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鉴于此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可以帮助你完成毕业论文。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工会工作论文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给企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为适应市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企业需要对管理理念与工作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鉴于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对工会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盈利性,并没有认识到工会组织的意义,在进行工会工作安排时一般将其作为党群工作应付,给工会工作进行带来阻碍;忽视职工意见,不仅降低人员工作积极性,还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工会组织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透明度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不能提升;工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与工会工作原则不符。
(二)工会作用发挥不出来
党委直接任命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因此存在工会管理人员摆脱不了行政部门的干预,与其有较强的依赖性,缩减了工会权限,导致作用不能得到完全发挥,最终沦为形式。该种现象导致工会组织力量被削弱,不仅会打击工会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加剧企业对工会权益的侵害问题,不利于保护职工权益。
(三)维权意识不足
工会的主要职能即为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在相关规定与制度的指导下,采取对应的维权方式,才能将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但是,当前企业并不重视工会共组,并且出现不按照规定向工会进行经费的拨付、工会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不足、职业会议不按时召开等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工会成员减少,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工会地位与执行能力。当职工出现对待遇不满等问题时会寻求工会的帮助,但是工会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工作权利,与行政管理力量不均衡,维权意识与力度上明显不足。
二、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措施
(一)突出职责,解决问题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将工会的主要任务与要求作为基础突出基本职能,提高工作岗位安排的合理性。鉴于工会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因此要将其基本职责突出出来,并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工会工作的作用;将《工会法》等作为指导,对工会的工作组织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健全,将工会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加强不同级别的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适当提高工会进行人才任用的要求;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二)提高维权意识
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对职工思想造成一些冲击。在该种形势下,若企业在给予职工福利、工资、政治等方面待遇时存在不公正现象,就会导致职工之间出现利益上的纠纷,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与生产。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对职工间关系进行协调,积极听取职工心声,定期、不定期组织职工代表会议;在公正、政治上一视同仁的前提下对职工之间产生的关于利益上的冲突进行处理,妥善解决其中存在的矛盾;重视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思想多方面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职工中收入水平不高、实际困难较多的职工当成重点维权对象,全面提高维权力度。
(三)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情况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该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对管理意识进行创新,并且积极拓宽视野,才能促进企业与时代共同发展。对于工会而言,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会组织需要突破传统工作格局的制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工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工会与企业组织之间关系,并且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先进工作方式的.机会;领导人员需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积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从全局出发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从全局出发,将企业工作重点作为中心。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工会工作,才能保证工会与企业整体发展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工会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对职工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会管理人员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多样性,提高职工参与积极性;对职工进行劳动保护,并且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在此过程中,将执法监督作用发挥出来,对劳动保护措施与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提高生产规范化,使用《劳动法》对职工权益进行保护。
三、结语
针对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突出职责、提高维权意识、改进工作方式、从全局出发等措施。企业只有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创新、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在当前组织形式、内部结构、利益关系等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顺利、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竹琴.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工会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5(1):88-88.
[2]郑莉莉.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国网电力企业的工会工作[J].科研,2016(2):00294-00294.
[3]李明坚.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工会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6(26):25-25.
[4]路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企业工会工作[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7(1):00011-00011.
转一篇论文供参考一、树立和谐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工会组织的创新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会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其地位、作用和职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会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职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复杂的特点。二是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的分配不公问题,对职工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民主意识不深入。一些企业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不善于吸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从而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与制约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党、国家和企业的中心工作,把发挥工会职能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充分认识企业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把企业工会工作建设抓紧、抓好。坚持用创新精神,全方位融入企业管理,进一步挖掘广大员工的潜能,使工会工作充满活力,努力实现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企业适应改革、改制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二、紧扣经济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增强企业成长的生命力工会组织履行建设职能,不是替代企业行政组织管理经济活动,而是结合企业中心工作找准工会工作的切入点,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着力点,以特有的手段和方式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为职工提供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平台。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制度平台,保证职工群众对企业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发挥他们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企业与广大职工结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其次,紧密结合企业经营、生产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技术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工会可适时组织开展以科技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创优质量、创优效益、创新技术、创低能耗”劳动竞赛的深入开展。组织创建文明区队、安全文明示范岗活动,广泛调动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集中职工智慧、增强凝聚力,又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深入员工内心,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而员工也有提高个人素质、渴望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新时期工会工作就应与此相结合,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首先,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为主线,千方百计为提高职工素质搭建学习平台。企业工会组织要引导职工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为本”的思想,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工会组织可以配合行政采取自培、委培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积极选派思想觉悟高、有发展潜力的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参加集团公司及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其次,实行职工队伍动态管理,挖掘职工潜力。一是要通过竞争上岗给广大职工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二是加强企业各岗位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输出和引进人才,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盘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个人素质。最后,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坚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把情感融入管理,树立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广大职工群众都能把心和劲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都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推进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会组织要积极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关心员工生活等,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四、提高认识,增强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发挥造势作用,在培育参与主体上下功夫。职工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大造声势,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在提高人的认识,统一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塑造人的精神,凝聚人的力量上下功夫,使广大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形成共识,自觉增加关注度,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投身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发挥教育作用,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教育是工会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工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引导职工培育符合时代特征、体现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统一职工思想,规范职工行为,提高队伍素质,加快企业发展。(三)发挥引导作用,在营造民主气氛上下功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营造企业浓厚的民主氛围,发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五、把握工会维护职能,推进法制化的执行力工会在企业中拥有建设、维护、参与、教育四项职能。依法保障职工参加工会的权利,把广大职工吸引到工会中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工会会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做好工会工作,必须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作为群众组织的工会,既要承担民主管理工作机构的职责,又要支持代表企业行为的行政管理,当前,工会工作要以贯彻实施《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为契机和突破口,正确处理企业整体利益与维护员工的具体利益的关系,通过工会反映、呼吁,行使工会的维护职能。这就需要工会干部增强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治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利益。这对我们每一个工会干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很强的法律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工会自身权益和职工合法权益的更高要求。同时教育、引导广大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奋斗。六、开展文体活动,增强工会活动的吸引力。在满足职工文化需求上下功夫。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工会要积极争取企业行政的支持,妥善用好工会经费,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投入,努力搞好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场所、宣传教育阵地、生活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职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同时,依托这些设施,组织广大职工经常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开展形势任务、政策法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鼓舞和激励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和发展。总之,新形势下工会在企业中负有重大责任,大有用武之地。创新是工会工作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不竭动力,从前人总结的经验可知,工会工作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会工作的活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工会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加强企业工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科学规划,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企业工会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职工薪酬会计与税法差异 XXX 摘要:2007年1月1日正式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对职工薪酬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其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处理的方法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了施行,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两法合并”,目的是在新的企业所得税立法中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充分发挥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使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与国际惯例趋同。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6号——退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有关政策和实际情况,新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出了“职工薪酬”条款,为系统规范我国企业职工各种形式劳动报酬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供了依据。本文就职工薪酬准则与税法的差异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 职工薪酬 会计准则 税法 差异问题一、对职工薪酬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职工薪酬准则首次引入并明确规范了辞退福利的处理方法,对于企业在职工正常退休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及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明确了确认标准。这类福利的引进,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4条规定:“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新准则的制定与国际惯例趋同,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方法选择和业务处理程序也更加符合业务的经济实质。但其中有许多改革措施与税收的目标和原则不一致,由此导致了在收入的确认、计量,费用的可扣除性等方面,企业税收所遵循的原则与会计原则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致使企业税收与会计处理上产生较大差异。二、 职工薪酬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分析新准则的制定与国际惯例趋同,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方法选择和业务处理程序也更加符合业务的经济实质。但其中有许多改革措施与税收的目标和原则不一致,由此导致了在收入的确认、计量,费用的可扣除性等方面,企业税收所遵循的原则与会计原则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致使企业税收与会计处理上产生较大差异。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工资薪金支出对象的差异:在税法中,工资薪金支出的对象是在本单位任职或受雇的员工,以此与独立劳务相区别。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征营业税,应采用自制凭证处理。企业接受外单位个人提供的独立劳务,属于流转税的征收范围,无论是否超过起征点,均需凭税务机关开具的发票据以入账。而职工薪酬准则中所称的“职工”比较宽泛,与税法中“任职或受雇的员工”相比,既有重合,又有扩展。兼职人员、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临时人员、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在税法中不能作为工资薪金支出的对象看待。建议企业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下设“雇员职工”、“非雇员职工”明细科目核算,以便正确计算应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和年终汇算企业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二是职工薪酬支出范围的差异: 职工薪酬准则规定,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对价),均构成职工薪酬,也就是说,无论货币性还是非货币性薪酬,无论在职还是离职后薪酬,无论计量相对直接明确的常规性薪酬还是以权益工具为计量基础的现代薪酬(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无论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薪酬还是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无论物质性薪酬还是教育性福利,均属于职工薪酬。税法规定的工资薪金支出是指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三、 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方面的差异分析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等。这一类和新税法上工资的口径基本相同。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本条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工资薪金的税前扣除政策。 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了工资薪金支出的税前扣除。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老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扣除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制度,这是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条例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此项条款扩大了工资全额税前扣除的范围,主要是取消了对内资企业按计税工资进行税前扣除的歧视性规定,同时避免了对于职工工资薪金这部分所得的同一所得性质的重复课税。 职工人员规定上来看,依照会计准则及指南,会计上职工人数的概念较宽泛,从受益对象方面看:第一层次,与劳动法吻合的,签订合同的所有人员、职工,包括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第二层次,虽然未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等;第三层,虽然没有合同,也不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下,虽与企业未订立正式劳动合同、或企业未正式任命的人员,但为企业提供了类似服务,也纳入本准则的职工范畴。 税法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规定依然可作参考,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下列情况除外:(一)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二)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三) 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税法上,人员工资薪金能否作税前扣除,关键是看是否是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是否是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对合理的判断,主要从雇员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合理进行,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 四、职工福利费方面的差异分析《职工薪酬》未对现行的应付福利费处理作出规范,新准则改变了以前按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做法,而是采用按实列支的处理办法。《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税法上按规定据实列支,超过税法规定允许列支的部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实施条例继续维持了职工福利费扣除标准,但由于计税工资已经放开,实施条例将“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扣除额也就相应提高。由于2007年度有部分企业执行了新会计准则或新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继续适用原税法,2008年度又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之间本身的财会处理差异,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时如何适当衔接,国税函[2008]264号及时予以了明确,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五、保险费方面的差异分析主要是五费即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是指企业按照国务院、各地方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企业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应当按照职工薪酬的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关于有关保险的税前扣除,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第三十六条规定:”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税法强调的依国家有关规定缴交的可以税前扣除,不符合规定的不予税前扣除。六、住房公积金方面的差异分析住房公积金是指企业按照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依据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财税〔2006〕10号文件是对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可作参考: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部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等规定精神,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具体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执行。七、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方面的差异分析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了改善职工文化生活、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用于开展工会活动和职工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支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分别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和计量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义务金额和应相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盘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教育经费。按照明确标准计算确定应承担的职工薪酬义务后,再根据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 税法上,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实施条例继续维持了职工会经费的扣除标准,但同样由于计税工资已经放开,实施条例将“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扣除额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同时,也与《工会法》规定的比例相衔接。 为鼓励企业加强职工教育投入,实施条例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同时,也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政策相衔接。八、辞退福利方面的差异分析新准则:辞退福利符合规定条件的准予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一是职工没有选择继续在职的权利,属于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给职工的一次性补偿金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1]918号)规定: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企业支付给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包括买断工龄支出)等,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年度均匀摊销。二是职工有选择继续在职的权利,属于或有事项,通过预计负债计入了费用。税法上对费用的税前扣除,原则上为据实扣除,因此,按税法规定对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而计入费用的金额九、特殊人群工资方面的差异分析 (一)残疾职工工资《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规定:“单位(必须符合规定条件,下同)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并可按支付给残疾人实际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单位实际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加计扣除部分,如大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可准予扣除其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超过部分本年度和以后年度均不得扣除。亏损单位不适用上述工资加计扣除应纳税所得额的办法。”差异分析:单位支付残疾人员工资,在全额扣除的基础上,还可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在不亏损的前提下将形成永久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财税〔2007〕92号文件所说工资的范围,是《实施条例》明确的工资范围,而不是企业会计准则明确的职工薪酬范围。(二)研究开发人员工资《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因此,企业从事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也可享受加计扣除,并且不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是否大于0的限制。 参考文献:《企业会计准则》 2006《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2006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 2008
【1】牛明艳.财务指标体系应用研究——基于现金流量信息【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萧维.企业资信评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袁敏.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4】肖舟.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朱顺泉.中国企业资信评级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潘永泉,杨志英,张敬秀.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企业资信评级【C】.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7】黄爱华.企业资信等级的熵权评估模型研究阴.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
【8】朱荣恩编著.资信评级【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9】梁雪春,谢岭南,陈森发,刘艳.企业资信等级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研究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王一鸣,印为,石勇.基于次序逻辑斯蒂模型的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级研究【R】.数学、力学、物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8(12)卷
【1l】陈志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2】陈建煌.现金流量的经验性评估—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证据【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13】晏静.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4】陆晓雯.中小企业板块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刘庆华.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刘格辉.基于现金流的财务风险预警研【D】.湖南大学MPAcc学位论文,
【18】张传明,陈俊.报表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决策有用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19】曹建新,王春丽.自由现金流量与盈利质量的关系研究【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李延喜.基于动态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1】史冬元.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娄尔行:《基础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小平:《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陈少华:《会计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吴水澎:《会计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美]罗伯特﹒N.安索尼 詹姆斯﹒S.里斯 朱利﹒H.赫特斯坦:《会计学教程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美]查尔斯﹒T﹒亨格瑞、[美]瓦特﹒T﹒哈里森、[美]米切尔﹒A﹒罗宾逊:《会计学》第三版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乔世震:《会计案例》,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
9.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年版。
10.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宋雪婷,安鹏.试论云南绿大地事件对注册会计师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2]丁红燕.审计失败及其后果--基于证监会2006-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丁红霞,丁红燕.审计失败:原因及对策--基于证监会2006年-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2(24)
[4]魏梦莹.新大地IPO何以被终止[J].资本市场.2012(10)
[5]唐曦.绿大地事件中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责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
[6]朱清贞,严丽娟.“绿大地”会计造假案引发的思考--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2(16)
[7]孙毓璘.注册会计师关注: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比较[J].财会通讯.2012(13)
[8]李涛.从绿大地事件看上市公司监管[J].财会研究.2012(06)
[9]金蕊.论审计失败[J].现代会计.2011(06)
[10]李平,王晓敏.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现状和防范措施[J].经营与管理.2011(09)
[11]张博亚.绿大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1(09)
[12]杜淑芳,李建民,马蓓蓓.审计失败的制度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1(03)
[13]赖丽娜.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0(13)
[14]张洪高.审计失败的成因及后果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2)
[15]陈志强.质疑审计失败主流观点[J].审计月刊.2006(13)
[16]高明华,袁清波.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5(03)
[17]李若山,周勤业.现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四大局限[J].审计研究.2003(04)
[18]林钟高,叶德刚,刘先兵.论审计失败[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07)
[19]吴德林,温天璟.论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J].山东审计.2002(05)
[20]孙一秀.审计失败因素及案例分析[J].中国审计.2002(05)
[21]李爽,吴溪.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02)
[22]侯海燕.CPA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份调查报告的启示[J].财会通讯.2001(11)
[23]温天璟,程珏.审计失败衡量标准之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9(03)
[24]秦荣生.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J].注册会计师通讯.1999(04)
[1]骆正山,信息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70-278.
[2]郝慧娟.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行为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4(03):76-79.
[3]陈金龙,谢琦君.社会责任、产权属性与融资约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03):96-103.
[4]范明、牛刚,现代企业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5-165.
[5]王群勇,STATA使用指南与应用案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凌江红.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105.
[7]翟华云.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6):50-57.
[8]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4-13.
[9]于富生,张敏.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93-96.
[10]郑新源,刘国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通讯,2008(8):98-118.
[11]葛家澍.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工业出版社,1999.
[12]李玉敏.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1-32.
[2]王雄元,张士成,高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8(4):87-96.
[3]何佳,张晓农.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研究报告[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1年深圳综字第0043号.
[4]林有志,张雅芬.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J],会计研究,2007(9):26-34.
[5]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107-114.
[6]管亚梅,王嘉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缓解融资约束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宄[J].经济与管理研宂,2013(11):76-84.
[7]孙德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宄[J].经济论坛,2013.
[8]沈艳,蔡剑.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融资[J].金融研宄,2009(12):127-136.
[9]周小春,董平.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能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吗?[J].财会通讯,2013(04):78-81.
[10]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金融研宄,2011(05):171-183.
[11]刘凯平.企业社会责任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05):3940.
[12]孙伟,周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889-892.
[13]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4]孟凡利.会计基础知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陈小林,陈作习.论内部控制审计动因、成本与收益[J].财会月刊,2010,(20):77-79.
[2]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孙璐.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审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4]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戴维斯·诺思.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17-21.
[7]方堃.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3):38-40.
[8]余玉苗,黄兵海.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9]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
[10]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陈青.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述评与实现[J].企业研究,2010,(12):23-25.
[12]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5):119-122.
[13]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J].南开管理评论,1999,(4):20-22.
[14]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靳磊.企业战略审计初探[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4):22-25.
[16]李嘉明,赵志卫.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构想[J].中国软科学.
[17]程新生,孙利军,耿伟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2):118-122.
[18]刘长翠,陈增雷.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初探[J].山东经济,2006,(7):116-121.
会计类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要怎么写好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会计类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1-32.
[2] 王雄元,张士成,高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8(4):87-96.
[3] 何佳,张晓农.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研究报告[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1 年深圳综字第 0043 号.
[4] 林有志,张雅芬.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J],会计研究,2007(9):26-34.
[5]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107-114.
[6] 凌江红.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105.
[7] 翟华云.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6):50-57.
[8]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4-13.
[9] 于富生,张敏.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93-96.
[10]郑新源,刘国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通讯,2008(8):98-118.
[11] Frank M. Guy. Audit Committees:A Guide for Directors,Management and Consultant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74.
[12]Dhaliwa, Naiker, Navissi. Audit committee financial expertis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ruals qua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R].[47]Bebchuck, L., and J. Fried. Pay without performance[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 陈小林,陈作习.论内部控制审计动因、成本与收益[J].财会月刊,2010,(20):77-79.
[2]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孙璐.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审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4]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戴维斯·诺思.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17-21.
[7] 方堃.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3):38-40.
[8] 余玉苗,黄兵海.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9]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
[10]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 陈青.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述评与实现[J].企业研究,2010,(12):23-25.
[12] 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5):119-122.
[13] 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J].南开管理评论,1999,(4):20-22.
[14]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 靳磊.企业战略审计初探[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4):22-25
1、邓春华, 《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2、王春峰,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王卫东, 《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5、《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6、罗飞.《成本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3—338
7、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76,367—374
8、龚曼君.《管理会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350,459—474
9、马海清,朱光林.《决策会计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434
10、Gary .《作业成本管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1、刘仲文著《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2、张文贤主编《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13、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4、[美] 弗兰霍尔茨著《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5、[美] 加里·S·贝克尔著《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美]查尔斯·亨格瑞著《成本与管理会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加]斯科特著《财务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18、[美]马歇尔著《会计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高伟富著《人力资源会计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刘永泽著《高级财务会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1、李海波著《新编企业会计》, 立信会计出版社
22、赵书和著《会计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3、顾爱春著《会计法规》, 科学出版社
24、夏恩著《会计与控制理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5、翟文莹著《试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基本问题》,现代财经,
26、徐勇、岳欣等《关于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对外经贸会计,
27、曹世文著《试探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财会月刊,
28、徐国君、刘祖明著《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述评》,财会通讯,
29、张磊、陈伟著《略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月刊,
30、袁晓勇著《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若干问题》,财会通讯,
31、安明硕著《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几点思考》,财会月刊,
32、 牛莉侠.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01)
33、董丽晖. 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的课堂因素分析[J]. 甘肃农业, 2006,(09)
34、陈兴霞, 曹军, 费淋淇. 浅析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仿真模拟题库建设[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35、杜思晓. 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8,(10)
36、刘秋月.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Z1)
37、王健. 加快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建议[J]. 绿色财会, 2006,(09)
38、包准, 程宝华. 做好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几点体会[J]. 绿色财会, 2006,(09)
39、高俊杰, 张东红. 种子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之我见[J]. 种子科技, 2008,(02)
40、丁丽娜.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03)
41、芦杰. 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 中国林业教育, 2000,(02)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引用参考文献是会计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也是衡量会计毕业论文成功与否的依据之一。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会计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1-32.
[2] 王雄元,张士成,高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8(4):87-96.
[3] 何佳,张晓农.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研究报告[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1 年深圳综字第 0043 号.
[4] 林有志,张雅芬.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J],会计研究,2007(9):26-34.
[5]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107-114.
[6] 凌江红.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105.
[7] 翟华云.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6):50-57.
[8]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4-13.
[9] 于富生,张敏.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93-96.
[10]郑新源,刘国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通讯,2008(8):98-118.
[1]蔡庆梅。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73.
[2]帅勇。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6,01:135-136.
[3]杨柠境,刘中友。 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J]. 中外企业家,2016,02:200.
[4]潘湛明。 对财务会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 科技风,2016,02:273.
[5]邱梓轩,孟宪军。 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47-48.
[6]邓妍鑫,田倩。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2:137+28.
[7]赵婧一。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J]. 亚太教育,2016,04:119.
[8]毛晓明。 浅析当前社会的会计诚信问题[J]. 信息化建设,2016,02:186.
[9]金媛媛。 我国会计行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6,04:148-149.
[10]张粒尘。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治理途径[J]. 财会学习,2016,03:84-85.
[11]郭子宾。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调查与改进路径[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3:179.
[12]王金凤,刘强。 新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新经济,2016,11:95-96.
[13]王红。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及其防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7:170-171.
[14]沈旭东。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6:257.
[15]常根萍。 浅议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J]. 经营管理者,2016,06:57.
[16]刘娜娜。 试论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J]. 经营管理者,2016,06:67.
[17]林春燕。 浅论中国公司会计诚信如何建立[J]. 现代商业,2016,12:156-157.
[18]李艳。 浅析会计诚信问题[J]. 中外企业家,2016,08:76-77.
[19]梁景瑜。 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和重建探究--以餐饮业为例[J]. 中外企业家,2016,11:104.
[20]解淑。 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会计诚信问题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6,06:65.
[1] 陈小林,陈作习.论内部控制审计动因、成本与收益[J].财会月刊,2010,(20):77-79.
[2]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孙璐.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审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4]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戴维斯·诺思.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17-21.
[7] 方堃.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3):38-40.
[8] 余玉苗,黄兵海.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9]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
[10]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 陈青.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述评与实现[J].企业研究,2010,(12):23-25.
[12] 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5):119-122.
[13] 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J].南开管理评论,1999,(4):20-22.
[14]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 靳磊.企业战略审计初探[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4):22-25.
[16] 李嘉明,赵志卫.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构想[J].中国软科学.
新时期企业工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究论文
[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企业工会是工会的组织基础,是企业党支部联系员工和群众的重要纽带,在思想建设方面具有其他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从工会的地位、目标、创新方法等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新时期;工会;思想政治工作
[DOI]
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任何一个组织在搞好一线生产的同时,都要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它是我们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重要途径。工会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主体,该如何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呢?
1要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准确定位工会的主体职能
工会作为群众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其工作内容和目标是和党政建设高度一致的,紧紧围绕“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发挥促进和保障的作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渗透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正确认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主体作用,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改变错误认识,勇于担当
在企业长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工会干部中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企业政工人员的职责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工会的工作就是组织一些活动,发一些福利。其实不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提炼和宣传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精神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其核心作用不容小觑的。所以,各级工会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发光发热,勇于担当。
工会要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工会要准确定位,做好配角,搞好宣传,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我们对工作要积极负责,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消除职工思想顾虑,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把个人人生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高度统一,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展示个人能力,群策群力,推动组织发展。
当好维权使者,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企业工会要积极组织工人对《宪法》《民法通则》《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同时要对企业《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保护职工、保护妇女权利和维护企业和员工共同利益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纪意识,成为一个好员工,自觉维护法律。同时,实事求是面对在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基于公平的原则,公正、公开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及时关注和解决职工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好职工群众的坚强后盾。
2企业工会要高瞻远瞩,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企业工会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实现工会与职工群众零距离接触,充分发挥组织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工会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最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培训干部和工人“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优、工作纪律严”的战斗集体,同时,工会组织应积极深入一线工人中,了解员工,帮助员工解决冲突,解决实际困难,听取职工的心声和呼声,真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注重调查研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目前,我们公司的很多一线员工存在一些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唯一的出路,所以,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深入实际,我们通过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去了解一线职工的思想动态,每一名基层群众都关注着公司的成长,能够认识到公司的命运和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人的收入,现在的员工非常真实,也很朴实简单,就是想要一个富有的生活。大家反对空谈,注重实效,所以,掌握了这些思想动态,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加大工作力度,把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4要注重工作实效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整体工作
企业工会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实际效果,真正起到教育、帮助的作用,就应该融入实际的具体工作中,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工作过程中。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业务分开,将不会有长足的进步。
必须适合职工群众需要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群众路线,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内容,其形式和方式必须适合基层干部群众。坚持广泛宣传党支部对于集团政策的贯彻和解读,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正确引导,大力推广先进模范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员工建立和巩固主人翁精神,振奋工人的士气,增强信心。
努力提高工会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
员工感觉迷茫的、不明白的问题,都是一些政策的问题,这需要工会干部首先自己理解透彻。工会干部要不断学习新理论,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能很好地掌握、利用相关政策向工人做解释,做宣传,应注意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坚持走出去,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自己,改变工作方法和手段,努力取得实效。
5进一步落实幸福感提升计划,做好精准关爱
围绕员工生活,倡导幸福感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开展关爱员工一揽子工程,深化“五小工程”和“职工之家”建设。
(1)关注员工诉求,准确把握队伍思想状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做到“五必谈、六必访”,知员工情、答员工疑、解员工难、聚员工心。
(2)关心员工生活,精准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每年坚持做好除夕走访基层慰问活动。
(3)做好员工心理关爱和辅导。在企业内部进一步打造EAP心理咨询中心,全面推进企业员工的心理咨询工作,详细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并将员工心理情况干预及谈心工作纳入企业党建内容,实现“整合心理资源共赢美好未来”的企业愿景。
6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发挥工会的阵地优势
在企业,各种职工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职工之家、职工活动阵地延伸到各个项目。这些活动场地不只是休闲,也是一个工人教育、学习的地方,更是工会用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阵地。工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职工培训,宣传先进,表彰先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开展“开创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人才”活动,激励员工终身学习,这是工会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7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素质教育,并作为职工考核和评职的一项内容
一是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纳入企业的目标管理,包括企业员工在入职、晋升、奖励和惩罚等成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思想觉悟不高、政治意识差的员工,将会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二是深入做好先进典型的培养,在典型选树中,以业绩为导向,以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为标准,打造一批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基层先进。在典型宣传中,深入挖掘其感人事迹,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发挥榜样的力量,集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详而有实,要有特定的创新载体作为操作平台。
第一,要搞好一个新的直观的教育平台。包括使用党务板报、宣传栏、墙体广告和其他形式,宣传思想政治导向,促进党政建设,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
第二,要打造好企业文化的创新平台。企业文化建设平台提供了新的载体,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也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是叠加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一步利用好内部刊物,宣传企业动态,弘扬企业文化。
第三,要完善网络媒体形式的载体。网络以其效率高、方便、广泛的优势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工作应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和渗透的覆盖面。
8结论
简而言之,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工会组织不仅应该全面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而且应该远见未来,敢于创新,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成为政治优势,最终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干建勇.物资企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101-103.
[2]符明.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路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学理论,2010(34):349-350.
[3]张汝霞.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升残疾人综合素质方面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6(47).
[4]罗柏华.新时期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探微[J].中国市场,2016(47).
[5]范建新.论当前报社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6(47).
[6]于敬岩.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21).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工会工作论文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给企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为适应市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企业需要对管理理念与工作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鉴于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对工会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盈利性,并没有认识到工会组织的意义,在进行工会工作安排时一般将其作为党群工作应付,给工会工作进行带来阻碍;忽视职工意见,不仅降低人员工作积极性,还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工会组织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透明度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不能提升;工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与工会工作原则不符。
(二)工会作用发挥不出来
党委直接任命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因此存在工会管理人员摆脱不了行政部门的干预,与其有较强的依赖性,缩减了工会权限,导致作用不能得到完全发挥,最终沦为形式。该种现象导致工会组织力量被削弱,不仅会打击工会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加剧企业对工会权益的侵害问题,不利于保护职工权益。
(三)维权意识不足
工会的主要职能即为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在相关规定与制度的指导下,采取对应的维权方式,才能将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但是,当前企业并不重视工会共组,并且出现不按照规定向工会进行经费的拨付、工会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不足、职业会议不按时召开等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工会成员减少,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工会地位与执行能力。当职工出现对待遇不满等问题时会寻求工会的帮助,但是工会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工作权利,与行政管理力量不均衡,维权意识与力度上明显不足。
二、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措施
(一)突出职责,解决问题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将工会的主要任务与要求作为基础突出基本职能,提高工作岗位安排的合理性。鉴于工会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因此要将其基本职责突出出来,并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工会工作的作用;将《工会法》等作为指导,对工会的工作组织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健全,将工会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加强不同级别的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适当提高工会进行人才任用的要求;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二)提高维权意识
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对职工思想造成一些冲击。在该种形势下,若企业在给予职工福利、工资、政治等方面待遇时存在不公正现象,就会导致职工之间出现利益上的纠纷,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与生产。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对职工间关系进行协调,积极听取职工心声,定期、不定期组织职工代表会议;在公正、政治上一视同仁的前提下对职工之间产生的关于利益上的冲突进行处理,妥善解决其中存在的矛盾;重视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思想多方面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职工中收入水平不高、实际困难较多的职工当成重点维权对象,全面提高维权力度。
(三)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情况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该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对管理意识进行创新,并且积极拓宽视野,才能促进企业与时代共同发展。对于工会而言,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会组织需要突破传统工作格局的制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工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工会与企业组织之间关系,并且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先进工作方式的.机会;领导人员需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积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从全局出发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从全局出发,将企业工作重点作为中心。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工会工作,才能保证工会与企业整体发展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工会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对职工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会管理人员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多样性,提高职工参与积极性;对职工进行劳动保护,并且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在此过程中,将执法监督作用发挥出来,对劳动保护措施与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提高生产规范化,使用《劳动法》对职工权益进行保护。
三、结语
针对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突出职责、提高维权意识、改进工作方式、从全局出发等措施。企业只有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创新、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在当前组织形式、内部结构、利益关系等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顺利、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竹琴.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工会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5(1):88-88.
[2]郑莉莉.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国网电力企业的工会工作[J].科研,2016(2):00294-00294.
[3]李明坚.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工会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6(26):25-25.
[4]路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企业工会工作[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7(1):00011-00011.
提供一些审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1] 思丽妮. 关于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4). [2] 黄辉. 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方法[J]. 铜业工程, 2007,(02). [3] 张宗亮.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初探[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4] 唐振达,梁素萍,易金翠,何劲军.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03). [5] 刘春慧.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要点及指标体系[J]. 山西财税, 2007,(01). [6] 孙论,陈晖. 探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之浅见[J]. 怀化学院学报, 2007,(06). [7] 黄淑玲. 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8). [8] 付淑君.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模式探讨[J]. 现代商业, 2007,(16). [9] 王雪燕.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刍议[J]. 商业经济, 2006,(02).
如果你想要经济的参考文献的话,那么你可以去京东或者是淘宝上面去搜索,一般的京东或者淘宝上面都有这类的,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去选择的去购买。
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
导语: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项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基于社会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更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摘要: 社会视角下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与提升,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竞赛模式等参与度,全面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本文针对社会视角下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实践教学,实现现代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关键词: 社会视角;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拥有过硬的理论性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视角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成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实践教学类型
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是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在社会视角的影响下,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式的综合性教学法:首先是实验,主要对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二是实训,主要以锻炼与提升学生技能为主,包括信息资料处理、外语交际、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和软件操作、业务处理等专业技能。其三是实习,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从专业、毕业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实现实习目的。最后是毕业论文或设计,这是实践教学中的最后环节,可充分呈现出学生能力、知识、素养等多方面水平程度,也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最后总结与评价。
(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狭义实践教学体系观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枯燥、乏味,对培养人才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将实践教学模式融入到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不仅能提升教学水平,还能使学生得到更多方面的锻炼。思想解放、能力培养、技能锻炼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若是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竞赛模式等相融合,会使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更具有宏观特点。实现宏观教学体系,可提高对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处理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二、社会视角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误区分析
社会视角的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教育工作,在教学中理念与实际操作非常重要,然而这两个层面却成为很多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的误区。
(一)理念层面上存在的.误区
高校中经济管理教学理念主要是以理论传授、知识讲授为重点,却忽略能力锻炼、素质培养、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统的灌输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认为只要把该讲的知识都讲一遍就可以,至于学生能否明白与接受,只能看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对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缺少互动性环节。
(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误区
实际操作中,缺少系统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认为学生只要参与操作就可以,没有对活动内容的考核与评价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教学设施与设备过于陈旧落后、甚至一些设备已经无法使用,完全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认为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实际操作技能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因此,校外实习也成为了形式。
三、社会视角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引导学生实现理性的抽象向理性的具体发展
在实际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多数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方式相结合,然而两者构成比重非常关键,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环节若是占据整个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就会使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减少。而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应加以重视,并合理策划课程安排;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新型培养方式,使学生理性的抽象学习转变成理性的具体学习,更容易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
由于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际操作存在思想上的偏差,使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健全,实习基地准备不完善、不合理,导致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锻炼。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建设完善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提供较全面的软硬件系统,建立完善的模拟数据系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特点,实现现代化、专业化的实验室,并配套相关的管理制度。
(三)提高教学模式规范性
规范的教学模式是促进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的关键,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可以促使教学方式方法的进步,发扬优点,改进缺点。而在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本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教学观念来更好的提高教学环节设置与计划,与时代性、变化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了解。实训环节要加强对现代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变化。
(四)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和机制作为基础,应当借鉴ISO质量管理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张通过ISO质量标准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和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事实上,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各高校建构符合自身校情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落实质量评价工程以真正实现实践教学培养之目标。
四、结语
社会视角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包含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针对人才培养在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误区,提出在理念上要辩证地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层面要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作者:杨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树林,李姝影,赵发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5).
[2]朱清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2] 刘华,王仁祥.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 特区经济. 2007年04期[3]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4]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5] 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2005年09期[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2007年08期[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03期[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02期[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04期[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06年05期[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年12期[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2008年09期[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年06期[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06期[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10期[9] 程国平,方苏立. 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年26期[10] 魏杰.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 中国金融. 2007年17期[11] 熊仁宇. 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13)[1] 唐海燕著.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 吴莹等著. 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005[3] (美)杰弗里·萨克斯(),(美)费利普·拉雷恩()著,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4] 范从来等著. 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3[5] 李杰等编著.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6] 程祖伟,韩玉军编著. 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 唐海燕编著. 国际贸易学[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8] 李晓西著.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 乐平. 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 中国自行车. 2008年04期[2] 党明灿. 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5期[3] 叶莉,郭继鸣. 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02期[4] 宋磊. 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 硅谷. 2008年16期[5] 周义,李梦玄.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9年01期[6] 任兆璋,宁忠忠.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12期[7] 王颖.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03期[8] 焦桂梅.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 硅谷. 2009年08期[9] 张根能,张栓兴,扈文秀.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10] 叶雪梅. 通货膨胀与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1995年Z1期[1] 毛海棠.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模型分析[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年02期[2] 吴春明.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03期[3]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4] 林德峰,闫波.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科技. 2007年01期[5]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6] 刘华,卢孔标. 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07年10期[7]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8] 吴昊明.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年16期[9] 温浩,朱建勋.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年08期
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
论文参考文献,相信是一个困扰了很多毕业生的问题,下面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篇《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供大家参考。
[1] 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 陈树文,刘念贫;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137-14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5]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3,(8):55-63
[6]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7]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6):21-22
[8] 付强,吴娓.限制性股票奖励、激励性股票期权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J].
财会月刊,2005,(11):47-48
[9]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 曜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
(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 珉 .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
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
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
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
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
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
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51] Core, John and Wayne Guay. 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off: The Impac
t of Risk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A Comment[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52]Garen, John 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Principal-Agent Theory[J]. Jou
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6), 1175-1199, 1994.
[53]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ensation and D
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 101-11
2, 1991.
[54]Hubbard, ., and D. Palia. Executive Pa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
m the U.§.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9, 105-13
0, 1995.
[55]Incen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I,1990,(8):225-264
[56]Jensen, Michael C., Kevin J. Pay and Top- Management
La Porta, R. , F. Lopez2de2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2000.
[57]M. C. Jensen, K. J. Murphy.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2manan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2p ril, Vol. 98, No. 2, p225~264
[58]McConnell, J. J., and H.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7, 595-612, 1990.
[59]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
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315, 1988.
[60]Palia, Darius. 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
ion: A Solu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3, 735-764, 2002.
[61]Ross, S. A. . 2004.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and the Duality of Risk Aversion
and Risk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59:207~
[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
(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 珉 .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
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
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
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
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
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0
参考文献
[1] 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 陈树文,刘念贫;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137-14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5]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3,(8):55-63
[6]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7]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6):21-22
[8] 付强,吴娓.限制性股票奖励、激励性股票期权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J].
财会月刊,2005,(11):47-48
[9]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 曜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更多论文参考文献请访问:
无论微观还是宏观,我是觉得论文的框架都差不多,你可以看下(世界经济探索)这本期刊~看下别人这类文章是怎么写的吧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2] 刘华,王仁祥.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 特区经济. 2007年04期[3]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4]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5] 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2005年09期[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2007年08期[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03期[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02期[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04期[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06年05期[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年12期[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2008年09期[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年06期[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06期[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10期[9] 程国平,方苏立. 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年26期[10] 魏杰.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 中国金融. 2007年17期[11] 熊仁宇. 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13)[1] 唐海燕著.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 吴莹等著. 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005[3] (美)杰弗里·萨克斯(),(美)费利普·拉雷恩()著,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4] 范从来等著. 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3[5] 李杰等编著.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6] 程祖伟,韩玉军编著. 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 唐海燕编著. 国际贸易学[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8] 李晓西著.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 乐平. 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 中国自行车. 2008年04期[2] 党明灿. 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5期[3] 叶莉,郭继鸣. 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02期[4] 宋磊. 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 硅谷. 2008年16期[5] 周义,李梦玄.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9年01期[6] 任兆璋,宁忠忠.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12期[7] 王颖.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03期[8] 焦桂梅.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 硅谷. 2009年08期[9] 张根能,张栓兴,扈文秀.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10] 叶雪梅. 通货膨胀与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1995年Z1期[1] 毛海棠.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模型分析[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年02期[2] 吴春明.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03期[3]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4] 林德峰,闫波.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科技. 2007年01期[5]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6] 刘华,卢孔标. 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07年10期[7]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8] 吴昊明.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年16期[9] 温浩,朱建勋.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年08期
1,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就出现了合作化的态势,且随着时代的推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五个阶段。从农业互助组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组织,而有了“国家的集体所有制”的成分,人民公社则是典型的“国家的集体所有制”,不适宜用源自西方的“合作经济理论”来加以分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出现的各种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形式,据农业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至2003年总数已达140万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运行基本规范的有14万个,基本覆盖了农村生产的方方面面。2003年12月十届人大常委会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了立法规范。随着相关法律的出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将在更加规范的框架内蓬勃发展。目前,学界和政府部门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最广义的理解,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二是较广义的理解,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狭义理解,仅指各种类型的专业农业合作社,并且把农业合作社界定为“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起来,维护和发展成员利益、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本文取大多数学者认同的看法,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界定为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目前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各种农业合作社,一般是由从事某一相同专业生产的农户为了实现产前产后的合作,通过入会交纳会费,实行信息共享、设施共用、协调行为以保护会员共同利益的经济组织。一类是股份合作经济,这类合作经济兼有资金入股和劳动合作的性质,在分配上实行了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额返还相结合。当然,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不是与合作社并列的合作经济组织,而是农业合作社的一种具体形式,类似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新一代合作社”。这种看法与本文的研究并不矛盾,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和农业合作社都属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根据上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符合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条件,因为我国集体经济组织没有遵循自愿原则,不承认个人产权。农民协会也不能笼统的归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因为有的农业行业协会是非营利组织,并不直接从事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只单纯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实行行业自我管理。但对于对内提供非盈利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比较严密的农业行业协会,其性质接近于农业合作社,应将其归入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范畴。二、江苏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江苏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江苏发展的势头非常迅速。据省农林厅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4月,江苏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010个,成员186万人,带动农户284万户。而200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拥有固定资产净值亿元,所有者权益亿元,当年销售额亿元,盈余亿元,返还二次分利和股金分红共亿元,平均每个社(会)员得元。全省年经营额超过亿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539个,拥有注册商标897个。苏南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各项农村事业的发展也比其他地区超前。如在常熟农村,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为代表的股份合作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新港李袁、董浜永安的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梅李梅北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虞山镇尚湖特种水产股份经济合作社,大义、何市、沙家浜奶牛专业合作社、古里南渝水产、任阳卫丰银杏、王庄邓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全市现有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86个,人社农户万户,占农户总数的;实现总收入亿元,入社农户户均8086元,其中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85个,入社农户2524户。2005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总收入亿元,纯收入3164万元,按股分配和按销售进行二次分配额达万元,加上社会直接经营净收入,入社农户户均收益8774元。苏州市吴中区全区累计组建和正在筹建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10家,入股(社)农户1006户,农民169397人,占全区农民的46%,其主要类型除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外,各种股份合作经济形式是其亮点,主要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区有2家,入股农民26414人;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39家;物业股份合作社29家,吸纳农民入股资金18144万元;休闲观光农业股份合作社2家,入股农民2877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对于提高江苏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延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家庭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生产规模的不均匀性,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暴露出其与市场对接的缺陷。个体农民必须同时面对买方和卖方两大市场,因为他们个体的力量相对较小,对整个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而在一般的产销结合的“公司+农户”的形式中,由于农民的家庭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只能获得公司所定立的收购价,市场盈余无法享受,而市场的风险却常由农民来承担,因此,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能够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开展专业化合作,使单个农民联结成有力的群体,获得协作的生产力,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能够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保护农民的市场利益。例如,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农民以生产和销售水芹为生,但是常常遭遇菜贩子压菜价,好菜卖不出好价钱,2005年7月,该镇成立了大圣水芹合作社,经过一年的运作,合作社销售额达到160万元,实现净利润万元,除去提留的公益金、公积金和向社员收购水芹的二次返利,按股分红近5万元。社员中通过向合作社销售水芹以及合作社的分红,年纯收入最高的达到7、8万元。2.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落实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良好载体。长期以来,分散的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较为困难,农民的技术支持主要靠自学和邻里亲朋间的传播。农民依托经济组织进入市场,通过横向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和纵向一体化的加工增值,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大规模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广泛进入农民家庭的重要载体。现代市场对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提出了高要求,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技术能手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的培训,对生产活动加强指导,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建产品优势品牌。同时,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制定同业技术标准,在统一标准下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现标准化生产。例如,常州市芙蓉镇有养奶牛的传统,最初,奶牛是由农户在自家房前屋后散养的,牛奶质量有好有坏,总的质量不高,因此出售时常被乳业公司限量、降价,造成损失。2005年,奶牛合作社通过筹资建成被称之为“奶牛公寓”的标准牛舍,社员饲养的奶牛全部住进公寓,社员根据技术人员的指导,按标准化生产规程进行饲养管理,喂按科学饲养要求统一配制的饲料,统一打防疫针,按时喂料,按时挤奶,集中处理养殖污染。社员将牛奶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给光明乳业集团。这样既提高了奶汁质量,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据该合作社计算成本,按标准化程序生产,奶牛饲养成本降低20%,奶价提高15%,社员收益增加45%左右。3.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公正代表,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与大企业对接,又可以自办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民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外部市场交易关系,而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为了共同利益形成的合作与联合的关系。农民成员通过合作组织不仅能够稳定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还可以获得股利和按交易额进行的二次返利。加之合作组织与其它公司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参股进行对接,使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成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通过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合作,一方面扩大了专项生产规模,极大地挖掘了农民的生产潜力,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收购把同类产品集中起来,统一进入市场,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创造了产品附加值,更有利于将优良产品申请商标注册,培育产品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在列入江苏省级示范考核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社员,比非社员一年可多增收近100元。4.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农户的重要桥梁。由于我国农业的广泛分散性,使政府的调控政策难以面对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户,而合作经济组织正好可以充当政府在实施各项农业政策时通向农民的桥梁,政府的宏观调控信号可以通过合作组织实现更有效的传递与推行。一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提高了农民的话语权,可以积极开展与政府机构的对话,反映广大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从而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依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党的农业政策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从而提高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性。(二)组织模式及绩效分析 从组织形式看,目前规范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员制的农业合作社,指通过农户人会,交纳会费而共享信息、共同利用设施,协调会员行为,保护会员共同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交纳的会费,运用会费采购设施、提供良种以及农业技术服务。例如句容县“春城”葡萄合作社,入社的农户由社里统一供苗、统一施肥、统一防病、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合作社目前主要品种为日本巨峰系列,亩产在800—1000公斤,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者超过国际标准。目前产品已远销香港、深圳、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公斤售价10—14元,比普通品种葡萄售价高一倍以上。这类合作社一般建立在当地存在有特色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生产基础上,主要功能是承担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情。但通常受到地域性的限制,规模较小,且资金来源单一,发展有限。另一种是农业股份合作经济或农业股份合作社。它是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整合了股份制的一些优点,以自然人或法人的资金、实物、技术等形式入股,联合经营,提取公共积累,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双重特征,但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制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股份制。它与股份制企业至少有三个重要差别:一是在合作方式上,既是资金的联合,又是劳动的联合;二是在股份配置上,是劳股结合制,不允许少数人控股;三是在分配方式上,既实行按劳分配,又实行按股分红。例如苏州市吴中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股份合作社,主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将果农的土地、果树折价入股,组建休闲观光农业股份合作社,或者在茶叶合作的基础上,吸收社会资本,推出餐饮、住宿、垂钓等品茶、赏茶项目,成立休闲农业股份合作社。截至2005年底,该区共成立两家此类农业股份合作社,入社农民达到2877人。农业股份合作社与普通股份制企业比较-接近,因而能建立起类似于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且能解决资金不足对组织规模的限制。但由于它们毕竟不是规范的企业,普通股东难以有真正的话语权,投票权往往流于形式。有的规定股权不能转让、买卖、抵押、甚至不能继承,因而是一种残缺的产权。从发起动因来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 1.“大户”发起型。这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主要集中在一些商品性较强的经济作物领域,如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通常是由生产大户和技术能手等骨干发起成立,目的是将当地从事同一作物生产的农户联系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这类合作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存在着明确的组织核心——生产大户。在寻求交易时,生产大户从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会尽可能地签订有利于保护生产者合法权益的贸易合同,其他相对规模较小的农户也会在交易中受益。这类组织符合我国农村分散居住和家庭亲缘观念的特点,内部管理和监督依赖于“地缘性”和“亲缘性”,是目前存在数量较多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类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由于没有政府的直接支持,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都受到一定影响。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如农业、工商、税务等对组织的多头管理很不利于其发展。此外,其运作基本依赖与掌控在生产大户手中,对生产大户的要求很高,制度也不够完善。2.“龙头企业”牵引型。这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的功能就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农户之间架设桥梁,一般采用“公司+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龙头”伸向国内外市场,“龙尾”摆向千万家农户,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把生产、收购、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形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这种合作经济形式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能充分实现专业化分工的好处,是目前实现农业产业化采用较多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但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存在着对接障碍,主要表现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诚信缺失。“龙头”通常是加工、流通企业,其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原料买卖关系,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分享生产环节以外的利润,双方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矛盾状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三者是合作关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管是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户都有可能发生诚信危机,出现“违约”问题。3.部门扶持型。这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主要是在农委、供销社、科协等经济技术服务部门的推动下形成的,主要分布在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领域,如药材、特色水果、特种养殖等。这类组织的优势是在技术人才、设备、场地、管理等方面能得到职能部门的直接扶持。缺陷是往往存在着生产大户和职能部门两个“核心”,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类经济合作组织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4.政府推动型。这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常是村委会、乡镇政府为了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增长农民收入而出面联合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户而形成的。显而易见,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官民”结合的产物,与政府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作经济组织是执行政府农业经济政策和乡村管理的中介和桥梁。这类组织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行政色彩较为浓厚,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被强化,容易忽略合作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旦政府的政策改变,合作组织就会陷入困境。另外,不排除存在地方政府为了突显政绩,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行“拉郎配”组成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
基于经济学分析通货膨胀和房产问题.《商》.2013年10期.兰琳.
基于经济学分析通货膨胀和房产问题.《商》.2013年4期.兰琳.
用故事讲透生活经济学.《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1期.翟瑞龙.
姜姐的生活经济学.《走向世界》.2013年44期.王欣.
有经济学的生活读《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软件工程师》.2004年9期.禅影.
金融市场化与生活经济学.《大众理财顾问》.2006年5期.郭锐.
生活中的经济学.《祝您健康》.2013年7期.泡泡等.
地方文化、地方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研究创新.《学术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7期.胡必亮.
白领·下流·经济学.《理财》.2010年1期.单士兵.
超市中如何排队.《中国统计》.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8期.俞肖云.
扩展资料
经济学专业学会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于1930年成立,是全球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学会之一,聚集了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
学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出版Econometrica等顶尖学术期刊,以及在全球六大地区组织学术会议。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两岸三地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学术交流,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决定在中国定期召开年会,简称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