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94

1234大兄弟
首页 > 论文问答 >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馋猫爱鱼鱼

已采纳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 , ;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要回避+,”字,人们不得不借用《庄子》的“太极”概念以代替“大恒”。帛书《周易》为道家传本这也许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传统的观念,都把《周易》作为儒家典籍。帛书《周易》出土之后,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不但《系辞》的“太极”、“大恒”概念与道家有密切联系,其它内容也与道家学说有密切渊源。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著文多篇,系统论证了《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而非儒家,《易传》亦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的作品。他还具体考证了《易传》是道家翟下学派之作(详见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第1版)。大陆学者也与之呼应。下面,仅从《易传》中与太极拳关系密切的两个重要概念:“阴阳”和“刚柔”,来分析一下《易传》与道家的关系及太极拳的哲学属性。阴阳说本于道家提到“阴阳”,人们会想到《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然而对于阴阳学说的产生,请看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中的论述:“战国前期和中期,阴阳学说是由道家倡导起来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孟子都不讲阴阳说。《论语》中无阴阳辞句。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中亦无阴阳说。儒家的典籍《中庸》,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无阴阳说。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前的儒家学者,并不以阴阳为一种范畴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变化。”最早关于阴阳说的文献,见于《国语·周语》: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用阴阳对立解释地震的成因。到了《老子》,就把“阴阳”作为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庄子》继承《老子》:“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大宗师)))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证据。亦可说明太极拳的阴阳理论渊源来自道家。刚柔说源于《老子》《系辞》中虽然有非常突出的刚柔观:“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但其渊源仍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在先秦哲学著作中,“刚柔”概念始见于《老子》,黄老学派作品中亦屡见不鲜。然而在孔、孟的著作中均无一见。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重要证据。《老子》哲学,不仅讲刚柔,而且特别强调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众所周知,“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正是太极拳修练和太极拳技击的关键要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不二法门。从“太极”、“大恒”、“阴阳”、“刚柔”这些重要概念的渊源分析,《易传》及太极拳的传统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难道还不十分清楚吗?宋明理学与太极拳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人物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颖、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作为太极拳经典之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王宗岳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那么,能否由此说,太极拳源自儒家理论呢?这又涉及到宋明理学配产生背景。原来,儒家学说到了唐代,由于佛、道傲冲击而限于困境。“唐代韩愈等,以及宋什儒家学者力转此风。”尤其是宋儒,“他们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作为道的内涵,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包招道家的道本论、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心性本体论、理事说等,建立起以天理论为核心的道本论思想体系。”(蔡方鹿:《中国道统思想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这就是说,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也是吸取佛道学说而来的。联系到上述太极、阴阳、刚柔概念的渊源,就更能说明问题。所以陈鼓应先生说:“宋明理学实乃外儒而内佛老,其理论结构与哲学基本范畴主要为因袭老庄与佛学。”(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当然,宋明理学毕竟属于儒家,他们的学说是对儒家理论的重大发展。这又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流派在历史长河中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倾向。无论儒家、道家,都有人主张三教归一。张三丰就是三教归一的宣传者:“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大道论·上篇)))“三教鼎立,如一屋三门,中无少异。”(《归源论》)笔者所论.无非探源追流、扩大眼界而已,决无门派之见。纵观历史而研究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恐怕还是要从《老子》以来的道家学说为主线,同时吸取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佛家学说的有用部分,从而完善太极拳本身的哲理系统。
195 评论

张小电1301

281 评论

华尔街学徒工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 , ;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要回避+,”字,人们不得不借用《庄子》的“太极”概念以代替“大恒”。帛书《周易》为道家传本这也许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传统的观念,都把《周易》作为儒家典籍。帛书《周易》出土之后,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不但《系辞》的“太极”、“大恒”概念与道家有密切联系,其它内容也与道家学说有密切渊源。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著文多篇,系统论证了《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而非儒家,《易传》亦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的作品。他还具体考证了《易传》是道家翟下学派之作(详见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第1版)。大陆学者也与之呼应。下面,仅从《易传》中与太极拳关系密切的两个重要概念:“阴阳”和“刚柔”,来分析一下《易传》与道家的关系及太极拳的哲学属性。阴阳说本于道家提到“阴阳”,人们会想到《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然而对于阴阳学说的产生,请看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中的论述:“战国前期和中期,阴阳学说是由道家倡导起来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孟子都不讲阴阳说。《论语》中无阴阳辞句。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中亦无阴阳说。儒家的典籍《中庸》,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无阴阳说。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前的儒家学者,并不以阴阳为一种范畴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变化。”最早关于阴阳说的文献,见于《国语·周语》: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用阴阳对立解释地震的成因。到了《老子》,就把“阴阳”作为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庄子》继承《老子》:“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大宗师)))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证据。亦可说明太极拳的阴阳理论渊源来自道家。刚柔说源于《老子》《系辞》中虽然有非常突出的刚柔观:“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但其渊源仍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在先秦哲学著作中,“刚柔”概念始见于《老子》,黄老学派作品中亦屡见不鲜。然而在孔、孟的著作中均无一见。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重要证据。《老子》哲学,不仅讲刚柔,而且特别强调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众所周知,“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正是太极拳修练和太极拳技击的关键要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不二法门。从“太极”、“大恒”、“阴阳”、“刚柔”这些重要概念的渊源分析,《易传》及太极拳的传统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难道还不十分清楚吗?宋明理学与太极拳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人物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颖、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作为太极拳经典之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王宗岳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那么,能否由此说,太极拳源自儒家理论呢?这又涉及到宋明理学配产生背景。原来,儒家学说到了唐代,由于佛、道傲冲击而限于困境。“唐代韩愈等,以及宋什儒家学者力转此风。”尤其是宋儒,“他们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作为道的内涵,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包招道家的道本论、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心性本体论、理事说等,建立起以天理论为核心的道本论思想体系。”(蔡方鹿:《中国道统思想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这就是说,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也是吸取佛道学说而来的。联系到上述太极、阴阳、刚柔概念的渊源,就更能说明问题。所以陈鼓应先生说:“宋明理学实乃外儒而内佛老,其理论结构与哲学基本范畴主要为因袭老庄与佛学。”(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当然,宋明理学毕竟属于儒家,他们的学说是对儒家理论的重大发展。这又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流派在历史长河中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倾向。无论儒家、道家,都有人主张三教归一。张三丰就是三教归一的宣传者:“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大道论·上篇)))“三教鼎立,如一屋三门,中无少异。”(《归源论》)

182 评论

奇文文1314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应该是在明末清初

351 评论

壁虎荡秋千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301 评论

纯爱火乐

要明确------太极与太极拳,是两回事。“太极”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名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规律。“太极拳”是清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武术拳法。据史料记载,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追溯此拳历史,可至陈清平、陈长兴,再往前追溯就是蒋发。虽然蒋发,对于赵堡及陈家沟的太极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当今太极拳的产生,影响最大的则是------王宗岳。在杨露禅拜师陈长兴、武禹襄从学陈清平之后,武禹襄获得一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中以太极之理来解释拳法,拳理妙极,于是,武禹襄、杨露禅共同依照《王宗岳太极拳论》,相辅相成的融合所学,创编出了当今的太极拳。由此,杨露禅、杨班侯皆称“杨无敌”,其“八门五步功”技惊拳坛,使“太极拳”闻名于世。这就是------太极拳的由来。

129 评论

不让一个字注册

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一太极拳教课书及行拳准则查证明朝留世太极拳文献。经研究整理;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如下。供大家研究议讨。太极拳论原著:张三丰 诠释: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新索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注:本文摘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的附文。原分二篇,实际上都出于王宗岳之笔。海南民间太极拳研究学者李师融先生,于2007年在台湾出版一书《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书中论证上文是明末太极拳家王宗岳根据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遗作“太极拳经歌诀”,加以整理写成。该文是历史上版本最早,最有权威的经典太极拳论文。明朝是古代武侠小说鼎盛期。但是未见有那一本小说描写太极拳。可推理太极拳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张三丰传人中另有南方四明山一支明末张松溪。清初文献记有张松溪功夫“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扑”。因忌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太极拳改名“内家拳”。

230 评论

小妮子乖乖81

太极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与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他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 ”与内宇宙全息。

87 评论

相关问答

  •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是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

    买买买嗨嗨嗨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changyin111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

    1234大兄弟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

    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尚书》。《尚书》又称《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

    狼人发生地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是

    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

    cathy101012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