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四川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出版《战略管理》《成蹊集》《大象无形》等著作和译著。中文名徐飞出生日期1964年3月外文名Fei Xu国籍中国职业校长、教授性别男职务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民族汉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出站后,曾任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上海展望集团总裁。从2002年6月起至2013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先后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校党办主任、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等职务。[1]2008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13年9月12日起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2]2017年5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创新创业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体联副主席,上海市青联副主席,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5年9月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1]《管理学家》特邀主编、《战略管理》副主编、《系统管理学报》编委、《创新与创业教育》编委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学术顾问,《北大商业评论》学术指导,“管理前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栏撰稿人。1998年3月起,先后受聘为上海豫园集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望集团、正泰集团等多家公司的战略顾问和咨询专家,出任3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曾为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2001年4月17日,作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优秀青年企业家和创业者代表,受到了朱鎔基总理的亲切接见。[1]2019年1月,任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2019年2月26日上午,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徐飞当选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副组长。[4]2019年7月9日,徐飞不再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5]2019年7月11日,徐飞任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6]2019年1月19日,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任徐飞为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2019年7月11日,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杰同志来校宣布了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关于徐飞同志任职的通知。徐飞同志任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6]主讲课程徐飞校长在峨眉校区毕业典礼讲话为交大管理学院MBA主讲战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为交大管理学院EMBA主讲战略管理----全球化与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艺术;为博士生主讲博弈论;为交大管理学院 CEO班主讲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提升与企业的五项修炼、领导艺术与卓越管理新思维;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EMBA主讲组织行为学;为美国南加州大学(USC)马歇尔商学院EMBA主讲战略管理[1]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博弈论,创新与创业管理,战略领导力。主要贡献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管理科学基础探索》、《赢利模式:变革时期的竞合》、《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成蹊集》、《大象无形》、《大方无隅》、《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著作和译著。个人演讲(1)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就职大会上的讲话(2)徐飞:通识教育再认识(3)徐飞:文化的力量(4)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党政例会上的讲话(5)中国高铁“走出去”:承载新丝路,托起中国梦——徐飞校长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6)深入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徐飞校长在人才强校主战略推进工作会上的讲话(7)《光明日报》专访徐飞校长:大学要专业成才精神成人(8)《高校招生》专访徐飞校长:人生不是用来度过的,是用来绽放的(9)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4首届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讲话(10)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战略推进大会上的讲话(11)最好的纪念就是开创未来——徐飞校长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二十三届颁奖大会暨第四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上的致辞(12)《中华读书报》专访徐飞校长:五问西南交大“经典悦读”(13))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主旨·方略·举措——徐飞校长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2014上海)上的主旨演讲(14)最后一公里的聊天——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15)担当——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16)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17)《中国青年报》专访徐飞校长:中国高铁走出去应有国家级指挥部(18)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军区总医院全面战略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上的讲话(19)徐飞校长致2014级新生的信(20)起航——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1)视学术为志业——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2)笃守本心——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3)乘数字化革命浪潮 强力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徐飞校长在数字化战略推进大会上的讲话(24)《中国教育报》专访徐飞校长:以数字化引领培养模式变革(25)培养“五有”交大人——徐飞校长在2014人才培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26)《光明日报》专访徐飞校长:培养“五有”交大人(27)新常态 再出发——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5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8)《中国青年报》专访徐飞校长:把读经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29)“一带一路”写春秋 “文轨车书”中国梦 ——徐飞校长在2015“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30)经典“悦”读(31)《中华读书报》专访徐飞校长:阅读再认识 书香中国梦(32)共襄盛举开创未来——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校友会2015年会上的讲话(33)包容性发展:中国大学国际化题中之义——徐飞校长在大学国际化发展国际论坛(2015)上的书面讲话(34)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信仰——徐飞校长在“创业天府·菁蓉汇·西南交通大学专场”上的主旨演讲(35)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19周年庆典上的讲话(36)以习统学 以育促教——徐飞校长在“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37)人生二维码:简单、专注——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上的讲话(38)超越——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39)“颜值”时代坚守本色——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5毕业典礼上的讲话[7]科学研究[1]不确定性视阈下的战略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无权处分合同效力探析——兼析《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若干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问题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徐飞[5]以小搏大,应对不对称竞争,时代经贸,.[6]公私合作制(PPP)项目的政府动态激励与监督机制,中国管理科学,.[7]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与创业教育,.[8]以创业学院为平台,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创新与创业教育,.[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序言,企业研究,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项目名称:自发性对称破缺视角下企业战略联盟的演化机制:理论与实证;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72065;起止时间:;批准经费:25;承担任务:主持。2.项目名称: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项目来源:科技部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IB163;起止时间:;批准经费:;承担任务:主持。3.项目名称: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项目来源: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036921009;起止时间:2003-5-2004-5;批准经费:4;承担任务:主持。4.项目名称:基于生态位视角的不确定环境下中国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研究;项目来源:上海市哲社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2BGL008;起止时间:;批准经费:5;承担任务:主持。5.项目名称:民营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及动态稳定性研究;项目来源: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项目编号:04SG19;起止时间:;批准经费:6;承担任务:主持。6.项目名称:进一步完善科教兴市实施策略研究;项目来源: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起止时间:;项目经费:8;承担任务:主持。7.项目名称:产学研联盟制度设计、政策选择和实证研究;项目来源: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编号:NCET-06-0412;起止时间:;批准经费:20;承担任务:主持。
徐飞的介绍?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对战略管理、博弈论、融资租赁和组织行为学及领导力开发等兴趣浓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和盈利胜经等著作。18岁大学毕业,先后获数学学士,运筹学硕士,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2]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从大学起至博士后,在整个读书期间,因“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屡获各种高级别奖项,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盈利胜经。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1B163)“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
最快一天拒稿,一般三天以内。
《管理学报》创刊于200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管理学核心期刊。 据2018年5月24日《管理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管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有72人。
《管理学报》主要栏目有中国管理论坛、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与财务管理、会计学MIS&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管理学报》还开设了“管理学在中国”、“争鸣与反思”等特色栏目。其它栏目包括“组织与战略”、“创新与创业”、“营销与服务”、“信息与知识管理”、“物流与运作管理”、“管理与文化”、“环境与社会”等。《管理学报》的“管理学在中国”栏目荣获湖北“特色栏目”期刊奖。
管理学的核心报刊有: 第一层次:2种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 第二层次:(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北大图书馆等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共同收录)23种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预测 、中国科技论坛 、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未来与发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学刊、城市规划、地域研究与开发、城市规划学刊 第三层次:22种 研究与发展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软科学、科技管理研究 、管理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科技进步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旅游科学——仅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收录,9种 中外酒店、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版、决策借鉴、企业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投资、研究与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证券市场导报、中外管理——仅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3种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一、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象,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 。进化原理是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主要特徵。从生理学观点:生命定义为具有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 动、生长、生殖和反应性等功能的系统。从新陈代谢角度:生命系统具有界面,与外界经常交换物质但不改变其自 身性质。从生物化学定义:生命系统包含储藏遗传信息的 核酸和调节代谢的蛋白。遗传学定义:通过基因复制、 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热力学定义:生命是个开 放系统,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不断增加内部秩序 。二、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大致可分四类说法:一为生命由自然力所创造 ,这是神学与哲学的主张。二为生命可於短时期内由无生 命物质自然发生,过去和今天均如此。三为生命与物质一 样同样永恒,生命於地球形成同时或稍后即来到地球。四 为生命系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一系列化学变化而产生。 这个说法较为现代科学家所采信。印度生物学家哈尔丹提倡「原始汤」理论,认为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原始大气 ,使蛋白质的材料氨基酸和醣等有机物质得以形成。它们聚集在原始海洋中,变成像热汤一般,生命就是从这个热 汤中诞生出来的。后来,芝加哥大学米勒在模拟地球原始大气的模型中,利用火花放电制造出七种氨基酸,这是构 成生物体蛋白质的要素。三、广义的生命现象1.地球上的生命地球就像一个大温室,培育了千万种的动植物,依赖着大 气层的保护,内有充足的日光、空气、水及适宜的气候,不断的适应各种环境而繁绵生长。如果离开这个温室,这 些生物还能生存吗?一般人总认为,离开地球在太空中或月亮上,压力极低、温差又大,几乎没有空气与水份,而 且还充满各种宇宙线,在这种环境之下,应该没有任何生 物能够生存,而事实确证明我们错了!其实在恶劣的环境中地球生物还能生存,这在地球上一些特殊而不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中,却也常发现一些能适应的生物。例如在释出强烈辐射线的原子炉内,也可以发现有微生物。1977年法国科学家在太平洋3000米深处,在水温高达 250度的热 泉口,发现红鱼、螃蟹、白蛤类等数种生物。而在南极极冷的冰块中,也可以发现嗜寒菌。由此可见生命力是非常 的顽强,在各种恶劣环境之下,仍有能适应的生物。这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我们不能以狭隘的角度来观察所有的 生命现象。2.月球上的生命根据美国詹森太空中心泰勒博士1974年的报告,1969年降 落月球的「阿波罗12号」太空船,所收回两年半前无人探测船「观察家三号」留置月球上的相机底部,竟然发现含 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缓症链球菌」。也就是说:来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几近真空、充满宇宙线的月球表面生存了两 年半!这真是令人意外而吃惊的事,月球经由人类太空船多次的登陆探测,可能早已散播许多微生物在上面了,从 此事以后应要改口月球上毫无生命的说法了。如根据「神秘的月球计划」一书及吕应钟先生「月球是外星人制造的 ?」一文的研究与说法,月球上已早有了生命,而且是比 人类还高智慧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3.太空中的生命科学家利用模拟宇宙环境的实验,得知如「枯草 菌」、「黑麴菌」、「芒氏梭菌」等微生物,能长时间生存於宇 宙中。荷兰来登大学以枯草菌孢子实验,在照射相当於 1000年放射线剂量的紫外线,结果仍有的存活率。德 国的多赛博士发现某种微生物能在超真空环境中生存达数月之久。在浩瀚的宇宙中,也许也有这些生命顽强的生物 ,正在随着宇宙灰尘或慧星等在太空四处流窜,也许是地球的生物飘向宇宙深处,也许是外太空的生物已悄悄的降 临地球,有人说爱滋病的病毒可能就是从外太空来的。所以美国太空总署对回返地球的太空船与人,都要实施太空 防疫捡查。4.异度空间的生命龙一直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吉祥动物,不仅对它们描述的 灵活灵现,甚至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人亲眼见过。以龙为例,在近代就有一个实际的目击案例:在抗日时期,於安 徽省涡阳县的城门口,就曾出现一条土色的龙,它的外形与图画中所绘的完全一样,身长约十公尺,直径约15公分 ,带有很浓的鱼腥味,一直停留在城门口,引起许多人围观。当地的自卫队队长李占元并派卫兵保护,以防止受人 搔扰或盗捕。且依民俗传说规定禁止小孩与妇女观看。直到第五天的夜晚,在一阵暴风雨之中,卫兵未注意到的时 侯,那条龙就不知去向了。而近来中国上亦传出在平顶湖遇见水怪及有龙出现在源流於石人山的湖泊区域。据说石 人山是个蛮荒地区,有许多的奇珍异兽,譬如发现有一公尺大的蝴蝶等,有人研究称该处是否为异度空间的窗口, 才会出现一些奇珍异兽及俗称属於灵界动物的龙。在十馀年前於新屋乡头洲国小,所发生的疑是外星人 体坠落事 件,如果真是外星人,我认为它不一定是从飞行中的飞碟 所掉落,倒是有可能也是来自异度空间。5.沉睡与长寿的生命根据1995年11月13日美国植物学报的报导,加州大学植物 生理学家沈珍报告说,他们已将一枚来自中国大陆的,一千二百八十八年前莲花种子培育出新芽。科学家冀望自这 枚沉睡了千年之久的莲花种子中,探寻青春不老的秘诀。英国大英博物馆於三十多年前发生了一件奇事,该馆工作 人员在搬运时,无意中把清水 到一对昆虫蛆的标本上,两只虫蛆竟慢慢蠕动起来,居然又活了起来!而这对标本 是 123年前在非洲采回制成的。生命不但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而且还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长久的年代中 保持下来,真令人难以置信。而类似的发现已相当的多,如富兰克林曾亲眼看到工人从一百万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层 中,开采出四只青蛙,而且还能活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采石场,工人也在一个二百万年前形成的一个密封石 洞中,发现一只活青蛙。英国的考古队在埃及打开密封的金字塔陵墓时,赫然发现一只活猫。数年前广东梅县重修 观澜亭,发现石柱下竟然压着一只乌龟,石柱移开乌龟就慢慢爬了起来,据州志记载,这只乌龟被压了二百四十多 年了。另一个更不可思议的事,据说中国还有发现「万年龟」,经由其龟壳的碳十四鉴定,证实它已活了上万年。 这些生物的生命保存方法,究竟有何秘诀?6.冷冻生命1957年苏联在西伯利亚冻土层发现二千多年前的活蚯蚓十 八条。北爱尔兰地区有一种蛇,冬天被冻成冰棍,老人捡来做手杖,妇女把它们做门帘挡风雪,当春天来临,冰消 雪融,它们苏醒后就溜的无影无踪了。我们对这些纵贯古今的生命保持方法,还没有寻求到解答,但藉由科学的逐 渐发展,人类已能利用冷冻技术,把单细胞的受精卵做半永久性的保存。要保存多细胞的复合组织,可就困难多了 ,只能维持三到四个星期。若要把整个身体均匀冷冻,毫发无伤地长期保存,目前仍然做不到。虽然如此,已有许 多人为追求生命的延续,而加入美国亚尔柯生命延长基金 会,该会把已经死亡的会员体冷冻保存起来,寄望未来 较进步的医学使其复活。在电影里我们也常见在太空中旅 行的太空人,需要藉由身体的冷藏来消磨漫长的太空旅程及节省食物。这虽然是科幻情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也 许将来真的就是如此!7.复制生命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复制自身的全部信息,只是 除精卵细胞外的其他细胞中这些信息大都被关闭,这些细胞都被特别化了,只能分裂成肝细胞、肾细胞或皮细胞等 。不过,一但这些信息被激发,任何一个细胞都能复制出一个完整的个体,由於它的基因信息不变,它可不失真的 复制出原来的个体。1997年 2月23日,英国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宣布了复制羊“波莉”的诞生。他们从一只雄性 绵羊身上抽取了乳腺细胞,将细胞核用显微手术植入一个已用电击法除核的空卵泡内。在卵子环境中,该细胞核中 的遗传信习被唤醒,分裂成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产出与原雄羊完全一样的复制体。主持该项研究的科 学家维尔穆特声称,如果去做的话,两年内可以培育出第一个复制人。目前的复制技术,它需要卵细胞的环境来唤 醒细胞核,细胞核分裂成胚胎任需植入母体的子宫。但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些绝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一但复制人降 临这个世界,必将引起数不清的道德法律问题,人类的独特性、神秘性,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敬畏及宗教的信仰,将 澈底瓦解。 的生命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生命保存问题,就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秘密的时空胶囊,故事虽是虚构,但并非是信口开河 。已经在地面消失的古生物,能够使它们在现代复活,这并不是痴人说梦,现在愈来愈有可能实现这个梦想,其中 的关键就是封闭在琥珀中的化石,琥珀是松树等植物的树脂所变成的化石。其中有些会含有昆虫等小生物,并保有 完好形态。科学家打算从这些生物取出DNA〔去氧核糖核酸〕,DNA被称为生命的设计图,若能取得古代生物 的DNA,便有可能藉由日益发展的基因工程与生物科技 ,在不久的将来使它们再度复活。四、生命体的形态在已知的物理世界里,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形体,可分为气 体、液体、固体三态,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聚合体。而在我们所知的地球生物,其组成是以液体与固体的混合为主 。人体就是以七成的水及三成的固体所构成。地球上是不是亦有以气体为主,或是纯固体的生命形态?物质三态的 差异,起因於原子、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弱,而有所分别。气体与液体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力相差一百万倍,液 体、固体间则相差一百至一百万倍。以气体为主体的生命,由於分子活动快速,要维持构造和生命机能较为困难, 理论上需要较大的形体,形状可能像台风。由於气体生命的身体非常脆弱,它需要一个宁静的成长环境。固体生命 有可能成结晶成长,且行动迟缓,为躲避其它生命的竞争,或许地球底部深处也有固体生命默默的活着。以地球多 水的环境,自然生命体亦是以液体与固体的聚合体为主。人类的生命观只限於地球生命,至今连地球生命的本质仍 未能掌握,又如何深入了解形成原理与地球生物不同的生命?那麽放眼宇宙,无数个不同的星球,是否也各自存在 不同形态为主的生命?是否也有别於地球以碳水化合物机体之外的生命机体?以金属或其它物质组成?生命体有没 有可能超越物质三态,而存在光态或隐态当中?若有,则可能对灵异现象或神出鬼殁的幽浮,将有一番突破与合理 解释。这是值得让我们深思与研究的问题。五、人类的演化与起源根据达尔文物竞天择说,认为演化是从低等、简易的生物 慢慢演化,随着环境的变迁经过优胜劣败的淘汰,进化为高等、复杂的生物。此说也推测人就是由猿猴演化而来的 ,乍听之下似乎颇有道理,但是这个说法一直无法从考古学上获得证实,因为在所有出土的历代化石中,从没有发 现居於人与猿中间,而正在演化中的半人猿化石。相反的人还是人,猿还是猿,一点也没变。近代由於科学的更发 达,人类的触角已深入太空中,且由於对幽浮的更多发现与了解,人类才发掘「人上有人,天上有天」,人类为什 麽一定是低等生物演变的呢?也许人类真的是由上帝所创造的,也许上帝就是人类的祖先,或许上帝就是外星人!六、新思维探索外星生命从以上的探讨,使我们对「生命存在」的定义,有一番不 同角度的看法。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开启了我们的思维。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能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出现。我们还能说只有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或是一定要与地球有类似形态的星球才会有生命吗?其它高温高 压、冷暗无气、寒冷冰封的世界,或许是另一形态生物滋生的温床哩!也许就在太阳系中,存在有地球以外的生物 ,正以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着;也许整个宇宙就是另一个巨大生物的身体;也许我们体内的一颗细胞,就是另一个 世界的宇宙,而那个宇宙的生物正面临跟我们同样的问题 ,正在思索着宇宙的尽头,是否有别的生物?
胡秀英(1910年2月12日—2012年5月22日),原籍江苏徐州,国际著名植物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荣誉讲座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崇基学院资深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安诺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荣休高级研究员。
193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7年于岭南大学完成硕士课程,并于194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是首位到哈佛在植物学获取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学生。取得博士学位后,胡秀英受聘于哈佛大学进行植物学研究。1968年,返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生物系高级讲师,继续其对香港植物的研究工作。历任南京中山植物园顾问、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荣誉教授、深圳仙湖植物园顾问。1999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荣誉讲座教授。
胡秀英是冬青、萱草、泡桐、菊、兰等植物的世界权威学者,毕生致力于研究植物分类学,采集植物标本超过三万份,发表超过一百六十篇专题论文,并获“植物学活百科全书”之美誉。
200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向胡秀英教授颁授铜紫荆星章,以表扬其毕生对植物学及中医药研究的卓越贡献。2002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届院士。2012年5月22日,胡秀英教授病逝于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享年102岁。
1948年考入力行中学(今黔阳二中),那时家境清贫,随时都面临辍学的可能,但父母还是不惜借债,想尽办法支持他念完初中。1951年夏,初中毕业,读不起普通高中,又不想终断学业,便报考了学费低廉、还可勤工俭学的湖南安江农校林科专业。1954年春,由于学校调整,林科学生均迁入湖南长沙林校。1954年,林校毕业后因学业成绩优异,被保送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深造。1955年秋又因院系调整,进入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学习。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使他的视野大为开阔,尤其是这里聚集着一批著名的学者、教授,如郑万钧、叶培忠、陈植等,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卓越成就,极大的激励着这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青年,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努力拼搏,如饥似渴地从老一辈专家身上汲取知识营养,从德智体各方面严格锻炼自己,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1958年在南京林学院本科毕业,师从植物界泰斗郑万钧院士,毕业后,他被留校任教。1961年被推荐考上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的留苏研究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俄语。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返校后再次报考由国内专家指导的树木学研究生,得到了郑万钧教授的亲切指导。1962-1964年攻读研究生期间,他3年如一日,努力拼搏,充分汲取前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山区,采集植物标本,观察植物的生态变异与多样性,最后完成了《浙江龙圹山、天目山地区木本植物区系研究》的优秀论文。1964年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一直在该校任教和从事森林植物学的科学研究。1965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的川滇黔地区的考察,担任林业组组长。从滇东的曲靖昭通开始,经滇中、滇西北,直到四川的西昌地区,每考察一个地区均进行阶段性小结,最后于成都完成考察总结。阶段小结以及最后总结报告中所有林业部分的内容,均由向其柏执笔完成。该项综合考察成果,为后来的三线建设,四川渡口市、四川攀枝花及四川西昌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材料。1974年起,向其柏兼任南京林学院林学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1980年2-10月在上海外语学院留学生部法语班学习。1981年经教育部派遣,前往法国科学院巴黎自然博物馆植物所进修。1983年6月回国,担任教学任务,兼树木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4年兼任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他一直兼任江苏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花协理事。1993年起,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向其柏长期从事五加科分类的研究工作。五加科是一个比较大而重要的科,该科植物在中国分布普遍,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1830年自瑞士德勘多(De Candolle)发表该科的专著之后,有许多学者对该科作过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中国五加科的研究水平,主要停留在形态分类、物种的调查清理方面。1974年向其柏承担《中国树木志》五加科的编写任务,深入实际,采集调查,他的足迹遍及华东、华中、西南山区,同时奔赴全国各地的许多植物研究所、大学的植物标本室,查阅五加科的标本,总数达4万份以上。他广泛地收集文献资料,经多年的认真研究,发现9个新种和新变种,1980年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报》。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前人在五加科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属的界限不清、种系分类上的混乱、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甚多、有的种名长期互相抄写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向其柏思考着,植物分类学是一门传统的古老学科,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需要冲出地域界限、跨越国界、进行洲际或世界性的专属研究。1981-1983年向其柏在法国科学院自然博物院植物研究所从事五加科的研究,率先对五加科进行洲际和世界性的专属研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充分利用那里的优越条件,忘我地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认真地核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蜡叶标本和珍贵的模式标本;阅读着极为丰富的馆藏文献。法国还资助他赴英国伦敦皇家邱植物园(Kew)、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瑞士日内瓦植物园等标本馆,查阅全部五加科标本,总数达5万份以上。从大量的材料、现象中梳理出五加科属和物种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从而对各属的界限更清晰、对种系分类更明确、所得结论更可靠。1983年以后,他连续在法国、瑞士和国内的植物学报上发表了近10个属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发表植物新种70余个,建立一个新属,修改和校正了前人在该科研究中的大量错误。查清了木犀属植物资源,创建了梅花品种分类新体系。主编《中国树木志》、《Flora of China》和《Flore du Cambodge,du Laoset du Vietnam》等三种志书中的五加科(即中、英、法文版),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五加科的研究提高到现代植物分类学的新水平。如对常春木属的修订取得重要成就,这个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有属,虽然种数不多,仅3种,但分布较广,产于中国云南西部、西藏和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等国。在未经修订前,这3种植物从未被正确鉴定过,其中一种植物竟被置于4个不同的属中,十分混乱。经修订整理后,不仅属的界限清楚,而且种系分类的错误全部纠正。由于他对中国五加科中的大部分属(中国特有属除外)均逐一地进行了跨国性专志研究,进一步对《中国植物志》第54卷和印度支那植物志的五加科,作了许多修订和增补。使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多达60余种相同的植物名称被取消或归并,有30余种的植物名称重新调整或更改,有10个属的概念、分类学特征得以补充和重新限定;一个属被归并,一个属被重新确认。从而使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五加科的分类更加合理、系统和科学性更强。他还认为:要使五加科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能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就必须学习新的分支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他认识到植物孢粉学在植物分类学上有重要意义时,一向勤奋好学,善于实干的向其柏,克服了种种困难,抓住机会去巴黎第七大学、听法国著名植物孢粉学家、伞形科专家.瑟索、拉赫娃的孢粉学课;去巴黎第十一大学听著名植物学家Jean-F.热河瓦(Leroy)的植物系统学;向D.加兰(Callen)博士学习孢粉学实验操作技术。而后便采用电镜扫描和超声波振荡破碎法,对五加科植物花粉进行研究,于1988年他发表了《中国五加科花粉形态研究》的论文。首次对国产21个属,近40种植物花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揭示了各属的花粉形态特征,从另一分支学科来验证分属的可靠性。文章还结合其他的形态解剖资料,综合讨论了该科各属的分类位置、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等,成为一篇迄今为止中国五加科的形态分类和系统演化方面最全面、深入的理论性论著,提出了系统演化的新观点和演化图解,合理地解释各属的亲缘关系,他的见解独到,深受同行专家的赞誉。又如,马蹄参这个单种属,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树种,长期被放在五加科中,后来人们对其分类地位、系统位置提出怀疑,一直争论不休,但都缺乏足够的依据。向其柏带领其研究生,对该植物进行了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木材解剖学、孢粉学、植物化学、古植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论证该属应放在单室茱萸科中,而与单室茱萸属共同组成一个科,分别从五加科和山茱萸科中独立出来的新结论,从而使这一争论有了明确的结果。在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面,他特别重视对五加科植物化学成分的分析,这不仅有重要的开发价值,而且对该科的系统分类也有重要的意义。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五加科的楤木、五加、吴茱萸五加、人参木等属植物进行了药用化学成分(人参皂甙、紫丁香甙)的提取和分析。发表论文近10 篇,被国外的化学和化学分析文摘所转载刊登,为五加科的化学分类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向其柏以其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著称,对许多科、属植物分类都有较深的研究。如他在樟科、木犀科植物的分类都有新的建树,由他命名发表的樟科植物——浙江楠,以及他与同事共同发表的木犀科植物——对节白蜡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两种植物都是珍稀濒危树种,是重要的用材和园林观赏树木,这两种植物的命名不仅是对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的一个贡献,而且对林业、园林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还带领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樟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首次揭示樟科花粉的多样性和有小穿孔的存在,把该科花粉划分为7个类型,并提出建立一新族——月桂族(Laureae)的观点。1995年该论文分别在《植物分类学报》和对外学术刊物《Cathaya》上刊登,引起中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向其柏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他的名字在英、美、法等国出版的植物学字典或手册中早已有记载,所发表的论著在国内外的植物学文献中被大量引用。他3次被法国科学院巴黎自然博物馆聘为特邀教授,并承担了柬埔寨、老挝和越南植物志中五加科等的修订、编写任务。1996年应越南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邀请,向其柏赴河内考察五加科植物,共鉴定近30000份五加科标本,受到了越南科学家热情接待和高度赞誉。如该所领导说:“我们从未见过一位外国人如此认真为我们鉴定标本”。1997 年,一位与越南进行科技协作的法国新药物开发专家D.巴斯汀(Bastien),曾两次来信说:“向教授,我在河内看了你鉴定的标本,对我帮助大极了,由衷感谢”,同时他还约定在巴黎要与向教授见面,请教些问题。1998年5月底,德国一位同行H.哎寨(Esser)博士,专程赶在向其柏回国前夕于巴黎会面,要求他就泰国的五加科植物分类问题给予指导。1997年9-12月,向其柏应中美植物志编委会美方的邀请赴密苏里植物园(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和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um)等地进行研究考察,完成《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五加科(英文版)的编写、定稿。该志包括24个属,175 种。这是中国五加科最完整、系统的总结。它的出版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将会产生深远影响。1998年3-6月,向其柏应法国邀请第五次去巴黎,5月,接受法国第三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向其柏一直战斗在林业教育战线上,他对林业科技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数十年来,他先后讲授树木学、园林树木学、高级树木学、植物孢粉学和园林树木分类学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985年首次在全国林业院校中为研究生开出植物孢粉学课程,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孢粉学研究。他教学一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讲课生动,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向其柏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生。1975-1979 年,他参加《中国树木志》与《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两部巨著有关章节的编写。为华东、华中编写组组长,向其柏工作十分繁重,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日夜奋战,经他审阅、修改的稿件达60万字以上,为这两部著作付出了巨大的艰辛。1978年《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出版问世。《中国树木志》现已出版了三卷。前一部著作已获林业部1979-198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向其柏是《中国花经》的编委和主要撰稿者之一,他主编的《室内观叶植物》一书,为广大园林、花卉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被许多农林院校园林及室内装饰等专业,用作参考教材。向其柏在事业上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家庭对他的支持外,他的优秀品质和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是其事业成功的关键。在漫长而艰辛的研究工作中,他深知学海无涯,在多次与英国、美国、法国等学者的合作中,他深感电脑技术在科研、信息交往中之重要性,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他仍然购置一台电脑,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刻苦实践,自己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打,终于能独立操作。1997年初,完成了一本英文、一本法文的五加科植物志文稿。
不止哦,级别更高点:《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核心板);此外,还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 D)、《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网等十余种检索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和摘引。引自:哈理工学报主页简介
不好录。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杂志,双月刊,投稿不好录。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动力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等。于1979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
订阅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杂志,上杂志网或者杂志铺网站。杂志简介 《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 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HBR在全世界有10种语言的11个授权版本,包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繁体字版和2012年7月起在大陆地区出版的简体中文版。 《哈佛商业评论》由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旗下的HBR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出版,每月一期,精选HBR最新当期文章以及最受欢迎的经典文章,并逐步增加对中国工商管理界的报道。HBR在美国境外还和日本、中国台湾(繁体中文)、德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地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共八个地区进行版权合作。
如何订阅哈佛商业评论英语版,我觉得我没,订阅哈佛商业评论因为百度要通过,网络上的网络平台来订购如果真的不好订购我们可以去这些大型的大型书店去查阅一下看看能不能订阅的这种关于你说的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的,资料。
两本杂志都有订阅,感觉都不错,从“杂志云”订了两年,推荐大家这个平台。先说说这两本杂志的介绍。《HBRC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哈佛商学院标志性刊物,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最前沿的思想理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HBR在全世界有10种语言的11个授权版本,包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繁体字版和2012年7月起在大陆地区出版的简体中文版。《第一财经周刊》(CBNweekly)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 ,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第一财经(CBN)倾力推出。 第一财经(CBN)成立于2003年7月,是中国唯一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第一财经致力于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优质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财经资讯平台。目前,第一财经品牌旗下的媒体平台包括:广播、电视、日报、周刊、网站、研究院。第一财经的衍生产品包括财经资讯产品和财经公关产品。财经资讯产品包括由第一财经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财经资讯、宏观及行业研究报告、指数以及企业咨询业务等。财经公关产品包括论坛、榜单、会展、培训、企业家俱乐部等形态。感觉第一财经周刊的较为关注国内的信息,时效性较为长,但是篇幅较为段,适合经常看,哈佛的话内容比较多国外的信息,欧美日韩甚至南美都有案例,关于的评论时效性较慢,但是篇幅总体很长,是很长,适合周末细读的感觉。两本杂志都不错,价格也差不多,建议都订,没啥好比较的。
《哈佛商业评论》月刊杂志订阅 《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杂志社,杂志广告, 杂志订阅,发表论文,期刊,中国杂志网 概要:《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 主办单位: 主管单位: 协办单位: 主编: 出版单位: 发行量: 份/期 创刊日期: 出刊日期: 9日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刊物版式: 发行范围: 邮发代号: 浏览次数: 43272 欢迎订阅:50元/期 月刊 我要订阅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HBR在全世界有10种语言的11个授权版本,包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繁体字版和2012年7月起在大陆地区出版的简体中文版。关于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BSP)作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附属机构,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使命是在飞速发展的商业世界中改善管理实践。我们将最权威的学术研讨和实践管理理念相结合,通过发现、对话、交流与合作,使我们的杂志、图书、新媒体内容更具前瞻性和说服力。经典文章创刊九十年来,《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孕育出许多先进的管理观念,对全球的商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常常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原创性的文章,倾听杂志读者反馈,然后改写成书,如彼德•德鲁克、迈克尔•波特、盖瑞•哈默尔和大前研一等专家的著作。《哈佛商业评论》经典文章《平衡记分卡》 作者: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战略是什么?》 作者:迈克尔•波特《蓝海战略》 作者:W.钱•金、勒妮•莫博涅《创造共享价值》 作者:迈克尔•波特《行销短视》 作者:西奥多•李维特《市场全球化》 作者:西奥多•李维特《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普拉哈拉德、盖瑞•哈默尔《颠覆性技术:逐浪之道》作者:约瑟夫•鲍尔、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如何成为领导者》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竞争能力分析》 作者:托马斯•达文波特《生命该如何度量》 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恢复美国竞争力》 作者:盖瑞•皮萨诺《商业和社会:竞争优势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 作者:迈克尔•波特《创造共同价值》 作者:迈克尔•波特《乔布斯领导力的14位密码》 作者:沃尔特•伊萨克森《激励泡沫》 作者:米希尔•德塞《共同创造商业的新社交契约》 作者:.普拉哈拉德《迷宫中的女当家》 作者:爱丽丝•伊格莉、琳达•卡莉《大公司如何变相思维》 作者:罗莎贝斯•坎特社会赞誉“《哈佛商业评论》的信徒是世界范围内公司发展的原动力” ——摘自Mediabistro网“多年来填补了商业学术和实践管理之间的鸿沟,通过卓越的编辑将学术议题应用到真实世界中” ——摘自《经济学人》“独立承载了管理史上所有议题” ——摘自《经济学人》“不可否认的影响力” ——摘自《财富》“管理界圣经”——摘自《华尔街日报》“值得敬佩”——摘自《福布斯》 关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财讯传媒(SEEC)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特色1、2012年7月起全新推出的简体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与英文版保持同步出版,中国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阅读到《哈佛商业评论》主要内容,分享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和商业经验。2、拥有资深的翻译及编辑团队,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能贴近本土读者的语言要求对文章进行精到的翻译。在保持世界级管理思想原滋原味呈现的基础上,还将为中国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更加适合中国读者快速、方便的阅读。3、《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60%以上的内容是来自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约有30%以上内容来自中国本土公司案例行业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成果。 更多本土内容的增加,更加适合指导中国商业管理实践,贴合中国读者需求。4、《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按《哈佛商业评论》的标准,采集中国本土的商业管理内容,反向提供给《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杂志和网站,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栏目介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一本充满睿智的的现代杂志。帮助读者了解全球商业的核心话题,并从中获得启发是其内容遴选的首要要务。《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内容由以下版块构成:前沿传递最新的、基于研究的商业进展。这个栏目的文章总体篇幅比较短小,但内容精炼,对于开启商业新思维,非常有帮助。这个版块栏目包括:抢鲜读、奇思辩、研究控、数据控、新视界、幽商一默、专栏等。至于专栏,除了英文的之外,我们也将会有中文的专栏作者,来自中国顶尖商学院、咨询顾问公司乃至企业的,不定期为杂志撰写文章。对话全面走进中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商业领袖,系统解读其经营理念、战略谋划以及对整个商业世界的思考。实战复盘公司CEO(或者董事长)现身说法,讲述如何完成某个具体行为(并购、渠道、创新、战略等)的故事。中国案例和商学院、咨询公司携手,共同剖析和分享中国企业遭遇到的真问题,一起探求可能的出路。大趋势关注那些真正影响到中国商业行为的技术、管理、产业乃至宏观要素。大思路每期英文版重磅,封面候选。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大思路能帮你打开视野,真正为大战略做准备。聚光灯每期英文版重磅,封面候选。针对重大商业话题,结合理论和实务的一组专题报道;无论商界还是学界,都能从中受益。全球关注企业的全球化涉及的方方面面,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难得的镜鉴。经验致力于帮助个体经营者成为更有效的领导者,同时运用睿智及战略的方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版块包括:自我管理、案例研究、杂谈、博客、英文摘要、跨界人生等。如果要订阅,请百度搜索:中国杂志网
目 录一、隐私权的涵义及历史沿革…… 1二、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3三、我国隐私权的保护方式…… 5四、我国隐私权的保护体系中存在问题与完善… 8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程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法制和文明程度。世界各国对公民隐私权保护都有相关的立法,然而,我国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显然不足,同其他国家相比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缺乏力度,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使隐私权初见于成文法律,问题在于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往往让受害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故用法律手段直接保护公民隐私权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词:公民隐私权形成特征保护 立法保护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定不受他人非法干扰,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一并受到保护,不被他们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是公民对自己个人信息、个人宁静生活以及决定私人事务等享有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个人生活不受干扰权和私人事务决定权。作为公民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其制定的法律较为完善,但仍然没有形成价值趋向明确的体系。特别是隐私权法律没有明确的条款加以保护。本文旨在通过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分析,来阐释个人观点。一、隐私权的涵义及历史沿革(一)隐私权的涵义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项:(1)隐私隐瞒权。又称保密权,它首先包括公民对身体隐秘部位的保密权,这是公民一项最根本的隐私权,从上述隐私权的特征可知,隐私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人格权,故权利主体有隐瞒的权利,是维护自身人格利益的需要,最典型的例子,婚恋中的男女双方对以前的婚恋史、性生活行为史有隐瞒对方的权利。而现实生活中,作为坦诚的一方往往得不到对方的谅解从而造成婚恋关系破裂。这种隐私权专指自己对自己的隐私有不向任何他人告知的权利。(2)隐私利用权。公民对自己的隐私,不但享有消极隐瞒不用的权利,还同时享有利用的权利,这种利用权是指公民对自己个人资讯进行积极利用,以满足自己精神、物质等方面需要的权利,这种利用可以是自己利用,也可以是允许他人利用。(3)维护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维护其不可侵犯,并在受到非法侵犯时可以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4)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二)隐私权的历史沿革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源于美国。近现代的法制化进程中,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代表,也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隐私权的理论。1980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6�1布兰蒂斯和萨莫尔�6�1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提到“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当时英文里面提到隐私权的概念是这句话:“就是让我独处一种权利,让我独善其身的一种权利,不受别人打扰的一种权利。”文章特别强调上述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所享有的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进而珍视它。此后,这项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关于隐私权,学者们对其下了许多种定语。(1)美国学者威廉�6�1荷尔在《新闻法》中认为,隐私权可以下定义为一种每个人要求个人的私人事务未得到本人的同意以前,不得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或个人私事未经允许不得公开的权利。(2)英国学者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关于个人私生活不受他人侵犯、不为他人非法公开的权利,并将侵害隐私权的形式归纳为侵扰、盗用及披露私人事务等三种。(3)日本学者前田雄二认为隐私权是保护个人私生活秘密、控制个人情报流传的权利。人,无论谁都具有不愿被他人知道的一部分私生活。这些如被窥见或者公开发表,让很多人知道,便会觉得羞耻不快。(4)我国台湾学者吕光认为:“隐私权是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使每个人能安宁生活,不受干扰,未经本人同意,其与公众武官的私人事务,不得刊布或讨论,其个人姓名、照片、肖像等非事前获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尤不得做商业上的用途。”(5)我国大陆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以下几种:佟柔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王利明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杨力新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和社会组织对其秘密信息加以控制、保护的权利。”张新宝认为,“隐私权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控制私人活动、个人信息等私人领域内不为或不欲为他人所悉的秘密,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但不以危害公共利益为限,包括动态性和静态性的隐私权[2]。”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但是隐私权保护在1988年《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93年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均规定: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使隐私权初见于成文法律,但是问题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隐私权虽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人格权,利益受司法保护,但是该解释隐含侵害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仍不失为一种立法和法律研究的进步,但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显然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状在我国司空见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丛林中尚无一席之地,迄今仍未明确将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权利从立法上予以确认,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暧昧性规定散见于若干法律之中,就连《民法通则》也通篇不见隐私权的踪影,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大缺憾。由于立法的缺席,因侵权的保护往往于法无据,致使公民隐私权的司法救济相当尴尬和被动。最高法院的司法结实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畴予以保护,涉嫌侵犯隐私权的官司,通常只能牵强附会地以侵犯名誉权、肖像权或姓名权等为案由立案审理,这种张冠李戴的司法器官令人匪夷所思。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个人资料不被泄露和滥用,立法上远未形成完整体系,司法审判的经验欠缺,理论研究也比较落后。因此可以说,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社会发展给立法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个人资料被商家使用本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商家需要利用用户资料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同时消费者也需要获得更多、更周到的商业服务。而目前的问题在于,大多数商业公司收集个人资料时,没有明确告知用户将如何管理和使用这些个人资料,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将用户资料作为商业用途等等。尤其是,一些单位或个人利用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将居民提供的个人资料作为商业情报,提供一些商业公司赚钱,甚至于倒买倒卖用户资料。比如将孕妇体检、生产分娩、幼儿入托、上幼儿园、小学等资料和信息出卖给相关商业公司,这些公司在从中挑选目标客户,从事商品销售等活动。在用户不需要相关商业服务的情况下,这样的销售就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发生在医院的患者隐私权被侵犯的案例,实在令人触目惊心,于是,医院也被称为“最没有隐私的地方”。据报道,新疆石河子市某妇女在医院作妇科检查时,事先并未征得本人同意,医院竟将她当成教学的“活标本”,让十几个实习医生围着她观摩身体各部位。尊重并保守患者的个人医疗隐私,不仅仅是医院的义务及医生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应成为医院及医生的法律义务。我国律师法明确规定律师“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但医疗隐私权的保障问题却没有在现行《执业医师法》予以规定之中,立法缺憾主要是由于观念滞后所致。
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到成为学术界新星的这段故事。我们从这段故事中提炼出来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做的五件事,以及不需要做的五件事。 我们正在读的书是弗格森的《基辛格》。在上一讲,我们谈到基辛格一家在纳粹发动消灭犹太人政策之前移民到了纽约,从中产阶级倒退回社会底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改变了基辛格。我们讲到,二战结束之后,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读书。 1.在大学里最需要做的五件事 (1) 认真读书 第一件事当然是要好好读书了。基辛格是个特别爱读书的学生。他的同学回忆,基辛格非常严肃,坐在一张又厚又软的椅子上,从早学到晚,一边学一边咬指甲,指甲咬掉了就咬下面的肉,后来都咬出血了。你可以自己脑补一下这个画面。到写本科论文的时候,基辛格来劲了,他的本科论文题目叫:《历史的真义》。 要说这篇论文写得有多好,那倒也真不一定,但这是有史以来哈佛大学本科生写的最长的论文,全文有388页,这还是删除了一大段讲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章节之后的篇幅。基辛格在这篇论文中把他读过的书如数家珍,都抖搂了一遍,搞得哈佛大学不得不专门出台了一个规定,也就是所谓的“基辛格规则”。“基辛格规则”规定,以后哈佛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能超过35000字,或是140页。 (2) 尽早认清自己的兴趣 弗格森讲到,人们感到很困惑的是,为什么基辛格对历史感兴趣,但却没有去读历史,而是去读了行政学。行政学听起来可没有历史学更高贵。这说明基辛格是个非常实用主义的人,他并不想一辈子枯坐书斋,他还是想干点实际的事情。他博士毕业之后,明明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聘书,但死活不肯过去,也是因为自己考虑得很清楚,虽然芝加哥大学的学术地位很高,但通向华盛顿的道路是要经过哈佛的,到了芝加哥大学,再想进入政界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3) 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 这也是人们感到很好奇的一点。基辛格是德国人,对德国问题感兴趣,但他却没有选卡尔·弗里德里希做自己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是研究现代德国的首席权威,而基辛格的导师威廉·扬德尔·艾略特却是个典型的美国南方人。他在一战的时候当过炮兵部队的中尉,在巴黎大学、范德堡大学和牛津大学都读过书。吸引基辛格的可能不仅仅是艾略特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从政的热情。艾略特参与过罗斯福的新政,也给艾森豪威尔当过顾问,他很早就主张美国要做好准备,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这一观点让当时主张不干涉主义的哈佛学生非常生气。事后却证明,艾略特教授说的还是对的。 基辛格第一次去拜访艾略特的时候,艾略特对他并没有兴趣,只是说自己太忙,他跟基辛格说,你先回去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看完再回去找他。基辛格从来没有受过哲学训练,他花了半个学期才完成一篇论文,但是当艾略特读到这篇论文,一下子发现了基辛格的才华,他指导基辛格读了各种各样的经典著作。基辛格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艾略特教授就已经让他给自己的手稿提意见了。 (4) 尽快适应学术圈的生存法则 基辛格一直跟着艾略特教授,很早就开始混学术圈。学术也是一个江湖,有很多生存法则。基辛格对有些规则掌握得很好,而另一些就没有太关注,所以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基辛格本科毕业之后就帮助艾略特教授主办暑期国际问题研讨会,每个假期邀请世界各地的三四十名青年领袖到哈佛进修。这些学生里后来出了很多政要。基辛格还办过一份杂志,叫《合流》,邀请了很多名流写稿。事实证明,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他的才干,而且帮助他很快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 (5) 对时代的变化保持敏感 基辛格本科毕业那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之后,虽然基辛格忙着在学校里读博士,但始终没有忘记关注时事。他曾经为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做过一个关于核武器的专题研究,后来出了一本书,叫《核武器与对外政策》。这本书反响很好,年轻的基辛格博士很快成了美国最重要的核战略专家,就连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都盛赞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如此流行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题选得好。 2.在大学里不需要做的五件事 (1) 没有必要在大学里广交朋友 很多人觉得到了大学里就要广交朋友,尤其是到了像哈佛、北大这样的名校,以后就靠校友资源了。 这是一种误解。很多年轻人确实是在大学期间交到他们最好的朋友,但基辛格没有。新闻记者曾经找到他的哈佛同窗采访,发现他大学期间并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还有人说他一点儿也不招人喜欢。这可能是因为基辛格是一位年纪较大的退伍军人,而且是寒门子弟,跟哈佛的贵族气质格格不入,他更喜欢去找自己在部队里的战友。但这也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在学校里花费过多的精力交朋友。 (2) 没有必要在大学里考第一名 虽然基辛格很用功,成绩也很优秀,但并不是最拔尖的,他在哈佛大学绝对不是万众瞩目的明星。虽然有导师推荐,但基辛格直到大学四年级才被选进学术精英团体,即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哈佛分会。这说明,最容易成功的人不是每次考试都考第一的,而是那些比较轻松地考到班上前十名左右的学生。 (3) 没有必要太在意自己的论文选题 基辛格的本科论文是写历史哲学的,尤其是想讨论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什么不对,康德为什么是对的。他想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看待人类社会中历史决定论和我们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的意志之间的矛盾。基辛格的博士论文主要写德国首相梅特涅。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基辛格很推崇梅特涅,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如果不是基辛格以后成了名人,他写梅特涅的这本书根本就没有人看。 (4) 没有必要紧跟潮流 我接着基辛格的论文选题来讲,从这两篇论文选题,我们能够学到,写论文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锻炼,没有必要在写论文的时候紧跟潮流,因为潮流是会涨潮,也会落潮的,但你磨练出来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却能在未来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无往不胜。 (5) 没有必要一条学术道路走到黑 从基辛格的经历来看,我们没有必要早早地把自己一生的道路都规划好。如果真是要做学问,基辛格要做得很简单,无非是发论文、评职称,一步步升迁。但就算是他顺利地升到哈佛大学教授职务,又怎么样呢?假如基辛格选择学术道路,一条路走到黑,那他绝对不会有以后那些激动人心的经历的。