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其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用一卡业务风险,减少发卡行损失,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就成各信用卡发行机构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此讨论了信用卡中的风险防范。关键词: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1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特点1.1透支风险透支风险在信用卡风险中透支风险尤以恶意透支为严重,这些持卡人无视信用卡章程规定,欺银行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能绳之以法,利用银行信用卡结算,传递时间差冒险做案,侥幸逃窜,消遥法外,盲目自乐。1.2风险一般来讲客户在办理信用卡时总是很直观地与储蓄存折、存单相比较。确实信用卡与存单、存折有许多功能相似之处,但又有与其相比更多的优点和更大的风险。存单、存折万一丢失,客户只要到办理存款的银行办理挂失即可阻止风险,而信用卡不慎丢失客户挂失后发卡银行则要上报总行迅速通知到全国成千上万个受理点和物约商户止付。然而由于使用信用卡出示的身份证有效期二十年之久,其年限跨度之大,使繁忙的银行和商户工作人员往往难以辨认身份证照片真伪,且冒用者只要在签字上略施小计便可蒙混过关巧取豪夺而后溜之,致使挂失后风险仍然存在。1.3征信风险由于目前对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同一申请人可以在不同的银行间多头授信,并缺少对过度授信的有效监测手段,为个别信用不良者恶意透支开了绿灯,形成过度授信,导致授信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中,放松了对持卡人的信用调查,对于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资信审查也越来越流于形式,致使新推出的可透支信用卡在发卡量迅速上升的同时,恶意透支的持卡者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增加了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的风险。1.4个人风险个人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用卡丢失后不及时挂失;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使用生日、电话号码作为密码,丢失后很容易被破译或被熟悉的人掌握等。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取款的情形占到信用卡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充分说明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有待加强。2防范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措施2.1强化立法控制发达国家对于银行卡交易的高度依赖是建立在高度成熟和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法制基础之上的,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并健全法制。一是加快信用卡运行规则的立法,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二是加快打击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现行刑法中只是对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等四种情况进行处罚,但是根据近几年来信用卡犯罪的新特点,还应该把领信用卡非法盗取他人信用卡信息等行为纳入刑事处罚的范畴,进一步净化信用卡的用卡环境。2.2完善内控监督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其根本在于操作不规范,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基础管理,有效降低信用卡经营风险。(1)完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严格制度操作。一方面,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信用卡章程及制度规定,严格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注重加强对受理申请人证件审查,避免违法或者人为的违规操作。另一方面,随着跨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及各商业银行和银联系统的逐步集中,对技术标准中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与业务规范不一致,影响业务开展的制度规定进行完善,规范标准,提高可操作性。(2)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在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制,明确分解各业务环节风险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内部管理,使每一个业务人员和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防止见错不纠或放纵。(3)建立健全信用卡签发审查和使用监督制度。要加强对申请人的收入状况的审查,加强对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信誉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审查。信用卡发行者要对申请持卡人进行人工调查或发卡行建立数据库。发卡行严格控制信用卡透支用途、最长期限、最高额度和利率档次等规定,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持卡人规定不同的透支额度,而且各个持卡人的透支额度可以因职业、教育水平和信誉状况不同而不同,规定持卡人一次消费的最高额度依持卡人的信用状况而动态确定,出现透支应及时收取本息。2.3健全风险转化机制(1)严格信用卡担保制度。信用卡担保是信用卡业务中重要的一环。要逐步缩小信用担保、增大抵押担保的比例。资金担保一般属有价证券担保,应列表外科目核算,存单抵押应是本行开列的存单,由营业网点专夹保管,不得给予挂失和提前支取。(2)建立信用卡呆帐准备金机制。由于信用卡是集消费与信贷于一体的结算工具,有些透支发生逾期或呆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应按上年度末信用卡吸存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以便风险发生后,可按规定数报批列支弥补。(3)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积极向保险公司投保,由社会来分担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是银行信用卡管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让持卡人参加保险,使信用卡挂失后短期内的风险由社会承担,并规定保险与信用卡有效期同步,一旦信用卡遗失、被盗或被冒领而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比例赔偿另一方面发卡机构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责任范围,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2.4养成安全用卡的良好习惯信用卡持有人应避免信用卡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化,以生日、电话号码等易被人掌握或猜测的数字作为密码;在ATM提款时要注意周围有无异常人或物,输入密码时用手在键盘上方进行必要的遮挡,防止密码被偷窥;一旦发生ATM吞卡情况,不要轻信机器旁边张贴的信息,而要及时与开户银行联系,寻求帮助;在刷卡消费时,信用卡不要离开自己的视线等。参考文献[1]张德芬.论信用卡法律关系的独立性与牵连性[J].河北法学,2005,4:59.[2]宋小桃,王宏芹.关于银行持卡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J].经济论坛,2005,10:64-65.[3]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3,2:40-43.[4]谢罗奇,李小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483-487.
中国的信用消费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后信用消费一度被取消。银行以住房为突破口开展的信用消费起步于80年代,但在当时短缺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信用消费并不具备充分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因此信用消费品种单一、范围窄、规模小,仅处于萌芽和摸索阶段。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住房、汽车等领域出现了比较旺盛的需求。同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内需,信用消费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得到重视和推广,各项旨在鼓励个人信用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截至2003年末,全国各商业银行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5736 亿元,较1997年末的172亿元增长90倍,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1780亿元,信用消费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也由不足0.13%上升到10%。 从提供信用消费的机构看,目前国内所有商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办了消费信用业务,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消费信用市场的主体, 其消费信用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用总额的88%。从信用消费的品种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包括个人住房与住房装修、汽车消费与信用卡消费、大额耐用消费品与教育助学、旅游与医疗贷款、个人综合消费与个人短期信用贷款及循环使用额度贷款等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的信用消费品种体系 。 从上面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银行发放的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据压倒性优势。这说明我国信用消费业务品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一些很具有发展前景的信用消费品种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另外,一些信用消费品种在我国虽已开展,但开发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可以预期,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之后,以信用卡为主体的消费信用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 从当前各金融机构的实践情况看,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应该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一)重点发展个人住房与汽车信用消费 个人住房贷款在我国当前信用消费发展中占有绝对比重,今后一段时期内,个人住房贷款仍是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应在切实降低住房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住房贷款范围及比例,重点开发中档住房贷款。另外,随着汽车普及程度的提高,汽车消费贷款的需求量还将显著增大,这将成为消费信用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二)大力开展信用卡业务与个人耐用消费品信用消费 美国信用卡业务的比重仅次于住房信贷,我国商业银行应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之后,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鼓励消费者先消费,后还款,将信用卡办成真正的信用卡。另外,还应大力推广商业销售网点和消费网点进行信用卡支付。据统计,我国的耐用消费品贷款在我国信用消费业务中所占比重小,市场潜力巨大。为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商家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耐用消费品贷款。 (三)大力发展助学与旅游信用消费 目前,我国助学贷款发放比重仍然较小,各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广。相对说来,助学贷款本质上是消费者用未来的收入为现在的教育融资,其贷款对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果能合理引导,应该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信用品种。另外,随着“假日经济”的日益重要,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日益增加,各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及旅游公司应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大力推广旅游信用消费。 (四)借鉴美国信用消费的先进业务方式 各金融机构应与相关机构积极配合,结合中国实际,大力开拓信用消费新品种, 探索这些信用消费品种在我国可行的发放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并积极完善和推行, 以尽快完善我国的信用消费体系。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贷款品种,对个体工商户和运输业者提供经营性车辆贷款,对有创业意识的城乡家庭可提供小额家庭创业贷款等。同时,针对不同的信用消费品种和贷款对象,可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消费信用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发展的的道路还很漫长,其进程受到信用体系建设、居民消费观念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促进消费信用健康快速地发展,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障性工作。 (一) 加强宣传,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已步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提倡适度负债消费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实现从无债消费转变到适度负债消费,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信用水平。我国居民信贷意识还比较薄弱,金融信贷知识还比较贫乏,所以增强消费者的信用观念、信贷知识和金融知识,是发展消费信贷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之一。 此外,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说,也要逐步增大对个人授信业务的比重,转变重工商信贷、轻消费信贷的观念,充分认识消费信贷对发展金融信贷、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加大力度宣传发展消费信贷的政策导向、市场导向及其操作办法,加强业务咨询服务。 (二)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消费信贷发展的程度。因此,国家在收入政策上应采取增加收入的措施,保证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改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以刺激消费的合理增长。 (三) 建立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信用风险防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消费信贷开展的成败。当前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不快,主要问题不在银行,而在于外部环境不完善、不配套。但银行在消费信贷发展中,应有超前意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个人消费健康发展。 1、尽快建成个人信用制度。除了建立公民基础信息数据库之外,还应加快公民基础信息与银行信贷信息的整合,尽快建立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组建地区性、全国性的个人资信调查评估事务所或个人信用调查公司,对被调查人的收入状况等进行持续的调查服务,建立借款人的信用数据模型,积累信息并定期进行分析,同时将银行与政府等其他部门联系起来,探询信息共享之路。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一是要尽快出台有关法律,以明确其服务对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范、经营范围、赔偿机制等;二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且具有专业知识的个人资信评估从业人员,以促进评估的成熟性与权威性;三是要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增强各评估结果的可比性,防止评估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四是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评估的自身建设。 2、完善担保制度。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健全个人消费信贷担保体系,降低消费信贷风险。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消费信贷的规定;其次,应培育规范的住房二级市场,使抵押的房产能够方便地变现;再次,银行应与保险公司紧密合作,将消费信贷与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履约保证保险结合起来,降低风险;最后,可研究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消费信贷,尤其是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远远不够,无法完全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那么建立商业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统筹体系,就显得非常迫切。因此,应当把建立完善覆盖城市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五)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消费信贷业务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熟悉现代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银行储蓄、结算、融资、理财知识和市场调研及人际沟通的能力,即成为“全能型”的综合人才。由于我国的消费信贷才刚刚起步,业务人员来自各个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因此,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尤为迫切。
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研究这个论文课题的开题报告要的话 能联系.ME
这个··具体没有找到过!信用卡你学金融的自己还不知道啊?内容多·我不想写给你提几点自己参考信用卡提前消费要有限制额度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Chan A T S. WWW+ smart card: towards a mobile health care management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00, 57(2): 127-137. Brittenham P J, Henson L W, Kleinert S R.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smart card product management: U.S. Patent 6,880,084[P]. 2005-4-12. Chen Z. Java card technology for smart cards: architecture and programmer's guide[M].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0. Röhrig C, Jochheim A. Java-based framework for remote access to laboratory experiments[C]//Proc. of the IFAC/IEEE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Control Education. 2000: 1-6.
急需一片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特征》,,,跪拜。。。。有的出来跳跳。。。
M专著J期刊D论文
我自己的论文 呵呵银行信心卡风险管理初探中文摘要随着信用卡业务的长足发展和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增长,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频率也随之增长,如何去管理并且控制这个风险,成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从广义上来讲,目前信用卡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持卡人信用风险,不法分子、冒用风险,商户操作不当风险以及银行内部作弊风险。以上几种风险,由于种种原因,均会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因而如何去防范及避免是值得深究的。目前来说,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比如科技装备程度不高、我国法制不健全等,又有主观方面的,比如经办的诸环节衔接配合不严密、持卡人不按照银行信用卡使用有关规定使用等因素。如何去抵制这些风险呢?根据风险发生的时段,大致有以下几种:风险回避、风险预防以及风险补偿。这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并控制了风险,有效降低了风险系数,提高了效率,从而达到了增加效益的宗旨。风险的管理是信用卡业务经营的难点,也是信用卡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将风险降至最小值,效益才能取得最大值,我国信用卡才有辉煌的发展前景。因此,有效地管理信用卡风险已成为我国银行界的当务之急。关键词:信用卡风险 风险产生因素 风险管理一、 引言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由于其方便快捷,受到公众客户的青睐。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卡银行、发卡数量、交易金额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信用卡的用卡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最为盈利的部门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1] 同时,信用卡业务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一直困扰着发卡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成为银行一项持久的研究课题。二、 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现状信用卡业务风险是指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过程中资金损失的不确定值。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们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来弥补的,因此,信用卡风险的若干法律问题就突出了。[5]根据信用卡风险形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4]1.持卡人信用风险(1)持卡人经济状况的变化,会给银行带来风险,银行决定给某一客户颁发信用卡的主要依据,是该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有些客户在领卡后,职业、收入、财产、社会地位等经济和信用条件下降或恶化,无力偿还信用卡已支付的款项。(2)持卡人与银行联系中断,会给银行带来风险。银行与持卡人的联系依据,是持卡人申请时提供工作单位、住宅地址等资料。有些持卡人地址变动、职业更换、迁移外地或出国后不通知银行,造成行与持卡人联系中断。持卡人已拖欠的款项难以追还。(3)个别持卡人有意谎报资信状况,得信用卡,使发卡机构蒙受损失。2.不法分子冒用,风险(1)不法分子用偷窃、拾到或其他方式获得的信用卡,通过模仿持卡人签字、伪造身份证明等方法,冒充持卡人进行欺诈性消费或取现。(2)社会上不法分子与特约商户或取现网点的不法分子相勾结,通过更改挂失的卡号或过期卡的有效期,取货物或现金。(3)不法分子将伪造的信用卡(如同伪造假钞)投人流通领域,使特约商户当作真卡接受,上当。3. 商户操作不当风险(1)收款员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止付名单、身份证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应止付的信用卡,造成损失。(2)收款员压印签购单时,没有将信用卡的卡号压印在单据上,造成“无卡号单据”,使发卡行无法与其结算。(3)持卡人超限额消费,收款员不征询授权或采取分单压印避开授权,导致信用失控。4.银行内部作弊风险(1)银行内部个别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与职务之便,钻管理不严的漏洞,乘机作弊,可能发生如下风险:擅自偷打制信用卡或盗窃已打制好的信用卡,冒充客户提取现金或持卡消费;伪造或修改取现、记账凭证,取现金;内外勾结,擅自超越限额授权,大额套取现金或消费;通过更改电脑资料等手法,非法提现或消费。(2)止付通知或授权信息传递不及时、不保密的风险。止付通知现在是由银行定期发送给特约商户和取现网点,由于需要经过内部整理、打印、邮寄等程序,因此每期止付名单一般要10天左右才能发送到特约商户和取现网点,在这段时间里,若给不法分子冒用,就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而特约商户和取现网点办理授权时,往往用电话办理,若不注意保密,不法分子可能会冒充银行授权机构,做出授权同意回复,提取货物或现金,三. 信用卡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目前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具体为:1.客观方面的原因 [3](1)信用卡业务高风险,是由其业务特征决定的:一是持卡人人多面广、信用状况变动大,随时随地每张卡都能造成透支,银行控制难。而且对善意透支和恶性透支的辨别也十分困难。二是信用卡在社会上流通,随时受到多种不安定因素影响,银行无法严密监督。三是使用中涉及个人、商户和银行多方面多环节,都会发生异常情况。(2)科技装备程度不高。原有银行辖区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和低水平的操作手段明显不适应,必须全面统一管理,配置先进的计算机,建立大网络系统处理业务,这是信用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信用卡风险减少的基本条件。美国维萨卡和万事达卡清算中心通过电子计算机查询业务,在商店或银行查询疑问信用卡时,仅几秒钟内即可对国内外用户答复。目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处理大多处于手工操作状态,即使使用微机处理,一笔业务多次记账,控制难度很大。通讯落后,各地差距很大。目前的业务网络尚不能解决异地授权。没有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需每旬传输一次止付信息,遇紧急止付不能及时传达,1O天内潜在的危险很大,不能及时制止恶性透支。(3)我国法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信用卡法律法规条款,人们信用、信誉观念和道德观念不强等,都是风险隐患。2. 主观方面的原因(1)经办的诸环节衔接配合不严密。目前不同地区银行之间的信用卡资金清算仍通过人工制票、票据划转的传统方式。这样有时由于人为因素,常造成划转十分不及时,延误收付核对。银行内部储蓄、会计、卡部及外部商户之间时常发生些失误,使传递耽搁形成漏洞。(2)信用审查失误及经办人责任性事故。信用审查以电话询问为主要方式,流于形式,一些资信恶劣者成为持卡人,留下日后风险隐患,这在大批量发卡期或推销期容易发生。各银行信用卡机构都不约而同地把业务工作重点放在增加信用卡数量上面,并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数量指标,导致发卡机构疏于对持卡人的资信进行严格审查,造成经办人的责任事故,如授权失误,账户控制失误等。(3)持卡人不按照银行信用卡使用有关规定使用。如不按照银行规定将信用卡与自动柜员机使用密码分开保管, 同时丢失后,被人冒用}商户操作不当,如压印签购单时,没有压印卡号等资料造成经济损失。当然这些损失,其责任一般由持卡人和商户承担,但是如果他们屡出差错,损失较大,就可能拒绝接受信用卡,使银行失去这些客户而造成损失。此外,银行内部管理不严,在经营上造成一些漏洞等。四. 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的具体分析1.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4] 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风险处理方法。如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由于发卡机构难以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作全面的调查或不能确信申请人所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为避免以后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拒绝授予该申请人信用卡的行为就属于风险回避。2. 风险预防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3] 预防策略与回避策略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策略,由银行主动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损失规模。当前风险防范的手段大体有对持卡人风险防范、特约商户风险防范、发卡机构内部风险防范以及对利用信用卡的风险防范等。与信用卡风险的其他策略手段相比,预防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社会效果良好等优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真正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目的。预防措施做得好,信用卡违法行为发生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就能从源头上消除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如何正确面对风险。因为风险并不等于损失,有些风险未必会真正会发生。在实践中,银行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很多,如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对持卡人用卡知识的指导、加强对透支和挂失止付工作的管理等。这里仅对透支和挂失止付管理进行具体分析。[2](1)透支风险管理。“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发卡行发放的一种贷款,但是与其他贷款不同,它一般是在支付结算与授权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3] 信用卡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正常透支,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并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特别是我国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加上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恶意透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但是能不能因为恶意透支会造成大的损失就对透支业务产生害怕心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5] 可见信用卡透支利息率非常高。信用卡业务收益来源中主要有持卡人年费、信息交换收入、利息收入及其他手续费和所得等 ,其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利息收入(国外很多银行的透支利息收入占到了全部信用卡业务收入的80%)。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透支业务的开展是有利于发卡行的,纵然透支风险确实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取消客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关键是要正确区分合理透支与恶意透支。要尽量增加合理透支的笔数,压缩甚至杜绝恶意透支的笔数。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大收益也大),将风险管理作为利润最大化的途径,加强对信用卡透支的管理,按照央行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有关规定,不搞协议透支,尽量减少信用卡交易资金结算环节,提高结算速度,从而及时核算信用卡透支,保障银行的正常收益。(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信用卡止付是在信用卡业务中因持卡人信用卡遗失、被盗、恶意透支以及违反信用卡章程等,由发卡行实施的,为保护持卡人及发卡行自身利益的行为。[4]止付可以提高发卡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有效降低信用卡风险。实践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是挂失时间的确定以及挂失止付后的风险责任承担问题。挂失止付时间的确定对风险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向持卡人提供银行卡挂失服务,应当设立24小时挂失服务电话,提供电话和书面两种挂失方式,书面挂失为正式挂失方式。并在章程或有关协议中明确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挂失责任。[5]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发卡机构都有自己的挂失止付时间及责任承担规定。对于挂失止付前的损失,各发卡行章程都规定损失由持卡人承担。但对于挂失后的风险,规定不一。根据国内银行颁布的信用卡章程,主要有以挂失当时、挂失后24小时、挂失的次日24小时、挂失后36小时等为时间点确定风险责任的承担。[3]那么,银行规定挂失后一段时间内风险责任由持卡人承担是否就一定有利于银行呢?诚然,发卡行这样规定能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损失,降低运营成本。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的。根据法律的实证性经济分析,“是要把损失分配给能以最低成本承担这种损失风险的一方。”[1] 也即先要判断双方各自预测和防范这一风险的成本的高低,然后决定由花费较少的一方承担这一风险及责任。从持卡人与发卡行两者来看,无疑发卡行最容易预测和防范这种风险。发卡行在开办此项业务时就应该预见到信用卡容易丢失以及容易被冒用的风险,而且也只有发卡行才能有效地预防信用卡被冒用。再者,即使损失真的发生了,发卡行也可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等措施来转移风险,从而有效地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而这持卡人是很难做到的。可见,发卡行在预防挂失后的风险成本明显要低。而且,实践中当发生争议诉诸于法院时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还有疑问,况且国内信用卡业务正蓬勃发展,如果发卡行果断地承担挂失后造成的损失风险,能有效地吸引客户和发展特约商户,这对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有重要意义。[5]3. 风险的补偿。所谓信用卡风险补偿是指发卡行通过一定的途径,对业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金融风险损失寻求部分或全部的补偿,以减少或避免信用卡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方式。[5] 常用的方法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也就是在信用卡业务开展过程中,发止机构主动将信用卡风险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定期从信用卡业务所获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准备,对准备金进行专户管理,以弥补风险损失或坏帐,结余部分冲转利润。在实际中,总有一部分损失不能避免,要由发卡行承担这部分责任。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就能有效处理这种风险损失。而且这种手段花费的成本不大,尤其是它可以与前述预防、分散转移等措施共同使用。在信用卡透支纳入贷款管理后,在其他风险管理手段无效时,可以核销冲减。五. 总结通过上面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经济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特别重视风险的预防工作,制订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应重视对业务人员及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发卡机构内部的管理。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要求客户交存备用金、提供担保。要加强对透支及挂失止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透支和挂失止付操作规章,加强与保险机构的联系,尽量向保险机构投保。同时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准备金账户。实在没把握的,要果断采用风险的回避策略。总之,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宗旨。参考文献1、孙明明. 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综合思考[J]中国信用卡, 2005,(12).2、赵培显. 信用卡代办业务的法律风险及监管建议[J]济南金融, 2005,(11).3、陈勇. 中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郑州大学, 2006,(7)4、乔建. 信用卡的风险及其防范[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1998,(02)5、龚培华. 信用卡管理与法律问题研讨会综述[J]. 法学, 1996,(11)
20条精选金融论文英语参考文献
[1] nelson, c. r. & siegel, a. f. parsimonious modeling of yield curv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7(4): 473—489.
[2] diebold,francis x and li, canlin..global yield curve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s: adynamic nelson-siegel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etrics,XX,10:351-363
[3] bliss, r. r.. testing term structure estimation methods [j]. advances in futures and options research, 1997,9:197-231
[4] tanner, e.,“exchange market pressures and monetary policy: asia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 1990s” [c]5 working papers, imf,XX.
[5] so, r. w., “price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between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value of the us dollar”[j], global finance journal,XX (1) :95-107
[6] y.sahalia. testing continuous-time models of the spot interest rat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6,9:385-426
[7] vasicek 0,fong h g term structure modeling using exponential splines. journal of finance[j], 1982,37:339-348
[8] duffle,d. and r. kan. a yield factor model of interest rates[j],mathematical finance, 1. 1996,6: 379-406
[9] ait—sahalia,y and r. kimmel. estimating affine multifactor term structure models using closed-form likelihood expansions[c] ? working paper,nber,XX.
[10] engle,robert 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 k inflation[j]. economica,1982,50:987—1008
[10]chen,r.-r., and l. scott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for a multi-factor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fixed income, december, 1993,12: 14-31 .
[11] vasicek o. an equilibrium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erm structure [j]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5:177-188.
[12] j. c. cox, j. e. ingersoll,s. a. ross. a theory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 econometrica, 1985, 53: 385-407
[13] edmund m. a. kwaw and yen, resolving economic conflic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m]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 1997: 189-220.
[14] swanson,r.,rogoff,k.was it real the exchange rate-interest differential relation over the modern floating period[j] journal of finance, 1988,43: 359-382
[15] chan, k.,chan, k.c.k karolyi, a.,intraday volatility in the stock index and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s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1 (4) : 657-684.
[16] kutan, j. and s. zhou,"mean reversion of interest rates in the eurocurrency market[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XX,63: 459-473.
[17] park. information flows between non-deliverable forward (ndf ) and spot markets:evidence from korean currency [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XX,9:363-377
[18] roberta. michael f,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an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world [j],economy,XX,34:109-132
[19] prasad,e. ye. l_ the renminbi's role in the global monetary system[r], glob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at brookings,XX (2) : 169-185
[20] nelson c r, sigel a f. parsimonious modeling of yield cur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7,60:473- 489.
1、M——专著。示例:[序号] 期刊作者,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XXXX出版社,1989。
2、N——报纸文章。示例:[序号] 期刊作者.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XX日报,1998-12-27。
3、J——期刊文章。示例:[序号]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4、D——学位论文。示例:[序号]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R——报告。示例:[序号]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6、S——标准。示例:[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P——专利。示例:[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8、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著录原则:
1、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著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
2、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
4、采用规范化的著录格式。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已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
5、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根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中美两国达成世贸协议,扫除了中国加入WTO的最大障碍,中国正式加入WTO指日可待。专家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冲击最大的将是电信、金融等国家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信用卡作为金融服务业中一个专门的领域,市场潜力巨大,但我国信用卡业务自198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人民币长城卡算起,迄今仅有13年的历史,而且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仍处于十分“幼稚”的起步水平。因此,加入WTO对其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近几年来,银行卡在中国发展如火如荼、势头迅猛,发卡量年递增64%,交易额年递增76%,卡消费量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不断增加,1998年交易额达到1.74万亿元,占全年社会商品交易的10%,这说明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已可圈可点。但同时要看到,在发达国家占银行卡绝大比例的信用卡,在我国银行卡中却不成气候,发卡量仅占到14%左右,而且增长呈极不稳定的态势,如1997年发卡量仅增长5.38%,比上年增幅降了40.85个百分点。此外,与国外市场成熟的信用卡业务相比,我国的信用卡业务仍然呈现出以下几个缺憾:1、产品的不规范性。我国目前所发的信用卡大部分属于“准贷记卡”,要求先存钱后发卡,且无透支免息期,不允许透支取现,对客户的吸引力很小。真正意义上的贷记信用卡不足1%。2、经营的封闭性。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大都搞“大而全”、“小而全”,封闭发展,缺少与同业、与社会相关组织的协调合作,对社会分工的利用程度也不够。3、运作的分散性。由于信用卡是一个相对风险较高的行业,国外经营者往往以中心的形式进行集中的业务管理和运作。在我国则往往分散在某一级的多个分行管理,造成市场和政策的分割,风险控制难度增大。二、加入WTO对信用卡市场规模和结构的影响(一)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将快速扩张。这是因为:1、影响信用卡普及度的关键因素——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居民收入增加,会极大地改变其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刺激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从1990年到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5425.1元,增长了2.6倍。据测算,加入WTO将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提高3个百分点,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将大大降低(如汽车、旅游等),居民消费能力的双向提高,将给信用卡业务带来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从美国的情况看,80—90年代人均GDP和成年人持卡率就呈同步增长趋势。2、信用卡的通用性得到加强。信用卡对客户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通用性,在于持卡消费能被广泛地接受。可以预见,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信用卡业务仍将遵循这一原则。面对竞争,国内银行也将很快走上协作发展之路,这就有利于解除通用性不强这一制约国内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桎梏,促进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蓬勃发展。3、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增强,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手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影响,在国外十分普及的信用卡在国内将越来越大众化。(二)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按用卡的地域性划分,信用卡业务可分为国内卡业务和国际卡业务;按银行的经营角色划分,又可分为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中国加入WTO之后,部分业务占整个信用卡市场的比例将有所改变,从而引起市场结构的变化。1、国际卡需求增加。目前,国际卡在我国已发行的信用卡中仅占微不足道的比例。加入WTO之后,国际商务和出境旅游的人数将迅速增长,伴随着人民币向可自由兑换货币过渡,国际卡的比例将越来越大。2、由于国际商务和境外来华旅游业的发展,境外卡收单业务的市场规模也将迅速扩大,占整个信用卡市场业务的比例大大增加。
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其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用一卡业务风险,减少发卡行损失,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就成各信用卡发行机构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此讨论了信用卡中的风险防范。关键词: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1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特点1.1透支风险透支风险在信用卡风险中透支风险尤以恶意透支为严重,这些持卡人无视信用卡章程规定,欺银行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能绳之以法,利用银行信用卡结算,传递时间差冒险做案,侥幸逃窜,消遥法外,盲目自乐。1.2风险一般来讲客户在办理信用卡时总是很直观地与储蓄存折、存单相比较。确实信用卡与存单、存折有许多功能相似之处,但又有与其相比更多的优点和更大的风险。存单、存折万一丢失,客户只要到办理存款的银行办理挂失即可阻止风险,而信用卡不慎丢失客户挂失后发卡银行则要上报总行迅速通知到全国成千上万个受理点和物约商户止付。然而由于使用信用卡出示的身份证有效期二十年之久,其年限跨度之大,使繁忙的银行和商户工作人员往往难以辨认身份证照片真伪,且冒用者只要在签字上略施小计便可蒙混过关巧取豪夺而后溜之,致使挂失后风险仍然存在。1.3征信风险由于目前对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同一申请人可以在不同的银行间多头授信,并缺少对过度授信的有效监测手段,为个别信用不良者恶意透支开了绿灯,形成过度授信,导致授信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中,放松了对持卡人的信用调查,对于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资信审查也越来越流于形式,致使新推出的可透支信用卡在发卡量迅速上升的同时,恶意透支的持卡者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增加了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的风险。1.4个人风险个人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用卡丢失后不及时挂失;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使用生日、电话号码作为密码,丢失后很容易被破译或被熟悉的人掌握等。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取款的情形占到信用卡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充分说明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有待加强。2防范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措施2.1强化立法控制发达国家对于银行卡交易的高度依赖是建立在高度成熟和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法制基础之上的,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并健全法制。一是加快信用卡运行规则的立法,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二是加快打击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现行刑法中只是对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等四种情况进行处罚,但是根据近几年来信用卡犯罪的新特点,还应该把领信用卡非法盗取他人信用卡信息等行为纳入刑事处罚的范畴,进一步净化信用卡的用卡环境。2.2完善内控监督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其根本在于操作不规范,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基础管理,有效降低信用卡经营风险。(1)完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严格制度操作。一方面,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信用卡章程及制度规定,严格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注重加强对受理申请人证件审查,避免违法或者人为的违规操作。另一方面,随着跨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及各商业银行和银联系统的逐步集中,对技术标准中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与业务规范不一致,影响业务开展的制度规定进行完善,规范标准,提高可操作性。(2)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在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制,明确分解各业务环节风险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内部管理,使每一个业务人员和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防止见错不纠或放纵。(3)建立健全信用卡签发审查和使用监督制度。要加强对申请人的收入状况的审查,加强对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信誉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审查。信用卡发行者要对申请持卡人进行人工调查或发卡行建立数据库。发卡行严格控制信用卡透支用途、最长期限、最高额度和利率档次等规定,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持卡人规定不同的透支额度,而且各个持卡人的透支额度可以因职业、教育水平和信誉状况不同而不同,规定持卡人一次消费的最高额度依持卡人的信用状况而动态确定,出现透支应及时收取本息。2.3健全风险转化机制(1)严格信用卡担保制度。信用卡担保是信用卡业务中重要的一环。要逐步缩小信用担保、增大抵押担保的比例。资金担保一般属有价证券担保,应列表外科目核算,存单抵押应是本行开列的存单,由营业网点专夹保管,不得给予挂失和提前支取。(2)建立信用卡呆帐准备金机制。由于信用卡是集消费与信贷于一体的结算工具,有些透支发生逾期或呆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应按上年度末信用卡吸存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以便风险发生后,可按规定数报批列支弥补。(3)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积极向保险公司投保,由社会来分担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是银行信用卡管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让持卡人参加保险,使信用卡挂失后短期内的风险由社会承担,并规定保险与信用卡有效期同步,一旦信用卡遗失、被盗或被冒领而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比例赔偿另一方面发卡机构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责任范围,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2.4养成安全用卡的良好习惯信用卡持有人应避免信用卡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化,以生日、电话号码等易被人掌握或猜测的数字作为密码;在ATM提款时要注意周围有无异常人或物,输入密码时用手在键盘上方进行必要的遮挡,防止密码被偷窥;一旦发生ATM吞卡情况,不要轻信机器旁边张贴的信息,而要及时与开户银行联系,寻求帮助;在刷卡消费时,信用卡不要离开自己的视线等。参考文献[1]张德芬.论信用卡法律关系的独立性与牵连性[J].河北法学,2005,4:59.[2]宋小桃,王宏芹.关于银行持卡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J].经济论坛,2005,10:64-65.[3]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3,2:40-43.[4]谢罗奇,李小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483-487.
Chan A T S. WWW+ smart card: towards a mobile health care management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00, 57(2): 127-137. Brittenham P J, Henson L W, Kleinert S R.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smart card product management: U.S. Patent 6,880,084[P]. 2005-4-12. Chen Z. Java card technology for smart cards: architecture and programmer's guide[M].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0. Röhrig C, Jochheim A. Java-based framework for remote access to laboratory experiments[C]//Proc. of the IFAC/IEEE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Control Education. 2000: 1-6.
中国的信用消费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后信用消费一度被取消。银行以住房为突破口开展的信用消费起步于80年代,但在当时短缺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信用消费并不具备充分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因此信用消费品种单一、范围窄、规模小,仅处于萌芽和摸索阶段。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住房、汽车等领域出现了比较旺盛的需求。同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内需,信用消费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得到重视和推广,各项旨在鼓励个人信用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截至2003年末,全国各商业银行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5736 亿元,较1997年末的172亿元增长90倍,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1780亿元,信用消费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也由不足0.13%上升到10%。 从提供信用消费的机构看,目前国内所有商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办了消费信用业务,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消费信用市场的主体, 其消费信用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用总额的88%。从信用消费的品种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包括个人住房与住房装修、汽车消费与信用卡消费、大额耐用消费品与教育助学、旅游与医疗贷款、个人综合消费与个人短期信用贷款及循环使用额度贷款等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的信用消费品种体系 。 从上面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银行发放的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据压倒性优势。这说明我国信用消费业务品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一些很具有发展前景的信用消费品种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另外,一些信用消费品种在我国虽已开展,但开发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可以预期,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之后,以信用卡为主体的消费信用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 从当前各金融机构的实践情况看,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应该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一)重点发展个人住房与汽车信用消费 个人住房贷款在我国当前信用消费发展中占有绝对比重,今后一段时期内,个人住房贷款仍是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应在切实降低住房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住房贷款范围及比例,重点开发中档住房贷款。另外,随着汽车普及程度的提高,汽车消费贷款的需求量还将显著增大,这将成为消费信用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二)大力开展信用卡业务与个人耐用消费品信用消费 美国信用卡业务的比重仅次于住房信贷,我国商业银行应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之后,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鼓励消费者先消费,后还款,将信用卡办成真正的信用卡。另外,还应大力推广商业销售网点和消费网点进行信用卡支付。据统计,我国的耐用消费品贷款在我国信用消费业务中所占比重小,市场潜力巨大。为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商家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耐用消费品贷款。 (三)大力发展助学与旅游信用消费 目前,我国助学贷款发放比重仍然较小,各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广。相对说来,助学贷款本质上是消费者用未来的收入为现在的教育融资,其贷款对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果能合理引导,应该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信用品种。另外,随着“假日经济”的日益重要,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日益增加,各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及旅游公司应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大力推广旅游信用消费。 (四)借鉴美国信用消费的先进业务方式 各金融机构应与相关机构积极配合,结合中国实际,大力开拓信用消费新品种, 探索这些信用消费品种在我国可行的发放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并积极完善和推行, 以尽快完善我国的信用消费体系。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贷款品种,对个体工商户和运输业者提供经营性车辆贷款,对有创业意识的城乡家庭可提供小额家庭创业贷款等。同时,针对不同的信用消费品种和贷款对象,可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消费信用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发展的的道路还很漫长,其进程受到信用体系建设、居民消费观念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促进消费信用健康快速地发展,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障性工作。 (一) 加强宣传,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已步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提倡适度负债消费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实现从无债消费转变到适度负债消费,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信用水平。我国居民信贷意识还比较薄弱,金融信贷知识还比较贫乏,所以增强消费者的信用观念、信贷知识和金融知识,是发展消费信贷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之一。 此外,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说,也要逐步增大对个人授信业务的比重,转变重工商信贷、轻消费信贷的观念,充分认识消费信贷对发展金融信贷、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加大力度宣传发展消费信贷的政策导向、市场导向及其操作办法,加强业务咨询服务。 (二)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消费信贷发展的程度。因此,国家在收入政策上应采取增加收入的措施,保证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改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以刺激消费的合理增长。 (三) 建立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信用风险防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消费信贷开展的成败。当前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不快,主要问题不在银行,而在于外部环境不完善、不配套。但银行在消费信贷发展中,应有超前意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个人消费健康发展。 1、尽快建成个人信用制度。除了建立公民基础信息数据库之外,还应加快公民基础信息与银行信贷信息的整合,尽快建立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组建地区性、全国性的个人资信调查评估事务所或个人信用调查公司,对被调查人的收入状况等进行持续的调查服务,建立借款人的信用数据模型,积累信息并定期进行分析,同时将银行与政府等其他部门联系起来,探询信息共享之路。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一是要尽快出台有关法律,以明确其服务对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范、经营范围、赔偿机制等;二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且具有专业知识的个人资信评估从业人员,以促进评估的成熟性与权威性;三是要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增强各评估结果的可比性,防止评估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四是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评估的自身建设。 2、完善担保制度。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健全个人消费信贷担保体系,降低消费信贷风险。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消费信贷的规定;其次,应培育规范的住房二级市场,使抵押的房产能够方便地变现;再次,银行应与保险公司紧密合作,将消费信贷与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履约保证保险结合起来,降低风险;最后,可研究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消费信贷,尤其是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远远不够,无法完全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那么建立商业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统筹体系,就显得非常迫切。因此,应当把建立完善覆盖城市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五)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消费信贷业务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熟悉现代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银行储蓄、结算、融资、理财知识和市场调研及人际沟通的能力,即成为“全能型”的综合人才。由于我国的消费信贷才刚刚起步,业务人员来自各个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因此,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尤为迫切。
1. Ausubel, Lawrence M.,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1, 81(1):50-812. Ausubel, Lawrence M.,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993. Berlin, Mitchell and Mester, Loretta J., Credit Card Rates and Consumer Search,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13:179-1984. Brito Dagobert L. and Hartley Peter R., Consumer Rationality and Credit Card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03:400-4335. Calem, Paul S. and Mester, Loretta J.,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Stickiness of Credit-Card Interest R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5):1327-13366. Gross, David B. and Souleles Nicholas S., Do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Interest Rates Matter for Consum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redit Card Dat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117:149-1857. Gross,David B. and Souleles Nicholas 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Delinquency,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2,15:319-3478. Stango, Victor, Competition and Pricing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82:499-5089. Stiglitz, Joseph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93-40910. 叶德珠,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的信用卡利率结构设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34-14211. 胡少华,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综述[J],新金融,2005,10:57-6212. 吴恒兵. 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防范[J]. 河南科技 , 2003,(11)[1] 尹龙. 信用卡业务管理与监管制度的发展[J]. 中国信用卡 , 2008,(02)[2] 《中国信用卡》2005年总目录[J]. 中国信用卡 , 2005,(12)[3] 周宁.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思考[J]. 新金融 , 2003,(12)[4] 王青山, 宋晓波. 转变陈旧观念 树立全新意识[J]. 中国信用卡 , 1997,(04)[5] 胡大国,李惠. 信用卡业务必须整治[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6, (09)[6] 朱溪, 杨杨, 林佳. 银行: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盛宴[J]. 大经贸 , 2003,(09)[7] 辛云勇. 边缘者的出路[J]. 互联网周刊 , 2005,(30)[8] 林雪丹. 商业银行应加强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 , 1998,(09)[9] 马腾. 信用卡业务亟待整合[J]. 了望 , 2005,(13)[10] 吴国民.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地位和发展战略[J]. 中国信用卡 , 1997,(05)
中国银行“UP青春”大学生信用卡产品设计李爽河北金融学院在线阅读下载引用收藏 分享打印摘要:大学生信用卡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早在14年前,2004年9月20日我国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由金诚信用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名发行,开启了大学生信贷消费的先河。大学生信用卡在我国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04-2009年为第一阶段,各家银行纷纷进入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后由于坏账爆发,逐步推出。2009-2015年为第二阶段,只有很少几家银行继续开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但是提供的服务并不能吸引大学生。2015-2016年为第三阶段,各家银行又开始进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但被当时的校园贷盖过风头,市场反应冷淡。2016年至今为第四阶段,监管层还是整治风险和危害巨大的校园贷,鼓励银... 关键词:商业银行大学生信用卡信用评分风险评估推广营销退出机制授予学位:硕士学科专业:金融导师姓名:张建民周要强学位年度:2018语种:中文分类号:F832.4(金融、银行)在线出版日期:2018-10-26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参考文献 (28)仅看全文排序:发表时间被引频次查看引文网络[1]吴静娴.如何做好信用卡风险的防控[J].经济师.2018,(2).135.[2]蔡佳岚.论消费贷款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经贸实践.2018,(3).[3]佚名.中国银行2017年信用卡大事记[J].中国信用卡.2018,(2).61-63.[4]王德润,杜美霖,王庆露.新消费时代下的信用卡风险管理[J].中国信用卡.2017,(10).37-40.[5]蒋韬.信用卡网申的智能风控之道[J].中国信用卡.2017,(10).65-67.[6]张宜阳,侯海薇.当前校园贷存在问题的治理对策--以大学生信誉担保类型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7).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7.07.040.[7]张洁,王建飞,王妍.互联网场景下增强信用卡客户黏性研究[J].中国信用卡.2017,(12).41-46.[8]焦乐柯,刘雅婧,邓秀芳.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企业导报.2016,(13).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3.03.[9]郭琳娜.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产品发展现状、原因及利弊分析[J].中国市场.2015,(16).DOI:10.13939/j.cnki.zgsc.2015.16.032.[10]金露露,李游.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风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31-3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