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卫夕指北 ,作者卫夕本 文 约 6458 字阅 读 需 要17 min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勇气和理性的传奇故事,而英雄的故事总是如此的相似。Jon Snow(琼恩·雪诺)在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是一位带领守夜人大战异鬼大军的战士。而在19世纪的伦敦,同样也有一位如守夜人一般守护伦敦市民安全的John Snow(通常译为约翰·雪诺)。没错,名字只差一个字母。《权力的游戏》中的琼恩·雪诺《权游》作者马丁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坦露过琼恩·雪诺的原型就是现实中的约翰·雪诺,但他的故事精彩程度丝毫不比那位在北境长城大战异鬼的雪诺逊色。他在19世纪的伦敦以一己之力对抗那时的传染病夜王——霍乱,他用的不是瓦雷利亚钢制成的剑或者神奇的龙晶,而是调查和严密的逻辑。他孤身一人开启了医学史上“流行病学”这一学科,谱写了一首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勇气赞歌。约翰·雪诺医生01霍乱——那个时代的传染病之王霍乱是一种让当时的人们闻风丧胆的急性传染病,它和天花、鼠疫并列为人类三大烈性传染病,被称为“19世纪的世界病”。病菌在人体内每12分钟就会增加一倍,得了霍乱的人会在短时间内一直腹泻,腹泻到什么时候?一直到人数小时内迅速脱水死亡!霍乱患者的惨状霍乱最早发源于印度的恒河流域,大航海之后频繁的贸易把它带到了欧洲。在欧洲,霍乱有着更高的死亡率,英国第一波大规模爆发发生在1831年,造成数千人死亡,1849年再次爆发,两次爆发超过14,000人死亡。然而到了霍乱第三次在欧洲大规模爆发时,英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要知道这次大爆发光在俄罗斯就造成了超过100万人的死亡,而英国仅仅死了不到1000人,那么英国人是靠什么战胜了这个传染病之王呢?这就要开始讲一讲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约翰·雪诺的故事了——02约翰·雪诺——一个出身并不起眼的人约翰·雪诺于1813年出生在英国工业时代的重镇——约克,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通常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似乎注定了雪诺的一生会是平凡的一生。但他的父亲并不认命,决心改变孩子的命运,他节衣缩食坚持把雪诺送进了私立教会学校。19世纪的约克城1827年,14岁的雪诺被送到朗本顿市的外科医师哈德卡斯尔那里当学徒。18岁时,年轻的雪诺第一次目睹了恐怖的霍乱,作为医学学徒的他为当地霍乱中煤矿工人提供医疗帮助,毕竟,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煤矿工人,同情心激发了雪诺的使命感。23岁时,来自小地方、胸怀理想的年轻实习医生雪诺决定要去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他没有骑马,也没有坐车,而是独自徒步走了200英里来到了当时的伦敦。在伦敦,雪诺在Hunterian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开始了他的正规医学教育,1837年,雪诺开始在威斯敏斯特医院工作。长期的实践经历和良好的医学素养让年轻的雪诺在麻醉领域表现突出,雪诺1838年被接纳为皇家外科医学院的成员,甚至他还为维多利亚女王第三个孩子分娩时进行过麻醉手术。雪诺从煤矿工人的儿子到成为给女王接生的知名医生,他用自己的勤奋以及专业完成了艰难的向上流动。然而雪诺对伦敦上流社会的诱惑毫无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03那时的人类对霍乱一无所知人类的科技发展总是跳跃式的,仅仅在200多年前,人类其实对所有传染病的认知程度和2000年前的人类几乎没有什么进步——一无所知。对于霍乱这种烈性传染病,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观点是——霍乱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传染的。为什么这个观点深入人心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当时伦敦这个城市——伦敦是英国的中心,而维多利亚时代则是日不落帝国无限荣光的顶峰,工业革命随着各类蒸汽工厂的轰鸣声在急速改变这膨胀的帝国。人们开始向城市聚集,物质日益丰富,一个个传奇的财富故事在膨胀的民众中流传。19世纪的伦敦那时候的伦敦坐拥24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它的人口密度是今天孟买的三倍,彼时的伦敦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优雅、宁静、富足,城市的卫生状况极为堪忧——马车在肮脏的街道飞奔,马粪四处飞溅,用抽水马桶的人们把粪便通过露天简陋的下水道排入泰晤士河。整个城市臭气熏天、蚊虫漫天飞舞......牛棚、动物粪便、屠宰场、腐烂的味道充斥着大英帝国的雾都。伦敦的掏粪人“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狄更斯的小说中描绘了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霍乱的确通常发生在卫生较差的区域,这些地方确实也臭气熏天,医学界在那时候一直认为霍乱是通过空气中的”瘴气”进行传播的。支持这个观点的人除了当时的主流医学界之外还包括《柳叶刀》编辑、现代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以及维多利亚女王等。尽管那时牛顿的力学理论早已在大众中启发了科学启蒙,但对于医学、生理学而言,19世纪中期还是蒙昧的年代。无知和霍乱同样可怕。04来自年轻医生雪诺的质疑年轻医生雪诺对于“霍乱是由空气传播”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霍乱应该是通过被污染的水进行传染的,他的这个想法最初源于一个朴素的判断——如果霍乱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染的,那么发病的部位应该是肺部而不是肠道才对,他的经历能佐证他的判断——18岁的时候为治疗煤矿工人的霍乱曾很长时间活动在臭气熏天的矿井,但他自己却没有得病。当然,如果雪诺只是以这个理由去说服民众显然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因为气味是一种直观的感受,闻过伦敦的恶臭的人们很难相信这些刺鼻的气味里没有问题。而水里的细菌是看不见的(细菌学在当时还没有被提出,显微镜尽管已经被发明,但还很粗糙,没能识别出水里的细菌);在分子层面,鼻子要比眼睛灵敏的多,腐烂物体会挥发出两种物质——尸氨和腐氨,只要几个分子进入鼻腔,人们就会感受到强烈的恶臭。没有直接的感知让人相信一件事情是困难的,比如今天的人们很容易接受戴口罩,但对于同样重要但无法直接感知的洗手很多人却并不重视,而老年人则是既不带口罩也不洗手。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是不会凭着朴素的判断而轻易下结论的,受过严谨医学训练的雪诺进行了相当细致的调查,他首先对伦敦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伦敦的自来水是由两家公司所供应的,一家名为Lambeth,一家名为Southwark,在1849年8月的霍乱流行中,根据雪诺的统计,两家自来水公司居民的死亡率有着极大的差异——Southwark公司覆盖的居民死亡率为3.15%,Lambeth公司的死亡率为0.38%,二者几乎差了10倍之多,而死亡率高的Southwark公司在泰晤士河的下游,水被污染的可能性的确会更大一些。雪诺积累了很多类似的证据并加上了自己的分析,写成了《论霍乱传递模式研究》的论文,意在向人们证明霍乱是通过水污染而不是空气污染传播的,同时建议当局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雪诺也算是伦敦霍乱的吹哨人。但由于当时空气污染的“瘴气”论过于根深蒂固,同时,雪诺的确没有发现更加直接的证据,因此他的理论在当时依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不被主流医学界和当时的人们所接受。05魔鬼在跳舞:宽街霍乱爆发雪诺并不气馁,他本身是一名麻醉科医生,研究霍乱其实并不算他的主业,但他总是对这个盘旋在英国上空的幽灵有着宿命般的执着,他在等一个证明自己理论的机会。1854年8月31日,魔鬼再次降临——伦敦的苏豪(Soho)区的宽街附近爆发了霍乱,第一天就有56人死亡,第二天死亡人数猛增到143例,第三天178例......这个街区的人们无论贫富几乎都要失去一名成员,而有些家庭则是全家被霍乱夺命。短短几天大部分居民逃离了熟悉的家园,原本热闹的宽街变成了大型死亡现场,只有那些无力离开的人们留在了那里,恐怖在蔓延,绝望笼罩着街区。仅仅5天,超过500人因为霍乱导致的脱水而在挣扎中死去,恶魔在舞蹈.....雪诺当时在苏豪区开了一家诊所,他没有像其他富人一样逃离日日夜夜生活的家园,尽管他可以轻而易举地那样做,而是选择成为那个时代的逆行者,他是伦敦的守夜人,他决定和魔鬼正面对决。雪诺开始冒着极大的风险调查每一个街区的死亡案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在空无一人瘟疫肆虐的伦敦街区,一位年轻的医生一家一家敲开可能躺满尸体的房门,详细询问他们的病情和日常活动情况,每一次敲门都是和死神的擦肩而过,惊心动魄。06死亡地图:和传染病直接对决在那个恐怖的9月,雪诺白天将生死置之度外详细地调查,晚上他在油灯下开始绘图,他想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向人们说明他的理论。他找到一幅伦敦的地图,把所有死亡病例详细地标注在地图上,他用黑色的小短横线代表死亡病例的数量。约翰·雪诺当时所画的死亡地图这张呕心沥血制作的地图详细地记录了死亡案例的在街道的位置以及数量,它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著名的“死亡地图”。当所有的统计完成之后,雪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发现大部分死亡病例都集中在伦敦宽街附近,而那里正好有一个免费的公共水泵,附近的众多街道的居民都在那里取水。离水泵230米内的街区总共死亡人数高达700人,雪诺怀疑那个水泵被污染了。因为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水泵周围死亡最多,而离水泵越远,死亡病例越少。死亡地图的中心地带,红框为水泵位置雪诺需要继续验证他的理论,他首先想到的是显微镜取样水进行观察,但结果并不如意,那时候的显微镜技术还很不成熟,除了在样水中观察到了一些白色絮状物之外他一无所获。虽然他怀疑这些白色絮状物有问题,但的确并没观察到真正的致病菌,这并不足以说服当时的人们。尽管雪诺绘制死亡地图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有人质疑说,瘴气传播也能解释这张图——瘴气的中心区死亡多,离瘴气中心越远死亡越少。还有人说宽街水泵的水源比离这里不远的“小马尔堡街”水泵公认要干净得多,如果“水源论”没错的话,那小马尔堡街的水应该更加致命才对。雪诺继续像侦探一样调查附近居民的患病情况。这一次,他除了调查那些死亡病例的特征,也开始着手分析附近那些没有患病居民的特征,他发现了以下事实:1.离宽街仅180米的一家酿造麦芽啤酒的啤酒厂的工人在这次霍乱中全部没有染病,啤酒厂的老板哈金斯告诉雪诺,由于在啤酒工厂里啤酒是免费的,因此这些工人平时都不喝水而只喝啤酒;2.苏豪区离宽街不远的一个监狱有535名囚犯,也几乎没有霍乱病例,雪诺发现该监狱有自己的水井,同时也从大章克申水厂购买了大量的水,同样没有喝宽街水泵的水;3.雪诺发现了这次死亡案例中有两个离宽街非常遥远的Hampstead的霍乱死亡病例,是一位年长的寡妇和她的侄女,雪诺骑车找到了寡妇的儿子,经过询问,雪诺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寡妇曾经住在宽街,她怀念那口井水的味道,以至于她会让仆人每天从宽街用推车给她打一大瓶水,她和她侄女的最后一瓶水都是疫情开始的8月31日从宽街水井罐装的。至此,真相终于在雪诺抽丝剥茧的调查中变得清晰——问题出在那个水泵,雪诺找到了给异鬼痛击的那块的龙晶,而整个过程如推理小说一般。1854年9月7日,雪诺向苏豪区当局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当局采纳了他的意见,在第二天取下了那个水泵的把手,关闭了那个水泵。奇迹发生了——此后伦敦地区的霍乱疫情便迅速消失。从8月31日第一例霍乱病例爆发到9月7日递交详细的调查报告,仅仅8天时间。07历史总有遗憾和曲折当然,现实的剧情总是要曲折复杂一些,尽管这次疫情被消灭,但人们像簇拥英雄一样给雪诺欢呼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伦敦的卫生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雪诺的水传播理论依然有人怀疑;在科学和愚昧的斗争中,理性并不是总能轻而易举地占上风。这时候,一位圣卢克教堂的牧师亨利·怀特黑德成为雪诺的忠实支持者,这在瘴气论占据主流的的教会中非常难得。他也生活在苏豪区,尽管他开始并不相信雪诺的理论,但他对雪诺的工作充满敬意,他利用自己在社区的影响力继续验证雪诺的研究。终于,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调查,怀特黑德采访到了一名在苏豪区宽街40号的一名叫路易斯的妇女。这名妇女的一个5个月大的女婴在爆发初期就死于腹泻,这位女婴的去世时间表明她是那波伦敦霍乱的第一个病例。亨利·怀特黑德妇女将洗过婴儿尿布的水倒进了宽街的一个污水池,而这个污水池离宽街的水泵对应的水井仅三英尺,人们挖掘之后发现这个污水池的池壁早已损坏,是这个污水池污染了水井。怀特黑德将他的发现以及对苏豪区卫生状况的调查写了一篇详尽的文章,发表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杂志——《建设者》(The Builder)上。这时民众才真正相信了雪诺的霍乱水源传播的理论;大众读物上开始刊登关于霍乱源头的漫画。1856年,当布罗姆利的新霍乱爆发时,人们运用雪诺的理论进行了迅速的管控,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大规模爆发,至此,雪诺的理论开始深入人心。伦敦政府也开始行动起来了——1859年,在雪诺调查宽街霍乱之后的第五年,伦敦开展了下大规模的下水道改造工程。这个由杰出工程师巴泽尔杰设计的工程历时6年完工,它是世界上第一套现代城市下水道系统,伦敦的污水与饮用水源彻底隔离,被排往泰晤士河出海口,最终汇入大西洋。186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用著名的鹅颈瓶实验才证实了细菌的存在,形成了第一套细菌疾病理论。人类第一次认识了细菌这个物种。又过了18年,1883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成功发现并分离了霍乱弧菌,完整彻底地证明了水中的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真实元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医学奖。罗伯特·科赫至此,雪诺的理论最终大获全胜。然而,历史总是充满着遗憾——1858年6月10 日,雪诺锻炼时中风,六天后便与世长辞,年仅45岁,这距离他画那张著名的死亡地图仅仅过去四年。他并没有活到科赫在水中发现霍乱弧菌的那一天,也没有等到伦敦下水道工程动工的那一天。01约翰·雪诺的遗产雪诺无疑是伟大的。他1854年展开的这次宽街霍乱调查开启了近现代流行病大规模调查的先河,是这个领域开创性、里程碑的工作,在医学界雪诺被公认为“流行病学之父”。他所绘制的“死亡地图”也被后人工人为是“数据可视化”的开端,用简洁、直观的方式开启了那个时代的民智。北大可视化团队做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可视化地图今天,在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当科学家们寻找有关流行病的简单答案时,他们有时还会互相问:“这次疫情中的水泵在哪里?”而在更广泛意义上,雪诺对宽街霍乱的研究也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自那以后,人类充分认识到了公共卫生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清洁的水源和污水梳理系统纳入到了城市的规划议程,下水道成为“城市的良心”。现代伦敦的下水道系统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享受到大都市清洁的水源和成熟的污水处理系统依然要感谢一位叫雪诺的医生在100多年前出生入死的那次无畏调查.....在人类没有对烈性传染病进行有效控制之前,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历着宿命般的模式——“人口增长—传染病爆发—人口增长—传染病爆发”。在19世纪之前,人类单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从来没有超过300万,而今天,日本的东京、印度的孟买早已朝3000万人的规模进发。人口接近3000万的超级大都市——东京雪诺的精神也鼓舞了后人,2010年10月,海地在地震之后霍乱爆发,法国的流行病学家Piarroux以人道主义的身份进入海地进行调查。法国流行病学家——Piarroux2016年出版的《致命河:霍乱和海地地震后的掩盖》一书详细描述了他对海地霍乱防治的调查与贡献。2017年4月,Piarroux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从某种意义上,Piarroux就是今天的约翰·雪诺。霍乱并没有在地球上消失,人类也继续面临着更多新型传染病的威胁。09伦敦城不会忘记,人类不会忘记今天,如果你到伦敦的苏豪区旅行,依然能够在宽街和剑桥街的拐角处发现一家名叫“John Snow”的酒吧。而在酒吧的对面,一个孤零零的水泵模型安静的竖立在那里,那是伦敦人们纪念这位“伦敦守夜人”的丰碑。这个黑色水泵雕塑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未来的人们——不要忘记你所拥有的勇气和理性。伦敦苏豪区的John Snow酒吧和水泵雕塑雪诺一生没有结婚,无子嗣,他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甚至不喝酒,只喝煮沸蒸馏过的水。每当灾难肆掠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想起那些曾经为人类生命奋斗过的人所给予我们的勇气和智慧。约翰·雪诺墓
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最初是由德国物理学家J.迈尔在实验的基础上于1842年提出来。
在此之后,英国物理学家J.焦耳做了大量实验,用各种不同方法求热功当量,所得的结果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热和功之间有一定的转换关系。以后经过精确实验测定得知1卡=4.184焦。
1847年德意志科学家H.亥姆霍兹对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描述并明确指出:“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于一切自然现象的基本规律之一。”到了1850年,在科学界已经得到公认。
确认作为守恒量的能量的存在始于17世纪末,当时G.莱布尼茨观测到地球重力场中质点能量(mv2/2+mgh)守恒。焦耳从19世纪40年代起,确认热只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奠定了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把能量与物质的静止质量联系起来,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为了解释β衰变过程中“消失掉”的那一部分能量,W.泡利提出,必然还有一种未被认识的粒子。
扩展资料
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只当系统状态改变时它们才会出现,它们的数值不仅与过程的初终态有关,还与过程经历的路径有关。功和热量都是内能改变量的量度,说明它们之间应存在某种相当性。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对非孤立系统的扩展。此时能量可以以功W或热量Q的形式传入或传出系统。
阐述方式:
1、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对物体所作的功的总和。
2、系统在绝热状态时,功只取决于系统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的能量,与过程无关。
3、孤立系统的能量永远守恒。
4、系统经过绝热循环,其所做的功为零,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即不消耗能量做功的机械)。
5、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时,功具有唯一的数值,可以为正、负或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量守恒定律
这个当中,他主要是通过了多次实验同时收集样本的方式来找到病因线索的。
验证诊断或问题并确定患病率,描述该流行病的分布特征,制定和检验有关流行因素的假设,得出结论,并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1、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主要方法是现状研究。通过调查和描述疾病的分布和各种可疑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病因学假说。
2、分析性研究:一般选择特定人群对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进行分析和检验。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3、实验方法:在人群现场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将观察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通过随访观察,确定干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验证假说。
扩展资料:
1854年,伦敦爆发霍乱,10天内造成500多人死亡。根据流行的观点,霍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但是约翰·斯诺博士不相信。
他认为霍乱是通过水传播的。斯诺使用标点符号图来研究当地水井的分布和霍乱患者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在布罗德街(Broad Street)一口井的范围内发现霍乱发病率明显较高,这一发现为霍乱爆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一个受污染的水泵。
水泵被移除后不久,霍乱的发病率就显著下降。约翰·斯诺在这方面的工作被认为是流行病学的开端。1948年至1952年,理查德•多尔和布拉德福德•希尔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通过检查癌症患者的吸烟史,他们宣布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一项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为烟草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现场流行病学
ID+C 现代装饰;这两本很好,ID+C会有最前沿的室内装饰和建筑方面的信息,覆盖国内外,是本很好的室内设计杂志。希望能有帮助...
室内设计与装修 id+c 中国室内设计学会会刊台湾室内设计类杂志《室内interior 》瑞丽 时尚家居 等等都不错
美国《今日家具》 德国家具市场 意大利国际家居 中东室内家居国内的《华东家具》《主流家具》 《家具与环境》,《家具与生活》家具的三种常见风格:1.现代简约风格:适合年轻人、新婚人士及比较前卫的白领等,家具风格简洁大方实用,市场家具品种多样;2.中式风格:适合年龄稍长者,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等,家具传统范很浓,整体也简单但是不失贵重;3.欧式风格:适合有过国外生活经历,及特殊文化爱好者,企业老板等豪宅欧式装修风格,家具讲究手工精细的裁切雕刻,非常奢华大气;除去这三种风格还有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巴洛克风格、日式风格、混搭风格等等,这些不同的装修风格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找到,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工作身份特征来选择自己的家具风格。二、选择家具材料1.按照材料分类:实木家具:最传统的家具材质,因用材的不同而直接影响家具的品质和价格,一般普通实木市场中,北方多为水曲柳、柞木、橡胶木及松木;可以根据木材硬度表来初步了解下各类木材的优劣。板式家具:常见人造板材料,多为橱柜、床板、桌子类、沙发木制件等部位使用,其特点是便宜、制造成本低、简单实用,环保性较差、甲醛含量高,使用寿命较短。其他材料家具:钢制、一次成型塑料等,其家具风格大多现代时尚,价格因用材量而高低差异大,钢制使用寿命较长。三、选择合适的家具商家购买途径:1.大型家居卖场购买;这种购买方式直观,能够方便分辨家具好坏,但是费时费力,对于家具外行而言,容易迷失自己想要的风格而被导购忽悠,最好有懂行的人陪伴或者确定选好家具款式,目的性强的去购买。2.网上购买;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只有图片,不能有效保证家具质量,最好是在网上买小件家具产品,或者信誉好,名牌的家具网商购买。3.生产厂家直接购买;这种购买方式一般是有熟人在家具厂工作,家具材料有保障,价格实惠,但是产品做工可能较差,样式不能完全达到满意,适合购买一些床、大衣柜等大件耐用家具。4.首先根据自己喜欢的家具风格和样式在网上搜索相关家具(包括家具样式、材料、工艺等),然后参照图片去家具卖场购买,这样既目的性强,也不会被卖家忽悠,而且还能货比三家,便宜购买。四、鉴别家具的好坏1.用材的分辨:例如观察门板饰面的边缘如果有明显分层或者饰面不同,木纹纹理不一致等现象,这位板式家具。另外,市场上常说的实木颗粒板家具非实木家具,而是刨花板家具;木头材质的鉴别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个人建议如果想买某一材质的家具,可带一件小样和放大镜,通过现场自己观察对比,大体判断是否相符。2.实木含水率的分辨:对木材家具进行干湿度的检测。含水率超过额定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家具变形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木材家具的时候一定要用手去感觉一下家具底面或者里面没有上漆的地方是否有潮湿感,如果有的话不宜购买,另外可以仔细观察实木部分油漆下面是否有开裂现象。3.做工好还的分辨:用肉眼观察家具的四角是否平整,结构是否牢固。可以将家具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晃一晃然后就知道答案了。比如要检查沙发的稳定性的话可以上去做一下,摇一摇然后听听有没有声响,是否活动、发软等。4.板式家具做工检查:检查包边、封边等是否严实。如果家具封边不严实说明里面的材料肯定潮湿,时间久了肯定会掉掉的。消费者在检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封边是否圆角,其他形状的最好不要购买。如果是用木条封边的很容易出现崩裂、发潮等问题;如果是用三合板包边然后再用钉子钉实的,那么要注意观察所有钉眼是否平整如一,颜色是否一致等问题。5.带镜子的家具检查:如果要购买带镜子的家具一定要注意观察镜子是否有变形走色等问题。另外还要注意看看镜子背面有没有内衬纸和背板,如果没有不合格。6.漆面检查:如果家具喷漆了要检查油漆是否光滑、没有皱痕等现象。7.软床沙发的检测:挑选软床的话要注意软硬度要适中,
美国《furniture today》
订阅网上可以订啊,订阅全年的话还有优惠的
序号 期刊名称 影响因子 1 PEDOSPHERE 2.835 2 土壤学报 1.825 3 自然资源学报 1.771 4 生态学报 1.688 5 应用生态学报 1.68 6 植物生态学报 1.523 7 土壤 1.488 8 环境科学 1.342 9 水土保持学报 1.169 10 作物学报 1.169 11 中国水稻科学 1.161 12 环境科学学报 1.138 13 生物多样性 1.129 14 遗传学报 1.05 15 玉米科学 1.007 16 中国环境科学 0.978 17 中国农业科学 0.975 18 资源科学 0.974 19 生态学杂志 0.944 20 生物磁学 0.91 2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0.896 22 生态环境 0.889 23 动物学报 0.867 24 植物病理学报 0.848 25 编辑学报 0.846 26 中国管理科学 0.818 27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0.817 28 园艺学报 0.814 29 环境科学研究 0.776 30 农村生态环境 0.772 31 昆虫学报 0.767 32 CELL RESEARCH 0.764 33 水生生物学报 0.747 34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0.746 35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0.746 36 中国生物防治 0.734 37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0.726 38 果树学报 0.723 39 安全与环境学报 0.723 40 管理科学学报 0.716 41 西北植物学报 0.706 42 昆虫知识 0.7 43 麦类作物学报 0.697 44 农业工程学报 0.694 45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0.671 46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0.647 47 中国科学C 0.644 48 生物工程学报 0.626 49 棉花学报 0.622 50 土壤通报 0.621 5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0.614 52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0.595 53 微生物学报 0.591 54 云南植物研究 0.59 55 病毒学报 0.589 56 人类学学报 0.577 57 大豆科学 0.573 58 茶业科学 0.567 59 浙江农业科学 0.566 60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0.566 6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0.563 6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0.557 63 兽类学报 0.555 6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0.539 65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0.538 66 上海环境科学 0.538 67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0.536 68 中国农业气象 0.535 69 遗传 0.535 70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0.528 71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0.51 72 植物学通报 0.508 73 武汉植物学研究 0.5 74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0.495 75 动物学研究 0.486 76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0.482 77 杂交水稻 0.479 78 海洋环境科学 0.474 79 植物保护学报 0.473 80 植物研究 0.471 81 中国土地科学 0.46 82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0.459 83 核农学报 0.457 84 华北农学报 0.452 85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0.446 86 江苏农业学报 0.437 87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0.436 88 微生物学通报 0.431 89 蚕业科学 0.423 90 植物保护 0.422 91 动物分类学报 0.421 92 昆虫天敌 0.419 93 农业现代化研究 0.412 94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0.411 9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0.41 96 中国病毒学 0.404 97 灌溉排水学报 0.402 98 动物学杂志 0.401 99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0.4 100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0.4 10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0.397 102 水土保持通报 0.395 103 中国烟草科学 0.395 10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0.395 105 环境污染与防治 0.389 106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0.386 107 化工环保 0.385 108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0.375 109 植物生理学通讯 0.374 110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0.374 111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0.373 11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0.361 113 生物物理学报 0.358 114 环境科学与技术 0.354 115 水处理技术 0.351 116 实验生物学报 0.35 117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0.35 118 工业水处理 0.348 119 水土保持研究 0.346 120 西南农业学报 0.343 121 生命科学研究 0.343 122 江苏农业科学 0.342 123 菌物学报 0.342 124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0.341 125 工业微生物 0.333 126 植物分类学报 0.333 127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0.329 128 福建农业学报 0.328 129 广西植物 0.328 130 中国麻业 0.324 131 浙江农业学报 0.307 132 农业机械学报 0.305 133 新疆农业科学 0.304 13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0.302 135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0.294 136 江西农业学报 0.292 137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0.292 138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0.291 139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0.284 140 环境工程 0.28 141 管理工程学报 0.275 142 中国农学通报 0.274 143 中国环境监测 0.274 144 上海农业学报 0.27 145 热带作物学报 0.265 146 北京农学院学报 0.265 147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0.264 148 激光生物学报 0.261 149 细胞生物学杂志 0.258 150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0.25 151 种子 0.25 152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0.25 153 情报学报 0.249 154 湖北农业科学 0.243 155 科学学研究 0.24 156 西北农业学报 0.238 157 生物技术通讯 0.237 158 数理统计与管理 0.237 159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0.228 160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0.225 161 中国沼气 0.221 162 四川动物 0.221 163 中国糖料 0.219 164 中国稻米 0.21 165 土壤肥料 0.202 166 中国蔬菜 0.198 167 植物检疫 0.195 168 辽宁农业科学 0.189 169 科研管理 0.189 170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0.188 171 广东农业科学 0.185 172 莱阳农学院学报 0.184 173 作物杂志 0.181 174 生命的化学 0.181 175 生物学杂志 0.171 176 工业用水与废水 0.171 17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0.17 178 特产研究 0.167 179 吉林农业科学 0.166 180 河南农业科学 0.16 181 环境保护科学 0.16 182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0.156 183 中国棉花 0.148 184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0.148 185 安徽农业科学 0.144 186 生命科学 0.142 187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0.14 188 贵州农业科学 0.136 18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0.128 190 饲料研究 0.126 191 河北林果研究 0.111 192 昆虫分类学报 0.11 193 陕西农业科学 0.106 194 中国南方果树 0.084 195 中国果树 0.079 19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0.018 具体需要订阅哪一种期刊,请到当地邮局查阅。邮局都有一个大本子记录当年出版的各类刊物。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青年文学家》是文学领域省级期刊。《青年文学家》杂志1956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严肃文学期刊。《青年文学家》的栏目大体上是按照乡愁、感悟、行旅、情感等方向来划分,栏目包括大家、文学先锋、诗画、小说林、散文馆、文学评论、萌芽、诗歌苑、古韵今声。尤其是散文和诗歌栏目设置丰富,散文包含每期主题征文、最美家乡、心灵驿站、行吟山水、市井杂谈,诗歌包含乡味乡愁、风月流年、哲思小语。
只是一个普通刊物,非核心杂志。《青年文学家》杂志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补充:但是在核心期刊网上有青年文学家,朋友cet4没有过,所以很着急,谢谢。--回答:是否是核心期刊不是看哪个网站的问题,而是看国内几个核心期刊评价机构的目录,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也就是常说的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评定的CSSCI,这两个是常见的核心,是否是核心可以去这两个目录上找。青年文学家杂志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不是核心期刊,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因为它从来没被选上过,照目前评定标准以及该杂志的运作模式,以后也不会被选为核心。
舞蹈人类学真正成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Gertrude Kurath在《当代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舞蹈民族学概论”的文章,总体上来思考舞蹈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而不是具体地描述某一种舞蹈内容、形式和结构。对于舞蹈民族学的学科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论和田野调查方法作了深入地研究。她对于舞蹈研究方法包括了:(1)田野调查以进行描述、观察和记录;(2)实验室研究以辨认结构和风格;(3)在土著人的帮助下进行风格的解释;(4)舞蹈的图形表示;(5)基本的动作、主题和舞式步伐的分析;(6)对舞蹈的形态、结构、步伐、音乐和歌词的综合;(7)结论、理论和比较。尽管他的方法伦问题比较简单,但还是体现了人类学的舞蹈研究方法,并影响了很长的时间。她将舞蹈分为民间舞、族群舞、民族舞、戏剧舞、商业舞、芭蕾舞、宫廷舞和艺术舞。Kurath的思考是基于对美国印第安人舞蹈和欧洲舞蹈的深入研究之上,由于理论和方法上的结合,使舞蹈人类学纳入了人类学的范畴,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Kurath也因此成为舞蹈人类学之父。应当承认,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视角表现,一种精深的美学系统的主题(Kaepller, 1978),当然应该是人类学家系统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舞蹈人类学的形成,证明了人类学家已经认识到了舞蹈对于理解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现象所带来的新的视野。舞蹈人类学形成之后,人类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深深地影响了舞蹈的研究,而舞蹈理论的更广泛的思考和总结又丰富了人类学的理论。
1910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林耀华先后深入藏区、东蒙草原及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居住地进行民族工作和学术考察。参加并领导对云南省诸少数民族的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担任《辞海》编委会委员兼分科主编及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其著作《从猿到人的研究》使国内的人类学研究转到新的方向。他主编的《原始社会史》是中国阐述原始社会史最为详尽的一部学术著作。他的许多民族学论文辑成《民族学研究》一书,对原始社会史分期、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民族学研究方向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其学术成就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现被聘任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协会主编的《当代人类学》通讯编辑、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和美国传记研究所的国际名誉顾问。他的传记已被多种国际名人传收录。30多年来,他应用人类学知识为新中国服务,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类起源论研究,其著作《从猿到人的研究》使国内的人类学研究转到新的方向。他主编的《原始社会史》,内容侧重中国,兼顾世界,是目前中国阐述原始社会史最为详尽的一部学术著作。他的许多民族学论文(包括与他人合作的),辑成《民族学研究》一书。他自1941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致力于原始社会史和民族学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传记已被多种国际名人传收录,如美国《世界名人传》第6、7版,英国《当代成功的国际名人传》和日本《文化人类学事典》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