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论文

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论文

1直观判断法直观判断是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对比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采购人员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九个评价指标的了解程度,或者是其中的企业认为几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初步评审,然后提出几个认为比较好的供应商的名单。组织召开有关领导参加的评审会,进行综合的复审,通过复审的综合结果来确定最佳的供应商。这种方法的主观因素较多,是一种定性为主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一般用于对供应商比较了解,合作时间较长,供应商以往的信誉较好的老供应商的确定或用于用量较少的辅助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2招标法对于用量大竞争又十分激烈的物资,在短时间内难以用直观法判断那个供应商的优劣,这时可以用招标发来确定。这是一种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由供应商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进行决标,与提出最有利条件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采用竞标法可以从更大的范围选择优秀的供应商。3协商选择法对于供应商较多而供需相对平衡的物资,可以采用协商的办法选择供应商。由企业从供应商中选择若干供应商,再分别同他们就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产品价格,准时交货率,售后服务,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协商,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达成长期的合作协议。4采购成本分析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的供应商,可以通过计算采购成本来进行分析比较。采购成本包括产品价格,运输费用,交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采购成本分析法相对于以上三种方法来讲,量化的程度更高一些,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整体评价进行量化分析,从而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如果要全面地进行量化可能可靠性会更高一些。

副标题# 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论文篇二 供应商选择的因素分析 [摘 要] 在设计供应商选择的分析指标体系时,不能只片面的看重某些因素,而要结合供应链的需要,对主要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因素集合,应用恰当的选择方法,才能形成供应链的有效竞争优势。 [关键词] 供应商 选择 因素 在供应链的重组与优化中,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采购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形成并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就成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起点,也成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对供应商选择因素的确定决定了选择的结果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非常多。把哪一些因素纳入供应商的考核指标体系决定了供应商的最终选择结果,也决定着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否能长期稳固,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不断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最近的“铬胶囊”事件中,个别制药企业之所以会采用铬超标胶囊的重要原因实质上就是这些企业将价格这一因素当成了供应商选择的主因,而忽视了胶囊的质量因素。 因此,在设计一个分析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只片面的看重某些因素,或将这些因素在供应商分析中设定过高的权重,否则很容易在最终的结果上产生一些企业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过去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奶制品企业将蛋白质含量作为收奶的决定性指标诱导而成的。企业在设定指标体系前,应先充分分析清楚哪些因素是在企业供应商选择时必须考虑的,这些因素的权重各为多少,优先集如何构成。 二、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常见因素 现今,企业处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需要被纳入供应商评价体系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来说,将哪些因素纳入供应商选择分析是由企业本身的整体目标决定的。一般,企业对供应商进行分析时,主要会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供应商的价格和成本 单从采购的角度看,企业期望供应商能提供一个对企业来说有竞争力的价格,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市场上的最低价。供应商提供的价格会对供应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并且这一因素会向下游传导,影响下游企业的成本,对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构成影响。因此,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通过共同的努力,从整个供应过程的时间、数量、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综合确定一个能保证交易双方互赢的价格是企业所期待的。特别是,在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后,通过供应链整体的调整,企业和供应商可以共同协作,提高成本的控制水平,实现价格的下降。 2、供应商的质量水平 这是供应商选择中应放在首位的标准,也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涉及产品的成份、设计、特性、技术规格、使用寿命、可维护性、耐用性等。供应商必须有一个良好、稳定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所供应的产品能长期稳定地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供应链中,质量应该是一个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核心企业不能只是对供应商简单的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应与供应商协同合作,帮助供应商克服存在的质量问题。如奶制品企业在发现奶源蛋白质含量不达标时,不应是简单的拒收,而帮助奶农采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技术和进行资金的扶持,促使奶农形成生产优质奶源的能力。反过来,供应商也应积极配合企业生产的不断变化,具备产品升级的能力,形成具有柔性的供应体系。 3、供应商的可靠性 持续、按时的配送才能保证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不出现短缺,生产不出现中断。对这一指标,主要从供应商商誉的高低、经营的稳定性以及财务状况的良好等方面来考核,硬性的量化指标则涉及配送和货物性能的历史记录,一般以交货的准确率来体现。 4、供应商的综合技术能力 供应商的综合技术能力包括其生产设备的状态、技术团队的潜力、管理体系的健全度和有效性等。这些方面决定了供应商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确保供应商能按供应链进化的要求与企业共同进步,不断适应企业新需求的重因素。这样的供应商不仅能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5、供应商的地理位置 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到企业间的距离和企业的库存量成正相关。当供应商距离近时,有利于及时配送、按时交货、履行加急订单、缩短采购周期、加快存货周转、减少运输成本。但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有时很难在较小的区域内找到满意的供应商,这就需要企业在距离与其他因素之间进行综合的权衡。 6、供应商的快速响应能力 现今企业面对着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市场环境,必须能以最快的速度,至少是不慢于竞争对手的速度,对下游需求及时做出响应。这种响应不是单个企业的响应,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响应。这就要求供应商能对下游传递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调整。这也对供应商的管理、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除以上提到的六个常见因素外,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设置其他一些因素,如售后服务、交货的提前期等。 三、对供应商选择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企业从自身经营目标出发,除了会增加一些个性化的考虑因素外,还会在具体的因素上进行细化,构成独特的供应商分析因素集合,按照企业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机制,在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中进行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对各个因素进行分类和序化。 1、因素分类 一般在处理因素集合时,先要确定各个因素是定量性质的还是定性性质的,定量性质的因素容易采用模型处理,而定性性质的因素较难把握,在数据处理中也不便。目前对供应商选择的数据处理模式较多,如传统的直观选择法、招标法、采购成本法等,后来又提出了的层次分析法,包括应用多层次灰熵优选模型、QFD方法——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Kano模型等。在具体到某个企业的个案时,由于其多目标组合不同,结合定量与定性因素的集合构成情况,所适用的算法也不尽相同。 2、因素序化 将各因素按定量和定性分类后,还需确定各因素的内在关联,不同要素组合的对比,确定最佳要素组合,以及在供应商选择分析中的优先级和权重。在此也可以对定性因素进行处理,将其量化,如不能量化也可采用决策树算法、模糊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进行建模处理。 一般来说,尽量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较为容易为企业接受,这样可以防止选择过程中出现过于主观、片面和模糊的缺点。 参考文献: [1]郑玛丽,高丽丽,孙西超. 多目标决策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31-32. [2]欧阳华. 供应链下的供应商选择管理[J]. 科技资讯,2012(2):170-171. 作者简介: 许迅安,男,1974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工商管理硕士,讲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管理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物流运输,仓储管理。 看了“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供应商选择与管理论文 2. 有关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论文 3. 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论文 4. 有关采购供应商管理论文 5.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国内外供应商选择研究现状论文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研究

题目: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1.课题的研究内容;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3.预期达到的目标。) 1.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国内外最近几年采用的几种较为简单实用的选择供应商的模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供应商评价模型。我们认为,这一模型的建立应当采用的原理是供应链管理原理和生产运作模式,依此为基础来研究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开发内容涉及到对国内外供应商选择模型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首先对供应商的评价准则进行讨论。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是制造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典问题,随着制造方式的变化,该问题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评价方法上看,供应商选择决策问题是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在多个供应商竞争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情况下,势必有一些供应商入选,而另外一些供应商被淘汰。造成入选或者淘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评价供应商选用的评价准则。评价供应商选用的评价准则视采购者对供应商的要求而定。因此本文立足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来建立一套能指导大多数企业用以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第二,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先进有效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如DEA数据包络分析法,ABC成本分析法、AHP和LP模型、TOPSIS模型等。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运行机理和所依据的经济学、决策论和数理等方面的理论。    第三,本文将结合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建立当前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实用的模型,并结合具体企业对模型进行检验。 附:本文大致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供应链条件下供应商选择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准则 第三节 目前的研究现状尚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国内外采用的供应商的选择方法 第三章  供应商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供应商综合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 第二节  供应商综合评价体系的结构 第三节  供应商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内涵 第四章  供应商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及相关方法 第一节 供应商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 第二节 几种最新模型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本文运用的相关方法介绍 第五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企业背景介绍 第二节 用TOPSIS模型对供应商进行综合排序 第三节 用ABC作业成本法对供应商进行优选 第四节 用ABC作业成本法对采购成本的改进 第五节 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 (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文拟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和理论研究中主要是对目前国内外几种供应商的选择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并针对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实际运作情况,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和改进;实证研究中主要是通过数学建模来探讨供应商的选择和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同时利用实证结果来提出对供应商的多目标选择问题和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建议。 (2)技术路线 本文拟实施的技术路线如下:

(3)研究难点 在复杂多变、动态的供应链环境下,怎样才能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比如,在使用TOPSIS模型时,对哪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对供应商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核心企业选出具有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在运用成本分析法时,要将供应商的各个指标都精确地转化为成本也具有难度。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人们将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这也促使中国医药行业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医药需求的快速增长,发展物流是医药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据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物流规模不断扩大,但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物流作为现代生产型服务业,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第三利润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医药制造业更需要大力发挥现代物流在行业转型中的作用。如何完整地展示医药物流中心的物流成本结构,并对其进行物流成本分析及成本控制,也成了各医药物流中心迫切关注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从国外知名的期刊上看,其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观企业物流成本的研究,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约束条件下的供应商选择、物流及配送系统的设计、运输及仓储策略等。同时更加侧重于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优化策略及相关数学分析模型。本文则将从供应商选择策略、库存及仓储策略、运输及配送策略三个主要方面来综述国外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

1、供应商选择策略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Mooret和Fearon主张价格、质量和产品交付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策略的重要准则,他们认为线性规划方法可以成为供应商选择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一思路的影响下,Gaballa首次从实证角度将数学规划方法应用于供应商的选择。Anthony和Buffa开创了一个单目标的线性规划模型用以支持企业的战略采购计划,但是订单成本、运输和验货成本等因素未被考虑到该模型中。Narasimhan和Stoynoff将一个单目标混合型整数规划模型应用于某大型制造企业,以优化面向供应商群体的订单分配及物料获取过程。Turner为BritishCoal公司提出了一个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在考虑供应商能力、最大订单量、最小订单量、顾客需求,及区域布局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总折扣价格的最小化。Sharma等人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混合型整数目标规划模型用以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他们在模型中考虑了价格、质量、产品交付和服务等因素,所有的准则均作为目标。Benton在多品类、多供应商、资源限制和数量折扣的条件下,应用拉格朗日放松法开发了一个非线性规划和启发式过程模型用于供应商的选择。该模型目标是实现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和订单成本的最小化。Ghodsypour和O.Brien开发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DDS),用于减少供应商数量和对供应商的商业伙伴数量进行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S.H.Ghodsypour和C.O.Brien为例,他们在2001年讨论了在多供应商、多种标准和供应商能力限制的约束条件下,供应商选择决策中的物流总成本问题,他们开发了一个混合型的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数学实例分析。

2、库存及仓储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库存与仓储问题,很早就被国外学者纳入关于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范畴,因而国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也取得丰硕的成果。

1913年,FordHarrisr在其论文中首次发表了著名的经济订货批量(EOQ-EconomicOrderQuantity)模型;随后,Clark和Searf开始研究多级库存,并于1960年分析和建立了一个不考虑批量的N级流水系统(SerialSystem)。他们证明了对于考虑贴现和存储成本的N级流水系统来说,其最优库存控制策略是所谓的最大订货水平(Order-up-Level)策略。

在这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边的学者相继从不同的问题和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经典模型。例如:经济生产批量模型、允许缺货的经济订购批量模型、经济订购批量折扣模型、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及时化生产方式(JIT)库存模型等等。

而关于库存成本方面的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就。例如:K.Skouri和S.Papachristos在对现有文献中的库存模型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下5种成本应该被视为关键性成本:(1)损坏成本;(2)持有成本;(3)缺货成本;(4)机会成本;(5)补货成本。RonaldS.Tibben-Lembkea和YehudaBassok于2005年讨论了基于延迟定制化战略的库存模型,他们认为采用延迟制造战略来维持其库存战略能够带来可关注的利润增长。

3、运输及配送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运输是物流系统的一大支柱体系,它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外学者对物流运输成本的研究涵盖了宏观、微观的各项运输及配送成本问题,具体研究成果如下所述。

Krugman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指出贸易成本规模在经济地理模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Henderson等人也强调了运输成本在贸易和收益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影响;Kumar和Hoffmann分析了贸易、运输成本和适度全球化之间的多重联系;而HensRunhaar和RobvanderHeijden探讨了公共政策对货物运输成本的干预,以荷兰的纸质印刷品的物流为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货物运输成本对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需求进行管理控制的机制。

除此之外,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如何测量运输成本进行了尝试,开始使用到岸价对离岸价的比率作为测量海运成本的'工具,但是对于这种观点,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反对者认为,用到岸价对离岸价的比率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提供与时间变化趋势相同的足够信息。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国外物流成本研究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研究内容和问题十分广泛,研究成果也很多。他们对物流成本的具体构成及相互影响的认识存有许多差异。他们集中于对物流成本优化策略、方法及技术等实操性的研究很多,而对于物流成本理论体系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国内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我国对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引入我国也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发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例如: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等。

黄岩提出了基于横向控制、纵向控制以及供应链为对象的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假设销售、生产、采购和售后服务四个环节的.物流成本分别是物流过程的函数,然后建立各部分的成本函数和总成本函数,最终构建了以物流成本的预测、计划、分析、信息反馈和决策等步骤为主体的横向控制和以过程为基础的纵向控制以及以供应链为对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

柳键、马士华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出发,引入有效库存水平概念,创建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

李慧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多种作业的正态线性回归模型。

张令荣,杨梅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物流成本控制。但是有所不足的是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并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田肇云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他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石明虹,滕芳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物流评价体系的量化方法,他们主张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评价指标。

张余华,翁君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他们认为在供应链的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会加剧优化的难度。

三、论文提纲的初步设计

(一)引言

(二)物流成本理论基础

2.1医药物流成本概述

2.1.1医药物流成本的概念

2.1.2医药物流成本的分类

2.1.3医药物流成本的特征

2.2物流成本管理

2.2.1物流成本管理的环节

2.2.2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

2.3物流作业成本控制体系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医药物流成本分析

3.1作业成本法

3.1.1作业成本法简介

3.1.2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的要点分析

3.1.3作业成本法在医药物流中心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2医药物流中心的物流成本核算

3.2.1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研究

3.2.2物流成本法的成本分配

3.3医药物流中心的物流成本预测

3.3.1物流成本的多作业线性回归模型

3.3.2物流成本的线性回归预测

(四)医药物流中心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

4.1物流成本控制体系概述

4.1.1物流成本控制的含义

4.1.2物流成本控制的要求

4.2物流成本控制体系框架

4.2.1事前成本控制阶段

4.2.2事中成本控制阶段

4.2.3事后成本控制阶段

4.3医药物流中心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

4.3.1作业成本核算

4.3.2物流成本的控制策略

(五)结论

四、进程安排

1、20xx.12确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

2、20xx.12——20xx.1文献阅读与整理,理论研究与分析;

3、20xx.1——20xx.2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与整理;

4、20xx.2——20xx.4论文撰写,形成初稿;

5、20xx.4——20xx.5论文修改,形成定稿;

6、20xx.5提交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岩,高建兵,蔡雨阳.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7):82-85.

[2]柳键,马士华.供应链合作及其契约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5-87.

[3]李慧.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在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6):115-117.

[4]张令荣,杨梅.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一体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33-36.

[5]田肇云.逆向物流潜在价值及挖掘策略[J].商业时代,2006(8):17.

[6]石明虹,滕芳.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6):146-147.

[7]张余华,翁君.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问题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1):76-79.

[8]胡开桥.苏宁电器公司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策略浅析[J].消费导刊,2009(1):33-35.

[9]翟娜.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怎样做到“天天平价”[J].科技信息,2009(5):477-478.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物流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实际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虽然很多物流企业开始分析其物流体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是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虽然西方学术界开发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模型、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论述这些工具、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著作也很少,但是工业界还未真正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因而目前部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达到第四个阶段,而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还都处于第三阶段,还没有达到第四、第五阶段。虽然现在对物流成本构成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但是由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不健全成为解决物流成本的障碍,现在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困难。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物流业的春天。近十年来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入世贸组织等等,为我国物流业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浪潮。目前由于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物流事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然而对于物流成本控制而言,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阶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认知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问题的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远远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也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探讨非常薄弱,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没有明确规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日本的

三、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们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不在与这种模式与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在保证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整个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过程。

同时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企业面对变化无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传统的、机械的采购、生产、物流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必须快速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生产加工周期、流通配送周期,全面降低企业作业链过程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过于强调通过产量的扩大来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通过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但是,随着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通过扩大产量来形成规模经济而不考虑市场对产品接受程度和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做法,己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通过改进产品的设计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来降低成本的手段所能起的作用和降低成本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人们意识到,为保持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必须为企业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物资的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并不会增加顾客的价值,并且企业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物流的研究,同时,实务界也在积极地研究如何规划和实施本企业的物流战略。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搞活本国的经济,通过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希望对本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发展物流战略。通过几十年研究的积累,物流学界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形成了第三利润源、物流冰山、效益背反等理论。国内企业一般没有单独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往往都是和企业其它成本一同核算,没有单独设立核算项目。即使有些企业将物流成本划分出来进行单独核算也往往应用比较传统的分步法或品种法等,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的严重失真。

对于恩希爱这个外资企业,虽然在日本的市场已经完全打开,但对于中国这个陌生市场,要打开这个市场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由于长期以来企业重生产和销售,轻流通,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偏高。目前,我国生产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达到了40%。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物流成本的降低比销售额的提高更容易。这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谁降低了物流费用,谁就降低了成本,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从分析物流成本入手,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改善企业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流成本计算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但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下,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按照传统成本法分摊出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满足物流管理的需要。这种状况不仅打击企业进行物流成本计算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物流成本这一基础数据,影响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再造等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制约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加强。

因此,开展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研究,确定其成本构成,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供应商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国外物流成本研究前沿及进展》《商业研究》2006年第23期 作者:黄湘民 刘大成 周阳方 综述:国外物流成本研究主要关注微观企业物流层面的实证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供应商选择策略、企业物流/配送系统设计、库存/仓储订货及优化策略、运输策略/路径选择、物流设施规划/选址、逆向/回收物流规划等专门领域,充分反映出国外物流成本研究的实用性倾向。研究表明,国外现有研究成果散落于各个学科和问题领域,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综述》作者:徐宏斌, 薛恒新, 吴士亮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年第八期总结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理论及方法,指出了现行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方向。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研究综述》《物流科技》2007年第30卷第3期总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模式及方法,指出现行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方向. 《物流企业管理实务》谢雪梅主编/2010年07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本书主要以企业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内容是从事物流管理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实全书主要介绍了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仓储管理知识,库存管理知识,运输管理知识,配送管理知识搬运装卸和流通加工的方法,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物流供应链关系,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内容。写的目的,就是将当代世界物流管理的一般运作方法和管理技术较为全面地介绍给读者。 《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与管理 》唐渊,李卫红编著/2006年06月/中国物资出版社本书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力求系统全面地阐述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资本运营的基本内涵、目标、内容、规则以及意义;第二部分围绕着物流企业的资本运营,结合实际具体介绍了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中的各个环节;第三部分则介绍了目前国际国内物流企业资本运营的经典案例。

副标题# 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论文篇二 供应商选择的因素分析 [摘 要] 在设计供应商选择的分析指标体系时,不能只片面的看重某些因素,而要结合供应链的需要,对主要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因素集合,应用恰当的选择方法,才能形成供应链的有效竞争优势。 [关键词] 供应商 选择 因素 在供应链的重组与优化中,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采购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形成并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就成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起点,也成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对供应商选择因素的确定决定了选择的结果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非常多。把哪一些因素纳入供应商的考核指标体系决定了供应商的最终选择结果,也决定着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否能长期稳固,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不断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最近的“铬胶囊”事件中,个别制药企业之所以会采用铬超标胶囊的重要原因实质上就是这些企业将价格这一因素当成了供应商选择的主因,而忽视了胶囊的质量因素。 因此,在设计一个分析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只片面的看重某些因素,或将这些因素在供应商分析中设定过高的权重,否则很容易在最终的结果上产生一些企业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过去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奶制品企业将蛋白质含量作为收奶的决定性指标诱导而成的。企业在设定指标体系前,应先充分分析清楚哪些因素是在企业供应商选择时必须考虑的,这些因素的权重各为多少,优先集如何构成。 二、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常见因素 现今,企业处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需要被纳入供应商评价体系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来说,将哪些因素纳入供应商选择分析是由企业本身的整体目标决定的。一般,企业对供应商进行分析时,主要会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供应商的价格和成本 单从采购的角度看,企业期望供应商能提供一个对企业来说有竞争力的价格,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市场上的最低价。供应商提供的价格会对供应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并且这一因素会向下游传导,影响下游企业的成本,对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构成影响。因此,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通过共同的努力,从整个供应过程的时间、数量、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综合确定一个能保证交易双方互赢的价格是企业所期待的。特别是,在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后,通过供应链整体的调整,企业和供应商可以共同协作,提高成本的控制水平,实现价格的下降。 2、供应商的质量水平 这是供应商选择中应放在首位的标准,也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涉及产品的成份、设计、特性、技术规格、使用寿命、可维护性、耐用性等。供应商必须有一个良好、稳定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所供应的产品能长期稳定地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供应链中,质量应该是一个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核心企业不能只是对供应商简单的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应与供应商协同合作,帮助供应商克服存在的质量问题。如奶制品企业在发现奶源蛋白质含量不达标时,不应是简单的拒收,而帮助奶农采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技术和进行资金的扶持,促使奶农形成生产优质奶源的能力。反过来,供应商也应积极配合企业生产的不断变化,具备产品升级的能力,形成具有柔性的供应体系。 3、供应商的可靠性 持续、按时的配送才能保证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不出现短缺,生产不出现中断。对这一指标,主要从供应商商誉的高低、经营的稳定性以及财务状况的良好等方面来考核,硬性的量化指标则涉及配送和货物性能的历史记录,一般以交货的准确率来体现。 4、供应商的综合技术能力 供应商的综合技术能力包括其生产设备的状态、技术团队的潜力、管理体系的健全度和有效性等。这些方面决定了供应商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确保供应商能按供应链进化的要求与企业共同进步,不断适应企业新需求的重因素。这样的供应商不仅能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5、供应商的地理位置 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到企业间的距离和企业的库存量成正相关。当供应商距离近时,有利于及时配送、按时交货、履行加急订单、缩短采购周期、加快存货周转、减少运输成本。但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有时很难在较小的区域内找到满意的供应商,这就需要企业在距离与其他因素之间进行综合的权衡。 6、供应商的快速响应能力 现今企业面对着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市场环境,必须能以最快的速度,至少是不慢于竞争对手的速度,对下游需求及时做出响应。这种响应不是单个企业的响应,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响应。这就要求供应商能对下游传递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调整。这也对供应商的管理、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除以上提到的六个常见因素外,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设置其他一些因素,如售后服务、交货的提前期等。 三、对供应商选择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企业从自身经营目标出发,除了会增加一些个性化的考虑因素外,还会在具体的因素上进行细化,构成独特的供应商分析因素集合,按照企业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机制,在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中进行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对各个因素进行分类和序化。 1、因素分类 一般在处理因素集合时,先要确定各个因素是定量性质的还是定性性质的,定量性质的因素容易采用模型处理,而定性性质的因素较难把握,在数据处理中也不便。目前对供应商选择的数据处理模式较多,如传统的直观选择法、招标法、采购成本法等,后来又提出了的层次分析法,包括应用多层次灰熵优选模型、QFD方法——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Kano模型等。在具体到某个企业的个案时,由于其多目标组合不同,结合定量与定性因素的集合构成情况,所适用的算法也不尽相同。 2、因素序化 将各因素按定量和定性分类后,还需确定各因素的内在关联,不同要素组合的对比,确定最佳要素组合,以及在供应商选择分析中的优先级和权重。在此也可以对定性因素进行处理,将其量化,如不能量化也可采用决策树算法、模糊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进行建模处理。 一般来说,尽量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较为容易为企业接受,这样可以防止选择过程中出现过于主观、片面和模糊的缺点。 参考文献: [1]郑玛丽,高丽丽,孙西超. 多目标决策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31-32. [2]欧阳华. 供应链下的供应商选择管理[J]. 科技资讯,2012(2):170-171. 作者简介: 许迅安,男,1974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工商管理硕士,讲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管理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物流运输,仓储管理。 看了“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供应商选择与管理论文 2. 有关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论文 3. 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论文 4. 有关采购供应商管理论文 5.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摘 要 ]随着 In te rne t在 中国 的迅速 发展 ,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项新的技术来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 务 。由于 W EB 页面能把文本 、图像、声音 、动画 、视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 ,不但使信息的显示更加生动 ,而且使 信息的浏览更为方便 ,同时 W EB 页能实现网上交易平台 、客户信息反馈方便了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交流 ,因此许多企 业纷纷建设网站以增强企业知名度 。[关键词 ]网站规划 PH P +M YSQL 数据库1 引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可以实现快捷的信息传送以及直接的客户介入 ,但企业中各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使信息渠道 比较混乱 。企业系统中各类人员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 ,互不兼 容 ,没有一个统一的应用界面让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 要获得想要的信息 , 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建立和开 展 。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单独的界面给企业遍布全球的现实客 户 、潜在客户、供应商 、雇员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和应用呢 ? 于是企业门户 ( En te rp rise Po rta l) 诞生了 ,并成为一个 新的热点 。2 如何定义企业门户目前 ,尚不能准确地对企业门户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 企业门户与 IT业有些名词一样 , 不同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对之有不同的理解 ,并有很多术语用于描述企业为其客户 、合作伙伴和员工的方便而采用的“门户 ”,如企业门户 、社团门户、员工门户等 。同时根据应用的具体功能不同又把企业门户细分为信息门户 、知识门户和应用门户等 ,并且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渐得到 认可 。下面介绍一下这 3类门户 。( 1 ) 企业信息门户企业信息门户 ( En te rp rise Info rm a tion Po rta l, E IP) 的基本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企业信息 。企业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的访问入口 ,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的 信息和服务 。对企业来说 , 信息门户既是一个展示企业的窗 口 ,又可以无缝地集成企业的内容 、商务活动及社区等 ,动态地 发布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 ,同时还可以支持网上 的虚拟社区 。企业信息门户强调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 收集 、访问 、管理和无缝集成 ,这类门户必须提供数据查询 、分 析和报告等基本功能 ,企业员工、合作伙伴 、客户及供应商都可 以通过企业信息门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 2 ) 企业知识门户企业知识门户 ( En te rp rise Know ledge Po rta l, EKP)是一个平台 ,该平台是知识加工平台 、决策平台、知识发布与获取平台的集成 ,它使企业各部门职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 。这里的“知识 ”不仅包括数据库 、文档 、企业政策方针和过程手续等 ,甚至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等非 具体化的信息资源。企业知识门户是企业信息门户的延伸与发展 。信息门户的重点是信息的收集 、整理及传输 , 有效利用 企业已有的信息 、知识和公共关系 ,并能收集 、分析 、增值 、共享 信息和知识 。企业知识门户的重点是企业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 企业知识门户的目的是使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 知识 ,企业信息门户主要通过数据挖掘 、数据加工技术使零散 的信息成为知识 ,供决策支持服务 。( 3 ) 企业应用门户企业应用门户 ( En te rp rise App lica tion Po rta l, EA 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 。它以商业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 ,把商业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可以把企业应用门户看成是企业信息系 统的集成界面 ,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企业应用门户访 问相应的应用系统 ,实现移动办公 ,进行网上交易等 。以上 3类门户虽然在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随着企业信息系 统复杂程度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能够将以上 3 类门户 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通用型企业门户 ,这已是一种趋势 ,我们 在这里把它们统一称为企业门户 。最后 ,让我们试图通过企业 门户的作用来帮助读者理解企业门户的定义 。维持客户的最 基本战略因素是企业整体强大 、互利关系网 , 包括客户 、供应 商、合作伙伴和员工本身 。这些关系的培养主要通过各方之间 的相互沟通和信任感 ———即各方及时收到相关信息 、信息准确 并且服务最优 。企业门户被认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通过使用 户利用方便、可靠的工具接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 。或者说 , 企业门户能为用户提供建设信息型企业网站的应用 ,包括网站 生成 、信息发布 、信息管理 、信息反馈、网站管理等系统 ,实现企 业网上形象展示及对外沟通的需求 。3 有无必要建立企业门户在国外 ,特别是在美国 ,实施企业门户战略已经被列入了许多大企业的日程表中 。与国外相比 ,国内了解企业门户概念的企业十分少 ,而计划建立企业门户的企业就更加微乎其微 。但是 ,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 ,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 ,为自己的客户 、员工和代理商提供综合性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来看 ,速度和知识是网络经济的两大支 柱。首先 ,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获得发展的先机 , 这就要 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 、供应商和代理商 ,组织生 产和销售 。毫无疑问 , 企业门户是实现上述目标最有力的手 段。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 , 企业门户是以最小可能成本 , 实 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可行途径 。首先 ,企业门 户将本需要占用多台不同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 设备上 ,从而节约硬件的投入 。其次 , 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 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 。除了新设立的企业 ,其他实施企业 门户的企业都已有多种应用系统和以数据库 、文档等形式存储 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条块分割 ,分散维护成本高昂 。新 的企业门户将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 ,并经过一定的处理 ,最后 集成到企业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提供给更多的用户 。 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 ,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 ,从而降低维护 成本 。第三 ,企业门户采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 具 ,相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 ,同时减少了人力投入 。第 四 ,企业门户的实施可以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企业门户能 够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 。由此看来 ,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 , 不论是从节约成本角 度还是从提高竞争力角度考虑 , 建立企业门户都是有效的方 法。4 如何建立企业门户既然企业门户功效如此之大 ,那么企业要想建立企业门户应该如何去操作 ? 一般来说 ,企业要成功地部署企业门户可按照如下几方面进行 。( 1) 前期准备工作企业在建立企业门户之前 ,要进行大量的信息调查工作 ,弄清楚企业的商业信息是如何使用的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 ,这意味着要进行商业信息应用的调查和研究 。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谁使用信息 ,信息如何使用 ,以及信息如何流入和流出 。( 2) 产品与技术的选择在进行完信息的使用调查之后 ,企业就要选择门户产品和技术 。门户软件不仅要满足商业信息和应用访问的需要 ,还要满足事先定义的技术层面 (如协议 )的要求 。目前 ,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公司推出了企业门户解决方案 ,这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

物流治理会计与物流企业降低本钱的基本途径 摘要:物流本钱研究的目的是以一定的物流本钱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本钱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从物流本钱的现状看主要症结在于对物流本钱的构成熟悉不清,以及对物流本钱的计算和控制分散,缺乏相对权威的行业数据。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与物流本钱治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技术冲突,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详尽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考核物流业绩、控制物流本钱,这就是物流治理会计。为此,确立了物流治理会计为主导,以探讨寻求物流企业降低本钱的基本途径,来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关键词:物流;物流本钱;物流治理会计Abstract: The goal of logistics cost study i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ervice level at certain logistics cost. Logistics cos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ut the present study of it has such major problems as unclear knowledge of the logistics cost components, incomplete calculation of and slack control on the cost, and a lack of authoritative data in the industry. The techn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exis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of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requires a new accounting method that can provide detail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for the decision-makers of enterprises, clarify logistics responsibilities, assess logistics performances and control logistics costs. That method is called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erefore, the *** establishes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s dominant methodology and points out some basic approaches to lower logistics cost so as to optimize logistics activities and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cost;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1物流及物流本钱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治理。物流本钱是指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财、物的总和。通常由运输本钱、存货持有本钱和物流行政治理本钱三部分构成。物流本钱的分类方式大致有三种:(1)按物流活动可划分为:情报流通本钱、物流环节本钱、物流治理本钱。(2)按物流范围可划分为:供给物流本钱、生产物流本钱、销售物流本钱、回收物流本钱、废弃物物流本钱。(3)按用度支出形式可划分为:直接物流本钱和委托物流本钱。直接物流本钱包括人工费、燃料动力费、治理费、折旧费、利息支出及其它。委托物流本钱包括运输费、仓储费、保管费及其它。2物流本钱研究的目的及现状现代物流研究的核心围绕着物流本钱展开,所有物流公道化手段的终极目的都是:以最少的物流本钱实现预期的物流服务水平,或者以一定的物流本钱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对于企业而言,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治理,关键在于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本钱。由于物流本钱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纵观我国物流本钱的现状,主要症结在于对物流本钱的构成熟悉不清,以及对物流本钱的计算和控制分散,缺乏相对权威的行业数据。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本钱按照人工和产品来分摊,不设单独的物流本钱会计科目,相关本钱都列在用度栏中,所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并无物流本钱的直接记录,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用度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在财务预、决算表中,物流用度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

论文答辩选择供应商问题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供应商的选择和供应商的评估是供应商管理中的两个很重要的步骤。供应商的选择,主要是指粗略地对现有的供应商和准备发展的供应商进行大致的选择,把显然不符合标准的供应商排除在外。现在对供应商的挑选则要关注以下几个事项:一是要由工艺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提出;二是参照历史数据资料的提示;三是对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看供应商在供应链里是否处于关键节点上;四是充分利用公共网络上的信息,在公共网络上寻找优秀的供应商。供应商选择有四个基本条件,即技术、质量、价格、交货。此外,还要关注供应商的系统。供应商的评估分为进入评估、维持评估和淘汰评估三个阶段:--进入评估。这主要是根据对供应商的潜在价值和风险的分析,来确定供应商将来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维持评估。首先要看供应商本身体系运行的情况。其次是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其三是财务管理能力的考察。其四是合作绩效评估,即维持评估的最后阶段。--淘汰评估。这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绩效评估;二是通过潜力评估。

1、选择有实力的供应商在报价相同及交货承诺相同的情况下,应首先选择那些企业形象好并有实力的供应商。如果这家供应商曾经给某些品牌企业提供过产品供应,并得到这些品牌企业的认可,则无疑应成为选择时的最好参考。否则,就不应选择该家供应商,比如,1992年大量南斯拉夫廉价轿车涌入美国,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Yugo轿车的时候就购买了它,而现在那些购买Yugo轿车的人已经得不到任何服务了。对于这些购买轿车的人来说,如果当初能够选择一家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并有实力的供应商,就能避免这样的损失。2、选择一定的供应商应避免选择独家供应商许多企业对某些重要材料过于依赖同一家供应商,这种情况导致供应商常常能左右采购价格,对采购方施加极大的压力。这时采购方已落入供应商垄断供货的控制之中,企业只有惟一的一家供应商,此时,采购方处在进退两难境地,因为更换供应商的转换成本太高。对于采购商而言,要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要求采购商在采购同种商品时,尽可能多选择几家供应商,最好选择2~3家供应商。3、避免缺乏科学的选择方法随意性较强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致使在大多数项目选择供应商时,更多的是参考供应商本身提供的各类书面文字材料和自我介绍,以及在市场上的口碑,或凭个人主观臆想,选择供应商参与竞标,因而在选择供应商时,人为因素比较大。另外,在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方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陛、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供应商作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

许多成本管理专业的同学在 毕业 阶段最害怕论文答辩,最烦论文答辩,怕老师问问题。我精心推荐的一些成本管理论文答辩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本管理论文答辩问题 1、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张子豪 ①管理会计概念 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崔雪妍 ①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②这些特点有优点和缺点吗?缺点需要怎么改进更好一些? 3、从财务战略角度谈表外无形资产的管理-----------崔艺影 ①会计理论和 财务管理 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有何不同? ②怎样建立人力资产和组织资产的价值评估? 4、低碳会计体系发展存在的弊端及完善 措施 -------窦微 ①低碳会计概念 ②你如果是会计从业者,对于完善低碳会计体系的措施,你能做什么? 5、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甘郦冰 ①企业环境成本的概念 ②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 6、“营改增”新规对融资租赁业的影响-------高飞 ①“营改增”新规? ②“营改增”新规实施后,对融资租赁业纳税额有什么影响? 7、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关鑫 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为什么能失真? ②你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建议对会计失真怎么预防? 8、家具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韩雪 ①家具企业物流成本概念 ②以曲美为例,或者你所熟悉的家具企业,举一个例子, 说说 这个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是如何做到科学合理? 9、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方法 比较及完善建议------何珊 ①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②企业合并的形式不同,请分别说说采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法? 10、试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困境及其对策-----黄丹丹 ①人力资源会计? ②货币和非货币这两种对人力资源计量核算的方式有哪些区别? 11、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姜航 ①医院成本核算模式介绍 12、香坊邮政储蓄银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金娜 ①香坊邮政储蓄银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对它的发展前景有何影响? ②怎样解决? 13、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问题研究------阚慧美 ①融资租赁与金融租赁关系 ②最为中小企业,你怎样规避融资租赁风险,你列出了几种,哪种有可操作性? 14、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分析-----哈电集团案例--------李多佳 ①成本控制概念 ②在哈电集团,现金流,固定资产等对成本控制有何影响? 15、企业偿债能力简析——以中国联通公司为例------刘纯宇 ①作为股民,通过财务报表哪三项来看联通的偿债能力? ②短期偿债能力怎么提高? 16、现代成本会计在 企业管理 中的应用探究------刘蕾 ①现代成本会计概念 ②会计电算化在现代成本会计中有哪些作用 17、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刘茹楠 ①关联方交易? ②信息披露滞后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18、顺风物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刘璇 ①简单介绍顺风物流成本控制情况 ②成本控制对整个财务状况影响? 19、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及治理对策-----刘洋 ①为什么要财务舞弊? ②从道德、法律怎么约束? 20、旅游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罗琪 ①旅游业成本控制对象 ②对成本控制会不会影响服务质量? 成本管理论文篇一 《企业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成本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成本管理的内涵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从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的各项成本核算、分析、决策和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成本控制不力 成本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分,而企业在采购时往往只看到了产品价格这种显性成本,忽视了供应商管理等隐性成本。企业对整个采购系统的控制相对较弱,很少从计划、组织和供应链整体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对采购物料的质量成本控制,考虑产品系列质量和工作质量较少;对内部物流与供应链的对接,与销售链物流的对接,以及采购与工艺布局、仓储、运输的协调等,相对考虑较少。很多企业并未建立供应商相关的档案及相关信用资料,每次采购活动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新选择新的供应商及对其产品的检验,没有切实可行的奖罚措施,不能调动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生产成本控制与管理不善 1、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不协调。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不协调导致生产不连贯,降低生产效率。生产计划来源于销售订单和预测,而销售部门的销售预测往往准确度很低,这导致生产计划变更频繁,生产线原有的计划被打断。反之,物料计划也会影响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安排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料计划的及时性,造成物料计划总是滞后于生产安排,常常使生产线不是停工待料,就是紧急更换生产品种。 2、生产报废管理不严格。生产报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但很多企业对生产报废只有记录,而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核算,生产报废主要有料废和工废。料废后,企业没有追究材料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工废也没有同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的绩效相挂钩,这使得生产线人为的物料报废较多,并长期得不到控制。会计人员核算废品损失时,忽视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对过高的报废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 (三)销售成本控制不力 售后服务实质上是企业对顾客的承诺。承诺的服务越多,成本也越高。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但很多企业并没把售后服务的维修备件损耗处理作为产品销售显性成本的一部分,因而产品营销、策划、制造者不必担心售后维修成本。其结果是销售定价的规则被扭曲,轻质量、重采购成本导致返修率上升,部件品种太多、通用性差导致维修备件库品种太多、数量居高不下,服务成本上升。 三、企业成本管理改进对策 (一)采购成本控制策略 1、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等,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企业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供应商档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并由专人管理。 2、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对采购人员根据工作业绩进行奖惩。企业对所重点监控的材料应根据市场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不断降低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亦可与价格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并提出奖惩措施。 (二)生产成本控制策略 1、树立现代生产成本控制理念。现代生产成本动因应是 企业战略 高度上的,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既应立足于内部环境,又应考虑外部环境。在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管理决策成本的研究和分析,以此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并能为保证企业发展做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2、控制加工成本。加工的首要环节就是投料,所以加工环节的成本控制必须从投料做起,严格执行领料、补料和退料制度。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和专人领取,投料需要尽量准确,投料过多会造成浪费,过少就会造成质量问题。首件产品制成时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合格后方能批量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抽样检查,以防机器波动造成废次品。 (三)销售成本控制策略 1、改革售后服务模式。可以通过与当地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建立区域服务平台,由这些战略合作伙伴负责及时处理市场一线的产品质量问题,而公司则定期派技术人员对战略合作伙伴的售后服务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监督其对公司售后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销售部门与公司的技术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组建质量改进工作团队,并与技术中心和质量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寻求减少产品缺陷。 2、将维修备件成本计入产品销售成本。将维修备件成本计入产品销售成本,其实只是隐性成本变换为显性成本,而总成本并未增加。这将迫使企业在生产时采取各种弥补措施,把显性成本的影响压缩到最小。这种变换的优点在于:时效性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提高,维修备件成本按比例实时摊入产品销售成本,并在定价时加以考虑,有利于实现合理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志宝。紧扼采购环节实行战略管理。会计之友,2009.10. [2]程超功。不可不控的销售成本。理财杂志,2008.1. [3]杨丽彦。产品成本控制的探讨。河北企业,2010.8. 成本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医院基建项目的成本管理》 1 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存在着重施工、轻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思想和传统习惯。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的投资管理和控制,而把投资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这样做尽管也能取得一定成果,但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主要反映在建设各阶段对投资影响程度认识不够深刻,以及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1.2 招投标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整体招标缺乏策划性,针对性不强。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编制准确性差,发包模式确定不当。其次是编制施工合同签订不严谨、不规范。目前普遍存在合同意识淡薄、合同纠纷和违约行为的状况。其原因:一是施工合同类型选择不当;二是由于合同条款内容不真实、不完备、不具体、不明确,引起纠纷。一些缺乏合同意识和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单位或人,认为合同条款太多,而造成条款缺款少项、不完备;一些合同虽然条款比较齐全,但内容只做原则约定,不具体;三是缺乏违约责任的具体约定,违约责任约定简单,易出现合同纠纷。 1.3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设计变更、施工签证随意、不规范;其次是施工单位采取低价中标的策略,在施工过程中利用设计变更、施工签证、隐蔽工程签证等方面大做 文章 。在签证上弄虚作假,以少报多;最后是不合理的签证纠正困难,特别是手续完备的签证、隐蔽工程签证等,更难纠正,使工程投资增加。 2 某医院住院大楼项目概况 某医院住院大楼及其附属项目(包括新建锅炉房、新建浴室、消防水池、污水处理设施、地下水泵房、配电室、室外综合管线、道路、围墙)、场地内拆迁项目、临时管线改造的设计、采购、施工及工程前期工作。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七层,四层传染病房和七层手术室各设一个技术夹层,建筑高度34米,局部高度39米,外墙装修为面砖,局部为铝塑板和玻璃幕墙,内装修为地板砖地面,乳胶漆墙面和顶棚,共设300个病床床位,层流病房洁净度要求为百级,手术室分为Ⅰ、Ⅱ、Ⅲ级。 为确保该项目总体成本目标,进一步加强了设计过程的事前和事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避免了因重大或较大设计错误或设计延误给工程造成不利影响,明确了设计中的成本管理奖罚措施,充分调动了设计部门在项目设计中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的积极性,力求实现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3 医院基建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措施 工程投资的80%决定于设计阶段,可以说设计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设计管理阶段成本管理的关键节点为方案设计的审批、设计图纸的审查会审、各设计阶段成本测算的编制与审批。各阶段成本测算审批的重点是确立目标成本,各阶段成本测算编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成本管控措施对成本进行优化的过程。各关键节点审查的要点是各阶段与成本相关要素的落实情况。二是成本信息数据库,质量功能配置、标杆管理等方法也被用于设计管理各阶段的目标成本测算和审批。在设计管理阶段各种成本控制措施并非独立实施,而是相互结合,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将预计的实际成本与可允许的成本目标进行比对,计算成本偏差与进行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反复使用。 从而使预估的目标成本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成本。三是在设计管理阶段采用限额设计是逐级控制优化项目开发成本的有效措施。按照上一阶段批准的目标成本总额和分项目标成本控制下一阶段的设计,能增强设计单位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意识,克服设计人员固有的重技术、轻经济的思想,树立设计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感,达到有效控制项目开发成本的目的。 某医院住院大楼项目设计阶段,为保证工程总投资的有效控制,在征得医院方同意的情况下,项目部与设计部门对施工图各专业进行了合理优化,确保了工程总 承包合同 的顺利签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部及设计部门重点对两版灰土挤密桩方案进行了反复优化,最终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案符合有关设计规范要求,且在工程费用方面可节省约15%。为进一步减小手术室噪声,项目部与设备厂家及设计部门共同配合,将原来悬挂在手术室结构层顶板上的排风设备上移至设备夹层,有效减小了手术室噪声干扰,进一步优化了设计。 3.2 加强招投标阶段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是合约规划。项目合约规划就是在项目目标成本已经确定的条件下,以合同作为项目经济活动的载体,以合约规划作为桥梁,对项目需要签订的合同数量及明细进行规划,将目标成本测算科目分解到具体的合同中,实现项目目标成本的落地。实施项目合约规划可以达到前置成本控制、指导采购招标、保障权责落地三个目的。此阶段成本管控的要素是:合同数量的确定与合同范围的确定。二是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就是在项目合约规划的基础上,按合约规划的科目,以合约分解成本为指导价格进行项目工程和采购的招标的工作。此项工作涉及工程、设计、成本、采购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签订合同时,要对合同金额与相应的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此阶段成本管控的要素是:投标单位的选择、招投标文件、评标和定标、合同签订。 某医院住院楼在招标确定中标单位后,合约管理部门应该仔细审核合同内容,避免合同中出现描述不清的语言和文字。要及时的与拟中标单位展开合同谈判工作,避免施工企业进场施工后以各种理由进行的索赔,合理转移合同风险。 3.3 加强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措施 施工阶段管理一方面是对施工过程中变更洽商管理来控制成本变更,设计变更和洽商在签订前要进行成本核算,定期统计,及时上报。另一方面是对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将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比对,设计变更和洽商导致的成本变化要及时在动态成本信息中予以反应,及时纠正成本偏差。此阶段成本管控的要素是:设计变更环节、施工现场签证、审图、总分包配合费、材料供应、工程款的支付。另外,信息化系统是医院对成本进行基建项目成本动态管控的有效工具。利用软件技术,医院可以对工程管理阶段的动态成本执行情况设置“预警”和“强控”两个监控手段。 从某医院住院楼主体结构部分、精装修部分和空调系统部分的工程变更情况可以发现,主体结构部分工程变更的金额为1036.08万元,精装修部分工程变更的金额为1627万元,空调系统工程变更的费用为464万元,金额都非常巨大,且这几项工程变更都位于关键路线上,都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工程变更的第一种情况来处理,先开始施工,然后立即启动经济评估工作,将工程变更的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该项目在做好了施工阶段现场进度控制,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包商自购材料设备的成本控制,以及施工管理等工作,通过医院基建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经过分包商的努力,总工期满足了医院的要求,总投资减少了约10%,近2000万元,达到了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1.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2. 成本管理论文提纲 3. 关于成本管理论文 4. 成本管理论文

毕业论文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一、查看资格文件 首先看这个公司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法人单位,要查看他的营业执照(是否按期年检)、税务登记证(分国税和地税)、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看他的企业的资格,是否有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4001安全体系认证、特殊产品的生产许可证、荣誉证书、获奖证明、入网证明、国家相关部门的鉴定报告等,一般的供应商都应该具备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弄虚做假的也比较多,所以只是一个最基础的评价。二、查看技术文件 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它的产品质量,但要内行看才行,可以看看它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质量保证措施、调试安排卡片以及各道工序的检验记录,这反映了一个企业实际运行的情况。三、实地考察 百闻不如一见,眼见才能为实,所以实地考察一番才最可行。首先要看它的办公环境,是否整洁、井然有序,办公区域的划分是否合理,人员的精神面貌、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彬彬有礼,对问及的问题是否能快速而明确地做答;再看这的生产车间,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摆放是否合理,工人是否有闲谈或开小差的,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如何,机器设备的使用率如何,车间的环境和光线如何等等;再看它的检验设备,检验是保证产品合格的基础,检验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检验人员是否有相庆的资质,检验人员的素质如何(让他们亲自操作一下或问几个问题就可知道一个大概);最后看他的仓库,摆放是否混乱,通道是否通畅,标识是否清晰。 这一步的考察并没有一定之规,但要注意某些细节,细节往往能反映一个工厂的全貌。四、供货体验 实际跟你打过一次交道后,你才会明白这个供货商是否可行,决定下次是否还要跟他们合作。要感觉如下几个问题: 1、供货质量:质量是否满足合同要求,是否在以次充好或打擦边球的情况(在标准的边界,不好判定合格与否)。 2、产品包装:包装是否坚固耐用,大小和重量是否合理,易于装卸搬运,易于计数,标记是否清晰,相似规格产品不易产生混淆。 3、交货期:在约定的交货期交货,不提前,更不能拖后,这是评判一个供应商诚信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 4、售后服务:服务很重要,看他们的的现场服务和培训方案是否可行,服务是否到位,是否随叫随到。 5、客户反应速度:这是反映一个供应商效率最主要的指标,对客户的要求和疑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答复(行或不行,是或否),这一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比较体会最深,比如我要一个民营企业发一件货,第一天说了,第二天货就到了;而让一个国有企业发一件货,答应的很好,但几天没有动静。 6、是否能为客户着想:合同中难免有漏洞,供应商如果可以用他们的经验、细心为你纠正一些错误或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将对你的工作打上一个双保验。 7、其它:按合同中双方约定的考核,是否落到了实处。 最后要记住,与供应商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所以你对供应商的各项要求也要合理有度。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1、企业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特点第一,低成本。采购人员在选择供应商时应着重考虑货源的低成本性。第二,高质量。采购人员需优先选择具有高质量货源的供应商。第三,稳定性。货源渠道的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供应商需及时向采购企业提供货源,以确保采购方能够顺利完成相关生产项目。第四,服务性。服务态度的优劣也是采购方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时所参考的重要指标,因此优质的服务态度也可提升供应商在竞标时的竞争力。2、供应商的分类从物资类型、风险大小以及采购金额三个维度考虑,可将市场上的供应商分为战略供应商、考察供应商、优先供应商、一般供应商四种类型。战略供应商,特指采购金额较大且供货风险也较高的供应商,其通常会牺牲短期利益以求能够建立长期双赢的合作关系。考察供应商,特指第一次向企业提供产品的供应商,由于供应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还不够密切,所以通常为其设置一定的考察期限,若考察期内表现优异,则可升级为优先供应商。优先供应商,特指供应产品虽然可以在其他供应商处进行购买,但企业却会优先选择合作的供应商,与上述我们所提到的战略供应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然,若优先供应商出现业绩下降等情况也可将其转为考察供应商。一般供应商通常指采购金额较小且供货风险较低的供应商,如提供办公设备、实验仪器、低值易耗品等产品的供应商。3、企业供应商选择的成因第一,资金实力。采购企业通常会选择现款现货的供应商,若其自身的资金实力相对较差,则很难获得采购方的青睐。第二,信誉状况。若供应商曾在供货合作中出现不守信用的情况,则采购方也会不与该类存在信誉问题的供应商进行合作。第三,合作意向。合作意向也是企业供应商选择中的关键。若供应商所有条件都满足采购方的要求,但其并无强烈的合作意向,则采购方也不会选择与其合作。第四,经营理念。在市场不断分化的背景环境中,很多供应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经营理念,并且在信息时代中积极寻求新的突破,但也有部分供应商止步不前,只满足于现状。采购方在选择供应商时也会考虑其是否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因为这会关系到采购企业自身的产品发展,因此这也是供应商选择的成因之一。三、建立供应商的选择模型1、采购管理与供应商选择关系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的选择关系不外乎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双赢互利关系。竞争与合作关系,即单纯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多种供应商选择时会出现竞争关系,而竞标成功的供应商则可与采购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无论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都仅仅停留在市场发展所需的层面。另外,双赢互利关系,即采购方与供应商通过共同谋划企业利益,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打造坚实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实现互惠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2、建立供应商选择流程第一,采购人员需针对采购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收集符合基本供货条件供应商的相关资料信息。第二,结合自身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对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和方向进行进一步地划分。第三,采购人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来提高供应商选择的合理性。第四,创建讨论组来针对各供应商的评价情况,从货源、供货质量、服务态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结合经由讨论小组所得出的结果,采购人员可拟定供应商的初选名单,并通过科学地对比逐一缩小范围,最终选出理论上供应商的最优解。第六,针对供应商的初选名单,采购企业可派遣专业的市场调研小组去对初选名单中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其生产能力、信用水平以及技术参数等多个方面地综合调查来判断各供应商的综合实力。第七,将理论分析结果和实地考察结果进行综合考量,最终选出理想的供应商。3、供应商的选择方法第一,定性法。主要包括招标法和直观判断法两种。其中招标法比较适用于企业所承接的订单数量较大,且多家企业同时竞争供应商的情况。此时企业可结合采购需求提出合理的招标条件,由供应商们通过竞标来选择最具优势的企业签订采购合同。而直观判断法则是通过专项人员对供应商进行调查了解后,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信息以及调查人员自身的经验来对供应商的综合情况进行直观判断,判断该供应商是否具备按期供货的能力。第二,定量法。与定性法的区别在于,定量法可通过实际计算来判断供应商的供货水平。以采购成本法为例,采购人员可通过将各供应商所提供供货方案中采购环节的各种成本支出进行汇总,在满足货品质量和数量以及供货期限等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最低的供应商进行合作。第三,层次分析法。该选择方法则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既可以将复杂的供应商选择问题简单化,又可以使采购人员的判断能力有用武之地。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策略1、供应链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方在选择供应商时应从产品质量评估、准时交货评估、合作态度评估、综合质量评估、价格因素评估几方面进行考虑。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供应商选择效率,采购人员还可建立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目标层。第二,准则层。第三,子准则层。2、模型的求解第一,确定单目标的评价矩阵,并以此为判断依据来计算得出子目标所对应的评判值。第二,针对每一个因素集合做出综合评判,并明确权重分配。第三,由单因素评判矩阵推断出评判向量。第四,将子目标构成上层级的单因素矩阵,并对其总目标的综合评判值进行计算。第五,结合因素集评判出单因素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给予相应的权重分配,从而得出二级评判向量。第六,以此类推便可得到一级评判向量。

  • 索引序列
  • 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论文
  • 国内外供应商选择研究现状论文
  • 供应商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 论文答辩选择供应商问题
  • 毕业论文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