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27

多儿的妈咪
首页 > 期刊论文 > 蒙古族服饰论文参考文献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ongQueenie

已采纳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羊羔皮加边。春秋两季穿大襟布大衣。无论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条3米长的蓝黑色布腰带。 旧时常见腰带上挂有带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双筷子,还挂有火镰,有的还挂有一条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顶都有用红布条编成的一小圆疙瘩,两边耳扇在后部相连,前边可以护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长袍,用蓝布缠头,城镇居民以戴礼帽为多。 妇女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少女夏天穿的长袍一种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种从中间系排扣(银扣或布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宽,叫“比西米特”。长袍上绣有各种图案花边。腰上缠红、绿、黄色的绸子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布头巾,喜带戒指、手镯和耳环。已婚妇女穿“铁尔勒克”,外套“切格德克”,不穿“拉布西克”。有的穿无袖长袍“别日孜”,腰部左右系带。不用钮扣。帽子上缝有银饰物,帽顸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已婚妇女的长袍均不系腰带。老年妇女的衣服不用色线绣花边,帽子上无银制饰物。

281 评论

nono521521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241 评论

喊我11就很好

这里56个民族都有(图片) 这里有各民族详细介绍: 民族服饰 有图 还有很多:

137 评论

juan娟娟123

蒙古族的人大都穿着长袍,带着小毡帽,穿着厚皮靴,戴着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首饰、珠宝。

240 评论

yeting1976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有冠帽、袍服、靴子三大类,主要有蒙古帽、蒙古袍、蒙古腰带、蒙古坎肩、便裤套裤、蒙古靴子、女子头饰、男子装饰等。蒙古帽子种类很多,帽子在蒙古语中称“玛拉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固顾冠、风雪帽、圆帽、陶尔其克帽、礼帽、头巾、耳套及土耳其帽。蒙古民族视冠饰为极尊贵之物,用名贵的宝石、珍珠、皮毛、丝绸制做帽子,在帽子上还有讲究和礼仪。日常不乱扔乱放帽子,摘帽后把帽子放在高处,忌讳踩踏和跨迈帽子,以示庄严尊重。蒙古袍是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装,蒙古族称“特日列克”。它也是蒙古民族根据自己生产生活特点总结形成的,它具有御寒和骑乘方便的特点。蒙古袍根据其使用面料,可分皮袍和布袍两大类。皮袍以其皮质分为绵羊皮袍、山羊皮袍、二茬皮袍、秋羔皮袍、羔皮皮袍、狼皮皮袍,还有用狐狸、水獭、貂鼠、银鼠等各种稀有珍贵皮张缝制的蒙古袍。布料袍也有锦缎袍、丝绒袍、布袍等之分,可把布袍做成棉、单、夹袍,以供不同季节穿用。穿蒙古袍腰间系腰带,是蒙古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棉布或丝绸制作,长约20尺,用整幅丝绸或棉布制成, 男女长幼的腰带系法、颜色、长短等都有讲究,一般男子腰带宽而长,妇女则细而短,而且腰带有三大妙用:一是保暖,二是骑马时保护内脏不受颠簸,三是可悬挂一些实用饰物。蒙古坎肩也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之一,是穿在蒙古袍外面的装饰性无袖短衣,多为对襟式,一般用绸缎缝制,用库锦、彩虹条、金银曲线镶边,用金、银、铜、宝石、珊瑚钉扣袢,工艺考究,华贵典雅。蒙古靴是蒙古族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它可防虫蛇叮咬,也能在骑马时防止脚和小腿被蛰破。因面料不同可分为皮靴、布靴、毡靴三种,不同时期,款式有所变化,有大翘尖、小翘尖、圆头、尖头、薄底、厚底等,靴面帮上贴绣图案,典雅大方。

328 评论

有星星的夜

蒙古族服饰特点如下: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

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族的生活特点如下: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人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白节(也称白月)。

扩展资料:

蒙古族宗教与信仰:

蒙古人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铁骑文化:

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蒙古帝国,并由他的后继者作为一支独特的骑兵部队加以维护。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也是拜叔盖·巴特尔之子铁木真所赐。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擅长狩猎,一生都生活在草原上。从童年起,他们就学会了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弓。每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到六十岁时,都必须参加狩猎和战争。而蒙古人则完全由成年男子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军队是按照十、一百、一千、一万的十进制编制的。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为了容纳伤亡和磨损。万兵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一样,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战斗。个体士兵大多是一支千余人的军队的一部分,

是现代“团”的一部分。蒙古部落首先以一千蒙古人为单位组织军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漠河人,将被分离,分配给其他部队,这样他就不能组织和动员他们,也不会威胁统治家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人 (蒙古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服饰

333 评论

宝宝的口红

1、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生活特点:

(1)交通习惯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2)牧马

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古代时期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

(3)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4)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的起源据记载,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

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后人也有称其为“蒙兀戈喇”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绎史》《帝系谱》记载:三皇之首包羲后裔包豕韦封蒙国,嫡嗣世袭称蒙国豕韦,商王武丁五十年北逐豕韦入北狄为东胡。《夏史初曙》《东北民族史略》载蒙国豕韦北迁为蒙兀(鲁斯)室韦始见于《唐书》。屠寄《蒙兀儿史记》开宗明义将室韦作为蒙古的族源。王国维、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韦说。张久和进行了系统论证,蒙古室韦说成了学术界较流行的一家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百度百科-蒙古族服饰

118 评论

小精灵926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308 评论

相关问答

  • 蒙古族舞蹈论文题目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探析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

    独家记忆15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民族风服饰论文文献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

    autumngold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苗族服饰论文大纲参考模板下载

    苗族的服饰大多都是遍施图案的,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一起用文山“花苗”,在衣服黑色圆领斜襟窄绣衣的领边,绣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纹路有很多都是花状

    战斗鸭鸭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苗族服饰论文模板

    你可以上网查查苗族服饰,,,根据他的色彩搭配描述,再从苗族文化为切入点探究这种色彩的起源,应该就这样吧,不过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不好意思

    曹婕倩风恬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苗族服饰论文题目

    有啊。收费要吗?

    魔戒之love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