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与袁志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袁志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袁志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宽展对连轧产品尺寸精度的影响10线材连轧过程中影响轧件宽展因素的探讨1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钢铁产能高速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线材产品作为深加工的原料,用户对其性能和尺寸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速线材轧机的工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精度的控制越来越完善,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仍有多种可调节因素影响着产品尺寸精度。本文仅以唐钢一高线为例,对影响宽展的因素及其对产品尺寸精度的影响作简要分析。2唐钢一高线轧钢工艺简介唐钢一高线是国内“八五”期间建成的拥有国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生产水平的一条高速线材生产线,原设计生产能力为35万吨/年,最高轧制速度108m/s,保证轧制速度为90m/s,原设计产品规格为Ф—Ф13mm的线材。多年来,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引进生产线的生产能力,通过不断完善轧制工艺及强化设备管理,截止到2004年,我车间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58万吨。2005年3月对一高线进行了改造,原料断面由135×135mm改为150×150mm。改造后轧机数由原25架增加到26架,在Ф500轧机前增加一架Ф550平辊轧机,仍保持原轧机平立交替布置及无扭轧制工艺不变。孔型系统为平箱—立箱—平棍—平棍—平棍—箱—椭圆—圆—椭圆—圆——。终轧速度为90m/s, 产品规格Ф一Ф12mm,产品精度达到。加热炉为蓄热式步进梁加热炉,加热能力80吨/小时,设计连铸坯全部热送热装且钢坯入炉温度不低于600℃。3线材连轧过程中轧件宽展的影响因素根据本厂一高线工艺和设备的具体情况,笔者在多年的生产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现就本生产线实际生产中影响轧件宽展的因素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压下量对宽展的影响宽展量(毫米)压下量是影响宽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压下量的增加,宽展也增加。这是因为一方面随高向移位体积加大,宽度方向和纵向移位体积都相应增大,宽展也增大。另一方面,压下量增大,变形区长度增 30加,根据最小阻力定律,金属质点沿阻力较小 25的横向流动变的更加容易,因而宽展也加大。 20用同一孔型系统生产同一规格产品时,压下量 15根据轧槽磨损情况进行微量调整。在轧制 10不同规格产品时,由于本厂增1#和1#—8#架 5压下量(毫米)为共用孔型,各道钢料断面积都有变化,如由Φ改为Φ品种时,前9道分别要 增加压下量。每道钢料的宽展都要增加,轧 图1件宽度相应增大,对轧件进入下一架轧机的咬入不利,如调整不正确轧件可能不咬入或打滑造成堆钢事故。另外应对导卫量的大小做相应调整。宽展和压下量基本上是线性关系如图1所示。轧辊直径对宽展的影响随着轧辊直径的增加,变形区加长,纵向阻力增加使轧件宽度增加。由于轧辊磨损后需经常重车辊径变小但每次重车量相当于原辊径的,带来得影响甚微,可以不考虑。但由最小辊径换成最大辊径时,辊径差在6%~10%,这时宽展量变化就较明显,在调整时就要考虑这一因素,特别是在2#、3#、4#三架平辊轧机上较明显。在实践操作中,当由最大辊径换为最小辊径时,如该架次的理论调整速度Δn,但实际调速应为()Δn。摩擦系数对宽展的影响随摩擦系数的增加,金属纵向流动及横向流动阻力增加,在线材生产过程中,由于轧件断面小,金属纵向流动阻力增加较多,而横向流动阻力增加较少,因此,摩擦系数增加将使延伸减少,宽展增加。凡是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都将通过摩擦系数引起宽展的变化。主要有: 轧制速度的变化、金属化学成分的变化、轧制温度的变化、轧辊及轧件表面状态的变化等都直接影响摩擦系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宽展的变化。钢坯温度的影响宽展量(毫米)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温度℃图2 轧制温度对宽展的影响在轧制过程中钢坯温度对宽展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轧件和轧辊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变化对宽展的影响。由于一高线加热炉按实行热送热装条件设计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实现连续热装,造成入炉坯料温度相差几百度,这样就不能保证坯料出炉温度的稳定和均匀。轧制温度主要是通过氧化铁皮性质影响摩擦系数,从而间接地影响宽展。在较低温度阶段由于温度升高,氧化铁皮生成,摩擦系数升高,从而宽展亦增。而到高温阶段由于氧化铁皮开始熔化起润滑作用,摩擦系数下降从而宽展降低。线材生产轧制温度均在950~1150℃度之间,摩擦系数由最大向最小值方向变化,如图2所示。所以轧制温度变化对产品尺寸影响非常明显。例如:轧件在长度方向温度不均,造成成品尺寸不均。头尾温差较大时,成品头尾尺寸超差现象较严重。炉内温度不稳定造成出炉坯料温度成批发生变化,对成品尺寸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温度高时整条钢尺寸偏小,温度低时尺寸偏大。钢种变化的影响生产过程中,钢种的更换造成轧件在同一孔型上宽展量的变化。由于不同钢种的变形抗力,摩擦系数的不同就会造成轧件在同一孔型上的宽展量的变化。如当由低碳钢换为高碳钢时,轧件的变形抗力增大,保持轧件同一高度时,轧件宽展增加,轧件断面增加,进入下下一道次后容易过充满,破坏了连轧常数,形成堆钢轧制易出现生产事故或成品尺寸偏大,严重时出现废品。一般情况是,为避免孔型过充满,各道次辊缝值应该由粗轧向后逐架适当减小,配合速度调整来达到合格产品尺寸。调整量大小应视具体条件而定,实践操作中当由低碳钢转为中高碳钢或合金钢时,而且规格不变,同架次的钢料往下限调整。粗轧压下量增加1-2mm,中轧压下量增加,预精轧压下量增加约。反之,根据成品尺寸仅需调预精轧钢料就能实现正常稳定生产。轧制速度的影响当轧制速度超过2m/s时,摩擦系数f随速度增加而下降,造成小宽展大延伸轧制现象。对小断面圆钢影响较明显。对本条生产线轧制时从第一架的到终轧架次的90m/s。每架的速度都在递增,所以因速度影响宽展量的变化规律是由大变小,延伸由小变大。另外,如在稳定生产过程中,把终轧速度由80m/s提到90m/s时,其它条件不变所生产出的成品尺寸变小(可减小)。相反,速度由高速降到低速时成品尺寸变大。在钢料和速度调整时要针对这一规律及时调整。张力的影响线材生产线实行的是微张力轧制,张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尺寸精度。张力增加造成宽展减小,断面减小,形成拉钢状态不能保证产品尺寸。这时,只有按从前到后的顺序调整每架之间的张力,来保证每秒流量相等。调整工作由主控台操作工通过观察每架次电流或负荷的变化来调整好每架间的张力值,就能实现机架间的微张力轧制。结语:讨论宽展在实际生产中变化规律,认清宽展在生产中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对操作者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虽然各因素对宽展的影响目前还不能用数学方程式定量的表达清楚,但并不意味着了解影响宽展的各主要因素就失去了意义;相反,对影响宽展的因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理解的越深刻,就越能迅速揭示和正确解决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工艺问题。例如,生产中钢种更换,轧件温度变化等都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在稳定的生产过程中,突然某一条件发生变化而使稳定过程遭到破坏,中间事故增多,成品规格超差,这时就需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轧机调整使之过渡到一个新的稳定轧制过程。能否预见到轧制状态的变化,或者一旦发生变化能够迅速完成这种调节过程,都是和对宽展规律认识的深度分不开的。参考文献:1、袁志学 扬林浩 主编 《高速线材生产》、冶金工业出版社。2、康永林 主编 《轧钢工程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宽展对连轧产品尺寸精度的影响10宽展对连轧产品尺寸精度的影响10线材连轧过程中影响轧件宽展因素的探讨1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钢铁产能高速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线材产品作为深加工的原料,用户对其性能和尺寸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速线材轧机的工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精度的控制越来越完善,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仍有多种可调节因素影响着产品尺寸精度。本文仅以唐钢一高线为例,对影响宽展的因素及其对产品尺寸精度的影响作简要分析。第 1 页2唐钢一高线轧钢工艺简介唐钢一高线是国内“八五”期间建成的拥有国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生产水平的一条高速线材生产线,原设计生产能力为35万吨/年,最高轧制速度108m/s,保证轧制速度为90m/s,原设计产品规格为Ф—Ф13mm的线材。多年来,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引进生产线的生产能力,通过不断完善轧制工艺及强化设备管理,截止到2004年,我车间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58万吨。2005年3月对一高线进行了改造,原料断面由135×135mm改为150×150mm。改造后轧机数由原25架增加到26架,在Ф500轧机前增加一架Ф550平辊轧机,仍保持原轧机平立交替布置及无扭轧制工艺不变。孔型系统为平箱—立箱—平棍—平棍—平棍—箱—椭圆—圆—椭圆—圆——。终轧速度为90m/s, 产品规格Ф一Ф12mm,产品精度达到。加热炉为蓄热式步进梁加热炉,加热能力80吨/小时,设计连铸坯全部热送热装且钢坯入炉温度不低于600℃。

与等候袁世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题外话: 对外政策只能是当时的合法政府 太平天国都不算的啦主题:太平天国:经济上:对外贸易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建立商业关系,鼓励外贸。 但是严禁贩卖鸦片 政治上: 坚持平等交往洋务运动: 经济上: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跟外国发展贸易,但实际遭受外国压迫。 政治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跟外国发展友好平等关系。实质上也是不平等的。丧权辱国。 但有一些开明人士,还是坚决抵抗外辱的,像左宗棠之类的,邓世昌啊。义和团 : 盲目排外 拒绝一切外国事物洋务运动后的清政府:经济成为帝国主义走狗,对外关系上完全沦为帝国主义走狗,出卖国家主权维 持其统治。两个字“卖国”!!慈溪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辛亥革命后,没被袁世凯把持之前: 对外号称坚持平等原则 和平来往 但对外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有效,企图换来帝国主义对新政府的支持,-----资产阶级软乱性的体现袁世凯时期 :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换取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的支持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 不同军阀分别勾结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出卖国家主权,换取支持蒋介石的民国政府: 宣称与外国平等交往 但是 实则卖国 对日本 不抵抗政策 对美国 出卖主权 换取支持 对苏联为代表的红色政权 敌视 断交 不承认后期因为二战大环境的需要 名义上废除了与英美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 但实质上继续遭受帝国主义特权压榨 二战胜利后 以五大国姿态出现 对外交往应该来说 除了与美国之外 应该是平等的交往 算扬眉吐气 但是 对美国的卖国行为加剧了 全面投降美国汪精卫的武汉国名政府(后迁往南京),即,伪政权.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换取个人利益 正真意义上的卖国贼!!!!还有前期的溥仪伪满洲国 全面倒像日本 也是鬼子卵翼下的卖国政权!!

当时袁世凯已经是国民大总统可以说是站在了顶峰上了,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称帝,难道他就没想过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袁世凯称帝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袁世凯称帝的原因 一般来说很多人都以为袁世凯的复辟是想要当那种古代的封建皇帝,但是其实袁世凯是要做君主立宪体制下的皇帝,这两者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真正大总统的权势一点都不在正常君主立宪制的君主之下,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还要去称帝呢?首先袁世凯的时代局限性是不可忽视的,出生于封建王朝的袁世凯对于权力最高的地位“皇帝”有着自己的渴望,这是他会选择称帝的一大原因。 袁世凯称帝还和当时的局势有关系,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其实是由地方的各种军阀势力掌控的,他根本不能调动地方的势力,这样导致了国家内部其实还未统一,所以其实当时的中华民国只能说是一个明面上的国家,内部依旧是四分五裂的,所以他需要增强中央集权,约束地方势力,达到真正一统国家的目的,同时他也得到了不少军阀的支持才敢重建君主立宪制,但是谁知道刚一称帝,这群人就反水了。 其次当时孙中山等人虽说让权给袁世凯让他当了大总统,但是却临时改成内阁制,导致议会权利过大,议员们大多又是没有什么执政 经验 的人,所以内部很混乱, 政治 混乱,国家 自然 很难发展起来,而袁世凯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所以他不会容忍作为议会的傀儡,自然要进行改革,所以在一群人的支持下转而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袁世凯自己走上了称帝的不归路。 袁世凯洪宪帝制 民国元年三月,孙中山宣布退位,袁世凯接任成为了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上任之后不久,便开始不安分地各种小动作。其中动静最大要算1913年涉嫌谋害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这件事也导致了孙中山等人发起二次革命,意欲要袁世凯下台,但最终被袁世凯镇压。同年10月,国会在袁世凯的压力下进行选举,同意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袁世凯却又以“叛乱”的罪名解散了国会。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袁世凯的动作越来越大,先是用《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了《临时约法》,又修改《总统选举法》,将总统选举制改为终身制,大权独揽,积极地为改行帝制做准备。 民国四年,袁世凯在英国、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为缘由,大肆鼓吹君主制度,他的党羽也作请愿团拥护袁世凯称帝。在各省匆促的“国体投票”之后,参政院以总代表的名义,推选袁世凯上位,为中华帝国皇帝。 民国四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假意地推脱了几番之后便接受帝位,并且亟不可待地将民国五年定为“洪宪元年”,并准备于洪宪元年的 元旦 登基。不料此举却遭到了全国各地大多数人的反对,护国运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洪宪帝制”仅存在102天,袁世凯便迫于压力取消了帝制,这一场帝制复辟的闹剧也随着袁世凯的病死最终落下了帷幕。 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 袁世凯虽然想要称帝,但是很不幸的,他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不得不宣布退位了。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袁世凯就成为了清政府的一大支柱,之后他又逼迫清帝退位,使得中国得以和平地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后经过双方协商,袁世凯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这时候的袁世凯因为逼清帝退位,结束清朝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认为他是一个治世能臣,但是之后随着宋教仁案的爆发,袁世凯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他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加强了总统的权利,但是其实已经使得全国上下民心不一。 之后因为中日之间《二十一条》事件,国内诸人不得不暂时停止对于袁世凯的讨伐,一致对外,因此这次谈判,中国虽然最后签订的条约依旧很不平等,但是比起最初的条约已经好了很多。因此袁世凯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但是好景不长,做“总统”总是不如做“皇帝”来得好,袁世凯的野心让他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在一些人的支持下,他宣布废除原有制度,自称皇帝,建立中华帝国,但是这个举措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反抗者竞相起兵,为了安抚四方,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最后在国人的谩骂中因病去世。 袁世凯死后谁当总统 袁世凯之后的总统是黎元洪,他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人副总统,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当上民国总统的人,可以说黎元洪的一生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现在我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人。 黎元洪早年的时候曾经在北洋水师里面当兵,后来在甲午战争里面,战舰被日本军队击溃,他不得已跳海幸好得救,后来黎元洪得到张之洞的赏识跟着张之洞几次前往日本考察学习。后来在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黎元洪成为了当时湖北军的都督,先后被推选为副元帅,大元帅等职位。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黎元洪跟着袁世凯一起定都北京,并且在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以后被任命为副总统,但是袁世凯对他并不放心,迫使黎元洪进京,并且将之软禁,后来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又两次出任大总统之位,但是最后结果都不好,都很快就被逼退位。 虽然说黎元洪的政治才能并不出色,但是后来他在实业上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晚年的他致力于开发实业,兴办了很多的工厂煤矿,同时还在故乡建立的小学,资助 教育 事业,可以说也算是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直到1928年的时候,黎元洪因病去世。 纵观黎元洪的一生,他的人品是值得肯定的,在大是大非上,在国家兴衰上,他的立场都是非常坚决的,而且他为官清廉,行为端正,道德作风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但是他的才能是有限的,在政治上的能力相比起同时代的袁世凯等人来说要差了不少,所以没有在国家昌盛的道路上作出太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1. 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2.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 3. 关于近代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 4. 关于袁世凯的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5. 护法运动的意义有哪些

近代史的人物多了去了,你要哪一个人物?或者是干什么的,评价什么都要说清楚,这样文章才好写出来啊。实在不会就私聊我看看

与吐蕃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数万将士保疆土,忠魂永留石堡城 文/杨永春 (一) 石堡城也称“铁仞城”。坐落于今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南25公里处的日月藏族乡莫多吉,石堡城就建在高约300米的东山上,其顶部海拔3600米,地势相对平缓,东、西、南三面为悬崖绝壁,构成了三角形状的天然城堡。只有一小径通其顶部,极其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石堡城再向南15公里,就是日月山,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莫多吉村,蒙古语为森林多的意思,恰好就是石堡城山角下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据史书记载,隋朝五年(公元581年),隋军在石堡城(今莫多吉村),修建石堡城设戍屯兵。1983年体制改革更名为日月藏族乡莫多吉村。全村总户数为261户,总人口为1040人,有汉、藏、土、蒙古族等民族。总面积为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为平方千米。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籽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养殖业、外出打工等。 别看莫多吉村不大,但该村辈辈出英才 ,代代有能人,特别是解放后,莫多吉村受传统思想及文化教育的影响,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不胜数,毕业后走上领导岗位及投身教育事业的人大有人在。 改革开放后,莫多吉村人材流失严重,大部分人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定居在县、市及外省城市。现在留守莫多吉村的村民只占原村民的60%左右。 上初高中时我曾和小伙伴们几次去莫多吉村北面的石堡城玩,那时候从大人们口中知道它叫方台,还不知道方台还有个小名叫石堡城。更不知道它还有个别名叫“铁仞城”。 去石堡城玩不为别的,只为像其他人说的那样,里面有许多古钱币(麻钱),可我太贪玩,虽去了几次,却一枚铜钱都没找到,只捡到几片瓦罐或砖的碎片。 另外还有一个想去的理由就是上石堡城的石缝里有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这里怎么会有铁链?是谁放上去的一直是个迷。少年时往往经不住诱惑,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就相约去爬石堡城。 每次去石堡城玩都是瞒着大人们偷着去的。因为大人们都说那里是“死人沟” “万人台”。石堡城下面埋了无数的死人,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吱吱唔唔地也说不清楚。当然,有时我们也会从那里发现一些大骨头,可我们并不害怕,相反总认为那是从山顶上摔下来的牛或其它动物的骨头。 直到高中毕业后才知道,原来那里是古战场,方台原名叫石堡城, 历史 上这里发生了无数次的争夺战,死伤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最大,最残酷的一场战争是由哥舒翰率领的唐朝军队与土蕃守军的较量,此次争夺战,死人数万,石堡城下的山沟里血流成河。当时,石堡城山下还没有人居住,这里自然就成了哥舒翰临时驻扎的兵营。 如果你有勇气攀登上石堡城山顶,你就会发现,山上有大小不一的两个平台,北边为小方台,长宽均约40米,南部为大方台,长约50米、宽约15米,两平台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山脊相连。台上还有两个石砌小高台,据传是烽火台,紧邻悬崖边上有残存的房屋基址,周边放布着大量的砖瓦残片。 考古工作者曾在大小方台上采集到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在附近的照壁山上有兵行道,山下有料瓣台、点将台、万人坑、马场台、马场弯等军事遗址。 传说石堡城这座军事要塞是隋朝五年(609 年),隋炀帝统兵西征吐谷浑时依山构筑,“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这首隋朝名将史万岁笔下的《石堡山》诗,可以验证石堡城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军事据点。 唐开元五年(717年)为吐蕃所据。 从开元十七年(729年)起,唐朝与吐蕃在这里开展拉锯战,双方反复争夺此城。唐军占领石堡城后,曾在此城设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 (二) 后来,石堡城又被吐蕃军队占领, 占领石堡城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前哨阵地,屡屡出兵,攻扰唐河西、陇右等地区。为此,唐朝视石堡城的吐蕃军队为心腹大患。 唐开元十七年三月 (729年3月),唐玄宗李隆基命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共议攻城大计。但诸将均以石堡城道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孤军深入,恐遭覆灭为由,提出应谨慎行驶 ,从长计议。只有李炜不以为然,他认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尽快夺回,虽有危险,为国而战,死不足惜 。 唐玄宗李隆基认为李袆的建议可行,当即将重任交给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袆。李袆则大胆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日夜兼程杀奔至石堡城。由于,吐蕃守城官兵一时大意,被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石堡城再度落入唐军之手。唐玄宗遂改石堡城为振武军,并留兵设防。 自此,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吐蕃军队却连战连败,便再次派使节求和请婚,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也从中干旋,唐答应吐蕃要求。十八年,双方约定以赤岭(日月山)为界,并在此进行茶马互市。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朝和吐蕃在赤岭树碑纪念。 可后来,吐蕃军队亡大唐之心不死,趁唐朝军队防备松懈,再次占领石堡城,并以此为据点,攻击唐朝河湟等地。 为了尽快收回失去的土地,唐军曾多次向石堡城发起进攻,可终因山道险远,且易守难攻,而未能取胜。 吐蕃和唐朝军队经过多年的拉锯战之后, 有一段时间吐蕃占据了石堡城,并不断加固城堡,没想到这一占,唐朝军队竟然很久都没拿下来。 为此, 在大唐与吐蕃的交战史上,石堡城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个令人心酸之地…… 盛世大唐,重人才,广纳贤才,对各方人才采取开放的态度,特别是西北边疆,许多异族名将,慕名而来,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突厥人哥舒翰就是其中之一。 哥舒翰未发迹时,是当时长安城中著名的公子哥,他的父亲是部落首领,母亲是于阗国的公主。出身高贵的他,整日喝酒赌博,无所不为。此时的哥舒翰已经四十岁了,谁也不会想到他还能咸鱼翻身。 一次,哥舒翰和长安县尉发生了冲突。他没想到一个小小县尉,根本不认识他这个公子哥,更别说尊敬了。又羞又怒的哥舒翰一气之下跑到了河西,发誓不混出个人样绝不回长安。 哥舒翰投靠在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他生性豪爽而又轻财仗义,很有军事才干。在王倕的军中,他治军有方,号令严明,很受士兵们爱戴,但也只是个籍籍无名之辈。 常言道,有福之人不用忙。 公元746年河西节度使换成了王忠嗣,哥舒翰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自己的伯乐——王忠嗣。王忠嗣十分看重哥舒翰,短时间内便提拔他为大斗军副使。 王忠嗣派哥舒翰去征讨吐蕃。有个副将见哥舒翰时礼节傲慢,不听哥舒翰的指挥,哥舒翰就用木棒将他就地正法,其他军士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再不敢轻视他的命令。 吐蕃大军三路来犯,哥舒翰率部一马当先,抵住来敌。苦战中,哥舒翰手中的长枪都断为两截,但他丝毫不以为然,手持断枪,如出海蛟龙 ,击溃了吐蕃三路大军,从此哥舒翰名扬天下。 哥舒翰打仗有个特点,常常用枪搭在对方的肩上大声呵斥,对方一回头,他便用枪刺中对方咽喉,然后用枪挑到空中摔在地下。几次下来,对方没有不死的。他的仆人名叫左车,这时就下马斩首,主仆配合默契,可以说无往而不利。 唐玄宗到了晚年,仍对开拓疆土,十分有兴致。他命令王忠嗣攻打吐蕃据守的石堡城。可王忠嗣觉得石堡城地形险固,吐蕃举国而守。攻城不易,而且得不偿失,不如厉兵秣马,等待机会,相机而动。最后,王忠嗣微微一笑,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唐玄宗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加之后期,王忠嗣又不积极配合攻城行动,以致于石堡城迟迟未能攻克。唐玄宗盛怒之下,将王忠嗣召回京中,严加审讯。 哥舒翰听说王忠嗣被逮回京中问罪,不顾皇帝的盛怒,毅然决定前往营救。部下提醒他多带点钱去打点,可哥舒翰明白,皇帝要收拾王忠嗣,带多少钱都无济于事。他慨然说道:“如果正道尚存,王公一定不会冤死。如其正道沦丧,多贿赂又有什么用。”于是便空着手回到京中。 哥舒翰不顾一路困乏,进宫面圣,跪在唐玄宗面前,苦苦哀求,表示愿意以自己的全部官爵来换王忠嗣一条命。 唐玄宗很欣赏哥舒翰的一片忠心,让他接任王忠嗣的职位,可就是不同意饶恕王忠嗣。哥舒翰仍再三恳请,史书上说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让堂上文武百官为之动容。 唐玄宗也有些感动,同意饶王忠嗣一命,不过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拿下石堡城。 皇命难违,加之救王忠嗣性命要紧,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哥舒翰只好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吐蕃举全国之力固守的石堡城。 石堡城名为城,实则一个军事堡垒,弹丸之地,却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和地形之险峻,为唐朝和吐蕃所看重,并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死伤惨烈。 要攀上石堡城,绝非易事。山壁上几乎没有通道,而且荆棘杂草丛生,多数地方必须手脚并用。攀上山脊,小道仅容一人通过,吐蕃当年依三面断崖、一条窄径而筑此石堡险城,其目的就在于扼守青陇,控制河湟。 唐朝大军驻扎在石堡城山下,经过详细的地形了解和考查后,哥舒翰认为石堡城三面临山,都是悬岩峭壁,爬不上去,如想取胜,唐军只能走一条山路进攻,除了强攻,别无它法,为此,哥舒翰派兵攻打了几次,可是在吐蕃军队的檑木滚石下大唐军队死伤残重,无功而返。 哥舒翰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靠夜晚偷袭的方式拿下石堡城!” 当晚,也许天上的星星不忍再睹唐朝与吐蕃军队的血腥残杀,都躲进了厚厚的云层,石堡城四周一片漆黑,当 夜深人静时哥舒翰随下令攻城。 当时,吐蕃守军虽仅有数百人,但凭险据守,以檑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这一方小小平台成了唐蕃双方士兵激烈争夺的核心。唐军死伤残重,不得不撤回。 简短休整后,唐军再次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难破城。此时,大唐将土势气低落,私下里已有无数怨言。 为扭转这一局面,重新激发将土们的斗志。次日,哥舒翰欲杀一儆百,斩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高、张两将请求再予三日期限,倘不能破城,再杀不迟。 哥舒翰也已急红了眼,亲自在后面督促军队进攻,“谁敢后撤一步就立马处决”。 终于在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后,拿下了石堡城。据说,攻破石堡城的那一天,整座城都被唐军的鲜血给染红了。 唐朝军队最终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如期占领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战后,唐易城名为神武军,驻兵戍守。 哥舒翰的石堡城之战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意义重大,唐朝以此为契机,步步进逼,而吐蕃则失去了东进的跳板。自此以后,唐朝在河西、陇右的战场上占据了优势。 如今这一带的老百姓大多不知道 历史 上这场著名大战的来龙去脉,但对其惨烈程度却略知一二,他们把石堡城叫作“万人台”,还说山下有“万人坑”。 石堡城的胜利,使王忠嗣得于获救,被贬为汉阳(今湖北)太守。这已经是当时最轻的处罚了。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唐玄宗曾因为同样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杀掉了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婿。 哥舒翰激于忠义,怒攻石堡城的事迹在军中传扬开来,将士们无不钦服,愿意为他而战。哥舒翰也成为唐玄宗在位期间举足轻重的名将。 为掌控此地,唐蕃之间在80年里共计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争夺战,双方死伤不下十万人,以致杜甫发出千古悲叹:“君不见黄河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决定性的一战,对吐蕃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这一战之后,唐朝又派兵在日月山以西屯兵,以及在其他地方纷纷取得胜利,从此,河西、陇右的防卫力量也大为加强。 这样一来,唐蕃两国的分界线向西一直推进到了青海湖到黄河河曲以西一带。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的地图版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哥舒翰加官进爵了,王忠嗣却湖长眠于湖北。 于是就有了李白嘲讽的咏叹:“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城取紫袍。” 因为王忠嗣出局了,唐朝也就失去了制约安禄山藩镇的重要力量,以至于七年后安禄山扯旗造反,唐王朝初期竟然无将可挡,大败亏输。同时,长眠在石堡城的数万大唐军人,多是唐朝的边地老兵,老兵命金贵,关键时刻一个顶十个,这个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更为讽刺的是,不惜代价夺取石堡城的唐王朝,并没有因此守住河西走廊。随着安禄山的叛乱,唐朝调西北军回中原平叛,吐蕃乘虚而入,兵不血刃的占有了河西地带,这就是唐朝中期以后让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河湟之耻”。 数万多条人命就这样长眠在青海高原上。荒草凄凄间,人们会忆起什么?忆起王忠嗣悲惨的命运,忆起李白辛辣的嘲讽,忆起哥舒翰那张心急火燎的脸。但是有谁忆起了那个悲剧,让数万军人,用残死的方式换取一个小小石堡城的悲剧。 电视里的战争片有句介绍词说:“他们是注定要拿去被牺牲掉的炮灰团……” 可我只想起了王忠嗣的那句豪言,那句超越了战场胜负,穿过 历史 尘封,却依旧振聋发聩的豪言,寂寞的,在药水河边,与这荒凉的石堡城为伴。 不过王忠嗣将军是英雄不寂寞的,因为一千多年后的朝鲜,三八线边,一个叫彭德怀的老帅,面对苏联顾问气急败坏的质问,做出了类似的回答:“百姓养大个娃不容易,送给我当兵,我要为他们负责。” 我相信,战争面前,只有对生命负责的人,才能得到战争永远的尊重。 (三) 凡是放过牧的人都知道,放牧人常常按春夏秋冬的季节不同而进行“转场”,也就是搬家。 据老人们相传,曾经有位叫公保的放牧人,赶着一群牦牛经过这里,见莫多吉村有条清澈的河,水量充足,而且四周草滩上的草长的特别旺盛,便在石堡城山下搭起了帐篷,想永久定居在此,并占领此地为自已的牧场。 可接下来发生的怪事让公保无法理解,原来,从公宝搭起帐篷的当天起,他所赶的牛群都不约而同地跪在石堡城山下的一个大坑旁嚎叫,而且所有的牛都是水草不进。 同时,还有无数只乌鸦在空中盘旋。乌鸦嘶哑的叫声配合着牦牛的嚎叫,声声入耳,声声不断,感天动地。公宝赶着牛群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也算见多识广了,可这种情景还是第一次见。 发现此事后,公宝想把牛群从此处赶走,可他再怎么努力也赶不动牛群,而且,牛群的嚎叫声越来越让他感到恐怖。 “难道这些牛都中了邪? ”公宝越想越后怕 ,他只好骑马飞奔到东科寺,请求寺里的“阿卡”(出家人),给他的牛念经去邪。 寺院里当即派了八名“阿卡”随公宝来到石堡城下,搭起帐篷,念经七七四十九天。天空,乌鸦的嘶哑声消失了,它们全都飞走了;地上,牛群也停止了嚎叫,并拖着虚弱的身体缓慢转身,去四处吃草喝水了。 经过几天的吃草,牛群 基本上恢复了体力,公宝按“阿卡”的叮嘱,当即给两头白牦牛头上,脖子上,拴上无数条洁白的哈达 后放生了(将两头白牦牛留在大坑附近)。并在当天赶着所有剩下的牛离开了莫多吉村。至于公宝和他的牛群到底从何而来,又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后来,人们从东科寺“阿卡”那里知道了此事,才明白石堡城下的莫多吉有一个“万人坑”,疑是当年征战掩埋将士死尸的坟坑。据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那个地方别说是人,连天上飞的小鸟也不会从这里飞过,就连野兽、牛羊也不会靠近。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不敢来此修建住宅,直到清朝时期才有人在此居住。 日月乡哈城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唐朝与吐蕃、海西蒙古部落等地界的分割线,是边防重要的军事重镇,而莫多吉的石堡城及兔尔台、日月山等地的烽火台都是哈城的 观察哨。它们互为犄角,共同担负着防御重任。 清未民国初期的十几年间,除莫多吉有三姓人家外,其他几个地方都无人居住。 莫多吉虽从清道光、咸丰时就有人来住,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宗、向、谈三姓人家,故那时当地一带都叫三姓庄。 据推算,清末时(1911年)也总不过十户,这些孤零的外围村,确实禁不起当时条件下的意外袭击、抢劫和欺凌。在过去这些村稍有事故,即跑去哈城诉告求援,而每次哈城的老者们就会立即组织村民赶赴救援。 这样的情况,直至解放前几年尚不鲜见。解放前十多年时,这周边村的一切上面摊派都包括在哈城内,由哈城安排。那时老人们都说哈城从未欺过邻村。所以过去对哈城的一些老者头人们,邻村人都不分彼此的视为自己村的头目人,年节送礼、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各村都十分重视。 三姓庄莫多吉尽管人户少,但是这块古老的住地,和哈城是有关联的。莫多吉现存有古砖民窑的遗址有两处。野士沟口的塌坑,这是一处极古老的遗址,原有的数孔窑址,近年虽被开挖不存,尚有一座窑顶,窑顶明显能办。如考古者重视,能断出烧制年代的(明方台和老古城的碎砖烂瓦是否和这有关)那就更有意义了。 另一处在临村头的瓦窑地,现因取土、修路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是名叫瓦窑,这是一处晚清时的瓦窑,最后的烧制是在光绪中期,即是哈城修复庙宇的最后期,据老辈人讲,这是河州的窑匠烧的,哈城庙宇用的所有砖瓦都从这里烧制。后来,河州老师傅临走时,给莫多吉村民每户人家都送了一对瓦狮子以做记念(和哈城庙宇脊上的瓦狮子一模一样),原来的老住户家的大门头顶或正房檐上都摆放着,据说能保佑家宅平安。 祈求平安,只是人们的一种意愿和自我安慰罢了,如果真遇到自然灾害或战争,一切都将归零。 如今战火已息,国泰民安,站在石堡城遗址上,可以俯瞰山下的壮丽景色,远处的日月山遥遥在望。东南的哈城,山角下的莫多吉村等都以 崭新的姿态,展现在眼前,不由让人感叹,让人浮想联翩。 本文参考文献资料 : 李国权,海桀著的《海藏咽喉.丹噶尔》 任玉贵编著的《沧桑岁月的记忆》 湟源政协编辑出版的《印迹》 湟源县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石堡城的山背后) (石堡城北面的山泉水,一直流向药水河) (站在石堡城向南远望日月山) (唐蕃古道——日月山) (站在哈城远望西北可见石堡城) (从莫多吉南面的兔尔台村远拍石堡城)

浅谈关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部落使的几个问题论文

吐蕃统治敦煌的部落使,学界曾有所研究m,部落使随部落而设,吐蕃人与敦煌汉人都可以担任,一般吐蕃人为正职,汉人为副职,主管部落各项军事民政事务,如率领部落成员出征作战、征收赋税、征发劳役等。兹据汉藏史料对吐蕃统治敦煌的部落使设置沿革再做一些探讨,以期能够将对该问题的研究引向深人。

一、蕃占时期敦煌部落的设置沿革

吐蕃占领敦煌之后,变更了唐朝乡一级的建制,改设部落。部落系吐蕃本部建制,亦称千户,吐蕃在本部设有五如六十—千户,部落之长官即部落使,吐蕃文为stongpon,其意为千户长,负责对整个部落的部众进行管理。

敦煌文书中经常出现有部落使,《沙州文录补?康再荣建宅文》记载康再荣在吐蕃时出任纥骨萨部落使[2]。P. t 1089号《吐蕃官吏呈请状》记载在公元820年成立的敦煌汉人二部落中,每个部落都设有吐蕃人担的小千户长(stongcung)和汉人担任的副千户长(stong zla)各1人,另外有1个部落还多设了 1个由汉人担任的小千户长(stongcung)。P. t. 1089号文书还记载在公元830年(狗年)敦煌蕃汉官员中有吐蕃方面任命之千户长(stong pon bod las).汉人方面任命之副千户长(stongzlaigyalas)、吐蕃方面任命的小千户长(stong cung bod las)、汉人方面任命之副小千户长(stongcunggizlargyalas)。

二、蕃占时期敦煌部落使的任职情况

通过对吐蕃敦煌部落的设置沿革进行考察,我们就可以对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吐蕃敦煌部落使的任职情况和任职时间有一大致了解:

(一)蕃占初期(786-790),此时敦煌设有龙勒、效谷、神沙等乡部落和僧尼部落、道门表亲部落,前引S. 11344AV号文书中出现有部落使和部落副使以及效谷、神沙等乡,表明蕃占初期设立的龙勒、效谷、神沙等乡部落设有部落使和部落副使。

前引P. 4640《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记载沙州人阴伯伦在蕃占初期担任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其任职时间在786年至790年之间。由于号文书中出现有效谷、神沙等乡部落的部落使和部落副使,而吐蕃敦煌部落一般都由吐蕃人担任部落使,汉人担任副部落使(详后),所以P. 3481号《愿文》和P. 4640《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记载的阎朝和阴伯伦所担任之部落使当为副部落使。

至于这一时期成立的僧尼部落,在敦煌文书中并未发现有僧尼部落使,由于蕃占时期敦煌僧团一直由都僧统(都教授)统领的都僧统司管辖,所以笔者以为敦煌可能没有僧尼部落使。

三、吐蕃敦煌部落使的僚属及所谓三部落使

关于吐蕃敦煌部落使的僚属,据P. t 1089号《吐蕃官吏呈请状》记载公元820年在阿骨萨、悉董萨部落设有部落收税官(sdegciggikhalpon)和地方财务总管(gzhiidzongs)、总大收税官(spyivi kbral pon ched po) ^ 部落水官(sdevichumngan)、总大营田官、财务官(mngan)、部落营田官(sdevizhingpon)、总水官(spyivielmmngan)、水官(chumngan)等人,其中阿骨萨部落由于人数较多’所以该部落所设官员要比悉董萨部落多4人,而且该部落吐蕃人担任的小千户长(stong cung)为红铜告身,级别高于悉董萨部落吐蕃人担任的小千户长(stongcung)的小红铜告身。

时间在二汉人军部落成立之前的P. 3613《申年(816年)正月令狐子余牒及判词》中出现有水官、营田官、营田副使[",816年正是吐蕃统治中期,窃以为这些官员是吐蕃擘三部落所辖丝绵、行人部落的官员,他们相当于后来阿骨萨、悉董萨部落的水官(chumngan)、总大营田官(spyivi zhing pon ched po)、部落营田官(sdevizhingpon)0文书牒状记载申诉人令狐子余称:“右子余上件地,先被唐朝换与石英顺。其地替在南支渠,被官割种稻,即合于丝绵部落得替。”表明令狐子余系丝绵部落百姓,则负责处理令狐子余土地诉讼案件的.营田副使阚某和水官令狐通当系丝绵部落官员。

金文认为董勃藏担任的“沙州三部落兼防御兵马行营留后大监军使’即三部落使,实际上也是承袭了李正宇先生的观点U1o但是敦煌汉藏文书中都未出现有一人担任三个部落之部落使的吐蕃人或汉人,吐蕃统治敦煌所设置的部落使都是只负责一?落事务的长官,如P. t. 1089《吐蕃官吏申请状》记载820年敦煌阿骨萨、悉董萨部落成立后,即任命两个吐蕃人和两个汉人分别担任此二部落的小千户长和副千户长(即部落使),830年仍然分派吐蕃人和汉人分别担任二部落的正、副千户长和小正、副千户长,所以论董勃藏不可能一人通管三个部落,担任沙州三部落使。

那么论董勃藏担任的究竟是什么职务呢?其实文书AX. 1462+P. 3829号《吐蕃论董勃藏修伽蓝功德记》的有关内容对此已经明白表露,文书明确记载吐蕃官员论董勃藏之职务全称为沙州三部落兼防御兵马行营留后大监军使,简称监军论、监军。‘行营留后”当是指吐蕃在敦煌设置的军政机构长官,“沙州三部落兼防御兵马行营留后”是指该官员的职权范围涉及沙州三部落的行政、敦煌地区的防务,沙州三部落兼防御兵马行营留后大监军使具体负责对这些军政要务和吐蕃沙州军政官员进行监察和管理。这一官职是吐蕃统治敦煌的高级军政官员,仅次于沙州最高军政长官乞利本,为吐蕃所特有,具体负责敦煌一地的司法、赋税征收、地亩勘验、军事防御等军政要务,在吐蕃文文书中被称为节儿悉编(rtseijespyan) 123,这一职官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一直设置。

吐蕃统治敦煌所设立的部落使源自吐蕃本部,在吐蕃占领河陇西域后出现在这一地区。这一职官在吐蕃对当地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吐蕃统治结束后,归义军政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设有部落使。归义军初期的S. 1164《回向发愿文(拟)》在为当今大唐圣主、都僧统、尚书、侍御史、释门教授、法律、都督等人祈福后,又云:“次用庄严,都部落使等:惟愿福禄唯永,欢娱日新。” [3]这个都部落使可能是阎英达,因为在归义军政权中地位显要,所以他由吐蕃时期的悉董萨部落副千户长(stongzla)升任归义军政权的都部落使,但是之后归义军政权恢复唐制,汉人部落撤销’都部落使也不复存在。曹议金统治初期的S. 4276《管内三军百姓奏请表》云:“归义军节度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安怀恩并州县僧俗官吏兼二州六镇耆老及通颊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一万人上表。” tl]表明当时瓜沙地区还有通颊吐谷浑十部落存在,这十个通颊吐谷浑部落自然相应也设有部落使。P. 2482《河西应管内外诸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罗盈达墓志铭并序》记载:“次兄,蕃部落使通信。” [2]罗通信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担任的蕃部落使就是通颊、吐谷浑部落的部落使。敦煌莫高窟第98窟北壁贤愚经变下东向第五身供养人题记云:,“节度押衙知通判五部落副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士中丞上柱国杨神祐。” 131此人应该是归义军政权管理通颊退浑部落的官员,知通判五部落副使可能有二人担任,分管瓜沙境内的通颊退浑十部落,在其之上的主管官员应该是带有押蕃落使职衔的归义军节度使’如莫高窟第98窟张议潮供养人画像题记云:‘故外王父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张议潮一心供养。” 141另外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也带有押蕃部落使职衔,乾宁元年(894)所立《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记载李明振的次子李弘定职衔为:“次男使持节瓜州刺史墨离军押蕃落等使兼御史大夫弘定。”他应该主管瓜州境内的通颊退浑部落。

吐蕃当局在敦煌等地设置部落,以吐蕃人为部落的部落使’汉人为副部落使’进行统治,该做法在后世仍可见到,如清代的满汉官制即为著名的一例’这一现象亦颇耐人寻味。

公元七世纪初期,在中原地区,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在西藏高原,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松赞干布继承其父朗日伦赞的遗愿,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实现和巩固了西藏高原的统一事业。 约在六三零年,松赞干布继承赞普王位。他依靠中小贵族和部分忠于赞普的大臣的力量,迅速平息叛乱,稳定了内部。在此基础上,松赞干布将政治中心从偏于南部一隅的琼结迁往拉萨,降服苏毗,亲征羊同,终于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大业,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 为巩固新生的王朝,松赞干布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划分行政区域,健全职官制度;加强吐蕃历史上沿用已久的仪事会盟制度,强化赞普权力;减轻赋税,与民生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创制藏文,发展文化等等。 在积极推进吐蕃奴隶制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松赞干布十分重视吐蕃同唐朝的往来,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松赞干布在位时期,正是唐朝贞观年间。唐朝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引起吐蕃王室的极大注意。松赞干布锐意修好唐朝,大力吸收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他先后两次派遣大臣赴唐朝请婚,迎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人藏时,唐王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并给以多种食物、饮料、宝器以及卡筮典籍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100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还赠送了大批绸吊、衣物和农作物种子。这些典籍与技术的引进,对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起了积极作用。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博学多才,她在拉萨大兴土木,兴建了热莫钦(小昭寺),深受藏族人民的敬爱。藏族人民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等许多寺庙和宫殿都供有公主的塑像,民间更流传着许多有关藏汉友好和文成公主的动人故事和诗歌。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进造酒、碾磨、纸墨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人蕃代典表疏。终松赞干布之世,吐蕃与唐朝始终保持着极为友好的关系,双方互敬互助,使节往来与年俱增。六四八年,唐使王玄策赴天竺被劫,逃亡吐蕃,松赞干布发兵协助,平息天竺战乱。六四九年夏,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使入蕃告哀,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请置太宗灵前,并致书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王",并为他刻石像,列于昭陵(太宗陵)。 松赞干布以后的百余年里,吐蕃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继续得到发展。 七零四年赤德祖赞即位,祖母没禄氏听政,多次派遣官员到长安为赞普请婚。七一零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籍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随行的还有工匠、音乐、杂技等专业人员。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的联姻,是继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之后汉藏友好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金城公主才华出众,深明大义,人蕃后曾资助于田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此后有《礼记》、《战国策》等古藏文译本传世,对吐蕃文化的发展起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次联姻进一步加强了唐朝与吐蕃在政治上的亲密关系,符合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的共同愿望和感情。赤德祖赞在给唐玄宗李隆基的奏章中概括了唐蕃联姻的重大意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自八世纪中叶起,吐蕃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烈。在各种矛盾的冲击下,吐蕃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落。 处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为了巩固王室的统治,急欲与唐朝建立新的友好关系。八二一年,赞普赤热巴巾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此时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逻些(即拉萨)东郊。这次会盟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和二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如一",永远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长庆会盟之后,藏汉两族团结友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西藏长期存在分裂内战局面。九零七年唐灭,中原进入数十年的分裂局面。九六零年宋统一中国后,散居在甘、青、川、滇的藏族部落和地方割据势力及卫、藏的局部地方政权,都先后与宋朝中央建立朝贡、联盟和贸易关系。吐蕃部落首领确斯罗被宋封为宁远大将军,在西宁建立过地方政权。历史上藏族与内地建立的茶马互市,就是在宋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西藏著名的夏鲁寺为宋时所建,其建筑风格体现了藏汉结合的形式。这些说明,宋代时西藏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仍在继续发展。

医学有关杂志参考文献

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原则与格式

原则上,所有必要的参考文献,作者都应该引用,并进行标注。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按其在文内首次出现的顺序,依次以阿拉伯数字在文前文后标注。

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经过挑选

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文献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作者在选用参考文献的时候需要经过筛选,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鉴别能力、,从众多的相关文献中挑选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如国不严格筛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不仅误了自己,也可能会误导读者。

按照循证医学()的思想,汇总分析(metaInalysis)的证据等级是很高的。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严格的综述(review)设计,汇总的是众多设计不严密、结果不可靠的文献,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因此,作者参考和引用文献时,需选择,不可随意引用。

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仔细核对

对拟选用的参考文献要什细核对,以免出差错。不仅在文字和著录格式上要核对,在内容上;也要与原文核对。作者对选用的参考文献,应逐一阅读.以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

笔者曾经处理过一篇综述,文后大约有20余条英文参考文献,经上网核查,其中18条有差错。差错的种类大致如下:①作者姓名引用错误:按照医学期刊一般的要求,应光标国外作者的姓,再标其名字的首字母、如BillClinton,应标为“Clinton B”。有些作者常把国外作者的名和姓颠倒了。②单词拼写错误这种差错多为作者粗心大意,或者因没有与原文核对,而是通过转引所致。③页码有误,或者只标起页未标止页。④增刊没有显示出来。5则书籍未标出版社的地址等。

以上例子说明,作者对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核对是十分必要的,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引用的参考文献要忠实于原文

因为是引用别人的文献,作者无权更改原作者的本意,只需向读者介.介绍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等。作者可以对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等发表看法,但不能肆意更改,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要想忠实于原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之前仔细阅读原文,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尽量不要转引,以免以讹传讹,损害原作者、读者,还有自己。

应注意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人各刊不尽 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

很遗憾,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不少作者投来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 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固定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但即便是同一种期刊,不同种类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不相同。下面列出作者经常使用的发表在期刊和书籍中的文献的著录格式。

书籍

1.专著:需注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及其地址、出版年份和起止页码等。

例1(中文):戴自英,刘欲昆,汪复。主编实用抗菌药物学.第2版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8.

例 2英文): Guyatt G, Rennle D。 Users’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Chicago: AMA PrCss,。400。

3.专著中析出文献:例1(中文):蔡映云.湿化治疗与雾化治疗.见罗慰慈,主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62~365.

例 2(英文): LIVOTffiofO DM;Williams of actionand mechanisms of bacterlal :LOflapV, :Will。flains&Wilkins,。578.

期刊

1.期刊不分卷:只需列出作者、题、刊名、发表年份、期序和起止页;即叮。如: Turanl, WredmarkFellander-TsalL. Arthroscoplc ankle athrodesls In rheumatoid . Orthop,1995,(320):110。114.

2.期刊分卷,连续编页码;除了作者、文题、刊名、发表年份和起止页码外,还要标卷,但无须标期。如;邓伟吾。走出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误区。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705~706

3.期刊分卷,每期单独编页码:需要同时标注卷和期。如汪国华,马进季适东,等.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中级医刊, 1995, 30( 8):22~25.

4.期刊无卷和期:无法标注卷有期,只标年份、如 Browed DA, status of the cancerPatients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lon on , 1993:325~333.

5.卷的增刊:需在卷后标注“增刊”(中文)或“SPPPI"(英文)字样。如: Clyde WA Jr. Clinical overview oftyplcalMycoplasma pneomonlae infections Clin Infect Dis,1993,17 Suppl l:532~536.

6.期的增刊:需在期后标注“增刊”(中文)或“SUpd”(英文)字样。如 Pnyne DK, Sullivan MD, Massie ’s psychological reactlons to Oncol, 1996,23(ISuPPIZ):89-97

7.卷中分部:需在卷后标注分部。如: Ozben T, Nacitarhan S, Tuncer and unne slallc acid In non-Insu-lin dC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n ClinBiochem, 1995, 32(Pt3): 303。306。

8.期中分册:需标注分册。如:Poole GH, Mills SM. One hundred con-secutive cases of flap lateraDons ofthelegin aging patients N Z Med J,1994,107(986Ptl):377。 378.

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医学论文一般需要引用参考文献,其目的是给读者提供检索信息,尊重他人或自己以往的科研成果,方便同行们进行深入 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诸多稿件的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差错较多,现就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 问题 进行 总结 分析 .1 不循规矩,引用不当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及标注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医学期刊一般采用改良的温哥华格式著录参考文献.近年来发现,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因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不规范或引用不当而延期发表或遭到退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著录中的作者名缺少,稿约中明确规定,参考文献中的前3位作者应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在不少来稿中发现只写1位作者后加“等”的情况,因其他作者无从查证而耽搁了及时发表;2)著录项目残缺不全,有些论文缺少题名(书名),亦有缺少刊名、年或卷、期及页码等;3)在正文中未标注参考文献序号,无法证实参考文献的实际用途;4)引用不当.未公开发表的观察资料、内部交流资料及涉及保密的资料等均不宜作参考文献.由于内部资料尚未得到公认且不够成熟,其原理、论点、论据及论证尚需修改、变更或充实,又因其发行量很少,读者面窄,无从查考,起不到参考作用[1]. 2 不求甚解,重复堆砌 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著录与使用不对应,标引参考文献过多,规模庞大,而在文内不完全使用;或是文内使用很多,文后又不标明;或是不按出现顺序排列而颠倒使用等.这都是论文完稿后未对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整理所致.一般而言,论著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要控制在15条以内,综述类文章可略多,但不宜超过25条,且要有明确的引证目的.此外,同篇文章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反复使用现象亦应引起重视,尤其在综述类文章中屡见不鲜.同篇文献固然可以在文内引用多次,但无必要每引一次均重新著录,即不管文内引用多少次,该篇引文在参考文献栏内只能占一个位置. 3 年代久远,可信度低 根据普赖斯指数的原理,相对而言,引用5年内的文献越多,则普赖斯指数越高,过时的文献越少,说明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越接近当前的前沿课题.实验性文章的年代距离越远,参考价值可能越低,因此一般要求所引用文献的50%~70%应为近5年内发表的文献[2].若老化的文献所占比例较大,则说明论文 内容 也较陈旧,如果论文所涉及的问题是 目前 国内外正在研究的.热门课题,则近5年内的文献引用比例应较高,这可反映作者对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发现所引文献确实过于老化,编辑有责任建议作者查阅较新近的文献,因为作者在接受新文献后可能会改变原来的认识或结论.如果所研究的问题的确很有价值,且很难查找到近5年内的相关文献,当然有必要引用5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文献.如果在整个研究期间不追踪查阅有关文献,就可能忽视近几年来已被同行证实或解决的某些重大问题,而自己仍停留在课题研究时的认识水平,可见查阅近期文献和尽可能著录近期文献的重要性.有些作者甚至以为引用的文献越老,越能说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可靠,这是一种误解。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参考文献书籍引用格式为:

作者.书籍名称[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

如:郑刚.生物医学光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383.

如果是合著,即有多名作者,其作者的书写格式与期刊多名作者的书写格式相同。

参考文献一般包括: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以上内容参考: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与陈来志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谈谈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是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绩效管理就是企业绩效与员工的绩效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的过程,因此通过完善的绩效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满足中小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绩效管理对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的绩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绩效管理能够为员工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绩效管理是通过客观、标准的制度等为员工的作业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绩效管理能够约束员工的操作行为,从而实现了员工之间的公平竞争,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的。绩效管理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的管理战略,企业通过完善的绩效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还实现了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团队;三是绩效管理能够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绩效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基础还不牢固。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能力上,如果没有较强的企业管理能力就不能保证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目前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基础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能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不足影响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二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绩效管理就是通过策略与员工的工作挂钩,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时也主要是从员工工资管理入手,影响到绩效管理的实效发挥。

2.中小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促进绩效管理的成效,通过对我省某些中小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合理。中小企业在具体的考核指标设置上往往会忽视与企业战略的融合,尤其是缺乏与企业岗位的规划,导致中小企业内部各岗位、各部门之间的指标缺乏关联性;二是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缺乏差异性。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切合员工特点的考核标准,但是我们从企业实际指标制定效果看,很多企业的考核指标缺乏差异性,往往是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的绩效考核模式,导致员工与员工之前的工作潜力没有被激发。

3.绩效奖励机制不完善。绩效奖励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强化人才的环境下,中小企业意识到奖励机制对吸引人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实施绩效奖励时却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一是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短期奖励,而忽视了长期的奖励。中小企业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最大目的的,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制定了许多优厚的奖励条件,但是却没有制定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奖励机制;二是奖励方式不科学,实践证明员工对于奖励的方式存在不同的要求,文化素质高的中高层员工往往会重视精神奖励,例如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科研环境等,而对于从事一线工作的员工则会注重物质奖励,以此需要企业在奖励方式上也要强调差异性,但是中小企业往往会忽视精神奖励。

三、解决中小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综合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解决中小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举措:

1.强化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实施的基础

绩效管理实施的关键在于强化企业的基础:一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管理的业务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能力。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文化素养不高,他们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自我意识上提高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提高企业员工对绩效管理内涵的理解,中小企业员工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工作对自身的积极作用,培养企业员工树立绩效管理担当责任意识。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要树立绩效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员工树立一种良好的相互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例如企业通过创造“创新、竞争”的氛围,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企业要想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必须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应遵循企业战略为目标的前提,根据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来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团队、每个个人进行绩效目标的考核,最终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值得一提的是,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制定中,要注意绩效管理的宽度和绩效管理的精度。所谓绩效管理的宽度是指绩效管理的各个要素,保证绩效管理实现终极战略目标的合理程序;绩效管理的精度则是指在分解战略目标中应以由上往下之间传递,确保每一步考核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绩效管理的准确性。

3.确保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一致

企业的任何行为活动都应为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服务,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更应如此。企业中的所有员工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认识到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保持一致性的重要程度。因此,在制定绩效管理指标的时候,应该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将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将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和战略目标相结合,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严禁,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个人利益的做法。另外,为了更好的为战略管理服务,绩效管理的实施要紧跟战略管理的步伐,根据战略管理的调整随时调整自身的情况,把提高企业绩效水平的工作落到实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4.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创建绩效沟通氛围

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前的双向沟通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一是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绩效沟通文化。中小企业要改变以往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持续沟通融入到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要加强沟通,通过沟通及时发现企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绩效反馈机制,通过构建动态化的绩效反馈机制按照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评与结果反馈等不同阶段的沟通,从沟通目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规范制度,提升绩效沟通工作规范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王萌.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10

[2]王凤兰,陈东旭,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1).

[3]徐海蓉,浅谈绩效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J].科学之友,2011(03).

[4]杨月和,陈来恩,要骥.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9).

论哲学传统与教育传统的契合作者 : ﹀研究中国教育及其传统,追溯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涵,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的“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典范,它们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关键词]哲学;教育;文化传统;契合[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247-04张晓英(1965―),女,江西财经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江西南昌330032)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范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孔子、孟子、庄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等。他们自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讲学边从政,兼而有之。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先秦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庄子、孟子、荀子哲学等,首先都在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魏晋之际是中国佛教和道教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晋的慧远和葛洪、陆修静,利用宗教组织进行宗教教义的传播,都是当时有名的私学大师。他们的佛学思想和道德思想都是在长期的讲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发端于北宋的胡瑗等,创始于张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其内部又有程朱和陆王两大学派之别,后者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南宋和理学派相对立的是事功学派,包括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之学”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之学”。理学派和事功学派的哲学大师们建书院、居书屋或随时随地讲学论道。作为一代新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宋明理学和南宋事功学派都是首先在私学活动中产生、发展和传播,再影响到社会的。一、“道法自然”与生态理念先秦哲学提倡“道法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虔敬的体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实践的人却又无法使自己超然于自然,实践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孤立成为超自然的个人或社会人,因此,我们对人的教育必须客观地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家由自然性哲学引导的人生目的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必然王国加以确立,它超越于个人或社会的狭义范畴之上,也即超越了如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与儒家社会整体的人本主义之间的教育价值理念的冲突,其文化观不只是以人文化天下的意蕴,更是以自然主义或自然人本主义理念的宏观范畴。道家从人本的自然而论:“无为”主张顺其自然,人不可在自然之“道”面前强作妄为。因此,道家自然主义教育精神,其实质就是“生”的精神,这正是“自然无为”思想的教育真谛。《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儒生集体编撰的,它融会了战国诸子各派的学术思想,包含了先秦时期许多史料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吕氏春秋》主张社会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天性,按照受教育者的本性进行正确教育与引导,体现了自然主义教育观。《审分览》曰:“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形而任之”。也就是说本身静止的东西不要让它运动,本身运动的东西不要让它静止。教育要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促使其健康发展。“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即教育者只有顺应人的本性,对人加以教育和引导,才能够完成教育任务,这种教育方法叫做“顺其天”而“安乎自然之所”。《上德》曰:“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故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所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谓顺情。”教育者要遵循“顺天”、“顺情”的自然法则,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使其自成自生,自我化育。可见“顺天”、“顺情”的教育原则是《吕氏春秋》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为此,最恰当的教育方法就是“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功无不立矣”。邓胥功先生认为,“所谓使之得于‘安与乐’,就是期其对于学习能够专一研求并至兴致盎然;所谓使之得于‘休与游’,就是期其在学习中能够获得休息与游戏,而以恢复其精力;所谓使之得于‘肃与严’,就是期其能够认真地学习有所畏惧并产生责任感而不敢过于放肆,使于知识上和品德上皆能有所进益。”因此,将受教育者的安与乐、休与游、宽与严合情合理安排,使之各得其适,是在实践中实现其自然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手段。《吕氏春秋》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另一体现是提倡非功利主义思想。《论人》曰:“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贵公》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这里讲的是关于师德的问题。《劝学》曰:“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道。其人苛刻,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即教师施教授业时,不应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上下、贫富差异、地位高低,而应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其中这个“道”正是“道法自然”之道,这就是把事物作为“道”的体现,又把“道”作为“自然”的体现。可见,受教育者尊敬的师乃是“理胜义立”之师,决非“遗理释义”之师。自然主义教育观要求对受教育者不过分刻意施加某种人为的影响或作用,在遵循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乎自然地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教育观表现为不以功利为目的,避免过多干预,以保证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充分发展。在先秦教育哲学中,自然观以及教育“生”的精神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命题,诠译着自然生态、类生态与内生态的三重和谐,启示我们反思两千年前的道家教育哲言。二、“执中无权”与“学道”传统中华民族的“尚中”观念由来已久,并非始于孟子。早在远古时代,作为观念之“中”就已存在。据考证,“中”字始于先民射箭之“中的”,表“准确”之义,反映了先民们要求行为准确无误的愿望。部落联盟时期,“中”代表旗帜,成为联盟军事首长指挥权的象征,并含有中正无偏之义,因立旗必得中正,若“望其旗靡”,显其败相,则太不吉利。中正而不偏不倚,用于人身上,是一种无尚的美德,或称为“至德”;用于政治教化,则为不可或缺的准则,视为“治之本”、“化之道”。正因如此,先秦诸子及群经几乎无不言“中”,而且,自尧舜至孔孟,其中道精神一脉相承。据《论语•尧曰》载,尧禅让帝位于舜、舜禅让帝位于禹时,递相传授的执政心法便是“允执其中”,即信守执中之道。至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首倡“中庸”之“至德”,将其视为修身、致知、施教、治国的准绳,并发展成为认识世界、观察和处理各种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论。作为“亚圣”的孟子,不仅倡导“法尧舜”,而且笃信孔子之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尤其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道哲学,并将其贯穿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五四运动后的传统教育是一个百家争鸣、精神自由的多元化的时代,存在着多种文化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最激烈的反对传统者都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和与传统文化的感情联系;另一方面,被归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梁漱溟等人也都是主张变革旧传统的,视科学和民主是中国必须接受的好东西,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按照儒家文化传统,恢复已经衰败的士绅统治,构建以知识权威为中心的乡村秩序。这种实验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又被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所左右,但是,梁漱溟将西学资源中国化,并从本国传统出发解决农村问题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在思想文化的空间,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模式,是“学与时异”与“经世致用”教育理念的再现。四、结论道家文化精神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涵盖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人生目的论、境界观、理想社会、万物万理的价值系统,都在“道”的整体意义中变通,而这个整体意义中的任何人为的目的的正确选择只能是“合于道”。究其“道”之根源在于自然,此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文化精神基于中国封建制初期或萌生期的宗法伦理关系,它所注重的是社会范畴中的人事与人伦,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它的求知与追求和伦理道德相一致。可以认为,儒家哲学的认识对象是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与人,即评价人生、人际关系、人伦道德,这是道德理性的伦理哲学。儒家学说中,孔子提倡“好学”,以六艺、六经为教育内容,但是这并非孔子教育的全部内涵,《论语》中的孔子教诲几乎都是诗书六艺以外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六艺、六经是基础,“成为什么样人格的人”是核心,即“学道”教育乃为教育之核心,“学道”教育在孟子“中道”教育理念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社会的进程就是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的“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典范,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和中国教育,必须追溯其文化根源和哲学传统,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领悟中国哲学传统的内核彰显传统的魅力,培养完整性和健全性教育理念,塑造自然主体公民人格,乃是教育传统的使命所在。[参考文献][1]康有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8.[2]中国古代经典精华.颜氏家训[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3]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1、《四书五经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0月;2、《三言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0月;3、《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与人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4、《社会学概论》(与人合著,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7月;5、《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与人合编,第一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法句经释译》、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8、《那先比丘经译释》、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9、《墨子与世界和平》(第三作者)中国书店1997年版;10、《郑板桥的诗与画》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11、《诸子学志》(第二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会1998年版12、《鲲化鹏飞——传统价值的当代透视》(第二主编)2001年9月版;13、《自由的表演与与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14、《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译)(中国名史景迁);2001年12月版;15、《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会议论文集)(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16、《中国辩证法史》,(第二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17、《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丛书,2004年出7月版 1、老庄生命哲学略论 《哲学研究》1990年第10期。2、一个道德批判的早产儿——〈金瓶梅〉》主题探论《新东方》1992年第3期;3、《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 《易经研究》(季刊)1992年第4期。4、《龙舟会》道德启蒙意义浅绎 《船山研究》1993第1期。5、试论明清之际“求真”与“崇公”价值观对近世中国的影响 《江汉论坛》 1994年第6期。6、试论戴震“新理观”的历史定位 郭齐勇 萧汉明主编《不尽长江滚滚来》论文集 东方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7、葵心不改完美志 慧境芳心两护持 (同上书)。8、中国易学发展史纲要 《羑里易学》第一辑 中州出版社1994年9月版。9、批判哲学的批判 《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1994年第5期。10、缘命复性,超切中道--唐力权场有哲学终极关怀浅绎 (台湾)《哲学杂志》1995年第三期。11、再论今日国民性之改造 《新东方》1995年第5期。12、场有哲学学术讲座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13、徐复观与新儒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12期。14、明清启蒙学说新论 《东方论坛》1995年第5期15、一本深化明清启蒙学说的力作——读许苏民《李光地传论》《福建学刊》1996年第4期。16、缘起性空说述评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7、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浅绎 《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18、从个人宗教到社会宗教 萧捷父 黄钊主编《“东山法门”与禅宗》论文集1996年4月出版。19、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贞爱”自杀形象研究 罗萍主编《女性与社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20、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申论 《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21、文化批评与社会进步——读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22、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给我们的启示 《福建学刊》1997年第4期;23、世纪之交的哲学回顾与展望 《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24、批判的武器与批判的目的《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4期;25、人文知识分子:思想的教练与精神的探险者 《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3期;26、板桥家书中的仁爱思想 《人文论丛》1998年卷(创刊号);27、人性与神性的交响曲——读赵林《西方宗教文化》《现代哲学》1998年第4期;28、“恒德”追求与自由意志——传统中国人道德自由意志鸟瞰 《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4期;29、乡土中国如何中走向现代化《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30、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片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31、现代人文精神内在架构寻绎》《人文论丛》1999年卷;32、科学精神、个性原则与人文素养——试评当前大学教育理念《新东方》1999年第5期;33、道论在楚简本《老子》中的地位及道、德等概念在简、帛、王本中含义异同初探《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2期全文转载)34、个人自由与理想社会——殷海光与冯契自由思想之比较《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9期全文转载)35、近十年美国儒学儒学研究综述,《光明日报》2001年;36、近十年欧美东亚儒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37、楚简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38、走向多元对话的中国哲学——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侧记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39《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见《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40、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斠评” 《船山学刊》2001年第4期;41、《先秦学术原貌的重构——读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一书》,《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42、《从一国宪政到万民宪政——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逻辑理路浅绎》,《武汉大学学报》2002的第六期。43、《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换——对冯友兰哲学史范式演变之反思》,收入胡军主编《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44、戴震哲学“道论”发微——兼评村濑浴也《戴震的哲学——唯物主义和道德价值》,《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45、《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探论——兼论儒、道《易》的语言哲学思想之异同,《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46、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伦理学研究》(双月刊)2003年第3期;47、21世纪中国哲学主题:创造性转化(郭齐勇、陈来、吴根友等)《新华文摘》2003第4期48、我们如何建立现代人际信任?《长江日报》2003年6月5日第11版。4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读《观念的选择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文汇读书报》2003年2月21日第9版。50、全面反映佛教大发展《光明日报》7月15 日星期二,理论周刊,第二作者,与萧先生合作。51、儒家“君子人格” 及其现代意义《价值论与伦理学》第2期,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52、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内部的现代性因素之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53、李大钊的社会理想述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论文集第3集《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54、《思想的出口国与进口国》,《长江日报》2003年6月19日,第11版。55、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国家吗?《长江日报》2003年7月10日,第11版。56、简论早期梁启超的自由观 《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57、试论西译“自由”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由”观念的价值改写 刘可风主编:《哲学伦理学评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6月版。58、《二十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的三种范式》(《哲学门》2004年第二册,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59、《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向》(《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60、《20世纪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2年卷)。61、儒家“王道天下观”与当代国际和平的可能向度——兼论康德等人有关“世界和平”的思想(郭齐勇 吴根友编:《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62、创造的诠释学:一条通向未来中国哲学的可能之路——傅伟勋的哲学思想探析(吴根友 欧崇敬 王立新主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63、《哲学理诗心船山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64、《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65、仁者爱仁,施由亲始——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现代转化,(加拿大)《文化中国》2004年第4期。66、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的中国化——对当前中国社会制度建设与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冲冲突突问题的思考 《东方财经周刊》2005年第1期67、如何在普遍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对刘、郭、穆有关儒家伦理争论的哲学史方法论之反思 《儒学争鸣集》郭齐勇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68、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21世纪宋元明清哲学综合研究突破的可能性之探寻,《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70、关于宋元明清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的思考,《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双月刊)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71、读庄献疑——莫若以明新解,《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72、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 《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73、“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4、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语词、概念与观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5、“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76、如何说不可之道——老子哲学中“道”概念的语义分析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7、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内在根芽?——从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的三种新动向谈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78、On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Its Rejectio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Asian philosophy 3, 200680、直面问题寻方法,重铸“经世”新精神 《求是》,2006年第6期。81、网络时代与经典的价值 《武汉大学学术讲坛》第2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82、进步观念——理解中国现代性的一把钥匙——读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1、 4月6日至11日,出席在杭州、上海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年会,提交论文为:中国民主政治理想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分组会议上发言。2、5月12—13日,出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当代新道家会议,提交论文:“上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并在大会上发言。3、6月12日,出席了由湖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从‘无之以为用’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试论老、庄哲学的价值发现及其当代启示意义”。4、 6月14—17日,出席四川大学宗教所主办的第十届中美哲学——宗教对话小型会议(同行者有郝长墀博士),提交英文论文:Education of Moral Sentiment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Modern Appropriation of Confucian Family-Ethics.该论文受到美方学者Huntington College William Hasker教授, 和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的 Michael Murray教授的肯定。作为评论人,还对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Lee H. Yearley教授的论文Pride’s Place in Picturing Person 作了学术评论。5、8月8日—12日,在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哲学大学会,提交论文:《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开放性》在分组会议上发言。6、8月20—23日,在武汉组织并主持了“我们的时代问题与此我们时代的知识”小型学术讲座会,提交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政治的中国化》论文初稿。7、9月10—11日,出席了南京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所共同举办的“中西社会哲学对话”的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我们为什么拒斥自由的观念?——从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概念与自由观念谈起”,8、10月8日—12日,出席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25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为:清代前期民主政治理想与儒家政治哲学的近化转化。9、10月20—23日,出席安徽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 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并主持一次分场会议。10、12月20—23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为: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11、12月25—27日出席深圳大学“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交论文为: 试论严复、梁启超对中国传统自由观的价值改写。 1、7月12—19日,澳大利亚悉尼,第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徐复观的政治哲学2、9月9—12日,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提交论文:第七届当代新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人类文明的一体与两面——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杜维明“文明对话论”的政治哲学检视3、11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道德的真诚如何推动真理的发现——从冯契先生论“真与人生理想”说开去4、12月9—1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学论坛2005——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提交论文:“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2006年2月19日——3月9日,应美国Weslyan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东亚研究中心认任Steve Angele的邀请,出席“新儒家与全球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短期访问。提交论文为:“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理想与当代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3月17—19日,在武汉市和田会所,出席哲学学院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的会议,提交论文:“庄子论真人与真理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3月25—26,出席“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 ——文化的管理学价值和功能的思考”,作为特邀专家,作“儒家人性论与士君子的责任伦理”专场报告。4月1—3日,出席“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6月26—28日,出席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举办的国际楚简会议,提交论文:“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容成氏》篇政治哲学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9月17日—18,出席武汉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明清之际”价值观念的变化看现代性的内在张力11月9—12日,出席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晚明以降解放女性的思想11月24—26日,出席北京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儒家传统的修身理念与人格塑造”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清时期新人格理想12月12—14日,出席深圳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与未来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 提交论文:道义论—兼论荀子的“圣王观”及其对王权合法性的论述12月15—16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内部讨论会,提交论文:唐诗中“自由”一词的语义分析

  • 索引序列
  • 与袁志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等候袁世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吐蕃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医学有关杂志参考文献
  • 与陈来志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