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齐分享yeah
由于学习语言专业,接触到不少外籍教师,有来自北美洲,澳洲和西欧的。和其中一些教师有比较多的书信来往,相处也不错。他们常常会说“我们是好朋友”。然而,对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中西方人却有着很大的理解上和态度上的差异。多数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所谓好朋友的概念。尽管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更多的人渐渐懂得了哪些该问,哪些不该说,以尊重朋友的隐私,但是由于受到长期文化传统的浸透,双方对于保持友谊的做法上差异很大。 例如,在我们这里,一个人会很爽快的答应他的好朋友陪他去购物的邀请,即便他手头上有一些事情要做。好朋友之间会长期分享同甘共苦的感受。袒露各自的秘密。而在西方人看来,你完全可让一位朋友和你一起做某件事,但是你不要期待他会放下他在做的事,去陪你去做类似于购物那种不是很紧迫的事。即使是非常好的朋友也应该接受对方说‘不’,只要对方能够给出理由。其间的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西方,居住地的搬迁,工作的更换,学业的结束,婚姻的变化等等,都有可能使得深厚的友谊发生改变。这也说明他们的友谊较多地建立在互相经常性的来往上。一旦这种频繁的交往变的稀少或停止,那么他们的友谊就会凋谢并消亡。这和我们传统中所说的‘两情若到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去甚远。中国人比较多的是希望良好的友谊能够永远保持下去,直到一生。然而,西方人在一个时间内会有很多好朋友,但是这种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一旦情况发生改变,朋友也就发生改变。他们更多的是独立性,而非依赖性。他们不喜欢一方过多的依赖另一方。在中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对于他人在经济上经常性的资助,而在西方这可能更多被看作为让被资助方产生依赖性,也不符合他们对于个人品质培养的原则。而在中国,朋友间更多是需要得到具体实在的帮助。比如,找一份不错工作,请一位好的医生,职务的提升等等。西方人会因为对朋友带来哪怕是非常小的不便而向他致歉。在十分亲近的朋友间也使用很有礼貌的语言。而在我们这里,往往相反。比如,朋友不言谢。不必客套等等。所有这些差异都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影响。我们只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了解中西方之间在观念,思维,习俗,人际交往上的差异会有助于彼此建立起更良好的关系。 虽然亚洲人和西方人对友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人们不需要因为这些差异而裹足不前,不与西方人为友。 回想一下,在公共汽车上或是餐厅里,坐在外国人旁边的情形。当时你或许期望自己知道要怎么和他搭讪;也许你因为太紧张而不敢尝试;或者你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与不同文化的人士作朋友。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友谊的方式的确有很大不同。其实,跟一些外国人交往,会发现大有收获。 在开始和西方人聊天时,不要稳态隐私的问题。例如,年龄和薪水。还有,最好也不要评论对方的外表。由于他们的外表和身边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一样,他们也许会感到不自在。“你真的很美”之类的赞美之词也可能令他们不舒服。与刚刚结识的外国人,谈谈家庭、兴趣、工作或教育,一定不会错的。有关他们的故乡以及旅游,也是很好的话题。 亚洲人与西方人对友谊的期待也不相同。在西方文化里,通常和特定的活动有所关联:西方人和这个朋友打篮球,和另外一朋友散步,和另一群朋友看电影 …… 许多西方人士很注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如果你不被希望参与他们的某项活动,不要感到惊讶,这对于担心朋友会孤单的中国人来说,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中国人常常期望好朋友能给些忠告,并且在各方面都被关照。但从西方朋友身上很难得到如此关怀。因为大部分的西方人很重视独立自主,如果别人觉得他不能照顾自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他们会假设你也有同样感受。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许不能适用在所有西方人身上。接触的每个人对友谊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当你感到迷惑时,不用怀疑或担心,直截了当的询问。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文化同样也有很多问题,或许他么也在犹豫该不该问呢。 敞开心胸真诚对待朋友,尊重彼此的差异。你们所建立的友谊可能会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藏! 美国的年轻人从1935年起,就把每年8月的第一个周日定为国际友情日。这一天属于聚会和友情,他们一起分享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诉说平时不曾说过的心情故事,分享彼此珍藏在心底最深的感触。而如今,友谊日也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开始被不少中国人接受,尤其是在上海的一些外企,在西方文化的带动下,不少公司都开始在友情节前的周五给员工一个小时的假期,让自己的员工联络各自的朋友。这一个小时里,送出的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一杯共享的百利,但却可以让朋友们知道彼此的牵挂。
茱莉亚罗伯杨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四、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建立及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一)建立友谊的差异中国人对建立友谊非常谨慎,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他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彼此之间要接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到了一定的深度,摸清彼此的习性和脾气,发现彼此是志趣相投或是共同经历“磨难”之后才会在心里承认彼此是朋友,才会看重这段友谊。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友谊意味着朋友间一生的信约,是要慢慢培养的,因为友谊一旦形成就终身相随。中国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否则就不能为真正的朋友,只能算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辈。
由于学习语言专业,接触到不少外籍教师,有来自北美洲,澳洲和西欧的。和其中一些教师有比较多的书信来往,相处也不错。他们常常会说“我们是好朋友”。然而,对于朋友之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神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
西方茶 文化 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也涌现很多的关于西方茶文化的论文。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 参考文献 [1]朱亚夫.意义的
一、引言文化,这两种孕育自不同半球的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生产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有着极大的差异,截然不同的特色。这两种文化差异,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到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