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什么好处,就是心里高兴吧,或者说心里安慰一下下自己,努力没有白费,对以后的找工作什么的毫无帮助。
怎么说呢,优秀论文结果没有多大好处,工作了也不会有人问你上学的事了!但是在你能拿优秀论文肯定要比别人付出很多,因为我们的论文好多知识根本在课本里没学过。做毕业设计其实和工作也差不多,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学东西有人教,等工作就没那么多管你了!所以呢,建议还是好好的把毕业设计论文做好,尽量自己的题目和工作联系紧密一点!我当初的论文也是优秀,我是学机械的,感觉挺好的!
基本一致。因为教育部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是通过这几方面进行评选。1.毕业论文是否按时完成。2.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以及学术研究水平。3.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是否具有学术研究价值。4.毕业论文的课题是否具有创新点和独到的见解。5.毕业论文答辩的整体表现,毕业生的状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学院不仅有治学严谨、学术造诣很深的老教授,还有不少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根据“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官网资料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编教职工共有99人,专任教师有6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讲师24人,助教6人;教辅人员有20人,其中高级实验师8人,实验师9人,助理实验师3人;管理人员9人;年级主任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3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2名。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各个学科的主要带头人,在国内崭露头角,构筑了结构相对合理、发展势态良好的学术梯队,形成了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风气与传统。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取得了6项成果,承担省级教改项目5项。牛侨教授、郑建中教授、曲成毅教授和刘桂芬教授被评为山西省教学名师。王素萍教授和刘桂芬教授被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还有多名教师多次获得“省高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山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山西医科大学优秀本科生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和“山西医科大学中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学位:工学博士 职称:教授职务:副院长从事科学领域: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三级学科:切削加工工艺研究方向:(1)先进制造技术 (2)陶瓷刀具材料荣誉称号和社会兼职:《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编委;山东省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理事。一、个人简历1979.09—1983.07, 山东工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3.07—1988.09, 莱阳农学院 农机系 教师1988.09—1991.07 山东工业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07—1994.10, 莱阳农学院 工程系,讲师1994.10—1995.09 , 莱阳农学院 工程系,副教授,1995.09—1998.12 山东工业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12—1999.10 莱阳农学院 工程系, 副教授;1999.10—2001.09 莱阳农学院 工程系 教授,系副主任2001.09—2003.12 中国农业大学 工学院 博士后研究(2002.08—2003.08, 澳大利亚 昆士兰科技大学 机械学院访问学者。)2003,10—2007.09, 莱阳农学院 工程学院学院,教授,副院长;2007.11至今, 青岛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二、教学工作情况(一)主讲课程主讲本科生《CAD软件应用技术》、《CAM应用技术》《特种加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机械创新》等课程主讲研究生《数值分析》、《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指导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电气化专业硕士研究生3人。(二)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圆柱齿轮公差》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与开发 2000.7-2001.7 青岛农业大学 2000 主持形位公差带CAI课件的开发 2001.7-2002.7 青岛农业大学 3000元 主持液压传动多媒体课件开发 2002.7-2003.7 青岛农业大学 3000元 主持“设计”在金工实习中的实现 2008-2010 青岛农业大学 2000元 主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 2009-2012 山东省教育厅 20000元 主持(三)获奖教学成果1. 2008年、2009年 连续两年 指导的学生 参加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 获得一等奖 颁奖单位:山东省教育厅2. 2008年、2009年 连续两年 指导的本科学生 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 颁奖单位:山东省教育厅(四)教学研究论文1. 周建强,李考年. 浅谈毕业设计. 高教研究, 莱阳农学院, 1999(1~2):45~47三、科研工作情况(一)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褐藻胶生产节水技术研究 山东省教育厅 2001-2003 4万元 主持高压磨料水射流加工大理石技术研究 莱阳农学院 2003-2005 2万元 主持陶瓷/硬质合金复合刀片研制及损坏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5-1998 12万元 参加(二)获奖科技成果(成果名称 本人位次 奖励等级 奖励名称 颁奖单位 时间)1. 陶瓷/硬质合金复合刀片 第三位 二等奖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山东省政府 19992. 褐藻胶生产节水技术研究 第一位 三等奖 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奖 山东省教育厅 2005(三)科研论文(论文名称 刊物名称 作者位次 出版时间 期号 起止页码)1. Reinforcing mechanisms of a ceramic—cemented carbide compact insert. 第一位,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CPCG’98.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10:118~1222. 残余应力对陶瓷/硬质合金复合片硬度的影响. 无机材料学报,第一位,1998.13(4):625~6283. 计算刀-屑接触长度新模型.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第一位,1998,28(1):44~474.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eramic-cemented carbide compact inserts. 第一位,ACTA Metallurgica sinica.1999.12(5):1142~11465. 陶瓷/硬质合金复合片残余应力分析. 应用力学学报,第一位, 1999, 16(3): 135~1396. 陶瓷/硬质合金/陶瓷夹层复合片应力分析模型。农业机械学报,第一位, 2002(3):121-1247. 工艺参数对磨料水射流加工性能的影响.机械工程师,第一位,2003(9):35-378. 反求工程技术及应用实例,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第一位,2005.05,18(3):70-729. 虚拟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莱阳农学院学报,第二位,2006,23(增刊):20-2310. 基于Terrain model的三角化运算法则.莱阳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位, 2006,23 (2) : 225~227,11. 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第一位,2006 .03:3-512. 逆向工程中的多视数据对齐方法.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第一位,2006.07,19(4):169-17113. 基于三角形内心的数据拼接方法,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第二位,Mar.,2007,Vol.20,No.2:99-10114. WC 基刀具材料微观结构及其加工损坏机理研究.中国机械工程,第四位, 2008 .10:2386-238915. WC2ZrO2 复合陶瓷显微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人工晶体学报,第四位,2008.08,Vol. 37No. 4:814-81816. 细晶粒硬质合金刀具铣削钛合金损坏机理的研究. 工具技术,第四位,2008,№4:12-1517. 磨光- 烫金一体机的自动化改造.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二位,2009, 26 (2) : 147~150,
时英,中共党员,国际贸易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231人才工程”关键学术岗位带头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对外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国际商会山东商会特邀顾问。山东交通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兼职教授。主讲《国际市场营销学》、《外贸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003年以来承担并完成的科研项目:2004年5月SA8000对山东省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04年11月我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四大战略问题2005年“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05年11月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2006年11月SR(企业社会责任)对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06年行业协会对国际贸易摩擦对策研究2003年以来的获奖情况:2004年11月《我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四大战略问题》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4年《我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四大战略问题》获山东经济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山东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获山东经济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获山东经济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年5月《WTO“绿色条款”对我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获厅级科研二等奖2005年11月《国际贸易专业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11月《“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11月《SA8000对我省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获山东经济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获山东经济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7年4月《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7月《反倾销发展趋势和实效分析》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以来出版著作、主编教材、发表论文情况:2003年6月WTO框架下保障措施的中国视角分析2003年12月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刍议2003年12月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四大战略问题2004年1月WTO与中国对外贸易2004年7月试析影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因素2004年10月论政府与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11月山东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面临问题及其对策分析2004年12月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2004年12月WTO“绿色条款”对我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2005年2月“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05年8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新探2005年9月“SA8000”对我外贸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2005年12月“SA8000”对我外贸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2006年1月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体制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2006年5月全球区域化趋势下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2006年12月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对策2007年4月The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nthenewCharacteristicsofFDIentrymodelinChina2007年7月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五日通 袁其刚(1966.10-)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国贸学院副院长;1989年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高校教龄17年,主讲本科生《世贸组织法》、《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贸易专题》、《国际商务专题》等课程。教学效果优秀,曾获山东经济学院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山东经济学院首届“教学名师”提名奖。作为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1996-2006年获省级厅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23项。在《国际贸易问题》、《国际经贸探索》、《国际商务》、《对外经贸实务》、《WTO时代经贸》、《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摘,4篇进入其索引;编著出版著作、教材7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厅级课题2项;课题“反倾销发展趋势及实效分析”于2006年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术兼职: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学会副会长,山东对外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世界农产品贸易规则”教学辅导专家,山东省财政厅干部培训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世贸组织法。2003年以来承担并完成的科研项目:2003年10月WTO‘绿色条款’对我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2003年10月反倾销发展趋势和实效分析2006年10月加快我省产业集群科技知识溢出对策研究2006年10月行业协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对策研究2006年5月我省文化产业资本运作模式研究2007年10月WTO绿箱支持措施新发展与我省支农制度创新研究2004年10月SA8000对我省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06年10月CSR对山东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2006年10月后过渡期山东外贸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06年10月研究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2003年以来的获奖情况反倾销发展趋势和实效分析获科研奖2004年11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获教学奖2004年11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教学奖2006年10月反倾销发展趋势和实效分析获科研奖2006年5月论文化产业形成中资本的作用获科研奖2005年5月WTO“绿色条款”对我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获科研奖2006年11月SA8000对山东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对策获科研奖2004年10月“我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四大战略问题”获科研奖2004年5月《国际商务谈判》科研奖2005年12月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获教学奖2003年以来出版著作、主编教材、发表的论文情况2007年2月《国际商务谈判》2003年8月《国际商务谈判》2003年2月《WTO规则教程》2004年1月《WTO与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8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新探》2007年4月《TheAnalysisandcount-measuresonthenewcharacteristicsofFDIentrymodeinChina》2007年8月《TheanalysisonliftingExportsCompetitionThroughCSR》2006年6月《山东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及负效应规避》2006年12月《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对策》2006年8月《THENEWCHARACTERSOFENTRYMODEOFFDIINCHINA》2006年2月《论文化产业形成中资本的作用》2006年2月《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策略分析》2005年2月《“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03年6月《WTO进口救济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建议》2004年12月《山东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2003年12月《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刍议》2006年2月《国际商务理论新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2005年9月《影响一国实施反倾销起诉的因素分析》2005年8月《反倾销预警模型构建思路分析》2004年10月“绿色条款”挑战中国农产品出口2004年12月国际托收指示书中代理法律问题2003年4月山东外经贸发展需解决的几个结构性矛盾 毕红毅,女,1963年10月生,山东荣成人。山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教授,副院长。经济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世界经济贸易研究会理事。山东经济学院“2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重要岗位学术带头人。山东省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兼职教授。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80.9-1984.7山东师范大学本科1984.7-至今山东经济学院教师1996-1999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硕士2001.2-2002.2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主讲过《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服务贸易》等专业课程。目前主讲《国际市场营销学》、《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等专业必修课程。1999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主讲《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专题讲座》和两门研究生课程。担当4项省部级重点课题的主持人。两项厅局级课题主持人,主持山东经济学院《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教学研究项目两项。自1996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在国外学术杂志发表5篇,国内发表32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主编教材、发表的论文情况2003.6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3.1ChinaEconomyinTransition2003.1谈我国如何运用普惠制原产地规则》2003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roleinpromotingthecreationofmiddleclassinChina2004.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2004.6利用PECA条款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对欧出口国际贸易问题2004.8欧盟东扩,中国如何应对?2004.7试析影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因素,2004.4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4.5论政府与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日本为例2005.5ThepositiveanalysisabouttheconditionofChinesetechnologygainFDI2006.12山东的第三产业2006.8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2008.1人民币汇率升值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理论学刊2006.5欧盟农业与环境政策对山东农业的借鉴科学与管理2006.4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不和谐因素及规避措施山东经济2006.7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新特点与防范策略研究理论学刊2006.2CEPA-未来鲁港合作首推服务业山东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2003.10欧盟东扩的贸易扩展效应及我国的市场定位分析”2003.12欧盟农业环境政策对我省农业的借鉴”2004.12二十一世纪欧盟经贸政策走向与我省对策”2006.12欧美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新趋势对山东的影响与对策2007.11山东企业如何尽快嵌入全球价值链问题研究2007.12构建山东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比较优势研究2003年至今的获奖情况2004.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11《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山东经济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21世纪欧盟经贸政策走向及我省的应对策略》获山东经济学院科研成果奖2005.11《欧盟扩展的贸易转移效应及我国市场定位分析》获山东经济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12学位论文《青岛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对策》获山东省教育厅本科学位论文优秀奖2005.10《临沂物流发展模式》获山东经济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枣庄学院简介 枣庄学院位于枣庄市市中区北郊,九龙山 南麓,郭村水库之畔,依山傍水,风景独好; 建筑错落有致,新老校区浑然一体。校园三季 有花,四季常青,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枣庄学院的前身是1971年创立的枣庄市教师 进修学校,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枣庄师范 专科学校,1999年枣庄电大、枣庄教育学院并 入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改 建为枣庄学院。 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数学家、 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先生 为名誉校长。 学校占地面积1083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仪器设备总值7000万元,图书108万册;设 有文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语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材 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 学院、体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 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 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传 媒学院等16个院,35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 业;教职工988人,其中专任教师653人,教师 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88人,在读硕士、 博士教师118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258人 ,省市两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 省级教学名师2人;有来自美国、俄罗斯、韩 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外籍教师多名;在校生 来自美国、韩国和全国24个省12000余人。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 、加拿大、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 和台湾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十所大学建立了 友好关系。与澳大利亚南岸技术学院、加拿大 联邦技术及应用学院举办了合作办学项目,与 澳大利亚南岸技术学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 立技术学院、日本清风工科情报学院、韩国马 山大学、韩国平泽大学实现了互访,还与韩国 平泽大学达成了互换留学生的协议,目前双方 已有多名学生正在对方学校学习。 现有省、校两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特色专 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第一批山东省研究 生联合培养基地,现与聊城大学联合开展全日 制硕士研究生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 生与培养工作。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973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山东 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博士基金项目。教师 发表学术论文3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0 余部,获得国家专利成果40余项,获山东省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 奖等高级别科研奖励多项。建有“墨子研究院 ”、“学习科学研究所”、“运河文化研究院 ”、“古文化研究所”、“煤化工学院”等科 研院所多个。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把教学质量放在学校 一切工作的首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教育教 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 到9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50 %以上,近年来考入国家“985”高校的学生 占考取研究生的四分之一,多名学生被中国科 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录取。毕业生质 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涌现出了“考研、选 调生、公务员”连中“三元”的毕业生潘柳欣 同学。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内涵 提升、质量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地方,错位 发展、特色办学,扩大视野、国际化办学”的 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 办学定位:在办学模式的区域定位上,坚持地 方性;在办学目标的价值定位上,坚持有特色 ;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上,坚持应用型。确 立了“哑铃式”的发展战略,走“两头发展, 中间紧缩”的发展道路(“两头发展”,是指 学校事业的发展要分两头,“前一头”是指前 向一体化战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发展 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和争取举办研究生教育 ,巩固和提高本科生的考研率,在部分科研领 域,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实现“三高计 划”。即向上发展,可谓“顶天”。“后一头 ”是后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 适应枣庄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大力发 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 技能化的短期教育与培训,整合区域办学资源 ,扩大区域办学市场的占有率,为地方提供多 样化的社会服务,加强学生的应用型技能的实 训,即向下发展,可谓“立地”。“中间紧缩 ”,是指学校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充分利 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传递信息,实行工作目标责 任制与追究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逐 步实行“扁平化”管理)。秉承“兼爱、尚贤 、博物、戴行”的校训,教学、科研、育人、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学校科学发展、创 新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学校以其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 管理水平,先后荣获“枣庄市突出贡献单位” 、“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省级“花 园式单位”;连续1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16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 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连续16年保持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 号。
枣庄学院简介枣庄学院座落在享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美誉的鲁南明珠─枣庄市。学校位于九龙山南麓,校园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文化氛围浓郁,风景典雅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首届“七七级”大专班,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枣庄电大、枣庄教育学院并入枣庄师专,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先生为名誉校长。学校占地面积1183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0万元,图书120万册;设有文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体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大学英语教学部等23个教学单位;现有8个联合培养硕士专业,41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教职工1017人,其中专任教师701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88人,在读硕士、博士教师118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258人;教师中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9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省市两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有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0余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全国25个省的在校生14000人。学校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推进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每年有十余篇学士学位论文在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奖;近三年,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各项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际级奖励3项、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部级奖励160余项,30余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研究生考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40%以上,近年来考入国家“985”“211”工程院校的学生占考取研究生的四分之一,多名学生被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录取,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现有省校两级重点学科20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有5个实验教学中心、9个基础实验室、14个专业实验室;是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与聊城大学联合开展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973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博士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研课题77项,企事业委托的横向课题20多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高级别科研奖励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成果40余项,建有“区域(鲁南)文化研究院”、“资源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院”、“鲁南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墨子研究院”、“学习科学研究所”、“中兴文化研究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太阳能光伏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煤化工技术研发中心”、“ 煤化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11个。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出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了服务地方科研机构和科研创新平台,启动了“化学化工研发、机械制造研发、生态枣庄建设与生物技术研发、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推广、城乡发展与旅游规划、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城市名片和文化建设”等服务地方项目和由校领导分工主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区域文化研究、古城文化及场馆建设研究、农业农村改革研究、城乡发展与旅游规划、煤化工技术研究、中小数控机床研发、生物工程与制药”的服务地方重点项目;承担了“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电源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枣庄市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改造工程项目”等服务地方专项课题;全面参与台儿庄古城文化与场馆建设,加入了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与枣庄市化工、能源、生物、食品、机械、建材等领域的多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十六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加拿大联邦技术及应用学院、韩国三育大学联合举办了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平泽大学、韩国三育大学、加拿大联邦技术及应用学院达成了互换学生协议,并开展教师及学生交流项目。学校自2006年起招收留学生,并开展了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内涵提升、质量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地方,错位发展、特色办学,扩大视野、国际化办学”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的区域定位上,坚持地方性;在办学目标的价值定位上,坚持有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上,坚持应用型。确立了“哑铃式”的发展战略,走“两头发展,中间紧缩”的发展道路。学校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教学、科研、育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学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在原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材料物理(2006年)、微电子学(2010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012年)。与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半导体研究所、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8个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2012年在校本科生1030人。7年间招生1567人,本科毕业生1036人,年平均报考研究生录取率为34%。省级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等共计53人。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和省级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6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物理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1项。
枣庄学院简介枣庄学院座落在享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美誉的鲁南明珠─枣庄市。学校位于九龙山南麓,校园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文化氛围浓郁,风景典雅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首届“七七级”大专班,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枣庄电大、枣庄教育学院并入枣庄师专,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先生为名誉校长。学校占地面积1183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0万元,图书120万册;设有文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体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大学英语教学部等23个教学单位;现有8个联合培养硕士专业,41个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教职工1017人,其中专任教师701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88人,在读硕士、博士教师118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258人;教师中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9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省市两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有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0余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全国25个省的在校生14000人。学校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推进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每年有十余篇学士学位论文在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奖;近三年,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各项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际级奖励3项、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部级奖励160余项,30余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研究生考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40%以上,近年来考入国家“985”“211”工程院校的学生占考取研究生的四分之一,多名学生被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录取,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现有省校两级重点学科20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有5个实验教学中心、9个基础实验室、14个专业实验室;是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与聊城大学联合开展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973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博士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研课题77项,企事业委托的横向课题20多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高级别科研奖励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成果40余项,建有“区域(鲁南)文化研究院”、“资源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院”、“鲁南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墨子研究院”、“学习科学研究所”、“中兴文化研究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太阳能光伏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煤化工技术研发中心”、“ 煤化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11个。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出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了服务地方科研机构和科研创新平台,启动了“化学化工研发、机械制造研发、生态枣庄建设与生物技术研发、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推广、城乡发展与旅游规划、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城市名片和文化建设”等服务地方项目和由校领导分工主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区域文化研究、古城文化及场馆建设研究、农业农村改革研究、城乡发展与旅游规划、煤化工技术研究、中小数控机床研发、生物工程与制药”的服务地方重点项目;承担了“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电源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枣庄市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改造工程项目”等服务地方专项课题;全面参与台儿庄古城文化与场馆建设,加入了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与枣庄市化工、能源、生物、食品、机械、建材等领域的多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十六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加拿大联邦技术及应用学院、韩国三育大学联合举办了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平泽大学、韩国三育大学、加拿大联邦技术及应用学院达成了互换学生协议,并开展教师及学生交流项目。学校自2006年起招收留学生,并开展了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内涵提升、质量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地方,错位发展、特色办学,扩大视野、国际化办学”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的区域定位上,坚持地方性;在办学目标的价值定位上,坚持有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上,坚持应用型。确立了“哑铃式”的发展战略,走“两头发展,中间紧缩”的发展道路。学校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教学、科研、育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学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在哪个校区啊 好心人介绍一下呗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哲学系,2003年更名为哲学社会学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人口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1983年,以张恩慈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成为山西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8年,以郭贵春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科技哲学博士点,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2000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是山西省最早的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对提升山西大学人文学科总体实力,辐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以来学院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阶段,2012年“哲学与现代性”成为山西省协同创新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平台,2016年获准山西省哲学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哲学专业获省高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支持计划,2017年哲学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计划,学院抓住“部省合建”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新建有分析哲学研究所、欧陆哲学研究所、认知哲学研究所等,实施优才计划、内涵发展战略计划,努力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新世纪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余项,争取到科研经费800余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50多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40多项;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支持经典课、双语课、实践课、精品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逻辑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励;学生自办刊物《猫头鹰》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锻炼的阵地。 在“十三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和山西大学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展战略,学院将以哲学、伦理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瞄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研究型学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基地和教学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 科学技术哲学 学科 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也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 郭贵春 教授。中心前身为成立于 1978 年山西大学 自然辩证法 教研室(后更名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1983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哲学项目博士后, 2000 年1月成为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02 年科学技术哲学被确定为 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心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整体水平高的学术队伍,其中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36人,包括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30人,占总人数的83%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60%以上;博士或在读博士35人,占总人数的97%以上;34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学术研究访问经历,占总人数的95%;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四个一批和文化名家等高端人才18人次。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28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还主办有CSSCI核心期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建有学科图书馆,拥有中文藏书2万余册,外文藏书1万余册。 中心长期坚持科学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目前拥有涵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体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思想史 等。自2000年以来,中心共累计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中心设置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社会科学哲学译丛”等系列文库,出版了200余部科学技术哲学专著和译著,特别是翻译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获得了国内学界的一致好评,出版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分别入选了2016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以来,中心教师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 Philosophy of Science 、 Synthese 等S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此外,中心还向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政府等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23份;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提名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作为国内重要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与国内外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促进学术繁荣,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酝酿创建、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成长壮大、90年代的繁荣发展和2000年的重组建设4个发展阶段。 1、酝酿创建阶段(1978-1981) 1978年正式建立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直属教务处领导,专职教师7人,担负起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创建、普及、教学和科研的重任。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是在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基础上于1979年1月成立,并挂靠在山西大学至今。事实上,山西大学从此成为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中心。1979年9月山西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开办了为期一年的自然辩证法师资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除了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这个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后来大多成为省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阶段在山西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科学学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等课程。科学研究主要在自然辩证法原著、自然辩证法理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家思想评价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1981年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还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与探讨》,促进了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2、成长壮大阶段(1982-1990) 首先,建制更趋完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1982年改名为自然辩证法教研室,1984年成为系处级建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并建立起专业图书资料室。 第二,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1983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80年代,共有天津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校将近40名研究生申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并通过答辩。山西大学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也开始考入其他博士点深造学习。同时,全校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科学技术哲学类课程进一步获得拓展和加强,并接收在职人员进修研究生课程。 第三,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关于辩证大自然观、化学哲学、化学史、数学史、科技通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化学哲学基础》、《化学史教程》、《中国数学简史》、《世界数学简史》等一批论著代表了国内当时各自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 第四,刊物建设走向规范。随着系处级建制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成立,其主办的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讨》于同年更名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而正式创刊,面向全国发行。本刊本着科学、民主、公正、严谨,鼓励创新、扶植新人的原则,不拘一格发表新作,广开门路容纳新观点,勇于拓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在全体编审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本刊在短短的五年中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一大批学术界新人在她的真诚呵护下成长起来。 3、繁荣发展阶段(1991-1999) 首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术队伍。90年代末期有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助教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1993年6月,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改名为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1995年7月,以本所研究人员为核心,组建了山西大学杨振宁研究中心。 第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之后,在90年代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人类认识的反思》、《自然辩证法基础》、《自然辩证法教程》等论著代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前沿;《当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哲学》、《论科学实在》等论著是国内这些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中国古建筑探微》、《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跨越界线-哲人科学家海森堡》、《把希望托给明天-诺贝尔的启迪》等论著反映了在科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科学学导论》、《化学教育史》、《数学与文化》、《数学大观》等论著是这个时期STS研究的代表性成就。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既有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三,全面参与和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 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这样既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刊物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开始向国外发行,1993年被认定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正是通过她学术面广、信息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而发挥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学科建设走向辉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5年被评审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地方高校中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99年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8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到9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既注重点也注重面,既有单兵作战也有集体合作, 理论与应用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术发展特点,在全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4、重组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月,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重新改组,成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1月科学技术哲学被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9月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9月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2月又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系处级编制的科研机构,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流动制。全新的观念和机制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无论是学术队伍与人才结构,还是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和规模,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中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使用面积达到950余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面积228.75平方米;获得了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研究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科学技术史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支撑的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科群,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建学科群的特色之路。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20万元;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0万元。
2、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万元。
3、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4、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5、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00元。
扩展资料:
评选方法及程序
1、培养单位推荐。各培养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根据优秀硕士论文分配名额(附件2),投票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并且按照优秀程度进行排序。
2、培养单位公示。各培养单位将初选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各培养单位的校级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并报研究生院。
3、学校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候选校级优秀论文进行审议,如果没有异议则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果,如果委员对部分论文存在异议,则投票表决,获同意票三分之二以上者具备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4、学校公布。研究生院将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名单进行公示,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由学校发文公布。
5、确定省优参评名单。根据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排序名单和分配名额,在已经获得校级优秀的论文中,产生各培养单位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名单。
6、报送材料。研究生院将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结果,向湖北省教育厅报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参评材料。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是通过这几方面进行评选。1.毕业论文是否按时完成。2.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以及学术研究水平。3.毕业论文的学术质量,是否具有学术研究价值。4.毕业论文的课题是否具有创新点和独到的见解。5.毕业论文答辩的整体表现,毕业生的状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导师会根据毕业生这五方面表现的情况,对毕业论文进行划定成绩,一般都是采取五级计分的制度。≥90分为优秀,80≤良好≤89、70≤中等≤79、60≤及格≤69、<60为及格。
Jiangsu Province,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thesis named "how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Full name is "Jiangsu Province, graduated from regular schools of higher learning of the specialist design (Thesis) selectionHow Jiangsu Province ordinary College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thesis evaluation” does English translate? the full title is “Jiangsu Province ordinary higher study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faculty graduation project (paper) evaluates
不太清楚 打电话问啊!
现在在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是非常好的,因为现在疫情开放,国家对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学生也非常负责,所以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