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开题报告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开题报告

初识《月亮与六便士》,便被故事所吸引,但是仔细看来,除了故事的诱人之外,写作的方式也有独到之处。1.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看一下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很多人就同我一样,对于比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似乎”“好像”这种以物类物浅显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看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的。(1)“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护照。”这个比喻是用来说明人类制造神话的天性。作者有能力将一类行动浓缩在这句话中,而且让读者秒懂,简洁有力。(2)“我好像已经看到他那筋骨强健的小腿套上了 主教 的皮裹腿了。”这个比喻是用来讽刺思特里克兰德的儿子(是一个牧师)具有遮掩粉饰的本领。作者结合了人物的职业,除了讽刺人物性格,其实顺便也表明了作者对教会的态度。(3)“他们的生活从某一方面看象是一曲牧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戴尔克·施特略夫的一言一行必然会表现出的荒诞滑稽都给予这首牧歌添上一个奇怪的调子,好象一个无法调整的不谐和音,但是这反而使这首乐曲更加现代化,更富于人情味,象是在严肃的场景中插入一个粗俗的打诨,更加激化了美所具备的犀利的性质。”作者写施特略夫的婚姻生活完全用一首牧歌来打比方,音乐具有使人陶醉的特质。并且文中通篇都在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所以这样打比方是非常契合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点明了这首牧歌由于人物的性格有自己独特的美,使读者很快就抓住了施特略夫婚姻生活的灵魂。(4)“向他借钱就好象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你反而有点儿看不起他。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作者描述施特略夫的性格特征时,用了这个令人精妙的比方,既形象的说明了人物性格特征,又将人性影射了出来,可谓一石二鸟。作者在文中涉及到生动的“打比方”还非常的多,我所学到的有三点:第一,比喻要贴合人物特征,比如职业,社会阶层等,并且最好契合文章气质,比如,这篇文章涉及的是画家,也就是具有艺术特征,太过低俗的比方就不太符合整篇文章气质。第二,比喻不是简单以物类物,如果可以让比喻包含的更丰富一些,宏大一些,比如,用一些“戏中戏”,作者两处用到了角色扮演,第一处是说明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喜欢与作家结识的心理动态,另一处是说“我”去巴黎找思特里兰德时的心态,“我也从做戏的角度看待自己,对我扮演的这个角色——一个受人衷心相托的朋友把误入歧途的丈夫带回给宽恕的妻子——非常欣赏。”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非常了解人物的想法了。如果作者堆砌猎奇、犹豫、兴奋等表明心理状态的词,我相信读者不能感同身受了。第三,关注比喻的第二个作用“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我相信这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但是作为爱好写字的人,必须在这方面有所训练。比如上面的第4点,“从小孩手里抢东西”或者“扒手捡到一个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放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诙谐的讽刺,还有一点悲哀。2.对话的递进毕飞宇在解读奈保尔作品时,曾经说过对话非常难写,因为人物的言语,是小说的人物“说”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作家,作家很难把控,它其实不在作家的权力范围之内。本书最精彩的对话肯定是年轻作家到巴黎后去质问思特里兰德。但作者没有找到后劈头盖脸一通质问,而是逐渐深入与展开,夹杂着年轻作家的心理变化,也牵动了读者的心。首先作者先描述思特里兰德居住环境,先让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然后才让主人公出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对话终于开始:“ 你这样对待她说得过去吗? ” “ 说不过去。 ” “ 你有什么不满意她的地方吗? ” “ 没有。 ” “ 那么,你们结婚十七年,你又挑不出她任何毛病,你这样离开了她不是太岂有此理了吗? ” “ 是太岂有此理了。 ” 读到这里,作者没有首先问“你来巴黎干什么”,而是先质问。思特里兰德那种流氓、兴奋、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的语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读者肯定产生了作者描述的那种惊奇甚至挫败感。然后作者不甘心,继续从经济、爱情来帮读者发问,得到回答分别是:“她不防试一试。” “一点也不爱了。” 然后作者又继续抛出孩子的因素,“ 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 ” 最后又拿出道德约束:“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 “ 让他们这样想去吧。” “ 所有的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 “ 无所谓。” 所有的问题都替我们问完了,作者终于问了原因,“ 那么你到底是为什么离开她的? ” “ 我要画画儿。 ” 然后又是一轮不理解,首先问年龄,“ 可是你已经四十了。 ” “ 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 然后问绘画基础,“ 你过去画过画儿吗? ” “ 我小的时候很想作个画家,可是我父亲叫我去作生意,因为他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一年以前我开始画了点儿画。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课。 ” 然后追问,“ 你怎么会认为自己还有一些绘画的才能? ” “ 我必须画画儿。 ” 还是不理解,“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 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对思特里兰德一点都恨不起来,甚至隐隐觉得自己也出现过这种想法,但是可能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此打住了。青年作家发问,其实是你我在发问。由传闻奢侈的生活,到见面落差,再到层层递进的对话,最后揭开谜底,让读者麻木的心兴奋,反正我读到这里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月亮与六便士》精彩地方还非常多,今天抛出两点,仅仅是自己的感悟,粗浅地方各位看官见谅。

昨天写了《月亮和六便士》理的男人和女人,今天想说说作者毛姆的写作手法。其实我不是专业的,但在读书的过程中,毛姆的写作手法给我留下了两点深刻的印象。 一是闲谈式的口吻。毛姆全文都采用那种与读者拉家常的方式记录自己与思特里克兰德产生交集的事情。 例如最初的到他家第一次见到他,受其太太的委托去巴黎劝说他,以及到了巴黎后和他的交往,到塔希提寻访他的足迹等等。在他的笔下,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的形象逐渐清晰立体起来。 而且,在叙述的过程中,毛姆时不时地穿插其他人的故事,更加给读者一种八卦的感觉。八卦嘛,说着说着偏题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应该是毛姆的有意为之。 第二,毛姆采用各种手法塑造思特里克兰德。 文章里有正面描写,直接叙述自己与他的交往;有侧面烘托,通过描写与思特里克兰德有交际的人来叙述;有评价,评价显得客观,令人信服;还有转述,把他人讲的故事直接引用。 这样的好处是,没有一般小说那种上帝视角,无所不知。作者在文章里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他同我们一样,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心理活动、以及绘画技巧探寻之路等等一无所知。思特里克兰德在他笔下,是朦胧的,模糊的,但偏偏他的形象却又生动立体,充满血肉。 这是我第一次读毛姆的小说。我不知道他的其他小说是否手法相同,但读完之后,不得不感叹,毛姆的“故事圣手”的名号,真的是名副其实啊!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还是自己心中的人?——题记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优雅的绅士,将一个关于是非、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顾世人看法,抛家弃子来到异国他乡,即使贫困交加,他也仍坚持自己。再读,我竟感到一丝恐惧和从心底溢出的伤感,似为斯特里克兰德,又似为自己,这竟让我流下眼泪。我惊讶,思索,感触良多。

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斯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世人鄙夷,恶意猜测,仿佛斯特里克兰德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错?斯特里克兰德是有错,可是他的错只是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却用自己的道德去谴责,殊不知,用道德谴责别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生而为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大千世界。这种人,活在当下,其中一类便是隐藏在网络后,打着“伸张正义”的“键盘侠”。他们自以为洞察世间,有着网络做屏障,依靠着“言论自由”,便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用着恶毒的言语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善恶,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剧。可是正如“卑鄙与崇高,恶毒与慈悲,憎恶与喜恶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这世间真的有如此明确,如同法律法规一般的善恶黑白吗?世间真的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吗?如同一个历史人物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斯特里克兰德也不该被贴上类似标签。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

婚姻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第一任妻子来说,是一种资本,是面子。她努力地维持一种家庭幸福美满的假象,但实际上,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最终,平静的大海拍打起凶猛的巨浪。爱情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一种累赘,是枷锁,“那只会影响画画。”他与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情欲他无法克服,他屈从于情欲。”他与土著人妻子结婚生子是因为她能照顾好他、满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画画。于是乎,有人骂他“渣男。”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徐志摩。满身的才华也无法掩盖他的薄情寡义,是“没有筋骨的豆腐渣”。可他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他灵魂之伴侣,他在为自己努力。可现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厦摇摇欲坠却在努力维持,“忍一忍,会过去的,”那些整日争吵的夫妇可曾记得结婚时的诺言,当年的初心吗?

何为理想?何为现实?

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有个画画的梦想,但是父亲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过上了父亲想他活成的样子。可是,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终于,他为自己而活。“即使被讨厌、鄙视,我也无所谓,而且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这是经历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执念,多大的勇气才使他说出这番话啊。我们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现实生活的琐碎终会磨灭我们心中的激情,柴米油盐的计算使忘记爱情本身的模样,家庭的需要使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重,斯特里克兰德的潇洒与自由使人羡慕与敬佩,但社会的和谐美好,却容不下斯特里克兰这类人。就像是《欢乐颂》里所说:“做人呐,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标新立异就更累了。”难道理想与现实就不能共存吗?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回到了灵魂的最初,画出了旷世杰作,但最后他却让土著人妻子烧毁了它,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最终也将赤裸裸的离去,是肉体也是灵魂。他始终也为无畏他人的看法。于是我也释然,理想与现实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寻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你心中的月亮。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孤独、寂寞,也能够忍受谎言甚至背叛,但是却无法忍受观念不同,更无法打败理想不同而产生的背离。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薛宝钗,其实宝玉是喜欢宝钗的,她举止端庄,容貌出众,说话很条理,做事有分寸。特别是宝钗会体贴人,对老太太问寒问暖,对母亲恭敬孝顺,对王夫人和凤姐更是有求必应。可是宝玉只是喜欢她外在的东西,看见宝钗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却想如果换成林妹妹,也许自己会摸一把。可见宝玉对宝钗根本就无非分之想,更讨厌她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

或许人性本来就是相通的,地球本来也是圆的,所以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甚至结局都有些相似。宝玉是抛弃了娇妻薛宝钗当了和尚,他是告别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会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标签很合适,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乐。有的标签贴错了,但是由于贴的太紧撕不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撕下来,也就这样一直贴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贴错了标签,所以月亮也会有缺憾,月光也似泪水不断地抛洒。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题意蕴论文

摘要: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围绕思特里克兰德的绘画之路,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对“月亮”和“六便士”的意象进行了充分解读,使其带上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又充满了神秘色彩。“月亮”既象征着塔希提岛的自由生活,也象征着对真挚爱情的追求,更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的向往:而“六便士”则象征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为追求物质而不惜牺牲爱情和理想。 关键词: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象征矛盾 象征手法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文学领域,象征主义强调的是“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思想、事物的发展和抽象的哲理,尤其是在作者内心深处隐蔽的思绪”。在作品中,使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深意,更加神秘,也更通俗易懂。 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原先“是个十足的小市民”,“在证券交易所干事,是一个典型的经纪人”,“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社会成员,一个恪尽职守的文夫和父”,然而,就在他不惑之年之时,他的心智好像是“被魔鬼附了体”,迷上了绘画。为了绘画,他突然抛弃相守17年的妻子以及子女,离家出走,到巴黎追求梦想。在巴黎期间,为了寻找灵感,思特里克兰德无论是在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方面,都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折磨和痛苦;同样是为了追求理想,在为人处世上,既折磨着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了痛苦,种种行为表现都超脱于伦理之外,让人视而又无法理解。后来,主人公离开喧嚣的西方文明世界,离开了动乱的战争,离开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只身来到了“世外桃源”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终于放下了“六便士”,找到了心中的“月亮”,找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驱动力,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震惊世人的作品。但是在他患病临终时,又与这些旷世奇作共同付之一炬,其行为令人震惊之时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小说通过对这个怪才及其周围的人与物的叙述,通过对西方文明世界与塔希提岛自由生活的描写,在理想与现实、真爱与虚伪、精神与物质方面,对标题“月亮”和“六便士”进行了深刻的象征性意义解读。 一、“月亮”与“六便士”ー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解读。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小说题目中的“月亮”和“六便士”两个意象是本体,理想和现实分别是本体的象征体,这也是这部著作中象征手法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 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来说,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个画家,然而在传统思想观念的熏陶下,父亲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于是他就做起了生意,成为了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在不惑之年,他为了摘天上的“月亮”,追求内内心深处艺术梦想,放弃了眼前的“六便士”,毅然抛弃家庭,放弃稳定的工作,在巴黎一座破烂航脏污浊的小楼里闷头绘画,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追求艺术,甚至因为他的出现,造成了好朋友戴尔克・施略特夫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然而,更让人气愤与无解的是,面对道义的责难和周遭的遣责,思特里克兰德表现的却是完全不屑一顾,没有丝毫毫的愧疚和不安。到了塔希提岛后,思特里克兰德才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成名于此,成家于此,同时也把理想埋葬于此。他苦苦追求的艺术,最终与他一起付之一炬。这不免让人困惑,既然备受煎熬追求艺术,为何又要将艺术拒之于门外? 理想与现实水远是一对难以区分的矛盾体,要想实现理想,必须要切合实际,接近现实,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为,也是为了理想的实现在努力。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和世人面前,从某种程度上说,主人公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要面对的种种问题,而且也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作者也把“月亮”和“六便士”的象征手法表现得合情合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理想与现实并不完全是一对矛盾体,因为追求“月亮”,就要以“六便士”"为物质基础,在小说中思特里克兰德在疯狂追求”月亮”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六便士”的支撑,离不开谋生的必需品。 二、“月亮”与“六便士”ー一爱情真伪的戏剧性解读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狄安娜是皎洁纯净的化身,因此在西方世界,“月亮”往往被赋予感性意义,是纯洁无瑕、美丽健康的寓意,也常常象征着真挚纯粹的爱情。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爱情的真伪也是“月亮”和“六便士”"的象征体。 斯特里克兰德与其太太的爱情有名无实,虽然是合法妻子,但是缺乏真爱。也许对外人来说,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与主人公相敬相爱,育有一儿一女,有着稳定的工作,有着令人艳羡的幸福家庭。然而如果走进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的婚姻姻毫毫无真情可言。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虚伪、好面子、物质化,并且孤芳自赏,当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外面有了别的女人,给她留下的钱也不多,当提到死去的丈夫时,她的内心甚至没有一丝的难过,而是沉浸在丈夫的名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上,炫耀与骄傲一览无遗。 作为戴尔克・施略特夫的太太,在作者的描述中勃朗什·施迤特略夫心地单纯、不爱说话,起初坚决反对生病的思特里克兰德到她家养病,后来又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这个古怪的男人,这个变化之快令人惊讶,然而,无私的付出,换回来的却是思特里克兰德对她的冷漠和不层,豪无仟何感情和感激,哪怕最终勃朗什以死亡结东了自己的人生,都难以撼动他坚如磐石的铁石心历。这也把思特里克兰德“冷酷无情、卑部自私”的恶劣形象刻画到了极点。他们之间的感情介于“月亮”与六便士”两者之间。 在塔希提岛,跟爱塔结婚是思特里克兰德一生中最幸福的件事。在塔希提岛,他不仅找到了追求理想的象牙塔,而且也遇到了爱塔,一个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而这个女人也获得了他的真心。爱塔这个几乎没有受到世俗社会侵蚀的土著女人,给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宁静、家庭、生活。当思特里克兰德患麻风病要去山里生活的时候,爱塔坚袂随他一同前往,对此冷酷无情的思特里克兰德竟然眼晴里含着泪水。这种爱情,超出物质的东缚,达到月亮般的纯洁。 三、“月亮”与“六便士”一塔希提岛与欧洲社会的象征性解读 在小说中,“月亮”除了象征着理想与真爱,还象征着一片神圣的净士ー一塔希提岛,而“六便士”则象征着20世纪初物欲横流、矛盾尖锐的西方社会。骆谋贝指出《月亮与六便士》出版时正是一个西方传统价值观不断解体,孤独感和异化感搅乱现代人内心平静的年代。 “如果不是战争的动乱使我有机会踏上塔希提岛的话,我是不会把我的一些回忆写在纸上的。”20世纪初的欧洲,西方的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正如一位欧洲的历史学家所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一战的爆发,让人们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同时,“战争来了,战争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态度。”因为战争,作者跟随主人公的视角踏上了塔希提岛。 塔希提岛这个郁郁葱葱的荒岛是一个远离尘与文明决裂的原始野蛮丛林。坏顾思特里克兰德生活的周围:椰子树、芒果树、巴豆花、小河、鱼群、螃蟹、山上的野橘子树……与欧洲社会相比,伊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一块远离文明社会的绿绿荫。在这里,思特里克兰德躁动的灵魂安静了下来,追求梦想的心灵兴奋起来,他夜以继日、白大黑夜地地画画儿、看书,偶尔在傍晚时分同心爱的爱塔”坐在凉台上,一边抽烟一边望着天空”。悠然地作作画画、惬意地生活,正是主人公灵魂深处所向往的东西。也因此,在岛上,他创作出一幅幅震惊世界的旷世之作,这些作品”让人感到作画者已渗入到大自然的冥冥之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原始的、野性的、令人战栗的东西,以致使人觉得这伟大的画章是不属于人间尘世的”。 他在岛上一点儿也没有引起别人的厌嫌。在英国或法国,思特里克兰德或许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圆孔里插了个方塞子"”,而在这里却有各种形式的孔,什么样子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 象征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作品《(月亮与六便士》正是通过“月亮”和“六便士”这两种形象和符号的重新组合催生出了信念、爱情和地域这三种象征体,在这种艺术手法的渲染下,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活,意义更加丰丰富,内容更加可读。

《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即使是满地的六便士,但仍会有人看向月亮,即使他遥不可及,即便有人觉得荒谬,即便大家都跑去嘲讽他、抛弃他,即便想要追寻月亮需要越过千难万险,但是仍然会有人不顾一切跑向月亮,这不仅是需要勇气,更多的是恒心与毅力。我们不要受世俗的偏扰,一旦下定决心我们就要朝着月亮往前冲。

告诉我们人们在追求六便士的过程中,慢慢被外在条件所影响,带来的是他们渐渐佩戴上了自己的面具,刚开始面具还可以摘得下来,后来,面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戴上就摘不掉了,面具下的自己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他们也再也不记得当初的自己,不记得当初的模样了。我们永远都要记住自己心底那份真诚与热爱,也要永远记住自己本来的样子。

最终,我们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贵。无论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别人。我们是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让自己永远认识自己:这还是我。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毛姆通过一个熟人第一视角的交流和道听途说来描写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跟随艺术感召而奔波流浪的后半生。正如书名所象征的,作者通过对比斯特里克兰前半生的世俗无趣和后半生的奇幻经历引起人们对于选择追求理想还是屈从现实的讨论。斯特里克兰原本是别人眼中毫无艺术气质但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股票经纪人。可突然有天他抛妻弃子,扔下所有身外之物去学画,最终在塔希提岛完成毕生之作却又将它付之一炬。客观地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奇怪的伟人,他热烈地追求美和艺术却对人类及其冷漠,他探寻人类的真理却同时蔑视着人性。可即便是这样,世人最终还是被他的作品所折服。与多数艺术家一样,斯特里克兰在死后才受到人们的追捧和膜拜。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参考文献

很喜欢这样一句对此书的评论:“很多青年人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月光是要仰慕的,但是它的短暂、飘渺注定不能成为你生活的重心,脚踏实地的着眼于现实生活才能为你带来稳稳的幸福。要月亮还是六便士,我想你的心里一定有你的答案。       而我怀抱着的期待是,永远热爱天上的月亮。       在十二月下旬的午后读完2017年的最后一本书,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站在学校宿舍的阳台迎着阳光读到最后一页的。阳光十分静好,照耀着我的花儿,我的手也慢慢的翻到最后一页,阳光透过书页晃着我的眼。惬意的空气似乎就是斯特里克兰德安息在塔希提的气息,无论身前有何种遭际,此刻他已随着疾病和完成的梦想永远的逝去了。即便壁画尽毁,即便安葬他乡,即便死前寂寂无名,可是他身前所得到的满足感和闭上眼就会笑出声的选择早已令他什么都不必在乎。             当然,是我想着,他闭上眼都会笑的。可他的笑听起来有点阴森可怖。       每逢读完一本小说,总会回忆起整本书的样子。二百页的三百页的五百页的书,总需要磨砺一阵子的光阴才能见底,时而悔恨速度太慢,时而遗憾时间太短,时而觉得心境迷乱。而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这种感觉又浮上心头,所以觉得必须得写点什么,不然记忆起来又要懊悔了。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醉心于艺术的、不懂人情世故的天才。他说话刻薄,惹人讨厌,他人到中年,放弃自己的工作,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却是打定了主意去画画。还跟在自己生病时挽救过自己的荷兰画家的妻子私通,最后画家的妻子自杀,画家家破人亡。后来来到塔希提岛,和一个叫爱塔的姑娘结了婚,生下儿女。看似很迷乱的人生,却隐藏着一个艺术天才,他的画家梦终于成真,人们无法否定他的才能,更是钦佩他的执着。而在我看来,他的梦想亦是他的噩梦。       他叫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他在塔希提做了一个世外之人,他不要亲戚朋友,以画画来注解了自己的一生。我敬佩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追求梦想的勇气,我喜欢他的不懂人情世故乐的自我逍遥和任性。当然,我也时常对他的行为无法认同,觉得艺术家难以理解,可他就是他,即便过着厚脸皮的潦倒生活,也坚持自己的初衷,画自己的画,画了却很少给人看。他离开自己妻子儿女,去了巴黎。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为码头工人。几年之后,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爱塔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他备受生存的煎熬,却始终不愿回头,只为了换的一个纯粹的自由之身,而为此所失去的一切他都不在乎,因为他连同也失去了自己。他对孩子没有特殊感情,他觉得爱情只会干扰画画,他只有在拿起画笔时,觉得自己君临天下。不是他在追求梦想,而是梦想不偏不倚靠近了他,他再也无法自拔。       我们有何尝不是这般?自认为是在追求梦想,却不知我们只是很幸运的被梦想砸中了。我们很无辜,拼命的实现梦想,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目中无人,更没有了自己。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也许我们和他一样,更加服从宿命的安排,可他又和我们不一样,因为在满是六便士的大地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               读完这本书,我依旧在想象查尔斯在塔希提岛最后的时光,那时光是否像今天的太阳。一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躺在简陋的土屋里,时而坐起来看看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然后静静地等待安息。此情此景,无法让我产生悲悯,只因心中唯有敬畏。也许这就是查尔斯的胜利,是我们能获得的空灵,彷佛遥远的古寺里念经的老人说的一句“阿弥陀佛”。           2017·12·26

搜索下毛姆相关的资料,还有就是去百度文库看下。

这是一部极具争议的小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本小说,会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说这部小说离经叛道,也可以说这本小说在宣扬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读着本书时,便看见了很多关于批判这部小说的书评,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认为这本书秉持了独特的个性,而独有的性格是几乎每个成功艺术家独有的特点。 世人大多不理解艺术,而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待斯克里克兰的一生,或许遭大多数现实主义者唾弃,这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一位浪漫主义者对生活之平庸和乏味的抵抗。从浅层逻辑来解剖这本书,那就是在描述斯克里克兰对梦想不分年龄的追求,这弃所有事情于不顾,被理解为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自我的发泄,这也是斯克里克兰头顶的月亮,以及对其狂热的追求。世间最难的就是初心,那些没有牵扯到任何世俗时我们内心的一腔热血,但是又有多少战胜了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的个体,虽然我们热爱,但是每一个成熟的个体都会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只代表一个个体,还有更多的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歌颂初心,因此我们尽全力在维护它,所以踌躇和犹豫是在进行利弊的掂量。但这并不代表我歌颂斯克里克兰,我对他的见解处于中立,没有牵强的欣赏,也没有极度的恶心。这也是毛姆的伟大之处,将人性赤裸裸的展露出来,没有带有批判的写完了这本书。 因为这就是最原始的灵魂,渴望得到又害怕付出,说着不需要女人,还勾引救命恩人的妻子 最后她被逼自杀,克里克兰还毫无愧疚。说白了,斯克里克兰说着不需要金钱不需要照顾 不需要女人,那都是因为他希望他能够无偿的得到这一切,同时一点点自己的情感也不愿意产生,这也就是反社会性人格。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词藻来为他洗脱他是一个渣男的事实,同时也不需要费力承认他有才华的事实。对于这本书,处于不同年龄或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解读,除了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也要有适当的自我判断和思考。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研究方法

初识《月亮与六便士》,便被故事所吸引,但是仔细看来,除了故事的诱人之外,写作的方式也有独到之处。1.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看一下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很多人就同我一样,对于比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似乎”“好像”这种以物类物浅显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看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的。(1)“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护照。”这个比喻是用来说明人类制造神话的天性。作者有能力将一类行动浓缩在这句话中,而且让读者秒懂,简洁有力。(2)“我好像已经看到他那筋骨强健的小腿套上了 主教 的皮裹腿了。”这个比喻是用来讽刺思特里克兰德的儿子(是一个牧师)具有遮掩粉饰的本领。作者结合了人物的职业,除了讽刺人物性格,其实顺便也表明了作者对教会的态度。(3)“他们的生活从某一方面看象是一曲牧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戴尔克·施特略夫的一言一行必然会表现出的荒诞滑稽都给予这首牧歌添上一个奇怪的调子,好象一个无法调整的不谐和音,但是这反而使这首乐曲更加现代化,更富于人情味,象是在严肃的场景中插入一个粗俗的打诨,更加激化了美所具备的犀利的性质。”作者写施特略夫的婚姻生活完全用一首牧歌来打比方,音乐具有使人陶醉的特质。并且文中通篇都在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所以这样打比方是非常契合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点明了这首牧歌由于人物的性格有自己独特的美,使读者很快就抓住了施特略夫婚姻生活的灵魂。(4)“向他借钱就好象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你反而有点儿看不起他。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作者描述施特略夫的性格特征时,用了这个令人精妙的比方,既形象的说明了人物性格特征,又将人性影射了出来,可谓一石二鸟。作者在文中涉及到生动的“打比方”还非常的多,我所学到的有三点:第一,比喻要贴合人物特征,比如职业,社会阶层等,并且最好契合文章气质,比如,这篇文章涉及的是画家,也就是具有艺术特征,太过低俗的比方就不太符合整篇文章气质。第二,比喻不是简单以物类物,如果可以让比喻包含的更丰富一些,宏大一些,比如,用一些“戏中戏”,作者两处用到了角色扮演,第一处是说明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喜欢与作家结识的心理动态,另一处是说“我”去巴黎找思特里兰德时的心态,“我也从做戏的角度看待自己,对我扮演的这个角色——一个受人衷心相托的朋友把误入歧途的丈夫带回给宽恕的妻子——非常欣赏。”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非常了解人物的想法了。如果作者堆砌猎奇、犹豫、兴奋等表明心理状态的词,我相信读者不能感同身受了。第三,关注比喻的第二个作用“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我相信这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但是作为爱好写字的人,必须在这方面有所训练。比如上面的第4点,“从小孩手里抢东西”或者“扒手捡到一个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放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诙谐的讽刺,还有一点悲哀。2.对话的递进毕飞宇在解读奈保尔作品时,曾经说过对话非常难写,因为人物的言语,是小说的人物“说”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作家,作家很难把控,它其实不在作家的权力范围之内。本书最精彩的对话肯定是年轻作家到巴黎后去质问思特里兰德。但作者没有找到后劈头盖脸一通质问,而是逐渐深入与展开,夹杂着年轻作家的心理变化,也牵动了读者的心。首先作者先描述思特里兰德居住环境,先让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然后才让主人公出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对话终于开始:“ 你这样对待她说得过去吗? ” “ 说不过去。 ” “ 你有什么不满意她的地方吗? ” “ 没有。 ” “ 那么,你们结婚十七年,你又挑不出她任何毛病,你这样离开了她不是太岂有此理了吗? ” “ 是太岂有此理了。 ” 读到这里,作者没有首先问“你来巴黎干什么”,而是先质问。思特里兰德那种流氓、兴奋、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的语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读者肯定产生了作者描述的那种惊奇甚至挫败感。然后作者不甘心,继续从经济、爱情来帮读者发问,得到回答分别是:“她不防试一试。” “一点也不爱了。” 然后作者又继续抛出孩子的因素,“ 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 ” 最后又拿出道德约束:“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 “ 让他们这样想去吧。” “ 所有的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 “ 无所谓。” 所有的问题都替我们问完了,作者终于问了原因,“ 那么你到底是为什么离开她的? ” “ 我要画画儿。 ” 然后又是一轮不理解,首先问年龄,“ 可是你已经四十了。 ” “ 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 然后问绘画基础,“ 你过去画过画儿吗? ” “ 我小的时候很想作个画家,可是我父亲叫我去作生意,因为他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一年以前我开始画了点儿画。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课。 ” 然后追问,“ 你怎么会认为自己还有一些绘画的才能? ” “ 我必须画画儿。 ” 还是不理解,“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 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对思特里兰德一点都恨不起来,甚至隐隐觉得自己也出现过这种想法,但是可能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此打住了。青年作家发问,其实是你我在发问。由传闻奢侈的生活,到见面落差,再到层层递进的对话,最后揭开谜底,让读者麻木的心兴奋,反正我读到这里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月亮与六便士》精彩地方还非常多,今天抛出两点,仅仅是自己的感悟,粗浅地方各位看官见谅。

可以。题主可以去查阅一下文献资料,看一下别人最近都在研究些什么。在知网上收录的文章搜索了一下月亮与六便士,可以看出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研究还是挺多的。写论文少不了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论文选题技巧

1、找突破口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进行选题,其实论文选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通俗来讲就是找准“切入点”,我们可以先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再从中找准切入点,从而确定论文的选题。

2、研读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读文献来找论文选题。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不仅能启发我们写作的思路,还能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文献中,找到合适的点来作为论文的选题。

又是一本不忍卒读的小说,上一本是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读完对我冲击很大,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推理小说可以这样子写。这次熬夜又读完了《月亮与六便士》,使我的灵魂又一次得到重击。不同的是,前者让我相信了爱情的美好,为了坚守它,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而后者又颠覆了我的认知,爱情是生活中的附属品,只是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更是大千世界的凤毛麟角,又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遵从内心的呼唤、找到灵魂的栖息地显得尤为重要! /1/ 一本书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跨越国界,流芳百世,与作者自身的魅力不无关系。 毛姆能写出这种惊世骇俗的奇书,个性如此鲜明,想必他自身对艺术的创作肯定有独特的见解,不免让我对他的人生经历产生极大的兴趣。 毛姆出生于法国巴黎,十岁便成了孤儿,由叔父和婶娘养大。先在德国海德堡读哲学,后又攻读医学,获得行医资格,最后又投身文学创作,并以此作为了终身事业。毛姆这一生经历确实丰富,并且他把他所学的每个技能都巧妙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中,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夹叙夹议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典型,夹叙夹议中参杂了很多哲学思想,令人深思;他还善于用解剖刀一样犀利冷峻的目光来审视社会和人性,对人性的复杂做了系统直面的分析。 伟大之人必有伟人的特别之处,也必定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寂寞、世人的冷嘲热讽,并不是他的作品造就了他的伟大,而是他本身就很伟大。 /2/ 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 书中描写了一个简单且纯粹的故事。一位不惑之年的证券经纪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在伦敦渡过自己平凡的一生,他却选择了净身出户,放下身边的一切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努力挣扎。仅此而已,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和利,只为遵从内心的呼唤、寻找灵魂的栖息地。灵魂有时确实有某种深深扎根的本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把它扼杀了,但是它顽强的生长着,如同癌细胞在组织里生长那样,最后它掌控了整个机体,迫使他不可抗拒的行动了。三毛就说过: 灵魂若没有栖息地,到哪里,都是流浪。 很庆幸,斯特里克兰德找到了那个地方—— 塔希提岛 。在英格兰和巴黎到处都是圆窟窿,而斯特里却是一枚方形楔子,他与那里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在那里他就是一个另类,那里容不下他。而塔希提岛却不同,那里不仅有圆形窟窿,也有方形窟窿,各种各样的窟窿都有,不论什么样的楔子都能对上一个窟窿,那里容得下他。塔希提岛是个绝佳的世外桃源,那里有清爽的海风,芬香的草木,忠贞纯情的阿塔姑娘,热情好客的土著居民。 良好的环境确实能够影响人,起码能够把一个画家的创作灵感完全激发出来,不留余力。 对斯特里克兰徳来说,塔希提岛就是那样一个地方,灵魂的栖息地。 /3/ 与斯特里克兰徳有瓜葛的女性有三个,斯特里克兰徳太太、布兰奇、阿塔。斯特里克兰徳太太的爱是贪荣慕利的爱,参杂着地位和金钱的色彩;布兰奇出于报复心理的爱,敢爱敢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阿塔姑娘的爱才是真正爱情的样子,我爱的是你这个人,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纯粹浪漫式主义,仅此而已。 他对他太太的爱是毫无感情的,只是他生活里的一道程序;他对布兰奇的死毫无愧疚之心,他认为她是一个愚蠢的失衡的女人;唯有对阿塔的爱,才是动心的,他对这个傻姑娘为他付出的一切感动不已,这才是他真正意义上动了感情。 或许,不参杂任何世俗色彩的爱才是真爱吧。 /4/ 成功是什么?爱情事业双丰收?家庭和睦融洽? 成功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又有什么要求。 斯特里克兰徳好像一直没有追求所谓的成功,他只想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使饥肠辘辘、贫困交加,即使所有的言行举止不为人所理解,始终也没有动摇他追求美的根基。 有时我觉得斯特里克兰徳是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家伙,怎么可以这般无情冷漠,但这并不能否认他的伟大。或许也是这样的性情,才会被后人当做津津乐道的侃点。我也很佩服斯特里克兰徳身上那种不顾一切、追求美的勇气,可以把任何东西作为代价,即便是妻子儿女。有人说他是自私的,只顾自己的理想,不顾家人的死活,而他又何时管过自己的死活,他早已看淡生死…… 不参杂任何功力性的追求才最值得赞美,也让人敬畏! 在小说最后,斯特里深受麻风病的折磨,双目失明,没有画布的情况下,他就在墙壁上作画。当大功告成之时,他就嘱托他美丽的阿塔姑娘将这幅巨作付之一炬,他知道阿塔肯定会按照他的意思去的。那一刻,斯特里克兰徳终于触摸到了他心中的月亮,他应该笑的很开心,灵魂也终于得到了安放! /5/ 月亮是生命的太阳,光芒万丈,代表了生命的深度。六便士是生命的养料,动力来源,代表了生命的广度。 月亮寓意着理想、灵魂栖息地,六便士寓意着世俗、功名利禄、权利地位。 月亮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六便士是物质方面的。月亮重要,六便士也同样重要,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物质的六便士作为支撑,也需要精神的月亮照亮前行,两者缺一不可,并行不悖。 累了的话就仰望一下天空,那轮月亮或许就在你的头顶闪闪发光!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答辩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按照传统的天命观,四十岁理应处事通达,对待事情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四十岁选择“归零”,重新启程,追逐那缥缈的、梦幻的、怎么看都不切实际的梦想。 但是他很意外地成功了。 所以,与其说他四十岁做了这桩糊涂事,不如说他被梦想击中,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一件不被理解的伟大的事情。常人眼中他的不幸,却是他人生中的至幸。 不久前偶然读了几篇有关《月亮和六便士》的书评。大家各说纷纭,角度和观点大有不同,于是就想一探究竟。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果然,我担心那些最初的印象并没有在我脑海中先入为主,反而在我翻书的进度中被冲刷的一干二净。记得一位老师曾说:如果你还有梦想,如果它不得实现,那么小说能满足你所有的幻想。 开始,我觉得毛姆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描写是无厘头的,甚至荒诞不经。因为我不相信一个人会毫无征兆地就大变样儿。中途我一再产生弃读的念头,最后还是带着某种猎奇的心态坚持读完了这本中篇。 但是一切不合理皆又合理。 谁能说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没有用四十年来密谋这个伟大的“叛变”?四十岁那年,恰好成为兰德量变达成质变的节点,而这点,恰好与中国传统的宿命观相吻合罢了。 或者四十岁根本就是毛姆未经思索随笔定性的年纪。尽管思特里克兰德是毛姆虚构的人物,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我虽不了解毛姆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不知道他在绘画方面是否也有着某些天分,但我却可以大胆推测,作者定是涉足过该领域,而且对此拥有非凡的鉴赏能力。 恰好毛姆又是一个作家,文采斐然,想象丰富,于是一种艺术与另一种艺术的结合,不迸发出足以成为经典和永恒的火花那真是不合常理。 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谁不得而知,对此我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我所感兴趣的,不过是作者在人物身上感情的倾注和投射。如果思特里克兰德的所做所为恰是毛姆内心的真实写照,那么我不得不同情毛姆所忍受的孤独了。 思特里克兰德从一出场就显得格外硬朗,突兀。好似一块坠落谷底的崖石,瞬间断裂成两半。断层的纹理如斧砍刀劈一般光滑得让人震惊。甚至连崖石坠落这件事都发生得都很夸张离奇。 人物形象在毛姆的笔下呈现出巨大的张力。这张力反而迸发出一种原始的,野性的美来,震慑人心。人生中面临多重选择,简单来说,不过两个:或者生,或者死。而思特里克兰德选择向死而生。 在证券交易所做一名经纪人,有一位美丽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谈不上大富大贵,却足够过上小富即安的生活。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和谐、美满。谁都不料想这样一派祥和的家庭景象会因思特里克兰德的执意出走而分崩离析。 思特里克兰德前四十年的生活,就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样子。 正如现在的我们,面对生存压力,不过奋力追求安稳而已。考取一个教师编制,或是在某机关单位谋得一个铁饭碗,在大多数人眼中,朝九晚五,既轻松,又体面。 我们始终保持着欣欣向上的姿态,并为正在做的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感到心满意足。时间久了,就像工厂里的熟练工,闭着眼睛都能将流水线上的工作完成得极其出色。 但我们却一步一步远离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走向自己计划之外的人生,并在别人虚伪的赞誉之下一点点沉沦。 曾几何时,我们也向往着这种热情、纵意的人生。 环游世界,四处闯荡,做一个民谣歌手,成为顶级舞者,嫁给一个异国人,或者其他。这些曾经扬言要做的让人眼睛泛光的事情,虽然不是那么的惊天动地,最后也都逐渐暗淡,暗淡,直到再也回忆不起来。 没有梦想,是很可怕的事情,而为梦想而疯狂如兰德未免更“可怕”。当心中的执念像魔鬼一样紧紧的扼住思特里克兰德时,他只能任由魔鬼摆布,东奔西走。 一般的人到中年,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勇气荡然无存,更不用说下类似的决心。所以说,思特里克兰德绝非一个流浪者,而是一个勇士。心有方向,怎叫流浪?只要有画笔,有信仰,他的心就不怕无处安放。 把人内心的驱力比作魔鬼是再合适不过的。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折磨,自残,甚至人格分裂。常人认为这是难以承受的孤独,而当事人却非此不能保持一颗纯净通透的心去创作和表达。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一幅幅狰狞、扭曲着的画作,正是思特里克兰德备受折磨、炽热的灵魂的真实写照。 天才似乎都有这样的特质,另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是梵高,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思特里克兰德并不渴求别人的理解,孑然独立的姿态迎接未知的世界。倘若他在做的只是一件常人能够理解的,异常合乎情理的事,这部小说的主题恐怕就变了,亦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思特里克兰德被迫谋生,却从来不是靠出卖画作。他对自己的作品总不满意,直到在荒岛的居室内创作出巨幅壁画。那是他最后的作品,同样,达到了他创作的顶峰。 远离尘嚣,一座静美的孤岛,一个不聒噪的女人,一支画笔,这才是他理想的生活。如果说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用做出一切除了绘画需要用到的动作就能孜孜不倦地创作的话,他可以一直饿着,一直站着。 这给人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感。 他可以背负抛妻弃子、忘恩负义的骂名,某一阶段,他的家人、朋友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遭受了被他抛弃和孤立的灾难。但是,后来她们哪一个不是在极力地享受着他死后带给她们的财富、荣誉和地位? 命运这事儿,谁能说的清,人心,更是复杂。从这个角度来说,思特里克兰德既是最孤独的追梦人,又是最伟大的牺牲者。 自私,冷漠,残忍,既不知感恩,又毫无怜悯之情,这本是思特里克兰德性格的一部分。他毫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任凭来自道德层面的诽难像密集的子弹一样朝他扫射,他皆不以为然,只要能画画,一切都ok,who care?他在追求的东西,或许连他自己也知道得并不清。它就像爱情一样,让人意乱情迷。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那种不太清楚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思特里克兰德将其付诸于实践,而我们将其埋没于生活中,或者直接用另一个强大到自己能够信服的理由将其击败,残忍地扼杀掉了。 毛姆前面粗笔勾勒留下的悬念在后面细腻的描写中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巨大的反差反而衬托出周遭众人的浅薄和荒诞。 月亮和六便士这两个意象也极有意思,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象征意义从一开始就暗含其中。越往后看越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毛姆借布吕诺船长之口将思特里克兰德最后达到的至高的境界表现出来,而且由他作为一个知音来解释了兰德所作所为的合理性。这是否在给人一种价值观的引导? 这引导不是让人去学习如何残酷、冷漠和粗鲁,而是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去正视自己内心,敢于打破既定的命运。 当然这个道理诠释的似乎有些不胜人意,甚至漏洞百出,让人不得不怀疑:仅靠兴趣、热情和执着就能成功吗?率性而为或许就是活着的最高境界,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如今确是一个没有六便士就生存不下去的年代了。我们依然抬头望月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兰德。 小说终归是小说。毛姆借助生活中的原型、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倾注自己的思想,实现了理想的王国。而《月亮和六便士》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和冲击,还有反思。 犹如平地一声雷,这本小书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人们蠢蠢欲动的心。人们很难不进行一场生活与艺术、现实与理想的大讨论。思特里克兰德代表着胜利者在振臂高呼,召唤着人们爬出泥潭,勇敢追梦。这让我想起臧克家的名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因此正如我那位老师所说,我们都在小说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借毛姆的笔,借思特里克兰德的躯体,看到了我们勾画的、永远也没有勇气将其变成现实的生活图景。 于是,我们心中一直被打压的“魔兽”也被释放出来,站在面前嘶吼着向我们挑衅。 思特里克兰德连同他最后的作品一起毁灭了,但他内心燃烧的焰火终于在生命存留之际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照亮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给了他奇异的人生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满地的六便士闪闪发光,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望见洁白的月亮。他厌弃了那个“不得不”这样那样的自己,转而走进一个巨大的时空,这个时空浩然无物,广阔无垠,他成了自己的全世界。 “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香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的生活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种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人人都是苦行僧,在追求至高无上的精神世界中,思特里克兰德向死而生,终得永恒。毛姆用全篇二十余万字营造出中国文人描摹的“心有所向,素履以往”的意境。人可以在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在理想面前,却可以变得一个人像一支队伍一样强大,这未尝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浅论《月亮与六便士》语言特色与维多利亚时期英语文学之异同把毛姆跟狄更斯、简奥斯汀这些作家比较一下其实如果是硕士论文的话我认为《<月亮与六便士>写作语言特色分析/研究》这样的标题并不算宽泛。毕竟5-7w字,分析一本不算长的小说,可以面面俱到了。本科论文的话,很可能是由于字数要求不高(普遍2w以下),导致你谈的太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精要提炼出来。譬如你认为《月亮与六便士》存在“AAAA”、“BBBB”、“CCCC”,三种语言特色。那么你应当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项详写,另外两项略写或者不写,然后给你的论文加上限定词:《以“AAAA”为例——<月亮与六便士>的语言特色分析》“浅析”这种词呢,如果你论文主体很详实,就可以用上;如果你论文主体真的很浅,就别用了……如果你水平足够的话可以写比较研究之类。近年来比较吃香。但这个就比较考验你的文学功底了

汐水/文 古希腊诗人荷马说过:梦想,是来自宙斯的礼物。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遥不可及,因为遥不可及,所以仅仅把梦想当成梦想,一如既往地走着平庸的老路。正如你看到地上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六便士(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便不会想抬头看月亮,更不可能去摘取遥不可及的月亮,这是理想和现实之间选择,人的一生,往往就这样滑过。 然而,你们眼中的人生是什么呢?于我来说,如果你没有经历冬霜之刺骨,就享受不到春光之浪漫;如果你没有收藏夏花之绚烂,就不会感受秋叶之静美。四季更迭,重要的不是累累果实在枝头坠,而是你是否享受过那生命蜕变的过程。记得威廉华尔士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此生有憾,无法含笑九泉。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死亡那一瞬,也许是含笑的。因为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也许有人说,这是天才和个性,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是追逐梦想的一生,这个原本生活富裕美满的证券经纪人,突然为了追求艺术抛妻弃子,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们在赞叹他天才之外,更多的是以现有的标准对思特里克兰德皮囊下的人性进行犀利的批判。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只是很少人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40岁之前的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幸福美满,他工作稳定、收入丰裕,妻子美丽优雅、性情单纯,热烈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双儿女健康可爱,生活平静而舒适,这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家庭。可是,突然有一天,斯特里克兰德丢下妻子和孩子,留下一张纸条便远走他乡。有人说,思特里克兰德和一个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这个传闻让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如遭雷劈,这个女人痛苦的不仅仅是丈夫背叛了感情,更重要是丈夫的离开让她和孩子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 可怜的女人请求朋友帮忙去劝劝斯特里克兰德,让他回心转意。友人最终在巴黎一个肮脏破旧的小旅馆里找到了斯特里克兰德,出乎意料的是,小旅馆里没有所谓的第三者,只有邋遢的斯特里克兰德和他的画笔。原来,思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只是为了追逐儿时画画的梦想,当年思特里克兰德的父亲认为,搞艺术并不能养家糊口,生生扼杀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梦想。 这个按部就班多年的男人,在四十岁的一天突然着了魔,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件必须做的、不做就得死的事情,而其他的一切,包括工作、家庭、责任甚至名誉等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为了追求梦想,他不惧众叛亲离,不惧粉身碎骨。他体内有一种猛烈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有一种坚定的声音在引导着他,或者,我们可以说,思里克兰德的的确确是着了魔,魔鬼左右了他的意志,让他心安理得地抛妻弃子。 这样的真相让思里克兰德夫人不能接受的,一个女人可以打败另一个女人,但是绝对不能打败高高在上的虚无缥缈的梦想。于是,这个曾经爱丈夫爱到骨头里的优雅女人,用了最恶毒的语言诅咒她的丈夫,然后不得不开始重新生活。 然而,思里克兰德逐梦过程并不顺利,他的眼中除了画画就是画画,他极度自我、交际障碍,他穷困潦倒、无人赏识,直到他遇见他的恩人戴克尔•施特洛夫。戴尔克·施特洛夫是个二流画家,这个老实本分的荷兰人身材矮胖、秃顶、生着一双短腿,但却有极强的鉴赏能力,能洞察别人发现不了的美,能看出谁是未来的天才画家。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是却常常遭到讽刺和挖苦,他又一个富足平静的家庭,热爱着自己美丽、宁静的妻子。 但是,可怜的戴尔克·施特洛夫因为引狼入室,使自己生活碎裂。 可我却很难同情戴尔克,他的悲剧与他的性格密切相关。戴克尔可以说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伯乐和恩人,他在思特里克兰德最穷困潦倒、贫病交加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戴克尔不顾妻子勃朗什的强烈反对,把频临死亡的斯特里克兰德带回自己的家里,精心照顾,从死亡线上把他拉了回来。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让人像吞了苍蝇般难受和恶心,戴克尔的妻子爱上了粗鲁野蛮、满脸肉欲的思特里克兰德。这是典型的农夫和蛇的故事。戴克尔爱勃朗什是如此谦卑,他舍不得妻子住在思特里克兰德那阴暗肮脏的小房间,于是将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思特里克兰德和博朗什,而思特里克兰德居然也心安理得占有了戴克尔的画室和他最爱的妻子勃朗什。 女人的爱情往往是盲目而毫无理由的,正如博朗什爱上思特里克兰德,像藤曼依附大树般全身心都奉献给思特里克兰德,但是,不久之后,思特里克兰德认为爱情会浪费他大量的创作时间,所以,当思特里克兰德厌倦博朗什并且果决抛弃博朗什的时候,奔溃的勃朗什喝草酸自杀身亡。 起先,我觉得戴克尔是个可怜又可悲的男人,但是小说中几个片段,让我看到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可恨之处。 其中一个片段是,勃朗什自杀身亡,戴克尔在自己的画室看到一张勃朗什的裸体画,他疯了似的举起刀,当然,所有的读者应该和我一样,都希望他毁掉这副代表耻辱和痛苦的画作,但是戴克尔的刀子在即将戳到画的一瞬间停住了——“施特洛夫颓然垂下了颤抖的手:‘我一下子被它震骇了,我几乎犯了一桩可怕的罪行。那是一幅杰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我不能碰它。’” 另一个片段是在勃朗什去世后,身心俱疲的戴克尔好了伤疤忘了疼,当他再次意识到思特里克兰德的绘画天赋,他居然热诚邀请斯特里克兰德一同去荷兰,他认为荷兰淳朴的民风能够感化思特里克兰德。而斯特里克兰德只用一句:“我没那么多的闲工夫。”就打发了戴克尔。我难以理解戴克尔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宽容,也痛恨思特里克兰德对于毁了救命恩人戴尔克的一生却丝毫没有愧疚感的行径。 从伦理和人性角度来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彻头彻尾的混蛋,而戴尔克是彻头彻尾的傻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合上书不忍读下去,我内心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非常痛恨和厌恶,但是,这个变态恶棍的最终结局又让我好奇,我甚至翻到小说的最后先看看结局,我恶毒地希望他最后能自食其果。但是,这个恶棍的未来却是平静而满足的,这是我所不能接受,但又陷入思考,关于理想,关于现实。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挣脱人性的束缚,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走上一条危险的孤独的创作道路。小说中是这样形容思特里克兰德,说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这个可恶的跋涉者又是幸运的,他最后的落脚之地是塔西提岛。一个土著姑娘爱上他,并与他结婚生子。他们住在森林里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是个奇幻的世界,空气清新宜人,这也是思特里克兰德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 在那里,他不用关心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他每天都很快乐,画画、看书、抽烟,和爱他的姑娘数着日升日落,听岛上一千种小动物发出的声响……他终于挣脱了肉体的桎梏,他的灵魂在这里开花。 幸和不幸总是相依相存的,不久以后,思特里克兰德感染了麻风病,后来在病毒的折磨,思特里克兰德双眼瞎了,最后全身溃烂而死。 土著妻子一直照顾着丈夫思特里克兰德,协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最后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看到一切化为灰烬那一刻,我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想,这一生被恶魔引领的思特里克兰德的灵魂也应该归于平静。 在思特里克兰德死了多年以后,他的画作才被世人发现、收藏,价值连城。 这部作品,如一道闪电,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黑夜里的阴暗角落,它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开始辩证思考人生和人性。这个令人唾弃、痛恨的毫无人性可言的思特里克兰德,他的人生如此真实,他将人性自私丑陋执着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逐梦之旅如此真实、坎坷而伟大。林语堂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村上春树也说过,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他们都看到梦想之于人的意义,一如思特里克兰德,走到生命的终点,他是无憾的,因为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他选择了月亮。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是思特里克兰德,小说毕竟是小说,我唾弃思特里克兰德的违背人性的行径,但是我震撼于他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啃老族、僵尸族,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他们不想为梦想做一点点的努力,以至于最终平庸一生。 所以,正在阅读的你,如果你有梦想或者目标,就马上行动吧,我不建议你们学习思特里克兰德,我们也不全然是天才,但是我希望我们能秉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不违背人性,勇敢地为梦想努力拼搏吧! 愿每个梦想都不被辜负! 愿每个追逐梦想的你们,都能有所得!

  • 索引序列
  •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开题报告
  •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题意蕴论文
  •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参考文献
  •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研究方法
  •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答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