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学·孙子兵学研究述略·当代对孙子兵学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孙子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出版了杨丙安《孙子集校》(中华书局1959年版)、郭化若《孙子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军事科学院《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等一批颇有功力的专著。但总的说来,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及研究成果方面尚不能尽如人意。至于十年动乱期间的出版物,大多为配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作,不可能系统、准确地探讨孙子真谛。
丰硕成果的出现是在学术思想得到解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版了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壹) ·孙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杨丙安《孙子会笺》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黄葵《孙子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版)、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版)、钮国平、王福成《孙子释义——附韵读》(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谢祥皓主编《兵圣孙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杨少俊主编《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李鼎文主编《孙子兵法与海军》(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等数十种。它们或译注千锤百炼,信达公允;或校勘严谨细密,有大突破;或解说义精言粹,多有新义;或探析广征博引,深入浅出,堪称孙子兵学史上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孙子兵法》研究新成果,更多地反映在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的数百篇论文,大多勇于探索,不拘成说,在版本、校勘、训诂、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和多学科应用等广泛领域提出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在中国当代的孙子兵学研究上,台湾学者也有甚为可观的学术成果。自1949年以来,在台湾出版的专著主要有柯远芬 《孙子兵法讲授录》、魏汝霖《孙子兵法大全》、《孙子今注今译》、姚季农《孙子十三篇语文读本》、谢新瑞《孙子语法探究》、辛尚志《孙子兵法解义》、刘式毅《商战孙子兵法》、李君弼《孙子的体系研究》、姜馨 《孙子兵法引例》、关名《竹简孙子兵法残卷释文》、王建东《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精解》、肖天石《孙子战争论》、郑峰明《孙子思想研究》、柳元麟《孙子新校解》、李启明《孙子兵法与现代战略》、徐如林《孙子兵法与人生》、张慧良《孙子兵法中的大将道》、孟浩斌《孙膑兵法》、李锦俊《孙膑兵法》 等。
众多的论著反映出,近年来,改变了过去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手法单一、应用领域只限于军事的状况,出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如:
用马列主义对《孙子兵法》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当首推郭化若。他在《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中专题论述了《孙子兵法》的唯物论辩证法因素,将孙子哲学思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对《孙子兵法》中军事经济思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如孙墨林《〈孙子〉的军事经济思想》(《军事历史》1987年6期)指出:①经济实力是战争胜败的物质基础。②经济内容是预测战争前途的基本条件。③要经济地选择后勤补给方式。④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军事经济环境等。
王安在《〈孙子〉的军事管理思想及其运用》,( 《管理世界》 1989年3期) 一文中指出 《孙子兵法》系统地论述了军事管理问题,揭示了军事管理的客观规律。
严国群在《〈孙子兵法〉中的战争动员思想》(《孙子新论集粹》,长征出版社1992年版)一文中对《孙子兵法》中的战争动员思想作了专题研究,认为孙子围绕“修明政治”、“发展经济”、“注重邦交”、“加强武备”等几个方面,强调对多种力量动员,形成一种整体合力,以便震慑或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中的心理学思想,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林建超《试析〈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心理学思想》(《心理学探析》1985年1期)、温金权、杜汝波《〈孙子兵法〉的心理战理论及其指导意义》(《〈孙子〉新论集粹》,长征出版社1992年版)、曹景星《〈孙子兵法〉中的心理学问题浅谈》(《郑州师专学报》1982年4期)等均有论述。他们认为,尽管《孙子》的心理学思想“还带有原始、自发的性质,没有形成系统的军事心理学理论,但已经触及军事心理学所研究的许多问题”,“孙武可谓是 ‘心理战’ 的鼻祖”。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高利科夫斯基在《孙武——中国行为学、斗争哲学和科学的创始人》(《〈孙子〉新论集粹》,长征出版社1992年版) 一文中认为,强调 “西方行为学家虽然掌握了现代知识,但得出的结论却和孙武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结论相同,孙武的著作可以称为行为学的基础。”姚平在《〈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指挥的行为原则》(《行为科学》1987年5期)一文中,认为“《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指挥心理的行为原则,是战争经验的结晶。历代兵家灵活运用,加以发展,已富理论形态”。目前,关于《孙子》行为学思想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其丰富的行为学思想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开拓。
孙柏林在《孙子的系统和运筹思想》(《孙子新论集粹》,长征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一文中认为,在中国,真正把古代运筹思想引入军事领域的当首推孙子。汪爱华《论〈孙子兵法〉中的早期朴素军事运筹方法》(《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4期)一文也认为,《孙子兵法》中的不少论述已有了早期朴素军事运筹方法的萌芽,可以说是军事运筹方法在两千多年前以中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雏形。
*** 飞、阎勤民等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发现:“《孙子》的信息观是全面而科学的,即便当代的信息观念,也未能全超越它的基本原理”(《〈孙子兵法〉的信息科学价值观》,《延边大学学报》1985年2期)。
近年来在研究中国历史上军事预测理论的过程中,许多人对《孙子》书中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军事预测论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中兴、刘先廷在《〈孙子·计篇〉的军事预测思想概说》(《军事历史》,1986年3期),指出,孙子通过对敌我双方各种条件的分析对比,进行战争胜负的预测。黄朴民的《中国古代军事预测述要》(《中国军事科学》1992年1期)更进一步对军事预测的根据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举要。
有的学者认为,《孙子兵法》是最早将数学引入军事学术理论研究,因而使孙子“能较为精确地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是使这部“兵学圣典”具有预见性、先进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平以《孙武善用定量分析方法》(《解放军报》)为题,专门讨论了《孙子》中运用数学阐述军事问题的方法.李紫溪,《孙武是古代数学家》(《天津日报》1991年10月29日)从军事行动本身需要的角度,对《孙子》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分析,认为“孙武兼通数学更无疑义”。法国学者魏立德,《关于孙子兵法中的数理逻辑》 (收入《孙子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在对 《孙子兵法》 数理逻辑的研究中发现,“‘正’ 和 ‘奇’ 这两个概念与余数的计算有关,‘正’代表‘整齐之数’,也就是构成阵的外形的整个数,而 ‘奇’ 则是余数,余数是用来采取一步行动的”,“ ‘形’ 可以用固定数据来计算,‘势’ 则只能用对变化着的数据所作出的估计来计算”。孙子善于利用数量计算来说明问题,还表现在把“度”、“量”、“数”这些数量观念作为军事上的重要范畴,并用计算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物力和人力资源,是“孙子的重要贡献”,“是难得的数学文献”。对《孙子兵法》中数学的运用,学术界意见较为一致,但对孙武是数学家、乃至是 《孙子算经》的作者却分歧较大。
近年来,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已有人尝试将《孙子兵法》应用于博弈活动之中。至于《孙子兵法》中的经营管理思想,更已成为中外学术、企业界的共识。早在古代,著名商人白圭就已把《孙子兵法》成功地应用于商业的经营管理,并将其改造、总结为古代的商业经营思想——“积著之理”和“治生之术”,白圭言其经营诀窍时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史记·货殖列传》)。时至近、现代,随着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中国古代兵法的管理思想上。在日本,不少企业相继把《孙子兵法》等列为培训企业管理人员的必读教科书。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西方高等院校,也将《孙子兵法》纳入大学生的必读教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一书中告诫管理者,“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近年来,我国研究、运用《孙子兵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以李世俊等编著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为先声,又相继出版了由加拿大学者陈万华和我国著名管理学家陈炳富合著的《孙子兵法及其在管理中一般应用》,杨先举的《兵法经营十谋》等一批研究专著和实用读物总共不下10余种,论文20余篇。这些著述的出版和发表,促进了《孙子兵法》在企业界的普及和运用,涌现出一批通兵法、精管理的企业家。1991年,在我国召开的 “首届 《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就是对《孙子兵法》用于企业管理的一次检阅。
近年来中外体育界人士开始注意到体育运动与《孙子兵法》的共通性,并将孙子的谋略思想用于指导体育训练和比赛。正如静柔在《孙子兵法与竞技体育谋略》(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所言:“翻开《孙子兵法》十三篇,从开篇的 ‘诡道十二法’到末篇的知人、用间,无不闪烁着谋略的光电”。“那道道谋略思想的光电一旦射进现代从事竞技体育人士的心田,一定萌生出智慧的新芽。”在日本的棒球场上,运动员们能脱口说出孙子的警句箴言,说明孙子用兵之法已成为他们争胜夺冠的奇谋妙计。佟庆辉、万怀玉根据教学经验对运用《孙子兵法》指导散打训练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其《散打与孙子兵法》一书中,运用孙子谋略思想,分析散打擂台上的竞赛实例,使人们信服地看到 《孙子兵法》这部 “知识与智慧的书”,可以成为“运动员智慧的源泉,取胜的法宝”。
将《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用于医学领域,可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有研究证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内经》,“不仅有《孙子兵法》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语句,《内经·灵枢》引伯高语: ‘兵法: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陈。’此语源于《军争篇》‘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句,可见其影响之深。元明之际的吕复在评述两代医家时,也有“张长沙医如汤武之师,无非王道,其攻守奇正,不以敌之大小,皆可制胜”之说,显然指《孙子兵法》而言。然而较详细记述借鉴《孙子》行医治病的,当首推清初名医徐大椿。徐氏行医长达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他以《孙子兵法》的用兵之道,推论中医用药之法,撰写出著名的《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他称赞:“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黄石市中医研究所殷衍彬在徐大椿运用《孙子》行医治病的基础上,对《孙子兵法》在中医治疗中的价值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孙子兵法与中医治疗》一文(收入《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的妙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丰富了传统中医药学的内容。
近年来不少人还将《孙子》与古希腊、罗马军事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刘庆在《〈孙子〉与古希腊、罗马军事著作的比较》(收入《孙子新论集粹》,长征出版社1992年版)中认为,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在著作样式上,《孙子》采取的是“舍事而言理”的叙述方式,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则通过对历史的叙述,间接反映当时的军事思想及战争指挥艺术。二是在军事学术传统上,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立的兵家学派,而古希腊、罗马军事学则长期充当史学的附庸。三是在作者经历和著述目的上,孙子是驰骋沙场的军人,研究兵学有现实的功利目的,而古希腊、罗马的军事作家大都置身战争之外,研究战争主要是为了达到史学惩恶劝善的目的。四是在思维形式上,《孙子》概括出一整套充满哲理的军事范畴,古希腊、罗马的军事术语则以概念元素的分解与综合为特征,更倾向实用而缺乏哲理色彩。五是在思想方法上,《孙子》偏重于哲学思辨,直觉顿悟,古希腊、罗马军事著作偏重于逻辑推理,求实索真。六是在思想内容上,《孙子》重视兵学体系的建构和战争规律的阐发,重道尚谋,古希腊、罗马军事著作更注重具体战法,注重军事技术。
陈西进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收入《兵家史苑》(2),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认为,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的目的、战略因素、战略决策、战略形势、作战方法上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孙子更倾向于作战的实际运用,克氏倾向于战争的理论建立; 孙子的理论特点是以整体来指导局部,克氏是以局部来反映整体; 孙子侧重于运用谋略、任势和指挥的灵活性,克氏侧重于以战斗消灭敌人、会战及指挥的坚定性。夏征难在《孙武与克劳塞维茨军事辩证法思想较略》(《中国军事科学》,1990年4期)中也指出,孙子的思维方法是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之上的,但又是朴素和原始的。克氏使军事辩证法思想开始脱离朴素、直观的性质,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但终究未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孙子较早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但克氏则是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的第一人。在对战争认识的问题上,孙子驱除战争领域的天命论,初步勾勒出对战争认识的一般过程,提出战争知行统一观; 克氏对战争规律及其认识问题上的探讨则要逊色于孙子。刘庆在《〈孙子〉与〈战争论〉文化特征的比较》(《孙子学刊》1992年1期)中指出,简单地将二者言论排列比照,评说优劣,是不公平的。我们需要辨识二者根植于东西方社会土壤之中的文化特征上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在著述目的上,《孙子》强调知战结合,《战争论》热衷于理论建设;在价值取向上,《孙子》奉“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将帅用兵的理想境界,《战争论》以不受限制的“绝对战争” 为战争形态的完美形式; 在思维方式上,《孙子》注重整体直观上的把握,《战争论》则从概念的分析综合入手,由简至繁构起整座思想大厦;在理论偏好上,《孙子》尚智善谋,倾向于灵活指挥和因情用兵,《战争论》注重实力,强调计划和指挥的坚定性。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 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万册。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一)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孙子兵法对其他国家的作战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德尔·哈特这位“间接路线”战略的倡导者说:他在20多年中论述的战略战术原则几乎全部体现在孙子的13篇之中。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个时期。 (一)孕育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 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时期——战国至秦汉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密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到了汉代,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汉高帝时,时间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间,由张良、韩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时,由军政扬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时,由任宏“论次兵书”,将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孙子兵法》位在“兵权谋”之首。这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削繁和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 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这里的“削”(删除)其“繁剩”,应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笔(校、注)其精切”,则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甚余则因其“烦富”且“未得旨要”而陆续散佚。曹操《孙子略解》的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曹注重文字训解,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更重实际运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曹注孙子之外,还有东吴沈友撰《孙子兵法》、贾诩《钞孙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孙子兵法》、张子尚《孙武兵经》、《孟氏解说》等。从目前所见到的这一时期的注解内容看,其注文大都比较简略,偏重文字训诂,表现了《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的特点。 隋唐五代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注解《孙子兵法》之书主要有:隋代的《萧吉注孙子》、唐代的《李筌注孙子》、《贾林注孙子》、杜佑《通典》中的训解《孙子》、《杜牧注孙子》、《陈暤注孙子》、《孙镐注孙子》、《孙燮集注孙子》、五代的《张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辑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这一时期的注孙子还具有另辟蹊径、纠谬补缺、义详例丰、整体把握等特点。较魏晋南北朝时已有较大进步。如李筌已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孙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其注纵谈横论,广征博引,多有新见。这一时期在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意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入了日本,开始了在国外的传播。(本文源自《孙子兵法研究史》) (四)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代 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视兵学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诏令司业朱服、武学教授何去非校定《孙子兵法》等七书,号“武经七书”,以官方名义颁行,同时,重办武学,以“七书”试士。至此,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部兵书,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得了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经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经》本《孙子兵法》成为后世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 宋朝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组织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则以私人著述为主,反映了战乱年代整个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两宋期间的《十家孙子会注》,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孙子》。由于辑者将各家之说辑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史料价值,因而成为后来研究《孙子兵法》者的必读之书。此书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对孙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后的孙子书,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这两个版本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传世版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梅圣俞注孙子》、《张预注孙子》、郑友贤《孙子十注遗说》、施子美《七书讲义》等,代表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张预注,集诸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发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风。另外,此时还出现了西夏文《孙子兵法》,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国内少数民族文字译本。 总之,宋代在孙子文献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较勘、注解讲义、专题研讨、兵书合刻、集注汇解、分类辑编、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等方面,均有成果传世。特别是《武经》本《孙子》和《十一家注孙子》的编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没。但宋人对《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进展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实际运用是其薄弱环节。其成就和教训对后世均有深刻影响。 (五)阐发和考据时期——明清 如果说宋代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开疏解阐发《孙子兵法》之先的话,那么,明清就是《孙子兵法》疏解、阐发和考据的大丰收时期。刘寅的《孙子直解》、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李贽的《孙子参同》、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朱墉《孙子汇解》、顾福棠《孙子集解》、黄巩《孙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论阐发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注字训词,其讲解多有新见,且更注意了系统性,指导性,体例也更趋完备。李贽主张“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孙子参同序》),王阳明合心学、兵学于一体,戚继光融兵、儒于一炉,并注重应用理论研究,将《孙子兵法》高深的理论具体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顾福棠、黄巩等开始将《孙子兵法》和西方的军事理论相结合,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明、清两代的许多将领和学者将《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之于海防建设、火器战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另外,这一时期以服务于武科应试为目的的武闱孙子研究,重视对《孙子兵法》的义理阐发,具有积极和消极(充当考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的双重作用。 与偏重讲解《孙子兵法》义理研究相对应的,是清代中期有关孙子的考据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孙星衍,毕以珣,章学诚等。他们在关于孙子事迹、《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篇数和内容、文字校订和注释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孙星衍据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参《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校订而成的《孙子十家注》,纠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刊行后,广泛流传,成为《孙子兵法》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变了自宋以来主要靠《武经》本《孙子兵法》流传的单一格局。但他的这一版本因所见资料不全也出现了新的错误。 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袭前朝,在内容上创新不足,特别是在清朝时期,西方军事理论已有长足发展,清人却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气氛沉闷,成果内容呆滞,表现出中国古代孙子研究即将终结的征兆。 (六)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 民国时期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孙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一是《孙子兵法》与火器条件下的战争实践结合紧密,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和冷兵器时代诸注家阐发的理论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孙子兵法》的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单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繁衍,使孙子研究因获得新生而表现出某种生机勃勃的气象;三是注重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进行系统阐发,而不只是训字、注词、解句、讲章,已初步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近代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学的终结,孙子研究新时代的开始。 (七)孙子学确立与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孙子兵法》研究,在继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刘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辈革命家首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风,出现了一批批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研究《孙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孙子译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丙安《孙子会笺》、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孙子校释》、李零《〈孙子〉古本研究》等,或译注信达公允,或版本弥足珍贵,或笺注广征精取,或解说深入浅出,或论述多有新义,或校释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献研究上独辟蹊径: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传于世。尤其是汉简本《孙子兵法》版本系统的出现,打破了《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孙子兵法》两大基本版本系统流传的格局,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的论文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论文大多不拘成说,不但在《孙子兵法》版本流传、文字校勘、注释训解、军事思想阐发、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开辟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从系统论入手,有的从决策学着眼,有的从管理学探讨,还有的从经济学、预测学、谈判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研究逐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使孙子研究逐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确立,进一步促进并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OMG 这样不好吧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孙子兵法》主要包含四个层次:分别是孙武的战争观、战略思想、军事思想的层次以及治军的理论。第一个层次是他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有什么,胜负又有什么关系。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武的战争观,他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国家要统一,就得打仗,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地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再进攻,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最后,它最重要的战略思想是“知己知彼”,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光知道自己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第三个层次是他的军事思想,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武在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部分。《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是放在用兵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制人而不制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这个刚才也说了,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战争中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明日黄花”了。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孙子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治军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怎样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等等。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那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写将帅们是怎样运用、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虽然现在在我们身边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商场如战场,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孙子兵法》运用到日益激励的商业竞争,相信它一定能帮助我们成就一定的事业。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孙子》亦称《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孙武所撰写,孙武是大军事家,生卒年月不详,大约和孔丘同时,史记中记载了孙武的军事事迹。《孙子》是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兵书,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直到如今,中外军事学家仍继续研究这部巨著的战略与战术思想。答篇在春秋战国时期,孙武顺应历史潮流,代表着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用比较进步的观点和方法,也就是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武器向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唯心论进行斗争,并且总结了当时和过去的战争经验,进而创立了新兴地主阶级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 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万册。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一)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孙子兵法对其他国家的作战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德尔·哈特这位“间接路线”战略的倡导者说:他在20多年中论述的战略战术原则几乎全部体现在孙子的13篇之中。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 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万册。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一)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孙子兵法对其他国家的作战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德尔·哈特这位“间接路线”战略的倡导者说:他在20多年中论述的战略战术原则几乎全部体现在孙子的13篇之中。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摘要 :被后世奉为“百世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家思想的代表作,其内容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而且作为一部主要论述作战“方法”的经典著作,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借鉴价值的挖掘必须首先揭示二者的内在联系,明确借鉴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着力从《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挖掘可以借鉴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以及方法艺术;最后,对借鉴的过程进行辩证反思。
关键词 :孙子兵法;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Sun Tzu's Art of War and Methodology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Regarded as the“founder of art of war for a hundred generations”,Sun Tzu's Art of War is the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sts' thought and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It not only embodies broad and profound military thought,but also,as a classical work dealing with methods of combat,has inhere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therefore,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the space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 enriching its methodology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 the abov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rt of War from principles and methods,specific methods,and art of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 Sun Tzu's Art of W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innovation;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意义早已超出军事着作的范畴,其思想已被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广泛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例外,同样能够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存有内在的联系。同时,由于《孙子兵法》在思想上具有层次性,呈现出战略思想与战术思想的统一,因此,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其原则方法的完善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的优化上。
1、《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关联性
1. 1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具备方法论属性
继承与借鉴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但并非所有的传统经典都可以借鉴、便于借鉴。从这一层面讲,由于《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探讨“方法”问题,均具有方法论属性,因而使借鉴成为可能。《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可以直接嫁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如“知己知彼”和“因地制流”的原则方法在思想信息获取中的运用; 而即便不能直接移植的方法,也可以经过挖掘、引申、转化之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将“妙算”思想引申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方法,将“击虚避实”中的“虚”与“实”分别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和抵制心理; 同时,正是由于其方法论属性,《孙子兵法》呈现出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层次结构部分吻合,大体可以概括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三个层面,还可以划分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与管理方法三个层面,因而大大增强了《孙子兵法》的借鉴价值,为多层次、多角度借鉴奠定基础。
1. 2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以人的活动为关注焦点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其实践目标在于指导一方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它所关注的焦点并非战争本身,而主要集中在与战争相关的人以及人的活动上。例如在论述预测战争胜负的“五事”与“七计”中,人的因素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战争进行中,则要求坚持“上兵伐谋”的战略原则,将人的谋略作为赢得胜利的“法宝”,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从而将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与此同时,《孙子兵法》对人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以人为主”上,还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即不仅要挖掘和培养人,发挥其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关心和爱护人,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以人作为指导对象,以人的智谋的发展为关注焦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样以人为实践对象,以人的思想行为转化为关注焦点[1],这种相似性,为深入借鉴《孙子兵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孙子兵法》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
2. 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
“先胜”、“全胜”、“变胜”是《孙子兵法》所追求的三大战略目标,但从动态操作的角度来讲,却是十分宝贵的原则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并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其中的许多观点能够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重要补充。
2. 1. 1 先胜后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孙子兵法》“先胜后战”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参战一方要从自我出发,充分准备,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发起或参与战争。具体而言,“先胜后战”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先知,先算,先备,先机,先势”[2]五个方面,而在辩证考量的基础上,将“先胜后战”思想作为原则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启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实践时,应当推动教育准备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即注重教育信息掌握的精确性、完备性和时效性,并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物资准备; 进而对教育过程及效果展开科学预测,并将理论预测与实践调整相结合; 想方设法在教育过程开始前抢占教育先机; 营造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态势,从而达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要求。另一方面,“先胜后战”的原则方法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准备与实际教育行为的关系,事实上是“慎教”原则的一种体现,即教育活动必须谨慎开展,必须在有科学、系统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那些未经准备的教育活动可能不仅不会产生正面影响,而且还会带来负面作用。
2. 1. 2 求全致胜
求全致胜的原则方法引申自《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目标之“全”.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认为战争应超越战争本身,实现“不战”.具体而言,即要“全国、全旅、全军、全卒、全伍”.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当超越教育本身,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呼应,树立“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自主接受教育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策略之“全”.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争方法运用策略,将方法划分等级,指出“伐谋”、“伐交”等柔性方法为“上策”,而“伐兵”、“攻城”等刚性方法为“下策”.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应借鉴上述方法的运用策略: 一是实现方法运用顺序的梯次化,针对不同教育情境建立相应的方法选择机制; 二是使各类柔性手段发挥主要作用,将刚性手段作为补充; 三是要最大程度实现“不教”,即要大力开发隐性教育方法与自我教育方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效益之“全”.在孙子看来,“伐谋”与“攻城”相比,之所以为上策的原因之一在于前者代价小但效果明显,能够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注重方法运用的效益,尽可能采用代价小但效果好的方法。
2. 1. 3 变中取胜
《孙子兵法》十分强调“变”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以变制胜,变中取胜。这一思想与当前以快速变革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相契合,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具有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变中取胜的原则方法主要概括为三层含义: 其一,孙子曰: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不寻常之方法,通过“出其不意”之策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兴趣。其二,孙子曰: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启示教育方法不能随意变化,要“因地”“因敌”变化而为之,即要跟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环境采取相匹配的措施。其三,孙子曰: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并要从“奇正变化”实现“奇正相生”.在这里,所谓“正”可引申为正面、传统的教育方法,“奇”可以引申为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而所谓“奇正之变”、“奇正相生”即要实现传统与新颖之间的深度结合与相互转化。具体而言,新旧两类方法应实现优势互补,在运用过程中,既要出新出“奇”,又要避免因单独使用全新方法而使受教育者产生突兀感与质疑感。
2. 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
《孙子兵法》中诸多战术思想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但鉴于部分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原有的成熟方法相统一,因而,这里只借鉴一些富有新意的思想,以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创新。
2. 2. 1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构建思想信息“试探获取法”
思想信息的获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孙子兵法》恰为我们提供一套较为新颖的信息获取法,孙子曰: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可分别简述为判断分析、引导挑动、假装示形、试探进攻四个动作,将这一策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中,可简要概括为“试探获取法”.它综合了观察法和调查法的有利因素,但又与二者相异,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策之”与“作之,形之,角之”相结合,即实现理论分析与实地操作的统一,并从四个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试探,从而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性,也从不同侧面相互验证所获信息的精确性; 其次,试探法的运用要求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理想状态,因而,信息获取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打草惊蛇”,降低教育对象的防卫心理。再次,由于试探活动本身的特性,更容易将受教育者思想深处的矛盾和问题暴露于教育者面前,为彻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2. 2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创立 “情境激励法”
孙子曰: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即士卒在不同的外部情境中,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心理状态: 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激励方法,即通过创设相应的外部环境来激励受教育者。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研究也证实了外部环境对人的激励作用,认为: “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映,只要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3]45在辩证吸收这一思想合理性的基础上,应当认识到,环境的改变涉及纷繁复杂的变量,可控性和操作性较弱,因此不妨将环境缩小为情境,通过操纵若干可控变量,创设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成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群体氛围,以达到相应的激励目的。事实上,孙子也是从“围”、“不得以”、“过”等具体情境来阐释这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情境激励法是一种综合激励方式,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据需要在情境中结合传统的奖惩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因而对受教育者的激励作用是经过多重强化的.。
2. 2. 3 “围之,攻之,战之,分之,逃之,避之”: 改进“冲突化解法”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冲突化解思想,孙子曰: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在用兵作战时,我强敌弱则可直接“围之,攻之,战之”,势均力敌则需设法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敌强我弱则要避免与之正面对抗。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冲突时也可以采取相似的三类操作模式。即在教育主体能够调动的力量较大,而冲突较小时,要果断处置,迅速化解; 在教育主体力量有限,而冲突态势复杂时,应当重视分解冲突,使冲突化整为零,进而依次解决,或在有条件时直接抓住冲突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化解,切不可平均分配力量; 在教育主体的力量严重不足,而冲突来势凶猛时,应在制止冲突进一步蔓延的前提下,尽可能不与之正面交锋,而采用迂回策略。例如,教育者并不直接对过错一方批评教育,而是先安抚双方情绪,并寻找恰当机会邀请亲友等进行劝导,待其思想有所转化,再采取下步行动。
2. 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孙子兵法》不仅揭示了战争所内含的客观规律以及应对战争的一般套路与方法,而且结合前人用兵智慧将方法运用提升至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此,其英译名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艺术”.具体而言,《孙子兵法》中的“势”论最能体现其艺术境界,而“势”又体现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个方面。
2. 3. 1 巧用“分数”---依靠组织编制施展借力育人的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需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受教育者,如果单靠教育者个人的力量承担全部教育工作,是必分身乏术,顾此失彼。因此,如何化解“少”与“多”的矛盾,时刻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孙子兵法》同样注意到在将帅用兵中遇到的类似矛盾,并提了解决办法: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即将帅应当学会运用组织制度,进行分级编制,递相统属来治理军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就是要熟悉自身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组织及其运用模式,从而借助组织成员的力量展开教育活动,实现借力育人。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教育者要重视发挥班委、团委、党支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及其相应学生干部的影响力; 也要重视探索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关注“意见领袖”或其他有较强号召力的人物,优先转化其思想,进而推动其发挥自身影响,带动周围同学思想的积极转化[4]; 同样,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社区等校外力量展开教育。
2. 3. 2 妙用“形名”──改善信息传播提升沟通实效的艺术
良好的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一把利剑,但在对象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的条件下,要实现准确、顺畅的沟通并非易事,需要教育者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应的沟通手段与技巧。孙子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认为,只有因地制宜的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工具进行指挥,才能够达到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的境界。事实上,沟通与指挥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遵循同样的道理。一方面,如上所述,《孙子兵法》就提出了巧用“形名”的思想,曹操将其注释为: “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孙子也引用《军政》中的观点说明“形名”的具体用法,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即通过刺激听觉与视觉两种知觉,来促进指挥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启示教育者在沟通时,工具的选择应多样化,尽可能使沟通对象的不同知觉器官都能接受到教育者发出的信息,从而发挥各类知觉器官的信息接收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特别重视多种沟通手段运用的主次与方向问题。既要根据沟通情境的不同选择主要与次要手段,又必须保证多种手段作用方向的一致性,正如孙子云: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2. 3. 3 善用“虚实”──探察薄弱环节寻找教育突破口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的转化,犹如攻打一座处处设防的坚固城堡,如果集中力量进攻其重兵把手的城门或其它防御工事,必定事倍功半,即便攻克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必须善于寻找相应的突破口,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以瑕投卵”的效果。而孙子曰: “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即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虚实关系。具体到操作层面来讲,则要“避实而击虚”.也就是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受教育者之“虚”,避开受教育者之“实”,在容易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下手。这里的“虚”即我们所探求的突破口,它既可以是某一受教育群体中容易内化教育思想的个人,通过首先转化他们的思想带动整个群体思想的快速转化; 也可以是某人思想体系中与教育思想相契合的部分,通过以这部分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转化其全部思想; 还可以是一个群体或个人对教育思想的防御心理有所松动的某一时间段,通过把握时机,迅速介入,有效转化受教育者思想。
3、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辩证反思
3. 1 在充分认识《孙子兵法》内在局限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在借鉴其思想时,不仅要大胆取其精华,更要注重识别和剔除其思想局限,正如孙子在文中所指出的: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即在看到事物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劣势所在。对于《孙子兵法》的局限性而言,首先要看到其哲学思想的朴素性,特别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如孙子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过分夸大了将帅的作用,这类思想决不能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纳。其次,要看到其立论的根据在于维护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其思想中存在一些愚民策略。如孙子曰: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而目的在于达到“使之无知”,这类方法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再次,要看到《孙子兵法》毕竟为一部兵书,提出的全部思想均针对战争这一特殊环境,许多方法在和平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适用,如孙子提出“以诈立”的恶意欺思想,通过“用间”获取信息的思想等,有些甚至涉及到违法犯罪,切不可直接借鉴。
3. 2 在充分掌握《孙子兵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必须尽可能尊重原着,如果脱离原着,或错误理解原着思想,即便生发出精彩的启示,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借鉴可言。但与此同时,借鉴的过程也绝不能总是从起点开始,而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而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前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孙子兵法》的借鉴,着力弥补前期研究的缺失,修正借鉴中存在的明显错误。事实上,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借鉴《孙子兵法》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缺乏系统性,因而尚大有空间可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它学科对《孙子兵法》进行借鉴的成果中汲取营养,即进行适度的“二次借鉴”.例如,当前对《孙子兵法》思想借鉴最多的非经济管理领域莫属,《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孙子兵法〉的管理学阐释》等书籍层出不穷。因此,可以从这些成果中关注《孙子兵法》对营销策略、管理方法、商战谋略等内容的启示,进而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联,以寻求可借鉴之处。
3. 3 在充分赋予《孙子兵法》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诞生于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必须将鲜明的时代特征注入其中,因为借鉴的直接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赋予《孙子兵法》以时代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而才有可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赋予其时代性,体现为如下三个层面: 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与现代科技成果的工具价值相结合,使其方法策略通过现代科技得以延伸。如将“妙算”的信息预测思想与大型计算机或网络“云计算”相结合,通过现代化工具使“妙算”的结果更加精确。再次,要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话语体系阐释并表述《孙子兵法》,例如,将《孙子兵法》中内含的方法体系按照现代方式划分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方法艺术”3类,将“击虚避实”的思想转化并表述为“寻找突破口的艺术”等等。
孙子兵法在今天的作用.可从三方面分析:1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2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 始计篇 《孙子兵法》云:「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以情。」「五事」意即「天时,地利,人和」,知天知地,还要知人知才,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并制定企业发展的规范制度,即所谓「法」,因为人总有过偏的时候,,有了约束,做到赏罚分明,则可实现「令民与上同意」之「道」。在「将」方面 《孙子兵法》云:「智,信,仁,勇,严」,此乃企业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智者人附,信者人归,仁者爱人,勇者服人,严者明人,当企业领导者拥有这些素养后,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潜力,才能实现「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在这一篇中,《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势」的概念,在「势」的理解中我们可藉助韩非子论「势」的理论。韩非子言:「民者因服于势,势诚易服人。」民众本来就屈服于权势,而权势也确实容易来制服民众。又言:「势者,胜众之胁也。」威势,是制服民众的一种凭藉。韩非所言「势」,是指「胜众」,「服人」的权势,威势,也就是现代管理中所讲的正式权力。这种权力是领导者管理者所拥有的,它的内容是下属成员各种利益的分配权,如:薪资权,赏罚权,补贴权,晋升权,任免权以及出国学习机会权等,这种权力,*强制,威吓,对人的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孙子兵法》云:「因利而制权」,用于企业管理,即灵活,机动适当地运用这些权力,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企业发展的目的。 作战篇 在竞争中不断地更新自己,完善自己,以消除市场上敌对的竞争者,实现所谓「以战养战」,「胜敌益强」的市场竞争策略,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用粮于敌」,「卒善而养之」,学会利用对手为自己做义务宣传或培养预备人才,才是一个精明的企业管理者所应采取的必胜之法。 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员工的潜在工作能力,并合理的为公司提供有效服务。在「激励」的这一方法中,奖励和惩罚均是有效的手段,重点在针对不同对象的性情,需求,进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奖励,可振奋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惩罚,可加大员工的危机感,使之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哀兵必胜之理。《孙子兵法》云:「赏其先得者」,「卒善以养之」均是奖励的方法,关键在奖罚分明,不偏不倚,并能切实落到赏处,方能产生切实的功效。 激励企业内部活力最好的方法是「贿物」,「贿物」并不只是简单的物质,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如表扬,希望等各种心理需求,关键是要能把握员工心理,切中需求要害。 谋攻篇 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是杰出的人才,多一丝尊重,换来的是部属的忠诚,多几许傲慢,换来的则是部属的不满。 《孙子兵法》云:「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唯有管理者把自己和员工,部属融合在一起,把尊重人的哲学应用的无时,无处不在,公司才有可能发展成大公司。 企业需要发展强大,只*企业领导者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精明的企业领导者善于发挥全体员工的力量,鼓励他们多提建议,意见,从而获得公司发展中的得和失,进而指导企业的顺利发展,故好的领导者须能纳谏用人。 军形篇 《孙子兵法》言五事,道居首位,更所谓「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由此可见精神价值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企业管理重在人的管理,所以应设法设立员工的精神价值观,这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内部向心力,凝聚力的可*程度。在现代化的企业中,组织分工愈趋合理化,经营管理也愈趋科学化,在这种情形下精神力量往往被忽略,然而这种力量的实际价值却是不可限量的,不可等闲视之。 兵势篇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讲的是正面阻击侧面奇胜的战争投巧。善出奇兵,破除陈规,想别人之所不想,出敌之所不意,这才是真正懂得兵法的军事家所具的才识。出奇也含有出新的意思,即锐意创新。 一般而言,总是尽量树立「高,大,全」的形象,有时恰当地运用弱点暴露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巧妙的领导艺术。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言「能而示之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以及强调「奇胜」的做法。 奇者新也,创新之方法是非常多的,因为创新的基石是要不拘一格,不循常道。所以《孙子兵法》曰:「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更言:「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既然不能「穷」之,那么就只能设法适应它,利用它。然而,人的思维创新能力一般是不能和事情的发展速度相匹敌的,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一方面开动自己的创新思想,为企业以后的发展作出尽量全面的规划;而另一方面则必须具备超凡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变化迅速作出适合的方案,正所谓「时异则备变矣。」 而情况的变化一般是很快的,仅在一瞬间出现,又在一瞬间消失,这一瞬间也就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最佳时机因为万物发生变化之机,正是其内部功能紊乱之时,成功者正是那些善于抓住时机,大胆出击者。《孙子兵法》曰:「势如张弩,节如发机。」造势在于己,而时机则是万物变化之结果。 在管理中有一个「度」的概念,管理的范围,强度都必须有一个限量,不能无限制的扩展,更不能无限制的收缩,正所谓「过犹不及」,这正是因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一循环转化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管理者必须适当的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既不能过于越权行事,更不能过于软弱中庸,只有做到不卑不亢,方能服人。虚实篇 本篇开头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观点,企业是由一级级的管理阶层所构成的,员工虽是企业生产的最直接劳动者,但若想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兴趣,其关键乃在管理者阶层。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有一定的威严,这样才可能轻易地实施自己的管理措施,其主动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若管理者过于软弱,即使有相当的权力,他仍然无法随意地调动部属,对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与使用,那么企业的发展仅仅是空中楼阁而已。 要能合理搭配,使用人才,必先知才,正所谓「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才学,能力是每个人内在素质的表现,并不是一望而知的,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深入基层,运用各种人事手段,熟悉身边人才的智慧与知识结构,并能善于收集各种资料,进而科学的理论分析,最后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不同人才的不同定位。 《孙子兵法》还提出了一个战争中广为人知的作战方法,那就是战前模拟实习。所谓「策之而知得我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不足之处。」正是说明这一道理的,有了逼真的战前模拟,才会对未来的行动做出一个完整而又细致的打算,才有可能做到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行军作战讲究集中己方兵力,分散敌人兵力,以实施避实击虚,也就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而在管理中如何处理一个人的长处与短处 用其长,避其短。也就是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 九变篇 《孙子兵法》九变篇言战争情况瞬息万变,故为将者必当循情据意,善于应变,力可克敌制胜。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对自身情况,企业环境,内容,所辖员工性格,素质等等情况有一透彻了解。然这仅仅是「知情」,只为实施管理提供了一些参考数据,管理的真正艺术还在于利用这些已知的情况,分析利弊,巧妙配搭,从而时时站在主动的地位上,让你的部属遵照事先预测好的方式,方法行事。在管理中,最忌生搬硬套,机械僵化,所谓万事万物变化无穷,重在灵活机动,循情对待,该奖的就奖,该罚的就罚,该调的就调,该如何配置就如何配置。以不变应万变,沉著冷静,锐意创新才是当今企业管理者的英雄本色。 《孙子兵法》云:「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就正是站在天下诸侯的切实立场上所提出的对付他们的策略,方针。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能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时刻检讨分析自己的言辞行为,便能从中得到管理的实际经验。「将有五危」,「不可不察也」。善于不断分析,检讨自己,完善自己的企业管理者才有希望管理好自己的企业。 行军篇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个治军之重要原则,即「令素行,与众相得」。若想军队运使方便,则须「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加强对士卒思想上的培养,兼以严格的军规军纪,并要以身作则,方可令士卒心服。 在企业管理中,「令素行」犹为重要,所谓养兵千里,用在一时。当要全体员工能够同舟共济,共赴挑战时,大家却不安心,各行其事,怎可使企业平稳发展呢 要想使部署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认真,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平时能够多教多练,以养成他们令行禁止的工作习惯。怪不得当前许多大公司采用了军事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期望员工们能够自动遵规遵纪,以企业兴旺发达为己任,从而塑造光辉的企业形象。 《孙子兵法》曰:「兵非贵益多也,虽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取人」则是将帅要善于任用能完成任务的精明强干的指挥官和士兵。但如何「相人」呢 并不能完全凭一双肉眼就能完成。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各种部门均有自己的一套资格制度,以选拔鉴定自己企业,公司有用的人才。 《孙子兵法》曰:「令素行,与众相得也。」若想使部属平时即能令行禁止,努力工作,则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多问,多看,多听,方可以在处事时一针见血,立竿见影。 九地篇 《孙子兵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所爱」也就是不得不依赖的有利条件,是其全局的关键,如若夺取了敌军的必需条件,敌人也就被我方调动了。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们处理企业事务时,必须能抓住事情的关键环节,抓住被管理者的心哩,若想如此,则必须对被管理对象有极其充分的认识。不但需要定时的对被管理对象进行状态调查,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要善于与被管理对象真心交往,细致观察以致得以彻底充分地了解内部情况,真正做到「夺其所爱」,使「敌」「听」之。 企业界如一艘远航的大船,船上的每一个人作为行「船」的一分子,都必须做到同心同志,互相团结帮助,只有这样,大船方可平波踏浪,安稳向前,此正所谓「同舟共济」。「夫吴人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共济」时,亦能做到「相救如左右手」,何况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在共同的生产工作中,都是为一个目的而奋斗,自然更应该做到「同欲」,「齐勇若」。而企业的管理者们更应当努力营造这么一种相爱,相帮助的气氛,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携手若使一人」,此时此刻,这个企业不是一个经营管理有术的兴旺企业吗 精明的管理者若要主动便利地调和自己的部属,所需的不只是对他们平时的关心爱护,还要有应时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方法,《孙子兵法》中言「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并不是说对士卒(被管理者)进行欺瞒的方法,而是说必须保持相当部份的机密,以防止信息泄漏,带来负面影响。 行军作战是机动灵活的,企业管理更是如此,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只会给企业带来死气沉沉的状态,企业的发展只能是空话一句了。《孙子兵法》曰:「施无法之赏,悬无改之令」,及时灵活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则能使不同的管理对象均有受到激励的机会,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必然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孙子兵法》曰:「避实而击虚;以吾众而击敌寡」;「吾专而敌兮」。言作战之实,最好的方法即是以优势兵力而击溃敌军的弱兵(或散乱之兵),以期各个击破。 火攻篇 战争中,藉火攻发挥人本身所不能达到的战势;而在当前的企业管理者,亦必须善于利用各种管理工具,才可能达到管理的最完美目的。 战争中若使火攻,必然和风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风可以助火势,以可以灭火是,运用不当还可能伤及自己。企业管理的效果是有连续性的,并会产生社会效应,企业管理者将宣传的「魔棒」漫天挥舞,其目的即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取更多的潜在人才储备。所以,企业管理的整个体系必须是极富条理性的,只当各项管理机制合理地上下承续,紧密相扣时,管理所产生的长远效益才有可能产生,亦使各级管理者们能够轻松自如地运用各项管理工具。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企业的管理者们必当果敢而沉著,小心的计画,慎密地安排,才可「兴兵」行事啊!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极言风向在火攻中的重要性,顺风则火势愈大,则火攻更猛,古之军事家在选择火攻敌军之实,多以顺风为主。 用间篇 《孙子兵法》曰:「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由此可见,了解敌情之无比重要性。而在企业管理中,「情」就是所谓资讯。 资讯是企业得以立业,创业,拓业的重要支柱,是企业管理者创造企业发展方向,发现目标和发展计画的根本依据。资讯是企业管理决策之本,有了快速的资讯交流,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保不败,才可能永保经济发展的潮头,所以,企业管理者们必须十分重视对资讯资源的管理。 《孙子兵法》曰:「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使也。」对于自己的敌人,杀了他并不是上策,而善于把他归于己用,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也。 《孙子兵法》曰:「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企业管理中,不妨也把自己的部属,员工看做「敌人」,要其服从管理,可施「死间」之法。 为取得大多数员工对自己的尊重,树立自己的威信,便于完成管理职能,可故意让一两位亲信员工「犯罪伏诛」,遂而对此事严加追究,以形成有错必究,究之必严的广泛影响,在员工心中形成一种效应,迫使员工自觉地遵守公司纪律,按照公司的规定行事。此正所谓杀「鸡」儆「猴」。3在当代军事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打伊拉克的战争中得到体现,美国高官携带中国的孙子兵法,可以从这方面也可分析,在扩展
网上搜孙子兵法见解,很多很多的...
去百度上找找,应该是有不少的吧,,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三十六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三计 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第四计 以逸待劳 三十六计第五计 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三十六计第七计 无中生有 三十六计第八计 暗渡陈仓 三十六计第九计 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第十计 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三十六计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三十六计 第四套 混战计三十六计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 第五套 并战计 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三十六计 第六套 败战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
2、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3、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扩展资料:
主要影响: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九州,神州,(八洲),中华
黄色代表的寓意是辉煌、富贵、光明、温暖、尊贵、智慧光辉、丰收,希望。象征着财富与权力。由于黄色属于很灿烂的一种颜色,不仅能够呈现出辉煌的颜色,并且还具有跟太阳一样的光辉,所象征的就是照亮黑暗的光源。并且黄色呈现出来的是金色光芒,代表权力和财富。黄色还属于一种很骄傲的颜色,如果在东方它所代表的就是优雅和尊贵,中国古代帝王把黄色当成专用的颜色。
同时黄色还给人轻快、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黄色总是与金色,太阳,启迪,等事物联系在一起。许多春天开放的花都是黄色的,因此黄色也象征新生。在许多国家,黄色还代表胆小,怯懦,有一些国家认为,黄色代表嫉妒,黄色旗帜则表示疾病与检疫隔离。中国的五行论中,把黄色与土相配,在古人心目中常常被看作君权的象征。“土为尊" ,这首先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士”思想。 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 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 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 ,这样“黄色" 通过土就与“正统”、“尊崇” 联系起来,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 的论证。古代又有“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的说法:龙在打仗的时候,流的血是黄色的,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代表尊贵、庄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黄色是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中国人是黄种人,古代有“黄帝”,我们常称自己为 “炎黄子孙”,把适合举行重大仪式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佛教也崇尚黄色,和尚、喇嘛的袈裟皆为黄色。《释名程采帛》释: “黄, 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象征光明。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的代表意义非常多:黄颜色代表着兴旺;在五色经幡中黄颜色则象征着土地;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中“格鲁派" 的特定颜色也是黄颜色,因为此派借众所着袈裟和僧帽均为黄色。
黄色的视觉传达黄色。就像橙色和红色,黄色也是一个暖色。它有大自然、阳光、春天的涵义,而且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快乐和有希望的色彩。不过话虽如此,它可能是一个难以应付的色彩,而且貌似并不像之前讨论的那几种色彩流行。黄色是一个可见的色彩,因此它被用于健康和安全设备以及危险信号中。这个高可见是明显引人注目的,但是在屏幕中可能过于吸引眼球。位于白色背景中的黄色看起来非常吃力。正如提到的黄色有很多正面的含义,但是它也会联系到懦弱和欺,"yellow- -bellied (胆子很小)”和"yellowjournalism (黄色新闻)”等。黄色的起源中国古代黄色是高贵的颜色,后来变作贬义是受本文影响。黄色有色情之义。我们今天经常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事物只要被冠以”黄色”二字,往往就是“扫” 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黄色却是极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1894年,英国创办了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色情意味,但不能算淫秽。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 ,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back" ,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黄杂志》也好,"ellowback" 也好, 都使得“色”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色”景象。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约瑟夫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政治腐败的陆,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赫斯特买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黄色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黄色新闻” 时期。这就是西方世界的“黄色”-色情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祖国母亲的代称有:华夏,九州,神州,中华等。
中国人可称为:中华儿女,华夏儿女,华夏子孙,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
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出自四岳之后的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即为华胥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黄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华夏部落的来源基本固定。
九州: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
神州:
《神州》杂志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类旬刊。《神州》杂志(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主办、神州杂志社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类国家级期刊,中央级综合性核心期刊。
中华:
中华卷烟诞生于1951年,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华香烟仅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特供用烟和款待国外友人的国宾礼品。至今,中华已逐步形成了软包中华、硬盒中华、全开式中华、10mg中华、中华5000等多种规格包装、口味风格各具特色的系列产品。
中国人的祖先明确的告诉你是北京猿人等等,都是蓝田人的后代,蓝田人等等都是元谋人的后代,全中国人都是元谋人的后代。各个国家自己出原始人的地方,哪国人就是哪国人,现代好,新中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