何学知识进行创作,通常,改变尺度的长方形就能代表不同的层次。用光滑的表面、原初色系(红黄蓝)以及现代的原料(比如钢材、玻璃等)进行设计的形式比较明显。在线性和水平元素之中, 格罗培斯引进了力量、稳定性以及机动性等特征。由他设计的作品单纯和整洁,而其体积和位面则经常借助其功能由光线起着强调的作用,同时格罗培斯极为关注细节。窗户是一件很重要的工具,窗口与正面墙壁的平齐则加强了整个空间的整体完整性,而窗口凹进去的地方则强调了天花板的位面。通过对光线角度和图像比例的研究,格罗培斯给出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定位:“我们收集了如此大量的技术材料,以至于这些陈列品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的平衡觉。我们的城市呈现出了一种为所有人完全释放的面貌,残酷的竞争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心中以及身体的每一处。” 在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基本单元中, 格罗培斯改变了他所执教的建筑学的教学方案。他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同时,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设计理论家,其影响也更为深远。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最好的经验之一,“新的时代需要人们充分的展示自我。精确的标记形式缺乏整体性和明显的对照,而组员的分配就像整体中的部分,比如色彩符合恰当的风格就应该像经济学对人一生的影响一样重要。” 前期生涯[回目录] 葛罗佩斯出生于德国柏林,在颇具艺术渊源的家族背景中成长。父亲是位建筑师,叔父马丁·格罗佩斯(Martin Gropius)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师与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参与柏林应用艺术博物馆(Applied Art Museum (Martin Gropius Bau) in Kreuzberg, Berlin)的建筑设计,与担任过柏林艺术工艺学院(Academy of Applied Art, Berlin)教员,普鲁士艺术教育主管官员等要务。马丁·格罗佩斯致力于提高德国设计水平,对新材料的研究与德国设计艺术的努力,给了沃尔特·格罗佩斯很大的启示,也影响到日后他在包浩斯的经营,与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的态度。 在完成学校建筑教育后,格罗佩斯于1907年进入彼得·贝伦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在那里他受到贝伦斯与德意志工艺联盟的人士启发,突破了传统古典建筑体制的窠臼,勇于尝试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理论,表现出比贝伦斯更前卫的理念。 1910年,格罗佩斯离开贝伦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他与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合开了一间建筑事务所,并在1911年受到企业家卡尔·班西德(Karl Benscheid)的委托设计鞋楦工厂建筑,即是后来格罗佩斯的成名杰作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虽然格罗佩斯与梅耶只负责设计建筑外观,而大片的玻璃立面,是格罗佩斯“为德国劳动阶级提供至少六小时的日照”的最佳体现,轻巧的钢梁结构取代笨重的支柱,尤其取消了建筑立面转角处的支柱是一大特点,加强了结构透明性与实用表现,展现出建筑的革命性样貌,使格罗佩斯开始在建筑界上受注目。格氏为劳动阶级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的理念,与形态反应功能的设计,可看出带有些许现代主义的味道。 1914年,德意志工艺联盟在德国科隆举办的工艺联盟展览上(Werkbund Exhibition),格罗佩斯展出了他所设计的工厂与办公室建筑设计,同样的玻璃立面表现手法使建筑获得足够采光与透明感,也使他获得极高的评价,这位年轻的新锐建筑师逐渐在国际上成名。 1914年,当亨利·凡·德·费尔德因为他的比利时国籍身份,被迫从魏玛市立工艺美术学校(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由魏玛大公威廉·恩斯特创办)的校长职位上退休时,格罗佩斯被推荐为继任人选,格氏希望能将学校办成一个独立的,能与美术学校合作,而非被领导的学校。他认为唯有艺术家与工艺家互相承认与合作,方能实现工业设计的现代化。 1915年,魏玛大公威廉·恩斯特欲关闭这所由他亲自创办的工艺美术学校,然而此举受到部分魏玛官员的反对,魏玛艺术学院(Weimar Academy of Fine Art)院长弗列兹·麦肯逊(Fritz Mackensen)也为了避免工艺学校消失,提议将之缩并在艺术学院下成为一个科系,同时另外自行开办建筑学校,格罗佩斯则担任这所拟议中的建筑与工艺联合学校的主管。然而计划细节模糊,格氏也不满职位权责不够明确,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格罗佩斯被征召入伍,设计建筑等工作几乎停摆,此问题也一直被搁置。 包浩斯时期[回目录] 战后,经过格罗佩斯多次与魏玛官员商谈与阐扬目的,1919年3月16日,格罗佩斯正式被委任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的校长,3月20日,格罗佩斯正式建议并获准将这所合并的学校更名为“国立建筑学院(即包浩斯)”,并于4月1日正式开学。 格罗佩斯在1919年至1928年间担任包浩斯校长,致力于包浩斯教学的领导,为了达到他心中中世纪工作坊的理想,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的个人崇拜、风格垄断却成为一大问题,在荷兰风格派领袖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造访威玛后,格罗佩斯体认到应从工业化倾向来发展设计教育的理念,放弃了手工艺倾向教育而进行全面的改革,9年的忙碌使他无心处理设计工作,甚至在格罗佩斯退休后,还要出面处理汉那士·梅耶(Hannes Meyer)领导包浩斯后带来的危机,邀请密司·凡·得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手包浩斯等事宜,格罗佩斯可以说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包浩斯。 1926年,由格罗佩斯设计的包浩斯德绍校舍落成,延续法古斯工厂的设计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采光面积,各种构造的灵活运用,各立面皆有独自造形特色的律动感,校舍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表现了崭新的建筑空间观念。奠定了格罗佩斯的声誉,也成为格罗佩斯不朽的“建筑宣言”。 移民美国[回目录] 1933年1月,纳粹取得德国政权,长久受到纳粹迫害的包浩斯终究面临关闭的命运。为逃离这场政治动乱,格罗佩斯在英国建筑师马克斯威尔·弗莱(Maxwell Fry)的帮助下,于1934年先前往英国短暂居住与工作,并于1937年前往美国。 格罗佩斯与他的包浩斯学生兼同事马歇尔·布鲁耶(Marcel Breuer)移民至麻省剑桥,并一同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任教,以及合作进行宾州新肯辛顿铝城的住宅区计划(Aluminum City Terrace project in New Kensington, Pennsylvania)。格罗佩斯在1944年入籍美国公民。 1945年,格罗佩斯在剑桥创办了由一群年轻建筑师组成的公司TAC,并成为全球最知名与注目的建筑公司之一,后来TAC在1995年破产倒闭。 格罗佩斯在1969年逝世于麻省波士顿,享寿86岁。 目前全世界的设计教育系统,大多有他创办时的一些影子,特别是建筑的风格,有相当多都受到他的影响沃尔特·格罗培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也译作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或葛罗培斯),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浩斯的创办人。沃尔特·格罗培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1907至1910年间,他师从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后来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 和密斯·凡·德·罗 的影响,经常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进行合作。1911年,他成为德国劳工同盟组织中的成员,同时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即:将创造性的设计师与机器作品相结合的制作方式。该组织反对模仿,同时讨厌为功能而行的简单理论。1919年,格罗培斯成为Grand Ducal Saxon艺术学校和艺术学院(Crafts Academ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并创立了魏玛国立鲍豪斯设计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后来鲍豪斯成为“建筑的家园”,学校的座右铭是“艺术和建筑的新统一”。 格罗培斯在设计领域方面阐述了一种新观点,即将艺术和工业融合在一起。他们对学生在实际工艺操作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正是这种方法和技术使格罗培斯成为“最伟大的组织者”。他写的几篇文章正体现了这样的观点,比如:1913年的“现代工业化建筑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Architecture)以及1923年的“思想与建筑”(Idea and Construction)等。鲍豪斯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对于石头、木头、金属、陶土、玻璃、颜料以及织品的研究,同时还包括对自然、原料、几何结构、建筑物、绘画、色彩以及合成物品的分析和研究。1928 年,他从鲍豪斯学校辞职,校长由汉斯·迈耶(Hannes Meyer)担任,1930年格罗培斯推荐密斯·凡·德·罗担任了该校的第三任校长。1937年,他凭借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建筑学知识 成为哈佛大学建筑学教授,并成功的培养出诸如贝聿铭(I.M Pei)、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等著名的建筑大师。同时,他还邀请他的朋友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赴哈佛执教。从1952年起至他退休,格罗培斯 一直担任哈佛建筑学院院长,1946年,他还与几个学生一起成立了协和建筑事务所(TAC)。 格罗培斯认为建筑师的职责包括视觉环境,同时还应该通过团队的方式来完成各项工作。这一理论涵盖了各种设计,比如椅子、房子、城市等的设计。每个项目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即对特殊需要的部分和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考虑到现在的原料和技术并未涉及到先前的形式和风格,因此他为大量急迫的社会问题寻求了明智的解决方法,并尽力在商业、技术与有创造性的设计师的想象力方面构筑了沟通的桥梁。 他进行过电车、火车以及豪华的机动车辆的设计,还运用简单的几何学知识进行创作,通常,改变尺度的长方形就能代表不同的层次。用光滑的表面、原初色系(红黄蓝)以及现代的原料(比如钢材、玻璃等)进行设计的形式比较明显。在线性和水平元素之中, 格罗培斯引进了力量、稳定性以及机动性等特征。由他设计的作品单纯和整洁,而其体积和位面则经常借助其功能由光线起着强调的作用,同时格罗培斯极为关注细节。窗户是一件很重要的工具,窗口与正面墙壁的平齐则加强了整个空间的整体完整性,而窗口凹进去的地方则强调了天花板的位面。通过对光线角度和图像比例的研究,格罗培斯给出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定位:“我们收集了如此大量的技术材料,以至于这些陈列品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的平衡觉。我们的城市呈现出了一种为所有人完全释放的面貌,残酷的竞争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心中以及身体的每一处。” 在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基本单元中, 格罗培斯改变了他所执教的建筑学的教学方案。他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同时,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设计理论家,其影响也更为深远。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最好的经验之一,“新的时代需要人们充分的展示自我。精确的标记形式缺乏整体性和明显的对照,而组员的分配就像整体中的部分,比如色彩符合恰当的风格就应该像经济学对人一生的影响一样重要。” 前期生涯[回目录] 葛罗佩斯出生于德国柏林,在颇具艺术渊源的家族背景中成长。父亲是位建筑师,叔父马丁·格罗佩斯(Martin Gropius)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师与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参与柏林应用艺术博物馆(Applied Art Museum (Martin Gropius Bau) in Kreuzberg, Berlin)的建筑设计,与担任过柏林艺术工艺学院(Academy of Applied Art, Berlin)教员,普鲁士艺术教育主管官员等要务。马丁·格罗佩斯致力于提高德国设计水平,对新材料的研究与德国设计艺术的努力,给了沃尔特·格罗佩斯很大的启示,也影响到日后他在包浩斯的经营,与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的态度。 在完成学校建筑教育后,格罗佩斯于1907年进入彼得·贝伦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在那里他受到贝伦斯与德意志工艺联盟的人士启发,突破了传统古典建筑体制的窠臼,勇于尝试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理论,表现出比贝伦斯更前卫的理念。 1910年,格罗佩斯离开贝伦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他与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合开了一间建筑事务所,并在1911年受到企业家卡尔·班西德(Karl Benscheid)的委托设计鞋楦工厂建筑,即是后来格罗佩斯的成名杰作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虽然格罗佩斯与梅耶只负责设计建筑外观,而大片的玻璃立面,是格罗佩斯“为德国劳动阶级提供至少六小时的日照”的最佳体现,轻巧的钢梁结构取代笨重的支柱,尤其取消了建筑立面转角处的支柱是一大特点,加强了结构透明性与实用表现,展现出建筑的革命性样貌,使格罗佩斯开始在建筑界上受注目。格氏为劳动阶级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的理念,与形态反应功能的设计,可看出带有些许现代主义的味道。 1914年,德意志工艺联盟在德国科隆举办的工艺联盟展览上(Werkbund Exhibition),格罗佩斯展出了他所设计的工厂与办公室建筑设计,同样的玻璃立面表现手法使建筑获得足够采光与透明感,也使他获得极高的评价,这位年轻的新锐建筑师逐渐在国际上成名。 1914年,当亨利·凡·德·费尔德因为他的比利时国籍身份,被迫从魏玛市立工艺美术学校(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由魏玛大公威廉·恩斯特创办)的校长职位上退休时,格罗佩斯被推荐为继任人选,格氏希望能将学校办成一个独立的,能与美术学校合作,而非被领导的学校。他认为唯有艺术家与工艺家互相承认与合作,方能实现工业设计的现代化。 1915年,魏玛大公威廉·恩斯特欲关闭这所由他亲自创办的工艺美术学校,然而此举受到部分魏玛官员的反对,魏玛艺术学院(Weimar Academy of Fine Art)院长弗列兹·麦肯逊(Fritz Mackensen)也为了避免工艺学校消失,提议将之缩并在艺术学院下成为一个科系,同时另外自行开办建筑学校,格罗佩斯则担任这所拟议中的建筑与工艺联合学校的主管。然而计划细节模糊,格氏也不满职位权责不够明确,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格罗佩斯被征召入伍,设计建筑等工作几乎停摆,此问题也一直被搁置。 包浩斯时期[回目录] 战后,经过格罗佩斯多次与魏玛官员商谈与阐扬目的,1919年3月16日,格罗佩斯正式被委任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的校长,3月20日,格罗佩斯正式建议并获准将这所合并的学校更名为“国立建筑学院(即包浩斯)”,并于4月1日正式开学。 格罗佩斯在1919年至1928年间担任包浩斯校长,致力于包浩斯教学的领导,为了达到他心中中世纪工作坊的理想,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的个人崇拜、风格垄断却成为一大问题,在荷兰风格派领袖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造访威玛后,格罗佩斯体认到应从工业化倾向来发展设计教育的理念,放弃了手工艺倾向教育而进行全面的改革,9年的忙碌使他无心处理设计工作,甚至在格罗佩斯退休后,还要出面处理汉那士·梅耶(Hannes Meyer)领导包浩斯后带来的危机,邀请密司·凡·得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手包浩斯等事宜,格罗佩斯可以说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包浩斯。 1926年,由格罗佩斯设计的包浩斯德绍校舍落成,延续法古斯工厂的设计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采光面积,各种构造的灵活运用,各立面皆有独自造形特色的律动感,校舍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表现了崭新的建筑空间观念。奠定了格罗佩斯的声誉,也成为格罗佩斯不朽的“建筑宣言”。 移民美国[回目录] 1933年1月,纳粹取得德国政权,长久受到纳粹迫害的包浩斯终究面临关闭的命运。为逃离这场政治动乱,格罗佩斯在英国建筑师马克斯威尔·弗莱(Maxwell Fry)的帮助下,于1934年先前往英国短暂居住与工作,并于1937年前往美国。 格罗佩斯与他的包浩斯学生兼同事马歇尔·布鲁耶(Marcel Breuer)移民至麻省剑桥,并一同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任教,以及合作进行宾州新肯辛顿铝城的住宅区计划(Aluminum City Terrace project in New Kensington, Pennsylvania)。格罗佩斯在1944年入籍美国公民。 1945年,格罗佩斯在剑桥创办了由一群年轻建筑师组成的公司TAC,并成为全球最知名与注目的建筑公司之一,后来TAC在1995年破产倒闭。 格罗佩斯在1969年逝世于麻省波士顿,享寿86岁。 目前全世界的设计教育系统,大多有他创办时的一些影子,特别是建筑的风格,有相当多都受到他的影响

关于特斯拉论文范文资料

1856 ——7月10号午夜特斯拉出生于利卡省(奥地利)斯米湾的一个塞尔维亚神职人员家庭。1875-1878——在格拉茨工艺学校学习。1882——在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一公园散步时,特斯拉发现了可逆磁场。1883——在斯特拉斯堡他受雇于爱迪生大陆公司制造了第一个感应电机模型。1884——前往美国开始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1885——离开爱迪生,成立自己的公司并开始生产多相交流电机和发电机。1888——5月16号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上作了题为“交流电输送和交流电机系统”的报告。1890——他公布了高频电对生理影响的结果。1891——作了题为“极高频率交流电实验及其在人造无线发光中的应用”的报告,申请了“共振传送器的星形振荡器”的专利。1892——来到伦敦,在皇家科学院作了题为“发光及其他高频现象”的报告,在电气工程师协会上作了“高压高频下的交流电实验”的报告,并在巴黎作了同样的报告。1893——在芝加哥世界展览会上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他让高频电流通过自己身体并演示了可逆磁场模型,即所谓的“特斯拉的旋转铁蛋”。1895——5月13号特斯拉在纽约的实验室毁于火灾。1897——在无线电工程技术领域他注册了20项发明专利。1898——注册了无线控制技术(在纽约中央公园的湖里进行了遥控自动化小艇的实验,取得极大成功。)1899——尼亚加拉水电站建成。1899-1900——在科罗拉多泉进行实验。1901-1905——在纽约附近的长岛建造Wardenclyffe塔。1909-1922——他只注册了机械方面的专利(泵、流速计、无叶涡轮)。1943——1月7号特斯拉在纽约宾馆逝世。1912年,由于特斯拉和爱迪生在电力方面的贡献,两人被同时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两人都拒绝领奖,理由是无法忍受和对方一起分享这一荣誉。特斯拉除了在电力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发明发现也相当惊人。他一生致力于研究非线性(即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问题,曾经说过他可以将地球一分为2。早在1912年特斯拉提出:“若把物体的振动和地球的谐振频率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造成地动山摇、地面升降。”1935年,特斯拉在其实验室打了一个深井,并在井内下了钢套管。然后,他将井口堵塞好,并向井内输入不同频率的振动。奇妙的是,在特定的频率时,地面就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振动,并造成了周围房屋的倒塌。当时的一些杂志评论说:“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诱发的地震,几乎将纽约夷为了平地”。这就是著名的特斯拉实验。这种小输入强输出的超级传输效应称为特斯拉效应,是地球物理武器的关键,所以特斯拉也是超距武器的奠基人。不仅如此,特斯拉还发明了特斯拉变压器,交流电摩打,现代电脑基础,无线通信,太阳能系统,雷达装置,机器人,死光,测谎仪,提出电磁射频武器概念...这些发明和发现超越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几个时代,有的理论就连现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完美解答。特斯拉死后,美国FBI将他的所有设计图纸与实验作品全部没收,美国军方对他的论文研究至今也没有停止。这也更为特斯拉造就了一份神秘色彩。虽然特斯拉天生奇才,但是命运弄人,特斯拉的际遇比较坎坷,而且他的性格比较乖僻,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明显地低于了他的历史成就。特斯拉于1943年孤独地死在酒店。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年)是美籍南斯拉夫人,他和爱迪生是同时代人,和爱迪生一样是一位多产的大发明家和科学家.谁人不知爱迪生?却很少有人知道特斯拉,他是一个被遗忘的天才.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发明了交流发电和供电系统的天才发明家。这位古怪的发明家还发明了无线电的基本装置:荧光灯、遥控制导装置、可调机械振动装置、短距离无线电输电装置等。

具体百度百科搜

特斯拉的生平事迹:

特斯拉的全名叫做尼古拉·特斯拉,是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他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并因主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系统而最为人知。

在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特斯拉在电磁场领域有着多项革命性的发明。他的多项相关专利以及电磁学的理论研究工作。

是现代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电的基石,1943年1月7日晚,特斯拉在纽约人旅馆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86岁。

扩展资料:

小时候的特斯拉饱受精神幻觉的折磨,因为他眼前经常浮现一些曾经见过的画面和景象,而且非常真实甚至无法和真实事物区别。

直到17岁后,他把精力投入到了发明创造中,使得这一极高的想象天赋有了用武之地,他甚至不需要模型,不需要绘图,更不需要实验,就能在脑海中把所有细节看得一清二楚。

他高效率的发明工作和他这一天赋是分不开的,这在他后来的设计发明中,设备的运行和他想象中几乎没有差别,而且无一例外。

特斯拉还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他精通八国语言,拥有让人匪夷所思的精力,每天只岁2小时,其他时候都能保持精力旺盛。

他还拥有超高的视力,在他年过六十后,还能轻松看清楚视力表最下面一行,使得给他做视力检查的眼科医生都惊讶不已。

甚至怀疑他把视力表背了下来,他非常热爱数学,甚至对数字有着发狂般的痴迷,任何计算,无论多么复杂,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斯拉

《布鲁克林老鹰》

关于格赖斯论文范文资料

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格莱斯在《Logic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 A.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质的准则(QualityMaxim)。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RelevantMaxim)。说话要有关联。 D.方式准则(MannerMaxim)。说话要清楚、明了。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炼; d)井井有条。 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格赖斯把这种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称为“特殊会话含义”。“特殊会话含义”解释了听话人是如何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幽默也就时常在这时产生。

格赖斯(H P.Grice)提出言语交际中要遵守合作原则,英国学者利奇(G. Leech)提出还要遵守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有六大准则。本文就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来探讨汉英两种文化在口语应用上的语用差异。利奇的一致准则提出,在会话中,说话者总是尽量减少自己与对方的意见分歧,扩大共识,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

关于反垄断论文范文资料

最近,中央党校第40期省部级进修班出台的一份课题报告指出,当前国企一般员工收入畸高畸低,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建议对垄断行业进行综合治理,抓紧取消行政保护,根治收入过高问题。这份题为《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的报告从中央企业近三年来收入分配的结果入手分析,认为央企员工平均工资递增速度最快,行业工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经营者平均年薪与员工平均工资的倍数维持未变。这份报告的课题组长是相关部委和主管机构的负责人。报告称,“十五”期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年递增14.4%,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的递增15.1%。而2003-2005年,央企员工的年平均工资递增16.8%,是最快的。2005年,央企资产比较集中的27个主要行业,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差距倍数,从2002年的3.5倍扩大到2004年的6.4倍,最高的是服务业,平均工资7.2万元,最低的是纺织业,平均工资1.1万元。“我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主要不是来自这个行业人力资本平均水平,也不是来自他们的努力,而是来自于垄断。”报告这样写道。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行政性垄断近年来不见减少,已呈尾大不掉之势,这引发了人们普遍的担忧,来自社会各界的反垄断声势因此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对于《反垄断法》的出台抱有深切的期待。而2006年《反垄断法》未按预料时间出台,令人认识到破除行政性垄断的复杂与艰难。近几年来,《反垄断法》也成为“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两会”,《反垄断法》依然是焦点问题之一。行政性垄断损害社会福利新年伊始,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的垄断企业,纷纷出台一些喜人新举措,诸如“铁老大”的“春节永不涨价”、中国移动的8项承诺和石油企业的成品油降价等。电网、通信、民航和旅游等四个行业的14家央企也联合发出倡议,在今年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尽管垄断企业开始纷纷变脸,但公众多年积累的质疑并未消除。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守义对《经济》表示,长期以来,国家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成本核算由企业自己说了算,直接导致了这些行业借助垄断地位维持高福利,从而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他说,垄断性行业尤其是公共事业性行业,是政府代表公众管理、运作国有资产。享有不应该的“福利”,就会私占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晖在接受《经济》采访时指出,垄断部门不仅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而且不断向社会转嫁其运营成本,造成资源错配和结构失衡。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经济效率不高,结构失衡加剧,与垄断势力的强大和发展及其对市场机制的限制和破坏不无关系。此外,垄断者一方面利用垄断权力设租寻租,甚至有人化公为私,将其收益单位化和个人化;另一方面利用垄断地位和垄断权力侵占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增加垄断利润,扩大垄断福利,进而巩固垄断部门的特权。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歧视普遍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行政垄断未受到应有的约束的缘故。北京市律师协会反不正当竞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维丁律师向《经济》表示,反垄断的重点就是在于反对行政垄断。行政性垄断扼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容易导致腐败,进而破坏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政府行政的公信力。与吴的看法相印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进行的“中国的竞争政策”课题小组提交的课题报告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均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的行为纳入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行政性垄断比企业垄断更加严重,对竞争的危害更大,更应当通过立法加以限制。反垄断专家、外经贸大学教授黄勇表示,《反垄断法》承担着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任,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但是竞争还不够充分,竞争环境还不够好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必要。经济学家张维迎也提出,为破除体制性障碍,应该通过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出台为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郭京毅在去年底召开的“2006’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论坛上透露,《反垄断法》有望在今年七、八月份正式出台。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反垄断法的猜想。过去12年里,中国一直在起草《反垄断法》,却始终未竟其功。直至去年6月24日,《反垄断法》草案被写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议程里,才正式进入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但究竟何时能够出台,迄今仍充满变数。去年6月29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曾表示,“对于这部法律的出台,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表。”9月27日,副委员长成思危再次声明,该部法律短期内难以出台。对于是否规制行政垄断,是反垄断立法中最关键,然而也最具争议的问题,以至在立法过程中,行政垄断的专章一度被整体删除删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王晓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影响《反垄断法》出台的首先是认识上的阻力。有些人包括很多政府官员都认为,反垄断是市场经济充分发育后的任务,而中国当前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问题基本不存在,中国企业的规模还普遍偏小,与世界级大企业相比就更小,因此中国当前应当鼓励企业集中,组建大企业集团,而不是要反垄断。但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思想认识的问题只是表面原因,关键还在于《反垄断法》的出台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们对《反垄断法》的期待各不相同。这种多元期待,和由此形成的各种作用力,是《反垄断法》起草的博弈日益复杂化的主要因素。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郭京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反垄断法》出台受阻的症结在于草案条款与现有产业部门的职权和相关行业法规之间难以协调。他表示,在传统公用事业中的许多如电力、石油、民航、铁路等,均由相应的政府部门加以管理。这些部门本身既是行业监管非公经济向垄断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者,又是垄断的维持者,以政府原有的法律、政策为护身符,限制了竞争,侵害了消费者者的利益。郭京毅说,倘若按照《反垄断法》的条款对这部分垄断行业进行制裁或解散,就会触及这些部门的行政职权及相关的行业法规,如何协调目前将是个很大的问题。正因各方对此争执不下,《反垄断法》才一拖再拖,难以按照预定时间出台。事实上,中国的反垄断立法或多或少一直受到来自某些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抵制。一些垄断性行业如电信、电力、邮政、民航、铁路等部门出于自身既得利益,即便不公开反对,也往往以本行业的特殊情况为由要求从《反垄断法》中得到豁免。郭京毅还透露,在讨论《反垄断法》草案时,还有部分人认为中国现在是“做强做大”的时代,所有的产业部门都希望自身行业发展越大越好,故不是反垄断的时候。对于此种观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直斥为荒谬。保育钧在细数石油体制的八大弊端之后指出,实践证明,用行政力量保护石油产业垄断的状态既没有增强我国在世界上开发石油资源的竞争能力,也没有更有效地配置我国国内石油资源。为此,他建议现有石油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在能够实现竞争的地方引入竞争,在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引入竞争的地方要由政府管制,绝不能容忍行政性垄断。郭京毅也表示,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竞争,制定《反垄断法》非但不会对“做强做大”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如果你的做强做大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大家自然欢迎。但若建立在行业垄断的前提下,那就有问题了。”有专家指出,要打破历史上形成的垄断,需要时间和来自政府机构的很大努力。在当前阶段,作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全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需要在更高的层面思考和确立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行自身职能的转变。把不属于政府承担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包括反垄断在内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动力。就此而言,《反垄断法》不仅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手段,也是推动我国政企分开和加速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催化剂。

有啊 英特尔 微软什么的 还有索尼曾经被对手控告行业产品垄断 收到巨额罚款都是上千万 还数亿美元的 参考消息上报道过不过那必须双方都承认对方完全市场经济市场地位才可以依据这条法律保护你们看见世界各国老控告中国倾销啊虽然中国加入了WTO 货物的税率低了(廉价,低科技产品,大众化的 高科技的对方不卖你 必须有上方那条准则 称为科技封锁 与武器封锁禁令) 品种多了但是对方都会为了保护己方的利益不择手段的 最常用控告对方货物倾销 (就是他国货物占有本国市场大部分空间 挤压本国产商市场空间 产生的规则)(低价值产品对方就这样打压你 因为这都不是专利产品范围 不受保护的) 但是欧美于日韩 之间 不受限制 所以这些国家之间可以高度通商 也相对较平等 贸易半自由所以中国在反垄断法之外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进口商品 如此昂贵的原因了 也称之为贸易壁垒 贸易半自由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牺牲了 俺们大众 国企有不争气 垄断不了外面 压榨我们太厉害了中国石化都世界500强前10了 利润最高的 但是脱离国家 走出国门 他就是一废物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与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他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其理论言,自由市场在有些情况下不能创造出有效的需求,就会造成商品相对过剩。这时就需要国家出面,运用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凯恩斯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恢复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因为政府就是由大资本家或大资本家的代言人组成的,造成垄断并获取巨大的垄断利润就可想而知了。虽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颁布了《反垄断法》,但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和完全的计划经济(即宏观调控),能发展经济,使人民获得更多的福利的经济政策就是好的政策。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在现阶段,制定完备的国际反垄断法典是不现实的,通过国家间的谈判是不能达成这种协议的,但是,通过国家间的合作,在某些领域或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却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国际反垄断法需要缓慢地、逐步地发展。在国际反垄断法领域,国际社会曾作过一系列制定统一法典的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二战刚结束,基于对世界大战原因的反省和认识到国际经济秩序的统一对保证国际社会稳定的作用,国际社会制定了《哈瓦那宪章》。《宪章》第五章为关于商业惯例的专章,规定每个成员国的主要义务是采取适当措施并和国际贸易组织合作。防止影响国际贸易的垄断活动,并规定了在成员国利益受垄断活动影响时可采取的申诉程序。成员国应采取一切可能措施保证在它管辖范围内公私企业都不参加此类活动。虽然《宪章》规定成员国按自身的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采取它们认为适当的措施,但是在当时,只有很少几个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而且各国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因此,即使《宪章》生效了,其第五章的效力和可执行性也是很值得怀疑的。联合国贸发会议曾制定了《关于限制性商业惯例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原则和规则》确立了一整套实体法规则, 防止限制性商业惯例危及国际贸易,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它还特别禁止固定价格、卡特尔、市场安排、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限制性商业行为。基于与《哈瓦那宪章》相同的原因,《原则和规则》只是宣言性质的,无法律拘束力。虽然国际社会在国际反垄断法统一法上毫无进展,但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统一,国家间在某些特定领域和一些非实质问题上达成一致而形成统一规则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一致主要集中在国家垄断。其实,从广义上讲,战后GATT,以及后来WTO的运作都是在规范或消减国家垄断。而反垄断法所讨论的只是那些对国内和国际产业构成直接影响的垄断。就目前而言,与国际反垄断统一法相关的立法在GATT体制下是反倾销和反补贴规则。倾销和补贴直接与国际贸易相关,它是以不公正的贸易方法歪曲商品价格, 对国际贸易具有相当大的危害。倾销和补贴都与垄断和限制性商业行为相关:倾销本身是不正当商业行为,其结果可能会产生垄断,而补贴则源于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地位。GATT通过逐步消除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这一目标,但如果GATT不禁止倾销与补贴,其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GATT第6(1)条规定了反倾销规则。当一国向另一国输出的商品低于该商品的正常价值,而且它对进口国的商业部门产生实质性损害或相当严重地阻碍了进口国新产业的产生,受影响的进口国可在一定条件下征收反倾销税。该条款是个相当原则的规则,在东京回合谈判中制定了1979年《反倾销条例》,乌拉圭回合又制定了1994年《反倾销条例》来代替1979年的条例,二者都使该原则条款具体化。国家出口补贴具有与企业倾销相同的效果:人为地降低价格。GATT第6条也规定了反补贴规则。补贴不但包括直接补贴。而且包括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出口增长或降低进口的任何形式的收入和价格支持。当进口国的产业因进口商品的补贴而导致实质性损害或新产业的建立严重受阻,进口国可依补贴额征收反补贴税。应该看到,反倾销和反补贴规则只涉及到反垄断法的很小的方面。垄断问题是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问题,而不是商品的不同定价的问题。倾销和补贴是与GATT的非歧视待遇相抵触,因而被禁止,但垄断问题与非歧视待遇是二个不同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在国际反垄断法领域,国际统一法处于真空状态,没有相应的国际统一法来规制国际经济垄断。正如GATT理事会所承认的,在限制性商业行为上,它还不可能给予GATT任何监督的权力。WTO新的贸易机制进一步涉及到反垄断法问题。当然,问题的重心仍是国家垄断。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在经济中的定位问题,这是毫不奇怪的。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可能讨论有关调整私人的法律的协调和统一问题。否则,后一个问题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这也决定了国际统一法模式的选择尚不成熟。 (1)GATs第八条专就 “垄断及专营服务提供者”作了规定。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当一成员方的垄断服务提供者,根据该成员方承担的特定义务,不论是直接或通过其分支机构,在其垄断权范围之外参与提供服务的竞争时,该成员方就确保其服务在境内不滥用其垄断地位,不进行与其承担义务不相一致的行动。另外,在第十六条有关“市场准人”和条款中也涉及反垄断问题,其第二款规定成员国“在对市场准入承担义务安排表中己确定者外,不应以某一地区部门为基础或以整个国境为基础来维持或采用”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的方式。(2)TRIPs第四十条对“在契约性许可中对反竞争行为的控制”作了规定。承认某些“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许可合同或条件对贸易起阻碍作用,且妨碍技术的转让和传播”,成员国根据协议的规定和国内法律“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或控制该合同”,这些措施包括独占回授权条件、影响效力的条件和强制性一揽子许可。应该看到,TRIPs中所涉及到的反垄断问题已不仅仅是国家垄断、而直接涉及到私人,这必须要通过成员国国内法这一层次,否则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相违背,上述的规定并非强制性规定,而在国内法缺少一致的情况下,国际法只能对一些程序性、技术性的事项作规定。对此,第40条第三款就作了说明。第40—3条规定,“如其他缔约方有理由认为另一国拥有知识产权的国民或居民在实施知识产权中触犯了该缔约方关于本节(即第40条)规定的有关法律和规定,而另一国又期望遵守这样的规定,那么在不损害任何一方按法律采取的行动和最终裁决的自由的情况下,该国应其他缔约方之请求就应与他们进行磋商。”“被请求的一方应从周到、同情的角度出发,为请求的一方提供适当的磋商机会,应通过提供与问题有关的非秘密性信息或其它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根据国内立法和与请求方就保证秘密性相互达成的协议。”因此,本条只规定成员国负有磋商、谈判的强制性义务。而对实体性规定,只能由国内法和国家间谈判来确定。这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第40条内容的不确定性。(3)TRIMS第9条规定:该协定自生效五年内,缔约方全体将对之实施进行评审,在评审过程中。缔约方全体应考虑是否补充有关投资与竞争政策的规定。WTO随着国际经济自由化的进行,垄断问题变得突出,对这个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制,国际经济自由的进程是难以深入的。反垄断问题,首先是国家垄断问题,其次是私人垄断问题。在目前阶段,前一个问题是如何消减国家垄断和防止国家垄断滥用经济优势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则是国内法的协调问题。来源: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反垄断法论文 > 国际反垄断法及其发展 沈敏荣网址:

  • 索引序列
  • 关于反法西斯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佩斯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特斯拉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格赖斯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反垄断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