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数学拓展课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拓展课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拓展课实践研究论文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水平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自主式,教师学做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根据所学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些相关的人或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时实行抢答,看谁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难度较大的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对,并亲自讲解争当小老师。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环节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的欲望。

三、树立标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是理想和目标不同而已。所以,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无论是本班的,还是本校的,或是从本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都可成为学生的标杆性人物。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就会使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更加刻苦和努力。同时,也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严格管理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成长。有成绩要表扬,有错误要及时纠正,让学生永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虽然要严格管理,但是要注意严中有松,张弛有度。在教学中努力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敢说、爱说、喜说。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先放一段优美动听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然后问:“这首歌大家熟悉吗?今天小白兔和小灰兔进行一场拔萝卜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主题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图上内容,说出两只小兔各自的位置,说出它们的表情及内心活动,还有对话内容。在得出算式“28+41”的时候,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人人动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后,将合理的算法说给教师和同学听。在学生得出用计算器、口算、竖式算等方法的时候,我又发动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学生有的说用计算器方法好,最准,但携带麻烦;有的说,口算最好,速度快,但有可能出现错误;有的说竖式算得好,又快又准确,不过要注意数位对齐,又费稿纸……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学生争先巩后地抢着说,热情很高,不仅说出了这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还体验到了求得新知的喜悦。

五、巧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艺术性地使用游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欢乐活跃、气氛高涨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习了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后,教师故意让学生用它度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当他们忙着忙着自然会产生“要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这时,教师顺势抛疑:“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请你们创造一个,叫什么呢?”诱导学生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名称创造出平方米,进而根据三者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帮助学生类推出平方米的意义。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总之,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他们会受益无穷。

一、整合练习内容,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习题,它们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习得技能的重要载体。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习题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或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缺少对习题本身的思考,甚至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教材习题的功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立足并尊重教材,对教材的习题资源进行深度解读,让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整合练习的内容,以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以后,教材在“试一试”、“练一练”的基础上又安排了大量的题组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学课时的划分及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逐条解决所有习题显然费时费力,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在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将几个内在联系存在高度一致的习题重新组合,赋予新的题组一个更为清晰的教学方向。例如将几组题型单一的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放在一起,在小组接力的活动中通过比赛来做,可以使单调乏味的习题解答变得轻松有趣、简单高效。

二、丰富练习形式,激发练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练习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呈现新颖的题型、丰富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让学生成为设计师……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特点,多采用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设置悬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这种寓教于乐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三、关注个性差异,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贴近生活实际,增强练习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实践研究论文

实践活动是 儿童 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 教育 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 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 方法 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这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探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大致这样分类:

首先、理解型实践活动。理解型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融进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200米5圈,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200×5=1000米,接着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这样“1千米”的路程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次、发现型实践活动。发现型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中“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活动。另外、应用型实践活动。应用型实际活动即联系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实际中引入知识把生活问题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问题生活化,以实现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三、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 文化 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研的活动总结(精选5篇)

精彩的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想必你学习了很多新知识,该好好写一份总结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那么活动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研的活动总结(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xx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在学校整体工作的指示下,有效的开展了特色教研活动——共生活力课堂。经过第一轮的实施,在我们数学组的集体努力下,我们感觉我们的特色教研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确实解决了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扫除了很多障碍。下面我把我们本次特色教研活动进行简单总结:

一、特色教研活动调动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这学期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不搞花呼哨,不做表面的东西,而是真切的想搞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真正有利于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所以我们确定把问题会诊作为我们这学期的特色教研活动内容。特色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针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分析研究,寻找解决方法,其中有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有借鉴他人的合适做法,在整个特色活动教研的开展过程中,我们组的每个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不仅做的尽心尽力,而且做的津津有味。

二、在特色教研活动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

校本教研活动虽然经常在教育界提起,但仍然有很多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致使不少教师对教研活动失去信心,认为都是做做样子,而非真正有助于教学。在这样的疑问下,我们依然开展了我们组自己的特色教研活动。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及时搜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通过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是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而且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顺利的开展进行。凡是在教学中曾经遇到的,正在遇到的,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都进行罗列出来,针对每一个问题细致研究、分析、诊断,最后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扫除一些障碍。比如在实施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真正从中受益,真正感受到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深刻地认识自己在课改中所承担的角色,也更深刻的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

三、在特色教研活动中,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这学期我们在开展特色教研活动中,发现、解决了很多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我们的教学扫除了不少的障碍。比如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多学生计算出现很多错误的情况,这其中的错误不仅是坏学生出错,好学生出错,计算问题俨然成了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这学期我们曾一起讨论、分析、诊断这个问题,通过我们自己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查阅学生计算出错的客观原因,并对特定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以及专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逐渐解决了学生计算容易出错这一难题,使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大大降低。

一个学期匆匆而过,我校数学组根据学期初的计划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办学品位为目的,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就本学期工作做一简述:

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科研能力

1、本学期我校数学教师通过加强课标理论和业务,我们数学组在工作态度、学生作业、教师备课、参加组内教研活动方面、资料提交的完成情况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进步。

2、教师育人的整体意识得到提高,变知识育人为文化育人,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这方面,教研组做到了三个引领:理念引领、思路引领、方法引领。主要措施是教研组牵头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听课,提高认识。

3、教研组每次活动都有内容,有主题,每次都有主讲人、记录人。人人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都要当一次主讲人,教研组长做到每次活动早安排,早策划,起到了教研促进步的目的。

常规考核,精细化管理提高成效

1、每月学校定期检查教案、作业一次。教研组认真组织检查,杜绝了无视进度备课和上课,先上课后备课现象。教案具有实效,有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作业布置精心合理,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适当批有鼓励性评语。保持作业本整洁,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达到了作业练习的意义和目的。

2、在学校的部署安排下,继续开展推门课、展示课、校级课等活动,突出新课标理念、以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重点,进行“研、讲、评、议”一条龙教研活动,充分体现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严把“有效教学”关,打造优质课堂,把教研组建成名师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的阵地、学科教学质量的保证。

3、学校领导不定期进行随堂听课,主要监察学生的习惯及课堂效果。这个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听课15节。

特色教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教研活动中大家积极发言,讨论激烈,对某一环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充分体现了本次活动要求“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主旨。对这样的教研活动形式,教师们都非常感兴趣,一致认为这样的活动形式有目的、有实效,能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给大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和研讨的平台。集体备课后,李荣慧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做课,全体数学教师听课,并再次讨论总结。教师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元旦期间小学数学教师们迎来了20XX年的最后一个数学教研。这次数学教研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张组长就这学期的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并简单陈述了一下下学期的数学工作安排,接下来是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有特色的数学教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最后是老教师精彩的说课、上课评课。

对我们刚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次数学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本来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足够的能力去教好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这远远不够。人无完人,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加强。如提高口算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应该说每一次数学教研活动,我们都会从中汲取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很多数学老师在平日繁重的'教学过程中,都在不断地的学习,琢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虽然我们的课本不变,但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变、完善。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注重实效。在教学中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而没有实效。

重视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简单的计算一下,比较一下后就此结束,而是一个综合体

学生学的每一单元内容都是有思想的,都是一些很好的教育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接受到数学的情感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

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校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的带动以及在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组织理论学习

首先,每有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我校总能最大限度的组织人员前往参加学习。最近几年来,我校数学组成员几乎每人都参加过多次外出培训学习。不仅有市教研室、区教研室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数学小课题研究、全国远程教育培训等,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在我省济南、青岛等地及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各类数学培训。培训学习返回之后,学校要求每位外出学习的教师都要认真书写培训心得,并尽快组织二次培训。

其次,学期开始,教导处都将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第一次教研活动,而每次学习交流中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教学理论升华。这学期,学校教导处统一下发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由教研组组织各组员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划边书写研读后的思考、体会。

二、教研活动方式

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题式: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教导处组织领导下,定于周二下午办公时间在教导处进行主题式教研活动。(除有几次因客观情况修改了时间或未能组织外)交流在这之前所确定的主题,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等等。活动中既有认可也有争论,但总会有颇多 的收获。活动结束再共同确定下次交流主题,以便各位数学教师能够充分的思考准备。

(2)对比式:师徒、学科年级同课异构。我校数学教研组确定有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周国良老师带领两位新参加工作的数学教师参与数学教研,组织了多次听课、评课活动。数学教研组在教导处组织下进行了低年级组数学教师和高年级数学教师的同课异构数学教研活动,并确定老师进行了试讲。

(3)评比式:组织赛课,展示课堂教学成果。数学教研组在教导处的指导下,组织了以青年教师为主赛课活动。有时集中于中心小学进行,讲课结束后及时组织评课交流活动;有时则由教导处郑主任带领教研组成员到村小组织听课评课活动。

(4)案例分析式:组织听课后进行针对性评课。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全镇课堂教学展示课。全镇教研活动和每次赛课及课堂教学展示后,教研组都会在学校多功能教室组织全体参与教师进行案例分析交流活动。

三、数学教研组各组员成绩

最近几年,数学教研组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教研活动有所完善和发展。而且,各成员在教研教学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新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教学培训进修活动;骨干教师要心贴心、手把手的帮助新教师树立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确定教学方法,将新老师推向教研教学一线,展示自我,完善自我。

一个学期来,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带动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进修,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本学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2、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利用每个星期四上午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培训,学各年段的教材介绍和优秀课改案例,了解教研课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

二、积极参加和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如实开展了以“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每位老师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本学期,我们数学组老师积极学校组织的教研活,每位教师都从理论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本学期,教研组都能在每月设定一个检查重点,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开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继续坚持每月的常规检查制度。

2、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管理,数学组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和在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分项测试。作业的批改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一部分老师并能及时分析反思,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力争使本学期的教学质量能有突破性地提高。

四、抓好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1、突出课改实验。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深入课堂实验,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

2、抓好抽测班教学工作。学校通过抽测班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树立正确人才观、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的同时,抓好教学质量。抽测班工作重点通过培优补差,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开拓进取,为教育教学工作步上新的台阶而继续努力。

小学开展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论文

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会学和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往往误认为就是语文阅读,而忽略了数学的阅读。随着“社会的数字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用心阅读,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1.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相结合。2.数学阅读质量的提高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要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2.让学生形成会读的习惯(1)在“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2)在“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3)在“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三、读与想相结合,注重数学阅读活动中的思考与交流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和启发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要主动,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另外,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数学信息的汲取与交流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阅读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与启发性,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避免使数学阅读活动流于形式。所以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灵动活跃的交流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进而获得知识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实践活动是 儿童 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 教育 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 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 方法 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这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探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大致这样分类:

首先、理解型实践活动。理解型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融进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200米5圈,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200×5=1000米,接着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这样“1千米”的路程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次、发现型实践活动。发现型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中“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活动。另外、应用型实践活动。应用型实际活动即联系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实际中引入知识把生活问题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问题生活化,以实现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三、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 文化 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宇文拓展阅读实践研究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文言文所具有的内涵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人格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上,同时也表现在语言价值上。但在现今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实现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全面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 一、科学处理文言文教材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材的科学处理,极为重要。对文言文教材的常用科学处理方式为结构化处理。所谓文言文结构化处理,主要是指在研究中对学习材料予以科学分析及总结处理。在通常状况之下,阅读理解的学习材料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展现于人们面前,进而帮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及记忆。结构其实就是文言文的框架及脉络,对其结构予以构建处理,就需对文言文材料予以综合化整理、分析及归纳总结。在此文章结构中,需能够充分展现出内容间的实质性关系,决不能浮于表面,应充分理解其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 如《桃花源记》,文章以“异”字贯穿始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在综合思考探究中对“异”字的体现方式予以分析,进而对文章结构予以剖析处理。在《桃花源记》中,“异”的展现主要为桃花源内和源外生活的反差。在桃花源之外,战火纷飞,处处呈现出一种衰败之相,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动乱。而在桃花源内,人们生活安宁祥和,安居乐业。桃花源内、外景象呈现出强烈反差,进而引起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加强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极为重要,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对文言文的大声朗读中,学生的口才及语言能力得以充分提升,而且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真情实感,产生审美体验,为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增强提供助力。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阅读中对于韵律更为重视,在朗读中可体会到朗朗上口的感觉。因此,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朗读练习。 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文中刘邦的谦虚、樊哙的忠诚及项羽的优柔寡断。在文言文的朗读练习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能得以增强,且反复朗读可培养出学生的语感,一些文言句式、字词用法均可于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重视积累 文言文知识极为琐碎,因此,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做整理和总结,积极积累知识,经常回顾复习。在回顾复习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及阅读理解能力均可得以显著提升。 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需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字、词、句式予以整理总结,为其后期的文言文知识学习提供助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固定文言文句式进行认识、掌握,并了解其构成及应用方式。随着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就会迅 文言文阅读应基于整体感知 吕辞 学习文言文需要整体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蕴含的意思。因为只有整体感知后,了解了文言文所写的大致内容,才能知道主题是什么。理解词语、句子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然而不进行整体阅读感知,单独的字句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意诵读与感知、拓展与传承。 一、加强诵读教学,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培养语文阅读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感就是语言感受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但培养语感并不容易,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感悟。优秀的文言文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学生想要完全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必须通过不断的整体阅读,接着再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阅读是要带着情感的,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古人写作时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如果学生不去阅读全文,又怎么能体会到邹忌的智慧呢?学生听教师讲解,明白了邹忌很有才,通过自身的例子说服齐威王,但是如果学生不自己去阅读全文,很难真正体会邹忌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在阅读的时候,学生要带着主观情感 速提升。 四、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属于一种极为良好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为喜爱采用教师翻译、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效果不佳。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展开师生互动讨论方式较为有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针对文章提出一些小问题,如一个词、一句式、一个文学典故等。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自由讨论活动中,对于问题的解答只要确保具有新意且无逻辑错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不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做到师生平等,并对学生的观点持尊重态度。 五、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重视对比训练。在教学中,可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及鼓励,促使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更为牢固,且可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对比阅读所占的比例应逐渐加大。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需加强对比阅读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其以平和从容的态度面对考试。如在《登高》教学中,教师可将其与《登池上楼》进行对比,指导学生对比两篇文言文的字词用法、情节及中心思想等。 整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视。在学生文言文阅读学习中,其人格得以健全完善,语言素养水平得以提升。教师可以从科学处理文言文课文、培养学生语感、重视积累、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积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其掌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天才在于积累。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方面,积累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阅读教学才能“有礼有节”的进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语言形式丰富多彩、风格也多种多样。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其中灵活运用。其中的语言也很丰富,细腻、准确、通俗易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一一积累下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积累的营养。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在课文的内容表面上下功夫,就会形成了“隔靴搔痒”的尴尬局面,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1.小练笔。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的练笔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确定内容,不要求字数,只有这样的练笔学生才有兴趣坚持,最终积累的更广泛、更全面。2.开展比一比。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比赛和竞赛的方式进行积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学,想积累。当然,积累的方法方式很多,但要找准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的积累只能“引导”,却不能进行填鸭式、框架式的强迫学生遵循,使学生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以引为主、循序渐进、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才是积累的真谛。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在学习导向上下功夫,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阅读,把“逼迫阅读”转化为“渴望阅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要把握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这三个关键点。阅读前,调动学生对课文兴趣。阅读时,教师要围绕课文中心目标,提出疑问,刺激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渴望。阅读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冲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阅读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环境分为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两大块。怎样发挥着两大块的功效,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也是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阅读教学很重要。首先,我们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创设这一情境时,教师要把握本节阅读课教学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激发学生了解事物的真相;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存在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教师应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渴望阅读”作用的驱使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阅读教学时,教师所设计得活动情境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例如,朗读课文时,配上背景音乐;小组举行竞赛时,组织拉拉队来鼓励学生,为学生的阅读锦上添花,让他们在轻松、开心、自由的情境中阅读。阅读环境的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怎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呢?任何事情的成败,都与环境的因素相联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的学生都有书可读,但认真读完一本书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因为书籍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的办法是:教会孩子们也要学会看电视剧、看新闻、看生活中的现象,为语文阅读增加新鲜的血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抽出时间用来与学生交谈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心理的小秘密,循序渐进,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四、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打好坚实的基础呢?只有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所要阅读的文章进行筛选,同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不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圈的太“死”.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内容来拓展阅读,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的一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讲述的是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在昆明的翠湖边投喂海鸥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如亲人般的深情。课文对小动物喜爱之情,表达的很深刻。学生对于《老人与海鸥》这样的文章阅读就会十分投入。因为我们用爱的力量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2.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阅读时不要三心二意,要静下心来阅读,不能只“浮”在阅读内容的表面,而要“沉”入其中;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领会文章的精髓;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之产生共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在文中做批注、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实验课外拓展论文

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3000字,每篇小论文须在首页(单独)注明论文题目、作者学校、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征文另起一页,依次是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正文中不得出现学校、学生、指导教师姓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呜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 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 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 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 )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 )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 )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将 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效的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真正落实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化学教学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 1. 以实验室为阵地,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资源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保障常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进行实验改进,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的替代作用,如用安瓿、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应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 以校本实验为突破,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镇。市内有全国有名的蔬菜瓜果大棚基地,有大大小小的油脂化工厂,有“顶天立地”的助力水泥,有百年老字号“枝江大曲”,有老牌企业湖北省化肥厂,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为实验探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开展探究性小实验。比如,在参观湖北省化肥厂后,有的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氨的合成,有的兴趣小组对该厂排污口的水质进行鉴定;在参观“七星”麻油厂后,有的学生取其废弃物油膏(粗肥皂)进行成分鉴定和提纯,有的学生围绕校园食堂的食用油浪费状况和转化利用开展调查和试验。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 以师生智慧为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然而,实验的多变性又常常促生灵感的闪现。教师若能敏锐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准确把握实验“意外”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使教学出现精彩的生成。 在讲授蛋白质性质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鸡蛋白溶液与少量醋酸铅溶液作用产生凝聚现象的实验,得出了重金属离子Pb2+导致蛋白质变性的结论。可是在列举使蛋白质变性的种种条件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既然甲醛、乙醇等有机化合物能使蛋白质变性,那实验中使鸡蛋白变性的可不可能是CH3COO— 呢?”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其他学生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犹豫片刻,随即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能否设计实验来探究使蛋白质变性的粒子是Pb2+还是CH3COO—呢?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设计出了实验方案:用三支试管分取3mL鸡蛋白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少量NaNO3、Pb(NO3)2、 CH3COONa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再把生成的沉淀分别移入三支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经过实验假设、验证、分析,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4.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开发和利用辅助性资源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教师在认真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为强化浓硫酸稀释的实验要求,我们把错误操作及其危害制成课件,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正确演示一同感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再如,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较慢,课堂中学生难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我们录制了实验全程让学生观看视频,现象清晰明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它的教学功能是其它任何教学活动难以代替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活动形成优势互补,切莫盲目滥用。

我给你一篇示范……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统称“三致作用”。“三致作用”的危害,一般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显露出来,有些危害甚至影响到后代。 ①.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作用。早在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就发现清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他认为患阴囊癌与经常接触煤烟灰有关。1915 年,日本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煤焦油可以诱发皮肤癌。污染物中能够诱发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物质叫做致癌物。致癌物可以分为化学性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石棉和生产蚊香用的双氯甲醚)、物理性致癌物(如镭的核聚变物)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三类。 ②.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人或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影响妊娠过程,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人或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③.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新生儿或幼小哺乳动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和日本出现了一些畸形新生儿。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孕妇在怀孕后的30天~50天内,服用了一种叫做“反应停”的镇静药,这种药具有致畸作用。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物有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Hg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人们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鱼、虾和贝类,甲基汞就会引起以脑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妇体内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儿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变形。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 (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固体废弃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物质,如采矿业的废石,工业的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如图),以及生活垃圾。应当认识到,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被利用,因此,固体废弃物又叫“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但是,这些“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往往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就会污染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拓展课实践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实践研究论文
  • 小学开展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论文
  • 宇文拓展阅读实践研究论文
  • 化学实验课外拓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